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管理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第1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酬薪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0.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薪酬不再是人力成本的单向性支出,而是一种双向受益的投资。企业薪酬管理,主要是根据员工所付出劳动及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以薪酬的方式回报员工,使企业与员工双双获益,实现共赢。而人力资源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人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酬薪管理相结合,是企业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薪酬管理主要内容和必要性

1.1主要内容

企业中的薪酬,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回报,与员工所付出的劳动、贡献等方面成正相关。员工的贡献率越大,薪酬就越高,反之就低。企业薪酬的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薪酬。基本薪酬又称基本薪金,是根据员工所承担、完成的工作,或者是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技能等,而计付的稳定性报酬。基本薪酬具有常规性、固定性和基准性等特点,是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计算其他薪酬性收入的基础。(2)奖励薪酬。奖励薪酬又称奖金,是对岗位角色超履职标准的努力和贡献所给予的经济福利补偿。奖励薪酬具有针对性、浮动性、补充性、非常规性等特点,主要用以弥补基本薪酬制度的不足,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3)福利薪酬。福利薪酬又称间接薪酬,是企业员工享有的自我充实、自我发展等所需的薪资或服务,也是企业为员工将来的退休生活及一些可能发生的疾病、事故等不测事件所提供的经济保障,其费用部分或全部由企业承担。福利薪酬具有辅、多样性等特点,是企业对员工关系的具体表现。

1.2企业实施酬薪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酬薪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酬薪管理中,通过物质机制、精神机制及团队机制的综合运用,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2)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酬薪管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3)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薪酬管理,满足员工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必要性

2.1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仅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还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注重两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和绩效改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以此为基本前提,促进企业收益、效用等方面的最大化实现[1]。其管理目标主要包括:(1)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作用,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3)维护和激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促进人力资本得到切实的提升和扩充。

2.2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1)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目的是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加忠诚、主动地把个人的劳动潜能和智慧奉献给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4)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内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消耗,从而显著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5)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企业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结合

3.1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的结合

企业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结合自身战略性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通过薪酬管理,积极吸收和接纳不同层次的人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企业与个人长足发展。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的结合,可将人力培养计划与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上,并实行企业人员结构的优化,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中发挥无限的潜能。

3.2人力资源配置与薪酬管理的结合

企业通过多种科学途径和方法的运用,对人力资源的地域、部门分布和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实现人岗匹配,员工互补,适才适用。薪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岗位的薪酬标准与个人的能力相匹配,从而达到员工与岗位相匹配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人力资源配置与薪酬管理的结合,是对岗位要求与员工需求的综合考虑,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促进员工责任感与满意度的全面提升。

3.3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结合

现代企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其目的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使薪酬与员工绩效相匹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及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并逐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将员工绩效与薪酬管理相结合,是绩效考核机制的最终目的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3]。

4.小结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力资源已上升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增加自身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因此,企业须提高认识,充分掌握实施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必要性,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提供强有力保障。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酬薪管理相结合、人力资源配置与酬薪管理相结合及员工绩效与薪酬管理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中、美、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与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J].管理学报,2012,9(03):380-387.

第2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寝室;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2

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在校学生的主体,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就要根据他们的思想状态、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寝室作为相对独立的空间,是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正逐渐取代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阵地。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普遍实行,学生对班级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同班同学之间的距离被拉大,沟通的时间被缩短。从高校生活的特点来看,寝室是学生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每天学生一般会在寝室13个小时左右。除了8小时的睡眠时间外,还有4、5个小时用于学习、交流等。在寝室外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食堂中度过,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寝室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环境。学生会在寝室中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自己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等情况,且相互之间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把教书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的寝室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性也印证了加强寝室建设的必要性。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充满自信和激情。但同时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由于一个寝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经济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寝室是一个容易产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寝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寝室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寝室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如何进行寝室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认识上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还应该充分体现实效性、建设性和持续性。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服务为基础,提高认识,加强基础建设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当作强化高校育人职能、完善高校育人环节的必要举措。大学生寝室建设不是后勤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专营之事,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寝室管理工作上,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统一认识,实施综合管理。同时,良好的寝室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寝室建设的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寝室成员的身心健康,加强学生对寝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校应增加投入,改善寝室大环境,建设完备的寝室基础设施。

(二)以制度为保障,规范学生在寝室的日常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寝室实现育人功能的外部机制。制度管理既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健康向上寝室氛围的有力保障。高校寝室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管理制度、条例、行为准则、评比制度、奖惩办法等,使广大学生有章可循,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不失寝室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组织为骨干,实现学生的互查、互学、互助

由于现在各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和所带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且寝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空间,在管理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可以以年级或楼层为单位建立学生自己的自查自检组织,进一步实现学生在寝室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党团组织作为优秀学生的集体,其先进性和组织性对于加强寝室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学生公寓的党团组织建设,不仅会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示范寝室,通过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四)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为纽带,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辅导员进驻学生寝室,与学生“同住、同吃、同睡”,能较快地掌握学生中的动态,比较容易发现学生中的问题,也易与学生建立感情,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还要加强和公寓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寓管理员和门卫作为学生寝室的直接管理者,往往更加了解各个寝室的状况和学生的一些日常动态。而学生由于和他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他们面前也会表现的更加真实。所以,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和公寓管理人员的沟通和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动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竞争的不断升温,学生对心理抚慰的需求与日俱增。心理咨询员进学生寝室,不但可以增加和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便于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更易于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五)以优秀典型为榜样,营造积极健康的寝室氛围

积极的宣传可以起到引导舆论、榜样示范的作用,正确的指导可以让大学生寝室文化向着正确、先进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定期进行优秀寝室的评比,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对寝室建设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提高他们参与寝室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宣传要及时、全面,可以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用深厚的大学精神和优秀寝室的氛围去影响他们;可以召开寝室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组织各院系学管人员和学生骨干参观优秀寝室,实行典型引路,榜样示范。

三、结语

高校学生寝室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高校学生寝室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也就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和寝室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第3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必要性 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它是非盈利组织,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经费的使用率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也在发生变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强化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首先,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是在内部缺少相应的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工作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来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导致会计信息不完整,没有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部分单位对资金的支出情况记录不清晰,对项目所需资金的支出和基本耗用的资金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导致专款不能专用。在对资金进行预算编制时,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能力不高,执行力较低,对单位的资金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常出现超支或是浪费的现象,降低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更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不是很合理,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和现行的财务制度不相符。再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对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专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资金的分配不严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还有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不重视,编制制度设置不合理,没有有效的发挥财务预算的功能,有些部门对资金进行单独支配,没有参与到预算中,导致资金浪费,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作为公益性的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生存发展,不仅要保证在本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还要保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以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这就表明,财务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在综合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识不深,不能像企业那样有效的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这也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其次,管理者常常将财务管理工作误认为就是会计核算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制度也不完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只是进行简单的记账、核算和报账等财务工作,没有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缺乏科学指导,缺少有效的控制,常忽视财政资金的事前预算工作。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缺少监督机制的建立,在一些单位中部分会计从业者是由高层领导直接任命,财务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进行准确的监督和有效的约束。

再有,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实施只停留在表面上,主要以领导的意见为主,没有按照章程制度办事。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工作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胜任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管理需要。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财务管理的实施还不完善,加上目前在财务管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符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注重财务人才的培养,按照现代化的财政理念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建立有效的预测体系,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以确保财务预算工作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好核算和考核工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准确的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对每一笔用款都做好规划,避免资金的浪费。然后,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对财务管理活动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对下一步的财务运转情况做好安排,为整体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也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对财务人员进行各种财务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财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部门协调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意识。然后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约束,要求财务人员的工作必须按照财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对违规的工作人员做出严格处理,全方位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四、结束语

强化财务管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财务管理方法上积极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以提高财务管理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新对策[J].神州,2013

第4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课堂管理 冲突管理 必要性 实施策略

 

高校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使高校这一目标不能更好的实现。针对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冲突管理这一角度进行探析,认为高校课堂应是冲突之下的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冲突管理与课堂管理的内涵 

1、冲突管理的含义 

冲突管理是指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感受到的不一致的观点差异。所以冲突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对观点差异的管理。管理学上的冲突管理侧重于对难以避免的冲突的合理妥善的解决。现代冲突理论认为:过于融洽、和平、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会表现出冷漠;冲突水平太低的组织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过于日常,不易暴露出工作中的错误,因此组织显得没有活力,对外界的变化反应缓慢。当组织内部冲突太多时,应设法尽力消除冲突;当组织内冲突太少,应通过各种方式适度地激发冲突,以维持组织的生命力。 

2、课堂管理的含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监督和调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据此,课堂管理一般可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实施冲突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在不断地完善提高,但还存在着很多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地方,致使高校课堂的功效发挥尚不够充分和全面。概括而言,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高效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 

(1)“情感”在课堂上没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互动相对来说不足。同时,课程评价所存在的不足更是导致教师盲目完成授课任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情感投入甚少,不顾及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忽略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过长,适应成本过大。 

(2)课堂冲突行为得不到发展。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导致教师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追求表面的和谐,无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行为,甚至刻意压制学生的行为以防止问题行为的暴露。这样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问题行为和思想不断累积。这违背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最终导致不良社会行为的产生。 

(3)评价标准与评价实施脱节。从课堂管理的学校环境来看,高校对课堂的评价标准表面上看来逐渐素质化。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生的非理性发展,造成学生知识观的狭隘。同时,评价标准的存在意义进入实用功利主义误区,评价成为教师晋升、奖惩实施的依据,失去了自身发展性的价值。从这些方面看,当前课堂管理的评价标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决定了高校课堂管理很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要求也不相吻合。

2、课堂冲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冲突管理的实施与高校课堂的特点相吻合。冲突管理是一种相对开放的管理,学校能使高校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开放、前进的状态。高校课堂上实施冲突管理,能够使课堂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成为新知识诞生的另一阵地。其次,冲突管理能有效弥补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冲突管理能有效沟通教师和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及时觉察学生的动态。同时,冲突管理的实施能使课堂评价与评价实施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脱节。最后,冲突管理下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冲突管理能使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迅速适应生存环境,在工作和生活处于困境时,能够另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冲突管理的对策分析 

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做起: 

1、培养冲突观念,正确引导冲突 

从学校到班级,全面进行“冲突观念”的培养。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从害怕“冲突”和一味压制“冲突”,片面追求课堂“和谐”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和定位课堂冲突,合理的课堂冲突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去制造必要的“冲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譬如可以在课余时间,甚至课堂上开展类似辩论赛的文化探究氛围,将批判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转变评价标准,创造良好环境 

结果往往决定过程,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实施的落后必然会导致课堂管理的落后。评价标注应该是发展性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在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反馈,防止重大偏差的出现。在评价手段方面,不能过于强调量化而忽略“质”的评价手段,要全面准确的理解教育工作,不是每一个指标都可以准确、科学的运用量化手段来衡量。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课堂冲突总结的手段,教师定期缴纳课程总结,将学生“冲突观点”进行总结备案。 

3、转化角色,确保合理定位 

学生和教师的现实角色不利于冲突的形成、文化的碰撞。传统意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毕恭毕敬。现实中形成的习惯让课堂上缺少活力,缺少“冲突”。课堂冲突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和教师各自在冲突中的新角色。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虚拟的新角色,能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意识的枷锁,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4、提升素质,正确引导“冲突”发展 

教师应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很好的定位。适当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冲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制造适度的冲突,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在“冲突”产生之后,从细节上讲,教师应该有敏锐的嗅觉觉察出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到及时纠正。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也应该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从大局上控制冲突的走向和局势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将会陷入被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 刘洪儒.人本管理与激励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3):28-30. 

[2] 曾仕强.中国式领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企业员工健康危机

企业的良好运作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其中人才又是重中之重。近年来,由于工作紧张、压力过大以及保健预防和患病治疗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大量人群迈向了“亚健康状态”。 根据中国卫生部2011年数据统计,中国企业员工中有60%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这一数字甚至超过73%。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11月的“全球各收入阶层健康情况抽样报告”有关信息显示,北欧精英人士阶层健康指数为39.5%,而中国精英人士阶层健康指数仅为2.8%。

·企业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健康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人事政策,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有调查显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企业健康管理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使员工工作精力充沛、生产效率高;减少因生病缺勤等产生的工作不协调影响工作进度;对员工健康关心,展示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提高员工企业归属感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节约人力资源损失

通过健康干预降低发病率,减少病假和健康事假,降低病假工时和事假工时;通过就医绿色通道服务,提高看病就医的速度与有效性,减少看病的工时消耗;提供各种医疗保健咨询和服务,使员工享有专业的个性化指导;通过健康干预措施,降低员工发病率和亚健康状态,显示企业对员工的真正关心;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各种特殊的健康管理计划,保护企业核心资源,减少核心人员的流失。

3、定期的体检,则可作为鼓励员工的手段,将公司对员工的关怀落到实处。

4、减少企业医疗保健相关支出。通过健康预测和评估对企业医疗保健相关支出做出了系统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降低企业总的医疗支出。

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发展历程

·健康管理的含义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从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到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再到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

·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

70年前,美国首次出现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以更好地管理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服务质量;20-30年前,美国出现有记录的健康管理研究,健康管理作为一门行业和学科在西方逐步兴起并完善;如今,健康管理已成为西方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美国每10个人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内容

一般来说健康管理的体系包括:预防管理、亚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三大部分内容。

预防管理:设计企业健康保障方案、提供预防性保健目(如体检、洗牙、疫苗)、健康风险评估(如体检评估、团体理赔报告、团体缺勤报告)、员工健康咨询热线、健康教育(健康信息、义诊、健康讲座、健康沙龙)等。

亚健康管理:身体健康方面,包括运动健康(如驻场运功项目、补贴健身项目、单项运动、运动会、户外休闲)、合理膳食计划、中医疗法(如推拿,膏方等)、戒烟计划、限酒计划、体重管理计划、万步走计划;心理健康方面,如员工援助计划(EAP)、职场心理咨询师等。

疾病管理:包括就医指导(咨询预约陪诊)、日常理赔服务、直付医疗网络、医疗机构折扣和套餐、慢病管理、医生服务(专家坐诊、VIP出诊、私人医生)、企业小药箱、企业健康管理室、二次诊疗意见和海外就医等。

员工健康保障方案设计

根据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有95%的企业直接提供或资助至少一种健康管理服务。90%的企业在未来会对员工医疗和健康计划做出调整,如进行健康教育、采取预防措施和提高健康保险水平。其中,企业最关注除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对员工进行基本的健康保障外,如何设计企业健康保障方案,在企业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保障员工健康。

员工的健康保障方案一般有这几种设计方式:

方式一:按照计划层级设计。参与调查的35%的企业按照职级(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来设计不同的保障方案,51%的企业按照员工国籍来设计,例如外籍选择医院范围可涵盖外资医疗机构及特需、外宾门诊的中高端医疗保险,中方选择与社保相接轨的补充医疗保险。随着外籍人社保规定的执行,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

方式二:按照投保险种,风险型保障和赔付型保障。

方式三:按照投保人员覆盖范围,分别为员工、配偶、子女投保。

方式四:按照计划类型,标准方案和标准+弹性计划。弹性计划一般有以下三种设计方式:一是员工自费升级保险方案(投保比例可选,如子女50%升级至90%赔付),二是固定费用为员工提供多种可选(覆盖范围可选,如员工+子女/员工+配偶/员工+父母;或项目类别可选,如保险+体检卡/保险+洗牙卡)

员工健康保障方案设计中的保险条款解读

在设计员工保障方案时,不免会遇到各种保险条款,企业一定要准确的解读条款的内容,并与保险公司就易产生分歧的一些事项做好明确约定。下面做一些关于重要内容或易产生分歧的条款解读提示。

如在风险型保障中关于未成年人投保保额的规定。保监会[2010]95号《关于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人身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11年4月1日起,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金限额全国统一为10万元,但航空意外身故不受此限额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和《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有些保险公司在客户投保时不会对此做出提示,企业在为不满18周岁的员工或者子女投保意外险时,要注意保监会对未成年人保额的规定,避免投保保额超过10万元进而多缴纳了保费,带来后期退费及为员工退个税的麻烦。

再如等待期的约定。保险公司一般对首次投保或非连续投保定期寿险及重大疾病险有30天至90天的等待期;对赔付型保障中的生育、预防和美容性齿科、体检及疫苗、住院等福利项目也设定有等待期。如果员工在等待期内发生保险责任内的事故,保险公司是不予理赔的或者理赔金额非常少。因此,企业在投保时一定要注意关于等待期的约定。

另外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关于既往病史的约定。一方面,多数保险公司对既往病史的赔付都有一定限制。企业在投保期初要对此做明确约定,是全额赔付、约定限额赔付还是不予赔付,并且要对期初投保员工、中途加入的新员工、已投保家属的赔付标准进行细分。另一方面,还应注意保险公司对既往病史的定义。如某保险公司对既往病史定义为“指在保险人对其保险责任生效前被保险人已就此接受诊断、医学咨询或治疗,或服用药物,或显现症状的疾病或损伤”。此定义中包括了“显现症状”,而这一症状是否是投保后被确诊疾病的直接原因,这一点很难被界定,双方往往产生分歧。因此,在投保时要注意保险公司的对既往病史的定义是“症状”还是“疾病”。

员工健康保障方案设计是企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员工保障方案时,对于诸如上述易产生分歧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格外加以注意,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和员工利益。

结语

第6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必要性;策略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所以,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成为职业技术院校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一、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与普通院校不同,职业技术院校具有“企业化”和“职业导向”的特点,需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市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中的重点工作。所以,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逐渐受到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视。同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需求,竞争意识薄弱、管理质量较低、工作效率不高、资金的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技术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而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技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另外,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评价,一味强调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和企业的反馈信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评价全体工作人员和教学全过程,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积极改进和创新管理理念,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不嗵岣呓逃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渗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将全面质量的意识贯穿到学校的每一方面、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班级和每一堂课之中,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遵循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的原则

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负对象,所以,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时,职业院校应该遵循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管理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技能课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技术院校不仅仅需要注意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应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因素,积极拓宽教育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全面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管理管理工作质量、教学工作质量以及后勤工作质量等,认真实施全面性的原则,科学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实现院校的培养目标。同时,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充分动员教师、学生,让每一位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之中,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另外,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及时把握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实现高质量的管理效果。

3.提高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意识,树立全新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科学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认真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职业技术院校的领导需要以身作则,积极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之中,以提高自身的管理质量。同时,对于职业技术院校而言,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技术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加强培训的力度,详细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的质量要素,有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技术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根据时展形势和自身的发展需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积极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皇甫美平.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226-227.

[2]钟敏真.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39-41.

[3]周小燕.全面质量管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资料,2012,(04):78-80.

第7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 内部控制 优化对策

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贯彻国家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规范化的需求,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基于此,笔者对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以下探讨与分析,以期探索其优化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现代企业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加强建设有如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要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必然打造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益。

其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需要对企业加强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因此这需要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杜绝各种造假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规范管理的内在需求。现代企业的健康向前发展,就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需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这就要求通过加强财务、会计、成本、资金的管理,来提高企业运转的效率和效益。所以这是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在需求。

二、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发展的时间较短,加之一些其他客观原因的存在,因此我国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

从整体上企业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及重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导致在这方面的意识薄弱。有的企业,尽管具备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但其执行起来不够流畅,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这无疑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没有形成系统性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构建内部控制的系统,并且通过管理实践来检验这一系统运转的流畅性和有效性。但是从当前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会计内部控制内容缺乏完整性,有制度建设却执行不力等。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不力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主要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在人员配备上,内审、稽核部门人员偏少,有的存在自己监督自己、自己核对自己的情况,无法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另外,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受制于企业负责人,影响了其独立性。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发展也很快,会计队伍也相应地壮大。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从而给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因此,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策的优化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整体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在具体的运作上,首先是建立必要的机构,其次是加强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制度性监督制度建设,以保证有制度监督有法制可依。

(二)加强监督,保证会计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运作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加强监督是会计内部控制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就监督的层面来说,既有财会人员的自我监督,也要有企业专门人员的监督,还要企业外部的审计监督。而就监督的内容,则包括监督会计信息、监督会计账簿、监督实物和款项、监督财务收支、监督财务报告等方面。

(三)开展内部审计,强化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

内部审计是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从而使企业管理规范化,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事前监督有利于推动会计内部控制的正常开展,而事中控制的目的在于尽量避免或减少企业违规所导致的损失;事后处理是把审计结果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给决策者参考,协助企业决策者纠正失误,解决问题。

(四)加强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

完善和强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如果只依靠企业自身,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外部的协同管理。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后,更需要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法治背景下的外部监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效。努力形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合力,以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合法发展。

第8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一、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特点

企业创新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参与市场竞争而进行的革新,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推动我国逐渐进入新时期,面对新时期下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在获取机遇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也同样适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指引发展方向。相比较而言,创新不像降低成本等方法那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是没有约束的,可以无限发展,而且创新能够推动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化,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掌握核心技术证明企业就成功了一半,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未来管理的重要特征,而相应的提高知识生产力以及创新能力也势必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内容。技术化,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帮助和支持,新时期下企业的管理创新将会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大利器,并实现企业转型;理念系统化,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难以企及,企业要想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就需要扩大视野,吸取其他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并结合自身特点,树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

二、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管理作为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关键,注重企业管理创新十分必要。因此,在思想和观念上,企业内部需要接受和认可创新的必要性,并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环境的影响下,要增强企业从上至下的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周密、谨慎的计划,进而加大创新力度。除此之外,企业要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为积极创新或者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进而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形成创新凝聚力,与此同时,让员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树立创新新观念,通过全员创新,推动企业创新。

2.创建创新氛围

环境造就人才,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具有一定影响。因此,企业要为员工创建一个积极学习的氛围,通过举办交流会等方式在企业内部开展学习活动,以组织带动个人,进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学习中。企业通过创建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推动企业进步,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着现实意义,但是,企业管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创新,不能盲目、没有计划的创新。因此,企业在创新之前,必须对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察和研究,对企业资源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方式要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应当更加精细,注重对管理每个环节的创新。

4.注重品牌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不单纯是在理论上进行创新,还要重视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价值观,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升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增加农业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企业迅速发展,进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实现企业信息、知识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支持。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需要将信息化管理方式作为核心,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进行推广和普及,为企业控制各环节成本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知识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切实考虑员工的利益,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凝聚力,促使员工能够更加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实现信息、知识化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9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必要性

随着国内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是医院业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案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护理质量[1]。为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实施的必要性,笔者结合本院情况开展研究,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0年11月以及2013年11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患者各10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①完善护理质量的管理系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的管理体系,对各个时期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职责以及考核标准等进行确定,并监督实施。定期在各个科室中选取护理人员代表,组织开展相关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讨论,对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进行研究。②制定护理质量管理规定。根据相关标准以及医院的各项规定,对护理质量的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定,对常规护理、重症监护室护理、药物管理、病房管理等方面均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使得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章可循。同时,根据医院以及各个科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应急预案,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同时对入院以及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药物的给予流程、基础护理项目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对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2]。③加大护理质量的考核力度。完善的护理制度是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的基础,也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日常护理质量的管理过程中,加大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节假日护理工作等管理的力度。同时将各个岗位护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基础护理的相关知识、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印制成册,便于护理人员随时学习。在考核的过程中,可通过笔试、实际技能的操作考核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作出详细的记录。④定期组织相关风险预案的演练。对于护理经验相对较为欠缺的护理人员而言,当其面对突发事件时,通常会表现为惊慌失措,无从下手。因而医院的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风险预案的演练工作,例如对于急性病症护理的演练。药物过敏患者的护理演练等,对护理人员在演练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并要求其进行总结。通过风险预案的演练,能够使得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从容淡定,根据日常演练的相关内容,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⑤加强心理护理。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相对较为紧张的关键因素,在于医患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而当患者入院之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情况、疾病类型等,建立合理的心理护理方案。

1.3检测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及处理,统计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计数数据使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1。

根据本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实施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结果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的统计 见表2。

根据本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实施之后,护理评分得到显著的提升,其结果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实施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根据本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实施之后,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其原因在于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管理,能够使得日常护理人性化、护理流程规范化,使得患者能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持认同的态度,从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日常治疗当中[3]。②降低护理缺陷的出现几率。在对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基础护理的管理力度,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含义的认识程度;通过对各个护理岗位责任制的规定,使得护理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能够更加主动的了解患者的需求,理解患者的心情,积极的帮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以及治疗工作,有效的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出现几率。

总之,通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的实施,使得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长久的进步,同时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了医患纠纷出现的几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小花,孙纽云,李幼平,等.美英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