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与编程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本探究经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走访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河南省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编程能力)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查表明,当代计算机专业高校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象已然成为了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现状,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从专业课程设置到学习方法的具体思路,从而促进大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编程能力;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19-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编号:CXXM(2014)32)基金资助。
一、计算机专业学科社会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今计算机科学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标志。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抽象和自动化的计算机学科旨在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分析能力,程序设计实现能力和对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运用能力。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些列思维活动。且IT行业经过几年的低谷,现在在国民经济中蓬勃发展,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社会需求量巨大。随着IT行业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编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自身编程能力已经成为当代计算机类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现状
1.学生学习现状。根据调查显示,80%的学生在实验课以后基本不做和编程有关的学习,课后时间多半是用于娱乐,不到10%的学生会把空闲时间花在对编程的学习之上。在课堂上,50%的学生会经常看手机,30%的学生会偶尔看,认真听讲的少之又少,能完全理解老师讲课内容的更是屈指可数。专业实验课仅有仅少数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完成,而只有少数专业课会要求有课程设计。大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比较清晰,动手能力比较差,一旦进行上机编程,便会手忙脚乱。对于类似ACM这样的程序设计大赛,参与者不足1%,大学生编程能力亟需提高。
2.教育现状。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社会对编程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高校教育显得有些应接不暇。编程语言从c语言、c++、c#、vb到Java等;操作系统从dos到windows再到mac;手机操作系统从塞班,黑莓到安卓,wp以及ios。技术格局和市场需求都在快速变化,而高校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不敢大胆创新,教育内容改革速度也远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
(1)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分配不均。调查发现,90%的高校理论课时远大于实验课时。而理论课程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老师极少使用板书,且内容繁多,换页较快,笔记速度会跟不上。近七成学生反应理论课有时候会不知道重点在哪儿。对多媒体教学的深度也有微词,认为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不易掌握。
(2)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调查表明在开设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高校中,有八成实验室不能完全开放以随时保证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由于专业特点,学生的自习更多时候只能在宿舍,然而宿舍的学习环境不能和实验室相比。
(3)实验室配置落后。据调查,在校大学学生普遍反应设备缺少或者配置落后。这使得部分实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部分软件受硬件条件约束就不能使用。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三、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相关建议
编程语言是编程的的载体,是高级程序语言,特点是枯燥难学。然而编程能力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亟需掌握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编程不仅指编程语言,更指的是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编程能力,要从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着手。作为编程的基础,掌握好编程语言也是必要的。而想做到炉火纯青,那就必须要打好基础。
1.对高校的建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是必要充分条件。首先,需完善实验室设备。作为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设备是否齐全完善,能否紧跟社会大潮,对是否能培养出一批走在时代前沿的IT精英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实验室要更多地面向学生开放,保证大部分学习的学生能拥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工科,学习不是要坐在教室翻书本自习,而是要多和电脑打交道。自习室自然不是一个合适的地方。宿舍则就更不用提。实验室是唯一的好去处,但是,人一旦多了,实验室的纪律和管理也要相对加强。最后,作为工科这一注重实践的学科,将所学知识化为实际经验绝对是必要。所以不妨自己结合,形成一个工作组。去实际开发一些项目,去体验真正编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也可以寻找一个指导老师,来指导迷津,进而提高本领。
2.对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教师的建议。对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应该注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疲于学、倦于学转变成乐于学、好于学。而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灵活多变,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到深入浅出。并且要尽量引入例子,毕竟实例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一例多用,多次变换问题条件,或者是用多种方法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了加强讲课效果,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多给学生留些问题,让学生下课自己去解决。自己多动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会记得更清楚。
3.对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建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编程也是一样道理,唯有多写多练,才能提高编程能力,做到熟能生巧。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那么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写代码。不过在大学自由时间相对较多,有必要每天抽出一至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练习编程,并且持之以恒。编程问题有一些很经典的案例,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当然,不要一味的去“复制”代码。所谓“复制”就是只写不去思考。编程最重要的还是算法和编程思想。要达到这种高度就要一定的熟练度作为基础。但是熟练度到了,若不能融会贯通,依然掌握不到精髓。所以善于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思考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总结经验才是事半功倍、不断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
随着IT行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对各大高校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拥有扎实的编程能力就拥有了竞争利器。本探究的目的也在于促进计算机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责松,陈文字,王晓斌,戴波.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27-30.
[2]徐琦.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之我见[J].中等职业教育,2009,(12):36-37.
关键词 数学算法;计算机编程方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73-02
当前,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编程的途径对软件进行开发,对计算机编程来说,数学算法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只有将数学算法合理适当地应用于计算机的相关编程之中,才能实现计算机编程的高效率运行,才会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成功率。计算机编程要运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离散数学和微积分等运算,对这些数学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将它们运用到计算机编程方式的改进优化中,可以提高计算机编程方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 计算机编程方式的基本概况
1.1 数学算法的简介
算法作为数学研究中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对计算机编程的研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信息科技在迅速发展创新,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的影响日益加深,数学算法逐渐成为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算法的基本思想,培养和提高他们进行数学算法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数学算法学习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深入研究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算法的精髓和内涵,提高自身的推导计算的水平,增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进而确保自己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课程的顺利学习。
1.2 计算机编程的简介
计算机编程以计算机语言作为根本,通过人们对计算机语言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能够完成多种类型不一的计算机功能。从根上来说,计算机诞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大量的数学计算,进而为人们解决复杂困难的高级大量数据运算,为人们提供最精确的计算结果。对计算机进行创新改造和升级,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的运算效率和准确度,而且能增强计算机编程应用的实用性。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保证计算机运算结果精确无误的基础上,使计算机运算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1.3 数学模型是算法与计算机联系的桥梁
将繁多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单化并抽象为适当的数学结构,便是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采用实际调查、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等方法,对研究问题的内在特点和实际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问题的关键部分和主要矛盾,建立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应用数学思维方式和理论知识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数学计算的选择在计算机编程方式的优化过程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计算机本身的运行效率、内存容量大小、计算机的质量高低等等。由于运作效率和自身质量的不同,计算机的编程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类型的不同而选取恰当合适的数学算法。在实际的操作流程中,应用简易直接、改造优良的数学算法,这能大大减少计算机执行任务的时间,能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工作运行速度和质量。
要想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数学算法的选取。其中一方面是根据时间的复杂性进行合理选择。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在高速发展,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高效率和高质量,适当的数学算法能够让计算机在最短的时间内编译出最多类的程序。还有一个方面便是考虑空间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追求节能降耗,即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把这两方面内容进行相互结合,才能选择出最适当合理的数学算法。构建理想的数学模型,将合理的算法与计算机编程相联系,实现计算机编程的设计开发。
2 优化计算机编程方式的措施
2.1 对数据结构进行合理设计
数据结构是否存在合理性对数学算法性能的高低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的数据结构能够让数学算法对变量进行访问的速度得到提高,降低变量占用的内存空间容量,进一步提高数学算法的效率和水平。比如说,若是在稀疏矩阵中含有很多的元素,则需要参考缩矩阵的储存空间,假设直接通过二维数组的途径了储备矩阵,则可能造成大量存储空间的浪费。因此这时应该选取三元组进行稀疏矩阵的储存工作,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稀疏矩阵的占用空间。采用联合体的方法对共享变量进行深入加工,让多个变量能够共存于同一段内存空间之中,这大大降低了数学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从而大大提升了数学算法的
效率。
2.2 通过并行计算减少算法执行时间
通过并行计算来实现算法执行时间的减少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对单机上的多核心进行并行,另一种方法是多机间的并行。现阶段,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优化改良的速度很快,目前计算机中大部分都为双核心或者是四核心;而且,计算机软件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创新,使得分布式系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大部分的算法缺乏对多核心计算机以及分布式系统的优化改良,依旧使用的是串行的执行方法。在对数学算法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把算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可并行部分,另一个是不可并行部分,分别运用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实现计算机不同核心的分配工作,可以得出最后的相应结果汇总。在运用分布式系统展开并行计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计划好算法的运算量,考虑到所需的网络支出开销。
2.3 提高学生学习算法设计的兴趣
算法设计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数据结构分析能力。这便需要授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运用各种不同的多样化的授课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实现完美的融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设计的学习。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需要明确好教学目的,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其他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破除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将新型科技与现场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授课结束之后,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认真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的算法设计的练习和任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自觉性。
3 结论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出现跟数学算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如今计算机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数学算法也在持续进步。计算机编程方式的改进和优化离不开数学算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在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对计算机编程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优化改进,要努力设计出合理的结构数据、利用并行计算降低计算机执行命令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算法设计的兴趣和能力。只有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的措施,才能实现计算机编程方式的革新,让计算机编程拥有更高效的性能,才能减少计算机编程方式在技术性方面产生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计算机编程方式的进步,促进信息技术行业的良好发展。
⒖嘉南
一直以来软件开发编程语言类课程在大学计算机专业里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从经典的C语言,到时下流行的C#、Java等,甚至有些还开设了便捷化的图形化编程。到底应当如何提高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人才。本文从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编程语言类课程开设的教学目的
这里所讲的目的并不是教学大纲所提的目的,教学大纲所提的目的过于细分,甚至有些过于“崇高”,笔者认为其目的分为三个大的方向:(1)培养软件编程操作类人才,通常称为程序员;(2)培养计算机研究类人才。其实这两类教学目的无非是培养操作实践类人才,或者是理论研究类人才。(3)培养计算思维,并应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方向一般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类课程的目的。
当然这三大方向只是不同的侧重点,它们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在很多高校里将第一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的基础,即先操作实践后理论研究。同样,第三方向也是计算机领域的重要技能,它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基础。
1、教学方向一:培养软件编程操作类人才
以此为计算机编程教学目的的院校,大多是高职高专,甚至有些中职类学校。在这类院校里,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而编程操作可以说是他们“吃饭的工具”。如何使学生熟练掌握“工具”是编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一般来说,这类院校的编程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1)熟练使用软件。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一些当前行业比较流行的编程软件(Visual studio、JDK等);(2)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为主,跟实际应用结合比较紧密,有条件的院校直接让学生参与一些大型的项目制作;(3)校企结合,担任这些编程类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有企业项目开放经验者,这样能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
2、教学方向二:培养计算机研究类人才
大部分本科类院校以此为计算机编程教学目的。此类院校里,学生有可能进一步深造,或者做一些其它研究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会编程主要是成为自己的技术手段,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进行验证,或者为自己科研理论做实验实践。总的来说此方向的编程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理论化、系统化。编程课程往往是一个体系,从基础的数据结构到控制台类的语言,再到模块化的其他高级语言,由多门课程组成。(2)注重知识间的迁移与联系。例如,数据类型与存储工作原理相联系;多线程与CPU工作原理相结合;网络连接使用网络基础的TCP/IP协议去理解。(3)课程进度往往较快,不注重学生练习,而注重学生理解。一些实践类的操作一般是由学生自己的实践,遇到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
3、教学方向三: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国内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编程课程的院校比较少,而在国外,这一类课程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而选修此类课程的大多是非计算机类学生,最后这些学生在结课时往往能设计出比较有创意的程序,从而达到了开发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
一般来说,国内大学都有计算机公共课,有些院校规定学生需要通过国家的或者地方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计算机公共课,本应该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而现在往往成为了一种应试教学,而非计算机专业根本就不开编程类课。
笔者在此建议国内的高校多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课,哪怕是公共课也好,当然编程语言选择上,最好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例如:Scratch、Hopscotch等。
二、编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近年来,有关于编程教学的方法很多,比如说:结对编程、任务驱动、演示练习、分组实训、项目驱动、发现式学习等等,甚至有些校企结合的院校直接将学生送入项目开发组学习锻炼。但在此笔者强调一点,所谓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因材施教,与教学目的相结合。
在此不妨将学生的素质能力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大致对应于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的学生,但是这种界定也不能太过于绝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状况而言。对于素质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多动手,因此像任务驱动之类是比较好的选择。而对于素质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来说,则要侧重于多动脑,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普通的演示练习教学法即可,在学生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用项目驱动来检验教学成果。
在此,还要强调的是学生的素质能力一般来说是正向发展的,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总之,作为编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自身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多参与一些企业类的项目,多扩展自己的计算机知识面,最好能够融会贯通。而且更需要了解编程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以及整个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简历】
随着家长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重视,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逐年提高,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每年都会招收大量学生,伴随着计算机专业生源的不断增多,各高职院校也正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然而在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重软件、轻硬件”的教育现象,在对学生的培养上缺少对计算机硬件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情况不断被重视,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农村生源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而由于地域限制、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导致这些农村生源的学生以前接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少,在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方面进展较慢。
2.农村生源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硬件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课程中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缺少足够的重视,且碍于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晚,甚至有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从而导致了农村生源的学生在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上掌握薄弱,缺少基本的硬件理论支撑。
2)软件编程能力欠缺
大多数农村生源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学习,从而导致在开始学习计算机软件编程课程的时候成长较慢,由于软件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编程方面的教学进度,进一步影响了学生软件编程能力的提高。
3)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接受较慢
传统计算机教学主要采取“老师讲课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自主锻炼的机会,一些高职类院校缺少足够的机房等基础教学设施,导致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生源学生缺少直接的实践练习机会,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培养。
3.改革计算机专业农村生源学生的培养机制
针对于农村生源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理念,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农村生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新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学校硬件教学设施
高职类院校应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均衡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加大投入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设施,加快现代信息化建设步伐,扩大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电教室等基础教学设备,为学生能够随时使用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提供保证。
2)软件编程与硬件教学有机结合
学校在不断注重学生软件编程能力教育的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硬件基础知识的教育,做到软件教学和硬件教学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软件编程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3)加强计算机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主要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和地位,随着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不断增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高职类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加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项目的总体把握和细节实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4)组织并实践计算机竞赛项目
通过参加计算机专业知识竞赛项目,不仅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熟悉基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计算机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计算机竞赛项目、全国计算机挑战杯等各类计算机大赛,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合作意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应该积极将这类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课程当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
5)校企联合新型教学机制
高职类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企业输送高科技人才,学校应该重视对企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企业技能的培训,通过校企联合教学的教学机制,采用“学校教学、企业实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校就开始接触企业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4.结束语
计算机编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计算机课程。目前学校开始的编程课程主要有:C语言、J AVA, C++ , PHP语言等。这些语言是计算机编程课的必修课程,只有学会了这些基本的语言,才能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语言和更集成的软件开发平台。因此大学的计算机课几乎都有编程的课程,同时也是必修的课程。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却面临很多问题。
1.1程序语言主要是英语,不容易理解
几乎所以的计算机语言都是英语,大部分英语单词不是常用的词语,造成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程序的过程中,必须先求学网翻译程序中的词语,才能理解程序中命令和语句的意思。有的就是查找字典了,也翻译不准词语的意思,因为大部分计算机语言中的词语意思是专业英语,只在计算机中代表特定的意思,而在其他语境中却代表另外的意思。
1.2计算机程序语法和结构严格,不容易掌握
计算机语法和结构比较严格,所有的变量必须先声明,语句结构有严格的顺序和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个标点就可能会造成错误或者程序执行不了。所以学生要记住大量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符号,要不然根本理解不了程序,更不可能写出程序。
1.3计算机程序逻辑性强,程序不容易设计
在编程过程中,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运用很多语句和命令来解决问题。但计算机语言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在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就算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相关命令或者考虑不够全,造成程序编写错误,或者根本到不到预期效果。
2易语言的特点和易语言用于编程教学的优势
2.1易语言的特点
易语言是主要以汉语作为命令和程序代码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由于易语言是全中文支持模式,编程者无需很高的英语水平,就可以学习和掌握易语言。易语言跟其他大部分开发语言一样,它拥有专门的、可视化的、集成化的开发环境,用户可以利用它进行程序编写、界面设计、编译调试等一体化的操作。汉语命令和代码的快速录入与识别是易语言的最大特点,同时易语言的语法结构按照汉语的语义特点进行设计,特别是程序定义模块采用便于理解的表格形式,用户无须记住程序的定义方式和使用格式,直接填表即可。利用易语言编程,告别了其他编程语言繁琐的定义和严格的格式,不用在意变量的使用范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明白算法和语句结构,更深层次理解编程的本质。另外易语言提供的参数提示和引导技术,不用用户记住命令和语法,只需要按照中文的意思输入拼音即可获得命令提示和参数引导。对于初学者来说,易语言的学习就是打开编程之门的钥匙,对学习其他编程语言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2.2易语言用于计算机编程教学的优势
2.2.1易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编程课一般都是国外的开发的语言,学生不仅对语句与命令难以理解,而且要记住大量的语法与结构。许多学生看编程的书籍像是看天书一样,大部分学生一提起编程课就感觉是乏味和无趣,对其失去了兴趣。因此计算机编程课变成了大学中最无聊的课。易语言是以中文为基础的开发语言,语句和命令按照我们的表达方式来命名,同时,语法结构也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设计,符合我们心理特点。另外它也是可视化的、集成化的编程语言,利于学生理解与操作。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计算机编程的学习变的比较容易。
2.2.2有利于学生培养编程思维意识
程序编写的本质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要学好编程课程其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使得学生养成一种编程思维和思想。易语言是窗体设计和代码编写相结合来实现程序编写的,支持可视化的操作,窗体和组件的属性都是中文形式。包括支持库、程序、编辑菜单栏都是中文语句。用户可以直接用中文输入命令和语句,也可以按照命令函数提示格式输入语句。它独有的帮助功能能够提示代码流程,可以方便用户理解程序所表达的意思。对没有接触编程语言的学生来说,可以快速上手,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小游戏和软件。
2.2.3易语言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
计算机编程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对教师授课来说也是有压力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让学生了解特有的名词和语句,但由于学生没有计算机编程思维,又没有非常切合生活的实例,所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其结果是教师费了很大的力,学生还没有学好。讲授计算机编程课的教师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不能用常用的语言来解释特定的命令和结构,同时在课堂上又要给学生讲解英文单词。大部分的程序都是英文,就算有时候讲解完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其中意思,因为单词的意思往往也不能说明它在程序中的特殊意义。易语言的简单易学,可以让学生对程序的执行流程、语句结构等有一定的认识,教师也不用再翻译英文单词,降低了教师讲课压力。
3易语言应用于大学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改革内容
3.1课程设计的改革
3.1.1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形式
作为必修课程开展教学,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进行开设,由于非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的应用能力不用太强。开设易语言课程,让其对计算机编程课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计算机编程的意识。作为计算计算选修课开设,由于易语言在现实应用中还不很不广泛,大部分软件开发都还是应用的是常用的编程语言。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的学生,需要利用编程语言来设计软件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语言来开发程序,易语言只能作为一个了解的语言,而不能利用易语言来实际操作和编程,所以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来学习。也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来学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对易语言有兴趣和喜欢编程的学生进行讲解。有些学生喜欢编写小游戏或小软件,喜欢钻研计算机编程问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习易语言,并开发相关的软件和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分层次、分学科教学
由于易语言简单易学,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分层次、分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如果让有些计算机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易语言,可能有些简单。易语言应用于实践的范围还不广泛,当前开发软件的主流还是国外的编程语言。所以对这些同学而言,学习易语言就可能浪费了时间。可以预先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然后分层次教学。另外要分学科教学,针对学生学科的不同,来确定是否开始易语言和其他语言,让课程充分符合学生的水平,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3.2授课方式的改革
3.2.1以易语言为先其他语言为后的教学方式
易语言中文可视化的环境和编写程序的特点,可以将其作为编程课程的第一门课,让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程序集、子程序、变量、模块和定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特点和本质理解计算机编程中循环和判断的运行规律;掌握软件开发和系统搭建的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计算机编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学习其他编程语言打下基础。要以易语言为先,其他语言为后的教学方式改革计算机编程教学。
3.2.2开展自学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别是计算机编程课。学生对于那些难懂的术语和命令往往一筹莫展,也容易忘记。另外,只讲解理论学生从直观上很难理解,最终结果只会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因此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语言的特点和优点,让学生自己很容易上手,易语言课程的讲授可以直接在机房中开展,可以开展自学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讲解。
人才市场调研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就业需求的动向,能够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计算机人才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更加需要借助人才市场调研,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此帮助学校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此,本文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进行调研,涉及调研单位和企业包括软件开发公司、传统制造业企业、服务类企业等,以此,提高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分析。通过对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反馈意见的整理,计算机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认为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计算机人才市场对于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层次结构、就业意向、综合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在就业市场需求大、人才素质要求高与各类计算机人才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换言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是由于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与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缺陷造成的,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不合理。通过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在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下,突出呈现出部分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技术技能同工作实际需求相脱节,部分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与技术基础知识的忽视,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能力不足,不能迅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网络、编程以及多媒体等方面的技能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能够满足公司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但对于公司而言,公司仍然需要对刚刚步入工作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强化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都是担任基本的公司任务,无法独立参与或者承担一个具体项目,日常工作中从事重复性简单工作,导致企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短缺。并且,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相对匮乏。软件编程、网页制作、网络维护、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岗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但在同客户和上下级沟通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匮乏,这些能力给职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毕业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的缺点。
(二)学生课程体系。本次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主要领域和企业集中在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网络安装与维护公司、物联网公司。而这些公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公司。对于软件公司而言,现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开设的C、C++、JAVA、SQLSERVER、JSP等专业课程对于实际工作而言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是软件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但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理论脱离实践,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习,以此帮助其在步入工作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此,高校在开设编程方法、编程理念等专业课程和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公司的反映,我们发现网络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网络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公司变革加剧。然而,学校在授课过程中,教程改革和授课创新速度滞后,致使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此,为适应网络公司的发展,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触和了解,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3.网络安装与物联网公司。目前,高校针对网络安装公司和物联网公司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应用型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等等。这些课程原理性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欠缺动手能力。同时企业需要兼具计算机编程、网络软件设计与阅读等能力,换言之,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为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浪潮的来袭,同时提高我国信息化技术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市场需求和认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本文结合市场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就业现状,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心理分析课。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历、知识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未来个人择业和成才的影响。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历再高,若无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方面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分析、自主阅读、个性养成、艺术素养的培养等,提高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二)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和信息化技术变革,在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除必需的软件、网络课程以外,还需要在不同计算机方向进行交叉学习,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邀请企业、产业等领军人物到高校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同时积极开设部分管理课程,为未来学生独立负责项目提前做好管理知识的储备。
(三)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技文档、演讲文稿的编写,在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能力、修辞技巧、专业术语等的使用和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公众演讲活动中,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编程、网络管理等小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
三、结语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在通识教育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差异,说明了在通识教育中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讨论了该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特点与定位,说明了我们在该课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并给出了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有关教学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程序设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为什么在通识教育中设置程序设计课程?
通识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大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全人”的培养,即对学生素养、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希望个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局限于个人选择的专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使社会发展步入了信息时代,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增加有关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有助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特别是其中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系统论、抽象性和自动化。软件专家温伯格认为,这种思维先于专门的学科知识的存在而存在――有时绕过专门的学科知识,有时又把专门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把这种思维和教育方法称为一般系统论的方法。其次,程序设计的最终结果是让计算机按照程序执行,去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某个具体问题,这与数学的抽象性类似。这种思维是让机器自动地完成任务,却又允许人进行干预,即所谓的人机交互式的问题解决模式。而且,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但是,基于程序设计的思维原理是普遍的。系统化的思维与计算机编程思维与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像其他大学一样,我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包含了Visual FoxPro的程序设计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没有冲突,而是一种补充。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建议和要求,目前国内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二层次中包含计算机程序语言进行编程建模。因此,我们在全校的通识教育中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课程。此课程属于选修课,在教学内容、形式、手段、考核等方面与必修课不同,同时给了学生更多的选学余地。事实上,自从我们在全校开设这门通识教育课程三年以来,每学期限制的120个名额远远不够!
2 课程的特点与定位
作为通识教育,“Java程序设计基础”具有如下特点: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面大、量广、专业种类繁多、对计算机的兴趣、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各异,基础知识参次不齐,而且是低年纪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学时有限,比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最低学时还少3个学时。
学生的期望不同,大致包括:
学习计算机编程:了解程序设计是什么。
学习一种程序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是什么。
学习新的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是什么:
学习更多的计算机语言:Java语言与C、C++或者Visual Basic的区别。
当然,也包括通过该课挣得学分。
作为通识教育课,“Java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该课程的定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门普及课、入门课,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的核心知识与技术,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进而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式;
学习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促进更多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及其编程的兴趣和理解,成了“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根本目标。
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础知识和工具,85%以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在从政、经商、在某个专业领域(如电力、汽车、物流、军工、艺术)从事技术或服务工作,都可能使用计算机系统,也许会有人因为工作需要而自己动手修改或创造新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系统。这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中比比皆是。例如,统计软件包SPSS最初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研究生Norman Nie开发的,国内广泛使用的财务软件用友是由在财务领域工作的王文京领导研制的,数学软件Mathematica是由数学家领导研制开发的,雅虎搜索引擎最初出现是杨致远与费洛为了把在网络上寻找的资料类别整理好而编制成的软件。最初这些简单的应用软件经过发展、进而形成了新的商机和技术,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3 教学的策略与手段
3.1 教学策略
教什么、如何教就成为通识教育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经过实践、总结了本课程教学的策略:了解概念,理解思想,“不拘小节”,“不求甚解”。
“理解概念”是任何学科的基础,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我们在讲述Java程序设计的概念时,重点在突出差异、采用比较的方式讲授。如把数学中的实数与计算机中的浮点类型数进行比较,并分别从计算机存储与安全检查两个方面简述为什么要区分出单精度浮点和双精度浮点类型的实数。
写出好的计算机程序,除了要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以外,还要求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运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最主要是要掌握程序设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过程。这些知识都属于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可能在通识教育的程序课程中充分展开,我们只需讲解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要点。
例如,变量名在数学与计算机中都表示未定的值,但是在计算机中还表示值在内部存储地址的抽象,这样就顺便补充了计算机组成的核心――存储。在软件工程方面,需要学生掌握的的基本思想是:程序是机器执行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让人阅读的!因此,写出符合规范的、让人容易看懂的程序更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习惯,如规范的变量名、必要的代码注释、清晰的程序结构等。
经典程序设计的思想是“算法+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是编程的核心,程序是用计算机语言实现的设计思想,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环环相扣,是不可分离的程序的两个方面。变量类型、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是冯诺伊曼式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模式和组成。封装、抽象、复用发展成现代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核心。在讲授这些抽象思想和原理时,我们尽量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引导、直观教学。
我们把程序的阅读与执行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地学习静态的程序如何动态地执行、产生结果。由于一开始就阅读实际的程序,有很多知识可能还没有学到、甚至在课程中就不出现,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理解,对有些问题或知识可以“不拘小节”、“不求甚解”,这样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过程和程序结构,掌握编程的基本要领。这种方式类似于在外语学习中所采用的猜测法:在阅读中出现的生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测,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语感、文化直接用外语的思维模式。程序语言类似于外语,编程者需要逐步培养用程序化的思维方式、常用的表达模式和惯用语,而不必计较一些不懂的函数、表达、语句、或者类,特别是不要在编程工具可以解决的以及需要经验积累的细微末节上花费宝贵的时间。
3.2 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我们重点采取了下面的手段。
1) 基础知识不求全。因为,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不可能让学生把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到实用的程度。与其泛泛的介绍Java标准版的所有内容,还不如通过Java语言深入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因而,我们选择与语言无关的、所有编程的基础知识,如变量、表达式、逻辑运算、控制语句、类与对象以及GUI。知识的取舍取决于学生未来可能的应用。例如有关数的运算,我们只讲十进制的数,不讲各种数进制之间的转换,不讲二进制及其运算(尽管这是计算机的基础),也不讲位运算;对面向对象部分,不讲内部类和匿名类,等等。
2) 潜移默化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程序化、系统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抽象的、类问题的解决模式(而不是个体问题)。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过程,包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用计算机语言描述问题的解决过程――即编程,如何分析并解决程序中出现的错误(调试程序),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程序。
3) 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一本语言的教材能够与语言同步。现在的计算机发展为深入学习编程语言及其技术提供了广泛的手段,学生应该掌握自学能力。我们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分析代码、得到结果;直接上网查找资料,使得学生自己可以查找包括wiki、Blog、用户组、厂家在内的资料,了解语言的发展,更新知识,同时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
4) 使用工具、动态学习。计算机是实践的技术、应用的技术,唯有动手才能掌握技术和技能;很多细节不需要花费时间(也没有时间),要充分利用工具来解决非核心的问题。例如括号不配对、变量未赋值就使用,程序美化排版,甚至需要引入的类库等;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概念的解释和计算机工具的使用,例如通过例子解释为什么变量使用前要先赋值,面向对象的属性有缺省值,然后如何利用编译器来发现变量未赋值引用的错误。
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需求,我们还采取了如下的措施: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允许部分学生以难度较大的练习代替少量的缺席;针对学生课后时间有限以及编程是动手实践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了理论+上机实践,课时分配位1:1,其中实践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己阅读程序加上动手编写程序。理论上我们分配的课堂与课后的学时位2:1,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课后花费不足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课程内容。考核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考核也遵循“不拘小节”的策略,主要考查学生对程序的结构、语句的选择等设计思想的掌握,而忽略语言的细节,如变量名是否正确。
4 实践与挑战
在我们已经连续开设5个学期的通识教育课程“Java程序设计基础”中,教学策略和手段经过不断改进,逐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表1列出了最近3个学期该课程的部分统计数字。每期的120个名额都报满,参加学习的学生分布全校理、工、文、艺、管、医的各个学部。学生的合格率也在逐年提高;其中音乐、艺术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合格的比例较高。选该课的一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在80%,而在第二学期的比第一学期的学生要多。
下面是一些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行的典型问题和挑战,也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教学程度。通识教育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到什么程度合适?是否要再开设一个提高班,以满足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更高追求?
分班教学。理工科学生在计算机的基础和理解力方面明显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是否有必要进行分班教学、因材施教?如何平衡学校、学院、学生以及教师的各种关系?
教材问题。难有教材满足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我们给学生只列举了主要参考书和网址。这种西方通行的教学方式在我校实施起来有难处:学生不愿花钱买参考书、图书馆没有足够的教材、大一学生的自学能力尚需培养。没有教材如何使得学生学好一门课?
语言与编程:程序语言是算法设计的体现,不同的语言适合不同的编程风格与应用领域。是选择流行的、应用广的编程语言还是选择体现计算机思想、适合教学的编程语言?
共性问题。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技术的关系(如学分可否互换)?是否应该对通识教育课的设定课程通过率(四分之一的不及格率是否过高)?
参考文献
当前《平面动画制作技术》这门课程所选用的授课软件基本为美国ADOBE公司出品的矢量动画制作软件FLASH。FLASH软件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平面动画制作、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并且随着ADOBE公司近年来不断推出更新版本,目前的FLASH软件不仅在动画制作、媒体合成与表现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还具备了强大的面向对象编程能力以及与第三方软件的通讯能力。FLASH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是一个标准的脚本语言,完全可以当成一个独立的编程语言来学习。由于有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这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更能让非编程专业的学生易于入门。最近ADOBE公司为了让不懂FLASH创作环境的编程人员加入到FLASH的编程队伍来,推出了FlexBuilder,这是一个类JAVA的编程环境。有了两股FLASH的编程力量,相信FLASH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会走得更远,更具有竞争性[1]。
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专业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中将《平面动画制作技术》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定为平面动画制作员,不仅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关平面动画课程的相关定位产生了重复,也和中职院校相关课程的目标就业岗位发生了冲突,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相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利用FLASH软件提供的强大的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能力,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专业授课体系里该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调整为FLASH程序设计员、互动媒体广告制作、FLASH网站开发等目前在就业市场上附加价值较高且较为紧缺的职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具体到教学实践环节来说,如图1所示,在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可以将职业能力目标的定位偏向于外部应用开发与组件的二次开发这些在就业市场上比较热门和紧缺的互动媒体类及移动应用开发类工作岗位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授课重心从需要较高艺术水平的矢量动画设计偏向为需要计算机编程能力的ActionScript编程方向。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大一时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基础(JAVA)》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脚本语言基础,掌握ActionScript编程语言应较为容易,同时也为后续《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程中ADOBERIA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联系在一起,也使得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整,专业特色也得到了体现。目前,该教学改革思路已经在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9级和10级学生中选择一小部分学生进行了小范围试点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09级参与该项目的两位同学在去年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的起薪也是在全班名列前茅。这些试点工作也为后续改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3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1
How to Build Computer Teaching Construction under Information Age
Gao Hua
(Tiel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Tieling112001,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how to build a good computer teaching program became a key issue.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uter curriculum issues,so as to provide the community with more useful tal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computer development.In a words,this article talking how to build computer curriculum under information era.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omputer;Teaching;Courses construction
计算机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在各院校中开展,如今,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了计算机的专业。在各院校中,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存在个体差异性,专业的课程教育自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而我国普及计算机的时间比较短,更何况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之快,学生又怎么跟得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又怎么掌握对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方向、最新技术。这就需要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快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决心。
一、如果建设不恰当会带来的问题
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对于计算机课程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课程的有无对后面的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之不可。所以在这一方面培养方案的制订如果存在问题,就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举个例子来说:网络类课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几乎就没有办法开展,就拿“计算机网络安全”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对TCP/IP协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有些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个课程之前,并没有开设关于TCP/IP协议的课程,这样一来,又怎能顺畅的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呢?在学校开设用来取代TCR/IP协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中,对TCP/IP的讲解是很相当有限的,是不能完全替代TCR/IP协议课程的,也并不能满足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需要。
二、建设的误区
(一)认识误区
在计算机学习课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学习编程,从而觉得编程是学习计算机中很重要的课程。其实这只是夸大了编程的重要性,编程的确是很重要,但要看学习的阶段,而不是一味的把编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要清楚的认识到编程只是我们学习、研究计算机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编写程序只属于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小小的分支点,而不是计算机的全部。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应用方向、研究方向还有很多,学生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更要打好深厚的理论基础,做到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更要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去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是干什么用的,怎样有效的去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夸大某一点的作用。
(二)建设误区
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问题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课程安排太多太密集,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而且使得学生每天都在学习,以至于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而且,安排得如果太过杂乱或是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得不突出,又体现不出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
三、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一)强化实践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应该十分注重实践环节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上机编程能力,同时弥补实验课时不足的缺陷,采用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拓展了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环节,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脱离了实践,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再有意义,都将只是空谈。
(二)突出培养特色
首先,要完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通过对照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当然也要去认真分析这些对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毕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类型之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是不同的,可以参考借鉴,但并不是每一所都使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去完善。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次,要深化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关键点,着重的突出重点知识教学,并优化课程的实验,既循序渐进,又要注重应用系统的关联性,逐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总结
计算机,是21世纪的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坚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务必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在各自专业中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刘毅.侧重应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黄俊.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3]白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