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情绪行为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绪行为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绪行为心理学

第1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 情绪管理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它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备受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个体必须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生活方式使个体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情绪失控对个体的伤害就像钉进木板的钉子,即使依然有个难以弥合的孔。因此情绪管理在改善个体的精神健康和提高企业效益方面有很大潜力。①

1 情绪管理的界定

丹尼尔・戈尔曼最先提出情绪管理,他认为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件或矛盾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自我掌控或调节,能以幽默、乐观的态度及时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状态时,就是有效的情绪管理。②

不同领域对情绪的研究均以否定消极情绪的作用为基点,认为个体应该回避和抵制消极情绪,从而使个体在认识上形成了排斥消极情绪,认为消极情绪只能破坏生活,而对个体没有任何帮助的片面性立场。根据普拉契克的观点,从种族进化的过程来看,情绪不仅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一种为了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做为有机体的一种全身心心理活动,是有机体为了控制和应付生存环境,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而出现的。③

2 情绪管理的进化视角

2.1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是:进化心理学是纵向研究,因此过去是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关键;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为功能分析;有机体的心理机制被假设为是模块性的整体组织;有机体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演化来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机制;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的共同作用导致有机体的行为。④

2.2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的解读

普拉契克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指出,情绪在发生上处于心理活动前沿,是有机体及时的反应和信号;情绪的变化为个体提供了生理准备;情绪生成的表情外显行为便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直接构成社会化媒介;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体对情绪的主观体验。因此普拉契克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为生存斗争产生的适应手段,而非被动或偶然生成的心理副产品。⑤

3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有机体的一种愉受,而消极情绪是有机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受。二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具有不同的适应意义。⑥

3.1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对于个体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如生气、厌恶、愤怒和恐惧等一直被个体所排斥,个体所关注的均是“如何克服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产生不利于人体的激素,因此在已往的研究中,消极情绪毫不犹豫地标签为被打击对象。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消极情绪洗刷了冤屈,进化心理学认为像厌恶、恐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在抵御外来威胁时产生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是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进化心理学解释,愤怒是个体为了增强生存能力,促使个体快速做出攻击行为而产生的;厌恶是为了使个体利益不受侵害,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驱逐行为而产生的;而恐惧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时为了生存所需,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逃跑行为而产生的等等。

因此上述可以看出,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时,其思维都集中在引起其产生消极情绪的情境中或事件上,使身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以随时抗争消极情境,从而保护个体的生命在可能随时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

3.2 积极情绪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积极情绪不同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为了解决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如快乐、满意、自豪、高兴以及爱等积极情绪,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其意义一致。积极情绪的共同效果是它们都能激发个体思维;增强个体智力、体力、心理调节能力与社会协调能力等使个体获得更多个人资源等等。

积极情绪拓展个体的认知、注意和思维等范围,便于个体快速获得信息,合理分析,从而进行更恰当的创造活动。此外积极情绪还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如处于愉悦情境的个体往往其如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拓延能力。⑦

4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管理的新启示

本文针对已往研究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提出几点看法:

(1)调整认知,消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是我们祖先在面对威胁时为增强有机体的生存能力而出现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并非总是无用,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消极情绪。如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败感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寻找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少受伤害。(2)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情绪管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孕育,大自然是我们最原始的母体。法国作家莫罗阿这样形容大自然对人的抚慰:“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苍茫伟大,最能抚慰平复人的心灵创伤。”(3)从负面情绪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进化心理学将职员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解释为个体利益受到侵犯时的适应行为。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情绪管理,保护其既得利益。这样既能减少员工的情绪过激行为,也是寻找工作突破口的良好方法。

注释

① 刘朝阳.企业情绪管理现状及对策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8.4.27(4).

② Walden T A,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J].1997(2l):7-22.

③ Eisenberg N,Moore B 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④ 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1):2-4.

⑤ 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2003.11:96-98.

第2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

第3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学;自我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28-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赵雅红(1980-),女,广州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广东 广州/511300)

一、中职学生 “自我控制”优势品格培养研究背景

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题,根据情境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中阶段(15-18岁)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高中生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也是改善高中生自身主观因素的有效途径。而自我控制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情绪控制、行为控制及情绪敏感性,这些指标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控制越好,其主观幸福感也越强。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控制在学生稳定情绪,快乐学习,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国内更多的是在消极心理学背景下“找问题” 、查原因,或是关注中职生的择业、就业等发展类研究。事实上,中职生作为一个高中阶段的特殊群体,他们比之普通的高中生心理更复杂、更脆弱。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基于积极心理学,关注中职生对于成功的渴望,肯定他们的成就动机,在方式方法上予以引导,帮助其疏导情绪、调整心理落差、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的高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操性强,灵活度大,学生可自由支配、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课程会更多。因此,中职教育的课程属性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有效的自我管理。

二、中职学生 “自我控制”优势品格培养目的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眼中的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着眼于积极心理学的大背景,科学的分析如中职学生自我控制现状,自我控制优势品格的影响因素,能有效的解决中职教育中的管理困扰,为当代职业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思路。

自我控制力是各种学习和生活教育的前提,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当代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有效开展中职生自我控制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控制优势品格有助于帮助年轻的职校学生从容面对社会,积极面对成长,处理好与他人,尤其是群体的关系,为以后长足的发展提供准备。

三、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控制力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主要有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媒体的刺激干扰,以及要完成的任务的特点等。

中职学生正在自我控制力形成的过程中。当今世界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书刊、广播、影视、尤其是网络给了学生很多接触各种文化思想的机会。很多不良信息也同时大肆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过滤。同时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模仿也常常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控制力。氛围好、竞争性强的集体中个体的自我控制力会不自觉提高,反之则相反。另外来自己外界的过大压力会让学生有时候有无力感,很想逃避。要完成任务的特点,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任务量太大、过难,会打击到自信心使自己难以坚持下去。而任务过多、又无聊时也很使自己容易放弃当前任务,进而影响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形成。

(二)内部因素

主要表现为情绪、注意力、意志力、自信、兴趣、行为习惯、以往的经验体会以及生理原因等。

每个学生天生气质是有差异的,有的急躁、有的安静。生活中不良情绪影响自我控制力。虽然中职学生已经告别初中懵懂走向人生相对成熟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着自控能力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刚进入中职学校,学业目标的不同和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会让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产生阶段性的突变,导致自控能力较差的现象。思想封闭,情绪善变,意志薄弱,独立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暗示,经不起挫折和磨难考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差;缺乏自信、兴趣,以往的成败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习得无助。

四、中职学生自我控制力培养方法

(一)集体约束,行为矫正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因此学校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就十分重要。学校方可开展纪律教育活动月,通过对《学校日常管理各例》系统解读,规范学生各种日常行为让学生适应自我控制。从制度上约束学生适应自我控制。采用角色扮演、实施反馈和现场指导技术,通过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正强化、塑造、鼓励等方法建立和增加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行为的自我控制力,使用优时奖励,减少问题行为。充分利用新生军训、课间操、第七节课外活动,以及每周的德育活动课、仪容仪表检查的机会,加强学生纪律性、意志力教育。将宿舍内务,个人平时德育分数纳入学生就业实习、工作推荐的重要考察指标。在集体约束中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制力。同时在学校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氛围又能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通过这些举措把日常行为的自我控制内化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聆听心灵,改变认知

自我控制力单单从行为上提高技能,并不能解决控制不良,改变认知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积极品质从而影响自我控制品质的培养。但中职学生由于群体的特殊性,常常不能正确的认知。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影响自控力的不良思维行为等,改变对自身不良行为的认知,带着积极的心去面对缺点和恶习,去接纳它,了解它,从而有针对性的控制它。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及他人的积极品质,学会对24个优势人格的进行解析,了解自我控制积极品质对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开展法制案例及心理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ABC理论分析案例,了解改变认知,加强自我控制力和不会控制自身情绪,悲观消极的心态放任极端行为两种情况对对自己、家庭、他人和对社会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增强对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力度。

(三)拥抱情绪,调整情绪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越好,自我控制能力越高。不稳定情绪和消极情绪削弱了个体控制冲动的能力,使人们更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和做出冲动的选择。可过心理健康课、团体心理辅导、班团队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的产生机制、情绪的种类、情绪的作用、以及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等。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训练,

促进自我控制力的提高。班级活动及心理课可开展:“镜子中的我”,“我是谁”,“心理悄悄话”“开怀大笑-创造快乐”“拥抱我的不良情绪”等活动,同时让学生每周记录自己情绪的变化,进行自我监控。帮助学生认知和学会调整情绪,有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同时自我鼓励法,和积极自我暗示法也较有成效。自我激励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好必须做好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出奖励。积极自我暗示,作用在于使学生获得信心,进而提高自制力。当你为不良情结所压抑的时候,可以通过积极暗示,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四)小组合作,意志训练

意志是指个体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主动地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过程。让学生列出自己的不良行为,如: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抽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互动交流,分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以上不良行为的干扰因素、分析自己,进一步通过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学会抵抗干扰。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设置困难情境,进行模拟训练。当学生在某项活动中,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后,可以模拟过去活动中的具体环节,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开始的新的活动,训练学生在困难和干扰面前不屈不挠,坚持任务直到完成任务。从中发现良好策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

(五)特别关注,特别辅导

积极心理学要求师生之间要有积极的人际关系,这些积极关系的特征包括:相互信任、尊重、关心、时间投入、陪伴、体贴、安全、善良、鼓励、有趣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一种欣赏的、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动机。每一个不良习惯实际上都是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自己的深层需要。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班集体中可将违纪较多,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习惯多的学生个体作为跟踪对象,建立学生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档案。对重点学生的自我控制教育在基于积极的师生关系上,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可采取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通过积极关注、个别教育、了解成长背景,积极鼓励表扬等方法和途径实施教育实践。个体关注,家庭的配合极为重要。充满激励情绪情感气氛家庭生活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到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要求。所以要让家长参与培养过程,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以便观察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中的各种表现,及时反馈,掌握多手资料。同时引导学生与家长进行良性有效沟通,让学生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爱,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肩上的责任,激发了学生加强自我控制、矫正不良行为、合理规划人生的强烈欲望。

自控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探讨“自我控制”优势品格的培养及策略,探索提升中职生自控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其不良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得到矫正,对营造安宁和谐的校园环境、优化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乃至对学生今后个人人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明龙.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1(7).

[2]马丁・塞林格曼.真实的幸福[M].上海:万卷出版公司,2010.

[3]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与目标[J].教育评论,2001(5).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2).

[5]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第4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生心理;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78-01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由于意识经验对有经验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但构造主义的方法论的脆弱、狭窄和僵化适应不了学科的迅速发展,便随着出现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理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独立的研究。

但是,有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并且都是使用内省法,应该加以大力抛弃。此人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感觉,而是应该研究行为,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二、 不同行为主义理论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认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我们研究的客观对象。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变化,观察是认识人的心理直接途径。

华生认为,思维活动不仅靠言语,还依靠动作和内脏组织。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动作和内脏组织是同时起作用的。思维的高级形式,包括创造性活动,也都是言语活动。

华生特别强调家庭是学生情绪发展的主要环境。孩子的情绪是由家庭造就的,父母是孩子情绪的种植者、培育者。因此他特别重视受褒扬的学生情绪,并且明确反对惩罚。因为在晚上惩罚白天的行为,达不到防止今后再次发生的目的。其次,惩罚学生多半是父母或老师自身发泄情绪的途径,而不是教育手段。最后,体罚有轻有重,轻则不足以阻止消极行为,重则伤害学生的整个内脏系统,不利于学生健康。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他们之所以要做某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孩子的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其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

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如果小孩偏食不肯吃菜,对于他的这种行为的矫正,可以用到这两种方法。当其吃一口蔬菜后,立即予以表扬这属于积极强化;反之,如果其坚持不吃蔬菜,就不给他吃其它食物,就属于消极强化。这里的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和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消除行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化,研究如何教育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变为社会所要求的理想的成人。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影响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模仿。而模仿就是学习。班杜拉进一步认为,学生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第5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6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奥运会转播有一个细节:游泳比赛的时候,津巴布韦的女选手终于拿到了一枚金牌,解说员说这个运动员目前正在美国学习心理学,这时另一个解说员补充道现在很多游泳运动员都在学习心理学,甚至是专修。两个人得到的结论是,这样比较容易了解对手和赛场的情况。

这让我想到大学的时候,上第一堂《采访心理学》时,大家脸上虔诚的表情,生怕自己的小动作让台上的高人看出什么破绽,从而透露了内心不可告人的机密。

不过,那课后来去听的人越来越少,课本无聊,上课的人也乏味。

显然,心理学课程不该是这样上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心理健康,但仍然没有将心理学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我的意思是,从弗洛伊德理论引入中国的八十年代开始,“心理学”这三个字就一直在摇摆,直到现在。弗洛伊德是被神话了,然后是心理学被神话。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时刻都离不开。用心理学里常用的一种俗话“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不是通过学习某种手段来打到掌控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来更加透彻地了解自己。

后者的难度远大于前者。

为了证明这样的理论,首先推荐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材,由北大心理学教授翻译,已经印刷了16版。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从心理学词汇开始,到解剖学,到人体结构,然后到行为、情绪、社会关系。如果我们能做到客观看待本我,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就自然与非健康情绪隔离了。不过,文科生看这本书可能稍微有点吃力。

接下来可以去尝试的是《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多所高校的心理学教材。它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他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适合职场人士阅读。

在列出书单的时候,有人对我说:“费那事,直接看《梦的解析》,行为心理学不是更实用?”教材确实有点枯燥,但如果真的是虔诚地想从本源了解心理学,那么还是从头开始,梦也好,行为也罢,都是心理活动的外显展示。

提到心理学书籍,一定要说到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推荐的是他的《精神分析引论》,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书籍,如果想让自己对心理学有兴趣,也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如果还是觉得看书闷,好吧,那么就去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可以从《爱德华大夫》开始心理学的历程。

心理学,要学出个什么东西出来呢?或者说最后能悟出什么?

第7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2、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和人格等;

3、心理学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中的角色;

4、它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这些学科所探讨的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第8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一、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征    

艺术类大学生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有别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追求个体特立独行,学习目的不十分明确。同时,情绪稳定性较差,遇事容易激动,解决现实问题多采用冲动宣泄的方式「1]65,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盲目化      

艺术生专修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专业,初高中阶段主要精力投放在专业技能的精进上,对文化课和专业课区别对待,偏科现象严重。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跟随课堂整体进度,学习成果的反馈较小,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激励与学习动力脱节,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目的盲目。      

(二)情绪两极化      

艺术类专业需要情绪情感的投持续入,需要全身心调动思维和情绪,并将其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情绪高涨饱满与低落松弛交替出现,情绪极易两极化「z7而艺术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创作过程中需要尽情释放情绪,将饱满的情绪带入绘画静物、即兴舞蹈和音乐演唱中,情绪瞬间的爆发力喷薄欲出,常常经历“情绪过山车”。      

(三)适应困难化      

艺术生在高三阶段需要进行专业课程的集训,家中的物质和亲情资源自然向其倾斜,进入大学后这些积极关注弱化,生活境遇骤然变化身心难以适应。另外,大学生活强调自主管理,艺术生缺少中学阶段的规划性学习,自主管理意识欠缺。同时,艺术类学生挖掘出了艺术特长,拥有才艺的他们在中学阶段充满优越感,进入到大学中各类专业的优秀学生争相展示自己,艺术生独有的优势慢慢稀释,对大学生活适应困难。

二、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任何行为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积极心理的影响。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重行为矫正、轻能力发展的问题。而积极心理学把注意力放在发掘个体潜能上,注重培养艺术生积极的认知,增强其抵御挫折的能力。      

(一)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提升艺术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和快乐等积极情绪,能增强个体的体能、智能与社会协调能力,有力地拓展着个人的知行资源。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协同一致的关系,体验到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其它的积极情绪,拥有积极情绪使得艺术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多重高峰体验「3]。大学生在对抗外部压力时,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促使其产生较强的消解能力,破除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减缓消极情绪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阻碍,使得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与教育,由“要你学”变成“你要学”。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的即时思维一一行动,扩展个体的认知范围,为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积累资源,

(二)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预防艺术生J使行为更精准高效。

理疾病的发生    

积极心理品质与消极心理品质是一对矛盾体,此消彼长。通常情况下,心理疾病的产生多是由于消极心理品质过多。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代替传统的以改正缺点为主的方法,用希望和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预防抑郁和自闭等心理问题的发生85。艺术类学生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充满了怀疑、否定和坚持等痛苦的煎熬。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铸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从容面对挫折,减少发生心理疾病的风险。夯实坚韧的心理素质,养成研磨艺术作品的静默能力,持续努力用强大的内心创作出经典作品。    

(三)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提高艺术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艺术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描述的社会支持是指当个体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其他人会提供的情感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抱持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客观地认识自我,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形体、性格与气质,提升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和谐亲子间的关系,发展大学生的家庭内支持,增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实载体,厚植高校思想土壤,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一)加强欣赏教育,倡导积极心理取向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需持续加强积极心理的宣传引导,强化欣赏教育。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增强静态宣传的力量即纸质与电子信息栏的宣传,扩展动态宣传的影响力即举办校园内各类心理活动。善用欣赏教育,发掘校园中艺术类学生的成长亮点,借助多媒体平台宣传榜样力量,以赏识和肯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其从内心里感受到自身价值被肯定,寻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加强积极心理取向的前瞻性引导,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为艺术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死亡态度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7. 52,标准差9. 49,对应常模百分等级8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死亡抱着正向的态度,而有少数大学生对死亡抱着排斥、拒绝和逃避的负向态度。    

从生命经验层面来看,被试的平均得分为58. 87,标准差9. 24,对应常模百分等级85,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用积极正向的态度看待经验,能获取经验所带来的丰富意义,在经验中学习与成长;而少数大学生倾向用负向的态度看待经验。     

第9篇: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班团干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00-01

一、积极心理学解析

谈到心理学,普通大众把目光都聚焦到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等消极方面,甚至近两个世纪以来,大部分心理学专家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也都以理解、解释和消除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为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心理学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和探索。由此,在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提出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它探索美好的生活和获得美好生活的方式,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主要目的是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是目前心理学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一新思潮对于班团干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新角度去看待班团干部的培养,寻求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学生培养方式。

二、班团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一个班集体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好的班集体,能带动班级成员互帮互学,所以在班级建设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班团干部的培养。班团干部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协助老师做好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学校各类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以说在学生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班团干部的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班风、学风的建设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提高班团干部的素质,改进班团干部的管理方法,增强班团干部的凝聚力,使其更好地配合班主任、辅导员的整体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才能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在班团干部培养中的应用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来看,班团干部的培养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积极情绪的培养,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人类的情绪是可以被选择的,我们能选择忧心忡忡,也能够选择乐观思考,所以我们要注重乐观思维的修炼。在运用乐观思维进行思考的同时,会产生乐观的情绪,从而运用它引导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几乎在各项工作中,乐观都意味着有更高的效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团干部难免会遇到让自己困惑的事情而产生情绪压力。例如,班级凝聚力不够,班级活动效果不理想怎么办?同学误会班团干部拿着鸡毛当令箭,不服管理怎么办?同学认为班团干部是老师的“密探”,不愿与其亲近怎么办?遇到这些问题,老师应设法尽快消除班团干部的不良情绪,给予安抚,恢复愉快的心境;再是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吸引班团干部去完成他们能完成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感官的愉悦和心理的享受,以解除消极的状态。

其次,注重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常用赏识教育。新时期高校“90”后班团干部存在浮躁、责任意识淡薄、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等缺点,因此,高校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以批评为主的教育理念,重在挑错误、搞纠正,过度放大班团干部工作过程中的弱点和短处,使之在“我不是称职的班团干部”的意念中消沉。但在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下,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人格特质,它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所以作为班团干部的管理者——高校教师来说,要善用赏识教育,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用肯定并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积极的品质,激发学生潜在的巨大能力。

另外,注重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班团干部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能有效发挥班团干部潜能的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环境、融洽的工作、学习环境、美好的校园环境等,使班团干部在一种竞争的、上进的、和谐的、积极的外部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技能、工作技能、适应技能,在各类活动过程中体会到这种支持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积极的认知、进行积极行为的实践。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要进行高效率的学生管理,势必要根据新形势下“90”后班团干部的特点,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采用新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开展班团干部的培养,发掘班团干部的潜能,提升班团干部的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