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通信技术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技术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技术课程

第1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现代通信; 分类教学; 启发式教学; 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TN9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1)23018503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XIE Zhibin, TIAN Yubo, YAN Peiyu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and reduce the actual gap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studied further.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knowledge, how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especially for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of teaching are discussed.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implemented, and a good foundation is laid for building a high level course by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Keyw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category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 reflectiv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10726

基金项目: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基金(10J3.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4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8143)0引言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现代通信技术承载着“信息化”这一重要使命,是当今社会中更新、进步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拓宽知识面和增强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目前在电子类专业中已广泛开设了具有交叉学科专业性质的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然而,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和光纤等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的有机结合,现代通信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在此形势下,如何在不断的变革中将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业务与新系统较好地融入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成为了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会对相关专业大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技术革新快,内容更新慢。目前,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对诸多主流通信体系的介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而言,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内容广泛、概念性较强。同时,当代社会中的通信技术及通信系统革新很快,相对来说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所以,若仅以书本为课堂教学内容,则难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通信技术较好地结合。

(2) 系统知识与具体实现技术缺乏联系。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多以通信系统为对象进行阐述。相对而言,本门课程系统性很强,而对实现通信系统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介绍较为简单、笼统。这就使学生很难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所学到知识相联系。

(3) 实验手段相对单一。现有的实验常侧重于一些单元验证性实验,对于典型通信系统往往难以开设相应的实验内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理想。

因此,如何改进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及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成为本门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教学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法

2.1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已有的现代通信技术教材基本涵盖了模拟、数字、数据、移动、卫星、光纤等通信内容, 并涉及到现代通信最新技术的原理、应用与发展等诸多方面。考虑到现代通信技术课程面向诸多理工科专业的问题,在保证教学大纲可靠实施的情况下,须针对具有不同背景知识的学生选取合适的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进行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1\]。如自动化、测控类学生可选取较为基础的教材,在讲授各类典型通信技术前保证其获取一定通信预备知识,讲授过程中多侧重于系统级的专业内容介绍;而计算机专业学生则可从计算机通信网角度入手,展开诸如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用户接入网等知识的讲解;而对于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则可以立足本专业,选择内容较为深入的教材,着重对通信系统的新原理、新发展等知识进行讲授。

2.2教学方法改革

虽然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所授内容较为新颖、覆盖范围较广,但其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多侧重于概念性知识的讲授\[2\]。这一普遍存在的教学情况,既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也未能建立起对实际系统的直观了解,使得学生对本课程所授许多内容无法深入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在课堂中涉及到新理论的部分,可采取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数学分析工具或专业通信软件将所涉及的理论转化为一个图形曲线的直观分析,并以此鼓励学生课下对其编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演示部分,对某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系统如电磁场理论等课程内容进行可视化教学\[3\]

2.3教师自身的提高

为做到前述的教学内容改革,则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通信知识。特别是现代通信领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提出与发展,这些就需要教师能不断将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及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进行教师层面的反思性教学,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近阶段国内广泛展开讨论的“三网融合”与“物联网”技术,将这些呼声很高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普及,探讨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45\]。在此基础上并可进一步将其所涉及的电信网络知识、传感器网络技术和RFID技术等深入浅出地做出进一步讲解。然而,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常规教材中无法及时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去把握讲授的难易度,更加需要教师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及时提高与充实自己,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4实验教学改革

目前,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多利用实验箱来开设相应的验证性实验。在这种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范围少,实验室一次投入资金较大,尤其对于典型通信系统的实验设计更加显得无能为力\[6\]。为此,在实验课程中需要引入Matlab,LabVIEW等仿真软件来弥补当前基于硬件所开设的实验内容的缺陷,增大实验内容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7\]。如在设计卫星通信系统实验时,可以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一个典型的卫星通信系统传输链路分解为如图1所示的几个基本通信单元,而在此基础上即可方便地采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与实现\[8\]。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可以实现老师提出实验任务框架,学生课前查资料,实验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完成典型通信系统的实验目标。

图1卫星通信系统原理图同时,对于典型的通信系统,以往只是通过概念性的普及,使学生简单了解其工作原理。如CDMA系统,一般仅对扩频通信、系统组成等方面内容进行讲解,而相关实验一般院校很难完成。为此,在实验课程中引入仿真软件来弥补其无法开设的教学情况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如图2所示,可以利用Matlab软件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完成一个典型CDMA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910\]。实验中,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各模块功能,由学生动手搭建仿真系统并对参数进行调试,加深对典型通信系统工作原理与过程的理解。

图2CDMA系统例证3结语

在《现代通信技术》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针对不同学生专业背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本课题组老师认为有必要从有效利用校园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继续深入展开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慧敏,黄爱苹,章献民,等.信息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3):9697,100.

[2]谢士敏.《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33):248.

[3]田雨波,钱鉴.计算机智能与计算电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方斌,孙大跃.三网融合的构想[J].现代电子技术,2003,26(22):2426.

[5]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31(11):29.

[6]刘艳.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6):2426.

[7]康小平,仲元昌,李明琼,等.现代通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7577.

[8]吕跃广,方胜良,李世忠.通信系统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9]窦中兆,雷湘.CDMA无线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邓华.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解志斌男,1981年出生,内蒙古包头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智能优化。

第2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析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教育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网站建设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析高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移动通信课程群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WCDMA移动通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高职《电视摄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移动通信技术背景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伍学珍.高职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09(12C)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伍学珍,黄跃华,邓海鹰.高职通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12C)

第3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一、中职学校通信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目前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社会的发展也对通信业务种类和数量需求剧增。然而,通信技术课程的现状并不能适应 4G甚至5G时代的来临,表现在:关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材不能及时跟上这样的快节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对滞后,影响在工作中的能力发挥。而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最迫切的需求是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教育必须改革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

 

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结合中职学校通信技术专业的现状,通信技术课程的改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求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能力;积极和用人单位合作,使得学生毕业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一)从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出发,注重教学内容

 

经过实践证明,从学生对通信行业的渴望求知的心理出发:准备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是通信技术专业,通信技术到底是什么,做什么,学了基础理论有什么用,自己能做什么。就业方向,令学生明白学习通信技术专业的意义。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于内容抽象,专业词汇多与缩写繁多,学习起来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心,将复杂问题分析得简单,将复杂内容用易懂精炼的语言表述。教师在传授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及使用。

 

(二)分层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中国考试模式下的失败者,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失去信心,对于中职教学,必须首先点燃他们学习的希望。所以分层教学的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燃起学习的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分层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通信技术专业及相应的层。这种分层是动态的,根据学习效果情况及后续学习的成绩,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可向上一层,也可降一层。

 

(三)坚持“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的原则

 

“轻理论”是指对基本理论的讲授遵循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原则。“重应用”是指将授课内容与实际工程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理论、模型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实时”是指讲课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必须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随时更新教案内容。“合需求”是指以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的需要为导向,有侧重点地选择内容来重点讲。

 

(四)实验教学

 

通信技术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的讲授模式,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建立整体的通信系统模型,而且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讲课负担。其次,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看,单纯的理论教学会导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割裂开,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在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实验实习基地

 

通信技术是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十分重要。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补充课堂教学难于进行而通过实践容易学习的知识内容,深化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整体学习效率,这是一种与课堂教学并行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方式,增加创新的实验环节,这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4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信技术基础;教学研究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应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高校该专业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通信技术基础”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既涉及通信基础理论,又涉及通信网基本概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课程内容抽象复杂,教学和学习的难度都较大,而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学习能力和基础稍逊,因此,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就创新该课程教学方式,以及实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1由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与日常信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从身边实际出发,以切合实际的实例引入,导入启发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对讲机、电话、手机和上网中常见的BT下载、迅雷下载等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互联网是如何完成数据包传递的;为什么在高速行驶中,移动电话会发生时断时续的情况[1]。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因此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关键点—对比论证—得出结论—进一步阐述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后,由教师引入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和理解度。

1.2应用类比事例强化内容理解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重点,类比教学法就是一种较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比如:将“信息量”类比成货物运输时的“货运量”来理解,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对信息度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关系这一难点,采取消息的事例来说明,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类型消息的反映和感受,通过自身感受来体会信息是可以度量的,且信息的量值与信息内容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关,越不可能发生的内容,人们的感觉越惊讶,所传递的信息量也就越大[2]。通信网与交通网在某些方面存在可比性,而学生对交通系统普遍认识深刻,在讲授信道、信道容量、交换方式、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等课程内容时,都可以与交通网类比进行教学,把信道类比为道路,将信道容量类比为道路的宽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道路交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会在通信网中有类似的表现。通过这样的类比,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先整体上认识理解,再以数学方法予以推导和验证,避免使学生刚接触时就觉得通信理论高深莫测,更重要的是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联想的发展思维能力。

1.3适当增加“主导式”教学内容

由于专业理论课堂讲授的时间过长,显得进度较快,学生不易理解且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逐渐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主讲式”的单一性,适当穿插性地实施“主导式”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课堂单纯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3]。可选择部分事宜的授课内容作为小专题,布置给学生提前预习、研究做好准备,课上选择2—3学生分别主讲该部分内容,同时引导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再由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从“主讲”到“主导”,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而且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小心论证,培养勤于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综合实验

2.1加强专业创新实验教学

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局限于对课本理论的验证,再加上部分实验设备的缺乏,造成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都较低,学生既缺少兴趣,又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因此,可尝试“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的模式,即指导学生在先完成课程要求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应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最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开发小型实验项目,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选件、排查等程序,完成后由教师选择2—3组进行点评性讲解。通过一系列强化性实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2结合课堂实际操作演示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包含很多数学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推导,教学的重点是原理分析,但是学习难度较大,仅通过验证结论性的实验,学生也并不清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与用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对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课本章节内容,可尝试结合实例课堂操作演示。例如,在学习模拟调制系统内容时,教师可将调频调幅收音机作为实例进行讲解。首先,让学生熟悉收音机的工作方式、工作频率和基础元器件组成,然后结合收音机的工作过程,讲解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测量并装配焊接各元器件,让学生分组对各个波点进行测量,并对存在的故障进行排除,最终实现收音机的正常功能。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也有较大提升。

2.3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借助实际的组网和应用环境,来开展通信网络综合实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通信网络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鉴于此,一方面通过建设学校综合通信实验室,以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数据通信网络、以太网络、接入和传输网络为主要实验平台内容,开展无线传播环境测试、频谱分析原理与分析、信道编码与解码等实验[4];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赴通信企业单位实地参观、学习和实践,亲身感受通信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设备的基本运行模式、通信业务的基本处理流程等,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本专业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

3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对教师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媛.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06-107.

[2]潘高峰,王丽丹.基于类比思维方法的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比较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74-178.

[3]马冬梅,朱正伟.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17-19.

第5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技术课程;教科书;编写策略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同时,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如何将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等落实到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无疑,教科书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在参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科书(经教育部审查立项)的编写过程中,对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以通用技术部分为例,对技术课程教科书的编写策略谈以下一些体会。

正文前设置导言,为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做准备 技术学习中,学生对技术对象的感知是学生获得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前提。[1]为了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与相对陌生的新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在教科书中的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正文前,我们都设置了100~200字左右的导言,由学生熟悉的技术对象、技术现象或技术问题出发预告将要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框架。导言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先行组织者”,这既可以唤起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关注,又为技术的实际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技术与设计2”中讲“结构”这一新内容之前,通过孩子们喜爱的游乐设施的坚固而巧妙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结构,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预备学习环境。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合理创设悬念 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各种各样的技术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获得技术知识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但如何打破技术的神秘感,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和设计方法,需要编写者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切入点,既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在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进入技术的精彩世界中来。例如,“建筑及其设计”教材的开篇以《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著为引,提出“假如你是鲁滨逊,你将如何在孤岛荒野中生存”的问题,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发了学生对建筑的起源及作用的思考。

让学生成为教材文本中的“第一人称”,增强教材的亲近感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秉承教科书是师生对话平台的理念,始终将学生作为教材使用、技术学习的主角,通过设立虚拟的学生形象和学生活动拉近书本与学生、课程与学生、技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讲到“设计的一般过程”时,我们设计了高中生陈晨这样一个形象化的人物,以他设计一个便携式小凳为背景,从他发现问题开始,历经收集信息、设计分析、产品构思、方案优化、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制等一系列过程,教科书中没有对“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呆板的讲解,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使学生一起面对技术问题,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走进设计领域中。以虚拟的同龄人的一系列活动代替以往教科书中一板一眼的讲解,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技术世界里的烦恼与乐趣,提高他们学习技术的兴趣。

以典型的实际案例组织内容,将书本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 技术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学生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这就利于编者设计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经验接近的具体实际案例组织知识点和技术点。例如“电子控制技术”中用门锁的历史演变说明了控制技术的发展;“技术与设计1”中用电话的发明、纺纱机的诞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发现技术方面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让学生在案例构建出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猜想、讨论、欣赏等活动感悟、获得、理解和加深技术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安排大量技术试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充分挖掘技术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术试验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正如《高中技术类课程改革研究进展(一)》中所言:把技术问题呈现给学生,他们就能用一种感兴趣的方式去探索、设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试验,学生可以充分领略技术的神奇和魅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失败的惋惜中,在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磨练出百折不挠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在教科书中安排了大量的技术试验。例如,学生一般对纸的承载力预测值比较低,“结构”一章中,特意安排了一个用纸做成的各种结构类型的承载力试验。通过这个试验,学生会意外地发现,由于结构类型的变化,纸做的结构承载能力将大大超过他们的预料,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和学习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试验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城市与农村学校,尽量做到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如此一来,不必太多的投资,这对于占大多数的农村普通高中来说是很重要的。

适当留白,为学生的自主想象和探究留出空间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已有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进入成熟期,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初步发展,已具有充分的假设验证和预计能力。因此,教材应适当地“留白”,即不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索、探究和试验,自己找出答案。如“电子控制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你还知道其他建筑结构类型吗?”“你认为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还有哪些?”等等。凭借“留白”,既能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技术学习心理,也能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需要注意的是,“留白”不意味着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建构基础,而是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考虑学生是否有接受的基础以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从而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注重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掌握技术的真谛 杜威曾说过:教育应该给学生基础的方法技术,使他们心思耳目都极灵敏,随时可以进步,这比狭义的训练好得多。《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也提到要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这是因为技术原理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获取和怎样选择、处理技术原理知识和技能,远比拥有这些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2]因此技术课程教科书中主要呈现的不是现成的知识点,而着重体现的是思考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技术与设计2”中的“控制”部分,将干预理论、反馈原理、功能模拟和黑箱方法还原为生活中的一般现象,使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会其思想方法的精髓,并将之迁移和应用于日常的社会和组织生活中。[3]

突破单一学习方式,为多样化学习评价提供依据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为了引导学生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模式和习题形态(包括作图题、作文题、连线题、填空题、分析题、比较题、分类题、计算题、统计题、制作题、改错题、补充题、归纳题、调研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问答题、填表题、思考题等)。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的“马上行动”,通过对水壶各部分的功能分析,让学生体会和掌握产品外形设计中的实用原则;通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解决问题还是会带来新的灾难”的辩论,启发学生对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同时,课文中结合各章节内容以“链接”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的互联网站,为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些活动还为师生开展“对话”、学生的“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等开拓了实施空间,[4]也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的合理评价提供了依据。

尽可能减少专业术语,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 通用技术的学科理论原理比较深奥,稍不注意很容易脱离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为了将原理浅显地表达出来,经过反复摸索,我们发现尽可能避开晦涩的专业术语,使用简单易懂的语句和直观生动的比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谈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时,考虑到地震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且带有一点神秘色彩,因此,我们先用刹车时的公共汽车与地震时的建筑物做类比,从受力讲起(这在必修课“技术与设计2”中已有所涉及),逐渐深入到建筑物如何防震上。使用简单易懂的句子或直观鲜明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在不降低知识难度的情况下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提供了帮助。

以图释文,重视缄默知识的潜在作用 研究表明,文字叙述和视觉化呈现是两种不同的符号模式。当传达较复杂的知识时,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往往比较占优势。在认知方面,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改善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学习者了解书中所教授的内容。[5]因此我们设计了很多别致、精美的图表,作为语言文字以外的一种重要辅助说明手段。除了少量装饰性图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教科书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图形、图像包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照片和各种形式的表格,为了使想要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我们还设计使用了夸张有趣的漫画、漂亮精致的手绘图、别致新颖的结构图、流程图、鱼刺图等穿插在教科书的合适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这些图形、图像的标注或说明应规范和正确,不能随意和马虎,否则将误导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另外,图表的数量不宜过多,要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以免喧宾夺主。

章(单元)末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整合和物化 教育学研究已经表明,当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获得利用,并作为后来学习的基础时,他们更容易对这些过程有更加连贯和透彻的理解,这比把这些过程当做孤立的抽象概念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6]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需要融合多种人文知识、技术知识,在每章(单元)的结尾我们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深化在各章节内容学习过程中对自然、社会、技术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学习完“建筑及其设计”的第一单元“镌刻人类文明足迹的建筑”之后,让学生写一份关于“保护古城市、古街区传统建筑风貌”活动的建议书;学习完“电子控制技术”的第五章“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辆红外遥控小车。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技术视野,加深对技术的理解,领略技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技术课程标准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6.

[2]王玉文.中学劳动技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建议[J].天津教育,2002,(5):5.

[3]顾建军.给我们的教材寻找个性[N].中国教育报,20040624(7).

[4]严书宇.改变着的容颜:地理教材内容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4):24.

第6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通信工程技术”课程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实践课程,也是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方向,这门课程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来指导教学的,因此实用性也很大,目前我校毕业生每年都有定向流向相关企业人数。“通信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信工程包括线路设备的施工、设计、监理等一系列知识。“通信工程技术”的相关课程有“AUTOCAD” “通信概预算”该课程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通信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通信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本人对“通信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我校从2000年开始正式招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因此和其他办学时间长的专业相比,我们在课程建设上还需要努力,尽快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针对“通信工程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1 要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

我们要求的教学大纲,不是章节内容的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讲授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例如,联系学生就业方向增加新的课程,减去一些理论性的课程,而这门《通信工程技术》的课程就是学有所用,可以直接满足工程单位招收人员的需要。

1、2 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在这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增加带学生出去实地勘察的环节,就在校园、宿舍等身边的线路进行讲解,既加深学生学习的乐趣,又给他们很直观的实物参考,这样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1、3 要有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

不论采用校内外优秀出版教材还是国外教材,都必须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例如,编写或介绍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等。目前这是这门课程的薄弱环节,因为没有合适的教材对应,现有的教材都是偏重理论知识,很少找到实践性强的教材。

1 、4 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我们要求着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5 要有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课程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除广泛使用幻灯、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特别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敦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1 、6要有实训基地

这门课程重在工程,所以最好就是能有实地的工程项目供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工程所包括的所有体系,从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监理的所有环节既是有机整体,又是分立项目,同时也能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方向都是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岗位。

二、“通信工程技术”课程的实际应用

这一实例是某省地区ADSL五期扩容工程。

1.1、网络结构描述

本期工程是基于一至四期ADSL工程的扩充和节点延伸,主要是对IP宽带网接入层的节点扩充。

XXX电信IP宽带网采用三层结构,分别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1)核心层

核心层为下两层(分布层、访问层)提供优化的数据输运功能,它是一个高速的交换骨干,其作用是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包而不应卷入到具体的数据包的运算中,否则会降低数据包的交换速度。

XX电信ADSL宽带网XX地区通过西城核心交换机Catalyst6509接入骨干网。

(2)汇聚层

汇聚层提供基于统一策略的互连性,它是核心层和接入层的分界点,定义了网络的边界,对数据包进行复杂的运算。

XX电信ADSL宽带网XX地区汇聚节点A、B、C路通过交换机S8016接入骨干网。

(3)接入层

接入层的主要功能是为最终用户提供对宽带网络访问的途径。

1.2、业务预测(立项可行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市民服务,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市场需求,XX电信建设部、XX业务部以及各个分局,在工程开始建设以前及早开始进行了用户分布统计和预测,各部门协同工作,根据XX地区各点实际所需扩容容量做出了本期ADSL五扩计划,即在本期ADSL五扩中,新增节点59个,计划扩容2128L,扩容。

1.3.项目建设规划

XX电信XX业务部ADSL五期扩容工程是XX电信ADSL宽带接入网的扩充和完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宽带接入用户需求。此次工程依托XX市ATM宽带网、IP宽带网向用户提供ADSL宽带接入服务,接入节点覆盖XX地区包括A、B、C三个市县,共计93个节点,其中,新增节点59个,扩容节点34个,共计扩容23032 线。其中:华为计划扩容8704线,多扩288线,华为实际扩容8992线;港湾计划2860线,多扩148线,港湾实际扩容3008线;贝尔计划扩容9672线,多扩336线,贝尔实际扩容10008线;西门子计划扩容1024线,西门子实际扩容1024线。

总计划扩容:22260,实扩容总计扩容:23032线。

1.4. 系统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XX电信XX地区ADSL五期扩容工程是一个以提供用户接入为主的宽带网络,主要完善XXADSL宽带接入的扩充,不断扩展电信接入业务。

本设计应根据XX电信XX地区ADSL五期扩容工程的要求及现有接入设备的自身条件,应用多种信息手段,科学、合理、系统的设计。

1.5.组网原则

根据XX市业务部的设计要求,在进行网络组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为节约光纤资源,在几个比较集中的节点中选择一核心节点,新增交换机,利用交换机的级联来汇聚各节点。

第7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系统目标;硬件;软件;风险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73-04

前期,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建设在市、县一级进行了积极探索。单机系统的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低,无法实现多用户实时请求;统筹层次低导致各地政策不一致,业务操作流程不统一,数据信息交换不顺畅;同时,也带来了重复投资建设,学生学籍异动、转移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以大集中、大统一、大整合为主要特征的省级统筹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信息系统近几年正在兴起和实施,全面推广、使用省级统筹建设的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实现全省小学学籍的电子化联网管理,促进了中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对加强和规范小学学籍管理,准确了解各地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都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基于省级统筹的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系统风险、数据安全等技术问题。

一、 省级统筹建设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目标

省级统筹建设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业务处理、公共服务、监管预警、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实现数据中心一体化、数据信息一体化、应用软件一体化、安全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监管预警一体化,信息交换标准规范统一,系统集中运行维护;实现小学学生学籍同省同库,学籍关系省内无障碍电子化转移,全省小学生学籍一体化管理;为升学考试,高一级别教育学籍信息化管理,省际间数据交换,全国数据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二、 硬件部署

市县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任务艰巨,阻力大,全省统筹模式一个数据中心,一套系统软件,一支运行维护队伍。我国金融系统多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模式,税务系统也进行了省级数据集中,国内众多信息系统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在技术上,业务处理上,安全保障上,全省统筹模式是可行的。

1.网络拓扑结构(见图1)

2.硬件平台构建和特点

(1)系统服务器硬件采用刀片服务器集群,由Dell PowerEdge M1000E机箱和6个Dell PowerEdge M610刀片服务器单元组成,承载学籍管理业务系统和导入服务中心、报表服务中心、缓存服务中心及负载均衡服务系统。刀片服务器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最多可插装12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高密度、低成本。极大减少所需外部线缆的数量,降低由于线缆连接故障带来的隐患,提高系统可靠性。同时,刀片中心包含了交换机模块和独立的管理模块,减少所需外部交换机,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节省空间和降低能耗。刀片服务器单元配置一张远程管理卡,可以通过远程管理卡实现主机远程管理,包括:远程开/关机、远程BIOS刷新、远程启动界面接管、远程虚拟光驱。

(2)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两台机架式服务器集群,采用双机热备心跳模式连接,互相备份,共同执行同一服务。两台Dell PowerEdge R910两台服务器之间基于TCP/IP的方式直连网线,热备及集群软件在集群节点间保持着间歇的通信心跳信号,是错误检测的一个机制,依靠心跳诊断来判断另一服务器的运行状况,通过每一个通信路径,周期性地检测两个节点的状态 (包括系统的状态和应用的状态),如果连续没有收到的心跳信号到了一定的数目,双机热备及集群软件就将认为相应的系统已经出现故障。当一台Dell PowerEdge R910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由另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承担服务任务,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提供服务。

3.光纤存储交换中心

由DELL 博科BRC300 汇聚数据到IBM DS4700存储阵列,可提供8个高性能G级光纤通道连接,存储系统整合到集中管理、共享的存储区域网络环境中,提高存储速度和空间利用率;DS4700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支持根据需求增加存储,实现随需应变的业务环境。此外,DS4700在线固件升级和远程支持管理等自助功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三、软件平台

1.总体功能模块划分

福建省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以学籍系统和教务成绩为核心,将系统划分为系统登录、系统管理、办公中心、学籍系统和教务成绩等五个主功能模块,涵盖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其他系统交互等过程。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各自不同的业务侧重点,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权限来进行操作。学籍管理系统流程如图2。

教务成绩管理业务流程如图3。

2.特点

以学籍管理和教务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对学生的学籍信息和成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涵盖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审核、统计、上报、分析等过程,对教育局及所属学校的教务及考务进行管理。

(1)清晰的层次化管理

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系统提供了省教育厅、地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中心校行政管理以及学校的五级管理机制,实现了上下级单位间的层次化管理(如图4所示)。

(2)便捷的权限管理

无论是教育行政机构还是学校,其单位内必定有着担任各种不同职务的教职工(如:教育局局长、校长、学籍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等),由于各个教职工职务不同,以致他们所拥有的日常管理权限均各不相同。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提供了极为灵活的权限(角色)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校长角色、学籍老师角色、年段长角色、班主任角色等各类角色,各个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只要针对不同的教职工所担任的职务应具备的管理权限,为这些教职工授予不同的角色权限,便可轻松地实现教职工管理权限的划分和管理。

(3)流程化的学籍管理和丰富的报表查询

学籍管理实现了从新生入学建档、学生信息维护、日常学籍变动,直至毕结业的流程化的信息管理,同时为学籍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等担任不同职务的教师提供了学生花名册、学生人数统计、学生增减情况表、毕业生花名册、辍学生名册、异动统计查询、综合查询、毕结业信息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查询等可供查询的统计报表。

(4)便捷的教务管理和考试成绩管理

教务管理提供了包括课程开设、课程表维护和课程表查询等教务管理功能;考试成绩管理实现了便捷的学生考试成绩的录入、成绩分析与统计、不合格学生重考处理等考务管理功能。丰富的教务管理功能,既可以减少了教职工们处理繁琐的课程安排、成绩分析统计的时间,也大大地减少了教职工日常工作中易犯的错误(课程冲突、成绩统计错误),使得教职工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来。

3.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基于J2EE多层体系结构,界面和业务逻辑分离,各项应用均在Web上展开,通过Web方式完成用户和系统的交互。浏览器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图形界面,Web服务层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数据,应用服务层进行应用逻辑计算,完成浏览器请求的相应计算和业务数据操作;数据层存储、管理数据。采用多层结构的方式使得系统将拥有较强的伸缩性、通用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每一层能专注于特定的角色和功能。对用户、角色、角色组等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多级监管,采用身份认证等手段,使权限管理更加安全,各地市县区操作员的操作情况、系统异常信息、登录信息等都可以通过日志管理进行稽核和监管。

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0 ,SQL Server 作为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准确高效数据查询、安全数据访问、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满足多层结构要求。

四、省级统筹系统建设风险评估

全省数据大集中风险也随之高度聚集。

规划设计风险:省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涉及省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包括供配电、综合布线、散热通风,气体消防、环境监测、防雷接地、故障预警子系统在内的规划设计不周或失误,实践经验的不足,都会带来潜在的系统风险。

意外风险:雷击、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机房设备损毁、停电、网络中断等风险。以福建为例,要高度重视暴雨特别是沿海地区强风暴带来信息系统物理环境的危险。要警惕火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导致机房墙体开裂带来的风险等。

故障类风险:系统的硬件设备、网络线路、机房设施故障等物理设备故障导致业务运行中断。总结多年的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硬件设备故障不多,主要是网络线路、机房设施故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故障等也会时有,所有软件都不尽完美,软件版本不断升级也带来新漏洞。

人为风险: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非规范化操作造成严重事件。以福建为例,全省近7000所小学管理员在同一系统平台上运行,用户口令管理和操作权限控制事关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口令泄密会带来操作异常、区域数据被修改、删除、增加,以及资料泄密等问题。破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运行平台等。业务数据库为数据分析与挖掘提供有利条件,从制度管理上、技术上如何防止数据被盗,也是省级统筹系统重要的课题。

结束语

第8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协同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本文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旨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群。

关键词:

协同创新;教育技术;课程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应用实践不断深入。面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上需要构建课程群强化课程关系,建立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是摆在教育技术学专业面前的突出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做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战略部署,协同创新是新时代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总的指导。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抉择。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处理好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1协同创新理念与高校办学

协同创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关键是形成核心要素,在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使各部分资源和各个部门之间为辅助,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导向的主体系统互动创新模式。强调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相互协调,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叠加的非线性效应。协同创新主要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总体意思,每个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罗列和堆砌,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由于现在的教学中要有计划的突出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要在大框架下的动态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符合个人意愿的新型人才。

2课程群总体框架设计

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下面简称《规范》),《规范》中要求主干课程设置采用“3+x”模式,其中“3”是指个专业点必须统一开设的3门主干课程,“X”是《规范》中推荐的15门主干课程。“3+5”中的“3”是指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模式中的“5”是指各专业点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从本规范推荐的15门主干课程中选择5门,并必须与3门主干课程统一组成8门主干课程体系。在新《规范》下,组建新的课程群,打破课程内容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增强课程群为共同技能培养的综合成效。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以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体现出在体育院校中的特色,服务于体育,融合艺术学,整合优质办学资源,突出体育动画特色。培养具有教育技术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动画制作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从事教学媒体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体育动画作品创作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它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群和数字教育媒体课程群,培养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改变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广”而不“专”的问题,使学生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等在教学体系中得到更好的优化。课程群建设重新整合相关课程,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交融性,促进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

3课程群体系设计

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资源,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剔除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实现在课程中不同的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相互协同、相互结合。协调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课程所涉及内容之间的区别与逻辑关系,确保各个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知识点之间相互独立,知识体系关系亲和,内容相互补充,且实践环节连贯、递进,最终构建结构优化、效果良好的课程群系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整合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在知行合一中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群之间各个教学环节和元素系统作用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建设中以“重点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群突出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群。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原则,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0%-50%,所有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内容完全作品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网站,实现教育信息上网、专业资源共享。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如图2所示。结束语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研究,对于优化课程资源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通过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存在的“广”而不“专”的突出问题,保持专业稳定和良性发展,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建国,冯梅琳.“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群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57-159.

[2]杨彬.协同创新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7:65-68.

[3]张凯,陈艳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6:85-90.

第9篇:通信技术课程范文

河南省初中阶段使用的两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都是在讲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下面以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教材为例做具体说明。该教材第一节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其学习目标有四个: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作用,了解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在实际授课中,无论从哪个学习目标来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让学生理解“信息”的真正含义,最佳切入点就是师生一起去破译“信息”两个字的传统文化密码。下面是笔者在具体教学中引入的讲解。

首先第一个字“信”,信者从人从言,从人也就告诉我们一则有效的信息首先必须有人的参与,为人所感知,这是构成信息的基础条件。言字从甲骨文上看,讲的是一种信息的互动,上面一横代表天,最下代表地,中间有人有物,也可以说是倒立的人,代表了升降(升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人字在一起表示了人们在探索宇宙过程中获取对自己有影响的信息和能量。这种信息能量不论对人好坏,都是内在的影响,也是对人传递的信息,所以《说文解字》上说“信者诚也”,《礼记》又说“诚于中,形于外”,诚的意思就是内在的真实也。

其次是“息”字。息字从自从心,《说文解字》上说“息者喘也”,“自”通“鼻”,鼻者通肺,古人认为人的呼吸主要依靠心肺,所以人喘气呼吸就用心肺来会意了,人当然不能没有呼吸,当然息也有停止、安于现状的意思,所以《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告诉人不要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汉字中带有“心”的必有深意,因为中国文人肩负的最伟大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天地立心,上“自”下“心”是告诉我们怎样通过呼吸节奏去控制我们的心绪,让心保持安静,去体悟信息。古人限于物质条件和方法,在获取信息时相对于现代人有独特的本领,这种本领恰恰是静心才能得到的。所以,“息”字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自在心去感悟信息,并处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当人心感受到信息带来的反馈后,就会思考“信”的问题,就会有获取“信”、存储“信”、“处理”信、传递“信”一类的思维举动,这就是信息处理的概念。例如:通过天气预报得到明天降温的信息(获取“信”),把这个信息记忆在脑子里(存储“信”),找出厚衣服做好御寒准备(处理“信”),并告诉其他人(传递“信”),这其实是信息技术中获取、存储、处理、传递的四个要素。所以,构成信息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能够让人进行信息处理,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是我们信息技术中所谓的信息,应用到现代社会,一部分信息处理功能就转嫁给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了,其原因是计算机有我们需要的处理速度和广度,这恰是信息技术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