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话故事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开会,征求治水并平息水害的方案。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尧帝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规律,顺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吸取先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善于动脑,发现、总结并利用自然规律,不畏艰难险阻、身先士卒,努力工作。他的丰功伟绩数千年来被后世传唱。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和历史的功绩,它重要的是留给后人最最宝贵的精神与财富。大禹治水是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很喜欢游泳。以前,我还没有学就下水自己练习,可是怎么练也练不会。于是,我去报了一个游泳班。老师教了我们正确的动作后,我便认真的思考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仔细琢磨并努力练习,训练时从不休息,认真总结以前失败的教训,最终在第4天学会了蛙泳,成为本次训练班上第一个成功的学员。
读完《中国神话》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里面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太令我感动了。作者通过一个个神话故事,教育我们如何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如何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如何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如何勤学苦练,克敌制胜……读完这本书我真是收获不浅。
这其中有一则故事最令我回味。那是《黄帝平天下——选贤传位》的故事。这段故事主要是讲述黄帝想推举新帝继位,所以开展了一次选贤比赛,结果他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通过文武两关的比试,进入了最后的决赛,黄帝决定最后以德试来选能。黄帝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葫芦,葫芦里都有河水,开口即流,水宽三丈,一人多深,流过二百里才会干。但是要求他们让水从嵩山北坡流过三百里到东边的颖水,谁的水流到颖水水继位。二人急匆匆地抓起葫芦跑到嵩山去放水。结果他们各自试了无数天,放流了无数次都没有成功,就在二人疑惑不解时,大兄长提议把两个葫芦融合一体,那河水就哗啦哗啦地流出了四百里!众仙看了不禁称赞:“手足同心,兄弟情长”。事后黄帝把兄弟二人叫去问,他俩有没有获得启示,二人表明了只有葫芦合体,水大流远。这里面有着治理天下的道理,百川归流,才能汇积成海。在黄帝的试探下胞弟谦虚地说,办法是兄长想出来的应该由兄长继位,而兄长也谦让地说:“弟弟年轻有为,继位最好。”而黄帝见他们诚心诚意,就让兄长继位。哎!真是名副其实的兄弟情谊长啊……
从这段故事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团结的重要,谦让的可贵。而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同学在践行“八荣八耻”的行动中,都做到讲团结了吗?都做到谦让了吗?和玄嚣、昌意的讲团结的好品质相比,那些平时喜欢搞小摩擦,不讲团结的同学难道不感到羞愧吗?和玄嚣、昌意讲谦让的好德行相比,那些自私自利严重的同学难道不感到耻辱吗?
团结出力量,谦让出人才!
如何借用这篇教材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我与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对话。我觉得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位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正如《普罗米修斯》一课,如果学生能抓住重点段落,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其中的人文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孩子们心中潜滋暗长,从而实现文道统一。
一、走近神话,引发阅读期待
课前交流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火的用处,初步了解火在人类生活中作用很大。然后顺势导入:“在古希腊神话中,传说有一位神把火种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接着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图像,最后师生共同呼唤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走进神话,引导阅读感悟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神话,我引领学生经历“初读神话,初识神的形象;品读语言,感悟神的形象;拓展升华,丰满神的形象”这样一个阅读过程。
1.初读感知,以词串文,初识神的形象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逐一出示了“悲惨、驱寒取暖、气急败坏、惩罚”四个词语,这简单的四个词语承载着三项学习任务:(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驱寒取暖”一词,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构词特点,加以理解;“气急败坏”一词,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表演,加深感悟。(2)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对作文内容有所了解。例如:课文一开始介绍人类没有火时的痛苦情景,就是借助“悲惨”一词让学生得到体会。(3)梳理课文脉络,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巧妙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环节简单,却扎实到位,让学生习得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2.抓住主线,层层感悟,内化神的形象
(1)抓住“敬佩”这条主线,层层感悟
初读,引导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再读,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学生读时,自己抓住关键词语,如“死死地”“风吹雨淋”,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如“啄食”一词,则是教师激情渲染,使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所震撼。三读,引领学生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情感领域和精神内涵。
(2)注重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语言的渲染、想象的拓展都是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入于其内、徜徉其中,亩使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有血有肉地扎根在学生心中。
3.一咏三叹,叩击文本,丰满神的形象
文中普罗米修斯这样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是他内心世界的集中体现,是他勇敢、坚强、无私的动力和源泉。教学中,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读这句话,回旋反复地叩击文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磁场,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充分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对人类博大、无私的爱。
三、走出神话,引领阅读超越
通过对语言文字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的神的形象,还是文章撼动人心的语言文字都已深入学生的心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已蓄势待发。此时,我出示了诗人雪莱写的《普罗米修斯赞歌》,伴着抒情的音乐,学生齐声诵读。情与景的交融,诗与文的结合,心与心的碰撞,学生的满腔激情借着这首诗歌得到了充分释放,整个课堂激情飞扬,荡气回肠。
最后,我告诉大家:“《普罗米修斯》只是一把打开古希腊神话大门的钥匙。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许多的神,他们的故事也很吸引人。请同学们课外读读《古希腊神话故事》,你会感受到古希腊神话那无穷的魅力。”这样,学生已走出这个神话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神话世界,阅读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引领学生实现了阅读超越。
《普罗米修斯》的教学,使我感悟颇多,其中有收获、有心得,但更多的是对教学的反思。
1.教师上课时要时时刻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处理好教学细节,使其做精、做细,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说错的或者是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引导,给予指正。
关键词:亲子共读;有声读物;注音版;听读;阅读;种子
儿子小石头快七岁了,秋季上了一年级。一学期来,他读了不少书,也越来越喜欢读书。仔细想来,阅读的种子,就这样点播在了他的心田里。
1.有声读物,亲子共读的起步
两年前,小石头四岁半,正上幼儿园,妻子不在家,我一个人带他。照顾他吃饭穿衣所受的累倒在其次,晚上哄他睡觉成了我的负担,他睡觉前总要我给他讲故事。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优秀,请给孩子讲神话故事;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卓越,请给孩子讲更多的神话故事。”可惜,别说神话故事,我记住的故事都不多。没几天,我仅有的几个故事讲完了。能找一个“替身”,代我给儿子讲故事,那我该多幸福啊!转眼一想,故事电脑里有,网上也多得是。讲故事,手机就行啊!从此,晚上他睡下,我就在枕边放好播放故事的手机。经常是我陪他听,有时他独自听。小石头听累了,自己关掉手机,翻个身睡了。后来,他自己会用手机播放了,我更省心。这一听就是两年。有一段时间,他是晚上听,早上也听;刷牙洗脸时听,吃饭时也听。我和妻子就故意说烦他听故事了,谁知他倒笑嘻嘻地模仿着机器人的腔调说:“你们不知道我是听故事的机器人吗?”
听读,使孩子在学会拼音,认识足够汉字之前,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相比,听读要轻松得多。阅读的时候,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手、眼、心都要到,才能有所收获。听读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听读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听读的内容是别人表达出来的,他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在其中,在内容、情感等方面要比孩子自己阅读时把握得更好,易于孩子准确地把握内容和情感。一次,我向六年级的老师推荐有声小说《作文为啥不及格》,播放器中有了记录,小石头无意中打开听了一段,竟然迷上了这部小说,完整地听了一遍。我想考考他对小说的理解,就问他:“杜小都(《作文为啥不及格》的主人公)作文为啥不及格?”他认真地告诉我:“杜小都作文写得好着呢,是老师弄错了!”“那他为啥写得好呢?”“是因为他喜欢读‘闲书’啊!”看来,他还真理解了。
2.注音版读物,让孩子早日步入阅读的大门
小石头上幼儿园两年,学过汉语拼音,妻子又做了些辅导,幼儿园毕业时就过了音节拼读关。再加上有两年的听读经历,他对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就引导他自己读注音版少儿读物。
开始,他读一两段就没有耐心了,我和妻子就轮流陪他读。经常是游戏式的轮读,由一人读一句,逐渐到一人读一段。读完《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后,他一个人能坚持读完一个小故事了。他常常是朗读,我发现他读出了许多“错别字”。原来,虽然是注音版的书,他对连半边也不认识的“生字”才去拼读音节,常常认“半边字”。读错几个字也不影响他大体上理解文本的意思,就劝妻子别在他读的过程中刻意纠正字音,以免多次打断他的阅读,挫伤他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帮他养成读书的习惯,妻子给他定了阅读任务。有一天,他的读书任务没完成,想出去玩。我就提出陪他读,一人一段地读。谁知他讨价还价,要求一人一句地读,我就依他。故事很精彩,读了几段后,他就不知不觉地一连读几句。第二个故事,我也讨价还价:他读两段,我读一段,轮读。读完后他还想读,我一扭头说:“不读了。”那些故事也实在是太有趣了,他一个人高高兴兴地读完了最后一个小故事。
孩子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读注音版的少儿读物了,父母要做些指点,就能引导孩子迈入阅读的大门。
3.亲子赛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调动他读书的积极性,我设置了一个表格,题为“XXX读书目录”,栏目有书名、格式、时间、字数,为全家每人打印了一份,贴在墙上,读完一本书,就登记在上面。小石头的兴致很高,要和我们比一比谁读的书多。我也就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适合他读的注音版图书。这样登记下来,除了能比谁读得多、简单统计他的阅读量、调动他的积极性以外,多年以后还可以分析他的读书偏好、兴趣所在,甚至是文、史、哲各自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引导,扩大他的阅读面。
一个星期五晚上,我陪儿子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已经九点了,小石头该睡觉了。他忽然想起来,自己的读书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劝他别读了,他却不肯。趴在被窝里,读起了《中国经典神话传说》。
从7月份至12月份五个月时间,他读了《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博学天下丛书(拼音美绘本)、《水浒传》等近30本书。听读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等9种有声读物。一家人,数他读的书多。这些书,他未必全读懂了,但收获总是有的。一天小石头竟然对我说:“爸爸,你比我年龄大一些,我却觉得你知道的比我多多了。”我告诉他:“多读书,总有一天,你会比我知道的多。”“比你知道的还多?”他还有点不相信。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课与常规的语文教学课有很大不同。它不能像上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那样"精雕细琢"深入挖掘,而是选取同类型的文章对语文课本进行补充、拓展、丰富。相对于课内知识的深度,教师在群文阅读课上更注重阅读的广度和兴趣,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操作策略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调动群文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群文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生活本来是一本厚厚的无字书,值得读的东西非常多。如借助讲故事,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评广告、自创广告。"跟着时尚"即因势利导,顺应"时尚"激发他们读文中名篇名著。通过引导他们阅读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帮助他们了解和培养健康的时尚的审美情趣。时尚的审美情趣不仅表现于语言艺术也表现于根据语言艺术再创作出来的其他艺术之中。时尚中有对经典的回放。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经典名著被搬上影视屏幕,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
2.让孩子在主题群文中拓展阅读空间
想要提高群文阅读能力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
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等等。
3.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这个神幻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从而提高群文阅读的能力。
4.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教师可以利用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来提高群文阅读能。
4.1利用课本资源。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的,每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重点、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内所呈现的几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训练。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组合,学习这组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去寻找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如诗词、歌曲、图片、文章等。当学生查找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后,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的班会,如"我会唱春天的歌、我会背春天的诗、我会跳春天的舞、我会画春天的画"等,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4.2利用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是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把相同类型的作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或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把课外书拿到班级共享,这样集腋成裘,群文阅读的文本资源就多了。
一、新的网络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对新的网络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有个科学的认识,科学的定位,然后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年级偏大的教师固执地认为自己多少年都靠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过来了,学不学一个样,他们没有认识到网络教学科学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时代的潮流。不走进网络就不知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只有走进广阔的网络世界,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的宽广。其实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要充分认识网络对教学优化的一面,全面转变自己的思想,积极的学习网络知识,才是教学的出路所在。比如教学上古的神话传说时,仅凭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神话故事的积极思想意义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精卫填海”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然的精神力量,不在故事本身的过程如何。上课时有的学生就质疑,大海那么大什么时候才能填满!同样教学“夸父逐日”时,学生无法想象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口才不好的老师是很难把神话故事的神秘力量描述清楚的,如果借助网络手段,把这两则神话故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在借助百家讲坛的名人讲解,学生就能理解看似短小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了。两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网络面前不知逊色多少倍,所以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新的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二、新的网络条件下教师的备课方式的转变
多年前网络还不这么普及的时候,老师备课,一是靠的经验,二是靠买的教学参考书,三是靠其他老师的传帮带。现在老师的备课,基本上靠的是网络资源,打开需要的网站,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料,就可以了。如笔者在备的《沁园春雪》时,通过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幻灯片,下载了几个视频,经过加工组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彻底转变了学生先背诵然后老师再讲解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科学气息。
三、新的网络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十年前,大多数老师是一根粉笔,就能走进教室进行教学,因为那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班级,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周那天谁上都有安排表。现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一体机,网也开通了,教学十分方便。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利用多媒体设计自己的教案,笔者彻底抛弃背诵翻译做题的死板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共设计了三节课时,第一课时,把一些课文下面的音节或者是比较难认的音节,利用幻灯片播放出来,学生根据音节自己去读课文,同时在文中注音,这样读够三遍后,笔者有意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课文,检测他们阅读的情况,然后在展示词语的诠释,根据诠释的词语,学生自己疏通课文的意思,无需老师讲解,有的时候老师讲解得很是费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第二课时就逐段分析课文,当然老师不能满堂灌,还是要设计一些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情怀,理解愚公决心战胜自然伟大精神的主旨。今天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这种精神,汲取精神力量。第三课时就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网络上搜索有关愚公的话题,进行分析和取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上课内容就完全依靠网络来完成,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新的网络条件下教师的辅导方式的转变
十根指头伸出来有个长短,学生不可能都是那么的优秀,总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显得非常吃力,如提出问题半天理解不透,书写方面又脏又乱,格式方面没有章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只有课余补习了,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导。老师把教学的内容,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或者是到班级的QQ和微信群里,学生晚上下载继续观看学习,这样家长和老师的辅导就在一条线上,因为理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家长对句子的理解就和老师的不一样,这样学习越是吃力的学生,方法越多越不知道该学习哪种,反而啥都记不住。如作文,这是最让后进生头疼的事。老师把拟定的提纲,选材的范围,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段落的布局,中心的提炼等要求,提供给家长,督促学生完成作文。
关键词:壮族;蛙崇拜;文化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以青蛙崇拜为内容的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至今仍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水有源。说其孝蚂虫另,更是有来源。说来根底长,数来源流远。说到布洛陀,数到姆六甲。才对它的根,才中它的源。” 歌谣中提到的布洛陀、姆六甲都是传说中壮族的祖先。布洛陀、姆六甲的出现,表明壮族的蛙崇拜可上溯到远古社会时代。“鉴于它最终归之于姆六甲,而姆六甲又是壮族社会中的女性始祖,‘姆’为壮族对妇女的统称。因此,具体地说,壮族的蛙崇拜,当不晚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壮族蛙崇拜的现象
从考古发掘、历史文献以及民俗学资料来看,壮族先民在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都存在过或保留着蛙崇拜的遗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的蛙崇拜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但与青蛙有关的神话传说、节日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至今仍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
(一)神话传说中的蛙崇拜。
在壮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蛙与本民族息息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有些是关于蛙与生育神、祖先的创世神话;有些是关于蛙与上古习俗的传说;有些是关于蛙人婚媾的神话故事;有些是关于蛙与丰饶崇拜关系的歌谣和神话传说等。在这些传说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当是那些通过蛙人婚媾形式来表现青蛙生殖力的。
广西隆林壮族地区流传着《青蛙仙子》的传说:作为人类代表的老三一家,正面临着绝种的严峻情况。这时,黑青蛙变成人形来到了他们家中,并与勤劳的老三成婚,繁衍下了后代,使这个家庭的生殖危机得到了解决。 在广西百色壮族地区流传的故事《蛤蟆皇帝》,说的是有一位风水先生家的三媳妇生下了一只蛤蟆,蛤蟆长大成人后,想娶公主为妻,于是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如愿娶到公主,并当上了一个把国家治理得很强大的皇帝。 这些神话故事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青蛙能变人以及与人婚媾后所具有的巨大、神奇的生殖力量。
除了蛙人婚媾的神话故事外,壮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蛙与丰饶崇拜文化有关联的歌谣和神话故事。比如流传于广西大新县壮族地区的《会说话的青蛙》 、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里龙村流传的《蚂虫另歌》 等都是描述青蛙对于人类农业生产的神奇作用。在这些神话传说中,青蛙被赋予了非凡的智慧,并被视为民族的保护神,成为了人们崇敬与歌颂的对象。
(二)节日习俗中的蛙崇拜。
蛙崇拜已经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在壮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蛙崇拜有关的节日与习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红水河沿岸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着的一年一度的祭祀蚂虫另的盛会——“蛙婆节”。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虫另”,但对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征,是母神的化身,在蚂虫另中具有崇高地位。整个节日活动以祭祀“蛙婆”为主,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起止时间及活动仪式不完全一样,但整个过程大体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四个部分。
1.找蛙婆。正月初一清晨,全村的男青年就全体出动到田野里找青蛙,第一个找到青蛙的人,被认为今年运气好,他必须通报众人,放七声土炮,向雷神报喜,表示他与青蛙结婚,成了雷神的女婿,故称青蛙郎。
2.祭蛙婆。一般有一个主祭人,可由青蛙郎充任主祭人,把青蛙放在一个精致的小棺材内,外罩一个彩纸扎的花轿,接着把青蛙抬到村寨的公共活动场所,悬于梁上,这时人们要击铜鼓,放鞭炮,围着青蛙唱《蚂虫另歌》。
3.陪蛙婆出游。人们抬着青蛙游村串户,到各家去祝贺新年,每家都要向报喜的人们赠送米、钱,有些还送粽子、彩色鸡蛋。这些东西被认为是吉祥的东西,谓之“福寿品”,要全村人共食,据说有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功能。男女青年为青蛙守灵,通宵达旦地唱山歌。
4.葬蛙婆。这是蛙婆节的,当天清早主祭人在歌场旁边竖起一根长的竹蒿,上扎红、蓝、白三色长幡,下支高架,悬吊铜鼓,不停地敲打。大家抬着青蛙的灵柩,唱着《青蛙歌》,绕着田地转一圈,然后抬到青蛙坟安葬。
就整个“蛙婆节”而言,作为主角的青蛙在人们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蛙婆节”里,青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但具有神性,同时还被视为女性——这在远古时代常是生育神的化身。同时,在“蛙婆节”活动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围绕祈求生殖——农作物的丰收、六畜兴旺以及人类生命的健壮和寿命的延长来展开。可以说整个“蛙婆节”自始至终都在体现壮族人民对青蛙的生殖崇拜和对丰饶的祈求。
(三)民间艺术中的蛙崇拜。
壮族的许多民间艺术中都出现青蛙的形象,最为有名的是蛙纹铜鼓以及花山壁画的蛙神崇拜。
铜鼓是壮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在壮族聚居地区出土的所有铜鼓雕像中,以青蛙的雕像最为广泛也最为典型。一般说来,铜鼓上的青蛙雕像多为偶数,每面有四、六、八只不等。其造型并不是生活中青蛙形状的完全写实,而多带象征意味。显然,青蛙塑像装饰的铜鼓与壮族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有不少学者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蛙饰铜鼓与祈雨有关。如:德国学者迈尔认为铜鼓饰蛙“意在唤雨” 。法国学者M.P.塞斯蒂文也认为是青蛙的呱呱声把雨引来,而铜鼓沉重的声音像一群青蛙所发出的巨大声响,能诱使雨神给大地送来倾盆大雨。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蛙饰铜鼓不仅与祈雨有关,还与壮族先民对生殖的祈求有关。铜鼓上有一类“累蹲蛙”雕像,指的是一只大青蛙(雄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雌蛙),雌雄抱对,象征着生命的繁衍。“累蹲蛙”的出现,把壮族先民渴求生殖繁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山壁画是我国最大的崖画群,绘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崇左等七县,形成大约200多公里的画廊,画面磅礴宏大。画幅中有人像、兽像、物像等。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这些画像说明了这一时期壮族先民对蛙神的浓厚兴趣以及蛙崇拜的盛行。
除了上文提到的蛙饰铜鼓和花山壁画,许多壮族民间雕刻、刺绣、服装上也都出现青蛙的形象。可以说,青蛙形象已经深入壮族人民的心中,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壮族蛙崇拜现象的文化本质
通过对上述蛙崇拜现象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壮族蛙
拜所蕴涵的文化本质。
(一)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生殖崇拜是人类原始初民信仰的基础。原始先民起初只认识到
女性有生育功能,以为新生命就是女性自身生长出来的。为了增
加人口,他们实行女性生殖崇拜。青蛙由于自身的体形以及强盛的生殖力,被壮族先民视为女性的化身,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圆浑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亦相似;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作为
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受远古先民的膜拜。” 人们这种对于生命繁衍的祈盼,常常是通过神话与传说的形式来体现的。上文所提到的有关青蛙与生育神姆六甲、蛙人婚媾等神化传说故事就是壮族原始先民对生命诞生的愿望。
(二)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稻作丰饶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
老师要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有科学的认识,科学的定位,然后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年纪偏大的老师固执地认为自己多少年都靠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过来了,学不学一个样,他们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科学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时代的潮流。不走进网络就不知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只有走进广阔的网络世界,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的宽广。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优化的一面,全面改变自己的思想,e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是教学的出路所在。比如教学上古的神话传说时,仅凭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神话故事的积极思想意义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精卫填海”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然的精神力量,不在故事本身的过程如何。上课时有的学生就质疑,大海那么大什么时候才能填满!同样教学“夸父逐日”时,学生无法想象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口才不好的老师很难把神话故事的神秘力量描述清楚,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两则神话故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借助百家讲坛的名人的讲解,学生就能理解看似短小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了。两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不知逊色多少倍,所以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备课方式的改变
记得多年前信息技术还不这么普及的时候,老师备课,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教学参考书,三是靠其他老师的传帮带。现在老师的备课,基本上靠的是网络资源,打开需要的网站,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料,就可以了。如笔者在备七年级课文《渔家傲》时,通过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幻灯片,下载了几个视频,经过加工组合,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彻底改变了学生先背诵然后老师再讲解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科学气息。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十年前,大多数老师是一根粉笔,就能走进教室进行教学,因为那时候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班级,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周哪天谁上都有安排表。现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一体机,网也开通,教学十分的方便。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利用多媒体设计自己的教案,笔者彻底抛弃背诵翻译做题的死板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共设计了三节课时,第一课时,把一些课文下面的音节或者是比较难认的音节,利用幻灯片播放出来,学生根据音节自己去读课文,同时在文中注音,这样读够三遍后,笔者有意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课文,检测他们阅读的情况,然后再展示词语的诠释,根据诠释的词语,学生自己疏通课文的意思,无需老师讲解,有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很费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第二课时就逐段分析课文,当然老师不能满堂灌,还是设计一些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情怀,理解愚公决心战胜自然伟大精神的主旨。今天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这种精神,汲取精神力量。第三课时就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网络上搜索有关愚公的话题,进行分析和取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上课内容就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辅导方式的改变
十根指头伸出来有个长短,学生不可能都是那么的优秀,总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显得非常吃力,如提出问题半天理解不透,书写方面又脏又乱,格式方面没有章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只有课余补习了,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导。老师把教学的内容,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或者是到班级的QQ群里,学生晚上下载下来继续观看学习,这样家长和老师的辅导就在一条线上,因为理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家长对句子的理解就和老师的不一样,这样学习越是吃力的学生,方法越多越不知道该学习哪种,反而啥都记不住。如作文,这是最让后进生头疼的事。老师把拟定的提纲,选材的范围,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段落的布局,中心的提炼等要求,提供给家长,督促学生完成。
也不敢去厕所的夜晚?那些让你裹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声音呢?
那些让你冬天冒汗夏天打哆嗦的故事呢?都忘了?
没关系,现在正是重温噩梦的时候……
宇宙起源于混沌,其中充满恶意与灾难,那些远远超乎人类想象的神祗眼中,人类及其文明都如同蝼蚁般毫无存在价值可言,微不足道也毫无意义,对于这些神祗来说人类是否存在完全不必考虑,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一切的尽头只有无限的绝望——这就是“克苏鲁(Cthulhu)神话”对宇宙和人类的解读。
在人类诞生前的太古时代,包括克苏鲁在内的“旧日支配者”从外宇宙降临地球,后来却因为群星位置变化而无法在地面活动,不得不陷入沉睡或隐伏于星辰之中,静静等待着群星回归正位之日重新苏醒。在遥远的宇宙深处被称为“外神”的神明全无具体身形,或是不断变化的阴影,或是无数堆砌的光球,它们在充斥混沌和高次元空间统治着宇宙,事实上反而比“旧日支配者”们更加超然地存在。还有对人类来说态度稍稍亲善一些的“旧神”(或称为地球本来的神、地球虚弱众神),它们在“梦幻境”的宫殿里度日,然而克苏鲁神话作品中对它们的记述少之又少。
在世界范围内多如牛毛的各种神话体系中,“克苏鲁神话”是最为独特的一个。一般来说,一个独立的神话体系或是产生自人类生产生活和对自然观察中的民俗型神话体系,要么就是产生自文学作品并在其范围内构建的文学型神话体系。但是由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经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补充、诸多作者共同创造的架空神话体系的“克苏鲁神话”,却罕见地同时兼备两种神话体系的特征。在这个混沌的、疯狂的、诡异的、悲观的、无以名状的恐怖神话体系中,洛夫克拉夫特创造了一批以“克苏鲁”为代表的神祗,并围绕这一体系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这就是“克苏鲁神话”作为文学型神话的诞生过程。但是随着这一写作背景使用权的开放,包括斯蒂芬·金、尼尔·盖曼等无数专业作者和爱好者纷纷加入到“克苏鲁神话”的创作之中,并不断和其他神话体系、现实生活、科学发展相联系。如今,其中很多杜撰的典籍、地点都被绘声绘色地描述为历史记录而让人深信不疑(之前发现办假证的网站竟然有能办COC世界里杜撰的“米苏塔尼克大学”的文凭,价格3000元人民币……假证贩子威武)。这样一来“克苏鲁神话”又具有了民俗型神话体系的很多基本特点。最罕见的是,如今“克苏鲁神话”还远远没有停止膨胀扩充,每年仍然有难以计数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被填充进来,使得“克苏鲁神话”具有了其他所有神话体系都不具备的特点——发展性。所以说,时至今日还在如此迅速发展完善的神话体系,恐怕很难再找到除“克苏鲁神话”以外的第二个例子。
天降灾星
让时间回溯到1890年,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市Angell街194号的洛夫克拉夫特家族诞生了一名男婴,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婴孩将在几十年后创造一个充满离奇幻想的疯狂世界,并成为美国现代恐怖神话体系的缔造者。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了恐怖文学作品的范畴——他缔造了一个新的神话。
H.P.洛夫克拉夫特8岁时,他的父亲在精神病院里去世,而在那之前他已经在这座精神病院里度过了5年,被梅毒折磨得身心崩溃。失去父亲的洛夫克莱夫特由他的母亲、两位阿姨和厚爱他的外祖父扶养长大。洛夫克拉夫特从小就在文学方面表现出超常的才能,在外祖父的鼓励下,他更是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4岁起他便开始读格林兄弟、凡尔纳、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以及19世纪的英国诗歌,7岁时接触到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作品并爱不释手。他对那些超自然的、神秘事物的兴趣也正是源于这个时期。10多岁时他又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曾在当地报纸上开设天文专栏,并写作天文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作品,这为其以后作品独特的宇宙观提供了基础。年少时的洛夫克拉夫特也因为精神疾病困扰无法正常上学,后来甚至因此没能进入自己期待的布朗大学的校门,这在他的余生中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失去学业的那段时间里,洛夫克拉夫近乎精神崩溃,整整5年的时间几乎和外界没有任何接触,将自己封闭在家中。没人知道在这5年的时间里,洛夫克拉夫究竟是如何度过,但我相信在这五年中他一定进一步窥见到自己灵魂中那个常人无法想象的世界。当洛夫克拉夫特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时,他所做的就是写作。1917年,洛夫克拉夫特第一部优秀的作品问世。1923年,洛夫克拉夫特在著名的惊悚小说杂志《Weird Tales》上发表了第一部作品《Dagon》,此后微薄的稿费就成了他生活的来源。
恐惧初现
“死者不得永息,无法名状的永劫亦不以死亡为终焉”—— H.P.洛夫克拉夫特。
真正让洛夫克拉夫特改变的转折点发生于1921年5月21日,这一天一直照顾他31年的母亲去世了。就像是被触动了人生中的某个开关,自那一天起洛夫克拉夫特开始大量创作和发表恐怖文学作品,1926年在“克苏鲁神话”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克苏鲁的呼唤》(Call of Cthulhu,下文中克苏鲁体系的故事背景简称为COC)问世了。从那天起这个来自远古的邪神,拥有无匹力量的“旧日支配者”就成了引领美国现代恐怖文学的坐标。在南太平洋海底的巨大都市拉莱耶(R''''lyeh)沉睡的克苏鲁正在等待着“群星的位置正确”之时,那时它将从沉睡中醒来,世界也将为之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