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关键词】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面神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 为良性肿瘤, 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7%~12%,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桥小脑角区(CPA区)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 空间狭小, 毗邻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传统外科手术死亡率很高。近些年来,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面神经监测的应用, 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龄17~79岁, 以35~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个月。住院时间35 d 4例, 平均住院时间26 d。

1. 2 症状与体征 耳鸣21例, 听力下降30例, 听力消失者18例;第Ⅶ颅神经损伤15例, 第Ⅷ颅神经损伤12例, 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同侧偏瘫2例, 出现锥体束征阳性6例。伴头痛等高颅压症状19例。

1. 3 辅助检查 57例行外耳道CT检查, 显示病变侧内听道扩大者43例, 可见桥小脑角内有圆形或分叶状占位病变;69例均行头MRI检查, 肿瘤多为类圆形或半月形, 呈长或等T1、长或等T2信号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号14例, 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58例, 其中49例病侧有不同程度客观听阈增高。

1. 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取侧卧位, 在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横窦上1 cm, 向下5~6 cm, 铣刀锯下枕骨瓣直径约4 cm, 外缘暴露乙状窦, 上缘显露横窦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缘, 硬膜颜色正常张力较高, Y形剪开硬膜至横窦和乙状窦边缘并悬吊, 显微镜下, 先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 小脑多数能满意塌陷, 然后,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的底部向内侧牵开暴露桥小脑角区。本组病例有6例剪开硬膜后小脑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脑外侧皮层约1/3后显示瘤组织。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磨出内听道上壁, 从内听道内向脑干侧分离, 分块切除肿瘤;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分离肿瘤周围的蛛网膜间隙, 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大部分后, 再游离囊壁, 妥善处理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供瘤血管, 电凝肿瘤组织时, 妥善保护第Ⅸ、Ⅹ、Ⅺ颅神经, 分离肿瘤上极时注意保护三叉神经和岩静脉, 分离肿瘤外侧时, 认真寻找、剥离面听神经, 如果肿瘤深入内听道较多较深时, 则需要磨出内听道后壁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听神经, 当位于内耳门处肿瘤包膜与硬脑膜及面听神经等粘连紧密, 分离难度大时, 可以遗留少许包膜。术后分层严密缝合枕部肌肉及头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评价标准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1]:Ⅰ级:正常, 总体: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 总体:仔细观察可察觉到轻微的面肌无力, 可有很轻微的联带运动;Ⅲ级:中度功能异常, 总体:两侧差别明显, 但无损面容, 可察觉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明显无力和(或)毁容性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刚能察觉到运动;Ⅵ级:无任何运动。

2 结果

2. 1 疗效 本组69例均行手术治疗, 经病理证实为听神经鞘瘤并且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随访6个月~1.5年。平均随访0.9年。肿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术后死亡2例(2.9%)。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术前面麻, 术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 2 并发症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标准, 术后面瘫40例, 其中轻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组颅神经损伤28例, 三叉神经损伤8例, 脑脊液漏3例, 伤口感染1例, 颅内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颅内积气5例。

3 讨论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多种, 但以手术切除为主, 如果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即可达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听神经瘤6年内复发率可高达44%, 而复发的听神经瘤再次手术切除更加困难。本组69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成负相关。小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轻, 易于分离, 容易保留面神经;而大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重, 分离困难, 易损伤面神经, 影响面神经保留[3]。对于≤2 cm听神经瘤几乎可完整切除, 但对于>2 cm的肿瘤, 在切除肿瘤前应充分降低颅内压, 再行囊内切除, 然后再剪开蛛网膜, 电灼肿瘤表面包膜并切开, 当肿瘤囊内大部分切除后肿瘤壁张力降低, 最后分块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组织。生长于内听道内的肿瘤, 则需要磨开内听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谨慎分离面神经并加以妥善保护。内听道后壁的磨除应视情况决定范围, 但要防止脑脊液漏, 必要时积极行颅底修补, 本组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在分离脑干侧的肿瘤壁时, 应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找到肿瘤与脑干之间的蛛网膜界面, 小心将脑干侧的肿瘤壁分开。听神经瘤手术力争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术中应轻柔操作, 避免过度牵拉, 在术中全程使用脑棉和微吸设备。在同一方向应该避免过度牵拉神经, 改变显微手术操作方向是令人满意的, 使得不同神经纤维得以暂时缓解紧张[4]。锐性分离面神经与肿瘤组织时, 术中应牵拉肿瘤组织而不是面神经, 更不要用力牵拉小脑以避免间接损伤面神经。使用滴水双极, 避免电凝的热损伤, 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血供。对于>4 cm肿瘤, 尽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肿瘤后被分离出的面神经失去了支撑, 仍会撕断面神经, 因此, 掌握好肿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术中面神经监测仪可以随时辨认和保护面神经, 从而达到目的。听力保留甚至较面神经功能保护更为困难。听力能否保留与术前听力有无、肿瘤大小、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入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有关。如果术者操作耐心、轻柔、努力进行听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时保护好内听动脉、迷路动脉等结构, 多数患者仍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

综上所述,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治疗听神经瘤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听神经瘤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会大大提高肿瘤全切率以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对CPA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3] McEleen JT Jr, Belmonte G, Fukushima T, et al. A review of facial nerve outcome in 100 consecutive cases of acoustic tumor surgery.Laryngoscope, 2000, 110(10):1667-1672.

第2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神经外科;感染

持续质量改进是指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近年来进行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用于医院各科,使医院内人人参与提高医疗质量,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1-2],其基本理念是将传统管理中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主动管理代替被动管理[3]。将它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感染管理中,通过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各种隐藏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转归,及时预防感染,实现前瞻性的院内预防感染管理功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神经外科手术也常称做脑外科手术,以外科的方法来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它是外科系统中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4]。我院分别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和空白对照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护理管理,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名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的男43例,女32例,年龄(45.7±20.6)岁,病程(12.7±10.5)d,颅脑外伤20例、颅脑肿瘤15例,脑出血18例,癫痫5例,脑积水17例;对照组的男40例,女35例,年龄(43.8±21.5)岁,病程(13.7±11.2)d,颅脑外伤18例、颅脑肿瘤17例,脑出血15例,癫痫7例,脑积水1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上采用采用空白对照,即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患者进行管理,其具体做法为:①发现问题,确定监测目标,如:发现引起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发现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颅内开放性手术作为主要的监测目标。②成立改进小组,由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小组组成,小组成员需达成一致的改进目标,督促手术医师及时留取各类标本送检,并对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监控手术人员认真执行外科洗手和无菌技术操作。③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对手术过程中流程要有充分的认识。④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如发生颅内感染可能是因为脑脊液的反流、操作没有达到无菌、引流管的使用是否正确等。⑤选择可改进的流程,改进小组对术中发现的可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提高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的执行力,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

1.3观察指标 患者在神经外科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大小,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的大小及患者的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4 w,实验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满意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它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质量达到更优、更高的标准[5],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它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必然趋势,已成为现代质量管理精髓和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标准是管理的首要职能[6]。它着重于实质原因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其指导思想为全面质量管理,主要通过重视过程管理,突出环节质量,提高终末质量,减少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后感染,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多较为严重,其中危重患者较多,预后较差,如治疗不及时则危及患者生命,而且这类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颅脑损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7-8],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而要做到减少这类感染和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实行持续质量监控,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要正确的使用引流管,并注意维持正常的颅内压。需要搬动患者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脑脊液反流颅内引起感染;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患者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实施了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采用空白对照的对照组,其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实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伍杏容,小艺.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1):108-109.

[2]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刨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3]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4298.

[4]应莲琴,谢清华,楮江洪,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2-1843.

[5]戴林,沙震宇,仇永贵.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警示制度的实施体会[J].交通医学,2012,26(4):396-397.

[6]周敏,赵大文.现代医疗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思路[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7(10):1254-1255.

第3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关键词】 嗅沟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ze the microscopic surgery prognosis of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ethod: 60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ic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were observed.Result:In this study,the 60 patients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d no obvious change or appear/increase proportion was 0,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icroscopic surgery; The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46

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颅内脑膜瘤的8%~13%,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大于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嗅沟脑膜瘤的位置较深,与嗅神经、视神经、大脑前动脉以及其重要的分支均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其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以及预后,可以提高质量效果,改善预后质量,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针对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嗅沟脑膜瘤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37~74岁,平均(48.9±2.6)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头晕52例,视力障碍40例,精神障碍19例,嗅觉障碍11例,癫痫9例。对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头部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

1.2 方法 嗅沟脑膜瘤的肿瘤占据大部分脑组织,而且还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并发症,例如脑水肿。针对无症状的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以及嗅沟脑膜瘤的大小、位置,采取针对性治疗(例如癫痫患者进行抗癫痫治疗,明显颅内高压患者适当脱水缓解部分颅内压等)后再限期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腰穿置管。患者去仰卧位,并使用头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三点固定,形成轻度颈伸,头侧的床头高15°,从发际内行双额冠状切口,从帽状腱膜下分离皮瓣至双侧眉弓,在鼻根上缘作双侧额部跨中线骨瓣,并对额窦开放患者进行常规的处理。

将患者的上矢状窦起始部两侧硬脑膜剪开,对上矢状窦进行结扎,斜着剪开大脑镰,将显微镜下的颅底视野增加。经患者纵裂分开双侧额叶,自动脑压板牵开双侧额叶,将患者的嗅沟脑膜瘤暴露出来,并且要避免出现过度牵拉。在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切开时,先进行电凝肿瘤基底部的供血动脉,如果患者的嗅沟脑膜瘤过大,肿瘤基底显露存在难度,或者是肿瘤质地较硬,可以对其进行分块切除,在手术中,要对患者的大脑前中动脉、穿支动脉进行重要保护。

如果患者的前颅底有缺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是重建,以避免发生脑脊液漏,肿瘤直径在4 cm左右,或者是肿瘤偏向一侧的患者,可以进行单侧额下入路,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术后加强对患者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术后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按照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进行镇静处理,并在术后加强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以及护理,防止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的产生。加强术后患者各方面的护理,为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1.3 手术标准 Simpson分级:I级:在显微镜下完全的切除肿瘤、受累硬脑膜、颅骨;II级:显微镜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电凝处理附着硬脑膜的肿瘤;III级: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未处理硬脑膜、以及扩展病变。IV级:显微镜下切除部分肿瘤;V级:进行肿瘤单纯减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嗅觉障碍、癫痫等,其中嗅觉障碍是嗅沟脑膜瘤的严重症状,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术非常的成功,患者的嗅觉障碍也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者是完全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术前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而言,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无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嗅沟脑膜瘤与嗅觉障碍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很成功,但是在术后,还是会有产生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等的并发症的可能,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为精神障碍加重2例,高热1例,颅内感染1例,见表1。

3 讨论

嗅沟脑膜瘤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分为单侧肿瘤、双侧肿瘤,一般情况下以单侧肿瘤为主,额部疼痛,一侧嗅觉逐渐减退或者丧失,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会忽视嗅觉障碍。因为嗅沟脑膜瘤的位置较深,与脑功能哑区相邻,而且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较晚,经常出现水肿等,其手术难度较大[1-3]。当前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4-6]。

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野障碍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肿瘤切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9]。患者患上嗅沟脑膜瘤会造成患者嗅觉丧失,当肿瘤位于单侧时,患者的嗅觉丧失则属于单侧性的,有较强的定位诊断意义,但是患者出现双侧嗅觉丧失时,会造成病症与鼻炎混淆。虽然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症状嗅觉障碍较为常见,但是患者自己往往会忽略,与颞叶病变而引发的嗅觉丧失不同,所以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鉴别。随着肿瘤的长大,患者将会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等症状,颅内高压又会造成视力减退,出现视力障碍。或者是肿瘤向后发展,压迫患者的视神经,造成视力障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嗅沟脑膜瘤手术成功之后,患者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是好转,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术成功后,因为个别因素的影响,会再次出现颅内高压、精神障碍、视力障碍等,这些症状的针对性治疗后,会得到控制。只有嗅觉障碍,进不进行手术,都会造成嗅觉的丧失,出现严重的嗅觉障碍。从嗅沟脑膜瘤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后恢复较好,在术后恢复及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12]。

本次研究中观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前发生颅内高压的患者占86.67%,经过手术治疗以及预后,无出现明显变化、加重或者是重新出现颅内高压的现象。针对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有10.00%的患者视力障碍无明显的变化,但是也无视力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精神障碍加重,无患者精神障碍症状消失。术前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其嗅觉障碍没有出现完全恢复或者是无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同术前基本相同,无明显的变化,而术前出现癫痫的患者,其癫痫症状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有1例患者的癫痫无明显的变化。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嗅沟脑膜瘤患者治疗前出现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临床症状在术后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得出嗅沟脑膜瘤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嗅觉,即使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而其他症状会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变化[13-14]。

嗅沟脑膜瘤会对患者的视神经进行压迫,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对其进行视力障碍预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肿瘤切除,会解除肿瘤对患者视神经产生的压迫,使得患者的视野达到最快的恢复[15-17]。嗅沟脑膜瘤患者早期嗅觉会逐渐的消失,嗅沟脑膜瘤对患者嗅觉产生的影响较为常见,切除肿瘤后,患者的嗅觉有部分可以恢复,但是也有不恢复的,本次研究中,有嗅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嗅觉并没有恢复[17]。

对嗅沟脑膜瘤患者进行精神障碍预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嗅沟脑膜瘤造成的神经障碍相比其他症状而言,发生率较高,而且也出现的比较早,患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记忆力会逐渐的消失,形成痴呆[18]。本文切除嗅沟脑膜瘤进行预后,患者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精神障碍消失[19]。

嗅沟脑膜瘤患者发病率后癫痫是其首发症状,癫痫发作后会出现意识丧失、身体部位出现抽动等,对患者的癫痫紧张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嗅沟脑膜瘤位置的确定有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中的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癫痫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

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脑水肿、颅内感染等,在术后加强预后和护理,对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改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11]。通过本次研究,以及研究结果可以证明,嗅沟脑膜瘤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为嗅觉逐渐丧失,患者记忆力减退,随着肿瘤的长大,会产生颅内高压,颅内高压会造成患者产生精神障碍、视力障碍,同时随着肿瘤的长大以及向后发展,会压迫患者的视神经,也会造成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等。针对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预后,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除嗅觉障碍)得到显著的改善,所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及有效的预后,在嗅沟脑膜瘤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将其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师拥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临床应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34-135.

[2]周庆九,付强,更・党木仁加甫,等.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09-110.

[3]王雄,张玉定.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143-146.

[4]田松.3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窦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2.

[5]喻军华,王璨,黄锦峰,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18-219.

[6]董磊.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6):96.

[7]徐宗华,徐善水,江晓春,等.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37-38.

[8]梁日生,周良辅,毛颖,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70-74.

[9]欧绍武,王军,王运杰,等.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20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9-51.

[10]何佳宏,肖益安,罗湘辉,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8):359-360.

[11]陈刚,董军,支宏,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3):247-249.

[12]李敏洪,向军,蒋宇钢,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7):1086-1088.

[13]李智高,王嘉沪,邓兴力,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河北医药,2012,34(8):1194-1195.

[14]凌国锋,谭占国,黄俊红,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51-52.

[15]喻军华,王璨,黄锦峰,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18-219.

[16]徐洪兵,何二平,王福林,等.嗅沟脑膜瘤17例手术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31):6838-6839.

[17]龚万新,周启发,罗木伟.回顾性分析我院显微外科治疗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37-138.

[18]陈永生,谭民轩,刘斌,等.常规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79-81.

[19]樊连国,海龙.矢状窦前1/3侵袭性脑膜瘤手术切除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83.

第4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摘要】磁共振静脉成像(MRV)、CT静脉成像(CT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是现代化的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辅助技术,在脑肿瘤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手术、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手术、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中,可辅助上述成像及造影技术清晰显示病灶动静脉状况、肿瘤与动静脉关联及肿瘤结构,对肿瘤切除、保护相邻静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T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外科手术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CT静脉成像(CT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有效运用可辅助术者更为清晰、准确了解脑肿瘤具体结构、肿瘤与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关系,可帮助安全、彻底地清除肿瘤并保护周围血管、神经[1]。本文旨在对上述三种成像及造影技术在神经外儿科手术中具体应用进行综述,对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成像及造影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

1 在脑肿瘤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1.1 CTV、CTA技术联合使用

两种技术联用以帮助术者准确了解患者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引流静脉各自的结构及关联,若CTA技术观察发现患者供血动脉只是为肿瘤供血,立即选择术中将供血动脉切断;若供血动脉经检查为旁路血管,就需要保护动脉;若CTV检查发现引流静脉只是为肿瘤血液引流,也应当手术将其切断;若反之发现引流静脉为旁路血管,也要注意术中保护[2]。

近年来采用两种技术联合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肿瘤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和三者结构与空间关系判断准确度较高。两种技术在此方面应用准确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体脑膜瘤相对其他区域供血更为丰富;辅助技术采用血管内对比剂方式成像,有较好的空间分辨效果,且局部血管有较好的精细度;采用三维图像观察分析有更强的空间感,更有利于术者完成术中颅骨等部位标记和查找工作,可对图像进行更自由的旋转,更方便地完成对血管及肿瘤关系的分析;便于通过多种途径运用薄层原始图像得出更多平面角度重建图像。国内神经外科手术中近年来对上述技术的临床运用中也有少数判断错误的病例,出现判断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非供血动脉与较大的瘤体仅仅相邻或者瘤体周围血管绕行、折曲,图像重建之后存在明显重叠现象,影响正确分析和判断。而且,利用上述技术难以准确判断和区分的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多分布于颅底脑膜瘤处,此处血管多、复杂[3]。

1.2 MRV联合MRA

联合此2种技术对脑肿瘤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及与血管关系观察分析结果与术中实际情况符合率也很高。国内相关临床实践结果表明,CTV辅助下判断准确率高于MRV技术,利用MRV技术判断解剖区域复杂静脉、细小静脉准确度不佳,主要由于脑脊液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形成伪影,直观性差、影响判断;另外,MRV技术受血流状态影响较大,若检查时小静脉、静脉窦部分血流速度放慢,就极易发生信号丢失而影响显影效果[4]。

1.3 3D-DSA辅助手术

DSA技术本身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动态环境下血管观察效果良好,尤其方便小静脉的观察。但是,此种技术对脑实质异常显示不足,需联合MRI及CT共同实现脑实质病变的判断;另外,此种技术对单根血管造影综合显示效果不佳,需联合造影。

2 在第三脑室、松果体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肿瘤病变范围相对大、病变类型更多、病变性质不尽相同,此区域的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度也不同,此区域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强化深静脉保护、提升肿瘤全切率。术前可运用MR、CT、3D-DSA联合观察肿瘤位置、大小、结构、与周围深静脉关联,更为及时、科学地制定手术方案,以免阻碍大脑深静脉引发出血、静脉梗死、脑水肿等并发症,保护静脉不受到手术操作损伤、避免损伤静脉而牵拉脑组织促使静脉压上升。

国内外临川工作者正尝试各种成像及造影技术辅助下行多种入路手术治疗,不同入路方式对大脑深静脉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手术中仍需结合各种成像、显影结果对肿瘤的大小、结构及位置进行分析,更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手术间隙,方能更好地切除肿瘤、保护血管组织。

3 在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镰幕脑膜瘤患者,MR、CT、3D-DSA联合运用可辅助临床工作者准确将镰幕脑膜瘤分为上、下、前、后4种类型,结合上述技术分析得出的肿瘤起源处与大脑大静脉关联、肿瘤生长态势,观察经脉系统是否因为受压而发生移位。若患者经上述技术联合观察分析确定为前型肿瘤,其大脑大静脉就会向肿瘤下部被推进;下型肿瘤的患者大脑大静脉则会向肿瘤上部被推进;另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深静脉水平移位现象。手术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大脑大静脉损伤及位置变化情况,考虑静脉充血及血性梗塞问题,提升手术成功率。

窦镰旁脑膜瘤的产生会对脑静脉窦有压迫作用,引发静脉窦闭塞、狭窄。临床上可通过MRV、CTV及3D-DSA技术联合观察肿瘤和静脉窦关系、静脉窦受压情况,以便于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便于术中保护静脉窦而避免发生损伤引发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同时也有助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5]。

当前,国内采用3种成像及显影技术共同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可根据不同部位病灶特点及血管分布特点更灵活地得到清晰的肿瘤及周围动静脉结构、位置图像,以便于临床工作者分析病情实际、更科学地开展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颜抒阳,高宝山,邓东风等.CT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3,8(2):182-184.

[2]宋明,王田力,李坚等.CTA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2):101-103.

[3]马廉亭,龚杰,樊辉等.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策略与方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1007-1009.

第5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我是来自贵州的求医者,今年33岁。我从小就患有癫痫,但由于癫痫发作得并不频繁,所以我从未进行过正规的治疗。但从两年前开始,我的病情突然加重,癫痫发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最多时1个星期会发作2~3次,使我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为严重的是,有好几次癫痫发作时,我的呕吐物堵住了气管,使我无法呼吸。要不是家人抢救及时,我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那时我经常想:照这样下去,我迟早会死在癫痫上。为了看病,我跑遍了我们当地的医院,花了近5万元钱,但病情却丝毫不见起色。2011年6月,经一位同学介绍,我来到了四川,找到了成都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雷町教授。雷教授听我讲述了病情后,并没有像别的医生那样急着为我开药,而是先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用药情况,然后建议我先做一个脑部核磁检查。经过检查,雷教授确定了我脑部病灶的位置。他在慎重考虑之后,给我开了两种药物,一种是奥卡西平,另一种是左乙拉西坦。然后他告诉我,以前的治疗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我服用的药物并不适合我,而且服药的剂量不够,无法达到我脑部的病灶,并告诉我若想彻底根治此病,最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回到家里后,我按照雷教授的嘱咐坚持用药,癫痫发作的次数果然越来越少。两个月后,我在家人的鼓励下,再次来到成都,请雷教授为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我已经出院1年多了,身体恢复得很好,癫痫再也没有发作。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雷教授,能有您这样医术精湛的医生,真是我们患者之福!

 

贵州 汪亮

雷町医生简介:雷町医生现为成都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专业组长、中华医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四川省及成都市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及成都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雷町教授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原四川医学院医学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华西医院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雷町教授在诊治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病及癫痫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斜颈、脑积水等疾病的诊治有极深的造诣,尤其擅长神经内镜技术及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第6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关键词】 显微手术; 基底节; 高血压; 脑出血; 小骨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crosurgery through small skull window in the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24 cases whose hematomas were removed microscopically through the small skull window.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Test, out of the 22 healed cases, 3 cases were in grade I, 10 cases in grade II, 6 cases in grade III and 3 cases in grade IV; 2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s

Microsurgery through small skull window in the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cerebral hemorrhage is of such advantages as short operation time, small wound, good exposure, little bleeding and easy performance..

KEYWORDS microsurgery basal ganglia hypertension cerebral hemorrhage small skull window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区,占脑出血的60%,临床表现重,预后差,死亡率高。手术治疗方法多,但效果均不太满意。我院于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利用显微镜、小骨窗技术,行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共24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病人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42~76岁,平均57.6岁。所有病人都有高血压史,有偏瘫,浅或中度昏迷。全部经过头颅CT定位、定量诊断为脑出血。血肿量35~70毫升,平均53.8毫升。有19例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位于左侧基底节区17例,右侧基底节区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全部病人在术前常规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术后抗菌治疗,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理疗,功能锻炼。

1.2.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进行,取颞部直切口,长约5cm,使用颅骨钻钻一个骨孔,再用咬骨钳咬出一直径为3.5cm左右的骨窗,放射状切开硬脑膜,用脑穿刺针确定血肿腔的部位以后,经颞中回或者颞下回,切开脑组织进入血肿腔。用脑压板牵开脑皮层,显微镜下尽量全部清除脑内血肿,保留与脑组织粘连较紧的血凝块,一般不需要使用电凝止血,采用脑面片压迫即可。如有小动脉喷射状出血,可采用低电流电凝止血。止血彻底后,敞开硬脑膜,常规关颅。血肿腔内不需要安放引流管。合并脑室积血者,可打通脑室,置引流管入侧脑室行内外引流。

2 结果

临床治疗患者24例,22例病人治愈出院,按ADL分级Ⅰ级3例(12.5%),Ⅱ级10例(41. 7%),Ⅲ级6例(25%),Ⅳ级3例(12.5%),死亡2例(8. 3%)。术后病人的意识都很快好转,血压明显较术前降低。复查CT见无脑内再出血,无脑梗塞,脑占位效应明显好转。2例病员死于肺部感染。

3 讨论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越来越多,其治疗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高血压性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约占1/3,但其死亡率却占脑血管病人的首位 [1] 。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在于正确掌握适应症和改进手术方法[2]。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中比较活跃的部分之一,发展较快。由于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如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以减少死亡并得到治愈 [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血肿压迫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1]。现在的手术方法很多: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血肿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内镜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等。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等治疗方法的使用,扩大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范围,手术成功率也不断提高[1]。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病残率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3]。

我们采用新的手术方法,治疗的 24例病人均获得了成功,特点是:(1)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4];(2)显露好,脑组织损伤轻;(3)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4)直视下血肿清除彻底,止血效果好,避免了对脑组织和血管的盲目电凝,减少了继发性脑损伤;(5)术后并发症少、病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我们认为:显微镜下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可以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宪荣,冯华.实用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12~515.

[2] 段国升,朱诚.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02~304.

第7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神经创伤外科

神经创伤外科是“警民共建武警总医院-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领导下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主任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刘佰运教授全职担任。开设病床50张,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医护队伍及专家队伍,主要开展包括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及其他神经外科疾病等的手术和治疗。借助于良好的就医环境、实力雄厚的ICU监护病房、完备的医疗设施,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使病人在这里能得到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共同提供的一流的技术和服务。

神经肿瘤外科

神经肿瘤外科开设病床45张,现有天坛医院首席专家两人,主任医师两人,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五人,住院医师五人,集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于一体,以颅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为主要特色。主要开展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颅脑肿瘤切除手术及颅底重建手术。除此之外,还开展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脊髓肿瘤手术;神经功能性疾病如癫痫外科治疗、立体定向外科、脑室镜外科、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疼等外科治疗。专科设备先进,配有德国ZEISS牌神经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法国DESSCTRON牌超声手术刀、蛇牌开颅系统和手术器械、日本脑科手术床及固定架、齐柏林牌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和脑室镜等,为神经肿瘤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为数千例患者实施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血管外科

武警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由天坛医院著名的神经血管外科介入专家吴中学教授担任主任。神经血管外科专业主要针对脑与脊髓血管疾病,是在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介入神经放射学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前沿学科。神经血管外科学是神经外科学的分支,其治疗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开颅(椎管)手术及新兴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者的特点是不开刀,创伤小,安全,疗效好。

神经血管外科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治疗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现有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五名,其中有博士和博士后三人,硕士三人。

该科室附设电生理室(肌、脑电图室、诱发电位)、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康复室等辅助科室。

在完成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的同时,针对北京地区脑血管病发病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性强的诊治方法,对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三级预防有独到之处。康复治疗室配备两名康复师及多种先进康复器材及检查量表,可进行肢体、语言、认知功能的检测及康复治疗,为脑血管病后遗症、脊髓病、痴呆等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科室创建的神经肌肉实验室,开展了肌肉与神经的组织学、免疫学病理检查,肌营养不良及线粒体肌病的基因检测等。在此基础上,对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症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是国内领先的神经肌肉病诊疗中心。

脊髓空洞症科

脊髓空洞症科是武警总医院设立的、目前国内惟一的专门治疗脊髓空洞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专业科室。通过多年积极的临床积累和创新发展,脊髓空洞症科已形成了独特的诊疗和康复体系。对脊髓空洞症和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及其相关的多种颅颈脊髓病变,在基础研究、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诊断分析和非手术综合治疗以及术后随访、康复资讯指导等方面已经形成领先的专科治疗特色。

脊髓空洞症科2001年开设了国内首家脊髓空洞症专业网站(省略),为脊髓空洞症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资讯检索和诊疗咨询平台。2004年建立“脊髓空洞症临床资料数据库”,目前入库患者资料已近3000例。

2004 年以来创新设计实施1.5~3厘米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微创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约20~30毫升,具有切口小、损伤轻、愈合快、恢复好和费用少的特点。独创的枕大孔区整形修复微创技术和理念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施手术已逾千例。

神经干细胞移植科

第8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鞍山 11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式适应症。 方法 该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对1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实行了三种手术治疗方式(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结果 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相比而言,死亡率、致残率均高 结论 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根据具体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多方面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073-02

[作者简介] 高扬(1979.6-),男,江苏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抽吸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该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外科手术治疗该病能及时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为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式适应症,该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对1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不同术式的外科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87病例均选自本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收入病患,其中男患112例,女患75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6岁,均有高血压病史(1~30年),均经头部CT扫描证实颅内出血,依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120 mL。

1.2 患者意识情况

该组病人均有高颅压症状,其中清醒者22例,嗜睡、昏睡、神志模糊者130例(GCS评分>12分),昏迷35例(12分≥GCS评分≥3分)。

1.3 出血部位与量

该组病例出血部位均位于额顶枕皮层下及基底节区,部分病例因血肿较大或临近脑室而破入脑室系统,出血量30~50 mL,38例,出血量50~70 mL,112例,出血量70 mL以上37例。

1.4 手术方法

1.4.1 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术前头皮标记出血侧额颞顶部大问号型切口,全麻后逐层切开头皮,翻开皮肌瓣儿,钻孔后铣刀形成10 cm×10 cm骨瓣,悬吊硬膜并切开,沿外侧裂分开脑组织进入血肿腔,(若颅压较高亦可选择皮层无血管区寻思皮层造瘘清除血肿),直视下清除血肿并仔细止血。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不放置引流管,减张缝合硬脑膜,引流管置于硬膜外,根据术中脑组织塌陷情况决定是否还纳骨瓣,分层缝合肌肉及头皮。

1.4.2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根据头部CT扫描在术区勾画血肿头皮投影,全麻后选择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钻孔后铣刀形成3~5 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脑穿针皮质造瘘至血肿腔,拉钩牵开皮质,直视下清除血肿,仔细止血,血肿腔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肌肉及头皮。

1.4.3 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层面最大者为穿刺层面,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局麻加强化后,头皮切开3 cm,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血肿中心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术后经引流管分次注入尿激酶后融化排出,具体方法为2万U/次,1次/d,夹管2 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多次复查头部CT,直至血肿<5 mL后拔管。

2 结果

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57例,术后死亡11(死亡率19.3%)例,生存46例,均术后当即复查头部CT显示血肿清除彻底,ADL分级: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20例,Ⅴ级1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60例,死亡1例(因术后二次出血,死亡率1.7%),生存59例,均术后当即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彻底,ADL分级:Ⅰ级20例,Ⅱ级21例,Ⅲ级16例,Ⅳ级2例。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患者60例,全部生存,动态复查头部CT,血肿均<5ml后拔管(最短拔管时间2 d,最长5 d),ADL分级:Ⅰ级28例,Ⅱ级19例,Ⅲ级13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到底采用内科保守还是外科手术两种方式的争议依旧广泛存在[1],但对于出血量较大(>30 mL)时,外科手术可尽快减少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继发性损害具有明显优势。上述3种手术方法为基层医院常用的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方法,其他如立体定向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等手术方法基层医院应用困难。在上述3种方法治疗过程中,笔者心得为: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麻醉方法简便,对患者损伤小,手术简单,切口小,时间短,但清除血肿不彻底,在减少占位效应的效果方面看较另外2种需全麻的手术疗效差,并且对术者的抽吸手感要求较高,笔者曾遇到因抽吸过度导致术中二次出血,改为全麻去骨瓣血肿清除的情况。其次钻孔手术需定位精准,头皮表面1 mm的差距到颅内血肿中心时可偏差1 cm以上,术前一定仔细计算,反复核准穿刺位置。最后钻孔手术需要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可操作,上述病例手术时间最短者在出血后的第3天,最长者在出血后的第10天,并且相对时间越长血肿液化越完全,手术操作更简单,术后甚至无需尿激酶的注入便可在术后2 d拔管。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需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损伤大,但是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彻底,在术后控制血压平稳的前提下,二次出血几率较少,对于出血量巨大,脑组织肿胀明显,在很短时间内即出现脑疝的患者尤其适用[2]。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比较大(30~70 mL)或出血位置相对表浅的病例,较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式方便快捷,创伤小,术后恢复快[3]。

综上,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快速解除占位,降低颅内压,防止继发性损害的优势,具体选择哪一种手术方式要全面权衡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有无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多方面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尹晓亮.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进展[J].北京医学,2006,28(3):175-176.

[2] 宋少军,章翔,费舟,等.去骨瓣减压与保留骨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颅内压变化的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6):172.

第9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1990—2004年我院收治肺癌合并脑转移12例,现将我们分期行肺癌切除及脑转移瘤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3岁。12例中10例因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复视等脑部症状收住脑外科;2例因反复咳嗽、胸痛等胸部症状收住胸外科。CT及MRI示脑部为球形病灶,直径2~4 cm。11例为单发病灶,l例为双病灶。病灶位于右枕叶3例,右脑5例,右顶叶l例,左脑2例,左颞顶叶1例。12例均为周围型肺癌,直径2~5 cm。左上叶4例,左后叶5例,右上叶3例。ECT骨扫描示均未见骨转移,肝脏B超均未见转移瘤。根据TNM分期,T1N0M1期3例。T2N1M1期9例。病理检查:低分化腺癌4例,状腺癌5例,腺泡状腺癌3例。

    12例中10例先行脑转移瘤及周围水肿带完整切除术,同时去骨瓣减压,2周后再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2例先行肺部手术后再行脑部手术。术后常规行周围静脉化疗6疗程。

    术后10例恢复顺利。l例视物模糊、复视,症状无改善。1例肢体偏瘫稍加重。10例恢复顺利者,出院后4月,有2例发现头昏、CT复查发现又有脑部单发转移瘤,行X刀治疗,病人最终症状缓解。

    术后随访至2005年12月,8例已死亡。死因:肺脑肿瘤复发并广泛转移。8例中生存时间为9~26个月,平均16个月。4例健在。4例中最短生存4个月,最长生存38个月,其中l例因脑转移瘤复发行X刀治疗,生存了22个月。

    2  讨论

    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高,约占脑转移瘤的30%~40%。其中腺癌脑转移最多[1]。本组12例病人为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且发生在腺癌各期。大部分以脑部症状首发。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过去多主张非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增多,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行选择性分期手术,可缓解病人症状,延长病人生命。

    肺癌的血行转移比较多见,在血流中发现癌细胞,与预后并无明确的关系,这些癌细胞与远处转移肯定有关[2]。肺癌脑转移为血行转移,故选择病人要严格。其适应证为:(1)脑部转移瘤为单发。(2)肺部病灶能切除。(3)无肝、骨等转移。(4)病人全身状况较好,能耐受肺、脑手术者。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转移瘤的一种极佳方法,可以代替手术切除[3]。颅内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局部,边界清楚且体积较小。本组2例术后脑部转移瘤再发行X刀治疗,病人症状缓解,均取得良好疗效,证实此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鲁继斌,苏守元.肺癌脑转移14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3,20:269-27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