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

第1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随着信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更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来储存信息。但是由于电子文档具有易复制、易传播、易修改等特点,数据信息也时刻隐含着被泄露的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数据安全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预防和解决电子产品数据安全隐患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人们在利用电子产品储存信息时更安全,也更放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 数据安全 措施

1 提高员工素质,保障数据安全

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员是实现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数据安全隐患防范的重要途径。所以数据信息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之上,对一些敏感和隐私的数据信息应做到绝对的保密,妥善保护其不被盗取或者泄露。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数据信息都是通过相关的电脑软件来进行保护,所以还要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软件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操作各种保密软件,提高数据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数据常备份,防患于未然

数据备份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异地备份,即将数据备份到与本地计算机在物理上相分离的储存器上面,虽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繁琐,但是安全性也高;二是本地备份,是指将数据备份到本地计算硬盘的指定区域中,其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在特定的存储器介质上来进行的,可以连接可移动的存储器,所以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快捷,但是缺点是安全性低。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要嫌麻烦,最好是使用异地备份,这样在信息数据受到了损坏。无法读取甚至是无法恢复时,备份数据就能够派上大用场,通过使用数据备份恢复来找回过去的原始数据。

3 彻底删除数据,根除泄露隐患

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删除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而隐私的数据,为了保证其绝对的安全,所以必须要进行彻底删除。要想彻底删除数据,方法有多种:一是借助覆写,进行安全删除;二是可以下载安装一些删除软件,操作方便;三是使用第三方的删除方法来进行彻底的删除;此外,还有一些格式化工具通过对储存器的格式化来实现对数据的彻底删除。 既然是彻底删除,也就是说在操作完成后,这些数据是不能再恢复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彻底删除之前,一定要反复核对,以免错删了其他的数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 定期进行杀毒,免受病毒侵害

电子信息产品一旦受到病毒、木马的入侵,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定期对电子产品进行杀毒也是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用户在收到一些可疑的邮件或是短信时,一定要及时把它们删除,因为这些垃圾邮件和短信很大一部分都是带有病毒的。其次就是要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对自己的电脑和手机进行定期的体检和杀毒,使其免受病毒侵害。杀毒软件也要经常更新,这样才能防治新型病毒的入侵。这是目前来讲的两种比较可行、有效的杀毒方法。

5 手机信息保密,加固数据安全

手机的操作系统比电脑的操作系统更加脆弱,安全性能也要比电脑低很多,所以手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信息数据泄露的危险也更大。所以大家要尽量少地在手机上处理一些的信息,在处理时也尽量设置密码或是使用一些保密软件进行加密。此外,不要随意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应用,因为许多的木马和病毒都会伪装成陌生程序的样子来迷惑用户,随意打开安装可能会造成手机失密。

6 采用数据恢复技术和追踪检查

当电子存储载体出现了硬件损伤,或是由于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信息数据损坏或是丢失不见时,就需要使用数据恢复技术来对原文件进行恢复。数据恢复技术是针对数据的损坏和丢失所研发的一项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重新获取已损坏甚至是已经丢失的数据。一般的数据恢复方法有针对逻辑层数据丢失的、有针对存储载体硬件物理层数据丢失的、也有针对固件层数据丢失的。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数据恢复软件有闪存数据恢复大师、SD数据恢复软件、黑匣子恢复设备等,其安全性和数据恢复的成功率都很高,而且适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硬盘、手机、L 盘、内存卡等多种电子设备的数据抢救,功能十分强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当遇到TB级这种的大容量的载体时,就只能采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数据恢复工具才能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了。而且如果存储载体内部结构方面存在缺陷,或是由于存储载体读取程序受故障而造成的数据损失,用这种方法也很难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此外,当数据信息已经泄露之后,我们仍可以通过信息追踪检测技术进行敏感数据事件的分析(用户或者系统的行为)、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威胁的分析,以此来追踪泄密的发生的来源,防止泄露的再次发生。此类相关技术包括叛逆追踪、入侵检测、审计等,可以起到“事后保护”的作用。

7 结语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依赖性已越来越大,但它在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希望以上这些必须措施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张延峰.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降低数据存储风险[J].硅谷,2011(14) .

[2] 张孝飞.数据备份在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安全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 2011(06).

第2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有形产品,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危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成为当今我们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政治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足以确保食品安全达到统一标准,所以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就是对食品安全实施区域化管理。现我就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谈一点微薄的见解。

一、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必然性

人类火的发明揭开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序幕,之后人们围绕食品安全管理一直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直至步入20世纪,继欧共体1964年(64/433/EEC指令)制定了《关于鲜肉生产好销售的卫生管理》之后,1969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又制定出台了《食品卫生通则》,从此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时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依靠政府的推动,也就是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技术手段实现食品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的差异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不同,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想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或实施区域认证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根本性

食品安全的风险不仅来自于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风险则来自于食品原料在种养殖环节造成的污染。而现行的食品安全源头管理理念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在特定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就要建立一种覆盖整个食物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而区域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开展的探索和尝试,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构筑三道防线”。我们所谓的“一个体系”指的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能够覆盖整个食物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具体模式为“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三道防线”指的是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一是对区域内的种养殖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巡回监督,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信息,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一个体系”的建立和“三道防线”的构筑,消除食物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因此可以说,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举。

三、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实践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仍占多数,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性,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促使我们努力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它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食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与农民合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推动农产品的优化,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使用价值;

(二)对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新突破,统一负责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

(三)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内检测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物资的配售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健全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搞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新模式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第3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现状 食品管理 管理措施

一、中国食品问题现状

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销售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屡禁不止,并且日益严重。中国食品管理一直采取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或者是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国的食品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还有许多重要标准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来。这些都为一些违法企业生产超低标准甚至是不合格产品提供了条件。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这也导致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的许多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购买产品时,安全意识淡薄,不顾及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购买特价便宜食品,抱侥幸心理,也为不合格产品打开了门路。也有许多消费者缺乏安全科学食用食品的知识,由此引发一些疾病甚至是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改善监管措施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2009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把食品问题上升到相关法律的层面上,以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同时国家各食品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监督抽查力度。全国上下掀起了重视食品安全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成果。从整体上上看,有了明显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食品安全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更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一是对全面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等;二是加强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完善与食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究并提出既符合国际原则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全面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还有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加强监管力度,实施相关法律,严打不合格产品。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安全。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责任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广大媒体和人民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会员要互相参观、检查、评议和监督。

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无论是从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查或是进出口把关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手段技术。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质监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补充新型的设备仪器,另一方面,更要训练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验技术人员,为产品检测严格把关。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我国已加入了WTO,为了打破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我们要注重引进和创新并举,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标准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为我国的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品监控机制,加强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相结合,监控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贸易状况。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人民,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民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督,政策法规的监管,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更加的健康美好。

参考文献:

[1]颜亦斌.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2).

第4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1公共卫生安全、人权保障与市场监管三种进路齐头并进

 

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三种进路分别为:公共卫生安全、人权保障和市场监管。其中,公共卫生安全的进路发展最早,而人权保障的进路发展最晚。

 

1.1公共卫生安全进路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食源性疾病的严重爆发在世界各大洲均有文献记载。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gnization,WHO)早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关注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严重危害,做了1些预防与控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食品生产运输一消费模式的改变,食源性疾病在各国频繁爆发,并迅速在全球各地传播,引发全球食品安全危机。为了应对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调整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管理。

 

2005年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国际社会监测与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了法律框架。《国际卫生条例》(2005)不仅强化了传染病(包括食源性疾病)国际控制领域的法治主义秩序,更从根本上展示出一种世界卫生组织主导下的前摄性风险管理模式,标志着传染病控制国际法的重心从检疫协调转移到了全球监测。1《国际卫生条例》(2005)制订了一系列新的规定,以支持现有的全球传染病爆发预警和应对体系,并要求各国改进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加强各国的监测与应对能力。其中,有关食品安全治理的最重要举措就是规定各国应通过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网络(TheInternationalFoodSafetyAuthoritiesNetwork,IN-FOSAN)和《国际卫生条例》国家联络点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食源性疾病的爆况,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牵头下利用其提供的平台进行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交流、情报共享和技术援助等,以提高国际社会应对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1.2人权保障进路

 

食用安全的食品是保障生命与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人权问题。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首次明确提出‘‘充足食物权(TheRightToAdequateFood)”的概念,指出人人享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基本权利”,并规定了国家独自或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农业、改进粮食生产、公平分配粮食等义务,以保障“充足食物权”的实现。0该公约第十二条规定了健康权,并对实现“健康权”的“环境卫生与工业卫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该公约第二条、第二十三条还对缔约国的义务与实现权利(包括食物权与健康权等)的国际合作进行了规定。此外,959年《儿童权利宣言》、1979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也都有关于“充足食物权”的规定。1999年5月,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二十届会议(1999年)第12号一般性意见(简称《意见》)扩充了“食物权”的内涵和外延。根据该《意见》,食物权(又称充足食物权)是指“食物供应在数量和质量上足以满足个人的饮食需要,无有害物质,且在某一特定文化上是可接受的。”

 

2000年9月,189个国家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其承诺的八个千年发展目标与食物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把“食物权”从政治承诺转变为法律权利的重要性。2000年4月17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了第2000/10号决议,决定任命一位专门负责“食物权”问题的特别报告员,以便促进和保障“食物权”的实现。让齐格勒先生和奥利维尔德舒特先后被任命为“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对督促和推进各国落实“食物权”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4月20日,人权委员会第2001/25号决议将特别报告员的职权范围扩大到包括作为‘‘食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饮用水。2002年2月15日联合国大会关于第三委员会报告的《有关食物权的决议》重申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权利和“食物权”的重要性,第一次使用了“安全”(safe)这个词语,表现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从而使国际人权文件中“食物权”的涵义更加全面。

 

1.3市场规制的进路

 

市场规制的进路,源于国际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初,并不太关心公共健康,只是重申了关贸总协定的为了保护公共健康的权益可以限制自由贸易这一原则。但是,随着健康权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贸易机制在保护公共健康权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在WTO规则中,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协议就有三个,分别是《GATT1994》、《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金协议》(Agreementon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协议)。

 

《GATT1994》第20条(b)项授权成员国有权“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该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前提是这些措施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尤其是各国关于食品贸易中的产品标准、农药残留标准、兽药残留标准、检验检疫措施等方面必须符合GATT关于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不歧视原则以及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有关规定。近年来,WTO/DSB处理的大量食品贸易纠纷,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是否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与不歧视原则。H国民待遇原则和不歧视原则禁止食品进口国在适用标准方面对进口同类产品与本国同类产品之间存在任何歧视。

 

TBT协议适用于所有产品,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但涉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由SPS协议进行规范)。TBT协定规定,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除为实现国家安全、防止欺骗、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等正当目的所必须之外,不得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第2条第2款,第3条第1款),且必须遵守非歧视原则(第2条第1款)、标准协调原则(第2条第6款)、同等效力原则(第2条第7款)和透明度原则(第2条第9款第10条)等。同时,TBT协议还规定了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的合格评定程序(第5、7、8条)及其相互承认(第6条)。根据TBT协议关于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定义,各种食品标准(如婴幼儿奶粉标准)、食品标签、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等都必须遵守TBT协议的有关规定。

 

2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并重

 

从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上述三种进路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制食品安全的国际法体系不仅包括有关食品安全的国际条约、公约、宣言等正式有效的国际法规则,还包括国际食品标准、实施食品安全控制的计划、战略、活动和方案等,检验服务、实验室活动、食品监测和疫病数据等服务,以及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等。也就是说,规制食品安全的国际法不仅包括具有直接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和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具实际影响力的计划、战略、方案、指南、标准、告知等软法。

 

目前,食品安全的国际法规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方面《GATT1994》、《SPS协议》、《TBT协议》等国际条约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三个国际协议缔约国众多,国际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国际标准(CAC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OIE制定的动物卫生标准和IPPC制定的植物健康标准)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CAC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协调全球食品贸易的影响与作用日益重要,它虽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但通过WTO规则(具体体现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获得了事实上的拘束力。从实践来看,WT0大多数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CAC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在协调国际贸易和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上日益增强的法律影响力,体现了全球治理结构的新特征一‘软法”往往在国际法的“灰色地带”扮演重要角色,对国际法上有拘束力的规则的“白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CAC等国际标准之外,WHO、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还广泛旨在控制食品安全的各种指南、计划、规划、战略、劝告等软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FAO/WHO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一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2003)别强调了‘‘从农田到餐桌”(FromFarmtoTable)的综合概念,指出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条中要始终遵循预防性原则,这为各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3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中负有责任并曰益发挥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该难题的解决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这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在食品安全全球治理中,一方面各国政府与食品监管部门对本国的食品安全负有责任,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生产企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作用,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有效减轻了政府监管的压力。

 

近年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这里的社会责任就包括食品安全。2011年欧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大肠杆菌疫情并蔓延至北美地区,毒黄瓜、毒豆芽事件让欧盟食品安全神话破灭,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关注。5近年来,一方面,国际社会通过政府间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直接调整跨国公司的行为,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软法,如《OECD多国企业指南》《全球契约》等,督促跨国公司自愿担当社会责任。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正式社会责任国际标准,鼓励世界各国及各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是否采用ISO26000,其主要技术内容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担当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这已经是一个全球现象。近年来,印尼、泰国、越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先后掀起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运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对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出现弱化的现象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强烈批评与密切监督。2011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了®011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报告》。该报告对2011年度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筛选整理,涉及的公司大部分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该报告汇总了家乐福(法国)、沃尔玛(美国)、葛兰素史克(英国)、宝洁(美国)等企业,强烈谴责这些跨国企业严重背离了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承诺。同时,发达国家逐渐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加大关注力度,对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将社会责任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引入WTO的谈判框架中。

 

除了强调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食品公司)必须承担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社会责任之外,国际社会也十分重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十分完善,这些食品行业协会在政府监管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全美谷物与饲料协会,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研究提出了安全储存谷物的良好规范及方法,大幅度降低了谷物储存环节造成的安全事故;荷兰的乳制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奶制品检测中心,其中行业组织对该检测中心的建立发挥了主要作用;日本消费者协会发起了商品比较试验、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咨询等运动,大大促进了日本的食品安全等。

 

此外,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明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立法零散、多元管辖以及监督、监测和执法工作不力,削弱了有效的食品管理,新闻媒体的监督显得尤其关键和重要。很多的食品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新闻媒体的调查、揭发被公诸于众,然后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最后得以彻查与解决。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最后,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也是世界各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西兰,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食品安全决策,这些代表有来自传统消费者协会的,也有土著居民和农村消费者代表。加拿大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加拿大政府在做一项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时,会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告,如政府公报、广播电视或者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刊登广告,向相关非政府组织通报情况;针对普通公众的咨询活动一般在工作日的夜间举行;对出席听证会的证人由政府报销差旅费,为有幼儿的家庭提供托儿服务,为少数族裔提供多种翻译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手语、盲文服务等。

 

4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框架与治理网络正在形成

 

食品安全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危机中独善其身。食品安全不仅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全球合作与共同努力。首先,食品安全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对其治理离不开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三者的良性互动。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问题,多元治理主体应加强合作,采取协调行动,实施跨国合作治理是解决该全球问题的有效之策。08再次,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是各国的条约义务。食品权不仅在经济上、道德上和政治上是必要的,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各国政府均有义务尊重、保护和帮助公民实现该项权利。最后,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恶化与全球蔓延的根本出路与必然选择。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无论从规模、波及范围还是影响后果上来说都具有全球性,亟需跨国合作进行治理。

 

目前,美国走在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最前沿。早在1995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在公共健康、药品、医疗服务、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领域进行规制协调的合作备忘录。1998年7月美国和墨西哥签订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1998年12月,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签署了关于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谅解录,以解决双方间存在的主要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农业强国的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模式甚至被WHO作为典范向世界各国推广。加拿大体系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集成、高效、标准化。一是拥有高度集成的机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所有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都在这里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管也更为有效;二是需要与不同部门合作时,确保很高的效率;三是加强推广食品安全危害关键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体系;四是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提高自身水平。08

 

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与世界各国(地区)开展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截至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同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蒙古国、越南、菲律宾、丹麦、法国、荷兰、爱尔兰、匈牙利、波兰、意大利、挪威、瑞士、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签署了30多个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第5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食品物流安全;风险评估

一、 引言

本文从研究物流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入手,从物流层面探索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找出了在物流层面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食品物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 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物流与食品安全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流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次出现日益凸显了物流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物流面临巨大挑战。

1. 物流安全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既包括食品供给安全也包括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食品的有效供给单靠生产还不足以满足分散需求,其离不开运输、配送、储存系统的支撑。完善健全的储运系统对于食品的价值实现、安全性来说都具有决定作用。一般来说,运输、配送系统环节的多少,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将决定企业所选择的食品包装物的材质和包装技法。环节越多,越复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造成的风险越高,所以要求食品包装物越坚固、越方便,包装技法要求越高。而转运时间的长短、储存作业效率的高低则影响食品变质的风险的大小,也会影响食品保鲜剂、防腐剂添加的多少。转运时间越长,食品越容易变质,则防腐剂添加的也越多,食品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因此,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条件。

2. 物流技术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防线也是瓶颈。由于储存保管及包装技术的出现才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所消费的食品时间性都相当强,不能及时消费就会变质、腐败。为了能够连续、长期供应,必然要对食品进行储存,从而储存保管技术、冷藏冷冻技术、保鲜技术应运而生,它是食品安全的防线。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技术的落后和使用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毁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相当频繁。因此,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制约因素。

3. 物流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食品的安全风险的来源很多,有供应领域的,有生产制造领域的,也有流通领域的。当前随着食品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环节复杂,层次众多,由此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物流问题亟待解决。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分装、拆装、分割、拣选等简单加工是最常见的物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加工作业不规范、作业环境不卫生、加工设备及工具落后导致的食品污染、毁损、变质问题也时有发生,从而也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4.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安全事件在流通领域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国物流设施与技术的落后和管理的不完善,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的食品物流带来了良好契机。对于食品这一特殊的流体,物流所肩负的责任不止是提高转运、储存效率那么简单,而是在高效率的完成物流活动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其中既涉及物流设施设备的安全也涉及到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技术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管理与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基于AHP法的食品物流风险评估

第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对食品物流风险的分析,本文将食品物流风险的来源分为四类:物流操作层面风险、供应链管理层面风险、物流技术方面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在物流操作层,主要考虑由于物流环节的多少、操作的复杂性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不同而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的大小。在供应链管理层则主要立足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合作性、协调性方面及企业监督、信用机制的完备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技术层则主要考虑储存保管技术、信息技术和包装技术等因素。外部环境层则主要考虑不可抗力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社会治安和舆论影响力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等。

如图1所示:总目标为A层,四类风险来源为B层,分别用B1、B2、B3、B4来表示,第三层14个因素分别用C1-C14来表示。

第二,构造成对比较阵。

应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尺度,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一因素的成对比较阵。具体标度值如表1所示。

首先对各层元素两两比较,由相关专家应用上述1~9尺度对各因素进行成对比较打分,然后取算数平均数得到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如表2~表6所示。

通过对比第二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可以发现,来源于物流操作层的风险最大,其次是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层风险比较大,相对来说外部环境层的风险比例较小。

第三,作一致性检验。

根据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量。

(1)定义一致性指标CI:

CI=■

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2)定义一致性比率CR:

CR=CI/RI当CR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进行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计算得出的各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四,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排序。

根据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和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得到第三层对一层的组合权向量,并进行排序,如表8所示。

通过观察表8的计算结果,能够发现食品物流风险来源主要是依赖于物流操作环节的复杂性、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性、储存保管技术的适用性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对于食品物流构成威胁的因素依次是供应链及企业监控及信用机制的完备性、包装物及包装技术自身安全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食品物流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社会环境、供应链协同规划的制定和自然环境。

四、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1. 提高对食品物流管理能力。食品物流的有效管理不但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还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要提高食品物流管理能力一方面要重视物流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建立快速高效的储运系统,包括科学储运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的选择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食品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提高食品的上市速度,降低食品超期风险。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食品物流的规范化运作,降低安全风险。另外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 增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及监控力度。食品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就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

3. 加强物流技术及设备在食品业的应用。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首先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及监督力度。既要注重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又要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同时要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4. 注重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的建立。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首先加强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的识别。对于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警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杨芳,谢如鹤.基于 GO-FLOW 法的苹果冷链物流系统安全性评价.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5):41-45.

2. 邹毅峰,林朝朋.基于安全可靠度的食品物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0,(6):1284-1288.

3. 雷琳,莫鸣.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与防范. 企业活力,2012,(11):28-32.

4. 王之泰. 物流如何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储运, 2011,(8):29.

5. 张延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政策与法律建设函待加强.中国储运,2006,(5):103-104.

6. 李志伟.基于 AHP 法与 BP 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物流技术,2008,(9):75-77.

7. 姜启源,谢金星等.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重点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号:12457205D-17)。

第6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曾有报道称我国的七大水系、湖泊、近岸海域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层层递进,最终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急性或慢性中毒等。除了将工业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外,含氯的各种有机化工产品工厂随意排放有害废弃物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间接地对各种食品原材料造成污染,最终导致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食品加工是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安全问题。滥用食品添加剂或者非法的添加物,会造成隐性的安全问题。某些企业可能违背正常的工艺要求进行食品生产,消毒工作可能不到位,使得一些病原体残留在食品生产或储存的过程中,从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原料、技术和工艺等应用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带来更多问题。如,在对很多生产用菌种进行的研究表明,食品工业用的黑曲霉、米曲霉等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另外,在社会中对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在食品的流通环节,食品的存储、货运等都达不到相应的要求,这也导致很多在出厂时是合格的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变质、腐败,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已经成了问题食品。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安全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关卡,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存在一些漏洞,纵容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保障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如,法律法规所规范的主要是食品的生产、经营等环节,而对原材料种植、加工中的添加剂等缺乏相应的规定。

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职责不清。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很多部门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但仅按照各自的行政职能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职责出现交叉时,而各自的规定又不同,则很容易出现矛盾。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有一些缺陷。食品质量标准是食品安全生产的一种量化形式,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存在政出多门、交叉重复、互相矛盾等现象。

维护我国食品安全的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众多问题,不仅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会给食品生产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迫在眉睫。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安全养殖知识等方面的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提高相关部门检测技术和能力

农作物中过量使用化学药剂是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测把关。我国的食品安全质检目前正受到很多方面的挑战,如检测技术、检测设备等硬件条件有所欠缺,导致检测力度不够等。为了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进行科学质量检查,一方面要充实仪器设备,配备世界先进的检测手段;另一方面要不断革新检测技术,并有选择地配备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检测人员。

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符合规范的生产环境是食品生产安全的基础,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保证生产环境的卫生是确保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应确保环境卫生;在运用新的原料、技术时,也应将保证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是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法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和保障,从长远来看,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随着人民需求的变化而做出进行相应调整。在我国最新起草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呈现了很多新的进步。如,强化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人的理念,规范了食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等。在食品监管过程中逐渐实现全程监控。每个部门在行使自己的相应职能时,也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共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帮助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对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也要统一规范。如,在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评估修订时,要抓住保障人体健康的基础,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标准条款内容,避免政出多门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将重点监控与系统的区域监控相结合,力争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进行生产、贸易等全方面监管,防范于未然。

第7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监管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的食品种类也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一些词汇可谓家喻户晓,如“毒奶粉”、“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但是出现的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却常常让人们非常失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那么,我国一些食品安全监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为此,本文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主体缺乏责任意识

食品安全监管应秉承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然而,实际工作中,监管主体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缺乏责任意识。主观上,监管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对食品安全事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存在多头监管的现象。当多个部门在职责上存在职能交叉时,出现问题后容易发生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监管职责不清,增加了追究责任的难度,从而导致多个监管部门却起不到监管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虽已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体系,但尚不完善,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与1995年出台的《食品卫生法》相比更趋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法律条款笼统而缺少细则、法律体系不严谨而存在处罚漏洞、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行政问责制尚未法制化等等,这样就使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食品安全标准制度仍需要进一步规范。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虽在不断规范中,但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导致一定问题的存在。如标准的时效性差、不够全面、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等;最后,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和召回制度仍存在一定缺陷。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市场的准入和召回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但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我国食品市场准入和召回制度仍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来,包括市场准入的审核形式化,把关不严;市场准入制度中产品分类不细致;食品召回体系不完善,同时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等等。

(三)食品安全监管技术相对落后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除了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检测水平低、检测标准及方法缺失、检测门槛高,从而导致了“检不了”、“检不准”和“检不起”现象的发生;二是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反馈不到位问题等。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依据,同时也为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提供支撑,因此尤为重要。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三是HACCP体系的实施在我国尚不完善,主要体现为运用流于形式、实施行业有限等。HACCP体系主要作用是控制食品中由于物理、化学及微生物造成的危害,是目前被全世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虽然该体系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对该体系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四是食品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是指分析评估影响食品安全的相关因素,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描述风险特征,在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理,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四)食品安全监管环境尚待改进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的好坏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与否。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外部环境完善程度还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食品市场上市场失灵问题严重,体现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等。其中,食品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二是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企业信用意识薄弱、未实现信用资源共享、惩罚机制不健全和法律保障缺失。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部分不法企业有机可乘,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埋没自己的良心,生产不安全的食品;三是社会监督还有待不断推进。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是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但我国的社会监督还很薄弱,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管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领域,同时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加强食品的安全监管、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非常重要。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一)明确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解决了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加以解决:一是在主观上要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识,真正将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纳入监管部门的责任范围之内;二是在客观上要做到权责分明,切实解决监管交叉或监管空白问题,努力做到权责明晰,履行好各职能部门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此,政府应将监管职责明确落实到每一个监管单位,厘清监管者职责,做好相互分工合作,保证监管工作的协调与高效。

(二)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因此,必须结合中国食品市场的具体情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2009年6月1日正式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在调整范围、执法主体、监管职责等各个方面都已更趋完善、全面,针对性也较强。但该食品安全法只限于强调制裁,关注事后补救,而忽视了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控制及相关综合管理等方面问题。因此,充实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国可以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更加严密可行。此外,应适当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同时,对相关渎职人员进行行政问责。

2.要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制度。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仅能够辅助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还能够有效解决标准间的重复交叉等问题,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我国食品市场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首先要保证标准的时效性。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食品安全标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要坚持标准的全面性。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应能涵盖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的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最后,标准间要避免交叉重复问题。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多标准引起的交叉重复问题,从而真正发挥保护食品安全的作用。

(三)建立高水平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体系

高水平的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进行提供技术支撑。首先,要营造一个成熟的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具体包括:检验检测机构的设置、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检验检测投入的增加以及自我检测能力的提高等;其次,要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使信息网络更加透明化。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应不限于让监管部门知悉,也要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因此,应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监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标识制度;再次,要落实HACCP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运用;最后,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有利于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环境

食品安全监管的高效运行,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相互配合,同时还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鼓励消费者积极主动监督食品市场,并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另外,要加快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步伐。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在于信用问题。所以为了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建设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具体做法有:在全社会倡导以信用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运用法律武器保障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有效建立等;通过一些措施来保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

三、结束语

食品安全关乎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也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影响。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依靠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根据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监管意识,保证监督主体不缺位,有效发挥监管主体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避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解决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技术问题,努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外部环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相信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涛.实践科学监管理念重在落实[D].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8(9).

第8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健康和饮食安全有直接关联,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也是存在的,对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政府及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对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食品是人们进食、生存的根本,所以食品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因而,食品安全的保障,是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重要责任。但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指的就是突然发生的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食源性病害事件等,这种情况的发生没有预见性,且事件发生存在事件发展、影响的不可估量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面对这种影响面广泛的突发危机,政府必须加大对危机管理的重视。

1危机管理的内涵

在食品安全中发生的危机事件,就是指相关部门或企业在没有任何准备及应对下突然发生的严重性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性。危机的发生包括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四个发展时段。政府对危机管理有预案,在危机预警期事件发生初始阶段,政府可通过监测预警,利用信息搜集和分析技术,加强对事件的了解、性质的分析,尽量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进行预控预防,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事件危害;危机爆发期是事件急剧发展并不断扩展时期,政府需采取应急处理,无论因哪种因素引发的危机事件,此时的处理必须以将事件危害尽最大能力降低到最低为主,及时建立处理小组,专人指挥,开启信息平台,并有效地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危机事件的缓解期,此时事件已经处于焦灼状态,相关部门必须应急对待并控制社会影响;危机事件的善后期,事件基本得到解决,这是政府及相关管理者及时应对的结果,同时需要进行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并需要曝光相关危机事件的事实及涉事者,还需由专家组对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利弊并总结经验。

2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政府虽然有相关危机管理制度,但监测预警期即事件初始阶段是很难被发现的,而很多事情的发生在潜在时没有给予扼杀,一旦爆发则会不可预估,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给予补救。譬如“三鹿奶粉”事件,没有在事件爆发最佳时间给予处理,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但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给予了应急处理,依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危机进行了解决。在此事件中看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反应、态度,非常重视并严格处置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在此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建立以卫生部、国家质检、当地及相关部门的监察小组;对涉事婴幼儿开通了免费救治通道;立即对各市场销售奶粉进行整体、全面的检查,一旦检测不合格必须给予处理;同时对奶粉污染源进行彻查,包括养殖场、原料奶收购、婴幼儿奶粉生产等所涉及的程序及渠道;立即对国家相关乳品业的监管制度、企业生产制度等进行完善和修正;最后在彻查实情后,对企业相关负责人、违法涉事人员等进行严厉惩处,给受害方一个交代,同时也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

3危机事件的解决对策

3.1建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

首先,政府及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其次,建立并完备食品安全风险测评制度,加强预警处理制度的高效性;再者,对企业的生产、应用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对企业的道德、责任、社会认知和法律意识等进行严格传教和监管,并创建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信用机制,督促企业的生产要规范、严格;最后,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科学技术,增加相关技术投入资金,加强生产企业在食品原材料、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3.2建立危机事件快速应急方案

人们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没有预知性的,也无法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后必须要面对。而政府及相关部门则需要建立快速的应急方案,减量减轻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危害。首先,应该及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组织,设专人负责;然后,置身事件发生现场搜集相关资料和信心;对产生危机的因素进行探查、分析;综合评估,判定问题所在并制定解决策略;具体操作,严格落实。

3.3创建食品危机国际合作机制

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在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不单单需要我国及相关地区解决突发事件,还需要国际的合作,建立共同机制,对相关事件进行处理。加入世贸组织后,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信息的传播及影响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当事件涉及外部效应后,则加重了事件的危害性质。因此,需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对危机事件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涉和处理,同时交流感想。

3.4妥当处理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给予有效平定之后,还需进行危机管理的善后工作。事件的暂时平息不能完全表示事件已经彻底解决,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政府及相关事件管理人员仍需对一些负面影响进行处理,避免因此再次造成危机事件的突发。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对事件涉及人员及事件事实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公布,并给予相应惩罚,对表现好的人员给予奖赏,同时总结此次事件给予的警示,提出进一步完善措施,最后极力做好安抚工作,使危机状态恢复平静。

作者:柴丹 单位:长春市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立伟.四项对策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的长效机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5(6):1902-1906.

[2]张喜才,张利庠.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0,16(7):58-62.

[3]王彦东,李云,桑启源.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再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6(19):78.

第9篇:食品安全的解决措施范文

【关键词】家政学 食品卫生与安全 教改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食品卫生与安全》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5xjyb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4-02

1.家政学专业基本概述

根据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家第一次把家政学专业作为一种特设的科目列入大学专业目录中,这是中国的家政学行业正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表现,这一举措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家政业的发展,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和条件。家政学专业主要研究人类家庭生活,并注重于改善家庭生活,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家政学专业引导人们利用科学进行生活的改善,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因此,家政学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家政学人才的需求。《食品卫生与安全》是家政学专业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程,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的质量。因此从文科家政学专业角度出发,研究《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改对于提高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指导思想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食品安全的解决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消费者个人也应该具备食品安全相关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消费者个人树立科学、安全饮食的观念,自觉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掌握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关键,把饮食的安全与健康结合起来。而家政学作为一个研究家庭生活的学科,研究食品的安全与健康也是家政学所涉及的范围。而《食品卫生与安全》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进行探究,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2.2 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食品的安全,同时也要求食品的营养。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家政学专业所开设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这门课程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进行本科家政学专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适应当代社会的家政学人才,提高家政学人员的从业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家政学人才的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开展为家政服务行业提供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用系统、新型的教育培养方式为中国的家政业提供新鲜的血液。

3.《食品卫生与安全》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精炼课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听讲,教师通常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较为繁多,且没有突出内容的重点,学生难以掌握课程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对授课内容“有重点”地讲述,要提纲挈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课堂教学中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进行讲授,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直接的感受并理解知识内容,让课堂知识具有时代气息和很强的实践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主次内容的顺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国教学改革后,家政学专业的教学课堂中应该有侧重点地进行,比如课堂进行到生物性污染这一节的时候,教师教学中要注重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的结合教学,通过复习已学习的相关课程知识,从而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程中汲取营养,进行新内容的学习,这样学生既能够快速的掌握重点内容,同时还能够借助新内容的学习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例如,在进行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中的生物性污染章节内容教学时,学生已经完全熟练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稍稍带过,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在生物性污染章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结合个人经验或者是真实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述,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就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与时俱进

《食品卫生与安全》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理应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不仅要从国内发展现状来看,更要广泛联系国外人民生活和相关理论成果,进而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食品的卫生与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因此,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有效的将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到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实践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举一反三,有据可循。例如,在长沙“僵尸肉”事件曝光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从食品的安全、食品保质和营养方面来分析;而在“毒生姜”和老酸奶“工业明胶”事件曝光后,我们的教学重心就应该放到食品安全这方面来。

3.3 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食品卫生与安全》作为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应该更加重视实践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理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辨别分析食品安全与否的能力,针对一些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在选购食品及贮藏食品时更为科学。

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并且掌握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定义,辨别食品安全与否。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关乎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问题时,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的的贯彻,除了进行理论的教学之外,还要注重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每一节课堂内容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的学习,并且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相应的知识。

3.4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学习”变成“会学习”,把“教师督促”变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把教师的工作经验引进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在理论教学的时候更应如此,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足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食品安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新的教学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知识分析并且解决问题。而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不同的例子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本学科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3.5 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食品卫生与安全关乎社会中每个人的健康,因此也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参与,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维护工作中,才能够使我国的食品市场安全稳定。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影响,扩大食品安全意识的传播,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养成良好的饮食安全习惯,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食品行业上升到更高的安全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清安,刘晓静.《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