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雕塑公共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塑公共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雕塑公共艺术

第1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

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

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第2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雕塑艺术;民间;文化传承

一 引言

公共雕塑艺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和认知,对待一种艺术的看法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方向。为了能够保持公共雕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特性,在如今复杂的文化交流中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对于其在民间的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以上问题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

二 公共雕塑艺术目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也在不断改变着,公共雕塑艺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有了发展和改变。从发展的实践中,对公共雕塑艺术的最新状态有以下的归纳:

第一、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公共雕塑艺术的规模和数量也开始突飞猛进的扩大,发展造成了人们与市场和文化的接触更加贴近,从而促使了公共雕塑艺术的数量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更加强烈。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雕塑艺术中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已经大大减少,而标志性的公共雕塑则变得越发多了起来。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其接受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纪念性的公共雕塑的数量减少。

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筑数量剧增,从而造成了广场建筑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在诸多的公园与广场之中,建立了大批的广场雕塑,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公共雕塑有了共识。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看法开始发生了转变,对于其教育意义以及政治寓意的理解开始减少,而更多的在乎的是生活化以及社会化的艺术印象。这样的印象转变是有利于艺术家们的艺术发展的,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

三 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与文化发展而言,相比城市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我国的改革开发进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在民间还依然保存着许多传统文化气息。而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其发生的转变是否正确。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应该如何看待已经遭受影响的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的传承中,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1. 我国的民间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味。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我们现代的中华儿女。而民间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文化,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断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地。因为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发展到民间,而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保存。

2 .公共雕塑艺术与民间传承文化的内在关系解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态势的变化中,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使得公共雕塑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然而,公共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否也收到了影响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的一定评价与界定。然而,究竟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应该更多的融入来外文化,与时俱进?还是应该墨守成规,依托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从以上的分析中已经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公共雕塑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认知。而反过来想,实际上也正式由于人们对于以上的认知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而影响了城市中的公共雕塑艺术。那么,民间文化对于公共雕塑艺术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民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由于民间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步伐稍有迟滞,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全和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祖国文化。民间的文化更加纯净,而没有外来文化的混淆,从而更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雕塑艺术是否也应该能够更进一步去贴近民间文化呢?

第二,民间的文化传承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依然存在重大的影响意义。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潜在的艺术教材与思想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的思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属于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否开始被人们逐渐轻视?因此,公共雕塑艺术中传承我国民进文化,也同样是对我国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

总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传承的地域已经集中在了民间。对于艺术的认知,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艺术,也希望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对人们的认知进行指导,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传承。

3.结语

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变,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人们的认知发生变化,造成了对艺术的认知也有所改变。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地域,而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不管外来文化多么优越,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始终不可以丢弃。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中,应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并在逐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虹,徽州古牌坊:公共雕塑艺术中的不朽纪念碑[J],新闻世界,2012(9)

[2]张雅慧,浅谈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美国拉什莫尔四总统像为例[J],魅力中国,2012(29)

[3]张波,景观雕塑的社会力量――感受世博会上的公共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第3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汉代雕塑;写意性;城市公共艺术

大气磅礴的汉代留下了门类众多的文化遗存,汉代雕塑以其雄浑大气、质朴简练的写意性艺术风格在众多的文化遗存门类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曾对汉代雕刻做过“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高度评价。汉代的写意风格是雕塑中最具特色、最明朗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者用质朴简练的线条艺术和高度概括而又夸张的造型处理手法刻绘塑造对象,与秦俑的写实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巧若拙的形象和简约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观念,是一种象之外形,意之内在的意象表现。汉意风格雕塑从功能和形式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地下陪葬俑,以徐州楚王陵出土的汉代陶俑为代表;另一类是纪念碑类石刻;还有一类是汉画像石,三者均为墓葬艺术。

1 汉代雕塑的写意性表现

1.1 形体处理上夸张变形,注重气韵生动的整体美的表现

汉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汉代雕塑作品大多不受拘束,呈现形态夸张、千姿百态的态势,写意性表现手法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特点也使得夸张变形成为一种处理手法上的必然。在造型上多把对象归纳为简单的、不规则的几何形体,这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形体上具有完整性的特点,这使得作品不仅更加具有原始的野味,给人以稚拙、朴野之感,而且在作品气韵的传达上也更加生动整体,从而达到更加传神的艺术效果。如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的《陶女舞俑》,由18件乐舞俑徐成的“乐舞团”,4人抚琴,4人敲钟磬,2人吹箫,8名舞者。乐俑的动作真实,形象生动,其造型虽简约却极具神韵,舞俑两人一组,穿绕襟深衣,双臂甩袖向上,长长的衣袖自然垂落,双腿微微前屈,夸张的“S”形躯体轮廓流畅,曲线优美,展现了因头、颈、腰扭转而形成的动态之美,细腰长颈,轻盈飘逸的舞姿,展现了柔婉的舞蹈风格。可见,汉代的创作者们对于“谨毛失貌”、“形具而神生”的古典美学法则,已经有了充分体验,并具备了生动的表达能力。这种高度概括的处理手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概括;二是对整体的形态特征的概括;三是对局部形体进行归纳总结。

1.2 表现技法上如鱼得水般的线条的运用及“雕与绘”的混合表现处理手法

对线条的高超的艺术处理是中国画中的显著特点,而汉画像石却将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起来,将线条运用的如鱼得水,用平面阴线雕和浅浮雕两种雕刻技法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着重从对刻绘对象的感觉出发,运用模糊、简洁、夸张等手法自由而大胆的表现,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浅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用线一般较古拙,显得粗犷、稚拙,线条运用自由,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很好地表现所绘物象的性格特征和运动感。所表现出来的线条或粗犷浑厚,或坚挺苍劲,有着中国书画的表现特征,特别具有 金石味的“内在美”。此外,雕与绘的处理手法还体现在对体积较大的原石的形态处理上,如《卧马》和《跃马》,在表现马的四肢时,只是用线条简单的刻画出关节结构,并不对体积做处理,保存了体积的完整性,达到浑厚的效果。汉代雕塑中,尤其是浮雕中,多采用阴阳线的雕刻手法来突显形体,这与西方用过形体的压缩所形成的层次感不同,由于汉代浮雕的用线凸形的特性,所以浮雕起位都比较低,没有大的体积起伏感,更接近绘画中的痕迹感的处理。

1.3 题材选择广泛,既有充满了想象力的人神共处的场景,也有反映民间百姓社会生活的场景

艺术工匠用超现实手法传达意境,如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雕塑“马踏飞燕”,作者将昂首甩尾的马的右足踏在一只飞燕身上,飞燕展翅回首,寓意奔马速度已超过了飞燕,赋予作品深刻的意境。这种写意的浪漫处理手法,在汉画像石中也非常多见,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人物,如女娲、伏羲、西王母、人首兽身等形象,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时期的升仙思想,另一方面又说明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主观情感的抒发和对作品意境营造的重视。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用多样的题材来表现民间生活,赞颂民间生活中人们的积极乐观、自在率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的生活状态。例如,汉画像石中对宴饮、牛耕、车马出行、庖厨等生活场景的刻绘,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抓住瞬间打动内心的真实的感触,达到自由无拘、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

2 写意性表现手法与徐州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契合

公共艺术作为存在于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展,由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形式发展至将公共空间中各种公共设施也包括在内,甚至表现为独特的设计空间,在城市形象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任何一个树立两汉文化品牌形象的细节都不能错过,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环境中与公众产生直接关系的艺术形式更是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汉代雕塑的写意性表现手法刻绘的对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其造型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语言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通过以上对汉意性表现手法的分析来看,徐州现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习汉代雕塑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这种整体性的把握可以通过团块的造型来体现,因为团块的整体中包含着浑厚之感。如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就多选用团块状的石材,增添了古拙浑厚之感。另外,整体的外轮廓还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石,云等造型,给人自然朴素之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豹,现今其大型仿制石雕,雄距在徐州“汉桥”两侧,作品用圆雕的技法雕刻出大的形体结构和空间,体现出雄大张扬的气势和憨态可掬的表情。第二,造型手法上学习汉代雕塑的夸张变形,力求做到求神似不求形似,遵循老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美学理念。第三,技法上学习并继承汉代雕塑对线条如鱼得水般的运用和“雕与绘”的混合表现处理手法。利用线的变化勾勒对象的形神特点,配合浅浮雕、圆雕等技法表现汉代粗犷而苍劲,自信又进取的时代精神。第四,题材上学习汉代丰富的表现内容,上至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下至贴近百姓民间生活的场景以及对古外今来的历史故事得描绘。除此之外,在色彩及材质的运用上也要充分考虑汉代时代特征,《庄子天道》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对汉代审美最贴切的定位。

3 汉代文化语境下的徐州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考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力强盛,文化上追求博大阳刚,整个民族都呈现出强烈的自信感,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这种精神即是徐州这个两汉文化发源地需要传承的地缘文化和场所精神,今天的徐州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对汉代文脉沿承和提升城市精神气质以及城市形象品味的重任。设计文化的优化发展需要对文化进行系列化解读,这是设计者优先要考虑的。汉文化中雕塑审美系列化在城市空间中应得到表现,因此某些对两汉遗存的简单的“形”的挪用和复制或者是对一些汉文化元素的堆砌是不可取的,只会导致表现形式上的趋同。当下,设计师的职责应该是充分分析两汉雕塑的造型手法和构成法则,通过打散重构、抽象具化、变异错位等设计手法,构建一个不止“形”似,更要“神”似的公共艺术体系。有效的公共艺术体系不仅可以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精神指向鲜明,往往是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颂扬,对当地市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地导向作用,形成精神上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季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5).

[2] 丁斌.汉代雕塑的写意风格[J].民族艺术,2001(4).

第4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摘要】空间,是艺术领域内一个古老的话题。西方传统雕塑的传统材料:石头、木料在艺术家们手中的反复演绎,造就了艺术发展史中雕塑作品就应该是“可触、可感”的绝对主流。然而,随着时代思想与环境的变化,加之“少即是多”理念之影响,现当代语境中的雕塑艺术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迫切需要一种“破局”。这个“破局”,更多地体现在对虚无空间感的创造上。轻盈的线条替代了厚重的天然材料,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有着强烈生命力的情感空间。这种生命力,无法触及,却最是打动人心。又或许,材料的运用只是一种选择,一条有关艺术家用何种方式传达话语、释放空间、反思心灵的新路。本文选取了几位当代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试图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独特的雕塑语言——线条来演绎无穷无尽的空间感。

【关键词】空间;雕塑;线条;磁;自由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起公共艺术之雕塑作品,想得更多的似乎是作品体量所传达给大家的震撼力、空间感。这种空间,它不由分说嵌入了另一个空间——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力量太过强大。这样一种嵌入,不容我们思索,就这样落入大家的视野。西方的雕塑艺术传统深厚,对于作品体量感的固执坚守正如希腊人对神的敬重一般,而这一点,似乎已被新的审美标准所替代。在形态与价值上,离我们更近的现当代艺术更像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变革过程。但这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新的美学观、价值观都已构成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也为艺术继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一系列文明阶层自身的的暗区和现代文明病,则在一种颠倒的意义上为艺术的自我否定造就了心灵上的需要。

艺术,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但无论怎样,它应该是关乎有质量的生存,因此更应该是对心灵的关照。在20 世纪如此,当代也甚为如此。而心灵之关照,是需要我们以心观心,将自己放置到这片虚无的空间中去,感知一切可以感知到的力量。

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线条或者说线条营造的空间感是笔者偏爱的创作手法。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我们就曾得到过中国传统笔墨间线条的流走、穿凿、构建的启示。它们直来直往,可以拉伸出一张繁复的网,曲折迂回,勾画出心结和情愫。有时候,它们柔韧地纠缠,好像势必要达到某种目的,也有时在那互不相容的对抗中两败俱伤。

笔者对线条的空间情有独钟,也有一部分缘于20 世纪拉美女艺术家基果·戈尔德施米特。她的代表作《网》系列,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观看,都是完整的、无穷的,室内的雕塑空间被密如繁星的钢线运用到了极限。如果说空间感是她创作的灵魂,那么线条则是用来构筑灵魂的骨架。也正是这些自由的线条构建出了一种空间自由性,一种时间的漫游感。也道出了她关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主题。美国艺术家肯尼思·斯内尔森的线性作品则充满了刚与柔的均衡。一段段钢管通过柔韧的钢索连接,形成一组轻盈跳跃的音符,在空中散漫、飞舞。传统的“画里”“画外”“架上”“架下”在这里顿时失去了界限。这些钢条、金属线的巧妙结合,往往只有当作者拧完最后一只螺丝钉时,你方能感受到艺术之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07 年,笔者用《行走的房子》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作品展,由工地上拆卸下来的钢筋条通过现场用磁铁的快速粘结搭建出来的类似于建筑的式样,笔者想让它保留在一种似拆非倒、欲建又止的未完成状态中,用线形的框架表达出中国当下拆建成瘾的风气。当自己辛辛苦苦把一扎扎锈钢筋条拖到当时的展出场地——劳动路上的某家画廊时,身后传来一个工作人员失望的抱怨:又是一堆废铁。当然我不能瞬间将一堆废铁编织成心中的目标以表明立场,但那种一步步摸索、完善、证明自己的过程,除了作者还有谁能享受到呢?

此外,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蜘蛛》堪称她成功作品的典范。它是通过骨节分明的大蜘蛛对空间自私的占领来表达母爱的。布尔乔亚的蜘蛛并不“可爱”,它们携带着母性的基因,丑陋但充满温情,长长的“手臂”,极具侵略性,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无形的世界——没有边界,却宛若母亲的胸怀,让你心安。这样的一种侵略性,这样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细小生物躯干肢体,正是建立在线性物体对空间的占有之上的。

而当代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升华》,也呈现出了激荡人心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被闪光的灵感眷顾过的伟大创造。2007 年这件装置作品在常青画廊展出,作者设计了一条螺旋形的幽暗通道,观众在长长的黑暗甬道里摸索、踽踽前行,当你正在疑疑惑惑中混沌度日时,一道光明突然降临,如同世外桃源,路的尽头一缕孤烟从地下升腾,被锅炉吸入天顶,这神秘感来得如此真实,是他在处理空间的明暗、虚实中带给你一种窒息的冲击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利用声音识别技术,与混合了油质的磁流体联系起来,被投影仪放大的磁流体影像会追随参与者声音的强弱起伏而形成变幻万千的形态语言,这是在用科技拓宽个人的思维维度的基础上,以其无限可能与神奇魅力来吸引观众增加与作品的互动感、参与感的。

笔者个人创作中,磁和水是两种特殊的材质。水是极具生命力的,人类把外星球中是否具备水源视作将来能否适宜人居住的重要标准。它的注入,代表一种活力,能增强作品的动感,空间亦得以流转。磁,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材料。它的特性独一无二:南极和北极,不是相斥就是相吸。但如同风能、电力一样,它需要利用某种手段的转化才能被人理解。在磁铁和水的介入下,笔者的作品形成了一股若即若离的张力,遁于无形,却是聚集一切的源泉,通过观众的参与表现出独特的水墨线条,在线条的运动中显露出空间层次的秩序,书写出每个人不同的心路、笔迹。线条,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它们造就了一个真实与虚空相衍相生的空间。

事实上,在雕塑领域,“空间”这样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它曾经是一个特定而具体的有限概念。现代的艺术家,在瓦解“空间”的古典内涵的基础上却并没有建立起任何一个标准的关于现代的空间概念。它们更能激起人们对于其自由度的追求。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没有哪个艺术家能从一条矿脉中开采出超过限额的矿石,一旦他达到那个极限,这条矿脉就只能留待别人来开采了,尽管它的藏量依然奇迹般的同之前一样丰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它的资源永远是取不尽、用不竭的,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发扬自己的个性、使之带上自我独特的沟痕和烙印,而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一种智慧。

天才是极为罕见的,尽管这个词在现当代越用越泛滥。如果你有机会读到布尔乔亚20世纪50 年代的日记,就会发现里面全是自我怀疑和愤懑,她甚至消极地把大部分日子都花在了床上度过。而野口勇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曾有众多的项目因不被看好而遭冷落和淘汰,有的设计还被人讥讽为“养兔场般拥挤杂乱”。考尔德在他经典的动感雕塑即将呼之欲出之际,也因把持不了那摇摆不定的创作方向而一遍遍地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天才的影子,但对于艺术质朴而执着的追求,是他们的共通点。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虔诚,艺术的道路上才因此留有他们的足印。尽管时光已消逝了近百年,但从他们身上,笔者依然能获得一种冲动和力量,带着这样的决心投身于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M]. 王春辰丁亚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吕品昌.国外现代雕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第5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一、漳州木偶的雕刻材料

漳州木偶作为福建漳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木材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漳州木偶雕刻的首选材料是樟木。樟木树径较大,材幅宽,中心呈红褐色,边缘呈灰褐色;横切面光滑有光泽,年轮清晰,纹理错综细致;质地重而坚硬,油漆后色泽美丽,干燥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可以染色处理;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气,味道清凉,有辛、辣感,在福建民间有用樟木驱虫的习俗。樟木分黄樟、红樟、灰白樟、乌肚樟四种。其中黄樟木质坚韧细腻,纹理清晰,是木偶雕刻的好材料。闽南地区属季风性温湿气候,樟木耐浸、耐湿、不易变形,不生蛀虫。另外,樟木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适合于精雕细刻,因此漳州木偶雕刻艺人选取樟木,且最好是纤维细腻的樟木根。总之,漳州木偶雕刻材料首选樟木,是由于樟木是闽南盛产的木料,到处都有,取材方便;同时,它有一种香的味道,一般比较不会被虫咬,一个木偶可以保存几百年;加上布袋木偶颈部是掏空的,演出时可以套进去表演,手指容易出汗,特别是在夏天,汗味发臭,这种木头可以吸汗;而且樟木木质比较松,比较好雕刻;还有一点就是这种木头比较轻,演久也不会累。

二、漳州木偶的雕刻技艺

木偶在木偶戏的演出中是“演员”,不演时是艺术品,木偶是立体的,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根据木雕技法的定义①,漳州木偶雕刻的技法属圆雕法。雕与刻都是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削减。雕刻艺人们十分注意对形体体积的把握,正如民间行话所说:“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掌握木材料的特性,刀法切忌垂直进刀或逆纹进刀,否则木料难以受刃,容易伤及形象。经过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漳州木偶头雕刻已经积累了一套很成熟的雕刻程式,总结成口诀为:“五形”、“三骨”情之最,雕刻紧抓莫放松。脸有千样各有形,眼鼻口耳变无穷。传统的造型已经十分完美,在此基础上如何既不丢掉传统,又能创造出新的角色呢?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是对传统雕刻程式化符号灵活运用的佼佼者。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徐大师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木偶雕刻技巧。他认为:木偶头只有大约十厘米的“樟儿木”(坯木),雕刻要像绘画中的“工笔画”那样讲究精巧细腻,做到纤毫毕现,惟妙惟肖。他将传统“原型”的各种符号,包括五形(两眼、0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嘴、两鼻孔)、三骨(眉骨、颧骨、下颌骨)等元素打散,然后根据角色的性别、身份、性格需要做适当比例和有机配合,以有限的符号,创造出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①。但是,木偶雕刻是一种“减法”的艺术,不是造型元素的简单相加,如果没有对传统元素的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漳州的木偶雕刻艺人们承继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传统的造型符号元素烂熟于心,在完善传统木偶雕刻程式的基础上,往往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挪用造型元素,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角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木偶雕刻师们总结出独特的创作法则“确立最能代表个性的轮廓形态,如脸谱拉长、缩短、宽窄的上下不同、五官移位、聚散及至借助动物特征或者荒诞古怪的结构,来强化人物个性”。②这套法则,可以总结为“原型推衍法”。“原型推衍法”既保存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又能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漳州木偶的雕刻工序

漳州木偶雕刻的工序十分严格,大致可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流程,细分则包括开坯、定型、细雕、盖土、上粉、画脸、过蜡、装饰等多道工序,技术性很强。开坯:樟木料选好后,锯成约十公分长的节段,然后劈成桃子样的三角形。每段都先在五分之二的下半部分砍成脖颈形,再在五分之三的上半部分劈成所需的头脸大体,以备定型之用。定型:以鼻梁为中线,定出鼻、眼、额头的位置,各占三分之一。然后决定下颌、嘴及耳的位置。确定比例定点设计后,就可以开始粗刻五官。“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运用“五形三骨”设计定型,这是最重要的阶段,角色的基本类型,骨骼、肌肉的塑造在这一阶段几乎得以完整呈现。以后的努力,都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细雕:细雕是在定型后的粗坯基础上逐层加深细刻。粗坯是从无形到有形,从含糊到明确,细雕包括大至脸的轮廓,小至眼皮的厚度,皱纹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安排,都在这个阶段完成。雕刻时注意五官的对称。从侧面看上额、鼻梁、颧骨、眼睛等是否过于凹陷或突出,直到完全合乎要求,做到“侧仰兼顾,面面俱到”。盖土:即打底。盖土程序复杂,必不可少。漳州木偶盖土,所用材料是金门岛或同安县的黄土,质地细做、粘度适中。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注意把握煮胶时间必须适度,还要注意掌握对入土中的胶质,开始的一二遍可以多一些,便于裱绵纸,待干后用小竹刀沾水修光压紧,再盖胶质较浓的黄土,使裱层牢固,而后逐渐减少,反复进行二十遍左右,经过水磨,仔细修整,用砂布细磨后,再用小刀细修五官的细部,然后跟着沿线再刻一遍,接着使用竹篾挑黄土修补五官,使线条清晰明朗,整齐端正,以备粉彩。上粉:这道工序更为复杂细致。可先将白粉(白铅粉加白矿石研成粉)调入牛皮胶,搅成干块状,放在干净的石头上猛敲,入钵研磨成药膏状,然后冲入开水,搅成牛奶状,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用纺绸过滤两遍,就可以使用。上粉时要顺一个方向施涂,每一遍后均需微火烤干。如此反复进行五十次左右,中间还要打磨修整数次,直到木偶头达到瓷器一样光亮细洁,上粉才告完结。画脸:即施彩。主要根据传统的或自己构思的色调及脸谱式样,着以彩绘。画脸谱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有粗有细,同一片颜色中要有深浅变化。画脸的颜色以金、银、锌粉、辰砂、银朱、藤黄、佛青、朱膘、墨等为佳。这些颜料涂后不褪色,耐久性强,最适用木雕彩绘。过蜡:画好脸谱后用刷子蘸石蜡拭光,表面既光泽美观,又使色彩经久不褪,另外也可以起到护色防潮的作用。装饰:木偶是木偶戏的演员,木偶头完成后,还要着手进行“人要衣装”的最后阶段:给花脸、老生装须、戴帽;给女旦套头发,装辫子等,然后分别装上四肢,穿上各自的服装,以备上台充当“演员”。

四、漳州木偶的雕刻制作工具

第6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展览选择公元400-700年这个历史片断并非偶然,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三位求法高僧法显、玄奘和义净在笈多艺术鼎盛时期以及后笈多艺术初期到达印度,他们的游记被西方学者重视,在印度有巨大的影响。所以选择这个时期,在中印的历史上都具有特殊历史意义,览中的文物就是以他们亲历的印度艺术文化中心为主线挑选文物。

故宫博物院

时间:2016年9月28日至2017年1月3日

杰作:高级时装展

为纪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研究部(The Costume Institute)成立70周年,本次展览将展出约60件18世纪至今的时装作品,这是服装研究部在过去10年间收集的藏品,呈现高级时装的发展史。

展品主要以女装为主,也包括部分男装和配饰,重要展品包括来自巴黎世家、迪奥、香奈儿、范思哲等品牌的高级定制,以及保罗・波烈(Paul Poiret)、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等设计师的作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6年11月8日至2017年2月5日

何不再问:第11届上海双年展

本届展览的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源于印度新电影运动先驱者李维克・吉哈塔克的电影《正辩,反辩,故事》(Jukti,TakkoaarGappo,1974),暗指着双年展的策展构思。

参展艺术家包括4位“终端站”艺术家和11位重点艺术家。“终端站”艺术家是本届双年展的特色之一,指的是在当代艺术世界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的艺术家,能够促成对话、激发想象并为其引航。4位“终端站”艺术家包括依凡娜・弗兰克(德国)、瑞吉娜-侯赛・加灵多(危地马拉)、玛卓林・戴克曼(比利时)和牟森+MSG(中国)。

11位重点艺术家则包括孙原和彭禹(中国)、李明维(中国台湾)、托马斯・萨拉切诺(阿根廷)、罗班・迈耶(瑞士)、乔治・阿德阿格伯(贝宁)、杨振中(中国)、王海川(中国)、张怡(美国)、SUPERFLEX(丹麦)、默依纳克・比斯瓦(印度)、郑重宾(美国)。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6年11月11日至2017年3月12日

“卡拉瓦乔主义”画作展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他以激进的写实主义和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成为巴洛克艺术(Baroque)形成的原动力,不仅席卷了意大利,还被欧洲各国的画家争相模仿。17世纪的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等重要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本次展览将展出50余幅受到卡拉瓦乔影响的同时代画家及后继者的作品,包括Orazio Gentileschi、Valentin de Boulogne、Gerrit van Honthorst等。这些画家各自吸收了卡拉瓦乔部分作品表现形式,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卡拉瓦乔主义”(Caravaggism)画风。

第7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环境雕塑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第8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和谐共融

城市雕塑对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设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动着,为雕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而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点精之笔的城市公共雕塑,它的创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当代城市建设中,优秀的雕塑作品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得到美化,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从而使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正确的引导。还可以使城市形象得以塑造,使城市气质良好的展示,使精神文明的建设得到促进,从而打造出品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建设城市公共环境的目标

环境是由物质层面、心物结合层面和心理机制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就城市公共环境而言,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方面。现代工业化文明带来了丰富便捷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重视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与保护,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谐人文景观的营造是物质富足的现代文明对精神的更高追求。城市雕塑艺术已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使公共环境活跃、生动和具有人文气质的精神承载物,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点睛作用。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和谐共生

雕塑自从它走向室外成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城市雕塑,公共性与开放性就成为其基本的特点,因此它与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与融合程度是城市雕塑优秀与否的关键所在。

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的约束与要求

城市公共环境的构成复杂多样,不同的地点、类型、风貌和主要社会功用的环境对置于其中的城市雕塑的影响和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城市雕塑在环境中位置很重要,环境的性质、整体风格和雕塑在环境中的作用是给城市雕塑选择合适位置的直观因素。不同环境对其中城市雕塑的造型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最基本的是要符合观赏人群的审美观,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们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城市雕塑应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城市雕塑形式的设计还要关照自然环境和其周围构筑物的形式,注意与人的行为方式的协调,人才是雕塑所处的公共环境的主体,所有的设施、构筑物,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艺术品的布局都要以人为本。城市雕塑的大小千差万别,但要考虑背景来确定合适的尺寸以及取得良好的尺度关系。城市雕塑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与背景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与色彩,还要考虑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感觉和设计审美的需求。

城市雕塑对城市公共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是一切环境之母体,在进行创作设计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应得到提倡。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的雕塑创作,在大众生活空间被介入的同时,应从自然生态的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寻求创作的方向;另外利用自然元素来建造或与城市雕塑相结合也是顺应自然环境的途径。城市雕塑还应与其他的人工环境相协调,其中建筑是城市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人工构筑物,城市雕塑应特别注重对背景建筑的适应,也要特别注重和道路、铺地、座椅等其他小型人工构造物的关系。城市建筑及其它人工环境要素与城市雕塑除了在空间布局和尺度等方面特别关注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还要在形式上要取得协调。城市雕塑作为置身于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品,要注重公众对作品的参与性、可及性等,使公众由被动的接受转换为主动的参与,与雕塑形成互动。作为城市中精神承载物的城市雕塑,其设计中应把握住环境的整体美,升华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城市的个性,注重民族特色及区域形式美,不仅要满足人们提高自己所居住环境的艺术质量的要求,并要对其反映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4.1我国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城市雕塑直接介入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但短暂的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也使中国的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有急进的情绪。改革开放在为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西方盲目崇拜的负面影响。很多城市大力倡导建设城市雕塑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导致了在数量上的追求,进而产生漠视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批量复制、随意安置的局面。

对我国建设和谐共融的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建议

首先,高素质的创作是关键。创作的主要源头是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包括价值规律、审美情趣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方法与创作原则,传统文化可以由这些方面去继承和发展。

其次,严明的管理与体制上的完善是优秀的城市雕塑创作实现、实施并永久保留的最有力保障。要明确建设管理部门职责,以制度化的方式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控制作品质量,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做好建成后的维护工作。

再者,城市雕塑是“公共”的艺术,要想公共艺术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只有艺术家与广大人民群众整体的提高与进步才能实现。因此,专业与非专业的艺术教育需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的进步必须要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结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应相互融合而不是磨合,应立足于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性,继承传统,有时代特色, 与时代紧密同步。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在环境中体现出雕塑的美感,在雕塑中蕴涵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朱蓉.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第9篇: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性、个性、共性。

Abstract: Publicity is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sculpture, however, sculptures are art creations, so they are distinctive in the meantime. Therefore, whether the publicity and distinctiveness of city sculpture is in tune with each other or not is the key to develop city sculpture. In addition, the individuality and similarity of urban sculpture also calls for concerns. Had the city sculptures shows its individuality and similarity and the majority of city sculptures harmonize well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city could shows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Keywords: Urban sculpturepublicitydistinctivenesscommonality

城市雕塑,主要指城市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品,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是构景观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环境、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档次和精神风貌,经典的城市雕塑甚至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在当前城市大开发的热潮中,各类城市为了提升自己城市文化品位,都积极投资培育艺术环境,让更多的城市雕塑融入城市的各类公共环境中与今天的都市民众为伴。但由于诸多的综合因素,导致了当前城市雕塑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与个性,个性与共性两方面谈谈自己对城市雕塑建设的看法。

1、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与个性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公共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但城市雕塑毕竟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又是很个性化的。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往往存在着公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能解决好两者的矛盾是搞好城市雕塑的关键。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它总是处在公共环境中,是为城市的特定环境设计、创造、选用的,它与所在环境融合为有机整体是基本要求。如果它与具体环境不能相融,不仅不能为环境增色,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不会得到充分体现。这特定的具体环境,应包括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城市雕塑的创作就一般而言必须考虑到城市地域的人文背景与地理环境,以及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人,从而决定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因素,决定着雕塑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往往只能有限度地发挥。

此外,城市雕塑又是多方面专家通力合作的产物,它不仅有雕塑家,而且要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园林设计师对其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还要有加工工艺师和施工工程师,以及投资方和决策者的参与。而其中雕塑家与投资者、决策者主观意识的契合至关重要。投资方和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往往左右一座城市雕塑的建设,因而我们希望投资者和决策者们,不要只立足于个人审美爱好来对城市雕塑指手划脚,或以简单的行政式思维,依靠所谓科学合理的计划与规划行事。而应从历史的、文化的、发展的角度多听专家的论证,要尽可能地尊重雕塑家的艺术个性。我们同时希望雕塑家不能为了金钱,一味迎合投资方和决策者的口味,而减弱甚至失去雕塑家的艺术个性。罗丹当年创作《巴尔扎克像》时没有迎合业主的意愿,决然退还预定金,而坚持着自己艺术主张的举措应成为我们的典范。当然我们的雕塑家更应注意在实践中磨练出一种“把功利与高雅和谐起来的特殊才能”(刘心武)。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它面对的是广大的公众,所以城市雕塑具有高度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希望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城市雕塑,但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我们应把城市雕塑当作提高公众审美能力的好教材。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应能引起广大公众审美趣味的提高,我们完全可以引进一些优秀的雕塑家富有个性风格的作品,甚至包括国外大师的作品放置在我们的公共场所,将雕塑艺术发展的先锋性、经典性融入到公共环境中。一件真正好的城市雕塑,一开始不一定能被市民大众接受,起初看起来可能不顺眼,但时间一长,就慢慢接受了,并逐渐喜欢上。就像“巴黎埃菲尔铁塔”刚建成时有许多反对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它已成为巴黎的象征,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过去一再强调城市雕塑要适应环境,其实,我们也可以要求环境适应城市雕塑。这就如同作曲家专为某位歌唱家的独特嗓音创作歌曲,如同剧作家为某些具有独特才能的演员写剧本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为引进一些经典的优秀的富有个性的作品去选择、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呢?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不是被很好地安放在今天的上海图书馆门前草坪上了吗?他的另一件雕塑《巴尔扎克像》原先是为皇宫前塑造的,现在不是被安放在巴黎赫斯巴街道和蒙巴那斯街道的岔口了吗?而日本还购买了一尊复制品放在了日本箱根雕塑公园。当亨利・摩尔半抽象的裸女巨制铜雕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时,吴冠中先生观看后在他的《摩尔在北海》一文中写道“她们是永远向人展示的,她们展示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她们的身段体态与东方人、西方人、东方和西方的自然环境都能融为一体,因她诞生于自然,继承了自然的基因”。同时写道“我们为亨利・摩尔的艺术做了普及工作,为什么不能将霍去病墓前的硕大雕刻复制于首都的公园里呢?……如能让这些古代的和外国的杰作让人们耳濡目染,不断提高人民的审美水平,则目前全国各地大量丑陋的滋生很快的城市雕刻,将被视为过街老鼠了。”

2、城市雕塑的个性与共性

城市雕塑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也是当前城市雕塑建设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个性是指单体城市雕塑的独特性,它更多地体现雕塑家的个人风格,但这个风格一定能与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自然环境相融。共性是指某个特定环境区域内、甚至一座城市的各个主要单体雕塑共有的整体风格特征。

关于城市雕塑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在此首先就合肥天鹅湖环境雕塑为例谈谈我的看法。天鹅湖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中心地带,是个建成不久的现代化人工景观湖,它是作为合肥市形象工程来设计建造的。为了营造景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在湖的东岸树林间的绿地上及辅地节点处设置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环境雕塑,有人物形体极度拉长变形表现少女乐队演奏场面的组合雕塑,有二件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儿童题材的雕塑,有二块平卧草地的刻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中国传统碑刻形式的石刻,有一件局部具像与整体抽象相结合的意象造型雕塑,还有一件具有现代构成意味的抽象雕塑,此外在临近的湖心小岛上还立了一架写实造型的钢琴雕塑。我们就天鹅湖景区这些单个雕塑的艺术水准高低不说,从其整体来看,虽然风格多样但有雕塑家个人语言的不多,而从其材料的使用,主题的确立,表现于手法与雕塑语言的运用看,显然缺少统一性,缺少相互的联系,即缺少共性特征,因而也就没有天鹅湖雕塑的整体特色。

我们希望在不同环境空间看到不同形态,不同风格,富有个性的城市雕塑,以满足不同公众的心理需求。但处在同一环境的各个单件城市雕塑作品,除有其自身的个性外,或在强调多样性的同时,它还应具有共同的元素。这共同元素或体现在创作理念上,或体现在雕塑语言的运用上,或体现在材质的运用上,使它们能统一协调起来,获得整体的美感,这是艺术“多样统一”的基本原理,否则易成杂乱无章的雕塑大杂烩,或像国内一度时行的各类室外雕塑汇展一样,作品风格混杂,与环境不可能都是相融的。

在我国传统雕塑中,能与环境相融有鲜明个性而又有整体风貌的雕塑作品很多。但现在,能很好把握城市文化元素的雕塑作品实不够多,做得比较好的可以值得一说的是铜陵市。

铜陵是中国最早的产铜地之一,悠远的青铜开采冶炼历史赋予年轻的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铜陵市尽管没有什么公认的标志性城市雕塑,但似乎已有了自己城市雕塑的“方言”,如位于铜陵绿化带第一节点的锻铜圆雕《铜陵之音》,位于铜陵市义安路和天桥路交叉口三角广场上的锻铜圆雕《起舞》;位于铜陵市义安路与石成路交叉口的青铜浮雕《商周青铜壁》;以及设在其它环境中的锻铜圆雕《丰收门》;青铜浮雕《铜陵颂》;铜雕《四喜娃》;铜雕《山水之门》…… 这些城雕造型个性特点鲜明,或圆润、或凝重、或张扬、或古朴、或古典、或抽象,虽然他们是出自不同雕塑家之手,但每件单体城雕都承载着铜陵的古铜文化,铜材的运用是就地取材,更具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吸取传统青铜古纹饰造型符号,并加以现代造型语言的修饰,体现出现代意味,将历史、今天、未来,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共同唱响了一曲“铜陵之音”,与其它城市相比,这些城雕的共性特征便转化为铜陵市城市雕塑的个性特征,并展现出“中国古铜都”鲜明的城市个性。

我们不要急于花大资本去建造所谓的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因为一座标志性雕塑大多是由时间“雕刻”而成的。在城市雕塑强调多样性的今天,我们还应同时注意同一环境甚至同一座城市的城市雕塑要具有共性特征,有属于那个环境,属于自己城市的共性。只有有了众多(不是一两件)与城市环境相融、富有个性而又具整体特色的城市雕塑,才能真正彰显一个城市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1

2刘骥林.环境雕塑.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