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关键词 】 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Present Urban Informa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esearch
Liu Jun Wang Xi-bin
(Zhongke Yufigure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01)
【 Abstract 】 The use of artificial means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ll be unable to meet, becaus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ity at present stage is very big and chaotic, at the request of the new form,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to be in so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found in the main information, and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find management goal and direction,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improve its own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tatus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can better promote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work,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 Keywords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ity ; 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measures
1 引言
将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上,对其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整体性、科学性,能够不断地提高环境保护在管理工作中的效果和水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需要建设一套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网络系统。
2 城市化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2.1 不断支持和加强我国信息化的建设
在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其中一项就是需要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对于该项目的进行,不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更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以提高整个项目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在城市环境保护的项目中,对于污染的防控和治理非常重要,这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的防控工作中。对于环境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管理上,使我国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并向和谐方向发展。
2.2 具有推动我国环境发展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安全性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环境的保护。我们可以通过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以打破环境管理工作中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等,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使城市的环境保护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 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加强信息安全性的措施
3.1 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控
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有效的监控和预警工作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一旦发现了问题,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就可以很快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处理,这样对污染源的源头可以进行更好的追踪,实现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信息安全性的提高,首先应把数据库当作技术支持的基础,以准确地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化地判断出城市的环境变化,并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分析环境质量和掌控污染情况。在具有危险性污染源的管理上,通过建设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危险污染源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信息化做技术支持,还可以利用监测系统进行全程监测,从而观察到环境治理上的工作状态,不断地统计各项环境监测的数据,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信息化的依据。
3.2 完善和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传输工作将会更加增强,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建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可以强化各种环境管理的数据化和审批内容的实施,并进行有效地整合。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断建立和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对于有些环境企业的违规行为,可以进行征费管理、处罚管理和信息数据的统计。只有对企业的申报数据和应急指挥内容进行全面的实施和整合,才能不断地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和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3.3 全程监控严惩和严罚违规事件
全程监控工作能够有效地保障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顺畅进行,以防范违规企业出现违规行为。对于重点污染源进行全程监控,环境治理的设施都是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可以对排污企业进行全程监督,这样违规行为就会减少和消失;纠正环保部门通过节省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行费来为企业节省成本的错误想法,环保部门对违规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公开,可以防止个别违规企业在排污数据上进行造假。
3.4 形成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
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对各种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要不断地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将排污企业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对环保部门的人工监督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管理;可以进行信息化建档管理,对排污企业进行许可证管理、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的统计。不断推进的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以往只重视业务建设而忽视信息化建设的片面局面,形成高效的监测能力和执法能力,以提高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支持。对于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与环境信息化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提高信息化的安全性,使得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
4 结束语
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继续深化环境信息化的建设,重点要对污染源进行监控;不断完善和建立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实施全程监控等措施,以提高信息化的信息安全,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宣琳琳,钟京涛,张志辉.现阶段城市环境治理模式若干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05:28-30.
[2] 胡昊,朱琦,尚屹,郝莹,李茜.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2.
[3] 魏俊辉.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J].科技创业家,2013,03:204.
作者简介: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与绩效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又称命令——控制型制度,是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制度安排,突出特点是以直接管制与行政命令为主,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主角,在宏观政策的制定或微观环境的监督都由政府直接操作,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发挥的空间有限;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政府往往采取直接禁止、制定环境标准、限期改进、处以罚款、勒令停工、甚至制裁等行政管制措施,控制经济主体危害环境的行为。目前,我国管制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限期达标或限期关停企业的命令等,大部分已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制度地位。
(一)我国环境保护管制制度安排的特点与问题
政府主导的管制制度安排为主体。在我国的环保制度中,环境制度建构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社会公众,政府行政干预和控制为主的管制制度安排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环境制度安排则很有限,市场化程度较低,仅是法规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补充。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与环节,微观经济主体则是环保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监督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渠道较少。消费者和企业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环境保护上的机会主义便会出现。
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兼顾。我国环保制度属于环境与经济发展兼顾型而非环境优先型,考虑环境保护目标需要的同时,更加关注环境制度对生产系统可能产生的负担,强调经济承受能力及技术可行性,相应治理措施的规范不够严格,对污染损害行为施加的压力不够,在环境制度中表现为环境对经济的妥协或让步。当然,这一特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在人均收入较低的现实国情下,单提“环境优先”不现实,但当环境与经济发展难以兼顾的,有可能牺牲环境而保障经济增长,即客观上放弃部分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保障经济增长。
缺乏正向激励的制度安排。环境破坏只是—种表象,破坏环境的行为主要源于经济利益,现行环保制度重规制而轻激励、重收费而轻防治、重惩罚而轻奖励的特点,致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利益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环境资源的恶化。低额度的收费标准和罚款,使企业交纳排污费等于购买了合法的排污权,不仅没有有效规制排污企业,反而激励了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标准整齐划一。现行环境规章、标准主要以大企业为参照制订,而我国是一个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遍布全国,却被要求执行一个共同的国家环保标准,虽然单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多,但总量很大,难以有效管制过于分散的中小企业。环境标准全国统一,而忽视地区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治理成本的差异,从而导致效率不高和社会不公平。
典型的末端治理。我国在理论上建立了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治理原则,但实践中只能做到“末端控制”或是“末端控制下的预防”,环境制度安排大多是危害发生后再实施的治理,污染防治与生产、消费脱节,环境保护囿于被动应付,增加了环境执法和环境治理的成本。同时,生产全过程控制及产品生命周期生态化管理,在发展战略选择中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依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目标的宏伟性、抽象性与操作系统的模糊性。我国的环保制度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其说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不如说是一个奋斗纲领。由于目标过于宏伟及抽象,在实践中很难被有效执行。
(二)我国环境保护管制制度安排的绩效分析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优势。管制制度采用行政命令直接控制经济主体的环境行为,制定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标准,目标明确,具有立竿见影的环境效果。管制制度在消除外部性方面具有较大的确定性、权威性、直接性、强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曾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在生态敏感地带的禁止开发活动,在污染源数量相对较少情况下的管理,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和简单。
环境保护的管制制度安排缺乏效率。管制制度设计的各污染源统一的排污标准,忽略了不同企业间的技术差异和污染控制成本的差异,使之无法在达标的同时实现污染控制成本的节省;政府为制定有效的环境标准、控制污染排放信息,需要耗费大量财力搜索企业排污的信息,大量的信息成本使管制失去了应有的效率,而企业缺乏治理动机,难以提供准确信息,影响了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刚性的标准难以对变化的环境和技术及时作出反应,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政府的环保目标并不一致,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量小而分散的污染源很难发现,企业可能夸大防治污染的成本而少报排污量,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规避监管,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治理的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安排与绩效
我国的环境制度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运行,体制冲突不可避免,制度效力大大减弱。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凸显,管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管理对象行为的迅速变化,而同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先天同质性”的经济激励制度由于灵活弹性的实施方式可以较好地兼顾差异,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当前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部门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
(一)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特点与问题
经济激励制度体系不完善。我国的经济激励制度种类较多,以税收手段、收费制度和财政手段为主体,但缺乏配套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不贷款”,由于没有配套措施,这项制度并没有得以实施。我国也建立了差别税收政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别税收政策种类较少、应用领域较窄;环境税收制度仍处于初创阶段(理论研究阶段);生态环境补偿费、排污许可证交易、废物加收押金制度、环境资源核算、污染责任保障仍处于起步阶段。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放了排污许可证,从1991年开始,排污权交易试点,并未进入到排污权交易阶段;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押金——退款制度也未实施,这表明,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制度建设不平衡,市场机制的调节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经济激励制度的负激励。现行的经济激励制度应用面窄,缺乏深度,对污染主体的约束力不够,表现为收费项目不全,收费标准偏低,部分排污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25%左右,某些项目的收费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缴排污费、买排污权”的现象,难以发挥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激励作用,无法真正实现促进排污单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经济激励制度的作用发挥主要依赖于行政法规命令,而模拟市场作用方式的经济手段不多,这主要受传统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预防性的经济手段缺乏,末端罚款所占的比重最大。据统计,在国家、省、市级的有关法规中,罚款的项目多达100多项。
(二)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绩效
间接管理的有效性。经济激励制度以市场为基础,通过改变市场信号,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同时把环保行为选择的决策权也交给他们,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适合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微观经济主体。对政府来说,修改和调整一种收费总比调整一项法律或规章制度更加容易和快捷,不需要全面监控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对污染者来说,可以根据有关的收费情况进行行为选择,使环境管理更加灵活而有效。
利益的有效协调。经济激励制度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有效地筹集环境保护所需要的资金,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行为,对于环保资金短缺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吸引力。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可以自主选择以最少的成本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使得经济主体有动力改变危害环境的行为。
经济激励制度的有限性。经济激励制度的制定受到政策可接受性、相关政策的制约、管理的可行性、公平性的考虑、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具体的实施,要求具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相应的法律保障、配套的规章和机构、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等条件。由于现阶段我国实施条件的不完善使得环境保护经济激励制度安排的绩效大打折扣。
研究表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最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单纯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化取向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的需要,任何单一的制度设计无法适应环境这一公益物品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多样需求。因此,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复合多样的环境保护激励制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但在现阶段,现有的环境制度尚不适应市场经济下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的要求。环境保护制度的近期发展趋势是加强对激励制度的运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应是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核心理念,通过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以经济诱导与惩罚约束经济主体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有效的制订和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宏观政策、法规和制度,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方努力,会使环境保护制度真正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污染;诱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1.环境污染的诱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产活动,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类的]
1.1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1.1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1.1.3经济开发和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1.1.4电子垃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人体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1.2[增加此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2.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2.1统一思想,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战略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密切与企业进行配合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洁新能源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环境保护,从个人做起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总 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50-56.
1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是日常生活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的环境保护观念缺失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现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巨大的财政压力使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收益回报大的产业中,面对投入多见效慢的环境保护问题,决策者们长城不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民众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也对环境保护问题视而不见,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1.2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国家尚未制定科学性的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职能保障某一项问题的解决,难以从根本上纠正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依然处于恶化的状态。例如,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下大力度狠抓工业污染,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带上的遏制,但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村的忽然问题都呈现出日趋严重的状态,没有系统上的科学性的治理方案,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1.3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
现阶段很多对生态环境有着危害的项目还在进行着,对于生态资源的额掠夺没有得到及时的智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由于资金的缺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植树造林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都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4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层次,对于资源的开采,以及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上的加强。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对策
2.1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必然联系,所以,必须进行全民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借以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只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对抗环境问题是不过的,还需要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对环保宣传加大力度,积极培养全民性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学校以及生态企业。不仅要使全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逐渐的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教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约束力,借以树立正确科学的生产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赞美和宣传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批评并曝光产生严重的污染设施和单位,借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人人保护环境状态的形成。继续推进普及教育试点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保,增加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环保的法律法规,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全社会都要坚决抵制。坚持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政府机关,服务机构图,科研院所,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社会组织,建立的各方面执行,各个领域全覆盖的执行情况。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积极选择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力求经济控制控制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促进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2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想要加强,必须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介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能够有章可循,逐步的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发者负责保护,污染者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环境保护问题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系统监管体系,做到国家对地方,地方对企业,企业对自身以及自身对生产的层层监管负责制度,国家要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督促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时刻紧抓不能放松,积极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做到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监管问题,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改善污染,防治污染。企业要对自身经营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承担责任。
2.3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都应该投入较大的帮助来扶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政策推动手段,实行经济上与生态环境上的协调统一发展。另外,从投资力度上也需要加强,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财政投资的重要部分,对污染方面加强治理,对生态保护项目的监管和投资支出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投资上来,股利民间投资,扩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经济体制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工作,积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融资体系的建立。
2.4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的极大驱使,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起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劈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并不对立,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加强必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原则,使其共同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指标的考核,弱化经济指标,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取得巨大的环境保护成就,积极实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共同进展,消耗最少的资源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借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2.5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节约能源,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加大力度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努力创新生态科技,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将环保技术的以及生态节能的研究方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环节资源上的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建设,积极促进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者的素质,加强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培训。
2.6生态环境保护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符合现代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改革,使其可以与现代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想协调。于此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与惩罚力度,严重惩处产生环境破坏的行为,加强工业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使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必须着眼于污染减排任务,对重点行业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的整治。污染防治应以钢铁,电力,建材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执法和监督的重点,加强监督检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每年选择一两个环境污染重点行业来进行集中性整治,借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打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1)为了巩固整治目标的有效性,开展专项行动环保监督检查。由于环境法规措施落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案件的侦查专项行动中,对全国113个环保保护的重点城市其饮用水源地,已关停企业实施(生产线)停电,停水,设备拆除等措施,开展整改不到位,不达标的一律停产进行整治。推进污染减排目标,开展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借以严肃的查处建设成为污水不处理就直接排污的行为,以及超标排污、污泥直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污水处理厂;彻底的调查已经完成,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渗滤液排放等各个环节。(2)设置项目“防火墙”。环保部门对于不符合建设的法律规定的项目,设立了“防火墙”。涉及不能进行审批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项目,另外还涉及两高一资的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批准,更不能越线。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保部门需进行源头控制,不符合规划的要求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质量要求的,以及不符合企业总量的控制要求的,必须停止建造。环境保护部将很快出台考核办法,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所以,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部门绝不应该放松管制。
3结语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防止措施;应用
0.前言
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工业化的程度增长的也是比较的快,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形式。所以国家如果想在加快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加强环境的保护,这就应该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由于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工业的布局、工业分布结构和技术水平比较的落后等,再加上有很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最终导致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很严重。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不够重视,这几年在环境污染方面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怎样能够防治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减少它的危害,已经成为现在国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工业的布局不合理
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只是注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注重工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结构,这使得工厂很多分布不合理。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最终导致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性的物质进入空气中,降低了城市空气的质量。
1.2机动车等尾气排放
随着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多,但是城市建设对道路的建设会相对的落后,不仅导致城市的交通出现拥挤的现象,而且使得车辆的尾气排放量也大大的增加,这种情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污染的主要的来源。
1.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很多城市的机关部门会间接的影响环境保护的一些部门进行管理,它们为了能够给当地的增加经济收入,竟不顾环境的污染准许一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有很好收入的一些项目,盲目的建设了很多不符合环境要求和不符合工业布局的一些工厂。环境保护的机构因为没有过多的经费和受到上级部门的影响,使得环境部门不能够很好对不符合要求的公司进行监管,这样最终导致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有受到相关的处罚,反而能够正常的运行并且长期的污染环境,严重的降低了城市大气的质量。
2.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1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的一些地方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对环境的保护的问题没有很高的意识,不考虑企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的危害。甚至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制定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计划的本身就严重的缺少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考虑,很多的时候往往会将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当我们的城市环境一旦被毁坏后,去过还想回到好的环境的时候会付出更大的带价。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由于保护环境这种基本的意识就没有被真正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生出发就应该加强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加强整个社会对环保的意识。
2.2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
要想把城市大气污染有效地解决的话,首先应该把环境保护的体制变得更加完善,将管理环境方面的部门联合起来,让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城市的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等级的领导干部加强管理,能够让个各负责环境保护的各个部门能够很好的配合起来,并且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把这个庞大的环境工程很好的完成。首先,环境管理的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一定要按照规定严格的处罚;其次,加强环境建设部门对基本的实施像:城市的绿化、城市的道路的合理规划,从而提高城市对污染的防治功能。同时还应该让项目审批的部门对每一个项目严格要求,能够把治理环境的工作当做重点的工作来进行管理,争取完成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
2.3促使企业加强工艺的改进,并且加大对环保的投资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应该把企业中比较落后的工艺进行改进,将现代社会中的高新技术运用的工业生产中,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中产生不必要的气体污染物。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减少工业中有害气体的污染,改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从根本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环境保护部门还应该时常的检查新建的项目中是否运用已经被淘汰的设备,或者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已经超出了规定的是使用期限等情况,针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公司应该严格处罚,否则就是相关部门的失职。社会还应该加快研究能够防治大气污染的,性能比较可靠的工业设备,这样不仅能够节约生产厂家的产品的成本还能够有利于保护环境。并且将新型的,污染少的能源来代替对煤炭的使用,从而减少对煤炭的使用量。
3.结束语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如果大气环境恶化后,再想将破坏的环境质量改善需要采取的措施比从根本上来防止大气污染需要花费更大的带价。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发展,工业化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强,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环境的保护重视起来,就应该将环境保护的的意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树立起来。我们应该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并且将城市大气的环境的质量改善的话,需要我们运用法律、环境教育、改善技术等方法来进行实施,将它们综合起来运用,共同防止环境的污染,使的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继耘.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探析[J].城市建设,2010(2).
[2]陈俊.浅析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摘 要:新的发展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是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协调共赢的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政策,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点问题;建议
贯彻落实《建议》对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效应,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协调共赢。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我国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发展与保护之间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如果经济发展一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吃祖宗的饭、欠子孙的债,不算本事、难以持续 ;也不能只强调环保不顾及发展甚至搞垮经济,这同样不算本事。加强环境治理,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可以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 育成新的发展优势,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预防是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完善环境预防体系,推动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这些边界就是生态红线。通过红线划定,逐步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守住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二是开展战略和规划环评。战略和规划环评是对区域发展战略、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应当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减少决策和建设中环境失误的重要手段,要强化其刚性约束,切实对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是注重标准引导。标准是技术的先导,环境标准是提高产业准入水平和倒逼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特别是强化地方的环境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技术 创新、转型升级。
四是实施资源能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进一步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强度,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减轻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治理。
二 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既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经济长期粗放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密切相关。“党政同责”核心是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共同做好环保工作,“一岗双责”就是各部门都有环保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通过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或问责制度,让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地生根。这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
三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十三五环境保护必须以改善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蛹苹。大气、水、土壤,既是提供生态产品的环境要素,又是容纳污染物的环境介质。环境治理的重点就是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将三大行动计划的路线图落实为各地的施工图,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改革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继续实施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基础上,增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鼓励地方实施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气化、石化及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一批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通过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二是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达标排放既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环境责任的底线要求。工业生产是主要污染源。据估算,如果现有工业污染源均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减少40% 左右。三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污染源排放达标。对现有污染源,综合采取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深 度治理、限产限排、停业关闭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是相互补充、互为 依存的唇齿关系。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短板,也是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 四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 药零增长行动,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做小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做大生态环境容量,确保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四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保护的严峻现状和民众的巨大需求,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行联防联控,建立环保机构和区域协作机制,对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税收;可持续发展;环境税
当今,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强调人类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人的可持续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和推行绿色税收制度是其有效途径。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义及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制度实践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制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
1975年3月3日欧共体理事会又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预,将环境税列人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运用经济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经济手段中,环境税的运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对环境有污染的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45/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对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大大减少了在泡沫制品中对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税则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增加,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70年代减少了99%,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减少了70%。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和其他努力,美国确实已经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因此,人们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二)西方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实践
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课税。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征收二氧化碳税,美国、德国、日本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征收水污染税;二是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油税,美国、法国征收的旧轮胎税,挪威征收的饮料容器税等;三是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
目前世界上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处于前列的主要国家有美国、荷兰和瑞典。美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包括对产生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肖费税、对汽油的征税,对与汽车相关的其它征税、开采税、对固体废物处理的征税等。美国无论在联邦层次上,还是在州层次上对环境税收越来越重视,从现有的环境税收的实施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是显著的。荷兰特别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计的税收主要包括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超额粪便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等。瑞典的“绿色税收”包括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对能源征收的增值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电力税;以及对化肥、电池等的征税等,已经占到税收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环境税的核心是对能源的征税,而对能源的征税是从多方面来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征税使能源的消费水平下降,并促进技术革新。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未形成规范绿色税收制度
现行税制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2、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现行税制中对土地课征的税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3、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税制中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项目较少,且不成体系。主要是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中减免项目。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人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3、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人,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这些税收政策在减轻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位原则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既符合我国环境政策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能通过征税为治理污染提供所需资金,并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其定位原则是:
1.以国情为本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当然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国做法。
2.公平与效率相协调
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税。同时,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效率,更好地治理环境。
3.依法征收
在以前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征收上,经常出现“人情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新环保税制中,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征收的原则。
4.专款专用
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四、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
1、变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
首先,应将已经实行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而且税收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征收成本也比收费低。同时环境保护税收人将作为财政的专项支出,有严格的预算约束,可以保障宝贵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噪音税。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人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人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改革消费税,开征燃油税
我国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各规定了一档税率,以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相关税收收人。因此,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一方面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人。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
3、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政策做出完善。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没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没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
4、税收政策的制定要致力于促进再生资源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电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允许按10%作进项抵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发展。今后,在绿色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应进一步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5、适当拓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起不到全面保护资源的作用。因此,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把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人其中。并且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可将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中,使资源税制更加规范、完善,以进一步促进我资源的合睬护和开发。
6、税率的确定要有助于扶持企业的成长
我省农村污染正面临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相互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严峻形势。从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4种:(一)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发生、危害认识不够。 (二)经济落后,对治理农村污染的投入不够。 (三)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措施不够。 (四)受技术限制,对适用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新科技的研究和应用不够。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虽然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其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治理,但治理的模式不恰当,导致点源污染治理效果不高,效果不明显。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在环境保护上消除城乡差距、保障基本的环境公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以“环境怡人、村镇宜居”理念充实“村容整治”主题,让农村村容整洁起来,乡风文明起来,居住环境宜人起来。
一要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农村的科技教育,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行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有极大危害的。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农民喜爱的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活动,向广大的农民朋友宣传既有利于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生产的方法。帮助农民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水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农村在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方面十分薄弱。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治理水平。一是加快建设农村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这是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治本之策。二是搞好县域环境保护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和统筹安排,以减少污染治理的成本。三是修建农村净水工程,缓解水污染。四是建立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环境保护示范村。可先在一些经济基础好的村和乡镇企业试点成功后推广。
虽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污染问题仍旧十分严重,仍有许多的企业及个人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把法律法规致放在一旁,这样就造成了环境污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为了能够使我们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能够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保护应不仅仅是国家政府部门所要倡导和实施的课题,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社会上的各种企业、个人等应全部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而作为工程施工企业的自身怎样在工程施工中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的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呢?大体可分为三步走。具体为:
第一步:开工前,建立环境保护体系,确立环境保护目标,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环境保护小组。认真贯彻杰国家及其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环境保护小组的成员及其各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做到各负其责,共同保护好施工环境。
企业施工项目部在开工前,需根据施工地点的具体情况和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各职能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计划进行实施。与施工地点附近的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等建立良好的关系。采取必要的预防环境污染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监督小组,小组成员由施工区周围的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组成,随时听取监督小组的意见,对提出的可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意见进行采纳。
第二步: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施工中容易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在施工中必须针对每一项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减少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1)安排专人对工地临时道路上由于车辆运输材料而洒落的建筑废料渣、砂石料等进行清扫,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洒水车,每天定期的对运输道路进行喷洒,做好除尘作业。
2)对施工中容易产生粉尘的凿除设备和搅拌设备安装除尘装置,以便最大的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3)工地上的原材料污染措施。对工地上所需的水泥、粉煤灰、石灰粉等,进行必要的遮盖,以防治大风引起的灰尘乱飞现象发生。
4)工地的所有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使用的各类柴油、汽油需执行有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工地上禁止使用气体排放不达标的机械设备。
5)清理建筑垃圾时,使用容器吊运,以防止造成扬尘。对需要销毁的废弃物,将其运输到环保部门指定的销毁地点进行销毁和掩埋。
(2)保护水质的措施
1)搅拌系统废水处理措施:搅拌系统生产的废水经排污管道排入沉淀池,充分处理后回收循环使用,沉淀的泥浆等定期清理送到废料场。
2)项目部、生活区及施工区,依据现场地形情况布置排水沟,并在平整场地过程中保证地形中间略高于四周,保证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做到废水不外流,场内无积水。
3)对施工机械定期进行维修保养,防止机械使用的油类等物质渗漏到地下水中或城市管网中。
4)项目部所有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要集中进行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在施工区及生活区的厕所附近设置临时化粪池,污水均排入化粪池,当化粪池满后,及时与环卫部门联系,由环卫部门将其运走。
(3)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污染措施
1)施工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及其当地环卫部门要求指定的地点进行倾倒和掩埋。
2)施工期间,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定点堆放,分类处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单独进行处理和堆放。
3)工地设专人进行打扫和清理施工区和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弃物,并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储蓄罐,防止垃圾流失,定期的将产生的垃圾按照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倾倒和处理。
4)工程施工中土方回填等部位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等,以防止对土壤及其水源造成污染。
(4)施工期间防止噪声污染措施
1)在能够保证完成施工作业的情况下,使用噪音较小的施工机械设备。对于噪音较大的设备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如必须使用时,可将其布置在远离施工红线的位置,以减小噪音影响。
2)对噪音大的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床等)设备设置封闭的操作棚,以减少噪音的扩散。
3)尽量避免夜间施工,避免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如确实需要夜间施工,必须及时向环保部门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和并将其施工时间详细的告知附近居民,对产生的影响对居民给予道歉,并尽快的完成施工任务,将其噪声污染降至最低。
4)工地内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严禁工地人员大声的喧哗,不使用高音的喇叭等设备,加强工地施工人员的防止噪声扰民的意识。
(5)工地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
1)尽量避免对工地及其周围环境的破坏,避免不必要的树木砍伐,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区的水土保持。
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区范围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有限的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不猎杀野生动物、不砍伐野生植物。
第三步:完工后工地的环境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