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影视文学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文学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文学策划

第1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28-01

中学校园属于人群比较密集的场所,像化学、生物等课程中大多数需要在实验室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校园安全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如何提高和培养教师、学生正确的理解和预防化学安全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化学实验室因条件限制、通风效果、存放药品较多、各种仪器设备的维修等都可能导致事故隐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除了改善实验室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化学老师、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培养他们有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

1 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

化学教师不仅要自己熟知常见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同时也要知道和教育学生遵守各项操作规定,并熟悉预防和应急常识。

(1)严格遵守操作规定,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如果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

(2)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对于不熟悉或是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试验中严格按剂量要求操作。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4)药品混入杂质引发的安全隐患。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5)确保实验室空气流通的畅通。如制氢气、乙烯、乙炔、二氧化硫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

(6)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选择安全性好、毒性低、不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化学实验。

2 化学实验中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理

2.1 割伤

在实验中学生会用到大量的玻璃仪器,由于疏忽操作会导致割伤,采用消毒棉棍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小心取出伤口中的残余玻璃碎屑,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将红药水涂上碘酒或其他消毒剂,或按紧伤口,并做简单的包扎。若伤口比较严重,出血较多时,可在伤口上部扎上止血带,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2 烫伤和烧伤

轻度的烫伤或烧伤,可用药棉棍浸90-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高锰酸钾溶液擦伤处至皮肤变为棕色,然后涂上烫伤药膏。较严重的烫伤或烧伤,不要弄破水泡,以防感染。要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伤处,立即送医院治疗。

3 化学灼伤

发现化学烧伤后,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随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应于最短时间内进行冲洗,冲洗抢救如同救火,要争分夺秒,冲洗需要反复而彻底地进行。有条件时边冲洗边用pH试纸不断测定创面的酸碱度,一直冲洗到中性(PH=7)。

(1)干石灰或浓硫酸烧伤,不得先用水冲洗。因它们遇水反而放出大量的热,会加重伤势。可先用干布(纱布或棉布)擦试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2)如确定是酸碱类化学烧伤,慎用低浓度的弱酸、弱碱进行中和处理。酸性烧伤可用清水或2%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冲洗;碱性烧伤可用2%醋酸溶液或2%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涂上油膏,并将伤口扎好。重者送医院诊治。

(3)溴灼烧,应立即用石油醚或苯洗去溴液。或先用水冲洗,在用碳酸氢钠溶液洗,然后再用甘油涂抹,用力按摩,将伤处包好。如眼睛受到溴蒸气刺激,可对着盛有氯仿或酒精的瓶内注视片刻。

(4)氢氟酸烧伤,氢氟酸不但能腐蚀皮肤、组织和器官,还可腐蚀至骨骼。经常是麻痹1-2小时后才感到疼痛。万一被氢氟酸(包括氟化物,它们能水解成氢氟酸)烧伤,应立即用水冲洗几分钟,然后在伤口处敷以新解配制的20%MgO甘油悬浮液。

(5)试剂溅入眼入,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洗涤,急救后送医院治疗。

第2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论文摘 要: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转贴于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

第3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十分多样,且容量大,并且在教材的编排和设计上更加的生活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大量生活化的情景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这部教材才能真真正正地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忽略了语言在实践中的作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并不是很了解,导致在应用的时候,仍用和汉语相类似的思维去和他人交流,导致了沟通不畅。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了英语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引入了大量文化意识层面的内容,来补充学生这方面知识的匮乏,因此也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英语的文化意识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英语在心理上有恐惧心理,因为英语不是母语,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英国的文化、英国的社会形态、英国人的思考方式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导致他们觉得英语的用处不大,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个时候笔者发现,可以通过加深对英语文化意识的了解,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两点入手,加深了学生对英语文化意识的了解。

1.英国文化中的价值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是渗透在语言表达之中的,价值观的不同,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推崇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千差万别。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推崇的谦虚中庸,而在英美文化之中推崇的是独立和创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中的很多表达不理解,正是因为英语的思维模式和汉语不同,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文化意识方面做出引导,告诉他们英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构造句子,为什么用这样的比喻,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能举一反三,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就能用英语的思维去思考所看到的句子,所读到的课文,做到从根本上理解英语,学好英语。

2.传统风俗

传统风俗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达成的一种社会共识,是文化意识的重要部分。传统习俗对人的方方面面起到了约束作用,在语言方面也不例外。在一种文化中,一个话题可能是被津津乐道的,而在另一种文化当中,可能是被视作不能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的多样性,拿数字来说,在中国文化中,6,8是受大家喜欢的,而4因为不好的谐音使人们可能联想到死亡的事情,而在英语之中却不同,因为耶稣的第13个门徒出卖了耶稣,人们通常认为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掺杂文化内含的课文,例如有的阅读材料中提到,谁像耶稣的十三个门徒,因为学生对这些文化知识不了解,以至于他们无法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感觉说的云里雾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将英国的风俗贯穿在整个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

三、文化意识引导所要做的工作

1.加强文化意识的引导与灌输

在教学过程,这些文化意识不是通过短时间就能学习到的,不可能通过上几节课,讲几篇课文就能了解,它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初中英语教学没那么多时间,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去培养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因此笔者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首先结合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在做教案的时候,每节课都增设一个文化意识引导板块,量不用太大,以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压力,这样既不耗费太多的时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引导文化意识的效果。第二,定期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因为在英语电影中,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很多文化意识层面的信息都蕴含在里面,是地地道道的英语家表达方式,这样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既锻炼了英语听力,又学习了英语的文化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课内外学生自我提升文化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无压力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在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文,还原课文中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发现其中的内涵,并且在内在交流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及其应用方式。在课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但具有很深文化背景的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在其中能体会到成就感,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能够不知不觉地理解英语文化背景,自然而然地在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得心应手。

3.提高教师的文化意识

第4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关键词:字源文化 识字教学 应用策略

识字教学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为了提高识字效率,一些老师开始探索将字源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是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充分挖掘汉字以形表音、表义的特点和规律,揭示汉字形体结构下的内在机理,建立汉字形音义整字的联系,智慧情趣地将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历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况下识记汉字,培养汉字思维,潜移默化地继承中国文化。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识字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字源文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使识字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识字学习存在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不足。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且对事物的感知以整体轮廓为主,辨别细节的能力差,观察的精确性低,排除干扰的能力差,导致低年级学生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大体属性或整体轮廓。对精细的汉字不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

2. 对生字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不能有意义的去识记生字。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未建立,不善于对记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3.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许多同音字、多音字等,让学生产生混淆。

低年级学生由于自我能力的不足,不能指出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他们的思维必须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对抽象的符号化语言――汉字难以掌握。在此外,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数量繁多、读音相差无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阻碍。

(二)教师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识字教学忽视基本理论指导,片面追求形式,识字随意性强。

现阶段教师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在识字教学中注重课堂的表面形式,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对识字教学的基础――汉字的根本性质和构字规律更是置之不理。低年级学生在不理解汉字意义的情况下茫然地依葫芦画瓢,机械的抄写,导致书写的随意性较大,错误率较高。

2. 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师要对文字学理论和汉字构字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素养。但现在的教师对这些都不熟悉,反而过分强调生字的字形、字义,忽视生字结构,使小学生的识字教学流于外在形式,缺乏内涵。

3. 教师不能让学生学到的汉字及时运用。

学生学到的汉字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巩固,按照遗忘曲线,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只限于课堂。

二、字源文化的形式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系统,其字数繁多,结构复杂,形体众多,音义复杂等,造成了其不易被学生快速便捷的学习。所以要借助字源文化。所谓的字源文化,彭万勇认为:“通过分析并遵循古人造字的原始思维,充分挖掘汉字以形表音、表义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从汉字的演变历程揭示汉字形体结构下的内在机理。”汉字的字源文化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象形字

象形字是历史最早的汉字,与原始图画联系密切。许慎说象形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也表明象形字表现事物本身的形状。[2]象形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构字能力极强,所以象形字的基础地位是必然的。

(二)指事字

指事字也是历史最早的汉字,与原始图画有联系,有些字以象形字为基础。许慎对其的定义是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2]多数的指事字含有象形的成分,不同在于有一定的比较抽象的指事符号,且只能有一个部件成字。

(三)会意字

所谓的会意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符组成,来表达一种新的意义。所以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合体字。会意字分为通过字形表意的义符(以形会意)和通过字义表意的义符(以义会意)。

(四)形声字

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比例最大,至今所达比例已超过90%。由此可见,形声字是富有活力的、有很大优势的构字方法。形声字是合体字,由两个部分构成,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或表义,或表音。因为形声字音义俱全,只要确定了义类,加上合适的义符作为偏旁,一个新的形声字就诞生了。

三、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价值

字源文化运用到识字教学中,可以:

(一)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追溯汉字的起源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来学习汉字的一种途径。[1]把字源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是将现代汉字与其原始的创字意图和原始面貌跨越时空联系在一起,给予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冲击,促使学生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识字的乐趣。

(二)提升学生汉字思维

学生通过字源文化中学习汉字,教师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传递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汉字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会自觉思考,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汉字。将字源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渊源和美感体验,当汉字的教学变得更形象、有趣,更富实效,孩子们在懂得汉字内涵的同时,也间接地培养汉字思维,学生会更加热爱汉字,热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对中国文化的继承

中国的汉字是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学习了汉字,才能继承和传递中国文化。而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学生一定会对汉字的历史渊源产生兴趣,才去深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正因为字源文化对识字教学拥有如此大的优势,所以把其融入识字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尤为可行。那如何将其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呢?

(一)演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字的由来

象形字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字,是由图形构成。人们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象形字的识字教学在于利用其特点,形象直观,有助于理解字义、掌握字形,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实物图,然后再展示具有实物抽象特点的黑白线条轮廓图,即象形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共同点。最后将具体字的演变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字的变化过程。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从图画到汉字的整体形成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象形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象形字的教学,教师也可以抓住其象形表意的特点,让学生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运用实物教学象形字,教学效果直观又容易让学生明白。

(二)展示指事字的原型,理解指事字的造字规律

指事字是有指示性的符号,是心中的图像。所以对指事字要遵循指事规律,运用直观性的原则,帮助学生识字,提高识字有效性。

教师要展示指事字的原型,直观教授。指事字大多数是由描述实物的象形字所构成的,可以借助实物来认识指事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完全,对于指事字所表示的意思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把指事字的原型展示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通过对指事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能更好地认清和掌握字形,纠正错别字,区分形近易混字。

(三)动画展示会意字的内涵,借助形象理解字义

会意字是由几个形体组合起来的,所以分析起来会非常的生动有趣,而且有利于释义和辨形。会意字分为通过字形表意的义符和通过字义表意的义符。

在讲授会意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会意字,因为会意字多是由描绘实物形状的象形字和给象形字加记号的指事字组成,适合用实物讲解。[2]之后教师可利用动画等效果,把汉字的整体意义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揭示汉字的意思。而有的会意字要联系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加透彻。利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可以使学生认清笔画复杂的生字,理解字义,区分字形。

(四)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编制猜字游戏,增加识字趣味性

由于是形声字在小学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构字规律比较方便,造出的形声字半音半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从而有利于解释字义。

形声字的教授,教师也要显然学生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再通过游戏来加强记忆。教师要通过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意思,不然学生会很容易就出现混淆。毕竟形声字是通过形旁来表示字义的,但声旁是一样的,教师如果不讲清楚,学生就会混淆。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理清思路。在学生理清思路之后,学会生字,教师要及时的巩固。在枯燥的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编猜字游戏,既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字义,又增加识字的趣味性。

(五)重视规范写字练习,提升识字成就感

汉字拥有它独特的魅力,优美的楷书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学完生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读写训练,特别应该指导好书写。书写时,教师要注重范写,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顺以及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等。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听写,这是学生对所学生字的再认识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持久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当学生看到一个个优美的楷书在自己的笔下形成,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对汉字的书写更加热衷,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识字的兴趣。

利用字源文化进行识字教学,尝试改变现有的识字教学方法,利用汉字自身的规律学习汉字,把学生从“地狱”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由被动便主动,积极参与识字教学中去。字源文化是在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汉字,学生的识字效果会有所改善。但这只是我的理论基础,还未经过实际认证。

第5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一、树立跨文化怀意识,认识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文化在个人形象塑造、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一代,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小学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目标是,“以英语礼仪文化为载体,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直至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同样强调了“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通过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认识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树立跨文化教学意识,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逐步扩展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鉴于此,在英语口语、称谓、访谈做客等英语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礼仪文化教育机会,在其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如西方人礼仪文化中,人们非常忌讳“老”(old)这个字,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老”意味着失去活力、体衰无用。而在中国人看来,老是高寿、福气的象征。为了表示尊敬,人们经常会对用“老爷爷”(oldgrandpa)“老奶奶”(oldgrand-ma)称呼不认识的老年人。在学习这个词时,教师要从文化礼仪迁移方面,讲述不同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用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类语言与文化一样,都是丰富多样的,要想相互了解,必须相互尊重。

二、以教材为基础,加强礼仪文化知识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它却是学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从小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有许多与中西礼仪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对礼仪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拓展和补充,以丰富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将英语教材中的礼仪文化划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将礼仪文化内容分为日常礼貌用语、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其他公共场合的礼仪等。然后,在备课和教学中,挖掘礼仪文化的内涵,利用那些礼仪文化元素进行文本再构,借助礼仪文化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礼仪文化渗透和引导,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系统而富有情趣。如在“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night”等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从风俗、习惯入手,讲述西方国家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中国人对吃的关注,讲述中西方国家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礼仪文化意识差别,教导学生养成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习惯。当然,在讲述到与礼仪文化有关的典故、风土人情、历史等话题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日常礼仪、餐桌礼仪、道德礼仪等关联知识,在其中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醒学生始终以礼正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三、创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在思想、人格方面还没有成型,理解能力也较低。过去,许多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礼仪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采用的始终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法,即教师只知道照搬礼仪文化教条,只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英语礼仪文化背景知识更是鲜少涉及,这就导致学生对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新课改进程中,许多学校都为教师共同学习提供了平台,同时开展了本校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完善英语教学方式。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以体验、引导、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礼仪道德和品质。如在校园礼仪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共礼仪、家庭礼仪融入进去,利用课外内容进行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同样,在学习蔬菜、水果类单词时,教师可以文明礼仪为话题,讲述西餐用餐礼仪。西方用餐礼仪与中国的不同,如西方人用餐时,出于卫生考虑,一般不会为别人夹菜,并且,他们在刀叉使用方面有一定的讲究。中国人聚会、用餐时,虽然筷子人手一双,但是许多餐具会公用,人们还会热情地为他人夹菜、让酒等。教师还可以再讲述几个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尴尬的用餐小故事,让大家在笑声中思考,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第6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当前影视文化大量生产并且收视率屡创新高,繁荣的影视文化对大学校园深入渗透,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学校教育应多方面重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以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为指导,选择正面的影视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消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倾向,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影视作品大量生产并且收视率屡创新高。当前影视文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使人们从中汲取很多精神营养,满足了人们渴求的精神需求。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激烈的现实竞争下,在实际利益的诱惑下,大量低俗的影视文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影视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当前影视文化的价值观引导方向

影视文化越来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当前兴盛的影视文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表明了人们对它的支持和认可,无论有什么兴趣和爱好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原则的支配下,影视文化根据社会需求,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既定的价值取向。主流影视文化弘扬先进文化,追求真善美,在塑造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职业价值观和引领其积极健康成长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非主流的影视文化肆意传播虚假消极的内容,容易误导大学生歪曲历史,轻视崇高和严肃,唯利是图,宣扬拜金主义。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视文化信息的影响,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恶劣影响。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在我国当前许多优秀影视片起到弘扬远大理想、讴歌浩然正气的社会舆论作用,对教育青少年、鼓舞大学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视文化使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处事的一扇窗户,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适应社会、热爱社会。增加了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它促进了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连接,通过影视文化把多面的社会信息渗透给当代大学生,为他们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我校教育系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像《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真实反映教育、生活的作品,这些感人的故事、质朴的表演,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有效促进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引导教育大学生就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使他们的价值观倾向于建设祖国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

2.影视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他们是在长辈们的过度照顾中长大的,处处保护的结果是集体意识相对较差。当前鲜明、生动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当代大学生增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人物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英雄人物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感染、影响和教育着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并发扬。像《集结号》《建国大业》《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影视作品将我党和国家历经磨难时的坚强勇气表现出来,拉近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与大学生观众的距离,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避免朝着孤立的、个人方向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影响。

3.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代一些大学生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学习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失衡,尤其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例如:电视剧《奋斗》中一群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对现实中种种困难并没有停止他们奋斗前行的脚步。面对大学生毕业后遇到的就业、择业压力,他们需要的正是像《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前优秀的影视文化帮助大学生在就业面临困难时有能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锻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应有的健康心态。当前国内外大量优秀青春偶像剧影片,宣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大学生在紧张学习、生活条件下丰富了业余生活。

(二)消极影响

当前部分影视作品违背了我国所处时代和社会文化的要求,一些影视作品,片面宣扬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民主和拜金主义思想和观念。这些影视文化使大学生无视我国社会道德纪律以及法律规范,反对任何有利的约束,主张消极的绝对个人自由,特别是少数网络媒体的误导渲染和错误引导,使得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1]

1.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倾向于个人利益

当前一些资本主义社会崇拜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了一切”是他们的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伴随着影视作品流传到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这部分影片的影响下,容易误导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自利为人生目的,只顾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不顾他人利益。有些大学生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淡化,价值观念也转向为无视社会只重自我,无视集体只重个人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有国才有家”变成了只有小家和自我,以致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2.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对迷信及英雄主义的盲目崇拜

当代大学生应是崇尚科学的先进青年代表,坚决反对有神论的新一代。但当前影视作品中对一些封建迷信和鬼神形象的表演,造成部分大学生往往徘徊于科学与迷信之间。例如有些满足于六十分万岁的大学生为了让自己能考试通过,还特意跑到庙里烧香拜佛祈祷,考试时随身佩戴观音菩萨形象的护身符。另外许多大学生崇拜具有大量血腥、暴力、打斗的动作影片,影片里面的哥们义气、打群架、黑社会势力都是他们极力效仿的对象,为兄弟勇于两肋插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屡见不鲜,但依然觉得自己挺潇洒。

3.影视文化导致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蔓延

一些电视相亲节目,如《非诚勿扰》中表现出的“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奢侈享乐价值观,误导部分大学生好吃懒做、放纵自我,把价值观仅仅停留在物质的享乐满足上。“过度消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他们在自己没能力赚钱之前就贪图花钱享受,而且还要讲究不合身份的高品质生活,非名牌的衣服不穿,不刺激的游戏不玩,不感兴趣的课不上,不是高档消费品不用,等等这些享乐主义的思想不断通过影视作品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去。

4.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婚恋态度的西方化

大学生通过观看西方影视爱情片,深受影片里婚恋态度的西方化情节的影响,很多影片中渗透着西方的恋人及情人之间情感冲击,尤其是在性的方面较少约束和比较随意,误导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特别是受部分低俗影视作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态度畸形化趋向越来越多。有的大学生对待爱情不珍重,爱情观崇尚于曾经拥有,忽视天长地久的传统爱情观念,甚至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谈恋爱,没有恋爱的生活是虚度大学生活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概括来说,这些西方婚恋态度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情感体验和爱情游戏成为他们真实的追求。因此,闪婚及闪离式的恋爱成为当代大学生爱情价值观主流的现象。

5.影视文化导致大学生政治观模糊

西方倡导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等观念通过部分影视片渗透到我国,虽然是不真实的、片面的,但这些影视作品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难以辨别已扭曲的政治观念,使得他们对本来划分不清的政治界限搞得更加迷茫、混乱和颠倒。造成大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对社会主义发展极为不利。容易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引发误导,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学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应多方面重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教育主导,以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为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选择正面的影视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消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倾向。

(一)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有效利用当前影视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影视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做出正面客观的分析,如观看《孔繁森》《任长霞》《铁人》等优秀的影视题材,利用高尚的影视人物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力倡导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传统教育主旋律,并且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教育学生用所学到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腐朽和堕落,积极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影响。

(二)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过程。学校教育应倡导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精神感召、教学互动的和谐校园文化,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实训、实践的锻炼机会,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建立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校园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品味,许多高校利用周末或某个特定的时间播放一些国内外优秀影片,使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大学生情操,引导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系统的审美能力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对审美能力教育加强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全方位认识,使他们走出价值取向的误区,澄清对人生定位、理想、追求的迷茫。[2]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欣赏教育和举办影视文化讲座,多方面解读影视文化具有的艺术魅力和蕴涵的思想教育价值,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愉悦、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塑造完善审美人格。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欣赏交流、组织学生观看高价值、高品位的影视经典名片及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从影视文化中吸收积极的社会信息,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适应社会时代需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7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关键词】二线城市 来华留学生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跨文化适应 现存问题 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的统计,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33,509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6%,同比增加了12.35%。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同比增加了18.71%。中国业已成为多层次学历的留学大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不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利益,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这种适应不仅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上的,还包括留学生在华的健康、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问题。留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期望来到中国?在中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对中国现存的教育和文化大背景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来华目的?中国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进以适应国际化教学的需要?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本人学业的成败,关系到他们回国后对东道国的评价以及中国在国家上的形象,也关系到中国如何反思自身不足,切实推动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面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基于跨文化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雷龙云、甘怡群(2004)采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北京几所高校来自6个大洲47个国家的96名在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困难和抑郁水平进行调查;暨南大学的文李黠(2013)从潜意识对高校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向进行研究。

(2)基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的研究,如何淼等人(2008)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美国留学生在上海的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胡炯梅、姚雪玲(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分析维吾尔自治区影响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基于比较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如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阿尔特巴赫的《从比较的角度看留学生的影响与适应》(1991)概述了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现状、文化适应的主要内容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特有的困难、适应方式和历史经验启示等;张慧君(2007)对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在发达国家的文化适应状况、纯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一线大城市的留学生文化适应上。而现在不仅一线大城市面临着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难题,来华留学生的增多也使得现代化水平稍低的二三线城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研究者们对这类城市的关注度显然不够。因此,本文选取教育大省江苏的二线城市徐州为代表,以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谈话采访、观察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矿大留学生构成特点、留学生来华前的文化预期以及来华后的文化体验,研究二线城市高校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适应难题,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徐州矿大留学生构成特点及其反映出的文化适应难题

徐州虽然隶属于经济文化教育大省江苏省,素以两汉文化著称,交通便利,五省通衢,但经济结构相对落后,政治文化底蕴不足,与外界沟通交流相对闭塞,远远不如南京以及其他苏南城市,是典型的二线城市。近年来随着留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徐州在应对解决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上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徐州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其留学生构成特点带有典型的地理和专业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留学生文化适应现存的问题。

(1)留学生数量。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会表示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数连续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2013年全省外国留学生达1.87万人,位居全国第六。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数增长情况如下:

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矿大留学生人数从2009年到2012年没有太大的变动,这明显滞后于江苏省年均10%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徐州高校相对于苏南城市教育沟通交流的滞后性,不利于在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学业发展。2013年由于学校招生政策放宽以及与国际大学合作的增加,留学生增长率迅猛达到33%。一方面可见在世界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愈见明显、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的今天,不仅仅是在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在象徐州这样的二线城市里高等学府也做好了准备以更加积极活跃的姿态主动参与到国际化的趋势中。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挑战,即徐州的高等教育能否接纳适应迅猛增长的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深造环境。

(2)留学生生源地。调查发现矿大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周边的越南、蒙古、老挝等亚洲国家(74%左右)以及非洲(23%左右),极少数来自其他大洲。且从2011-201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来自各大洲的留学生数量比例相当稳定,基本没有起伏。留学生生源地的相对集中方便了东道国日常教学和管理,表明矿大对亚非两洲留学生的持续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身处徐州的矿大在专业实力、制度建设、设施设备、宣传工作等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不足以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才来此学习。此外,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的缺失也表明徐州地区的国际化沟通交流滞后,国际化文化教育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3)留学生学历。徐州矿大的留学生以本科生为主,硕士生和博士生相对很少,学历层次偏低,比例相对稳定。但2013年,由于突然放宽留学政策,汉语言进修生的人数急剧上升,甚至已经超过了本科生。

表1

年份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进修生

2011 54.03% 16.94% 9.68% 19.35%

2012 56.06% 15.15% 9.85% 18.94%

2013 38.64% 10.23% 4.45% 46.59%

汉语言进修生的急剧增加一方面彰显出徐州高等学府正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反映出汉语言汉文化对国际来华留学生的独有吸引力,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短期进修生的显著增加会加大留学生的流动性,带来文化上和心里上的不稳定因素,容易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

(4)留学生学费。2012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28,768人,占来华生总数的8.76%;自费生299,562人,占来华生总数的91.24%。相较之下,再来看2013年矿大的留学生留学费用和资助。

图2

24%的矿大留学生是中国政府资助,远远超出全国的8.76%,比例较大。说明中国政府对矿大的资助力度较大,也是鼓励吸收引进外国人才到矿大来的原因之一,为矿大打造了一个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很好平台。5%是本国政府资助。中国高校自2006年开始接受和培养由外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至今仍占很小一部分,部分程度上表明在外国人眼里,徐州矿大的某些专业特色和实力还不够过硬。剩余1%是学校间交换,这很小的比例暗示着矿大与国际学校的交流合作还亟需加强。

因此,通过对徐州矿大来华留学生构成特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身处徐州这个二线城市,矿大与外省和国际的教育文化沟通交流上稍显滞后,不能很好的与发达城市和国家接轨。矿大来华留学生生源地单一,外国政府资助留学生规模较小,一定程度上表明矿大在留学生教育宣传、专业特色和专业实力、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缺陷,不足以吸引欧美发达国家人才。而进修生的明显增多带给矿大的是能否尽快适应留学生迅猛增加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条件的挑战,如教育教学模式、留学生管理流动性等。

三、徐州矿大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存在的突出问题

文化适应指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自然适应和融入过程。自上个世界20年代起学者们就开始对文化适应进行科学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我国学者一般援引Redfield/Linton/Herskovits(1936)的定义,认为文化适应是指:“有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影响跨文化使用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表2 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生活变化(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气候等)

社会支持(家庭成员、朋友、熟人、同胞、当地人)

时间对心里适应的影响 (u 型线等)

文化距离(母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差异)

歧视与偏见 (种族歧视)

内部因素 评价和应对方式

人格(个性的灵活性、对模糊的容忍性、坚韧、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

应对资源:知识和技能

人口统计学因素(性别、年龄、收入和教育等)

留学生从本国来到东道国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学习这么简单,还要接触东道国的气候、语言、饮食、信仰等各方面不同的文化状态。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通常会经历西方学界称之为“文化休克期”的文化不适应期。

(一)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二线城市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研究者结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走访和观察形式对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的大部分留学生进行调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调查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并从每个国家随机抽取2-3名留学生进行访谈。问卷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完全同意)。留学生的文化体验状况调查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体验与适应方面 问卷调查内容 徐州的气候问题(1)

环境体验 徐州的公共环境(2)

与适应 徐州的文化环境(3)

矿大的校园环境(4)

语言体验 在学校能否很好地使用汉语交流(5)

与适应 能否与徐州当地人用汉语交流(6)

徐州饮食(偏辣)(7)

日常生活体 徐州物价(8)

交通问题(9)

验与适应 购物问题(10)

日常娱乐问题(11)

与本国同胞的关系(12)

人际交往体验与适应 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关系(13)

与中国学生的关系(14)

学习体验 专业学习问题(15)

与适应 教师问题(16)

宿舍管理制度(17)

学校管理体验与适应 留学生日常活动管理(18)

留学生教育管理(19)

克服思乡情绪(20)

心理体验与适应 自卑心理(21)

是否可以在国外独立生活(22)

访谈走访的题目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你为什么来中国学习?

(2)你预期的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的?

(3)对徐州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原有的认知是什么样的?

(4)在北京的机会会好一点,你为什么不选择北京?

(5)来徐州以后有什么新的看法?

(6)对中国矿业大学的新看法,生活和专业学习?

(7)在学校和其他国家学生关系怎么样?文化差异很大吗?

(8)认识到这些区别以后,你是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

(二)调查结果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整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图所示:

图3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徐州矿大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障碍:不能与徐州当地人用汉语交流;日常生活不适应:不习惯徐州饮食偏辣、日常娱乐活动少;学习困难:专业学习困难,教师上课死板与教师沟通少;学校管理模式:宿舍和留学生日常活动管理太严。

而通过对留学生进行单个访谈,也证实了来徐的矿大留学生确实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多适应困难。例如,当被问及来矿大学习是否存在语言障碍,一位老挝学生表示:

“徐州这边还有很多方面不是太国际化。学习很难,我以为学了汉语能交流就可以,可是专业课的知识几乎都听不懂。”

关于日常生活上的适应难题,一位韩国留学生抱怨道:

“基础生活还算满足,对外国学生所需要的国外进口产品还是很少,南湖校区离市区太远,购物不方便。”

被问及在矿大的学习情况,一位蒙古学生说到:

“说实话觉得特别累,每天都要学习,在国外没有这么刻苦学习过。平时也不怎么娱乐,国外大学不是这样的。但是如果真的是想学习的话来CUMT(矿大)还是挺好的。中国人特别喜欢看书,但是我还是比较想要实践。他们认为考试很重要。学校应该给我们留学生更多的帮助,学习上也好,生活上也好。课特别多,有时候觉得有些课什么意义。”

对此,韩国学生感触也特别明显:

“学习太单调,太注重课本知识,整个学校氛围太死板,不够生动活跃,不如想象中的有朝气的大学生活,应该更多的发展自身素质。文科内容绝大部分用汉语表达,外国学生很不容易了解内涵。

而针对留学生在学校管理上的体验和适应,一位越南学生表示:

“生活与学习环境都特别好,就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学生与学校的高等管理部门距离太大。基本没有机会与校领导沟通,很多政策少了公共参与的环节。”

而除了这四个方面的适应问题,通过对留学生的单个访谈,调查者也发现了来徐矿大留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其他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

(1)来留学前对中国、徐州、矿大半知半解或完全不了解。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就是面积很大、人口很多、历史很长、经济发展还可以,一部分人完全没有概念。如“一点概念也没有”,“都不知道徐州,是在申请的时候才知道的”,“我对徐州其实是一无所知。是我们学校的名字让我来到了徐州,我是在网上申请的时候才发现的”。

只有少数人对中国、对徐州、对矿大称得上了解一些,如一位韩国留学生表示:“矿大是有名的,历史悠久,排名很好,大型的综合高校。喜欢《三国演义》里面许多关于徐州的古老历史。”一位老挝学生表示:“矿大是一所很严格的学校,象军校一样。所以希望能在矿大留学”。非洲学生表示:“看新闻、电视只知道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非洲与中国的合作还是挺多的,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是很大的国家,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看电影里面每个中国人都会武功,打斗。”

(2)来华目标不明确,很多人因奖学金或低学费而来。大部分人来到中国、来到徐州、来到矿大的目标很明确,如“在越南大学阶段上不了理想的大学与专业,在中国能找到想要的理想,中国留学的费用符合家庭的条件”,“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国家,充满各式各样的机会,我也许会成为发展的一部分,将来大有作为”,“学费不高,又能得到教学质量和欧美差不多”,“我想选一个同胞比较少的地方,这样比较专心学习”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来华目标不明确,很多人仅仅是因为有奖学金,学费低,或别无选择只能来矿大,如“我只能来中国,只有这个机会”,“我是准备去北京的,但是CSC安排我来这的”,“付得起学费”,“离父母近”等。

(3)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适应和调整存在问题。来华留学并不意味着只与中国人打交道,在徐留学生一般被安排进单独的宿舍楼,这也就意味着留学生们要与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留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后能以包容欣赏的心态接受他国留学生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但也有一部分留学生在这方面觉得存在困难,如一位蒙古学生表示“除了我们年级其他国家的同学以外我都不怎么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文化差异还是挺大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有时候看不惯别的国家的习惯”,一位越南学生则觉得“有些活动举办有些困难,因为很多外国学生都在资本主义的系统国家,所以在举办活动时平衡个人利益与社群利益,是一件复杂的事”,一位非洲学生则说“我早上3、4点就起床学习了,但是那个时候正是穆斯林学生做祷告的时候,影响我学习”,一位学生则干脆表示“我就是我,我不想做出任何改变”。

四、二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策略

来徐中国矿业大学留学生在构成特点及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出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和其他地区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其二线城市独特的地区性。下面研究者就此提出几点相应的促进文化适应的策略。

第一、主动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特色特长专业,知道留学生明确来华任务和角色。二线城市及大学本身在中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就不高,在外国更是可想而知。正如调查所示很多来徐留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徐州, 也不知道哪所高校那个专业突出,仅仅是被安排来的。因此,二线城市及大学应该扩大宣传途径,主动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学校特色和特长,让他们带着目的和期望而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角色,从而增强跨文化适应力。此外,高校应尽快与国际教育接轨,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的不适应。

第二、帮助和指导留学生做好来华前的准备工作。对即将留学城市及大学等的一无所知势必增加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困难。因此高校应注重指导留学生就读前的准备工作,如对就读城市一些语言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及就读大学、专业等的基本了解,开设跨文化指导课程,传授跨文化适应的方法和技能,做好留学生心里疏导,使其对即将面临的种种问题做好准备。

第三、加强留学生生源地和国际市场调研,明确教育需求和目的。二线城市对国际趋势的敏感度稍弱,可能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因此针对一些留学生反应学的东西不太能用的到而厌学的问题,高校应准确定位生源地和国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留学生希望学到什么样的知识,从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管理模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针对生源结构和专业需求培养国际需要的高端人才。

第四、建立留学生与高校管理部门顺畅的沟通途径,设立跨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在中国这样一个高权力距离的国家,领导和学生之间沟通较少,这使得留学生感到无法与校领导沟通,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的心态。高校应建立高效顺畅的沟通途径,如建立中外学生共同管理的留学生会、开通电邮、QQ群等现代化沟通设备,及时了解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各种动态,如上课知识老师讲中文或讲太快听不懂、在哪买到国外进口产品、在哪吃到合口味的饭菜、如何补习中文、有什么旅游景点等等,尽最大力量帮助他们切实解决一个个难题,疏导留学生心理难题,建立跨文化适应的信心,享受到跨文化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了解高校管理部门之所以采取某种方式的必要性,得到留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五、结语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双向过程。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即开始了他们适应所在城市所在大学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留学生发生了各方面的改变以适应所在地文化,同时他们的到来对所在地微观范围内的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使微观文化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双向过程中,留学生和所在地都会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一个跨文化适应过程,并在对比中发现己方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在外国留学生经历跨文化适应的时候,也是东道国反思自己、取长补短更近一步的良机。

随着中国国际实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留学生受到中国的吸引,选择来华留学。他们的选择范围将会更加的广泛,有些外国学生考虑到大城市的生活交通环境,宁愿选择到二线城市深造。这虽然给众多国际化、现代化程度稍弱的二线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解决来自世界各地留学生文化适应困难的同时,各高校获得更多的却是接触国际文化、取长补短、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的契机。

参考文献:

[1]P.G. Altbach (1991) 从比较的角度看留学生的影响与适应(Impact and Adjustment: Foreign Studen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Higher Education, (3).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06).

[4]胡炯梅,姚雪玲.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障碍与调适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5]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6]白松来,安然.来华留学教育研究(2011)―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7]雷龙云,甘怡群.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

[8]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2008,(06).

[9]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8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实施和改革;应对策略

众所周知,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质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实验化学就不再是“理科化学”,而变成文科化学了。因此,高中化学课程历来都极为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内容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以两种方式来组织。一种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各模块课程中;另一种是集中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试图以此强化学科特征。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突出实验地位的意图很明显。但在实际实施中,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实验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

一、高中化学实验没有很好地落实的原因

1.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有欠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周课时为2~3课时,就必修1来说共36课时,实际新课内容都很难完成。没有时间安排习题课,教学上赶进度的现象非常严重。演示实验自然能省就省,学生实验能减就减,探究实验无法顾及。因此,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客观上有困难。

2.实验室条件落后,实验员配置少。一些学校实验仪器配备落后,实验药品未及时更新,存在药品缺少或过期的情况,致使很多实验都不能顺利进行。实验人员缺少,在完全中学的化学实验室一般只配一名实验员,有的还是兼职的。学生实验不能完全及时进行,探究实验没有时间安排,同时,又要担心实验室和学生的安全,所以对实验教学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3.一些学校领导、教师主观上不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及评价机制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升学率至上的思想使得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分数,而且认为不会实验照样能考高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不到落实,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有的教师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现在有视频代替实验,更方便简单,更绿色环保等。

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化学实验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在实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情感问题。实验情感是指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实验活动的感情指向。这种情感指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喜欢也可能反感。实验情感通过实验态度表现出来,实验态度又决定学生的行动。学生当中主动型实验态度少,被动型实验态度多。具体表现为对实验没有好奇感,实验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足,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实验信息,没有及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不爱护仪器、不会合理使用药品。

2.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推理,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不全面、不到位、不准确。受教学进度、课时少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用视频代替实验。说得多,做得少。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参与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

3.心理恐惧问题。近期社会上在讲到“物质”的危害时,过于渲染化学药品的危害,学生不动手、不敢动手实验,有的学生还不敢点燃酒精灯。

三、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化学实验的目标由三方面构成,它主要包括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程对化学实验的“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之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三者中,“内容”是核心。学习化学实验的内容,就可以形成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验学习,就是发展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强化化学实验的功能并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北京师大刘知新教授把化学实验的功能概括为三方面,即具有深刻的认识论意义、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对于培养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学风是最佳途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意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新课程中的地位和发展。

2.严格实验登记制度。在实验室建立实验申请、过程落实登记制度,备课组长申请、实验员、实验教师记录实验情况并签名,教研组对实验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一方面利于教研组的自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区、市关于实验的检查。从制度上封堵部分教师的不自觉,保证该做的实验能顺利地得到实施。

3.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化学教学的探究方式一是实验探究;二是调查、讨论等活动。实验探究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秉持科学观念,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

4.充分准备,精心组织。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前实验预试。特别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要求应更高一些。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预估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课中巡视做好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路线等。其次,应对实验教师的准备工作实行检查。仪器、药品是否充分,放置是否合理有序,实验室是否清洁等。第三,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特别注意实验技能好差搭配,纪律好坏搭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第四,拟订分组实验学案(报告),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和学习有关章节内容,做到明确实验目的、内容,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等,为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打好良好的基础。

5.重视交流与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分组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小结,小结时既可补足重点指导中未能一一解决的问题,又能全面巩固和发展实验的成果。小结要通过提问等形式全面地指出学生分组实验中的优缺点,并分析原因。对各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小结,使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况:成功的关键在什么?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结果不理想或失败之后,又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样既使实验成功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得到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使暂时未获成功体验的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使他们懂得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实验研究的一种收获。在分组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教师通过自身的反思,可以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不断提高对实验课堂的驾驭能力。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任重而道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重、困难多、涉及面广。学校和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热情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9篇: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与教学相关的文化内容,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本身,外语教学的目的被认为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和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脱节的现象。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受到了大部分英语教师的否定,外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怎样进行文化教学有太多的争议和不同看法。下面我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在精读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人类既不是单单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又不是单单生活在一般理解上的社会活动所构成的世界中,而是很大程度上受支配于已成为他们社会交流媒介的某一特定语言。事实上,所谓“真实的世界”正式建立在这一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可以说,不同的文化所反映出的语言习惯是不同的。同时,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长期以来,由于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外语教学的目的被认为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随着强调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各种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日渐巩固,各种外语教学理论也开始将文化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习得的制约因素加以考察和论述。教师也对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二者关系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共有。几乎所有讨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学者都承认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因此,外语学习离不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如何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指导教学,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根据以往的外语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我认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和方法来实现。

(一)全面地制定教学大纲

在制定精读课教学大纲时,除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等因素外,还应把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结合进去,并要尽可能地确定外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目的语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合理地选编教材

教材的选编也要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要尽量反映其民族文化特点。教材中的课文、对话及练习等材料的选编,应注重它们在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实例等方面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实际上,近些年的教材改编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大的进步。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适当地进行课堂文化渗入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进行解说,指明其文化意义或教材使用中的文化制约。具体方法如下:

1.结合课文讲解,介绍背景知识。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背景知识是指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及有关某一问题的专有知识。根据“先验图式”理论,只有当学习者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时,理解才能实现。外语教师应当是恰当文化内容的传授者和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促进者。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语言材料或是以其它形式尽可能地为学生介绍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2.结合词汇,讲解文化涵义。

词汇是语言组成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法、词汇)之一,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汇量的大小及对词汇的理解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语言篇章的理解与否。无论是哪种目的语,词汇在所有语言教学中都是重要因素。但词汇意义不能完全等同于语言意义,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留下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等对词汇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附加意义和感彩上。因此教师在讲解词汇时,除了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以外,还对一些重点词汇应和汉语相应的词汇进行对比。应从本义对比、象形对比、比喻义对比最后到文化历史意义的对比,将该词的褒贬色彩讲清楚。

3.结合话题,体验文化氛围。

在不同的文化中,话题的选择和叙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在汉语中,我们交谈的话题常常是收入、家庭、婚姻,而在英美这些话题往往被视为个人隐私而极少涉及。又如在汉语文化中,当我们路遇熟人打招呼时常说“你去哪儿”,而这种问候方式在英美文化中则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不礼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话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说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的艺术、雕塑、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说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了解各界层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不同,他们如何与朋友交往,如何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同时也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些直观的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达到语言、感情上的沟通。此外,还可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方式来营造文化氛围。应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或留学生交往,通过交往,使学生能够亲自了解他们的习俗、礼节、忌讳等文化。

(四)利用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学生扩大目的语和文化知识,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及英语报刊杂志,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他们课外多看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因为这些影视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可以通过看表演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五)鼓励学生与外教多交流

从学外语的角度来说,和讲本族语的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除聘请外教上一些诸如口语、听力、英美概况、写作等有利于发挥其特长的课程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与外教多接触,通过接触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六)开展有关文化知识方面的讨论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某些领域的专题讨论活动,并结合汉语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可先让学生阅读一些介绍英美文化的材料(如高等教育、迭礼习俗等),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进行扩展性介绍和讨论,最后再与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作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增强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如何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地传授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