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

第1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空间差异;量图分析法;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01-2

0 前言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枢纽,在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达与否最能反映出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城乡二元结构越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急需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区域概况

作为全国的大城市之一,长春市的城市发展方式已经由集聚型向扩散型转变,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展,大都市化地域的逐步形成,城市区域化的进程加快,并将逐步纳入全球城市体系,承担特定的国际产业地域分工职能。长春市的产业职能转向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使长春市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扩散源地。

2 研究方法与指标确定

2.1 研究方法

量图分析法也称加权指数法。1971年,德国曾采用此方法来划分贫困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文中应用此方法来对长春市县域进行区域经济水平分区,并分析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从而判断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

2.1.1 选取指标 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量图分析法为了避免被选指标对于系统整体特性反映能力不强以及关键因子被屏蔽进而影响评价,通常选取反映区域经济水平的最基本指标,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操作性、可获性和可比性,并不构建复杂的因子体系。本文分析中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j1)、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比率(%)(j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j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j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j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j6)、医院、卫生院的床位数(张)(j7)、城镇化率(%)(j8)等8个指标。

2.1.2 确定各指标的中等组的数量变化范围计算 区域第j指标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公式1)

式中i=1,2,3……N,N―所研究的地区个数;j=1,2,3……M,M―所选取的指标个数;yij―第i地第j指标的权值;Yij―第i地第j指标的另一相应值;xj―区域第j指标的平均值。

第j指标的均方差计算公式为:

(公式2)

式中σj―均方差;xij―第i地第j指标的值。

计算第j指标的中等组的数值变化范围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3)

2.1.3 各指标划定 根据中等组的数值变化范围,将每一指标分成优、中、劣三等。一般,当第i地第j指标的数值位于该指标中等组上限和下限之间则为中等,高于中等组上限则为优等,低于中等组下限则为劣等;

2.1.4 各地各指标的等级评定 依据各个指标的优、中、劣等级的数值范围,对区域各地各指标的等级给予评定;

2.1.5 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评价 根据各地所得优、中、劣指标的数目,评价各地经济发展特征类型,分为三个层次:先进、中等和落后。凡是得优指标数大于或等于中和劣指标数之和者为先进;得优和中指标数之和仍大于或等于得劣指标数者为中等;凡是得劣指标数大于优与中指标数之和则为落后。

2.1.6 判断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可靠性 判断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可靠性,通常用判断系数来衡量,判断公式为:

(公式4)

式中 K―判断系数,当K85%,说明评价是可靠的,可以根据所选指标对各地经济发展特征进行评价、分类和区别;

2.2 分析与结论

根据各项指标及其对应的数值,来进行系统的计算,得出表1的结果,由于长春市所辖的市县数量较少,因此在指标分析时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综合各种计算结果,根据表2,其中K=86.23%>85%,即量化指标选取合理、有效,评价结果可靠、有意义。

资料来源:根据《吉林统计年鉴》2008 ,2009整理而得

按照量图分析方法,参照长春市域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将4个市县分为先进、中等、落后3大类型,即九台、德惠二市属于先进类型,农安、榆树二市属于落后类型。

农安县和榆树市在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在八项指标中大部分处于劣势,而九台市和德惠市则处于先进状态,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的水平,经济呈稳固发展态势。

3 长春市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农安县j1-―j6均处于劣势,j7处中等态势,j8则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农安县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速度和潜力相对较差,扩大再生产能力不理想,县区内居民生活水平不高,购买力差,与之相反的是基础设施情况良好,投资环境理想,乡村建设成绩显著。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农安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相对应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创造收益的能力相对较弱。

九台市的指标中除j6较低外,其他指标均较优秀。整体来看,九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环境良好。这些现象一方面要归功于居民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九台市独特的区位条件。

榆树市则除j6较高外,其他指标均处于劣势。从上述指标来看,榆树市的经济发展,无论在潜力和速度上来说都极为落后,居民的生活水平相较于其他三市而言,处于一个不利的状态。

德惠市的j1―j6均处于中等,j7、j8则处于劣势。可以看出,德惠市的经济发展健康稳定,各项指标均呈向上的发展态势,居民生活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健全。德惠市是目前长春各县市中的发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这又与其自然条件密不可分。

4 长春市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对策与建议

4.1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从各县市的资源优势出发,形成特色的经济,并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本地资源优势,发挥、创造潜在资源优势,优化潜在优势要素的配置,依托市场,推动县域经济的跳跃式、跨越式发展,利用城市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优化自身机制。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效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扩张的有利契机,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进入县域经济。

4.2 转变政府观念和职能,引进外部生产要素

长春市各市县经济发展的落后,也是思想观念转换慢,改革开放不足的结果。为此,各市县要敏锐的发现经济发展的各种机遇,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市场观念;主动出击,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树立人力资源愈丰厚、数值愈高,愈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投资的观念;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制度,用更优惠的政策、更宽松的用人环境和更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高层次人才,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全面促进各市县经济的发展。

4.3 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教育事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推进农民从业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变基层政府机制,稳定和发展农业科技队伍,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传授技术成熟、效益稳定的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体系,指导培训广大劳动农民获取农技知识,掌握科学务农技术,成为能工巧匠和生产经营的带头人。正确引导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事产品的储运、加工、销售及其他农业生产型以及城市生活型服务行业。与此同时,在充分发挥落后地区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爱娟,王小翠.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聚内分析[J].学术纵横,2009:104-105.

[2] 吴得文,汤小华,吴华,等.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4):387-392.

[3] 谭雪兰,刘觉明,朱红梅,等.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05:823-827.

[4] 罗迎新.梅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6,26(1):32-36.

[5] 杜鹏,刘睿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4,3(1):34-36.

[6] 罗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跨越式发展[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1):59-63.

[7] 袁建平,刘福科,王平,等.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扶贫开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1(1),3:94-99.

第2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62-02

1 概 述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土地提出了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县城边界不断外扩,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增加,但县城内部同时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粗放式利用的现象,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县域经济和范围占我国的经济总量比例较大,县域土地粗放利用直接地导致我国整体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因此,亟需开展有关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高效利用的研究,在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李嘉图。整体而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

第二,强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学评估土地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的整体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已有研究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区别于粗放式开发模式,其以单位面积内产出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通过调整投入产出,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规模,逐步提升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能力。

因此可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指的是通过规划和分类布局,实现区域内部最优的土地利用配置,通过创新管理,提升水平,盘活土地,提高利用率。从狭义上看,就是指单位面积内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产出。

2.2 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按照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所掌握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统筹的规划,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短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土地。对于县域发展而言,土地资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条件,尤其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要想获得更好发展的地区,就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改变单纯依靠人力投入、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加值、增加工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益,与此同时,这种增长方式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不谋而合。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开展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不断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密不可分。也只有保护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好、开发好,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耦合协调的关系。

土地是支撑各项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将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统一和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此外,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土地集约发展有不同之处,首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以高效效率、集约用地为基本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点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保护,所以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要求从区域的具体情况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调研,科学统筹规划现有的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践行区域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和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静态的含义,它关注某一阶段,它的目标是短期内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长期的发展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节约利用并不能代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容。

3 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土地统一规划,优化用地布局

根据公共利益理论,干预市场、对企业进行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调控,这一理论的前提假定是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改善社会福利,并假定政府管理者只追求这目标。因此,据此理论而言,县级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的监管是对公共需要的一种反应,它大体上都包含这样的前提,即政府干预与监管是针对私人行为和其他商业利益集团的公共行政政策,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政策,最终目的是控制市场失灵行为,纠正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

在县域范围内,为维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协调,政府应该充分全面的发挥政府的强制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管控进入、协调价格、保障服务质量、违法违规治理措施及制度相应的规定方面加强管理,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对土地市场及土地利用、保护、开发机制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3.2 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市场遵循着同样的价值规律,并且以价值的评判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规律,对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市场开发进行调节。土地市场上,受限于供求关系,土地使用者需要根据自身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出计算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资源的分摊成本,一般情况下,土地拥有者会根据市场平均价值作为标准、并且结合土地地理位置等属性计算得到土地价格。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分摊成本与所用者的提出的土地价格运用价格杠杆在价值的上下波动,土地使用者不会选择超出自身实际经营所得和利润的土地,并且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土地所有者不会选择明显低于土地成本的交易行为,并且会最大化自身收益。这就最终导致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断地较量,最终在价值、供求、竞争规律的互相作用下,促成一种最合理的而且符合两者最大利益化的交易价格。

为此,县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土地绿色信贷,在融资渠道间接地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应该给予优惠性的低利率;对于浪费土地资源的企业要供应惩罚性高的利率,并且限制贷款额度。

在直接融资渠道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行股票时,证券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针对两高企业的具体对策,如果企业保护土地措施不合理、执行标准不严格的企业要加大对其融资上市和再融资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反之,还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便利。

3.3 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县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控机制,建立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高效执法体系,发挥监管作用,主动提高服务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要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职能和权力区间,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协调,全面做好具体的统筹安排。在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彻底打破分割状态,不断理顺关系,建立统一的沟通协调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法律和具体的监督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另外,监督还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外部力量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执行相关法律、依法行政执法,开展各种有效途径,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处理群众根据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提出的违法违规案件,对申请人提请的申诉、控告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审议和批复,自觉主动的接受群众监督。对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要求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合合法的程序开展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行政行为,全方位地监督政府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法律赋予的相关职权,科学合理履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 财经大学,2015.

[2] 刘文俭,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 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5).

第3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一、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选择特色产业的原则

特色是一个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色产业就是要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的具有国际、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确定其选择的原则必须慎重,除考虑特色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外,还应结合河北省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

河北省欠发达县选择特色产业首先要满足经济效益原则。区域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获取经济效益,只有那些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特色产业。

在选择特色产业时还应考虑区域比较优势和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特色产业的选择应当有利于区域的比较优势,如资源优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优势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且特色产业应该与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如果它与其他产业的前向、后向和侧向的关联效应比较大,那么加速该产业的发展就会有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把能够最大限度地诱发其他产业扩展的产业确定为特色产业。

由于河北省属于人口大省,因此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上还应符合劳动力吸纳原则,并尽可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目前河北省的欠发达县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另外,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的确定一定要有利于县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近几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逐渐趋强趋优,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经济基础偏弱、经济发展开放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2009年公布的全国贫困县名单中,河北省有39个贫困县上榜;2011年河北省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52个,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462万。这些县自然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依据“木桶理论”,要想提升全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帮助这些欠发达地区尽快走出困境是重中之中。近几年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在脱贫致富中有些典型的成功经验。

二、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经验

(一)行唐县以“龙型经济”突破贫困县发展瓶颈

行唐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扶贫开发重点联系县。2007年,该县确立了以五大支柱产业(培育食品饮料、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建材及矿产品和高新科技五大产业集群)为龙头,以煤炭物流、一村一品、劳务输出为龙身的龙型经济发展思路,打破贫困县发展瓶颈,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路。

行唐县是河北省粮食、油料重点生产地之一,畜牧养殖业兴旺发达。该县系中国大枣之乡,全县种植大枣树80万亩,年产优质红枣1亿公斤;建有红薯制品专业市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薯制品集散地;奶牛养殖业已逐步走向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2008年底奶牛存栏10万头,居全国排行第三。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特色发展产业,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目前,全县330个行政村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41个,专业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944元。

朔黄铁路西煤东运,为行唐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交通优势,组建行唐煤炭营销集团(由神运、泰华、众城等煤炭购销公司联合经营),打造石家庄北部晋煤东运的煤炭物流基地。目前,全县煤炭年吞吐量900万吨,交易额36.2亿元,从事煤炭营运货车2000多辆,并初步形成了以煤炭营运业为主的物流货运行业,从业人员万余人。

行唐还通过整理规划万亩荒坡荒滩、搭建工业园区等创新招商方式留住大项目。2009年以来,该县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超过80亿元。行唐县的发展历程让人们走出了“贫困县上不了大项目,落后地区引不来高科技项目”的认识误区。

2005-2010年五年是行唐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财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财政收支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48亿元,五年累计10.4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4倍,年均递增13.5%。2011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安排2.90亿元,比上年完成增加0.42亿元,增长17%。

(二)滦平县活用区域战略迅猛发展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这之前,该县财政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人民生活水平低、综合实力处在全市下游。

2002年以来,滦平的经济逐渐由起步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环京津贫困带”的众多县区中屹然崛起。究其原因,是滦平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有利契机,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并且从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三区一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建设东北部的冶金矿产工业区、西部的生态经济和畜禽养殖区、南部的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区、县城及辐射周边的商贸中心。

建设东北部的冶金矿产工业区,打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和初加工企业聚集及邻近承钢等比较优势,集中区域整体力量,着力建设钒钛钢铁初、中级产品加工基地。随着冶金矿产业的发展壮大,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乡镇率先突破,形成了领跑全县经济的块状经济带。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积聚项目的重要平台。加快中小企业园建设,创新发展路径,与大企业联姻“筑巢引凤”上项目,实现项目、产业、土地集约化。扎实推进10大矿业集团整合工作,全面提升矿产资源规模开发效益;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各类重点项目132个,累计完成投资67.3亿元。

滦平县南部交通便利,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设施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于是把设施蔬菜视为重点扶持项目,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在把种植业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结合当地人文自然环境,大力开发当地旅游业,以服务型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财政收入的有效增幅,逐渐形成了旅游产业带。

有数据显示:滦平县财政收入在2000年的时候是0.47亿元;到了2003年提高到了0.88亿元;到2006年,突破了6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50强。2008年,滦平县财政收入达到15.5亿元;是2007年全部财政收入的1.62倍;2010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2.06亿元。

(三)灵寿县凭借特色农、畜、渔打造精品县城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麓,隶属石家庄市,是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灵寿县紧紧围绕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把关注民生民计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农业资源丰富。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7万吨,农业总产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7元。按照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要求,着力培育了以食用菌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茶叶、烟叶等七条龙型经济,拓宽了山区农民致富的增收渠道,成为河北的独特产业。

县委、县政府在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畜产品,走优质高效发展之路。该县年均产可饲用秸秆19.4万吨,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为发展优质安全畜牧畜禽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8%,河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16家,农业部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为提升畜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实施使水产品的养殖效益年年提高。灵寿县现有各类型的水产养殖面积4万亩,其中包括大中小型水库28座,坑塘、塘坝不计其数。2008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0500吨,渔业产值10120万元,占全县大农业产值的4%,渔民收入明显提高。

2008年,灵寿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1亿元,增长20.5%。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52亿元,同比增收1137万元,增长4.7%,比“十五”末增长1.20亿元,年均增长13.8%,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灵寿县预计今后五年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到2015年县财政收入力争达到6亿元,年均递增15%。

(四)平山县借“扩权强县”激活县域经济

平山县隶属石家庄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首批“扩权”试点县。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30.5亿元,财政收入1.24亿元。

平山县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基础。近年依托资源优势,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先后建成了种植、林果、畜禽、水产品基地。肉蛋奶产量逐步提高。

平山县工业独具特色,借助“扩权强县”契机,用足用活上级赋予的64项权限,激活了县域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以建材、冶金、陶瓷等产业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的综合性工业结构,各类工业品达到200多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县乡个体工业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

平山县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按照“做精景区、做靓品牌、做优环境、拉长产业链”的思路,形成了旅游四大体系。2008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成功入围“中国旅游强县”。此外,住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消费的较快增长,全县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稳中有增,达到14.6亿元。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5.29亿元,同比增收2.69亿元,增长21.37%。

三、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河北省的县域特色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多体现为成本和价格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短期内可以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而长期来看,很难在市场中生存。河北县域中小企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是数量少、规模小、多为传统特色或新兴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尚未建立起严格的等级标准、专业化水平低、工艺和管理落后、技术含量低、知名品牌少、行业壁垒不高、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强有力的工业支撑。缺乏农业主导产业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粮食生产上,邢台的任县、保定的涞源、承德的平泉区位商最高,但因缺乏规模化的优质高效高产商品生产基地,尚未形成主导产业;而张家口多数县的粮食区位商最低,说明传统区位资源条件严重限制了其粮食产业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还不大。在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中,年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只有4个。与浙江相比,在规模上还相差很远。县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县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以县为界,条块分割。产业转移、扩张和升级往往独立行动,缺乏县域间的产业协作,导致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由于各县域间的联系多是同类项的简单集聚,缺乏大的产业集群效应,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

第三,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以纺织服装类集群为例,成熟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可以很长,分工可以很细致,如可以包括展览业、模特业、设计业、面料辅料业、贸易业、信息咨询业、出版业等,而目前河北省产业集群内,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尽管行业特色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乏细致的分工,制约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弱。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比较优势思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区位经济思想虽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忽视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滋养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惰性。企业竞争和开放意识弱化,受小规模和本地化的思想支配很难走出去;小农意识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地方还很严重;政策选择上,不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发展机遇,缺乏远见和创造性,致使经济缺乏内在活力;在财政体制、管理权限设置、市场监管等方面上,有时限制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存量大,但科技文化素质低,初级和中级教育为主,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向大城市,使得河北省的县域人力资源质量下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足,严重影响着县域农业的发展。

第五,特色产业集群缺乏名优品牌。虽然大部分县域越来越注重品牌所带来的市场效应,并出现了一些知名企业,但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创建的区位品牌尚未形成。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因生产、购销相对集中及量多、价低而知名,真正靠质量、品牌而知名的还很少。河北省民营企业仅有10多个国家名牌,而广东省却拥有108个中国名牌产品。河北省有些产品虽然也出口海外,但多为商提供初级加工,这样就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

四、河北省欠发达县特产化发展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发展条件各异,因而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即必须与本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从以上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有许多路径可选择:立足自身优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选择某些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领域,通过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逐渐形成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

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可借鉴行唐的“龙行经济”模式。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充分发掘资源潜力,壮大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特色经济之路,推动产业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可借鉴滦平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区域为立足点,围绕专业市场、依托现有企业确定特色产业,建立在综合优势中成长起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竞争潜力的经济体系,并挖掘潜在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有独特自然地理优势的县,可借鉴灵寿发展农、渔、畜产品及精深加工的模式,有效地拉长产业链,大力调整农业生产和品质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大批优质农畜产品脱颖而出;参与“扩权强县”运动的县,可借鉴平山的发展经验。抓住契机,用足用活下放的权限,清除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提供独具特色的公共产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许可等)、设计经济发展战略、创造开放条件及理想的投资环境等,以摆脱资源的区位限制,吸引和留住资金、技术以及其他互补性要素。

第二,充分利用县域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得最富有成效的是“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落实河北省的这一总体战略部署,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作为战略重点,要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契机,利用优越的交通、通信和市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自己的县域经济发展终端。发展机遇特别给予了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等环京津的22个县(市)。同样,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县(市、区)具有参与沿海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明显优势。沿海开发可以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加入港口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交通物流业和沿海城镇化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打破县行政区划界限,发挥曹妃甸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统筹唐、秦、承、沧等沿海各县建设冀东经济区。随着“铁、公、机、港”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运输能力提高,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必将为沿海各县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第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对于大中城市的郊区或科技基础较好的县区,可以依托某个高科技实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好融资方式问题。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分散市场风险,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的需求。二是解决好人力资本问题。培养大量的技术创新者,并赋予他们一定的产权。三是解决好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和对产权的保护问题。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政府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工商、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制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产业园区,引导企业走集约经营的道路,扩大产业规模。同时保护好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四,提升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而河北省正是缺少这样一批企业家群体。一方面,政府或行业协会要加强对经营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部经营者加入,带动本地人开展创业活动。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选拔大学生村官,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提高农民对无公害生产的认识程度和准确把握现代生产技术的能力,缩小产品品种数量、上市时令和产品内在营养成分上与消费需求存在的差距。造就一大批能够提高县域科技管理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的新型农民队伍,以满足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需求。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增加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的投入,提高企业产学研开发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次要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培训,使企业员工熟练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最后要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采用各种激励政策培养、留住人才。

第五,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区域品牌不仅包括企业的产品品牌,还包括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及共有品牌,共有品牌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鼓励和扶持本地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不断开发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此外,企业在建立知名品牌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加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对于河北省的县域来说,要积极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当地优势资源,对于重点培养的特色产业有清醒的认识,依托当地优势,融入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和谐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樊清.农业主导县政府经济职能的角色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10(3).

3.周航.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09(3).

第4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县域银行;战略选择;政策建议

一、引言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为我国县域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渐发展壮大,外国银行在全国各地的渗透,本土化进程越来越快,国内外环境的震荡不安以及中国银行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国银行业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针对县域金融抑制现象较为明显,机构不断萎缩,资金外流严重,信贷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弱化,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撑和对接状况,各银行业机构紧紧抓住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到县域银行业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实行“眼睛向下”策略,规避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客户需求中提高自身效益。

本文从明确区域定位、银行业务拓展和创新、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平衡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阐述对县域银行发展建议。

二、明确战略定位

1、区域定位

县域银行在确立经营目标时,对各市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把握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确定各支行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难点。因地制宜的定位策略立足于区域的特性,但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具有风险与收益传导的特征,所以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应割裂各市场间的关系。要积极构建以城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和农村经济三大区域经济联动的发展新格局。以区域的联动为杠杆,带动客户的发展、业务的扩充,加快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反哺县域经济水平的提升,为县域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

2、品牌定位

县域银行设立初期大都面临很多挑战,成长艰难,使得管理者更多地关注银行业绩,而忽略了品牌的塑造。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创造差别利润与价值。各大银行都以多样化的广告方式宣传自己的标识、行规,目的是推广自己的经营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县域银行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有待建立立足本土的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因此,县域银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银行品牌塑造和推广,有利于业务的拓展,尤其对开拓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和个人业务市场有着重大意义。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份额大,拥有一批成长性好的强势企业,银行积极树立在当地同行业中的优良形象,能吸引较多的优质客户,对全行业绩的提升做出贡献。

3、客户定位

现阶段在县域设立网点的银行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若市场定位、面向对象、服务方向完全一致,会造成银行机构间的盲目竞争,并不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各银行机构在客户定位时要结合自身优势,突显特色。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可以充分发挥在县域和农村建立的服务网络、产品体系、人脉资源上的优势,为农户、小微型企业提供定制的金融服务。

在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储蓄业务的同时,积极与其他银行机构开展合作,拓展中间业务。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上不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而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首先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衔接,配合市政规划,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努力打造精品社区银行,面向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在县域金融市场充分发挥主力军的骨干作用,大力支持县域内大中型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新兴产业和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对象应该既包括重点扶植领域,又涵盖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银行业务拓展与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全球化的最终趋势,所以为了保证银行业务的持续竞争能力,加强存款吸引力、贷款的保障力以及中间业务的比例显得至关重要。县域行在具体资产业务定价时,既要考虑成本因素,也要考虑风险情况和同业竞争情况,对纯情涉农产品,还要考虑政策因素,但对非涉农产品,就要本着市场化、收益最大化原则定价;对与农村或城市信用社竞争或同质的业务,在贷款利率定价时,本着不高于信用社的原则从高定价。而市场化定价,在利率政策执行上早就有空间。

县域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具体先天优势:一是有一大批相对专业的人员;二是有优势明显的系统做配套,不论传统的结算业务,还是新兴的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社保、新农保、保险业务等,县域银行都有成熟的系统支持;三是县域银行银行在百姓心中相对较高的地位。强化三农县域信贷授权管理,严格按照授权管理办法,加大县域银行差异化、穿透式授权力度,强化县域银行转授权的动态管理。

优化“三农”信贷业务流程,结合“三农”业务覆盖面广、客户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要着力优化“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完善专业审查审批团队,提升信贷审查审批效率和质量。建立高效的“三农”业务审查审批制度,对总、分行优势行业重点客户,经济资本占用低、综合回报高的重大项目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增强对好客户、大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三农”信贷业务运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制度,信贷审查、单项批复、放款审核等环节均规定办结时限,提高审查效率。

四、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县域银行关系借贷比例较高,所以风险信息比大型银行更不规范、不透明。所以县域银行风险监管方式不能照搬大型银行指标,应该针对县域银行现状和特点制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

首先准确把握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理念,明确并衡量县域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风险爆发点,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过程中一定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风险爆发点,对于容忍范围内的风险爆发点,可以适当告诫。其次加强县域银行操作的合规性管理,在合规的范围内展开关系型借贷业务,但必须将关系型借贷业务内部控制的机构、方式、程序等归于银行管理框架,降低县域银行的操作性风险。最后加强县域银行运营信息的公开披露管理,提高县域银行信息透明度,增加县域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和信任程度。

相同的风险监管制度下,不同县域银行出现同种风险时最好能偶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力图将可能不良结果弱化到最低水平。如果县域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可以采用资金援助(人民银行再贷款或者县域银行资金变现得到资金援助)协同兼并收购或注资等手段解决存量资产沉淀难题面临严重资不抵债的县域银行,严格制定其退市流程,保证存款人资金安全,将对县域银行的社会公信力伤害降到最低。可以先接管,后清算,债务进行差别清偿,不良资产清收处置。

五、平衡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员工是县域银行业务执行的保证,也是县域银行开拓市场的先锋力量,为了保证业务的顺利展开,可以吸纳县域地方人才,既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也提高了人员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吸纳当地人才,能够提高服务对象对县域银行的印象,被认为是当地人自己的银行,减少抵触情绪。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很大方面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为了更好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到基层工作,必须配备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优先晋升通道、前沿的培训计划、全面的福利保障制度以及家庭理财产品的优惠等。优化县域银行人才结构,招聘大学生,为县域银行业务注入新鲜血液和精神力;配备均衡的男女比例,对不同性别的客户提供更窝心的服务质量;明确员工年龄结构,不能为了一昧的适应基层工作,便选择年轻有干劲的工作队伍,年长的员工可以为年轻的员工提供良好的服务经验,减少错误的服务成本。(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刚.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和战略选择[J].经济学情报,1999,(2).

[2]尚福林.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方向[J].中国金融,2012,(3).

[3]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微型金融研究,2012,(2).

[4]胡召平.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展望及商业银行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3).

[5]李敏.浙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2,(2).

第5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石县民营经济调查组

为切实掌握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制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探索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对策,最近,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采取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分析统计资料和到企业调查等形式,对全县民营经济进行了详细、深入和理性分析,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一、我>文秘站: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秘书网网址: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1996年县级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改革启动,到20__年乡镇、集体企业清盘扫尾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比重迅速攀升,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1、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一是民营户数不断增加。截至到20__年底,全县注册民营经济户数9432家,比20__年增加20.8%,比1996年增加1.14倍。其中私营企业280家,比20__

表一:我县民经济户数占全县企业户数比重

年增加25家;股份企业256家,同比20__年增加营46家;个体工商户8874家,同比20__年增加351家(见表一);总注册资本13.8亿元,民营从业人员2.61万人,同比20__年分别增加9.3%和10.2%。二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通过近些年发展,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升。到20__年底,我县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分别为1.9亿元、8.7亿元和9.2亿元,其比重分别占15%、55.6%和57.6%,与1996年相比,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比重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全县民营经济成分最高是餐饮零售业,占89.8%,最低是农业,也占到了20%。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已占据了重要地位(表二)。

2、自身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一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资料,到20__年底,全县登记为公司和私营企业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户150万元,远远高于1996年的34万元。目前,在

全县38家规模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31家,比重达81.5%。在规模民营企业中,总资产过亿元的有2家,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有3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达到了10家(详细名录见表三)。二是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__年,民营企业完成技改投资8560万元,同比20__年增加了25%,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有一定增强。今年科峰公司完成了“网络传输图像监控器”样品设计,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环能

表三: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

公司自主研发“煤矸石发电技术”已应用生产;宝川公司研制成功F3000型中巴车连杆和F7100轿车连杆;宝亿公司研发出了6种国际国内知名轿车用连杆等等。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也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县有九峰实业等3家民营企业已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经济外向度有了质的提升。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民营经济做到了率先进入,目前全县有4家民营企业产品开始直接或间接进入国际市场。其中世运针织厂针织产品全部外销,九峰实业取得供港活猪注册证,年均向港供应活猪近5000头,宝川、宝亿公司生产出新型轿车连杆,并开始向大众、雪佛来等国际品牌轿车生产商供货。

3、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一是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邮政、电力、电信、石油、烟草、自来水等国家专营和垄断行业外,我县民营经济几乎延伸到全县经济社会中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目前正大量进入公共事业部门,特别是在公共交通、电力、教育、以及管道燃气等居民生活领域,民营资本开始形成新的投资热潮,有力支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对县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越来越大。20__年我县民营经济增长速度高达22.6%,比县域经济增速快10.8个百分点。今年尽管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达15.7%,比整个县域经济发 展速度高3.3个百分点。经测算,在今年预计12.4%县域经济增速中,至少有6个百分点是来自民营经济的贡献(见表四)。三是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民营工业经济没有历史包袱,具有体制、机制等优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十分良好。据统计,20__年,在县域工业企业中,民营工业以17.6%的资产,产生了59.7%的工业总产值、71.4%的工业利润、38.7%的工业税金,同时还支付了73.3%的工人报酬(表五)。四是初步形成了一批县域工业支柱产业。数据显示,我县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力、采掘、建材、食品加工、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六大行业,在我县203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和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这六大行业的民营企业占153家和27家,其比重分别达到了75.3%和71.1%(见表六)。

4、有力推动了我县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我县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作用。一是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的“产业链”之中,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素质,这一点特别是在农业民营经济体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在双佳农牧公司,目前全省范围内有1600户为其养鸡,每天出笼活鸡达到25车以上,每年养鸡农户总收益就达3000万元。二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目前,全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20__年,全县203家民营工业企业解决就业13000人,同比去年就业增长了15%。另外据统计资料,在农民现金收入中,3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的劳动报酬。三是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进程,为中心镇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所在地小城镇的聚散、轴射功能,促使小城镇建设以内涵扩张形式发展,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台洲、金华各县市,以及本省浏阳、宁乡等地相比,我县民营经济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模小。平均每户注册资本少,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不多。据相关资料,温州市股份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220万元,而我县只有150万元;温州市个体工商户户均资本2万元,而我县只有1.7万元;温州民营经济所产生的增加值占到了GDP的95以上,占县域工业比重达到了90以上,而我县分别只有45和68,其差距分别高达50和32个百分点。再如,温州乐清市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达6家,其中仅德力西集团一家年销售收入就达97亿元,而我县年产值上亿元的民企只有2家,至今未出现一家民营企业集团。

二是数量少。从省外看,浙江温州市8个县市平均民企户数达1.5万家以上,个体工商户平均达4.3万家。与常德面积、人口相近的浙江宁波市,20__年9个区县(市)平均民营经济户数达到了3万户,其中民企达到了6000户。就连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金华市,7个县市平均民企户数达3000家左右,个体工商户数也达到2万家。从省内看,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浏阳市民企户数有20__多家,个体工商户1万多家。而目前我县民企总数不到600家,个体工商户只有6000家。由此可见,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与外地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

三是分布散。我县民营工业基本上都是随资源分布散落在全县各乡镇,企业关联度不高,进入工业园企业少,至今尚未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群,专业村、专业镇更是一片空白。而浙江各个县市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度、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都很高,企业发展壮大很快,板块作用日益增强。如台洲市,48个民营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全国各种家电、汽车塑料配件90可以在该地加工完成。温州市民营经济更是典型的集群经济,如所辖乐清柳市镇就是全国最大低压电器产销基地;永嘉县桥头镇纽扣城号称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等等,真正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的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群。

四是水平低。主要表现民营企业科技含量低,以矿产、水力和农副产品粗加工为主,工艺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大路货居多,附加值不高,更谈不上拥有自主科研研发机构。如水泥生产方面,目前我县共有15条生产线,就数量而言已经不少,但大都工艺落后,产能很低,年生产总量只有110万吨,不及国内1条先进生产线年产能的1/3。我县化工业也基本上是这样。

二、制约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客观因素与主要障碍

1、思想解放不够,民间投资氛围不浓。思想解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层面。目前,社会对发展民营经济持肯定和支持态度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是小农经济意识无处不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全县民营老板身上反映明显。在新铺乡调查时我们了解到,当地产煤区居民家庭10万元以上存款的比比皆是,但真正想做和正在做大产业的并不多。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企业附近一些农民、甚至是有的干部都看不得别人赚大钱,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在企业日常业务中强行阻工、强买强卖得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企民营业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带有“原罪”性质,不少群众对民营企业老板持敌对态度,客观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另一个是政府层面。客观地讲,目前全县上下还切实存在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不能正确评价民营经济,对民营经济发展巨大潜力估计不足。一是目标不明确。近些年来,由于石门电厂、皂市水库等重点工程相继在石门建设,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社会发展面貌,因而对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畸轻畸重、时松时紧的倾向。二是思想不开放。认为石门地处内陆,没有区位优势,不能像沿海地区一样出台非常规发展措施,往往是国家出台政策规范时,我们“砍头”,他们“剁脚”,永远学不到别人先进经验。与我们邻近的澧县,条件相当,他们并没有受惯性思维限制,敢于给政策,敢于向跨国公司、向高科技企业招商,并在今年6月份引进了年产值6亿美元的韩国微型摄像头生产线。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三是措施不落实。我县发展民营经济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缺少具体行动,特别是在启动民间投资上,倡导有余,支持不足。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筹备了多时,到现在还没有成立,至今没有出台民营投资产业目录,在储备项目开发上也明显滞后等。

2、资金融通机制不活,成长严重缺血。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务大企业、大客户(即“追逐优质客户资源”),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使民营企业在客观上游离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据中国人行石门支行资料,今年全县贷款增加额有90%投向了石门电厂二期和皂市水库等优质客户,民营企业除少数获得少量贷款外,大多数企业没有获得

表七: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支持比例(单位:户万元)

商业银行贷款。如金湘源果业今年 计划向建行贷款500万元,最终想尽千方百计只贷了200万元,因而错失了秋季大量收购柑桔的良好时机。玉叶公司今年搞余热发电,不但没有贷到一分钱,工行反而因银根紧缩提前收回了15%的贷款。目前,真正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是信用联社,但由于实力有限,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加之目前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尚不具备,利用股市、债市以及商业票据融资十分困难。目前,我县民间投资主要靠自筹,多数是依靠个人储蓄或者是高出国家法定利率几倍从社会上拆借,或是直接向职工集资借款,年利息大多在1分以上,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财务成本高、运行风险大等弊端,严重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据人行统计,今年全县民营企业申请的银行贷款额,仅有20%左右审批落实到位。前些年尽管银行惜贷,但由于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中积集了大量民间自有资本(包括政府注入补偿金),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维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今后几年若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预见,我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大大降低。

3、生存发展环境不优,利润层层盘剥。有些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公仆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委托人意识”,导致审批两头(即政务中心和审批机关)跑、乱罚款、乱收费、乱执法、多头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落实出现了严重“肠梗阻”。一个企业反映,今年来,他收到要求赞助的部门达5个之多。还有一个企业老板反映,一个案子拖了好几年某局就是不结案,办案人员还公然说:你一下子赚那么多钱,怎么搞也要给兄弟分几个。更令人愤怒的是,有的部门不但不服务,还专门给企业“下套子”。在新铺乡调查时,企业办的人就说,某局执法人员去年12月份就到该乡某厂去检查过,明知商标快到期,执法人员就是不告诉他,今年4月一过期,一纸罚款通知书就送达该厂,经求情最终还是罚了15000元。还有一个企业在主管部门默许下由他人代签股东变更文件,后又拒不认帐,被罚款4万元,最后在该企业后协商以1000元了结。此外,近年来,省市县三级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从基层反映的情况来看,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落实过程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将优惠政策束之高阁。许多老板提出,制定的优惠政策和对企业的承诺一定要落实,不落实不如不制定、不承诺。

4、企业总体素质不高,发展战略不清。总体上看,我县民营经济良莠不齐,大多数企业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形象欠佳。一是民营老板素质较低。目前我县企业老板大多在40多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偏低,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统计,在现有203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不足50人,仅占25%。同时,在实地调查时我们感觉到,真正对自己企业发展有战略眼光、清晰的思维和独到见解的人不多,因而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大市场,缺乏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能力。二是管理方式滞后。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自身特性,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采取个人独资制、合伙制等形式,无疑是合理的。但是企业发展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以后,这种管理体制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如在我县203家年产值50万元的民营工业企业中,真正按照公司法规定形式进行管理的只有36家,仅占17.7%。三是企业高级人才缺乏。这次调查,几乎所有民营老板都谈到了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科峰电子公司计划明年生产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影像信息存贮传输系统,但由于公司高级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技术人才都严重短缺,该公司老板对这个极具市场前景的产品能否取得成功缺乏信心。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县实施“三化一拓展”战略的关键五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大好机遇的五年。未来五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坚持“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方针,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三类民营企业,迅速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全民营经济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发展目标是:全县民营经济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__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5.3亿元,力争占全县GDP总额(按年增长12%计算)的比重达60%,所创工业增加值占全县85以上,所提供税收占全县55%以上,所解决就业人数占全县城镇就业人口70%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民营企业2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年产值5000万元企业15家,产生1家以上民营企业集团,实现民营经济总体规模有大幅扩张,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发展实力有显著增强,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发展重点是:

1、围绕扩张民营经济总量,强化招商引资。我县民营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实现加速发展的动力不够,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快速扩张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因此,要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上。通过资源招商、节会招商、环境招商,切实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老板、大项目,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此迅速壮大县域民营经济规模,加速我县民营经济发展。

2、围绕激活民间存量资金,催生地方金融。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开始全面收缩县以下贷款业务,并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导致县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严重“缺血”。为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当前之计,一是支持以县信用联社为主的地方银行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以金融担保、金融租赁为主的各类地方金融服务公司;三是大力引进省内外诸如光大、民生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以此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3、围绕发挥民营区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湘西北山区物产资源大县和民营经济小县,必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主动承接大武汉和长株潭区域经济辐射,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因此在民营产业发展重点上,要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围绕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做文章,切实改变当前资源粗加工的现状,大力培育电力、矿产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 旅游、教育等民营特色支柱产业。

4、围绕转变民营增长方式,突出工业先行。工业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壮大第三产业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要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民营工业化进程。当前要注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民营工业的外部条件;二是抓好区域工业合理布局,降低民营工业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做好全县资源合理规划和开发,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5、围绕提高民企竞争能力,狠抓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显示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工业龙头企业还是农业龙头企业,都会大力促进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通过挂牌保护,为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向外发展,支持做大做强。

四、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1、凝结共识,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舆论保证。面对当前全国范围内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民营经济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因此,全县上下要形成“民营兴县”“民营强县”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在其作用意义、路径选择、方式方法上凝成共识,达成一致。一是将民营经济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作为。要结合我县当前实际,深刻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精神,淡化公私区别,摆脱姓资姓社困扰,只要依法纳税,照章经营,促进就业,就应果断予以支持、予以鼓励、予以保护,促使他们加快发展。二是贯彻“先予后取、重点扶持”的发展原则。总体上看,我县民营企业相对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相比,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早期阶段,数量少、规模小,体质差,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弱,“哪个部门都可以将其掐死(一民营老板语)”。因此,对待中小民营企业要像抓林业“封山禁伐”一样,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严禁各职能部门随意上门执法。同时,在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上,要根据全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实施重点扶持,做到“五年磨一剑”,坚持不撒胡椒面,促进其率先发展。三是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民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反对“唯书唯上”,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同时坚持“先破后立”,实施“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规范”,大胆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敢于在法律规定的灰色地带进行适度的探索,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扫平道路。

第6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党报广告;主题策划;经营智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40-02

党报广告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广告,由于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在与市场类报纸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很多省会城市党报及大部分地市级城市党报广告,相比同城的都市报、晚报、晨报或商报,广告收入存在着明显差距。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告主的媒体选择越来越多,因此党报广告经营的环境和形势更加严峻。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会长梁勤俭认为,党报虽然拥有高于其他市场报纸的读者信任度,但党报广告面临着很多经营发展的瓶颈。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广告,需要更多的经营智慧。

湖北《三峡日报》广告经营的“借题发挥”之举,不失为一种新的成功探索。这份地方党委机关报充分发挥党报优势,借势发力,差异竞争,用优秀策划增强广告的“智慧”含量。近年来,《三峡日报》广告经营不断创出新业绩,继全球金融危机之年广告突破3000万元后,2010年广告增幅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省广告经营总额和增幅最大的地市级党报。

一、以活动策划为主题,放大党报品牌效应

用活动带动广告经营,是基于党报的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优势。《三峡日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各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者、知识分子和社会白领阶层,这部分人群具有较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是党报有针对性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的理想平台。只要把握好广告诉求对象与这部分高端读者的有机契合,开展有影响、有效益的社会主题活动策划,就能放大党报的品牌效应,创造更大的广告份额。

把策划社会活动作为一种战略行为,能有效改变党报广告“门前冷落”的局面。策划必须抓住牵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媒体宣传作引导,用经营的理念和行为“经营活动”,从而让更多的广告主参与活动并投放广告。

因三峡工程而闻名天下的宜昌,近年来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跻身“千亿GDP俱乐部”。《三峡日报》抓住经济发展的这条主线,从2006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界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使之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最具专业品质的品牌活动。2009年,《三峡日报》对这个品牌评选活动再次创新,联合当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商联合会、商务等部门,推出了“责任、奋进”主题,设置“最受尊敬企业家”、“年度经济杰出人物”、“年度经济贡献大奖”等项目,在全市上千家经济实体中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评选出12位杰出人物和20家贡献企业,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盛典。2010年3月,在国际妇女节成立100周年之际,《三峡日报》联合市妇联、工商联、女企业家协会举行首届杰出女企业家评选活动,100多位女企业家和创业女性踊跃参评,最终确定的12位杰出女企业家,成为全市女性创业的典范。 《三峡日报》的社会活动策划,注重强化活动的社会行为,淡化纯粹的广告行为。这种“强化”和“淡化”,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层次和影响,而且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6月,他们在对全市107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乡镇经济仍然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因此独家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魅力乡镇”,把全市最具综合实力、最具投资价值、最佳生态环境的乡镇,在报纸上进行全面展示。主要内容有人物访谈、发展模式、荣誉名片、魅力点评等,既有报道深度又有形式创新,两个月内刊发30多个“魅力乡镇”专版,创收近百万元。

二、以会议策划为主题,拓展党报广告空间

当今,会议正在形成一种产业。而以会议策划为主题的广告经营,也成为党报广告的一种新尝试。各级各种行政会议、现场会议、学术会议、行业会议、推广会议等,为党报广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经营机会。笔者认为,会议广告策划实质就是对目标顾客的锁定和开发,是全方位宣传与会议相关的主题内容、企业形象、产品知识、甚至隐性推广销售。对会议主办方而言,宣传推广是会议成功的重要环节。对报纸而言,策划会议广告是抓“会议经济”的最佳平台。

地方“两会”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具有很高的关注度。2010年宜昌“两会”期间,《三峡日报》抓住宜昌在金融危机之年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越”的亮点,精心谋划,组织出版了《超越•跨越》40多版的大型特刊。策划内容与会议主题一脉相承,广告版面与新闻版面交相呼应,显示出党报广告与众不同的政治优势和思想高度。当地著名企业和实业争相利用报纸“向两会报喜”,各种产品和品牌纷纷登报亮相,单日创收100多万元。2010年3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宜昌召开。《三峡日报》广告经营决策者深入分析认为,宜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创新实践,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经过与大会组委会和有关部门联系,《三峡日报》在会议期间组织出版了大型特刊,充分展示全省特别是宜昌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3月29日,重磅推出了42版《聚焦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特刊,当天广告超过100万元,创造了全省地市报单项会议活动广告的最高纪录。针对各种会议进行的广告策划,可谓党报优势的独特运用。地方党委机关报具有党和政府喉舌的属性,是权威信息、正确舆论引导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核心媒体。党报的公信力和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使其享有很高的威望与信誉。《三峡日报》正是最大化地运用和发挥了这种优势,才有效地拓展了广告经营的空间。近年来,他们还先后成功策划了“全国创建环保模范城现场会”、“中国屈原端午文化节”、“全国合作社产品(湖北)推介洽谈会”、“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会议的广告招商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广告效益。

第7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区域特色 专业设置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宏英(1973-),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及教学研究。(河北 唐山 06302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特色调整专业设置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311223,课题主持人:张宏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27-02

艺术设计是一种建立在艺术、科学、文化发展基础上的综合性创作活动,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设计史上提到的“包豪斯运动”,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源于德国而发展于美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设计观念也随着市场逐渐培育起来。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位,审美标准日益提高。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意识、形象工程。正因如此,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特点不同,导致市场对不同专业艺术设计人员的需求也各有侧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设计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目前,地方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向来设置专业。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设计教学体系、为地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

1 专业设置的理论依据,专业设置是一所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了它的服务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

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新行业、新技术、新丁艺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对人才类别、人才规模、人才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也会随时发生变化。职业院校应做到与市场紧密结合,在满足长期需求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或围绕区域经济的某一重大项目,开设一些急需的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开设新专业的同时,还要及时地对现有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

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情况。经济的高速发展,给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各类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历史并不久远,尚缺乏足够的经验。许多院校是借鉴国外的专业体制,而且各类院校相互效仿。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与普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常设专业无非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这些专业的设置看似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地区都能适应,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地区这些产业都很发达,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无用武之地,而一些地区特色产业真正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却空缺严重。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在充分调研地区产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

二、根据区域特色调整专业设置

1 区域经济与专业设置的关系。(1)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结构。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艺术设计常作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如好的企业形象设计有助于企业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是受经济结构的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要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并且还要考虑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为区域产业提供相适应的人才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会不断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科学的专业设置会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不会因专业不对口而造成人才的浪费。这样,区域经济就会快速顺畅地发展。

2 根据区域产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是应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的,以唐山当前产业特点及设计人才需求为例进行分析:(1)陶瓷产业。唐山被称为“北方瓷都”,是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陶瓷产业是唐山市政府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之一。唐山陶瓷作为特色产业汇聚了一大批明星陶瓷企业。其中唐山惠达陶瓷集团公司在全国陶瓷产品制造业中名列前茅;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也异军突起,产品畅销海内外;其他大大小小的日用陶瓷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陶瓷产业为本地提供了许多的工作岗位。但是,陶瓷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普遍不高,且尚有较大缺口。据调查,在唐山二百七十余家各类陶瓷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中,90%以上文化水平为大专以下,专门从事设计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陶瓷艺术行业每年用工缺口达300人以上。作为支柱产业的陶瓷行业急需既有一定陶瓷艺术审美能力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陶瓷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2)沿海临港产业。曹妃甸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四点一带”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使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沿海临港产业聚集发展。全面加快曹妃甸县(市)区临港产业园区和各专业园区建设,需要大批建筑装潢设计人才;同时,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热度,对室内设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在唐山,装潢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等学历的不足20%。以往的毕业生由于培养方向的局限性,实践操作技能普遍不高,而社会中许多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又未接受过专门的装潢艺术设计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层次的装潢设计需求。装潢设计行业急需既受过高等装潢艺术教育又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3)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依托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点带面促进周围农村地区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许多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农村旅游,开发了乡村民俗游、采摘游等旅游项目。但缺少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景区形象策划,景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景观规划也有待改进,以上设计项目都需要有良好素质的艺术设计人员来实现,但能够从事这项工作的设计人员也尚显不足。(4)企

业的普遍需求。市场经济时代,我们的设计、企划、品牌、广告和创意行为也都为企业及整个地区的市场经济服务。通过cI设计,企业可以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主动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通过优秀的广告设计和媒体设计有利于创造企业的知名度和建立品牌的企业形象;通过优秀的包装设计,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一个很好的机遇。这需要大批平面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媒体动画类的设计人才。这类设计人才虽然多,但因其对企业的普遍适用性,设计人才市场仍然走俏。(5)其他产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规模不大但有人才缺口的产业,如影视广告、幼教等。一些企业比较注重媒体宣传,但在唐山影视广告人才比较缺乏。当前人们对学前教育比较重视,唐山幼儿教师人才缺口较大,一些学前教育机构需要既能担任幼儿教师叉具备一定设计能力的人才。对区域产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后进行归纳分析,为艺术设计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3 建立特色专业并改造原有专业。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得出:唐山的陶瓷产业是唐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政府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很重视,需要通过陶瓷人才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但是这方面的人才一直比较缺乏。在此契机下我院抓住机遇建立了高职院校中少有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典型的地域性专业面向唐山地区、因地制宜地培养适应唐山陶瓷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建立特色专业的同时,保留了培养本地区沿海临港产业、新农村建设和各种企业广泛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人才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取消了就业率较低的服装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电脑相关的产业悄然兴起,人们对早教也逐渐重视,各类早教机构不断萌生,这些产业人才需求尚有缺口,于是新增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和幼教专业。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不但专业设置要合理,而且要通过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应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不同专业的“工学结合”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再以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为例:

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变教材决定教学内容的状况,教学内容的选取来自岗位实际,都是陶瓷企业生产中实用性较强的技术。按照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陶瓷职业工作岗位的内容相一致。课程内容随企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还可有拓展的空间。

2 生产项目与教学项目交替进行。改变教学场所固定的形式,将生产项目教学与学习项目教学交替展开。学院有校内工厂美术瓷厂(也可以是校内外实习基地),将课程的一半学时用于理论及基本功训练,另一半学时深入工厂走岗、贴岗实习。使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知识、技能在岗位中得到应用。还可以将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拿到课堂上,按工厂的实际要求进行创作。

3 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授课。改变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由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同时授课。以专任教师为主教授理论部分后,再以企业教师为辅负责指导技术,不必严格遵守课程规定的时间,可以在课余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行业标准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第8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心镇建设;产业集聚;人口聚集

一、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义

(一)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中心镇作为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将其色产业突出、人口负载大的中心镇培育成现代小城市,有望改变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少的状况,这不仅仅是小城镇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题中之意。

(二)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由于其设有较全的服务设施,因此,具有组织本片区生产、流通和生活服务的职能,具有相当的辐射力和聚集力,因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或载体。

(三)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

中心镇建设,在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起着重要的战略结点作用,对于改变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农民转移转化、产业集聚集约的重大战略

中心城镇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当地的一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发展起来需要用工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就近就业,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在中心镇落户安家,慢慢转化为城里人;把中心镇打造成当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的新舞台,这将是现代经济发展对于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的迫切需要。

二、永州市中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永州现有建制镇108个,自“十一五”时期以来,纳入省级和市级培育的中心镇共有40余个,2012年我市共有20个乡镇被列为省级中心镇及特色镇。其中省级中心镇11个:东安县芦洪市镇、零陵区珠山镇、道县寿雁镇、江华县码市镇、冷水滩区普利桥镇(示范镇)、祁阳县白水镇、祁阳县黎家坪镇(示范镇)、江永县桃川镇、宁远县柏家坪镇、新田县枧头镇和蓝山县楠市镇;省级特色镇9个:祁阳县金洞镇、零陵区富家桥镇、东安县大庙口镇、双牌县江村镇、道县四马桥镇、江永县夏层铺镇、江华县大圩镇、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及蓝山县毛俊镇。目前,这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两大制约”:“三大问题”即“规模总体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够完善”;“两大制约”即建设资金和体制机制制约。

(一)规模总体偏小

我市20个中心镇和特色镇在城镇规模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域规模偏小。截止2010年底,永州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只有零陵珠山镇这1个中心镇,不满1平方公里的有12个中心镇。二是人口规模偏小。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为6782人,达到5万人以上的没有一个,达到2万人以上的有1个,为零陵珠山镇;1万人以上的有5个,其中人口最少的江华县大圩镇仅为2356人。从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的要求看,中心镇镇区的人口规模要在5万人以上;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性的要求看,则要达到10万人以上。因此,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现有的人口规模与有效满足服务业集聚和发展需要的人口规模最低5万的“门槛”还差距太大。由于我市多数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力不强,与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相差悬殊,在中心镇居住的老百姓并不能得到更好的便利和好处,因而,导致了居住成本的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中心镇人口的集聚。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永州市20个中心镇和特色镇产业结构总体还比较单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业比例不高,尤其是列入省级中心镇培育的11个中心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工业基础雄厚,有的工业基础却很薄弱。从产业层次看,整体水平偏低,第二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距离“块带状”经济模型差距甚远等问题;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且层次较低。从发展方式看,“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便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如零陵珠山镇的锰矿产业,也存在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等的问题。从吸纳劳动力看,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小城镇对农业增加值贡献小,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据统计,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仅占乡镇从业人员的26.4%。以上因素大大制约了中心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缺少足够的辐射力。

(三)功能不够完善

永州市中心镇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求。如2012年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在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大多都只有几百万,能够达到1000万以上的很少,远远满足不了中心镇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中心镇商贸服务业比较落后,第三产比重较低,许多镇甚至没有商业核心区、文化中心区和核心生活居住区,如宁远县柏家坪镇、新田县枧头镇、蓝山县楠市镇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只有4.2%、3.6%和5.3%,远远达不到中心镇的要求,更不用说建设区域小城市的要求了,这些都导致了城镇功能弱化,影响城镇自身的集聚及带动作用发挥,要辐射和吸引周边地区更是无从谈起。目前永州有的中心镇还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中心”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这限制了中心镇作用的发挥。永州的中心镇大多是依山、沿江、沿路在狭窄的山间空地而建,由于其空间狭小,土地要素制约明显,使得产业发展受限,产业空间平台建设明显滞后,人口吸纳能力低,集聚效应不明显,影响着中心镇对整个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资金投入不足

中心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现行的中心镇作为五级镇政府,并没有独立的、稳定的财政来源。虽然目前湖南省对中心镇项目有部分财政支持,不过数量有限,每个地市只有几十万元,杯水车薪,上级财政微不足道的支持和资金的来源无确切的保障,资金投入远远不足。银行信贷资金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无法大量投入。据了解,永州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均未建立和采用市场化的新型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机制比较缺乏。虽然目前永州市的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形势上比一般镇要好,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要在发展上靠其内源性、自发型方面拉动增长方面是明显欠缺的,这些必将制约今后永州市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

(五)体制机制不活

永州市中心镇的建设过程中在行政职能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其“中心”地位。随着中心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中心镇的规模和功能初具小城市的特征,但现行的管理体制却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权限缺失。作为第五级政府,中心镇缺乏相关的城镇管理、协调和执法权限,跟一般建制镇区别不大,并没有形成一套高效的运作机制。二是关系不顺。中心镇对垂直部门派驻机构的管理逐步弱化,垂直部门派驻机构对中心镇的服从性大大减弱,一些重大决策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落实。三是人员机构编制和设置不合理。随着中心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加快,人员机构编制却仍等同一般的乡镇,对内设机构和人员定位缺乏自主调配权,这很难以适应中心镇重点培育发展、管理服务的要求。

三、加快永州市中心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规划是龙头

各中心镇要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市场需求,尽快制定完善中心镇的各项发展规划,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要合理进行功能定位。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中心镇建设一定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功能定位务必结合各镇实际,根据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能力及速度,确定其类型,并做到适度超前。二要做好规划体系衔接。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的“三规合一”,科学划分生产区、生活核心区及商业核心区功能。作为区域中心镇,还应跳出本镇范围,在更大范围考虑布局问题,处理好与周边乡镇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三要有选择地培育重点中心镇。我市省级中心镇11家,基本覆盖了市域范围,建议选择若干个对区域城市化有带动作用的中心镇,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把有限的财力和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将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

(二)加大投入是核心

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镇建设发展的好坏和速度快慢。重点加快中心镇水、电、路、污水垃圾处理、广电通讯网络等设施的配套,以及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其建设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城镇化标准。其次,灵活运用政策扶持。一是稳步推进并落实湖南省和永州市发展中心镇的各项政策措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心镇的发展,使中心镇建设在政策、权限、财政各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保证。同时,各中心镇要积极谋划项目,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补助资金。再次,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县(区)政府可通过投入资金或提供以储备土地为主的抵押物,扶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立专门的建设投资管理公司,以负责中心镇建设的融投资和资产经营,并负责承担中心镇其他重大项目的运作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视情况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走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支持中心镇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加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此外,要建立中心镇发展的独立财税机制和镇级金库,以确保中心镇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

(三)产业集聚是关键

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是中心镇发展的关键,中心镇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目前,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就是塑造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集群。一是要扩宽发展空间。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基本上处在沿江及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两沿,相对其他乡镇区位优势较突出,需按省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适时地拓宽发展空间,争取打造布局清晰、特色鲜明、幅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化中心镇。二是要搭建园区发展平台。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形成服务业商贸集聚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让筑巢引凤和引凤归巢同时发力。三是确定主导产业,根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让每个中心镇都集中力量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后,继续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人口集聚是保证

一是根据中心镇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结合建设中心村、改造危旧房工程,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让生产要素自然流动和人口自发集聚。二是要适度加快转移农民。对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如高山偏远地区、大型库区或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的农民,要将他们逐步向中心镇搬迁转移。三是建立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场所的农村居民,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登记为城镇户口。

(五)体制创新是动力

要加快中心镇发展,必须狠下决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扩大中心镇的权限,以体制机制的创新赋予中心镇更大的发展动力。一是要适度下放中心镇的相关权限。按照全面扩大中心镇级政府管理权限的要求,逐步下放有关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操作规程和各自职责。二是要扩大中心镇干部管理权限。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方向,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事设岗,以岗定人,改革政府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按照促进发展、做好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中心镇设立派出机构和开展综合执法的试点。三是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出台激励政策,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中心镇土地流转要走在全市前列,确保承包土地集中到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率先启动“土地换保障”改革,中心镇要率先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流转和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家曦.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小城市建设[J].浙江经济,2011.13.

第9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57-05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06JA880058)阶段成果。

传统教育经济学研究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发展教育旨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教育治贫”。因此,目前的研究多以此为依据,坚持认为如果要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就应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依靠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摆脱贫困现状。为此,贫困地区政府为早日脱贫,尽管财力严重不足,还是倾全力发展教育,甚至负债累累也在所不惜。

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贫困地区在大量投入教育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水平,但并未因此有效改变贫困的面貌。因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而奠定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舒尔茨(Schultz)也承认:历史上有很多国家的农业增长并不是依靠农民所获得的能力,有很多国家“向农民的教育投资量增加了,但在农业生产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效益”[1]。也就是说,“把教育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2]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根据各个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南地区除外共有201个(其中广西28个,重庆14个,四川36个,贵州50个,云南73个),占全国重点扶贫县总数的33.95%。①至今,这些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的贫困地区无一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东部经济率先起飞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县级单位――国家级贫困县,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我们对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个案调研主要在四川省万源市(县级市)和重庆市城口县②进行,选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第一,两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且处于西南地区,样本的代表性较强;第二,近几年国家、社会等对两县教育比较重视,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两县的教育发展;第三,可以通过两县近几年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教育对贫困县经济的贡献作用,针对西南地区贫困县的具体情况寻求适宜对策。

一、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

1.贫困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教育支出比例偏大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3月的《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公报》显示,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305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7%;西部地区的低收入人口为2,396万,占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0.5%。[3]与此同时,国家级县同全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相比,差距更大,不仅绝对贫困的发生率高,而且相对贫困、贫困深度问题严重。如2004年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582元和1,392元,分别占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936元的53.9%和人均支出2,185元的63.7%。[4]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级贫困县各级财政收支缺口、负债问题突出,债务形成时间跨度长,仅依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如万源市2002年财政预算内收入为 3,704万元,而财政预算内支出却达到了18,100万元,其中教育支出为4,299.5万元,仅教育支出这一项,将该县财政预算收入全部投入,还要缺595.5万元,更不用说其他支出了。从2002年至2006年,虽然财政预算内收入有一定的增加,但仍难以超过财政预算内支出的增长速度,也难以超过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见表1)。又如城口县2002年财政预算内收入为3,121万元,而财政预算内支出却是21,280万元,缺口为18,159万元,而后2003年缺口为18,267万元,2004年缺口为23,489万元,2005年缺口为24,060万元,2006年缺口为34,927万元,该县从2002年至2006年财政缺口越来越大,虽然给予大量的资金补贴,但本县经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

虽然万源市和城口县的经济比较落后,但两县对教育都十分重视,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中的支出占了较大的比例。例如经济比较发达的重庆市沙坪坝区,2005年一般预算支出是149,029万元,教育支出是15,683万元,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10.52%。而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城口县,同年一般预算支出是3,1261万元,教育支出是5,099万元,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16.31%;万源市更是达到了22.02%。(见表2)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县对教育的投入比比经济发达的区县和经济发展一般的区县要普遍高一些。在这种教育投资环境下,一方面,贫困地区对于其它如基本建设的支出和卫生的支出就要低一些,这样会拖慢它们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贫困县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用于发展本县的物质基础就会变得更加薄弱,难以吸引人才促进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2.贫困县教育投入方向与当地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市场需求不一致

由于国家政策的有利倾斜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南地区贫困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为劳动者就业增加了新的门路。但由于这些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或熟练劳动力,在当地劳动力素质结构与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如下现象:一方面政府对本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培养了许多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又有许多部门或产业找不到自己所需要人才,形成结构性失业问题。例如,2005年城口县的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2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61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417万元,三大产业比重为24.8∶40.2∶35.0,可以看出城口县工业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开始起步。(见表3)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和熟练劳动力,而教育投入所培养的人力资本由于政策导向和盲目投资等原因,不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因时因地而制宜的教育投入措施,很难适应新的工业发展需求。该县工业发展由于教育投入方向的偏差而得不到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工业基本依赖对地方资源的开采利用,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主要着眼于区域内的竞争,企业赢利能力不强。大规模、系统化的工业投资尚未出现,基本上处于依据对本地特有资源的偶发性投资阶段。一旦资源优势消失,工业化进程就有可能受阻。

3.贫困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不对称

在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本地政府在教育上大量投入经费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水平,但并未因此有效改变贫困的面貌。这说明贫困地区政府的教育投入策略仍然存在不合理性,教育投入、教育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强。在四川省万源市,从2002年至2006年,本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分别为6,190万元,6,232.2万元,6,941万元,7,685.9万元,11,900.2万元,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而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至2006年分别为170,697万元,194,313万元,241,036万元,285,069万元,332,600万元,(见表3)本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本县经济增长百分比没有形成对称发展(见图1)。

我们通过进一步调查城口县、万源市近5年的人均GDP等情况,并与全国和重庆市人均GDP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对贫困县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但贫困县的经济状况近5年来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偏低。例如2004年,万源市人均GDP为5,291元,比达州市平均水平少3,29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70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元,比达州市平均水平少71元,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6%。又如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城口县为5,253元,而所在的重庆市却达到了9,727元,两者相差4,495元;当年的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3,926元,两者相差8,673元,连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的一半也没有达到。我们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与全国、重庆市人均水平差异较大,且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相称的经济增长效果。(见表4)

4.贫困县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对称

教育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而贫困县具有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的特点。贫困县孩子们身上的教育支出由父母所提供,子女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再参加工作会离开贫困县,而父母却依然留在原地。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贫困县教育投资的成本仍在贫困县,收益却在发达的城市地区,从而出现了贫困县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不对称性,也可以说贫困县的教育产生了对城市经济发展而言的正外部性。

针对此问题,我们对城口县和万源市进行了调查,并与重庆市经济比较发达的沙坪坝区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沙坪坝区的非普通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相对来说比例大一些,而两贫困县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学和小学两个阶段。例如重庆市经济较发达的沙坪坝区集中了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它的在校生数为210,235人,属于非普通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就有119,022人,比例为56.6%,而属于贫困县的城口县,它的在校生数为35,713人,可是非普通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在校生数却只有3,576人,比例为10.01%。(见表5)这就说明贫困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上,而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投入,在“以县为主”的政策下,本县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一阶段是属于教育的投入阶段。而到了教育的产出阶段,例如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地区的人才却带走了属于自己本县的生产总值到外地求学,然后在城市工作,实际上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作为这些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国家级贫困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大大减缓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1.优先发展经济,为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创造条件

拉格纳•纳克斯曾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5],同时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质保证。通过对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先行”策略在本地区现阶段行不通,而优先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增加其人均收入,才是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当务之急。只有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强他们供养子女受教育的能力,从而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提升中等教育的程度,扩展高等教育的范围,使贫困县人力资源向更高层次发展。其次,通过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有助于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从而可以提高西南地区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拨款。另外,由于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其财政支出绝大部分抵消于发工资等项目上,而用于改善校舍建设、教学科研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支出严重不足,有限的财力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无用武之地。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在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起飞阶段优先发展经济(起点①),用经济发展带动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阶段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拐点A),能够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后,再优先发展教育(起点②),依靠教育培养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和丰富的社会资本通过生产功能和配置功能促进经济发展(阶段Ⅱ);在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拐点B),由于“追赶效应”的作用,经济和教育很难大幅度提高,这时要“双管齐下”,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做大做强,形成以特色产业为龙头的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圈,从而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阶段Ⅲ)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策略,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三方共赢”(见图2、图3)。

2.依托邻近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展校地合作

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还可和附近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而这又是贫困地区所稀缺的。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有丰富的资源,但走不出来,变不成商品,没有经济效益,专家走进贫困地区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当地资源,并介绍有志于贫困地区农产品开发的公司到贫困地区兴办企业,化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为名特优产品优势,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学校又可以贫困地区为“实验基地”,坚持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科技、教育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例如,西南大学在三峡库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建设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通过开展“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转化科研成果,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以高校+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石柱县实施了粮油制种、中药材产业、养蜂产业、畜牧产业、特色蔬菜产业和蚕桑产业。根据石柱特色资源优势,在黄连综合开发利用、辣椒精深加工、莼菜加工、高山冷水鱼养殖、高效生态蚕桑、中草药系列配方饲料等方面以西南大学科技作支撑,培植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利用企业、大户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把石柱县建成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基地,实现地方、学校双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石柱模式”。

实践证明,校地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贫困县增收的良好平台,有助于推动贫困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提升竞争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3.建立“奖偿并进”的教育投资激励机制

由于城市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城市比农村对人力资本有更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这种更大的吸引力导致西南地区贫困县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形成了贫困县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对称性的不良后果。我们可以根据贫困县人力资本流失途径,考虑对贫困县流失的人力资本进行补偿。由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贫困县家庭(或父母)对其子女进行教育投资的同时,社会(或国家)也部分地获得了私人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益处,如增进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因此政府应对教育投资主体进行奖励和补偿,建立“奖偿并进”的激励机制。如国家可给予当地政府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作为对地方经济的补偿;政府还可以给予考上大学的贫困县子女家庭一定的经济奖励或免费为其父母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等。这样不仅会有助于东西部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还可以激发了当地政府及贫困县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对于已经转移到发达地区的贫困县人力资本,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交纳一部分资金或税款,用于补偿贫困县人力资本的流失;或可以为贫困县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补偿等。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因贫困县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流失对贫困县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4.加强贫困县职业教育,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教育问题

在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现阶段大力发展正规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或“在干中学”则为另一个重要途径。贫困县的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贫困县的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在很大程度能够有机统一,因为贫困县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培训,而这种技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贫困县的日常工作中,如各种养殖技术、园林园艺等。这种教育由于其受益在贫困县,能够直接增加贫困县家庭的收入,因此他们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贫困县,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职业教育机会,或者提供的职业教育不切合实际。因此,发展与西南贫困地区市场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的相关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与贫困县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少数民族众多是其人文环境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据统计,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西南地区除外共有201个,占全国重点扶贫县总数的33.95%,而这些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有59个,占29.3%。[6] 其中,四川36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0个民族贫困县;28个省级贫困县中,民族贫困县有10个。四川的30个民族贫困县占64个贫困县的47%,占50个少数民族县的60%,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覆盖面之广可见一斑。[7]因此,重视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体提高该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努力控制少数民族人口盲目增长,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让其自身的特色文化转化为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从而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的劳动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其与劳动力市场需要密切结合,与经济和生产发展实际密切结合。只有使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教育的投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更加鲜明的凸现。

[注 释]

①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计算而得。

②万源市在1993年7月由原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但其属于县级市。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9:134.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82.

[3]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R/OL]. stats.省略/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_402244388.

htm,2005-04-21.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闫天池.论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37.

[6]张学敏,杨明宏.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再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

[7]四川年鉴编委会.四川年鉴(2005)[Z].四川:四川省年鉴出版社,2006.

Reflec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tate Poverty Counties of Southwest Region

FanLei

(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