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生命与非生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与非生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案例描述】

最近,分别听了两位老师上的苏教版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引发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片段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5的变式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小明: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提问:谁看的页数多?”

学生回答并说出了思维过程。

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例5:“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小明: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谁看的页数多?”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例5和上题有什么异同?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学生比较出两题分母的不同,想出了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进行大小比较吗?

学生又想出了用画图的方法。

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画图和通分的方法。此后的练习也很顺利,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学生和教师配合顺畅,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学生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

片段二:经过短暂的师生交流后,教师用黑板出示了例5:“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小明: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谁看的页数多?”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呢?

生:比较 和 的大小,谁大就谁看的页数多。

师: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陷入思考中,教师走入各小组进行巡视、观察……

约5分钟后,师:我看到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和研究,请你在小组将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并请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

各小组同学按组长的要求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争论。

教师看到小组内交流基本完成时,师:我看到每一个小组交流得都很热烈,每一组都想出了几种办法,下面请小组长上台来展示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展示了6种方法。

方法1:化成小数的方法比较。 =0.6, ≈0.44,因为0.6>0.44,所以 >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比较。

方法3:用画数轴的方法比较。

方法4:和 比的方法比较。因为 > , < ,所以 >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5:用通分的方法比较。 = , = ,因为 > ,所以 >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6:化分子的方法。 = , = ,因为 > ,所以 > 。小芳看的页数多。

看到黑板上写满的不同方法,老师感慨地说: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能告诉我你最喜欢的方法吗?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方法1、4和5。

师:看来大家都嫌画图太麻烦。那么你能举个适合你的方法的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例子吗?

学生分别举例,其他同学讨论每一个例子是否适合各方法。

师:看来,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情况,你能总结一下这些方法分别适合哪些情况吗?

生1:我发现当分母比较小,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化成小数简便。

生2:我发现通分的方法用得比较广,一般情况下都可以。

生3:我发现两个分数一个比 大,一个比它小时,用方法4。

生4:我发现当分母大,而分子比较小时,化成同分子比较简便。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广?为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入练习环节。整节课没有形式丰富的多媒体使用,但学生思维活跃,过程体验丰富。

【案例分析】

在片段一中,教师用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迁移到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要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变相地告诉了学生结论,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教师不放心或节省时间等诸多考虑,在数学课堂中仍存在过多讲解、用匆忙的结论代替学生探究过程的现象。原本应该由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被多媒体丰富的演示所替代,草草得出结论,将大量时间用在知识的练习巩固上。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置于教师精心的预设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必要的切身体验,这种预设只着眼于教师的教,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思维创新,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只是学生机械地重复和记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低。

在片段二中,教师没有用多媒体演示,只有简单的小黑板出示例题。通过例题,创设了一个异分母分数如何进行大小比较的问题情境,请学生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运用其全部的经验进行属于自己的探究和尝试,形成指向于问题解决的积极心理倾向。在探究中,学生会经历失败的沮丧,也会收获成功的喜悦。由于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智慧得到释放。在学生探索出初步方法后,教师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方法。这里作介绍的同学既需要将自己的方法进行思维和逻辑的整理,使之更为条理化和概括化,又要考虑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他人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再体验和再提高的过程。而作为倾听的同学,势必要思考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异同,从别人的介绍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考。小组和全班交流中的争议和讨论更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让学生为每一种方法举一个最适合的例子,既是一个方法的提取和应用,又适时引导了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深入。整节课,教师没有面面俱到的预设,而是给学生充分地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深刻的、难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多种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体现,无不闪现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案例反思】

(1)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数学地思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教学就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经历茫然、痛苦、惊喜的探究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因此,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教案的演绎过程,而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的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诚如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一样,作为教师不要总是用自己预设的学习过程代替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的过程,要给学生创设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尝试、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说理来学习数学,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智慧生成的过程。

第2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关键词: 柏格森生命哲学 非理性德育 生命教育

20世纪初的著名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用他丰富而又充满生机的思想――生命哲学,让人类从传统哲学的机械论和决定论中走了出来,当理智主义开始禁锢生命之时,柏格森试图用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生命观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本质,重新赋予了生命以活力与能动性,他的“直觉”“绵延”“创造”“生命冲动”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困境,而且为高校进行非理性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当前高校非理性德育的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认为人是一维的理性存在物,只有通过理性的、科学的理论灌输,才能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在这种观念下,高校的德育教育大多以老师为中心,德育的课程内容也以书本为主,知识从书本到老师再到学生单向的流动,学生只能被迫接受和无条件服从。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受益甚微。

正是由于传统的理性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非理性德育应运而生,他们试图通过学生的内心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体验,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些体验中不断地发掘自我和成长,从而弥补了传统德育的缺陷,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非理性德育并没有让学生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德育教育不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总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而非“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回归“人”成了非理性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柏格森对于生命的看法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我们的非理性德育打开了一扇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观,而且有助于非理性德育从政治角度转变为生命角度,即很好地帮助非理性德育回归到“人”本身去思考问题。柏格森认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在“绵延”中理解人生的本质,在“创造”中感悟人生的意义,用直觉去体验“生命冲动”。

(一)直觉

在柏格森看来,理性只能是外在的认知,表面化的东西,它并不能从内去把握生命的本质,而直觉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本能,不仅与生命息息相关,而且直接结合在一起,只有直觉才能感受到生命之流,帮助我们探索生命最深处的东西。

直觉的提出,一方面让我们明白心中陆续出现的各种情感、情绪和观念无法用理性机械地进行定义,一方面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理性对于人生的作用和意义。而且直觉也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灵感,它像科学探求真理一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我们在通往内心深处的时候,要不停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无休止地去解决那些掩盖住生命真谛的困惑,才能与自我的心灵达到契合。

(二)绵延

对于绵延的理解,柏格森是这样说的:“所谓绵延,不过是过去的连续进展。”[1]生命不是一个瞬间代替另一个瞬间,而是如同河流一般连续着、流动着,或者说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我们任何时刻的某一个生命状态都伴随着过去和未来。因此,“我们的人格由每一瞬间的经历积蓄而成,因而处在不断变化中。”[1]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生都是流动的、变化的、连续的,每一个瞬间我们的生命都是全新的,无法停止也不能预测,就大学生而言应该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个瞬间,不应该把一时的挫折当成永恒静止,从而放弃自我,应该在绵延中把握人生的本质。

(三)创造

柏格森说:“生命就如同意识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东西。我的精神、意识存在时间世界里,它是不断创新,变化无穷的。”[1]这就是说,创造并非只是一项科学发明,也并非是你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在绵延的生命之流中,自我本身就是创造,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自我创造是生命的内在本质,我们只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提高了生命质量,体验到了生命的乐趣,就是创造,因为在绵延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是全新的。

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高校非理性德育的启示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仅能够让我们正确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而且对于如何去把握非理性因素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些对于突破当前非理性德育的局限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用“直觉”的方法来体验非理性德育

首先“直觉”这种方法摆脱了理性思维的束缚,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否认“直觉”对于解决情感、情绪、感觉等非理性问题时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否认理性对于认知科学、自然规律的作用。实际上人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这一点与非理性德育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其次“直觉”也并非是一时的灵感,我们在进行非理性德育的时候,并非仅仅只是处理一时的情感、情绪,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非理性因素,排除内心的种种困惑和干扰,不断去体验生命之流,从而达到自我与心灵的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是需要持续不断付出努力,而并非一时顿悟。

(二)用“绵延”的观点来理解非理性德育

对于非理性德育而言,常常会机械地、静止地去看待学生每一阶段的问题,错把学生瞬间的情感认知或者人生体验当做是学生本身。忘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学生是变化的、流动的、成长的,学生过去的情感体验会积累成现在的道德认知,同样,现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在未来中消融。

我们必须在学生成长的“绵延”中去把握学生的内心、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从而进行情感道德教育,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变化中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三)用“创造”的理念来看待非理性德育

既然生命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和创造中,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我们在从事非理性德育的时候,理想、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并不能够真正灌输给学生,因为这些因素本身就是学生自我创造出来的。

非理性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命的绵延中去体验人生,使身处社会之中受到大众道德约束的“外我”,与存在于心灵深处不断变化和创新而又无法预测的“内我”达到和谐统一,对于学生而言这便是自由,而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之中,便存在和创造着学生的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非理性德育教育提供了一条道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可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只要在绵延中把握住每一瞬间,努力使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契合,就可以让我们的德育由压力变为召唤,唤醒人们内心的情感、情绪,冲破现存的社会道德要求对于人的内心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3][法]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王作虹、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第3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向往飞翔,羽翼是一个前提。——题记

一、初出茅庐

童年,告诉母亲:我想飞,母亲回答:书能帮我。所以,我就去读书。

生平第一次读的是《海的女儿》。当读到结尾:“公主觉得自己变成了许多泡沫,飞向天堂……”一段时,很伤心的哇哇大哭,为公主最后变成泡沫而感到倒霉。所以,在这个故事围绕着我的一段时间里,总觉得公主变成的泡沫就在我身边。当时,很气愤地问妈妈:“公主为什么要变成泡沫,王子是个坏蛋。”

“不啊,公主很善良,所以她在天堂会生活得很好,还能飞呢?”妈妈微笑着回答。

善良就能飞吗?我善良就能飞去见公主了!我心想。可是书是完了,我还没飞!我认为一定是我不够善良,书看得不够,所以,往后我就分给乞讨者饼干,钱,书呢,也读得多了起来。

二、热爱沉醉

从《海的女儿》教会我善良开始,由于读得书日渐增多,书也就不仅教会我善良:

《简_爱》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智趣高尚,心灵丰富的人;《基督山伯爵》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沉着,毅力强的人;《巴黎圣母院》教会我如何学习如加西莫多般外表丑恶,却心地善良的人,《澎澎澎》教会我如何看待友谊……

书读得多,道理也懂得多,心灵丰富了,但我仍未理解什么才是真正地飞翔。所以,我要去读,去寻求。

三、引申、理解

当指腹触摸到一本书时,我才顿悟,何为真正地飞翔。它叫《悲惨世界》。冉阿让、芳汀都是巴黎那时代的历史缩影。

芳汀曾经是多好的可人儿,但是不曾想,她却成为了。一切都是为了抱弃她的男人和她远在乡村的女儿。因为一对抚养她女儿夫妇的欺骗,她无奈拔洁白的门牙去抵债,剪去秀丽的长发去治女儿没虚有的病。她在夜晚来回踱步,我似乎可以听见她撕心裂肺的伤痛,她恨,她怨,她无奈,终于她还是成为公。

我的心在芳汀决定成为的一刻停止了跳动。原来,远望过去,悲的是无奈,惨的还是无奈。我感觉有种感觉我快要触碰到了。

冉阿让也是因为一张囚犯释放后所执的黄卡让他不能正常生活,他到处受歧视,到处流浪。眼前,仿佛看见了冉阿让正哭泣地问着天主为什么?为什么富人可以欢乐,可怜人却只能哭泣?

第4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 消费 和谐消费

和谐消费的内涵特征

消费活动的实现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和有机结合,和谐消费体现了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

(一)消费主体方面,和谐消费既注重物质消费的享受更注重精神消费的提升

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较低层次的需求也就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层面的需求。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和谐消费既反对禁欲主义对消费的过度抵制,又反对享乐主义的超前消费,主张消费需要的多样性和人性的丰富化,重视消费品位与生活质量的统一,通过对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的消费,使消费主体增长知识、提高涵养、陶冶情操,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消费客体方面,和谐消费既注重消费的数量更注重消费的质量

消费客体,是指消费对象,包括生产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追求优质生活将成为消费的新境界,关注生活质量,追求商品质量的提升、技术含量的体验过程,吃的营养、穿得漂亮、住得舒适成为人们的主流选择。和谐消费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要求生产经营者提高市场效应,把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决策中去,不断提高和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档次,研发生产节约型号和环保型号的产品和服务,增加安全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产品的类型和供给数量,以满足消费主体对发展资料和文化需求的消费。

(三)消费环境方面,和谐消费既关注经济的发展更关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和谐消费的重要客观因素。消费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和谐消费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为原则,以生态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以维护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为目的,强调通过制定适应生态要求的法律法规、改善物质基础设施、建立诚信机制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保障市场机制能够健康运行,保证市场有序竞争和公平交易,从而真正实现消费环境的文明化与和谐化。

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消费主体消费不足与过度消费两极分化

由于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结构,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生产条件的制约,在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相对偏低,重积累、轻消费、崇尚节俭的消费观念普遍存在。消费只是仅仅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支出,用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很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更影响到劳动者体质和全面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由于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各种盲目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非理性消费大量涌现出来。以消费的数量或消费的方式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认为所消耗的价值越高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越高,这种消费观念不仅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助长了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产经营者粗放型生产方式与诚信缺失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生产的增长依赖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投入、高消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产者之间无序恶性竞争、污染与废物无节制的排放、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等现象频繁发生,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另外,由于诚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实现商品的高额利润,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以次充好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欺诈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加剧了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危机,导致了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和谐。

(三)消费环境的不可持续性

和谐的环境是消费的重要保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消费需求增加,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受到巨大挑战。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污染严重、气候反常、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人类消费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消费的社会环境也不容乐观,市场信用水平低、经营者唯利是图、服务体系不完善,加上制度缺失、监管体系不健全,消费主体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比如,近几年媒体不断曝光的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加深了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的不信任,导致了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抵制。

生态文明视域下和谐消费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以为指导,树立科学和谐的消费理念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私有制社会中,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劳动的异化使消费行为发生质变,导致了消费中的“商品拜物教”,人们购买消费品不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源于一种攀比的心理,是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方式。这种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的不断增强,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由此,马克思指出,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使消费和生产之间保持均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关于消费和谐的思想,对摒弃当代不和谐消费现象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但实际消费水平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反映了当代人的价值观的扭曲。人的消费活动都是在社会与自然中进行的,同样,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需要。在消费中树立和谐共生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需求不断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汲取传统生态智慧,形成节俭适度的消费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的最高理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则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最高准则,提倡朴素的礼乐制度和道德风尚,为人君者,能否守礼制,节欲而崇尚节俭,直接关系到国家社稷的盛衰存亡,主张“黜奢崇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崇俭不仅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同时是和谐消费的重要内容。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挥霍浪费现象、奢侈享乐之风也逐渐蔓延。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强调,要坚持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是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提倡节俭,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的节衣缩食和过度节制消费,而是在坚决反对浪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科学、适度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与个人经济条件、社会物质资源和生态要求相符合,它主张消费需求要维持在一个“度”的范围内,这个“度”既不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不能超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没有变,在贯彻落实十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今天,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养崇尚节俭的道德风尚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科学、节俭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夯实和谐消费的制度基础

和谐消费作为一种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在理论上要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还需要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与和谐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规范、约束人们的消费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保证和谐消费的实现。

首先,要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及营销过程进行约束和制约。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助于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循环型生态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严格的排污收费、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等制度,采取强制执行等手段,使企业在为社会生产消费品、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达到经济效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协调统一。

其次,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使消费者意识到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消费者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消费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好坏;引导消费者形成合理、科学的消费行为,抑制奢侈性、炫耀性消费;同时通过强化市场管理,加大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等措施,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消费主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最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分配不公的导致两极分化,最终引起消费异化和社会不公平性。因此,政府应千方百计地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解决制约消费的关键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与养老问题。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这一计划将配套收入分配改革,通过合理调整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全体国民的福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推动我国尽快形成“大众消费社会”,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和谐消费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和谐简约的生活方式

发达国家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和发展对环境破坏的巨大挑战,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实现和谐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

当前,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减免税收等法律制度来鼓励资源的高效利用;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给每个家庭配备了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微小的浪费都会造成整体上较大的浪费,而整体上丰富的资源平均到每个人头上都所剩无几。因此,消费者的具体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个人消费行为相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来说可能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行为组成了国家经济生活的全部。低碳生活与和谐消费异曲同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程度,更体现了一种态度和责任。每一个人的低碳生活,必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也必将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开宇.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和谐文化趋势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

3.孟秋菊.消费和谐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徐战.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和谐消费[J].江汉大学党报社科版,2006(3)

5.尹世杰.略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

6.郭爱君,范巧.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之社会视角分析[J].消费经济,2006(10)

7.张俊英,赵研科.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和谐消费[J].湖南社会科学,2010(1)

第5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光明再次荏临

黑暗逝去

却仍在阴霾中徘徊

无奈

可惜

有意落花无情流水

只能随波逐流

无法选择

只有被动

心灰意冷

当生命的航帆再次使过

目标方向已不纯在

过去无法记忆

所以

今天

要在痛苦中

浴火重生

走出黑暗

埋藏悲伤

冲向光明

涅磐的凤凰冲出黑暗

希望你在身边

忘记悲伤

重见光明

飞吧

向我一样

拥有对爱的感慨

飞吧

第6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学校德育是为每一位学生幸福有为的人生树魂立根的精神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是为学生“夯实人格基础,放飞生命梦想”,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自信、有责任、有感恩心、有民族情怀,会做人、会学习、会合作、会健体的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为此,我校从2009年2月开始,深入开展了阳光少年(儿童、苗苗)系列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一、阳光少年教育的背景与思考

阳光少年教育是改变学生消极心态的需要。我校有近一半学生来自外省市来沪人员家庭,而我校前身高兴实验学校是一所薄弱学校。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缺乏自信。而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消极心态。

阳光少年教育是开发学生情感潜能的需要。阳光少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情感潜能。我们以学生最感兴趣的争章为载体,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

阳光少年教育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需要。我们的宗旨是通过阳光少年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强烈动机,实现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充分发展,进而实现学校由薄弱转为优质的发展目标。

二、阳光少年教育的内涵与举措

我校的“阳光少年”教育包括五大主题教育,即:理想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理想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航标,自信是学生发展的钥匙,责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礼仪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感恩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保障。我校把“阳光少年”教育按学段分为:“阳光苗苗”教育(一、二年级)、“阳光儿童”教育(三、四、五年级)、“阳光少年”教育(六至九年级)。

1.理想教育

理想信念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哈佛大学著名的关于理想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表明:目标与信念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因此,我们德育工作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励志教育。

理想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三观”价值取向等核心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意识完美地统一起来。理想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广阔视野、理想志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强调个人发展意识与社会发展责任意识的和谐统一。

理想教育方法有:(1)开展理想名言、故事征集活动和理想故事诵读、征文与演讲比赛活动,并形成励志教育校本教材;(2)开展理想信念主题班团队会教育活动;(3)开展学习励志榜样活动;(4)帮助每一位学生制订个人发展目标规划,分为毕业奋斗目标、年级奋斗目标、学期奋斗目标等;(5)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暂时目标和长远目标,专门设计了《理想教育调查问卷》。

2.自信教育

良好的自信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我们加强德育工作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自信心教育。

自信教育目的是改变部分学生的自卑心态,使其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自信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坚信:“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自信教育方法:开展自信名言、故事征集活动和自信故事诵读、征文与演讲比赛活动,并形成自信教育校本教材;自信人物名言上墙;深入开展赏识教育;重视学生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信习惯养成。

3.责任教育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教育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并履行对自身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责任教育方法:开展责任名言、责任故事征集活动和责任故事诵读、征文与演讲比赛活动,并形成责任教育校本教材;开展承包班级责任岗位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家务劳动;自觉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集体的观念。

4.礼仪教育

《论语・季氏》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的美德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气质美、姿态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少年儿童。礼仪教育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行为。

礼仪教育方法:学生每周自省在校行为表现,小组集体评议;班级制订“班级行为公约”,每周开设“群言堂”进行班评;常年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班、优秀班、示范班、免检班”评比活动;定期开展礼仪讲座,举办学生基本礼仪竞赛;评“新三好”学生;从小事抓起养成好习惯;开展“六德七带”活动,统一制作六德卡,采取日记、周评、月结、期评的方法予以落实。

5.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感恩孝悌传统美德的国度。感恩教育的目的主要解决学生感恩与孝悌的问题。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做人。感恩教育目标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从内心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社会,感恩自然,做一个爱国爱人爱己的人。

感恩教育方法:开展征集感恩名言、感恩故事活动,并形成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举办感恩作文、演讲、歌曲学唱比赛;建立爱心基金,救助贫困儿童;走路时停下来,向教师敬礼问好;慰问老人、看望孤儿,参与慈善救助。

三、阳光少年教育的保障机制

1.“阳光少年”月评价与雏鹰争章相结合

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段,开展“一二年级阳光好苗苗、三至五年级阳光好儿童、六至九年级阳光好少年”的月评价活动。每月下发“阳光少年(苗苗)(儿童)”月发展评价表,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进行评价。同时建立每月表彰的分层奖励机制。

2.阳光少年教育实践与阳光少年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

我校课题《人口导入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阳光少年教育的实践研究》已经申报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子课题,成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

3.阳光少年教育实践与阳光少年教育研讨相结合

2010和2011年,学校都召开了以“深化阳光少年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主题的德育工作研讨会。由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总务后勤、行政和家长代表发言,从不同角度反映参与阳光少年教育的点滴经验和思考,对深化阳光少年教育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4.阳光少年校内教育与阳光少年校外教育相结合

在每学期放假前,学校分别设计学生、教师假期十事,主要围绕阳光少年教育的五大主题教育来进行,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开学后,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假期十事进行认真评选、隆重表彰。

5.阳光少年教育实践与阳光少年教育课程相结合

我校编撰出版了阳光少年教育校本教材,由阳光少年教育的理想、自信、责任、感恩和礼仪教育五大主题组成。从2010学年开始,每周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阳光少年校本教材的研读活动,成为我校深化阳光少年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7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关键词】 煤工尘肺;生命质量;调查;分析

煤工尘肺(coal labor pneumoconicsis,CWP)是指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煤矿粉尘所致的尘肺,是一种以弥漫性、进行性的纤维化病变为主的疾病;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1]。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又称作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它是“人们在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和衰弱”,包含经济状况、工作、情感、宗教信仰,还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内容[2]。研究表明,尘肺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转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根治方法,一旦患病只能依靠终身治疗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患者心理压力巨大;长期反复住院,影响其日常生命质量和心理状态。为调查与分析老年煤工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特对120例老年尘肺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07年8月—2008年5月在我院6个尘肺病区住院的老年煤工尘肺患者120例,均为男性,年龄57~77岁,平均68.6岁。患者职业史明确,均为煤矿井下采掘工人,接尘史16~28年,平均23.6年。其中Ⅰ期尘肺12例,Ⅱ期88例,Ⅲ期20例。并存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慢性心功能不全、肺部肿瘤等;所有患者的诊断和分期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3]。文化程度:文盲107例,小学11例,初中及以上2例。医疗付费方式:均为公费医疗。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史、尘肺病诊断情况、主要并发症、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病及有无烟酒嗜好等;(2)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4]进行评定。(3)生命质量,采用修改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生命质量评估量表(Quality of life,QOL)[5]进行评定。评估量表包含躯体症状(尘肺疾病期别、尘肺严重度、合并疾病3相共12个条目),心理健康(情绪、性格、智力、生活满意度4项共15个条目),日常生活能力(ADL)、社会适应(包括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社会活动3项共9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3级评定法,采用数字评定和文字评定相结合,各方面之和构成生命质量总分(120分)。

1.2.2 调查方法 于患者入院后第6天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对120例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对尘肺患者说明此次调查的意义,征得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并当场收回,回收率100%,由研究者确定量表是否合格。

1.2.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资料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NCSS 2007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4 评价方法 定量记分法,计算量表得分时,各项指标评分均采用正向记分,分数越低生命质量越差。

2 结果

2.1 老年尘肺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及心理状况评分 患者生命质量总均分为82.3±8.0,评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t=6.29,P

2.2 老年尘肺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老年尘肺患者生命质量总分为因变量,患者的尘肺严重度、心理状态、并存疾病及社会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 老年尘肺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 不同期别的老年尘肺病人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见表3。表3 尘肺病人不同期别生命质量得分比较注:方差分析F=205.657,P

3 讨论

中国卫生部称,截至2005年,中国尘肺累积病例607570例,其中死亡137481人,新报告9173例。但一些专家认为情况可能比这要严重。有关报告显示:矽肺和煤工尘肺仍然是最主要的尘肺病;急性尘肺病暴发以及患者的年轻化是近年来的突出现象;地区分布主要在浙江、广西、青海、安徽、湖南、贵州。据卫生部通报显示,截至2005年,中国的尘肺累积病例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为470089例。特别在煤炭行业,尘肺死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矿难死亡人数。目前全国每年新增尘肺病例约1万例[6]。

3.1 老年尘肺患者生命质量状况较差 煤工尘肺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不可逆转的职业病。患者的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简称QL)较正常人明显下降[7]。调查结果示,老年尘肺患者生命质量状况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均P

3.2 老年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疾病本身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疾病越重,肺结核等尘肺病最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而并发肺结核后可使尘肺病程加速进展,引起其他并发症,对尘肺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限均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也在变化,尘肺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发生率也随之不断提高。尘肺病、糖尿病、结核病相互促进发展,并要长期治疗;心脑血管病有一定致残率。这些都严重影响尘肺患者生存质量,成为威胁矿工生命的重要原因[11]。120例煤工尘肺患者合并其他疾病106例;经常咳嗽、咳痰、胸闷气急者42例,其中中度以上7例;102例经常住院或到门诊开药;10例因咳嗽气急所以睡眠很差,11例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得分随着矽肺期别的加重,得分越低,见表3(P

3.3 影响尘肺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 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社会支持等。煤工尘肺患者是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社会地位低,再加上疾病的影响,长期处在程度不同的乏氧状态,普遍存在负性心理,包括焦虑情绪和抑郁状态。经常性的负性情绪可导致体内的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致使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尘肺病的症状,进一步影响疾病的转归和生存质量。

3.4 提高老年煤工尘肺病人生命质量的对策

3.4.1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干预 尘肺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不可逆转的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和根治方法,一旦患病只能终身依靠预防、治疗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护理干预手段,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继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如本院护理科研小组在全院推广实施的呼吸训练和负荷呼吸训练,经实验研究证实可以帮助病人调整呼吸模式,使呼吸深长和缓慢,还增强了吸气和呼气肌耐力,使原来闭合的底部气道和肺泡开放,防止小气道过早闭合,减少无效腔通气及提高了呼吸效率,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3.4.2 良好的社会支持 当一个人患病的时候,来自家庭、朋友及其他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援被称为社会支持[12]。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整患者的心态,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和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改善老年尘肺患者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13],从而提高老年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问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6-67.

2 Gayatt GH.Measurement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heart failue.J Am Coll Cardiol,1993,22(4 suppl.a);185-1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2.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42-145;235-238.

5 蔡映云,汪钟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6):241-245.

6 杨超敏,李侯建,邱毅,等.广西尘肺现状及特点分析.中国职业医学,2006,33(6):468-469.

7 李军,韩向午,李庆友,等.煤工尘肺患者生命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4,11(3):674.

8 薛喜庆.煤工尘肺患者生存质量调查.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12):1320-1321.

9 李晓惠,李天霖.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中国老年医学杂志,1997,17(1):579.

10 姜晶梅,张承训.我国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评价.中国公共卫生,1999,15(9):856-857.

11 胡靠山,宋文质,周家林,等.260例尘肺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5,8(4):222-224.

第8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减肥茶品牌排行榜前10名 1、碧生源 品牌创立时间:2000年

碧生源是国内知名的减肥茶品牌,也是养生茶十大品牌排行榜之一,隶属于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公司专注于各种保健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在国内市场非常受欢迎。

2、御生堂 品牌创立时间:1608年

御生堂品牌始于1608年,隶属于北京御生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连锁养生会所、连锁药店等产品,旗下产品品种多样,品质深受消费者信赖。

3、大印象 品牌创立时间:1988年

大印象是国内减肥茶行业的知名品牌,隶属于广东大印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业从事保健酒、茶、食品等产品的生产,产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

4、宁红 品牌创立时间:1949年

宁红创立于1949年的知名茶叶品牌,隶属于江西省宁红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专业从事红茶、绿茶、保健茶、减肥茶的加工和销售,产品年产销量均居行业前列。

5、开古KAKOO 品牌创立时间:2001年

开古是常州开古茶叶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创建于2001年,专注于花果茶、保健茶、减肥茶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还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

6、哈贝高HEBESTG 品牌创立时间:2007年

哈贝高品牌创立于2007年,隶属于江西维莱营健高科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各种保健食品和药品,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着很高的占有率。

7、更娇丽 品牌创立时间:1994年

更娇丽是源自中国香港有着30多年历史的减肥茶品牌,其生产的减肥茶凭借着科学健康的减肥效果和优质的品质畅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8、澳天力ALTRA 品牌创立时间:1997年

澳天力是广东美丽康保健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保健品品牌,公司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研制符合国人体质的营养健康品,产品产量和销量一直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9、绿瘦LVSHOU 品牌创立时间:2007年

绿瘦创立于2007年,是国内保健品行业知名品牌,隶属于绿瘦健康产业集团,集团专业从事各种体重管理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行业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10、康丽源KANGLIYUAN 品牌创立时间:2001年

第9篇:生命与非生命范文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张有弛的过程,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慢慢透彻人的心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要培养人的文化意识。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英语歌曲无疑是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捷径。笔者选择欣赏英语歌曲作为突破口也正是因为歌曲通俗易懂,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直观的感受英语语言所带给我们的魅力。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辅助教学就是将大脑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和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促进英语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名曲经典和学生们一起赏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一,通过欣赏英语歌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七级目标中提出: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现今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激烈竞争的氛围下,在一定程度上考试还是衡量学生学习唯一标准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只是被动的跟随老师接受知识,完成父母的良好期望获得好的分数。所以,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正处于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平时也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英语经典歌曲正好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欣赏英语歌曲也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语感。有时候学生在解题时会把句子读几遍,然后找一个最顺口的选项,结果是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语感在发挥作用。语言中有很多东西并不一定是用死的规则——语法才能够解释的通,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也不例外。它也包含好多约定俗成的句子、谚语,可能并不符合语言规律。所以经常处于英文歌曲所创造的英语环境中,可以使大脑潜移默化的接受语感的培养的训练——语感也是一个人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英文歌曲中,一遍又一遍的听那些优美的英语,让人可以在很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很多语言表达,自然在考试和日常表达中,能够流畅而又准确的表达个人所要想表达的意思。

第二,欣赏英语歌曲,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刚开始我选择了一些歌词相对较短、朗朗上口的歌曲给学生听。如迈克尔学摇滚的“Take Me to Your Heart”、西城男孩的“My Love”、卡朋特的“Superstar”等,采取挖空填词的方法来让学生练习听力,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通常我采取各个小组竞争的游戏,来激发学生提高准确性。在欣赏歌曲之前,我会先介绍一下歌曲和歌者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大致了解歌词内容,判断空缺处单词的意思、词形和词性。在做练习前,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酝酿一下感觉,达到激发灵感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次的听歌填词训练,听完第二遍后,我会让学生两个一组讨论一下。第三遍注重让学生仔细辨音,争取得到正确答案。校对答案时采取小组之间必答和抢答的方式来进行。然后我会和学生边听边唱,来学唱歌曲。在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了极高的热情,特别是校对答案时,学生都非常踊跃,每个同学都积极的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取拿些分数,以期获得好的名次。抢答时,常常有几个同学同时举手,我都来不及判断应该先让哪位同学起来回答。在唱的时候,我非常愿意为学生们唱个几段,经常我唱的跑调,引得学生笑的合不拢嘴,班级的气氛既欢愉又和谐。每节课最后,我们还会评选本场最佳,发给当选的同学一份小礼物作为奖品,获奖同学感到非常高兴和骄傲。通过欣赏歌曲,增强了我们班学生的团结合作和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在活动中也发掘了一些唱英语歌曲有天赋的同学,慢慢的,我发现休息时间总有一些同学在哼着我推荐的歌曲。我感到非常欣慰,看到我的劳动成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这应该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幸福的事了。也有一些同学参加了学校的校园歌会和外语节的英语歌唱比赛,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班夏佳杰同学还当选了常熟市的十佳校园歌手。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和谐,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也明显提高。 第三,欣赏英语经典名曲来学习各种从句。好多优美的歌词,句式结构优美,歌词意境悠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解由特殊疑问词引导状语从句的时候,笔者用理查·马克斯“Right Here Waiting” 中的歌词“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和男孩地带的“No Matter What”中的歌词“No matter where they take us,we’ll find our own way back”来举例, 这种形象的例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再如在讲解虚拟语气词if only 的用法时,我也举了“No Matter What”中的歌词“If only tears were laughter,if only night was day,if only prayers were answered”并且请一位同学唱出来,收到了奇效,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这个语言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 “Let’s Talk about Love”, “I Lay My Love on You”, “Goodbye Girl”等歌曲,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我总会让学生来找一下歌词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语法信息。“Everywhere I go, all the places that I’ve been; Every smile is a new horizon on a land I’ve never seen ”呈现了定语从句;“there’s an angel standing next to me reaching for my heart ”中“reaching for my heart” 分词结构作伴随状态。“every time I breathe I feel brand new。”这个句子中every time 时间状语起到了连词的作用。“Though we maybe so far apart,you still would have my heart.”典型的让步状语从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终通过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这是难以忘怀的一种精神体验。

第四,欣赏英语金曲名典,提高学生的发音和语音语调。笔者所挑选的金曲,都是由资深的艺术家和流行音乐大家所演绎的,他们的发音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歌曲节奏变化中所带来的连读、略读、等现象,从而有意识的模仿一些单词的发音。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按照所提示发音技巧来朗读练习,使大部分同学的语音语调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平时读课文时,学生也能展现阅读英语时的一种节奏和乐律,呈现出一定的美感。另外,英语歌曲中也包含了好多欧美国家常说口语词汇,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英语语言文化。如cause=because; wanna=want to, gonna=going to; ain’t=am not or are no等。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欣赏歌曲能够学到地道的、纯正的英语,了解西方人的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摒弃所固有的中文式思维。

第五,聆听英语金曲名典,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运用生动循环的韵律,把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好多英语歌曲饱含了对家人的关爱、对自然的崇拜、对公益事业的关心、面对失败时的勇气,对逝去的美好的惋惜。这些或是给人心灵的慰藉,或是让人对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或是鼓舞人要有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有时歌者本人就是我们道德的楷模,像两年前刚逝去的流行乐界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他用音乐歌颂大爱、种族团结与世界和平,谱写一首首慈善、公益名曲,一生投身慈善事业。据2006年正式的数据显示,Michael Jackson一生共为世界慈善事业捐款三亿美元,是个人捐款最多的艺人。他所创作的歌曲如“We Are the World”、“Heal the World”、 “Earth Song” 都深刻的表达了对非洲灾民和非洲贫困儿童的关爱和对地球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歌曲都广为传唱,歌曲给人以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