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标准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技师学院;零距离就业;实训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研究
一、背景
《基于技师学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是涉及学生就业的技师学院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技师学院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历史沿革看,由于受办学理念落后、生源质量下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师学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企业岗位配套的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共性突出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紧密,课改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了,学生普遍的“厌学”和教师普遍的“厌教”依然是技师学院的主流现象,就业情况过多的停留在简单的劳务输出派遣上。急需调整传统的实训教学理念,构建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强化实训课程体系载体建设,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我院的零距离就业是指按照分层次实训体系所构建的实训课程,涵盖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多样需求,实现了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及合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二、新实训课程体系理念构建
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职业教育的经历、当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和突出技能教育等因素,我们在新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上提出分层次实训教学理念。其观点是研究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过程,细化实训教学各个阶段的实训侧重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实习侧重目标选择不同的实训设备(手段)来实现总体目标,达到在保证学员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在投入有限资金情况下能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训工位,降低实习耗材,保证学生实训质量。例如数控加工专业分五个层次实训。“五级实训体系”即“认知性实训-虚拟性实训-教学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内)-顶岗生产实训(企业)”(见表1)。表1阐述了各个实训层次与对应的实训目标的关系。每一个实训层次,均有一个实训目标与之对应,完成这一层次的培训目标。
三、新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发报告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岗位群提供岗位对接报告的要求,构成实训课程体系任务群(即实训任务体系),如数控加工专业“五级实训体系“模块分解图(见图1)。
四、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
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开发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课题组在四个载体建设中遵循如下规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载体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上,是基于工作过程构成的培养模式、目标、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构建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标准载体建设
课程标准是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文件。设计依据:职业工作领域和工作过程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教学分析和课程方案设计的结果。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基本依据。同时给出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开发了三个专业36门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的课程标准。
(三)实训教材开发载体建设
我们在开发实训教材过程中时,注重体现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各个实训层次的要求,着眼于自身实训资源和一体化教师教学教学水平,突出任务引领型教材特征的编写工作。三个专业共开发36部本实训教材,其中已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机械出版社拟出版教材5部;其他为校本教材。
(四)实训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载体建设
根据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文件、课程标准,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管理、实训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教师教风管理和学生学风及考风管理等八项制度建设。
五、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实训质量评价的前提是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包含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效果。
我们从教学结果的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入手,设置实训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等3个一级指标,并下设22个二级指标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制定指标内涵及打分标准,评价方法及评分依据等。其中实训教学管理二级指标包括教学文件、课程标准和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实习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和考核管理、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及考风等8项;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二级指标包括师资素质及培养、实训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室建设、论文及课题、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应用现代虚拟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等7项;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综合实训任务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一次性就业率等7项。
六、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
为检验实习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我们按照22个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数控加工专业在校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真题真做,认真自评,普遍认为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实训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技师学院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对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专业,2009—2011年间毕业的510名学生及其所在的95家企业,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跟踪调研。通过企业和毕业生两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效果反映良好。
七、新实训课程体系实效性
通过对新的实训课程体系试运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际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加强。形成互动、积极、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对所学技能的操作步骤、学习方法、技能要点掌握的很清楚,学习效果好。
(二)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强化。“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主导作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师资队伍。
(三)通过构建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监控力度成为实训教学卓有成效的有力保障。使教师授课目标明确,教学文件更加规范,评价标准更能促进各种积极因素的发挥,各项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通过毕业生反馈跟踪调查,新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指标明显有所提升。
(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可以完全推广到其他职业院校应用,以此缩短探索技能提高的盲从期,能够很好的加快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此外,还可根据自身实际,加以补充完善。
八、自我评价
(一)相对新实训课程体系而言
1、新实训课程体系科学性
(1)体现在行业对职业特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和行业部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3)体现在技工院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和特色。
2、新实训课程体系先进性
(1)渗透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实训理念。在办学模式上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理念,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
(2)渗透新的内容。内容更新反映特定岗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新情况。
(3)渗透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岗位工种的专业化软件、设备进行虚拟、数字化和一体化教学。
3、新实训课程体系应用性
应用性强体现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从而实现技师学院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4、新实训课程体系推广性
在我省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推广性研究,出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分层次实训体系构建方案》,该实训课程体系逐步在实训教学中运行。
(二)课题主要成果
1、编写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编写三个专业课程标准36个
3、编写实训教材36部
4、编写三个专业实训管理制度1部和开发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1套
5、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4篇
(三)不足
1、实训课程体系的实践力度不大,需多层面反馈教学效果,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2、一体化教材建设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材。
3、需进一步完善四个载体建设工作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跟踪调研工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俊逸.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从外延走向内涵,如何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中国职教新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职业教育新体系,我们到底需要倡导什么样的教学?教师应该依据什么来组织教学?这些均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应答和抉择。
基于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逻辑。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历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域”,尤其是专业课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而教”“教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认真探讨。实践中,大家对“教什么”与“怎么教”较为关注,而对“为何而教”和“教到何种程度”探讨很少。个中原因是没有整体思考上述问题,没有把专业课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关注。其实,“教什么”与“怎么教”是下位的问题,应该服从于上位的关于“为何教”的理解和“教到何种程度”的规定,也就是所谓“课程标准”这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纲领性文件的规定。从逻辑意义上讲,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就应该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来引导广大教师的课程实施,更多地关注“为何教”和“教到何种程度”等核心问题,这是必然逻辑。
健全课程标准:针对职业学校教学现状的矫正与纠偏。理论上讲,课程标准应该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是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与教学的理想图景至今并未很好地实现。究其原因,客观上固然与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复杂繁多、课标开发难度大相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广大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不强,主观认识不到位。因此,从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确定主干课程的任务、性质定位,将培养中职生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分解落实到主干课程标准中去,确定主干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建议,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从而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体系,实现职业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课程标准:面对职教新体系的积极应答和行动抉择。当前,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新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呢?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加强教育质量而推行的“基于标准的运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面对当前职教新体系,应该积极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必然要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设计评价、改进教学。当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而是要求教师整体地思考课标、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专业权力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取决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态度与责任,更体现了教师的一种专业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研究热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教育核心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都分别提出了相关目标与要求,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颁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都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和要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广东省而言,自2010年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中试点专业之一。随后,连续启动两批共20多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前几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高职高专教指委会研究制订了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为我国教学标准的研制开创了先河。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职教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相对薄弱。如果这些工作长期滞后,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深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可见,从规模化扩展到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规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深入全面地、系统地探索。
(二)研究意义
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综述,以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概念、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的解读,探讨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技术,构建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从而,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及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旅游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中高职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实现旅游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是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必备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把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第三方评价等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中,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更多、更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更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而且,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开发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相应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指导等因素,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尽人意,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研究并有效实施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又将有效促进本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会议研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学习借鉴英国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依据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在要求,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按照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交流讨论―试点应用―反馈完善等流程开展研究。技术线路见图1。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高职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经验与技术,开发具有中国(广东)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标准、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项目首先通过广东省内的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校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的分析,掌握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状况;通过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旅游行业(主要是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调研,全面分析技术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分析,发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失标准开发是关键问题之一)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策。
(二)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
英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以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闻名。深入剖析英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机制和开发技术以及英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三)旅游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分析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库,构建本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库,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课程开发确立科学依据。
(四)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要求及开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基础上,按照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解构和重构,建立本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实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并经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反馈和完善。
(五)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
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内涵、表述格式、具体内容及课程开发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体制定本专业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所有核心课程标准,并对其他非核心课程标准也给出编制思路。
(六)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的探索
考核评价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本项目根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先进理念,制定旅游类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专业建设评估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新变化,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国际商务单证创新人才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课证融合。首先对竞赛资源与课程相关性及适用性分析;进行企业调研,明确单证员岗位分析表;确定作为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完成课程标准、实践指导书、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等课程建设与改革。并以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确定了校内国贸单证竞赛方案,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企业培训方案,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国际商务单证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基于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的资源,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理念,结合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要求,对国际商务单证实训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1.竞赛资源与课程相关性及适用性分析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涉外类专业协作委员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商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是目前国际贸易方面的权威比赛,竞赛以货物贸易出口业务为考察对象,共设出口方案设计与营销、出口业务核算、出口贸易谈判、出口合同执行等四个竞赛模块”。其中与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相关的是出口合同执行模块,也是竞赛中分值比例较高的重点模块。主要是审证、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结汇等。出口合同执行模块竞赛内容可以用做课程教学内容及资源库内容,竞赛的理念和考核方法可以运用于课程教学实施及考核中。2.企业调研,进行单证员岗位分析主要以辽宁的大连、丹东地区为主,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同时重点对单证员岗位情况进行调研。单证员进入门槛较低,对工作人员的理论要求不太高,重点看重工作人员的单证处理能力,适合高职学生选择作为就业的初级岗位。具体岗位分析如下表。3.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在单证员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商务单证实训课程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描述。职业行动内容:能在不同时段与业务关系方进行沟通协调,顺利获得制单所需的数据;熟练完成外贸业务进程中不同时段各种单据的制作,理解制作的技巧及其不同时段单据制作的差异性;了解各类单据移交所规定的时间,及时正确递交各时段的单据。学习目标分为三方面,专业能力包括:单证的阅读能力,信用证审核能力,国际商务单证缮制能力,出口信用证业务综合技能;方法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及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学习内容为三方面,(1)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金融实务模拟软件中提供的业务背景和模拟训练资料完成模拟训练任务,主要任务有:电汇业务流程的基本操作;托收业务流程的基本操作;信用证业务流程的基本操作。(2)国际商务单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了解国际商务单证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完成汇票、发票、空运单提单、保险单和其他单据的缮制。(3)国际商务单证缮制与操作:根据提供的业务背景和模拟训练资料完成训练任务。主要完成下列训练:信用证的审核;信用证业务下单据制作的实务操作;单据的审核。评价方式为:总成绩=平时表现20%(出勤与课堂纪律情况)+实训内容完成情况50%+实训报告与答辩30%。4.进行其他课程资源建设与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开发教学方案,实现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确定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实践指导书;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即电子教案;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完成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单据样张库、单证专项训练题库、国贸竞赛电子制单模拟题库,以及单证员考证真题库,并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变化不断更新资源库。5.拓展资源研究与建设建设网络课程及校内竞赛方案,更好地建立学生的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企业培训方案,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国际商务单证人才培养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0-0098-02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全国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但针对各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及地域经济的差异,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情况也是五花八门,而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思路就更是方向迥异,从专业定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体系构建到教学模式改革,从实践条件建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都各不相同。笔者结合所在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情况,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思路进行了探索。
明确专业定位,做好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具有应用范围广的特性,所涉及的应用方面较多,如果不做好专业定位,必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核心技能。因此,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专业教研室一直努力与校外企业、行业协会、兄弟院校进行积极联络,分析对比浙江省以及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情况,结合温州及浙江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认真分析专业应用需求。从2005年开始,我们专业面向网络方向开设课程,定位网络系统集成和网站综合开发两个主要岗位群,做到专业定位明确。2011年以来,我们又进行专业方向化,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并认证,专业相继开设“网站建设与图像处理”与“网络系统管理”两个方向,对专业定位做出重大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例如,“网站建设与图像处理”方向专业定位就是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网站建设、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践表明,从2012―2013年的专业招生数和报到率来看,“网站建设与图像处理”方向招生数都超过计划数,而报到率都达到了95%以上,均超过历年数据,学生录取分数也超出学院平均分数。
明确了专业定位,才好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要对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在实施时,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共同分析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每个岗位的能力需求,深入公司企业进行调查,明确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例如,我们在“网站建设与图像处理”方向的“网站建设”和“图像处理”两个岗位群分析:主要从事网站规划与设计、网页制作、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站开发与维护、图像处理等岗位工作。有了这些具体岗位工作,进一步分析相应的能力规格和要素,就可以设置相应课程。
构建课程体系,引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重构,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群形成课程群,以课程群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课程有一定主线,同时又要根据所需掌握的技能划分不同层次,按进阶实现教学。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符合高职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体系化来构建整个专业课程,尤其提出以阶梯递进和螺旋上升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成相应阶段和不同课程群。例如,可以将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等,将实践划分为校内外认识实训实习、核心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重构后,因为专业的定位设置要通过调研并依托市场,所以必须深化对教学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的改革,落实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教学实践环节必须紧贴社会需求,将不同的技能要求嵌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同时,保障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对接,我院建设了一批仿造公司生产环境与生产现场相同条件的校内实习实训室,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则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近几年先后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如网络系统集成实训中心,是依托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与我院的校企合作共建的一个实训中心,包括了综合布线、网络组建、网络配置以及网络管理等校内实训室。系部及教研室也联络了一批计算机公司进行学生顶岗实习,通过近三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我们与好几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另外还有若干新联系的校企合作公司,这样校外实训基地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顶岗实习得到了有力保障,学生也真正能到专业岗位就业工作。
深化课程教学,切实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真正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因此深化课程教学非常关键。深化课程教学首先应该落实好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通过规范化来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控制教什么和考什么,以及怎么考,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应该细化具体技能操作,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保证学生具备相应技能操作能力。有了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其次就应该进行教材建设,如引进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发实训课程的教材,编写相应实训指导书。最后,深化课程教学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等,因为教师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关键,课程教学的效果则要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化课程教学应当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把专业核心课当成精品课来建设,先将精品课程的课程标准、考试标准、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等做好,这样专业目标定位的核心技能才可能达到标准,学生也才能到就业岗位群实习和工作。例如,我们把“Web网站开发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重点抓好几门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保证了专业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Web网站开发与设计”则确保了学生掌握专业的“网站建设”核心技能。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过程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改革,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改变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较强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建设思路也非常清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过去几年里仍存一些问题,如由于计算机公司小而散,工学结合需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钱明珠.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新思路及其实践的探析[J].电脑与技术,2013(05).
[2]邱清辉.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3]姚奇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题及其破解[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所谓数字化实验技术,一般是指运用计算机、传感器、软件、网络等数字化产品来辅助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和计算精度的现代化实验技术。在数字化实验技术中最常运用的数字化产品是“数字化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种精确测量和计算的辅助实验工具,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的科学计算软件组成,它的功用主要体现于方便对实验中的数据快捷地进行采集记录和计算分析,从而大大提高实验精度和效率。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如图1所示)是理科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新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保障;保证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适应新的考评方式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都有给定选题的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因此,有意识的研制和装备探究性实验仪器,供学生进行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对于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过程,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学习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都具有重要意义。图2为数字化实验室系统连接图。
二、中学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加之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都有给定选题的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近年来各地新建数字化实验室可谓是风起云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数字化实验室投资大、进入市场时间短、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方案不科学、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出现。主要表现有以下3个方面。
1.由于一些学校对数字化实验技术认知不足,缺乏调研
设计方案起草大多数是由厂商提供。而实际上由于学校并未支出一定设计费用,厂家与学校沟通(特别是实地勘察)不够充分,极易导致设计方案的先天性不足。
2.由于目前国内数字化实验室建设、设计标准不统一,不少厂商均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传感仪器(设备),产品不具有互换性
从市场竞争角度讲,不利于公平竞争。可以说,谁获得了数字化实验室方案设计的起草权,谁就先入为主,如果不对此方案进行评估、综合,直接交由政府采购中心批准(一般情况下均获准通过)招投标作为技术方案的话,极易让投标人“钻空子”,对招标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3.数字化实验室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目前,国内尚无专业的负责数字化实验室施工、安装的监理公司,数字化实验室施工过程的监理重任就靠学校自己控制,这就会出现众多漏洞。诸如学校专业人员匮乏,原材料或仪器进场缺少必要的检验程序,安装过程中无专职人员参与监控协调等。
三、中学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特点
1.数字化科学探究实验既是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数字化实验技术中最常运用的数字化产品是“数字化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种精确测量和计算的辅助实验工具,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的科学计算软件组成,它的功用主要体现于方便快捷得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和计算分析,从而大大提高实验精度和效率。
2.与传统实验相比,特点明显
数字化实验室实验设置时间大大减少,实验课的效率提高,实验耗材减少,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尝试;先进的传感器,可满足各种物理量的测量需要,尤其是那些瞬间变化的量(如小车碰撞前后的速度),可以真实再现传统实验仪器无法实现的实验;运用数字化实验技术,以传感器为测量工具,计算机读取数据,精确度很高(一般可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以上),且避免了肉眼观察的误差。而且数字化实验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解决气氧含量,溶氧含量,CO2含量,色度、浊度、磁场强度、光照强度等物理化学量的测量问题。在数据分析时,数字化实验技术运用专门的计算软件,可以方便地添加各种公式计算数据,还能快速创建图表描绘曲线并进行拟合、积分、切线等操作,大大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和精度。同时具备强大的误差分析功能,符合大学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
3.中学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应建立在普通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建设基础之上
即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必须是已经有普通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存在,抑或在数字化实验室建设之前首先建设普通理、化、生实验室,或者打包招标,但普通基础实验室须先行施工。
四、中学数字化实验室规范建设
1.数字化实验室技术方案设计,图3为数字化实验室基本配置表
(1)根据自身的招生规模确定拟建的数字化实验室的总数量。
(2)根据实验楼教室功能设计、总体分部以及教学需要确定数字化实验室的楼层分布。
(3)根据文、理科班级结构确定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的分配比例。
(4)根据实验楼各教室面积确定数字化实验室实验小组分配(即每几个人为一组)。
(5)在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方案出台前,学校应进行充分的技术与市场调研,走访相关生产制造厂家。建议最好走访一下具有大学背景的数字化实验室制造商,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合作建立数字化科学实验基地,使其在新一轮的课改中保持学校的先进教学优势;同时高校也将获得宝贵的一线教育经验充实扩展自身研发方向,从而实现双赢。同时,考察相关厂家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设备产品是否通过质量监督检验检验。配套系统软件产品是否适合国内教学习惯,具有较强的扩展性,能够支持拓展型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产品能否较好地兼容现有实验室器材,是否具有较好的售后服务承诺、培训服务等。
(6)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一套集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技术方案。 图4为数字化实验室设计案例。
2.招标采购方案设计与制定
在上述基础上,学校应会同招标采购主管理部门,依法制定公正合理的招标采购方案。招标文件应于相关媒体公示并明确招标文件的获取途径,招标采购人名称、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合格投标人要求、报名地点、报名与投标的截止日期、招标形式、评标办法、投标文件格式、合同格式与主要条款等。
3.施工过程控制
为保证工程质量,学校应委派专人负责数字化实验室设备施工、安装全过程监督、协调、管理。其中包括普通基础实验室地下管、线铺设,地面工程实施,实验室电器线路、桌凳的安装与调试,元器件进场检验,直至最终设备验收等各个环节。
【关键词】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09-04
【作者简介】冯志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和专业课教学。
在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直接领导、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研究所全力推进、各专业领域专家鼎力支持以及相关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努力下,我省正式颁布了首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第一批课程标准性文件编制工作基本结束,为我省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了一项基础性工作。2016年秋学期,首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将应用于全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这是江苏职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全省各地和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层面实施行动,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全面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教学保障。
一、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责任意识推进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时代,创新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毫无疑问课程改革是必由之路和关键环节。进入21世纪以后,江苏省率先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于2005年颁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根据江苏产业结构的特点、社会职业领域的要求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选择了农业、化工、建筑、机电、电子、信息技术、汽车、纺织服装、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十二大类专业领域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德育、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渗透式、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整合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式”的课程改革理念。按照“理论指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三步加以推进,“十一五”全省建立200个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100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2013年,省教科院职教所组织全省60多所重点职业学校和近200名骨干教师开展并完成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36个主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指导文件。总体上,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后,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加大课堂层面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落实这一要求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式,是在省级层面对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针对课程教学加强建章立制,整体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核心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的开发和使用,将进一步规定职业学校课程结构要素及其实施准则和方法,确保学校统一的教学依据和教育水准,深入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江苏职业教育真正走入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新常态。
二、集成全省职教系统科研力量,全力研发一批质量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一)以基础性研究为依托,提高开发团队的开发能力
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指导文件、规范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近十几年来,课程标准建设始终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理论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形成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总体来看,在课程开发理念、逻辑、原则、课程范式、教材转化、教学实施、教学资源以及课程伦理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的理论及实践问题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对课程标准的研究主要阐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和相关理念,具有创新性,但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与技术,而在现实工作中又必须对课程标准的内涵、编制及实施有系统而全面的把握。因而,课程标准开发无论是工作推进还是具体实施都存在较大困难。
为此,省教科院职教所申报了省重点规划课题“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进行探索、反思和不断提升,解决了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开发思路,为扎实推进江苏中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提供理念、思路和操作模式。
(二)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进行多专业、多科目协同开发
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发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具体承担开发任务,首批完成至少120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在人手紧张、经验不足、周期较短的情况下,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课程标准开发任务,2015年6月,省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12个专业大类教科研中心组组长、部分职业学校教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和制定了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会议确立了“统一标准、分类实施、项目管理、质量监控”的开发思路,集成全省职教科研力量,推进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一是分类别、分专业组织。在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方案、开发指南后,省职业教育专业大类教科研中心组分专业类别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开发团队,制定本专业类别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开发项目组,指导、推进、协调和评估各专业项目组的开发工作。二是统一规范、分门开发。各中心组依照开发指南,结合本专业类别特点,充分吸纳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引导省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所在学校发挥引领作用,承担具体课程的开发任务。全省计有100多所职业学校、400多名骨干教师参与了课标编制工作。三是项目制管理方式。采用项目负责制,项目组组长由课程标准开发单位负责人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每个项目组又分为3~5个课程标准开发组,每组开发团队有4~6人,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2~4名、高职院教师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四是实行过程化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开发组、各专业项目组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开发工作定期研讨会商制度和阶段性成果审核认证制度,对方案论证、中期检查、交流汇报、集中统稿等方面工作进行全程督促和指导。开发过程中及时安排专家集中讲评、分组现场技术指导、集中审稿,确保开发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三)广泛征求意见,共同完善课标文本
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细致艰辛的开发工作,在反复论证、修订完善后,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共147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试行稿)终于问世。2016年1月份在全省征求意见时,收到了两千多条修改建议,开发组据此不断完善。3月20日至28日,省教育厅组织了来自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出版部门、骨干教师等98位专家,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分析性评估工具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审读意见表》,分专业类别对147门中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课程标准坚持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前沿的技术要求,课程内容契合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化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标准对职业学校教学和评价既有明确的规范性,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大实施力度,确保有效落实并发挥预期效应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逻辑关系,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将课程标准所推行的课改内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哲学,将顶层设计和研究成果转化为职业学校课堂层面的实实在在的持久的教学行动,是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着重考虑的问题。为此,建议专业教师在学习、研究和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深入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和主要特点
本次编制的中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主要依据近期国家和省的有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文件精神,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力标准以及各门课程的规定内容、任务、实施要求,结合各课程领域研究和具体实践编制而成。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突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能力建设和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课程内容力求反映职业岗位规范、最前沿的技术要求,教学方式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全面落实“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
(二)正确领悟课程标准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是着眼于“学科”而是着眼于“课程”,在理念、内容和实施上都超越了教学大纲,对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方向引领、路径指导和规范前行的作用。针对当下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职场要求脱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课程标准开发者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吸纳了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和最新成果,着眼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等基本框架、结构体例和表述方式上都体现了课程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引导和促进一线教师走上课改之路,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和专业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改精神和课改要点
一是在课程理念上倡导教学主体的回归,课程目标倾向于优化学生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并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在课程结构上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广泛采用项目课程和行动导向课程,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课程结构上体现模块化,既保证了课程功能的实现,也为职业学校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可选平台;三是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原则,兼顾中高职衔接,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用衡量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可理解的、可实施的、可测的也是普遍可达到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内容标准;四是在课程实施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个角度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亲身实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五是在课程评价上,突出评价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教学;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32-04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动机,让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形成能力。〔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教师的指导等理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建设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之上的课程,是学生继续学习各领域活动设计课程的先导性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若能有效开展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既可使基础课程的理论效果得以凸显,又可为后续的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发展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与其他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不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有优势,也有劣势。就其优势而言,可塑性较强、艺术技能基本功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较有主见等。就其劣势而言,文化基础、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可能较差。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倘若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开展,不仅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会影响后续的活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若能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配以合适的实践教学,不但可充分发挥五年制学生愿意动手操作的优势,而且可有效规避其理解能力较差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既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教师发展
对于承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实践教学非常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很多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习惯于理论讲述。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熟悉、教师喜欢,因为它省时省力,教师只要提前备好课、做好课件就行,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即可,但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通常是,教师讲过即完,学生听过即忘。这种教学模式还助长了一些教师的惰性,他们做的是“教书匠”的工作。然而,实践教学不仅可让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可促使教师不断努力了解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并学习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在收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案例和指а生开展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可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带来很多鲜活的素材,这远远优于教师的闭门造车,同时也充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核心在课程,课程发展的重点在课程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若能发挥其应有的课程效果,就能促进课程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实践教学是该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
1.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考核等方面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文本分析及对部分担任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访谈发现,本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教师在开展本课程教学工作时也没有相对严格地参照相关课程标准进行。
课程标准应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并考虑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制定本课程标准时,更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标准一旦确立,教师就应相对严格地依据标准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当然也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和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微调。如果教师不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如果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时,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可能就会参差不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2.教学保障问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主要有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参、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等方面,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师资队伍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担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理论功底较扎实,但实践技能较欠缺。不可否认,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幼儿园一线工作经验,也较少深入幼儿园做调查研究,因此,实践指导能力较为薄弱。其二,担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他们大多为高校专职教师,而非幼儿园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有专兼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其三,大多数高校缺乏本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没有课程建设负责人的统筹协调,教学工作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在无相应的监管机制条件下,如果每个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很容易导致课程教学质量的不同。因此,同一届学生或不同届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往往出现较大的差异。若有课程建设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引领,可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
教材和教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合学情的教材和教参。与普通高校大专、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比,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其特殊性,需有适宜的教材和教参。笔者在担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换了若干个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活动设计案例较缺乏,可能比较适合普通高校本科生或专科生。部分教材案例虽多,但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与课程配套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室或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很多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都是在通用的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这类多媒体教室一般只适合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并不适宜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因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模课”环节需要在仿真的幼儿园活动室进行,学生才能找到感觉。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实训基地的接纳配合。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了该门课程的相关理论之后,学生可先在实训室进行模拟,随后会去幼儿园进行实践。这是培养学生根据班级幼儿特点设计并开展教育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实训基地的接纳配合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3.教学本身的问题
教学本身问题主要指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问题。实践教学应是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始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对这门课程缺乏完整的系统规划,就会出现在实践教学方面流于形式的现象。很多教师能够意识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随意拼接组合,如大多数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时,是分领域讲解和实训的,即先将五大领域中一个领域的理论讲完,然后再让学生模拟教学,依此类推,完成五大领域的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这种简单的“理论+实践”的拼接不是实践教学正确的开展方式,也难以取得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改进实践教学的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并认真执行
2011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意见”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若干意见,如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3〕《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4〕其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也做了详细说明。我们应根据这些政策的具体要求和五年制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标准并认真执行,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要求教师努力成为一名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促使高校教师具备较丰富的幼儿园一线实践经验,学校可要求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周定时去幼儿园进行观察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或者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做兼职教师,也可以二者有机结合,即由高校教师组织开展理论教学工作,由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选用适宜的教材教参,开发校本教材。适宜的教材和教参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目前,与该课程相关的教材版本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应尽可能选用适合五年制学生的教材。在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遴选出一些参考资料,或是根据五年制学生的学习特点自行编制适宜的校本教材。
加强实训室建设,密切联系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的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然而,实训室中的模拟训练最终要转化为实训基地的实战演练,学生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也必须依托幼儿园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获得,〔5〕因此,与幼儿园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
3.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取“观摩学习――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说课――模拟教学――园所实训――总结反思”的模式进行。具体而言,观摩学习指的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幼儿园教学活动视频案例或者深入幼儿园现场观摩教师组织的活动。这是实训的第一步,观摩之后可再进行理论讲解。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指的是,教师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或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布置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作业,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设计原理进行活动设计,并通过教师评、同学互评、小组评或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活动方案进行评价。说课指的是,学生在设计好活动方案后,口述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或理论依据,即详细地介绍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内容。模拟教学指的是,教师让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在实训室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以班或小组为单位,由设计者扮演幼儿园教师,其他人扮演幼儿,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过程。〔6〕园所实训指的是,在模拟教学后,让学生去实训基地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总结反思指的是,在上述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相关经验。以上六个步骤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起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咏梅.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6-01-10〕.http://.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6-01-10〕.http://.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按照“五个一流”的标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建设了《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经过2年的建设,课程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顺利并高质量地进行了实施,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印染技艺技能和创业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染整技术专业;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中职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64-04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桂教职成[2013]44号)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仁礼(1968.10- ),男,广西巴马县人,在职研究生班毕业,高级讲师、染整工程师、染色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主要从事染整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0 引 言
扎染和蜡染是我国民族印染技艺的瑰宝。扎染古称绞缬,织物通过扎捆、线缝、对折和串缝等防染技法,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蜡染古称蜡缬,古人以蜡画工具,饱蘸熔化的蜡液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靛蓝、茜草等植物做成的染液中浸染,染后除去蜡质,形成蓝白两色花纹织物。扎染和蜡染作品本身蕴涵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承载着传播文化的功能,从图案设计到手工制作都离不开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扎染、蜡染的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独具特色。扎染、蜡染作品既可制作围巾、方巾、衣服,还可以制作壁挂、屏风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今,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贵州安顺苗族蜡染,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我校染整技术专业一直把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融入专业教学中,为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进行文本开发,即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案和制作课件,再进行文本审核;同时开发课程资源库,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加强对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上,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体验民族印染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传承和保护民族印染技艺的意识及审美意识。中职学生在制作扎染、蜡染作品过程中,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自主表现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1 文本开发
1.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开发和建设《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必须开展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调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将该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是该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因此,制定《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标准,是该课程文本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1.2.1 课程定位
将《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定位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同时也适用于中职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民族服饰等专业的拓展教育,可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四学期两部分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艺中的扎染和蜡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民族印染技艺进行创业的能力。
1.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中职学校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染整企业人才需求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以扎染和蜡染基本技法为主线,紧紧围绕民族印染技法和民族印染图案两大特色,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而开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形成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1.2.3 课程目标确定
本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两大类,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
知识目标以“能描述、能识记、能解释”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技能目标以“能使用、会模仿、会操作”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情感态度目标以“能与人合作、能认真完成”等动宾结构形式描述。
1.2.4 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一为“民族印染概论”,内容分为“扎染发展历史认识”和“蜡染发展历史认识”两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二为“扎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扎染工具与材料认识”、“扎结基本技法练习”、“染色技法练习”、“扎染手机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图案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三为“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蜡染工具与材料认识”、“蜡染设计与制作”、“蜡染小工艺品制作”等三个学习性任务。项目四为“仿扎染、仿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数码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数码印花仿蜡染制作”两个学习性任务,将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
课程内容从易到难,从基本技法到技艺的综合应用,图案融入了《花山壁画》、《铜鼓纹》和《壮族绣球》等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元素,既是对民族印染技艺的传承,也有对民族印染技艺的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业意识。
1.2.5 其他建议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可行的建议,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保证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以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培养岗位技能”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以学生为本,操作体验和训练贯穿全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扎染和蜡染技艺的学习兴趣。教材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色彩应用和色彩搭配能力。教材还附录有学生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为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也称为课程整体设计,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基本信息及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与学习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进程及安排、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等11个方面。而教学进程及安排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时间分配等内容。本课程对三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覆盖了整个课程内容,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依据。
1.5 教案制定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般先进行教学设计,后编写教案,一份教学设计可演绎成不同的教案。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教学的内容文本,也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它解决“怎么上”的问题。教案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也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教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计划学时、课题、授课班级、使用教材等基本信息及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教学特色、作业布置等十个方面内容。本课程对四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写了教案,覆盖全部课时,一般是一次课(2课时)做一个教案,实训课4课时做一个教案,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详案。
1.6 课件制作
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通过课件明确任务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布置任务、演示操作步骤、提示注意事项、任务评价标准和作品展示等,经过课程建设,制作了课程的全套PPT课件,课件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配套。课件的制作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1.7 文本审核
教学文本主要是指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考核方案和习题库、全套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文本必须要经过评审这一关。评审人员包括了企业行业人员、外校同行教师以及修读学生各2~3名。评审人员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文本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建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较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根据评审意见,再次对相关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
2 教学资源库建设
2.1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是指教学规范必不可少的文本及教学使用的图片。文本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题库以及全套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资料;图片内容主要是教学、实训、生产等场景及扎染设备、蜡染工具、扎染蜡染作品等用于教学展示的图片。
2.2 动态教学资源建设
动态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课件、微课、操作演示和课堂实录等动态资源,除了制作全套课件外,重点制作了《T恤扎染制作》、《绣球图案扎染》、《蜡染》和《数码仿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微课,录制了《绣球图案扎染》课堂实录。此外,在校园教学资源网站上,还链接了学习扎染、蜡染的网址。
3 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建设
为《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将染整实训基地的原有的基础实验室改造成为了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配置了多媒体白板、特制的扎染中样染色机2台、扎染工具和蜡染工具各60多套,实训工位达到60多个,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为营造民族印染文化氛围,开辟了民族印染文化墙,介绍扎染、蜡染历史文化及实训室功能,设置了学生作品展示区。
4 “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质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表面上简单易教,实际上要把古老的民族印染技艺做到惟妙惟肖,并能娴熟地教给学生,实属不易。为此,组织专业教师赴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云南大理巍山拜访民间工艺大师,学习民间扎染技艺,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制定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校本培训及外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素养;通过开展业务学习、传帮带、教学技能比赛以及指导学生社团——“七彩染艺社”开展活动,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
5 课程教学实施及其效果
5.1 教学对象分析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安排理实一体化教学,第四学期安排生产性实训。
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对染整技术专业并不了解。通过展示精选的扎染和蜡染作品和介绍民族印染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充满好奇,就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过讲授、演示及播放操作示范视频,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进入学习。
而到了第四学期,学生已基本学完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对进入创造性较强的生产性实训充满了期待。教师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完成一幅幅扎染和蜡染作品。
5.2 教学方法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模式统领全过程,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将专业知识、制作流程、操作技能、基本技巧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第一学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立足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民族印染技艺、审美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生产性实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进行仿岗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5.3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如以《〈绣球〉扎染制作》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为: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提出任务布置任务实施教学评价。
5.3.1 学习情境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展示广西壮族绣球实物、多媒体播放学生制作的获得东盟教育联展优秀奖的《绣球》扎染作品,预设问题,师生互动,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5.3.2 学习目标提出
教师简要讲解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并提出要求,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5.3.3 任务布置
教师讲解制作流程后,播放示范操作视频,并强调安全操作事项,让学生清楚制作流程、操作技艺、操作注意事项、安全事项。
5.3.4 任务实施
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而每个小组里,每个学生均要求动手描图、缝扎、点色、 针缝、扎结、染色,但在色彩搭配、染色技能上可以小组互助、教师巡回指导及答疑;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学会了针缝扎法、染色技能,体会民族印染技艺的神奇和魅力。
5.3.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检测。先是小组内自评和互评。小组成员填写任务评价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对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卫生纪律、安全操作和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自评;组内成员共同对本组作品进行A、B、C等级评价。再通过小组作品展示,开展小组互评及师评。每个小组及教师对质量优秀小组用“笑脸”标签投票,评出小组第一、二、三名。
5.3.6 总结归纳
各小组长先简要总结本组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总评,表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的的良好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5.3.7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次学习性工作任务怀有极大的兴趣,在任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十分亢奋状态,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认为任务充满了挑战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制作出的《绣球》扎染作品质量效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印染技艺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完全达到了原来设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渴望成功,教师贵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对作品进行评价,大家都争着给自己打“A”等级。在小组间投票时,每组都渴望别的小组特别是老师把“笑脸”票投给自己。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同学极度兴奋,而“落后”的小组学生脸上往往会有所失望,老师觉察学生的微妙表情后,在总评时特意在语言上也给予“落后”小组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即发现这些学生得到肯定后,脸上表情马上“阴转晴”,而且对下一次课充满了期待。
5.4 教学效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开课以来,成为了染整技术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技能提升快,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自信;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民族印染技艺的魅力,从而喜爱民族文化,达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
6 课程建设成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并通过了企业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及修读学生的评审。课程教学得到了很好地实施,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经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及生产性实训,均能亲手制作、完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扎染和蜡染图案,并在中国-东盟教育联展中获得了优秀奖,2名教师的作品也获得优秀奖。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所创作的扎染和蜡染优秀作品,在学校染整实训基地的展示窗及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的展墙上展出,学生社团“出彩染艺社”成员的作品在校园中“热卖”,师生身穿自己制作的扎染T恤点辍了校园,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和专业名片。教师主讲的本课程中主题为《〈绣球〉扎染制作》的课堂参加由学校举行了“锦虹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区内著名职教专家评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获得了比赛二等奖。
与此同时,有三位参与《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教师,发表了4篇相关研究论文,参与了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了校本教材;创新性地制作了7个微课,并尝试把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图案与数码印花结合起来,在传承了民族文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