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用主义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所以它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并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1 人机互动,获得迅速直接的教学反馈
人机互动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互动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此外,这种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都是听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而在多媒体教学这样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及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本来就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能端正态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就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再由教师去向他们的大脑灌输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人机交互功能,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教学反馈,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演示中的大量习题练习,每题都能知道结果,还能随时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
1.2 加大了课堂练习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画图及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好,课外作业多,不能很好地掌握上课所学的内容。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讲课时间,加大了课上的练习,而且由于其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多媒体教学不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而且传递知识信息快,又能有效地调控教学。
根据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可获得60%,单靠视觉可获得10%,两者兼顾可获得85%以上;如果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来看,单听觉保持15%,单视觉是40%,视听并用是75%。可以看出,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时间,而且学生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信息传送快,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当时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通过网络随时获得最新的资料。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至于再一个一个举手来向教师请教,也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1.3 发挥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后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增强职业感和价值感。借助计算机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而要融入教师的个性、思维、理念和方法,从最大的限度上体现一个教师应该有的一切本领。通过运用它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而且有利于教师本身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说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师生都是非常有用的。
2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
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改变
教师必须明确,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代替教师。教师是人类教育的灵魂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最直接、最优越的教学手段。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新的教学中去,这种作用不但不能削弱,反而需要加强,而且由于课件都是事先做好的,而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有时课件与教师发挥的不符合就需要教师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2.2 多媒体技术运用要根据实际需求,不能滥用
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它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而定,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并且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应尽量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已有的教学资源的作用。多媒体并不是全能媒体,不要在整个课堂中不论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本中的字、词、句等等一切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点痕迹都没有。
既然多媒体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说课件的好坏应该体现在其使用效果上,采用课件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还需深入研究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做到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2.3 要多给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就不能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对于理化生等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探求、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又可从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最终提高整体的能力。因此说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验结合,让学生从反复的科学实验中培养能力。
2.4 应做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把要感知的对象形象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利用音响、图片、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际上就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添加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知识把原来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的色彩动画,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因此,要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时机,掌控好黑板、教师、语言表达、普通教学工具与多媒体应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50—01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趣味性强、资源丰富等优势,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观而又充满情趣的信息化平台。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程度和操作使用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有些教师过于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和方便,并未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下面我就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聚焦教学目标,锁定多媒体使用目的
作为教师,上课前首先要备课。备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作为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首先也要明确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本节课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什么地方、哪个环节需要使用多媒体?怎样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要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师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传授知识提高到使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音响等的综合运用,方便了教师教学。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发达、多么好用,它也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辅助工具或手段,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服从并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不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所拥有的媒体或设备来设计教学,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就容易出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异位的现象。如,有些教师把相关资料和素材下载下来,简单地组合在一起,不顾教学目标就滥用一气,只图多媒体内容的丰富和形式多样,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研究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避免教学内容与多媒体使用的脱节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又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不例外,不论是介绍性的演示,还是再现性的模拟,其着眼点都应放在教学内容上,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才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学课件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过于华丽,而无用信息太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后果,以致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计划与实际需要,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然后把确定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有些教师对已有的素材不经筛选和加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在一起,只简单地将素材串联或堆砌起来,结果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消化课堂内容。
三、适度使用,避免整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授课
多媒体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确丰富多彩,但在上课时,他们只顾操作计算机演示课件,而不做过多的讲解,甚至整节课都由计算机为主进行授课。这样不以教师教学为主,而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完全以计算机的演示来替代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使师生之间失去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坚决不可取。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工具,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组织,多媒体的应用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做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授课。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多媒体 应用 注意事项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为高中化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可以打破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地推理探讨,也可以重点观察每一个实验细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归纳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它以其时效性、可观性、安全性博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强有力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一、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应用投影仪优化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 CAI 课件,不是削弱这一环节,而是要更加强化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气体、沉淀的产生、放热或吸热、爆炸、燃烧等;要让学生闻气味:刺激性气味、果香气味、臭鸡蛋气味、特殊气味或无气味等。有些实验在讲台上演示时,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有时可以找学生代表来观察,如闻气味及感受反应后热量的变化。但大多数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到了,要想让每个人都能观察清楚,教师往往要“绕场一周”,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还未必有理想的效果。这时投影仪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这些实验在实物投影仪下做,演示在大屏幕上,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2 利用多媒体模拟微观世界,把抽象知识形象化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运动又复杂的化学微观世界是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而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就可以把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把微观世界的各种化学现象和反应变得生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这一节,主要阐述微观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而且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否则学习时会非常吃力。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做成三维动画,进而揭示离子键的形成。
本节的课件可以这样设计:1)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钠原子、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以便学生可以直观看出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时,它的最外层电子开始闪烁,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到达氯原子的最外层,同时配以移动箭头和声音;2)保留上图,在下面相应显示出钠离子、氯离子结构示意图;3)钠离子、氯离子同时移动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此时稳定下来,阴阳离子间就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形成氯化钠。这种设计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增强了画面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3 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练习
运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的练习力度。以往教学是教师把习题抄到黑板上,然后讲解。利用多媒体不但省时,还可以丰富习题的类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2)选择题。 可以把对的用一种音乐来代替,错的是另一种音乐,时间久了,同学们就能通过音乐声知道自己的选择对错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给同学的答题进行积分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连线题。根据不同的实验顺序选择不同的实验装置,连线错误,响起警笛,(3)一题多解。教师介绍完主要的解法之后,可以让学生浏览其他的解法,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4)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化学游戏,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 40 分钟内完成以往传统教学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使教师有充分的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方便了教与学,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二、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1 不可替代演示实验
进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首先要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 ,不能以动画代替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多媒体只有用于那些无法操作或实物操作中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才体现出它的必要性。如温度, 压强对平衡反应2NO2(g)=N2O4(g)+Q的影响,平衡体系中气体的颜色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不容易观察到。而对那些能够做出来的实验还是应该认真去做,实验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一个学生只有闻到了SO2、NH3的刺激性气味后,才能真正懂得环保的重要。
2 时效性差
不可否认,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容量都比传统课大,但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大容量,而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是不行的。把多媒体教学搞成放电影一样,,让大量的信息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从而造成许多重点和难点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很强的知识表征即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这些信息,也无时间动脑,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师生间双向交流差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只管按鼠标,一点到底,虽然省劲不少,但学生只能被牵着走,仍然是“灌输式”,无法实现师生的共同交流,教学者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思想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变通。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绝对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春艳.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4):155.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 教师角色转变 课堂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转化成日常的课堂教学手段,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违背了其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使得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件本身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英语学习当中。多媒体课件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其次,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注重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第四,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多媒体由于传统教学媒体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能弥补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英语学习环境的缺点,有效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课件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
一、热身复习阶段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后,情绪高涨,注意力很难一下子就集中到学习上来,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平静其情绪,使他们迅速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无疑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比如每堂课初始,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动画歌曲,就比单纯的清唱或跟伴奏带唱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词,体会旋律,对学生的语感也有很大的好处。
因此,这阶段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色彩鲜艳,旋律优美的,应该尽量避免选用节奏过快,过于激烈的乐曲,那样会使本来就很兴奋的学生产生视听觉疲劳,不利于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阶段
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导入”往往在一堂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语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图画……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冲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动物(animals)时,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的照片做成flas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一个动物园的画面;或者是利用学生们常见的一些卡通动物形象,因为是他们所熟悉的,所以会格外感兴趣一些;如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去动物园为动物制作一段录像,放在课讲上向学生展示,以情趣助学,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处于极度的活跃状态,是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机。
三、操练阶段
1、本阶段的课件设计必须有利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本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比较高的,热别是以听说为主的小学阶段,当堂训练是学生们能否真正掌握所学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得技能,而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所以,本阶段的课件必须有利于训练这四种技能。比如在学习“Let’s do .”和“Let’s chant .”这样的部分时,我一般会先出示这部分的图画,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然后解决其中的新单词,再呈现句子,模仿练习。学生通过训练,能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基本上达到准确流利。有效的促进他们积极捕捉语言信息,从多角度(眼、耳、嘴、手、脑等)全面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技能。
2、该阶段的课件设计应当更具趣味性、生动性
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之前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也会使学生疲惫不堪。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两者交融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投入在学习活动中。那么,怎么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注意而不疲劳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学习活动安排的有张有弛,变化多样,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游戏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将游戏融入操练环节中,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产生持久的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轻轻松松的巩固所学知识。
在定向思维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暂时的凝滞,即思维障碍。在学习中,一些新的知识点、长句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而这些又往往是教学中重、难点。现代心理学表明:克服思维障碍的主要方法是诱发和引导。在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便能及时疏通学生被堵塞的思维,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表演阶段
这一阶段的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课件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初中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很好的成功。可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数学内容趣味化、直观化、生动化,可以使探索过程多样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出现一些教学误区。本文即论述初中数学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理性思考。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不能滥用多
媒体
因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很多教师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这是一个教学误区。要知道,多媒体的应用并非多多益善,不能滥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当用则用,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不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倒是热热闹闹了,但是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华丽的多媒体给吸引去了,知识掌握得模模糊糊,能力没有提高,何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数学中一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讲授,而用上多媒体反而使学生学得晕乎,所以这时就不能使用多媒体,如一堂课只是需要书写文字或公式,那就不要用多媒体。又如讲授尺规作图时,如果用电脑演示则缺乏真实感,效果反而不好,倒不如教师在黑板上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印象深刻。但是教学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时,多媒体就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几何画板将几何体的切割、移动、重叠、翻转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感。通过这样的动画模拟,不仅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和进行公式推导的能力大为加强。
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同学生面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时,产生的疑问会有不同,反馈的信息也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不能用一个模式的课件面对所有的学生,这是不科学的。
2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
依赖多媒体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多媒体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作用。
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课堂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对课堂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绝不能为了使用某一课件而以其为中心,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不能依赖多媒体。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使用多媒体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再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和夸大多媒体的作用,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整节课教师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教师成为放映员,学生成为观众和被动接受知识的记录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呢?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有与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
3 数学多媒体课件要力求简洁、清晰,避免花哨
不实用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通过课件来进行的,所以教师要精心准备数学课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简洁、清晰。教师在设计数学课件时,一定要秉持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设计务必要简洁、清晰,只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即可,不要太花哨。避免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否则课堂气氛看似活泼、生动,但是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所吸引,他们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数学原理,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课件的设计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所以一定要符合数学原理,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在课件中偶尔用一两次声音未尝不可,多则无益;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数学教师没有必要展示一些与本堂课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的动画内容;只有很少的学生喜欢电脑发声对学生进行表扬。所以,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只要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可,不要引起学生的误解。
4 多媒体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相
结合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辅助手段。那些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多媒体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以便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很明显:直观、生动、形象、方便、快捷、准确,而且很容易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激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数学学科有许多定理、定义、公式、性质、规律的形成是建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的,这是不适合用多媒体的,所以有时候教师利用图形、模型、实物、实验等,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如教学初中数学中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线段公式、垂线性质、平行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如果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拼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效果要比多媒体演示好得多。只有这样,那些数学客观事实才真实、可信、科学。
综上所述,以上四方面是使用多媒体的时候都会遇到的问题,数学教师一定要理性思考,冷静对待,合理运用多媒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淑霞.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34.
[2]林大棱.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4):36.
论文摘要:《高级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随着多嫌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高级英语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发生改变。本文在总结高级英语教学经验的基拙上,依托多嫌体网络教学平台,探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将多嫌体网络技术真正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改进高级英语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互性和创新性,增强学生的欣赏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重点强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继承和创新发展性、学习的双向性。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总结高级英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平台,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级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现代高级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和改进高级英语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欣赏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结构,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高级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阐明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行为也外化为实际动作,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人认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经验,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刻和发展阶段认识观也相差很大。因此,建构主义重点强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继承和创新发展性、学习的双向胜。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学习者提供先进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交流,注意师生角色的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2.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主动学习意味着全身心的投人,学习要有足够兴趣,愉悦地开展学习,把学习由压力和任务转变成为一种爱好和自觉行为,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以兴趣促进学习,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知识;
3.学习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性:教学中的任何知识,都存在着局限性,随着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变化,事物也相应变化,不能总是相信书本和老师讲解的一切,总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因此,在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其含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要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探讨其更深含义,加大联系面,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学习的双向胜:一方面运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把新知识融合到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图式中,这是同化,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原有的知识图式以适应新信息的特点,这是顺化,同化与顺化的平衡也就是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快速发展和普及却是依托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正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灵活性和强大功能,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才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由抽象理论转变为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何克抗,2005)。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本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持,当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建构主义重点强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性、学习的双向性等要素,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多媒体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可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多向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实现爱学习、会学习和学习好的目标,教师通过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收集实时最新的新闻资料、原版故事片的片断、最新娱乐信息、教材背景资料、名人逸事、历史事件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建立高级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库。老师可采用生动形象、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以及校园网网页和登陆访问等网络化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的学习资料,实现集“文、教、视、图、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白慧洁,刘棍,2006),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交互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技能课程,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以目前笔者所使用的《高级英语》下册为例,按照传统的高级英语教学方式,教师讲解一个单元大约需要十课时,一个学期只能完成大约六个单元的教学,也就是说,剩下的八个单元都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学效率极低。另外,传统的高级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的信息量小,气氛沉闷,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学习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受到教学手段的局限,传统的高级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当中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开展建构主义在高级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应以此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平台,紧密结合高级英语课程特点,制定方案如下:
1.教师应掌握多媒体网络及各种流行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收集和掌握高级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例如,使用Powerpoint以及Dreamweaver等教学软件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写作手法以及词汇短语,节省课堂上的板书时间,增大信息容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建立高级英语学习资源库,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视听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英美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概况,并且能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当中。
2.改变传统的高级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和总结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制作CAI课件,通过oral presentation或group discussion以及debate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分配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的课时比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布置和批改作业,以此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此外,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使外语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
4.采用“交互式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交流,适时转换师生角色。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5.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不断订正和完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建构性学习,获得持续进步。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实时检测教学和学习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素材,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已经教育正在进行着积极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或者是地方类本科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很多工科类或者综合类的高校,一般都会开设有环境类课程,其中建筑制图相关的课程可以说是该类课程的主干或必修课程。建筑制图课程具有十分强的理论性,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这门课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并且积极融人多媒体教学,利用CAD、3D等多媒体技术或者绘图软件来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为我国建筑设计及环境艺术产业提供更多的专业的、应用型的、创新发展的人才。
多媒体技术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1.促进素质教育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艺术类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计算机软件也已经成为现阶段制图、绘图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在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绘图和学习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虚拟模拟和仿真技术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课程内容,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拓宽自己的思维,不断通过实践与发展,创新出风格迥异的个性化的建筑制图,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教育水平。
2.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或者从课本教材中自己获取,学习效果很差。但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因材施教的发挥,再加上多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可选择的教学资源,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来着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3.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性十分重要,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打破了时空界限,有利于学生更多的进行绘图时间,这对于学生工学结合或者实践实训技术的提升非常有利。让多媒体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在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效,可以让《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带给学生们未来发展之路上更多的选择。
《建筑制图与识图》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运用
1.挂图与幻灯片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建筑制图中最传统的应用就是单一的挂图或者播放PPT。由于《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往往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识图功底,能够对基本的图例及绘图标准有清晰地把握。而相对应的,教师需要实现进行多媒体备课,把上课所需的图片拄到多媒体投影上或者是PPT内,大大节省了课上手工作图的时间,但是也不利于动态作图过程的展示,可能产生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脱节。
2.录像技术的应用
录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方式,该技术在建筑制图课堂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将现成的绘图操作录像或者是通过放映动态的建筑物效果图来帮助学生识图,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比如先将整个建筑物的外部结构进行远景录像,再将建筑物结果内部与学生们通过录像分享,辅助教师对建筑结构等的讲解,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录像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情景录像,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有效改进教学评价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技术的发展又给多媒体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计算机操作及系统的更新,让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图片处理、幻灯片制作、音频与影像制作与播放更加简捷与流畅。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特别是一些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更迭,使得建筑制图更加高效,通过投影学生便能直观的认知建筑模型,而且学生利用便捷的计算机操作就能亲自动手进行建筑绘图,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想象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利用影音、光盘、投影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已经十分成熟,再加上些实体模型的制作,活跃了课堂气氛。
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给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师备课时间,一些优秀的建筑模型效果图或者是动态的建筑图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展示,为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丰富多样的课件使得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更加的灵活和多样,有利于我国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现。
结语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B)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歌德 D.席勒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的。(B)
A.美和美的规律 B.艺术 C.审美经验 D.审美心理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A)
A.分析哲学 B.实用主义美学 C.新自然主义美学 D.精神分析学
1.4.中国当代着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C)
A.美感心理 B.美学史 C.美感经验 D.美学原理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o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B)
A.杜威 B.弗洛伊德 C.荣格 D.阿恩海姆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C)
A.费希纳 B.弗洛伊德 C.荣格 D.布洛
1.7.中国当代着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艺术 B.美感 C.审美状态 D.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级、最典型的形式是(D)
A.自然美 B.科技美 C.日常美 D.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A)
A.英伽登 B.杜夫海纳 C.康德 D.狄拉克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B)
A.艺术美 B.科技美 C.生活美 D.自然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D)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学科 D.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C)
A.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 B.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 C.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D.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社会科学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C)
A.美 B.自然 C.审美活动 D.人类社会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A)
A.哲学方法 B.社会学方法 C.心理学方法 D.现象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B)
A.黑格尔 B.鲍姆加登 C.莱辛 D.康德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A)
A.审美意识 B.美学思想 C.美学学科 D.美学原理
1.17.悲剧意识属于(C)
A.初级审美意识 B.中级审美意识 C.高级审美意识 D.以上都不是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D)
A.意识 B.竖琴 C.事物 D.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A)
A.文艺复兴之后 B.中世纪时 C.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候 D.社会主义社会
1992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美学》一书中,美国哲学、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首次提出“身体美学”这个术语[1]。“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这个术语由美学(aesthetics)和身体(soma)接拼而成的,他的意图通过这个术语而建设一门新的哲学学科。其中,古希腊语“身体”意为“soma”,舒斯特曼用“soma”表达一种充满生命和情感、感觉灵敏的身体,而不是没有感知觉、缺乏生命、纯粹单一的物质性肉体(body)2。因此,身体美学关注的焦点是“感知和主观”,在审美体验时至关重要。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认为,体验的身体美学是必须受到关注的,而表现崇高、壮美以及优美等仅仅是美学的基本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愉快的主体也应该通过身体的感知来体验。身体美学强调的“感知和主观”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心合一”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局限于将身体看成“机器”或“肉体与物质”。
舒斯特曼将“身体美学”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一作为感觉审美欣赏(aesthesis)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身体美学’中,身体被看作是审美欣赏以及自我塑造的基地‘身体美学’致力于对身体经验以及如何使用身体的批评性的、改良性的研究。因此,身体美学也就包含了那些构成身体关怀以及身体改良的知识、话语、实践和身体训练等诸多的方式。身体美学“不仅将身体视为审美价值和审美创造的对象,而且将身体视为增进我们对其它所有审美对象的处理以及增进我们对非标准的审美事物的处理的至关重要的感觉媒介”。
哲学的“生活与实践化”是舒斯特曼教授一直追求并长期从事的研究。舒斯特曼教授一直尝试使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艺术走向生活本身,使哲学焕发出强劲活力并最终完成对人们的理性指导从而使人们过上“有德行”的生活;尤其关键的是,哲学的研究中心应该将“体验”纳入其视野并成为其中心,使身体发挥其组织和核心作用,从而完成对身体的培育和塑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我完善的重要工具也应该由身体来承载。
因此,对于身体美学的理解应该是广义的,这一点舒斯特曼做到了。总体来说,以身体运动为根基的身体美学是理论化和实践性的研究总结,采用“体验和观察”为主要方法并用以改善身体状况的身体美学,在哲学领域里是一门跨文化、开放性的综合学科。
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读法:主要参考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着作《新实用主义美学》《生活即审美》《身体意识及身体美学》;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胡敏博士《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厦门大学文艺学杨春时博士《梅洛一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哲学刘德林博士《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等,其它文献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阅读文章约60余篇,专着10余本。其中本文直接引用文献23篇,所参考文献(包括书籍)时间跨度从1915一2012年,时间跨度长达97年。
哲学研究方法:1)演绎式思辨法:从概念和范畴出发,对于新现象进行认知和辨析以及由一般事物认识个别事物的过程;2)归纳式思辨:对一定数量的个别事物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认识整个事物的过程。
2.“美学”定义的重新梳理
古希腊词汇“aesthesis”是“美学”术语的最初来源,它的意思是“感官的感知”;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是由亚历山大?鲍姆嘉滕创立的H,其意为“感官感知的科学”,其目的是补充逻辑学这门概念科学。对于鲍姆嘉滕来说“美学”有一个关键性的“实践性”目标,那就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与感官意识以促进人们的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艺。当然,欣赏和表演的范围不仅包括艺术与美的事物,也应当包括生活中的其它事物。今天的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仍然保留着“感性的”基本含义:意识或感知。但很不幸的是,西方的哲学以及美学从曰本的明治时期引进到亚洲,这个美学概念被歪曲为“美或者审美的理论学科”,原来的“思想意识”和“感知学”含义并没有被原始的保留下来。因此“感性学”被介绍到中国时,却成了“美学”。这个术语可能会导致一种暗示,仅仅被认为是“审美或欣赏”而已。
3.“身体”一直是中西方哲学传统的研究中心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初视角是什么呢?当然是身体,感知世界就是人的身体本身,换一种说法,身体本身促成了人与世界的通融。我们种种的欲望、需求、习惯,经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出现并影响着我们,当然,也进一步塑造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汉语术语“身体”非常适合用来传达正确的身体观念:一种积极活跃的、感觉灵敏的以及活生生的敏锐的身体。舒斯特曼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发现,中国古代文献使用了许多不相同的术语来指称身体,比如“身’“体’“形’“躯”。荀子的名篇《劝学》中有一段话,其中用了上述4个字形象地阐述了身体的不同意味:
君子入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谒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躯”字表达了没有经过学习、教化以及修养的身体,衡量的标准是“大小”;2)在表达一个人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动作姿态时则用“形”字,体现了一个受过教育且富有教养的君子的体态,完全体现在人们的“四体”中;生命或非生命物体,仅仅是描绘外形或者结构,古人则用“形”来表达;3)活跃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有生命力的身体用“体”来表达;4)古人将表达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自我,用“身”来形容,他是在社会的熏啕下以及社会关系的组织中积累起来的气质、习惯、个性以及修养等,并通过学习、教化、反思和行为等过程塑造。
出现在《大学》和《荀子》中的“修身”术语,集中表达了儒家对于发展、培养或教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培育的具体措施,艺术和礼仪学习都是修“身”的关键途径。因此,符合礼仪的身体行为及其特征性动作比如鞠躬,有些时候就用“身”来表达,比如“躬”字中就包含着“身”。这样“身体”这个术语就非常精彩地传达出这样一种意境:活灵活现的、敏锐感知的、美妙的人类身体,它既隐藏在物质现实中,又闪现在社会现实中,更存在于身体本身的反思、感知以及行动的空间中。
事实上,即便西方哲学一贯坚持心灵和精神的优先性,身体也一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一尽管通常是负面作用。身体最突出的负面作用意象如下:它被视为心灵之牢笼、令人丧志之玩物、罪恶之源以及堕落之根等等。这种负面意象可以在观念主义的偏见中反映出来,同时又被这种偏见所强化。因此,西方哲学家通常漠视身体修养。在《斐多篇》中,柏拉图严厉地谴责了身体的负面作用,我们的注意力被身体的各种欲望所折磨、所骚动;我们美好的心灵被身体的种种花色、激情以及胡闹所扰乱。因此,真知的寻求过程应该避免真实本体的接近,从而亵渎我们。
然而,我们也一定不要忘记,古代西方哲学中也明确记载着多种多样的身体化实践方式。在这些实践方式中,身体训练经常成为重要且积极的组成部分,即使这些训练有时也摧毁着身体。一些哲学观念认为,通过严格的身体苦行,心灵和灵魂可以获取更大的自由和更强的力量。例如,按照波菲利(Porphyri-os,约公元前233—前305年,古罗马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所撰写的、值得信赖的《普罗提诺传》,普罗提诺“极其耻存在于肉身中”,极其渴望超越肉体。为此,他不仅严格地限定自己的饮食,而且甚至“从不洗澡”。更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表现出了对身体的极大蔑视,但同时他又在《蒂迈欧篇》里,提出“身体与心灵之间”要保持“一种平等和健康的平衡’,“所以,任何醉心于数学或其他智力活动的人(比如哲人),都应该练习身体和参加体育锻炼”。
占据统治地位的柏拉图一基督教一笛卡尔传统对于身体进行过许多攻击。最猛烈挑战这种传统并为身体辩护来自于尼采(1844—1900年),尼采从根本上颠覆了古代西方哲学传统对心灵与身体的评价。他辩论到,相对于心灵,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审视我们的身体,身体比心灵更加具有力量,而且提高身体的坚韧性可以使心灵更加强大。近代美国哲学家梭罗(1839—1862年)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塑造我们的身体,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们每个人都是雕塑家,我们的原材料就是筋骨和血肉。爱默生(1803—1882年)与梭罗帮助塑造了美国文化。在信息化席卷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关爱自己的身体并拯救自己的身体?是靠各种营养品和节食?注射肉瘤杆菌与硅胶?在身体上打洞穿孔?还是用流汗和运动、用瑜伽、太极或者是有氧运动?或者是整曰静坐并方便快捷的使用各种按钮?福柯或许没有给我们提供最佳答案,但是,他的哲学(美学)思想促使我们时刻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感觉力的身体是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载体?
舒斯特曼先生于2011年10月11日撰写给《光明曰报》学术版的其中一段文字,概括回应了哲学思考中最为核心的5个问题:知识、自我认知、美德、幸福和正义“若能更好地掌握身体感觉能力,我们便可以更为有效地探究世界,也可以更好地认知自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觉、更有效地帮助别人;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控制情绪,以获得幸福;我们可以在与人相处时,更好地协调和控制情感和行为,在生活中做到互相尊重和融洽相处。对于情感行为的协调控制首先要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为此,我们需要培养更为敏锐和更有悟性的身体意识,因为情感和行动是通过身体而得到表现的,有时这种表达只是浮现在面部和眼中的浅浅笑意而已,抑或是见到爱人时情感澎湃的内心。因此,这段文字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4.寻找缺失的“身体意识”
4. 1作为消费文化的身体现状在当前的欧美甚至许多亚洲国家里,不计其数的人们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热火朝天地对身体进行训练,对身体的关注和热爱不仅表现在参与训练人数的日益增多、也表现在训练项目种类的逐渐丰富。例如,体育馆、瑜伽馆、健身俱乐部以及游泳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参与人群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事着不同的训练项目,从新近的健身、游泳、舞蹈以及动感单车等,到古老的身体训练方式如太极、瑜伽以及坐禅等。
除此之外,作为消费文化的身体还表现在身体的外观修饰上,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于身体修饰方面,利润也越来越丰厚。除了传统的头发护理、时尚和化妆之外,药物治疗、食品、食谱、信息和心理支持等产业也正在日益繁荣,急剧增加的整容手术数量也越来越多。舒斯特曼指出这种状况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说明在美化身体方面人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4.2找寻逐渐缺失的“身体意识”人的有灵性的身体是一种将全部肢体、器官、欲望、意识、情感、意志、行为和认识等诸多要素整合为唯一的“身体场”和“知觉场”,特别是其中的“身体意识”除了5种感觉(听、视、嗅、味、触)和第六感觉以及“平衡感”外,还包括“身体感知觉”。沃尔夫冈?韦尔施(1946—;Wolf?gangWelsch)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有关感知觉的研究,他做了如下明确的区分,“在感知这两个文字的后面,可以更加清晰的表达。其一是感觉,其二是知觉。快乐、愉悦通常是和感觉相联系的,包含在情感的范畴之内;而主观上的认知,客观上的确信则属于知觉的范畴。”10梅洛?庞蒂(1908—1961年)在《知觉现象学》中指出,人的一切情感、体验、联想力、感觉、现象场、知觉,想象的回忆,还有对于客观世界的思维等等认知要素,都和人的身体状况、功能、结构以及要素密不可分。
舒斯特曼对于“身体意识”或“身体感知”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把这些区分为2大类:一类是由人的眼睛和耳朵感官到的感觉(如视、听觉),这类大多受控于外在;另一类是人的身体内部的感觉,如身体本体感受或肌肉运动感觉。举例来说,当我们伸直手臂时,可以用眼睛注视到手的距离和方位,并能准确地知道手臂所处的位置。同样地,当我们闭上双眼时,也可以试着伸直手臂去感知它的位置和距离。这种通过人的生理本体感受器感受的过程就称之为“身体感知”或者是“身体意识”。延伸来说,通过身体感受自己、感受重力、感受平衡以及感受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等。这些明确的并由身体生理本体感受带来的感知完全可以被视为身体审美知觉,因为它们的获得并不仅是通过援用凝神的感觉或有辨别能力的、主题化的感知,而且,它们在本质上也依赖于身体审美感知系统(即生理上的本体感受或肌肉运动知觉)而并非我们的感官感受。
2011年,舒斯特曼在新书《BodyConscious?ness》中更进一步地对“感知”进行了研究。他写道,人的“身体意识”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过度压力与刺激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而导致的诸如“器官功能紊乱或心智衰弱类”等疾病所引起的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地影响到当今人们的生存状态,极具有伪装欺骗性错乱的身体意识也导致了众多社会与个体的缺憾,以上这些都困扰着大多数人。舒斯特曼的美学理论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引导着人们关注身体意识并对其进行纠正与改善,经过改善和改良的身体不仅可以缓解上述情况的发生,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身体的认识,寻求幸福、健康、快乐并且增加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
举例来说,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众多的身体问题,诸如“器官功能紊乱或心智衰弱”,以及其他一些反复发作的、由压力造成的身体紊乱。而通过提高身体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测,这些病症都可以被及时觉察并加以纠正。
人类的新型科技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和感性刺激越多,我们就越需要培养我们的身体意识敏感性,以便于察觉和应对紧张的超负荷所带来的威胁。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于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为身体做监测,而需要利用自己的身体敏感性来监测身体的内部装置。
5.身体训练的自我关怀
5.1身体训练的生物学改善如果追溯到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我们就会发现,苏格拉底(Sokrates,469BC—399BC)也肯定了运用多种手段对于身体照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有规律的舞蹈训练来注意锻炼他的身体,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对于“身体”的解释,他声明:“身体对所有人类活动都是有价值的。鉴于身体在各个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它应该更好地保持健康舒适。而且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在最不需要身体协助的思维活动中,严重的思维错误也经常发生在人们疾病缠身的时候,常常是经由身体的不健康而发生的。苏格拉底并不是颂扬身体健康、鼓吹身体训练与升华的唯一古代圣人。他之前的克里奥布勒斯(Cleobu-los),一位体格强健而优美,熟稔古埃及哲学的圣人,建议人们进行身体练习。亚里斯提普斯(Aristippus),苏格拉底的一位享乐主义的学生,亦即犬儒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声称身体训练对人们获得美德有巨大的作用。而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Zeno)[14]也同样力劝人们进行常规的身体训练,他声称,适当地关注一个人的健康和感官器官是责无旁贷的义务。虽然将精神上的愉悦定位于身体之上,伊壁鸩鲁(Epicurus)仍然坚信“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安详”是成为“受保佑的生命”的双重哲学目标M。另外—个犬儒学派创始人第欧根尼(Diogenes)则更加直言不讳地提倡,身体训练是发展美德和打开美好人生之门的必备钥匙“它会举出毋庸置疑的证据来证明我们是如何从体操中训练获得美德的。
作为一名哲学理论与实践家的舒斯特曼借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解释了身体训练的重要性。许多由年老所致的相关疾病和痛苦,是可以通过改善身体状况而预防的,所以,我们必须鼓励对身体自我保健、促进身体健康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强身锻炼不应局限于运动员出身的精英团体,而应该是各类老年人改善其身体功能和健康的必要手段。运动不仅延迟了与年龄有关的身体衰老,而且有时甚至可以扭转这种衰老。骨骼系统的衰老在老年人身上通常表现为驼背及手指弯曲,这主要是由于钙从骨骼流失,而且老年女性比男性更为严重。虽然钙质流失的实际原因“不被人们所知,也没有一定的方法阻止它的流失……,但许多研究表明,经常运动可以大大降低钙流失的速度”M。还有研究清楚地表明,有系统规划的训练是“最好的防御肌肉萎缩的方式”,可以“真正加强肌肉的力量一甚至在人们70岁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同样也将明显改善“运动的肌肉细胞的总体代谢活动”和“刺激肌肉纤维的神经能力。老年人心血管的问题主要包括诸如心率降低、每搏输出量和最大耗氧量降低(都与左心室功能的削弱相关),以及血压高(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和动脉内部的直径减小)。许多研究表明,这些衰退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健身运动和特定的饮食(对于血压和血液粘稠)来缓和。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一个70岁的老人,可以依照耐力运动的训练计划增加他们的最大耗氧量,而他们要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训练强度低于年轻人。
5.2身体训练的哲学一生理一心理学分析舒斯特曼承认身体训练是通向哲学启迪的基本方式,这样便导致了亚洲的瑜伽气功、太极拳和禅定在身体训练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日本哲学家汤浅泰雄(1925一2005年)所指出的那样“自我修养”的概念亦即“修行”(明显的近似于“自我关怀”),被预设为东方思想的“哲学基础”。因为“真知仅仅通过单纯的理论思考是无法获得的,还要通过‘身体认知’或‘身体觉悟’才能达到”。这种修行训练,具有必须的身体成分,因为“真的知识,不能仅仅依靠理论化的思考获得”,而只有“通过‘身体的体悟或领会’而获得”。
舒斯特曼认为,像这些古老的亚洲练习一样,当代西方的身体训练,如费尔登克拉斯方法(theFelden-kraisMethod)、亚历山大技法(AlenxanderTechnique)和生物疗法,都是借助对身体的训练来敏锐地感知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将我们平时错误的动作和习惯从身体中剔除。
舒斯特曼指出,纵观历史,人类设计了大量的实用方法来改善人们的体验和身体应用,诸如各式各样的特殊食谱、各种各样的整容手段,当然还有舞蹈、瑜伽、有氧运动、塑身、健美操、武术以及舒斯特曼本人长期进行训练的现代身心训练方式一费尔登克拉斯方法与亚历山大技法等。
舒斯特曼将身体训练方法区分为身体局部修饰和整体身体训练两种。身体局部修饰关注个体的身体局部或表面,比如将皮肤晒成小麦色、美发美甲或隆胸等;整体性的身体训练则强调整个身体、整个人的和谐统一训练,例如,瑜伽、太极拳与费尔登克拉斯方法等,都是把完整的身体姿势和运动组合成为系统,从而把身体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发展身体的和谐功能与身体能量。这些训练方法拒绝将身体与心灵分开,因为它们追求的是人的整体身一心和谐与同步改善。健身与有氧运动这样的训练最初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形象,最终却往往同时收获了内在的愉悦感知,从而丰富了人们自己的体验感受。
舒斯特曼还对身体训练进一步划分为表象性的身体训练和体验性的身体训练。表象性的身体训练(如化妆)倾向于关注身体外在的或表面的形式,而体验性的身体训练(如瑜伽、太极等)则将目标定位于使我们“感受更好”。这个折射出审美意味的短语包含2层含义:1)使我们身体体验的质量更加丰富,也更加令人愉悦;2)使我们身体的感知变得更加精确和敏锐。实际上,像致力于身体力量、身体技巧或身体健康的武术运动、塑身类运动、有氧运动或柔软体操运动等,这种以表演为取向的身体训练不仅针对外在的身体展示,同时也加强了力量、技巧与健康等各种内在的愉悦感知。
舒斯特曼对愉悦感知也进行了详尽的心理学分析,就个别情况而言,即便大多数的愉悦是肤浅而无意义的,愉悦本身却在生活的向导中发挥着深刻而重要的功能。所以,哲学家们经常愿意从清晰的意识感觉这个方面来界定它,而不是从直接动机的角度去界定它。从生物进化和心理学的层面上,愉悦提升了生命的质量。它不仅仅引领我们找到生物学需要,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承诺:生活是值得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亚里士多德赞扬道:愉悦使我们的行为与活动变得充满力量。斯宾诺莎后来将“愉悦”定义为“使人从不完美变为完美的转换器”。他甚至指出:“我们受到愉悦的影响越大,我们凭借它达到的完美程度就越高。
以瑜伽这项东方最古老的调节‘身一心’的运动为例:较早对瑜伽进行生理一心理学研究的当属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年,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也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他对瑜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瑜伽术是用来增强意志力的有条理的禁欲训练,瑜伽术是历史上最古老、最富于实验佐证,他的论文[19详细介绍了一位哲学家朋友长达14个月的哈达瑜伽实验。这种瑜伽强调姿态、呼吸和节食方面的身体练习。詹姆斯花费大量篇幅引用这位朋友在信中对所用瑜伽方法及其效果的记录,肯定了其特别强大的转化力。
另外,舒斯特曼也特意举了瑜伽产生愉悦体验的例子。瑜伽气功的屏息忘我状态,同时也可以被描述为如下一种状态“当一个瑜伽修行者的姿势变得沉稳时,他就会变得像神明一样智慧……这一切都是通过最高级的愉悦体验所表现出来的,包括敏锐感知‘喉咙’里的神圣能量所发出的敲鼓一样的声响。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某种程度上愉悦是通过身体禁欲而获得的。瑜伽练习者达到最高的方式不是通过麻醉器官的感觉冲击,而是通过一种显示了自身能量强度与充实性的虚静。
事实显示,瑜伽、禅宗以及太极等的练习通过最新的神经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又给出了进一步确认。临床研究表明,冥思训练(包括默坐练习、哈达瑜伽等等)能有效地减轻焦虑、消沉和恐慌的症状,对冥思主体产生更多积极影响。其他实验也已经确认了这种积极力量的神经学基础。已经确定了乐观感受及“韧性情感表达”和‘(大脑的)高水平的左侧额叶激活及较高水平的流感疫苗的抗体滴度密不可分”。科学家证明,经过为期8周的培训,与非冥思小组成员相比,冥思者不但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左侧前激活,而且抗体滴度也有了显着增长。实验结果清楚地表示,冥思不仅改善情绪而且提高免疫功能。
以上通过对舒斯特曼所做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种结论:身体训练(瑜伽、太极拳、禅宗以及西方的费尔登克拉斯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法等身体训练)作为提高身体意识和身心和谐的有力手段,产生愉悦感知并成为生活追求的根本副产品[24]。身体训练的本质是身体禁欲,从哲学上讲是审美的,最终的追求结果是超越自我,达到更好的状态。
因此,身体训练的哲学意义可以阐释为:将人的身体作为培育对象,导致身体成为体验美的容器,最终使人们获得了隐藏在内部的更为强烈的力量与愉悦从而达到一个处于更高层次的自我。这些身体训练方式,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禁欲苦行所彰显的智慧,身体训练成为了哲学自我关怀的核心,它为精神康乐、心理自控以及提高身体意识提供了前提。
6.“身体美学”的终极意义
舒斯特曼作为一个实用主义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身体教育者,他所从事研究的“身体美学”值得深思。他的哲学观念非常实用,这种实用主义立场提倡对明确的身体意识或身体审美反思予以更多关注,从而不仅在理论上把身体恢复为哲学的核心概念,而且使身体在实践改善以及恢复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从而使生活充满了哲学意味,使生活更加凝重。
笔者认为,身体训练除了舒斯特曼所提到的训练方式外(太极拳、瑜伽修行和禅定以及费尔登克拉斯疗法、亚历山大技法等),还应当包括目前较为流行的训练方式(健身操、普拉提、器械健美以及其他“塑身类”运动)等。这些身体训练方式都是运用身体感知,促进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体验和控制)发展,最终使人们进入‘身一心’和谐的完满状态。哲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认识自我”以往,我们忽略了对于身体之维的多角度审视,在这一点上,身体美学使我们重新对此进行了梳理,也就意味着身体本身不仅应该包括作为生理性存在的客体还应该包括有思想意识的主体。
综上所述,身体美学除了将目光停留在身体的表里与形式之外,它更多关注的是自我本身有感知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目的意味着人们应该以更好的身体意识和身体控制能力去塑造更为健康、灵活、敏锐和更有行动能力的公民,而身体美学及其关于身体训练的改良原则提供了一条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有价值的途径。
7.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