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宏观经济指标;半参数可加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一、前言
Engle、Granger等(1986)[1]最早运用半参数回归模型研究气候因素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分析;Hastie和Tibshirani(1986)[2]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义可加模型(GAM)。王一兵(2005)将半参数应用于商品房价指数的研究,讨论了半参数模型的估计方法、Hausman检验及参数标准误差的Bootstrap计算,证明半参数回归模型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艾春荣(2008)利用半参数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中国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通过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和改变投资者投资行为等来影响股市,研究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收益的影响,既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有效的投资决策,又可以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尝试建立半参数可加模型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半参数可加模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Y=a+f1(X1)+…+fj(Xj)+β1Xj+1…+βkXk+ε
模型中,前j个变量对Y有非线性作用,其他的自变量以线性形式引入模型。即可得到半参数可加模型。本文运用由Hastie,Tibshirani(1990)提出并实现的backfitting算法来同时估计非参数和参数项。
对于参数部分,我们可以使用OLS来进行估计,而非参数部分,使用lowess或样条进行拟合。一般情况下,自变量数据之间都是相关的,因此我们应对可加模型或半参数模型中的自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Backfitting算法在估计模型中的非参数和参数项时把这种因素考虑进来了。
三、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及国泰君安数据库,选取1998年7月到2014年11月198个月度数据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工业增加值(ind)(同比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数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ra)、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r),上证综合指数(index)(收盘价)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2.单位根检验
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对上述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值都大于0.05,因此接受原假设,表明都存在着单位根过程,为避免存在虚假伪回归现象,下面将上述指标进行平稳化处理。除广义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过二阶差分后才达到平稳外,其他变量都是经过一阶差分达到平稳。
3.建立半参数可加模型
indext = β0+β1indext-1+β2M2t-1+β3M2t-2+β4indt-1+β5cpit-1+ β6rat-1+ β7rat-2+β8rt-1
f(M2t)+f(indt)+f(cpit)+f(rat)+f(rt)+ε
首先建立下列可加模型
首次检验结果显示,参数变量中只有股票市场的前一期对本期股票市场影响显著,其余都不是显著的。非参数变量对于股市的影响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各个非参数解释变量与中国股市收益之间的关系图形如下所示:
由图形看,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分别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似乎是非线性的,工业增加值在10%以后对股票市场有正的影响,随着工业增加值的增加,股票价格也在上升,二者关系似乎是非线性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市场正的影响,且似乎存在着二次型或者是对数关系,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同理,本图不再附上,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3%以后似乎对股票的影响是负面的,即随着利率的上升,股价是下降的。为了检验上述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cpi在非参数模型下与在二次型模型的比较下,发现是接受原假设的,说明建立二次型模型比较好,其余的假设检验都是显著的,因此最好是建立非参数模型。因此建立的模型形式为:
indext=(-2.180e+02)+(3.946e-01)indext-1+(1.945e-03)M2t-1-(2.157e-03)M2t-2+(3.690e+00)indt-1+(1.061e+01)cpit-1-(2.295e+02)rat-1+(7.415e+00)rat-2-(1.888e+01)rt-1+(2.091e-01)(cpit∧2)+f(indt)+f(rat)+f(rt)+εt
变量检验结果显示,变量M2t-1、M2t-2、indt-1、cpit-1、rat-1、rat-2、rt-1它们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而indext-1即股票市场价格的滞后一期对股票市场当期的股票价格有显著影响,而且是正向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当期值具有非线性的二次型效应,也是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其余非参数变量对股票市场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
四、结论
货币供应量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呈现的是波浪式的非线性关系,其对于股市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工业增加值在在10%以前对股市收益没有什么影响,而在10%以后,随着工业增加值的增加,股市收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影响不是很明显,说明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呈现正的影响,即通货膨胀率越高,中国股市收益越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关系基本上呈现倒“U”型关系,在汇率为7.5左右时,达到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中国股市收益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参考文献:
[1]R.Engle, G. Granger, J. Rice, A, Weiss- Semiparametic Estimat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eather and Electricity Sales. J. Amer. Stat. Assoc. 1986, 81:310-320.
[2] Hastie T J, Tibshirani R J.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J].Statistical Science,1986,1(3):297-318.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5-02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普遍将《宏观经济学》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宏观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缺乏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而该课程的理论性、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都表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以传统“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此,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要做好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搞清楚其主要特点。从整体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特点很鲜明的课程。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脉络来看,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的特点。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并涉及到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等问题,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这都会给初学者带来疑问与困惑。
2.抽象化的理论与数理化的模型并存。首先,《宏观经济学》较多地运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它通过适当的假设,从社会经济现象中提炼和选择主要因素,并抽象为概念,创造了一个纯粹、简化的逻辑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因此,给社会经验和实践有限的学生带来了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的困难。其次,《宏观经济学》大量运用了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通过引入数学工具,利用数学符号表示概念,并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理模型去演绎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从而构建了数理化、模型化的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这些把数学工具运用到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对于初学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的确令人费解,尤其对于数学基础欠佳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3.《宏观经济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实践性强。从发展历程来看,《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由此形成了学派林立的局面,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其涉及面较广,仅近现代就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更为重要的是,诸多学派间的理论既有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由此使得内容更为丰富复杂。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以社会经济总体和总量作为研究对象,把就业、利息、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增长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纳入研究体系,进而分析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更是能用于指导经济实践活动,使得其理论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既是与其他社会学科迥异之处,更是学习中的难点。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为解决以上难点,开展教学改革极为必要。具体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应根据主要专业的要求、学生情况,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及其特点,从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基于财经专业特点,优选教材、参考书。考虑到《宏观经济学》的教材版本在内容框架和结构体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及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要求和生源情况,基于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基础教材的选择应以“我”为主,即有条件的学校最好采用本校教师团队自己编写的教材,使之更切合实际要求。在参考书的选择上,应选择合适的国内外参考书若干本。就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而言,人大版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等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是比较适用的。这些参考书的显著特色是将《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和长期、超长期分版块论述,直观地展示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模型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认识不同模型的特点、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2.基于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开展教学。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学生们已经系统学习了《微观经济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考虑到学生已具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教师应从比较的角度去介绍《宏观经济学》,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更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一方面,基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无缝连接,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将《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均衡分析与《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AS-AD模型的均衡分析联系起来;将《微观经济学》中的预算约束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基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认识新课程的内容,并形成与之相适合的方法论体系。在教学中,一是要从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角度讲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框架的特点;二是要结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来考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宏观经济学》涉及和解释的核心问题与《微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理解宏观经济理论。
3.把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和思维趋势开展教学。在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掌握,还关系到财经类学生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财经类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很多知名的教师都提出了经济学的学习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为主要目的。其中,阮守武(2007)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方福前(2004)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成新华(2008)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学思维。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给学生讲授清楚,并强调《宏观经济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先考察国民收入的核算,才有基于此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而后才有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其次,要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学习的循序渐进。《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分析过程,其实是逐渐放松假设,增加内生变量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讲授时注重逻辑顺序,把握思维趋势,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梳理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强化学生多元化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强调不同流派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深入把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
4.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宏观经济学》的优美之处不仅在于其规范、严谨的理论分析,还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且意义重大的。这对于财经类院校尤其重要,因为从案例教学的渊源而言,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首创时的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为做好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需要将理论与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可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宏观经济实践以案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以增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通过国内案例的引入,将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方福前.有针对性地讲好西方经济学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三、小结与展望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总的提点与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同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内容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保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3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建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控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无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准备金率的调整、利率的调整、央行票据的发行都会在一段时期引起热烈的讨论。同时,虽然财政政策一直没有停止其对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受关注程度明显逊于货币政策。
对此,应该明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重视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通过增加和改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通过优化政策设计与创新制度等,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财政政策最初冲击的是商品市场,货币政策最初冲击的是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还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货币政策更多地针对总量调控,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政策的差别设计,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控。这与货币政策针对的货币是同一的、无差异的,而税收和财政支出则可以针对不同的细分领域有所区别有关。
其次,在某些情况下,财政政策虽然作用效果比较慢,但是可以对经济实现治本的调控;而货币政策虽然作用效果比较快,但是对经济失衡的本质的作用效果有限。财政政策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带有一定的间接性,但往往更具有规范性和长效机制特征。
我国财政政策取得的成绩和仍需面对的宏观经济问题
近一个时期,中国财政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机制体制创新,注重综合运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不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由于经济增长观念相对落后、体制机制不完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中国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经济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失衡仍然严重,给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安全性及竞争力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货币政策频繁出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接近极限,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范围和力度受到了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失衡和矛盾方面更大程度地施展拳脚。
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失衡和结构性矛盾的财政政策设计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失衡和结构性矛盾很多,以下选择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大的几个分别讨论财政政策的作用。
1、国内投资过快增长与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
投资过快增长与国内消费相对不足是我国经济失衡的表象之一。引起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支出不足、地方政府的传统政绩观使地方投资冲动强烈等。对此,货币政策相对无力,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处在人口红利期,在此阶段储蓄率偏高是相对正常的;其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对消费刺激的货币政策效果难以发挥;最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微弱。
第一,利用政府采购的“特权”向供货企业施加影响。
在政府采购在进行资格审查时,可以对供应商提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倾斜的要求,如对投标企业雇用残疾人比例达标企业加分,以及对企业中标后带动就业、负责相关知识的培训、雇佣失业者的比例等内容做出规定;可以通过及时兑现采购款项等方式明确规定供应商不得拖欠劳动者工资等强制性政策条款,保障供应商和劳动者权益。
第二,增加支农工作的力度。
通过支农资金的拨放来提高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水平是财政支农政策应有的思路。支农资金应该更多地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
第三,在税收方面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关于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延长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所得税执行期限的通知》等文件的下发,是通过税收手段增强对社会保障建设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的举措。
2、贸易顺差猛增、外汇储备过多过快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针对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过多进而产生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货币政策在去年和今年频繁推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轮番上阵,但是,由于这些政策不能在根本上抑制贸易顺差的产生,往往治标不治本,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
3.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过度消耗的矛盾
资源环境过度消耗,是货币政策相对无所作为的地方,只有通过财政政策,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控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过度消耗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有偿取得制度;通过增加中央财政地质勘察基金,引导建立市场化为导向的地勘投入机制;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采利用“废矿”、“尾矿”,挖掘资源开采潜力。
其次,促进节约资源。完善资源税制度,扩大征收范围,改进计税办法,提高稀缺性资源、高污染和高能耗矿产的资源税税额。
再次,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通过完善财政制度促进废物利用,支持可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财政对发展替代能源,发展生物能源、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产业发展。
还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革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新机制,督促采掘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成本;财政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真正解决“企业污染、政府埋单”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首要教学原理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首要教学原理是梅里尔教授于2002年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等构成。
1.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首要教学原理的可行性。西方经济学是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它的很多经济理论和模型都和现实紧密相联。如当前国家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欧美对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日本财政赤字导致经济的动荡等。这些都为我们利用首要教学原理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时刻关注现实的经济事件,在讲到相应知识点时引入这些问题,在此指引下通过激活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首要教学原理是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基础理论学习热情不高,这一方面跟课程本身特点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相比,学生更偏爱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模式,首要教学原理正顺应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它具有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首要教学原理通过发现问题,让学生参与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以失业分类为例
1.聚焦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上课之前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此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仅是初步和直观的,达不到系统、深刻的层面,抛出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 激活原有知识。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并不一定相交于充分就业点,即使偶尔相交于充分就业点,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也会破坏这种均衡,即宏观经济经常会受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在讲授失业之前,可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激活原有知识。引入现实中失业的相关数据,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解释经济学中对失业的定义以及失业率的衡量,使学生从理论上有初步的把握。
3. 展示论证新知。按失业的形成原因,经济学上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详细讲述这三者的含义、形成原因。此时可以采用举例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加深学生印象。涉及到相关知识点和社会的热点话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如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技能与需求不匹配或居住地点的不恰当。可以举例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曾经造成大量的纺织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生物科学、高级技工的缺口;居住地点不恰当主要是由于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造成。可以介绍中国户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以及现在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否应该取消户籍制度、如何着手,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4. 尝试应用练习。通过理论学习,再看上课之初提出的那个问题,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周期性失业是由整个的宏观经济大环境造成的, 只能依靠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而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作为学生个人或者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引导学生再思考讨论可以有更系统和深入的答案。首先可将学生前面讨论提到的失业造成原因按照经济学上的分类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可以分别针对学校和学生自己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学生感觉获益匪浅。
5. 融会贯通。在就业压力的刺激下,有了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会自觉将其应用到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减少将来发生失业的可能性。如会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多搜集一些就业信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的发生。在学习中,会注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参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或执业资格考试;同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以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发生。这样就实现了我们的学习目的。
采用首要教学原理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是针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方法体系。按照首要教学原理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凡齐. 高校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07(4).
[4]任少军. 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2).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4-22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支柱产业;营销策略;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促进房地产价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并从税收调节、土地供给、信贷政策、行政管理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控制,以期能够平衡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房地产价格,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房地产行业需要调整营销策略,从而保障自身的良好发展。
一、房地产市场营销概述
市场营销主要是指以市场为中心、营销为手段,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经济利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快速壮大,促使市场营销逐渐与房地产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房地产市场营销主要是指房地产企业将相关的产品销售给用户的一个过程中。从广义上的角度来说,房地产市场营销主要是指在遵守相关营销的原则以及房地产企业制定的营销制度条件下,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对房地产产品进行销售,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
二、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人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口环境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口环境对房地产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环境主要是通过人口的流动迁移、数量的增长、家庭结构、收入、年龄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对象主要是人,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人口环境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营销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首先,房地产是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房地产营销市场的发展潜力;其次,房地产的居住用房主要是由家庭数量和结构而决定的,家庭数量和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再次,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必然会对消费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当一个城市移入大量的人口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住房问题;最后,在不同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人的价值观和消费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房地产的市场营销产生影响。
(二)经济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房地产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之所以迅猛,主要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房地产市场能够提高国民经济,而国民经济能够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条件,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其次,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消费、流通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因此比较容易受到金融货币政策的影响。当宏观经济发展过快时,便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现象出现,政府便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利润减少货币投放量、提高利率等,降低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过慢时,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政府便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降低利率、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刺激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货币政策能够对房地产短期的供求关系进行调整,进而促进房地产市场营销。
(三)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制约和影响的政府机构和政策法规。政府机构主要利用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的经济活动进行制约和影响,保障房地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得到发展,保护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政策法规主要是对房地产经济关系的变更进行规定,使人们在变更房地产经济关系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政策法规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政治环境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有:首先,在土地方面,我国先后颁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等多部土地政策,其主要目的通过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用进行规范和整顿;其次,在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我国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住房福利保障体系,提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改善住房困难的局面;最后,在房价控制方面,我国根据目前房价上涨过快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以平抑房价为主的房地产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政策法规的指导,保证房价价格波动合理。
三、房地产市场营销现状
(一)市场调查前期工作不充分
一个有效的营销策略,必然离不开市场调查。而房地产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之处在于,如果市场调查不够深入,规划方案便会失去一定的合理性。一旦规划设计方案批下来后,想要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方案,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实际中,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宁愿冒着投资风险,花费大量的资金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也不愿意花少量的钱进行市场调查。在项目的确定、选址、定位、规划的过程中,几乎是全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进行的,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忽视市场细分与定位
对市场进行合理的细分与定位有利于市场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开发商的经济利润。可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缺乏坚固的壁垒,投资时间较长,一旦市场出现空缺的时候,所有的竞争者蜂拥而至,从而忽略了对市场的合理细分与定位。
(三)营销策略与企业不符
在实际中,不难发现房地产采用最多的策略便是广告策略。部分的房地产商为了推销某个项目,而大肆做广告。虽然广告策略具有一定的效应,但是却会浪费许多资金。因此,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广告策略,例如针对于规模较小,正处于发展阶段房地产企业而言,如果大打广告战略,会造成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局面,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对营销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不够
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效果不明显的时候,一般都会将注意力放在营销策略上,而忽略了营销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际上,大多数都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忽略了对营销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导致营销策略无法充分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如果房地产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与控制在营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仅仅只对营销策略进行修改,根本就无法提高营销效果。
(五)功利营销思想严重
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具有严重的功利营销思想,一味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主要表现在忽略规划设计,重视营销推广。有的开发商了为了节约资金,以低价购买规划设计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四、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一)深入市场调查
想要全面了解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市场调查主要是房地产企业为了合理选择市场目标,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相关的房地产产品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将调查的市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及相关行业其他企业的营销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从而制定出一个有效的营销计划,为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
(二)整合企业资源
房地产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首先就需要对本身的实际资源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例如信息、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同时还要合理的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但是房地产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整合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对整个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序的组织,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将各种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这是提高营销手段的前提条件。
(三)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营销策略
房地产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自身的资源、竞争对手以及企业本身的客户等,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营销策略。例如当企业无法在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时,可以采用集中营销策略,针对于一部分的消费者群体,进行生产,将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市场之中,“以小取大”,在小市场中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目标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节约企业的营销费用。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已进行深入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牢固的基础之上进行,避免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四)创新营销策略
房地产行业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物质领域延伸到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无论是建筑还是相应的基础设施,都是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此可知,文化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随着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日益成熟,但是文化地产的建设还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消费者从简单的追求建筑发展到功能以及景观的重视,表现出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对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在制定和运用营销策略的过程中,树立创新因素,加入创新元素。例如绿色营销、环保营销、经济营销、文化营销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房地产产品的知名度,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优势,帮助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对营销过程的管理创新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加剧,以及房地产行业的理性化发展,加大了对民营机构的开放程度,并打破了行业垄断的现象,从而逐渐形成双重开放的局面。
五、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特点以及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根据时展,树立先进的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策略,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营销
随着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加剧,加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建筑的质量、价格、外观、构造等不再是影响消费群体的重要因素,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生态环境也成了房地产企业的营销亮点。对此,房地产企业应该树立节能环保、绿色营销的理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营销策略,提高房地产产品的生态效益,为消费者创造出绿色、环保的家园。
(二)人文营销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日益成熟,使得社会文化对现代消费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房地产消费也不例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居住环境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功能,而且必须要具有文化的韵味。对此,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文化理念。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制定和进行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创造出人文特点,营造人文环境,提高房地产产品和服务的人文内涵。
(三)知识营销
21世纪是知识信息的时代,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消费群体在房地产消费过程中,对房地产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房地产相关知识的了解欲望也在逐步增强。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可以为消费群体传输房地产相关的知识,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此提高消费群体的信任度,从而有利于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大虎.基于体验营销理念的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变革[J].商场现代化,2012(07):28-29.
[2]赵春艳.论营销策略在房地产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3(09):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