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术后恢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术后恢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术后恢复护理

第1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麻醉术;恢复期;护理

一般来说,全身麻醉一定比局部麻醉安全,因为它是由医生全程控制的。但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间,常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挣扎,相应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手术完毕,返回病房,但麻醉对患者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此时患者未完全清醒,自身的保护性反射比较弱,再加上手术的创伤,各类物及麻醉辅助药物的特殊作用,均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血压剧降、心律紊乱、喉头痉挛、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心搏骤停等[1],其潜在的危险性并不亚于手术期间。为此,我们对麻醉术后恢复期的临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全身麻醉术后恢复室的安全防护方法与效果。

1 一般护理:

1.1 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后,妥善安置,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做好麻醉师和手术室

的交接工作,了解术中情况,肌松药的剂量、用药时间、追加用药剂量及时间;术中主要的合并症等。核对患者姓名、手术、名称、带人药物名称;输血者需再次核对并签名,交接病历并记录签字。

1.2 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监测仪器,患者入室后根据年龄、麻醉方式、术中情况,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连接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每5~15min观察记录一次,直至稳定为止。同时记录体温、苏醒时间、肢体感觉运动恢复的时间,发生并发症的处理结果,在室停留时间等。

1.3 注意保暖:调节室温、加盖毛毯,减少身体大面积暴露引起的不利影响,如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在体内清除事件延长等。

1.4 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及椎管阻滞麻的患者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律,及时清除呼吸道、口咽分泌物。

1.5饮食护理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高纤维素饮食可使大便维持一定的体积并成形,维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纤维摄取量为每日20g。脂肪食物可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而使肠蠕动加快。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在2~3L,睡前喝一杯蜂蜜水或清晨空腹饮一杯淡盐开水均有助于大便通畅[2]。

2呼吸道的管理

病人进入PACU后,均应注意吸痰。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应立即检查螺旋管与导管连接是否松脱;导管气囊是否漏气以致导管滑出气道;导管是否被分泌物堵塞;氧气压力是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均应一一排除。

掌握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指征:即呼之睁眼、眼神正常,吞咽咳嗽反射存在;循环稳定,血压、脉搏、心率在正常范围;自主呼吸次数≥9次/分、潮气量≥7ml/kg;脱氧5min脉搏氧饱和度≥95%;肌肉松弛程度:握手有力、抬头5秒;引流量

3 心理护理。

手术完毕,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特别是清醒患者心理复杂,担心手术效果,加之机体各器官功能不稳定,极易出现意外。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安慰患者,用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麻醉恢复期的必要性,提供舒适的环境,合适的,全面的监测,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担忧,同时做好完善的止痛。

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随着腹腔镜手术应用范围的拓宽,操作难度的增加,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精心的护理对预防和及时处理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4.1咽喉异物感

我院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都采用全身麻醉,在病人意识消失后行气管内置管,因而手术后,病人会感觉到咽喉有异物感,本组在拔管后常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疗法,对消失咽喉部不适十分有效。

4.2发冷、寒颤

大部份手术室的温度,都维持在摄氏二十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手术的时间愈长,病人暴露在低温的情况愈久,造成了体温过低的现象。所以手术中就要注意输液和冲洗液温度的适当,冲洗腹部的溶液也应事先加温,术后仍有寒颤时,可给予杜冷丁10~20mg静推一般就可改善,通常术后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4]。

4.3恶心、呕吐

主要是由于术中充气,CO2对膈肌刺激或高碳酸血症引起。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指导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轻呕吐时腹压增加对伤口的影响,如呕吐剧烈,可按医嘱给予止吐剂。

5 讨论

全身麻醉是吸入了或静脉内注入后,抑制大脑皮质,使患者暂时失去知觉,在无痛觉安睡的情况下保证各种手术的完成。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的呼吸由机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证,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心跳均在正常范围,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不会引起脑缺氧。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虽然患者失去意识,但麻醉过后,患者逐渐清醒,一切恢复正常,如同睡了一觉醒来,对患者智力不产生影响。许多家长都担心全身麻醉会不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负面影响,是否影响智力、记忆力等,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麻醉恢复室是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场所,也是麻醉科重要责任岗位之一。对于手术后患者的安全保障和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后由于术中麻醉用药仍有残余作用,部分患者保护性发射未完全恢复正常,易发生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呕吐、误吸、出血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因此患者术后仍需要在严密监控下恢复,防止意外情况发生。PAVU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各种设备和监护仪器,对术后患者麻醉恢复过程进行监护和治疗,早期发现和处理手术麻醉后并发症,确保手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或者离院。

参考文献:

[1] 黄荣杏、陈秀杰、张 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

[2] 钱佩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5卷(3).

第2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6岁。具有不同程度脑梗死者8例,TIA者6例,高血压病史者13例,冠心病病史者7例。有4例分期行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其余均行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顺利并常规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术后切口处均放置引流管球,带气管插管入PACU。在PACU观察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伤口情况、并发症等。

2麻醉恢复期的观察及护理

2.1物品准备

床边备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吸氧、吸痰装置、静脉推注泵(硝普钠泵)、气管切开包,无菌手套、1kg的沙袋等。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2.2循环系统的监测

术后患者入PACU,立即给予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尤其是监测血压,血流压力过高增加对颈动脉窦的刺激,易导致血压过高或者过低。使用静脉推注泵静注降压药,严格控制患者血压。一般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mmHg,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过高的血压可容易发生脑出血、切口出血,而低血压可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要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

2.3呼吸系统的监测

患者术后带气管插管入PACU,立即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遵医嘱设定好各参数,密切观察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当患者各项监测平稳,苏醒后麻醉师给予拔除气管插管。但强调麻醉须平稳苏醒,不主张手术后过早、过快拔管。另外,吸痰拔管的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多刺激引起血压增高。拔管后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维持SPO2>95%。

2.4护理

术后未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以防误吸。清醒后予给沙滩位,头部抬高30°左右,可在床上活动手和脚。协助患者定时更换,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5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周围有无血肿,敷料有无渗液,引流管应妥善固定,定时挤捏,保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使用1kg沙袋给予加压。颈部常规制动24小时,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以免增加颈部的压力而诱发出血。如出现切口局部疼痛、吞咽困难等是局部血肿发生的早期标志。

2.6抗凝护理

由于术中全身肝素化,血液持续低凝状态。入PACU后应注意观察切口、牙龈静脉穿刺、针眼处有无出血情况,有无血尿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2.7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2.7.1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较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可致命。由于术后颈动脉开放,脑部灌流增加,患者可表现为弥漫性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视力下降等。因此术后要严格控制血压,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并判断头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及时发现有无癫痫的先兆症状,早期预防处理。本组患者未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

2.7.2脑缺血及脑卒中。患者气管插管拔除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语言、肌力和手术对侧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偏瘫、失语、观察同侧视力、视野,判断同侧有无视力障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本组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及脑卒中表现。

第3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我科从2003~2007年共收治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15例,均为本院骨科或外院术后患者,我科实施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康复护理,收到了比较好的疗效,护理工作要点如下。

1日常生活护理

1.1卧床休息应卧薄垫硬板床,下地活动时应佩带腰围,避免弯腰拾物动作,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室温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

1.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食物,禁食易引起腹胀的食物,预防便秘。

2心理护理

收入我科的患者多是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手术治疗,因此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情绪紧张,担心手术后恢复不好,对康复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我们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向患者介绍康复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介绍经过康复训练恢复良好的病例,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配合康复治疗,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

3康复训练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神经根受压、粘连等病变,导致下肢及腰背肌肌力减退,因此我们根据徒手肌力检查法(manual muscle test,MMT)评价患者腰背肌及双下肢肌力,根据病人肌力评价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并指导病人具体训练[2]。

3.1腰背肌锻炼方法

3.1.1挺胸仰卧位,双肘支撑床面,抬起胸部和肩部。

3.1.2半桥仰卧位,双腿屈曲,抬起臀部同时挺胸挺腰,犹如“半桥”。

3.1.3俯卧撑俯卧位,用双手支撑床面,先将头抬起,然后上身和头部抬起,并使头抬起后伸。

3.1.4飞燕俯卧位,双手和上臂后伸,躯干和下肢都同时用力后伸,两膝伸直,使之成为反弓状。

3.2下肢肌力锻炼法

3.2.1髂腰肌锻炼法平卧位,做直腿抬高,初次由30°开始。

3.2.2臀中肌锻炼法平卧位,做髋关节外展动作。

3.2.3胫前肌锻炼法平卧位,做踝关节背屈动作。

3.2.4股四头肌锻炼法端坐位,做踢腿动作,将膝关节伸展。

3.2.5股二头肌、臀大肌锻炼法俯卧位,髋关节后伸,保持膝关节伸展位。

3.3 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应根据肌力评定情况决定,肌力0~1级应采取被动运动,肌力2级应采用辅助主动运动,肌力3级应采用抗肢体重力主动运动,肌力4~5级应采用抗阻力运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每组动作做20个左右, 1~2次/d,45 min/次,应科学及时地增减阻力和辅助量,定期评价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并根据肌力调整锻炼方法,运动强度以翌日不留疼痛和疲劳感为宜。

4出院指导

4.1锻炼方法

4.1.1躯干后伸训练患者俯卧位,令患者将上肢及肩离开床面,将腰椎挺起,使胸廓下部离开台面。下肢伸展。双侧膝关节伸展,离开床面。10~20个/次。

4.1.2搭桥训练患者仰卧,双侧下肢屈髋、屈膝,双足全脚掌着床,令患者抬起臀部,动作宜缓慢,臀部尽量抬高,使髋关节充分伸展,膝关节屈曲。

4.1.3腰椎伸张运动患者仰卧位,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向胸部靠拢,骨盆旋转的同时,腰椎进行伸张运动。

4.2日常生活指导出院后做到3个月内不负重、不弯腰,并佩带腰围,起床后、工作前适当活动腰部,以增加腰肌的协调性和脊柱关节的灵活性。搬重物时,物体要靠近身体,取下蹲屈膝姿势。不能参加过重劳动,防止腰部再次受伤。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以加强脊柱的外源性稳定。同时应正确使用腰围,即每天间断佩带腰围,睡觉、吃饭时取下腰围。出院后仍应卧硬板床,3个月内尽可能多卧床。出院后不要到人拥挤的地方或乘坐公共汽车,以免碰撞、摔伤、扭伤。注意腰部及下肢的保暖、防寒、防潮。

5小结

LBP国际调查报告显示,LBP在美国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位,在我国,患病率为11.5%,居骨科就诊患者的首位,本病虽不致命,但常引起患者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而其治疗的目的不在于解除症状、祛除病因,重要的是尽可能恢复运动系统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能力。因此,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功能恢复,骨科手术往往只能为功能恢复创造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康复治疗,特别是功能锻炼才能实现功能的最大恢复,使临床收到最佳效果,因此康复护理在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上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白跃红.下腰痛临床与康复.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163,303

第4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足三里;穴位注射;肠蠕动;临床疗效;护理

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对肠道手术至关重要,能促进患者疾病及肠道功能的康复,并且肠蠕动恢复直接关系到病人术后恢复的进展。近几年来,由于老年患者较多,本来老年人术后恢复较其他年龄阶段缓慢,加上老年人肠蠕动恢复较慢,常常延长了术后进食的情况及疾病恢复。我科对此类病人进行穴位注射,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7例病人中,男41例(61.2%),女26例(38.8%),年龄58~82岁,平均68岁。术后3~4天无排气及腹部盘气样感,而采取穴位注射。

1.2 方法 选双侧足三里,用5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注射液1mg加维生素B1液1mg,协助患者摆好,选准穴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用5号针头快速直刺皮下,深度0.5~1.5寸,上下缓慢提插,当患者有酸胀感,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位推注药液2ml。快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2min。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注射3h内自行排气为显效,3~6h自行排气或患者自我感觉腹部盘气样明显为有效;6h后仍不能排气或无腹部盘气样感为无效。

2.2 疗效 注射后60min排气11例(16.42%),1~3 h排气18例(26.87%),3~6h排气26例(38.80%),6h后仍不能排气12例(17.91%),总有效率为82.09%。

3 护理

3.1 注射前护理 手术后患者及家属都很关心手术是否成功,常常多天后无排气,患者对手术产生怀疑,特别是癌症患者,因此我们以诚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同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详细介绍该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注射前备齐用物,协助病人摆好,一般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

3.2 穴位注射的护理

3.2.1 选准穴位 本组67例病人,均根据取足三里穴位。足三里穴取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1]。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2]。

3.2.2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使用穴位注射法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3)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若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发热、疼痛。(4)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平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5)注射时应观察病人面色,有的病人紧张,可能出现晕针现象,如面色苍白。可边交谈边进针,以分散病人注意力。(6)局部皮肤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不宜使用本治疗方法。

3.3 注射后护理 (1)给患者讲清楚其局部注射后有酸胀感是一种正常反应,以消除紧张心理。(2)注射后要多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腹部盘气样痛为正常现象。(3)观察注射后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及胸闷等不适。4 讨论67例术后4天以上不能自行排气及听诊肠鸣音少于正常(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针灸治疗常见病症图解(内科分册).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46.

第5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

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在我国死因顺位中目前占所有慢性疾病的第2位,其高复发性和致残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早期的康复介入能显著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高致残性,这已经相关研究证实,但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配备足够的康复专业人员。国内有研究表明一个比较系统的护理干预过程对患者的整体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我科室对收住的72例手术后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介入,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2年5月在我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全组患者诊断标准: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标准。经头颅CT或MBI确诊,手术治疗取得成功,无心衰、肾衰等并发症且意识清楚。7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组(康复组),例数均为36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解除脑水肿等治疗,定时给予患者拍背、翻身以及口腔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如下康复护理干预措施:①康复护理人员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培训,以增强康复的依从性,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制订健侧卧位、平卧位、标明患者瘫侧肢体,患侧卧位摆放姿势,强化健侧肢位摆放,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翻身卡以记录患者当前所处的。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加强保护患者肩关节,坐位时用三角巾托住患侧上肢,卧位时肩下垫上软枕。④维持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躯体移动训练和平衡训练。

1.3 评定及统计方法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0天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价,对不够20d的患者在出院前12h对其进行评价。组间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X士S表示。采用Barthal指数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Ashwarth评分法进行肌张力评定,将0-4级评定引用为患者相应的肌张力得分0-4分[2]。

2 结 果

两组康复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两组康复前后肌张力比较见表2。经统计学t检验观察组干预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康复前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复后两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 论

对于护理范畴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不再是单纯的针对某种或某类疾病的护理,而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护理[3]。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继发障碍(如关节挛缩、足下垂、肌肉萎缩等)尚未发生时,护理人员及时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继发障碍的发生率。这一点也得到本研究证实,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入院后即对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组患者开始康复干预,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康复干预的患者与干预前比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提高(P

脑卒中发生后一般会经历弛缓期、痉挛期等,不同阶段的护理任务有所不同,弛缓期需要注意的是保护患者的肩关节,痉挛期需要注意的是调节患者的肌力,否则就会发展成为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加重肢体障碍程度,还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问题[4]。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康复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的肩关节保护和维持关节活动度,积极预防各项并发症的出现,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体验正常肌张力的姿势和运动的机会,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恢复。

总之,在脑卒中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重点,应结合适当的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康复治疗贯穿患者日常生活之中,为下一阶段的连续康复治疗打下基础,有效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使康复治疗贯穿于整个的护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毅.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0):25-27.

[2] 黄萍.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6,11(6):40-41.

第6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术后恢复室;护理程序;人员培训

术后恢复室又称术后检测治疗室,是术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至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手术结束后,由于麻醉恢复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若监护、治疗不到位,则危及患者安全及康复。因此,术后恢复室的建设与规范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各手术科室均建立了术后恢复室,且运作良好,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现将骨科病区术后恢复室的运作介绍如下:

1 术后恢复室的设立

1.1基本设置 我院为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拥有十几个层流手术间,平均骨科日手术量4-6台次。恢复室设在距护士站最近,采用大房间集中安排床位,便于病床自由出入,配备多功能转运床,床两侧可升降的护栏,能调剂患者的,病床头尾均有输液架、杂物筐等。病人从恢复室到普通病房不需搬动。

1.2 监护设备 每个床位均设有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多功能监护仪,电源插座多个,多功能治疗车,抢救车内有各种抢救用药和常规液体。设有半圆形护士操作台,洗手间,紫外线灯,由专职护士监管,并设有内线电话,以便及时联系医生及麻醉师。

2 护理工作程序

2.1 交接班 即接收患者。手术后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将患者送至恢复室,并向责任护士交班,交班内容:病人病史、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术后用药、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手术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处理,预计复苏时间、尿量、皮肤、衣物、病例资料等。大手术重症患者术中麻醉师和护士确认病人(SPO2)、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平稳后方可离开。

2.2 监测 (1)初步评估监测:观察口唇颜色、呼吸,轻拍肩部,呼唤病人、判断意识恢复情况;进行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监测,同时给予吸氧。(2)病人的动态监测:检查各种管道道,皮肤情况、保暖、约束或保护等,根据医嘱是否刀口加沙袋、患肢抬高或行外展中立位等。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到预处理。

2.3 恢复室病人交接班记录 设专门术后病人交接班记录本,详细记录每位病人的入室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监测数据、输血、输液量,引流量、尿量,刀口渗血、患肢血运情况等,术后病情变化及处理 普通病人每小时记录一次,危重病人15―30min记录一次,遇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抢救病人时对医生的口头医嘱要重复并有二人核对。

2.4病人转出:一般情况下,患者术后三天,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咳嗽、咳痰等保护反射恢复,引流管拔除,无外科并发症、伤口无疼痛、病人感觉良好、可转出并与普通病室护士做好交接班,及时更换床号、治疗单、护理单等。

3 术后恢复室护理人员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3.1人员管理 恢复室人员由病区护士长统一安排,人员按2:1比例设置,由四名责任护士负责,在现有护理人员编制条件下,合理改革排班方式,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我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术后恢复室护士上白班、无夜班。根据术后恢复室运作特点,固定一名护士为恢复室主班护士,为术后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其余三人均在病人入室期、出室期及危重病人抢救时做好协助工作,其余时间均负责整个病区病房的工作。

3.2专业培训;首先为期一周专业培训,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由护士长负责,主要学习医院及科室有关规章制度,护士礼仪,核心制度,带领其熟悉恢复室环境、抢救药品的用途及所放位置,熟悉恢复室各种记录表格、各班职责等。加强专科理论与专科操作的培训,培训内容为:

3.2.1病情观察,骨折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及儿童术后病情变化较复杂,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认真观察意识状态,倾听患者主诉,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护理防止意外发生。

3.2.2术后 全麻及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术后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骨科常见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后,患肢均取外展15。-30。中立位,两腿间放置一梯形枕, 患肢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术侧肢体下可放置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同时在术侧大转子外下方填入软垫,以避免下肢外旋。小腿以下手术患者用枕头或软垫抬高患肢20。-30。,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

3.2.3引流管的护理:经常检查刀口引流管是否通畅,定时挤压,防止扭曲,折弯。保持引流瓶负压状态,防止引流液到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色泽,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3.2.4患肢血运及切口观察:术后严密观察刀口渗血及肢端血运,如肢体温度、肿胀、远端动脉搏动及关节活动情况。观察刀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刀口敷料被污染,应及时根换,保持刀口敷料清洁干燥,特别是老年或儿童患者向家属做好保护切口的宣教,以取得其配合。3.2.5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术后对患者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判断。一般不超过60滴/min,对心功能差的老年人或儿童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

3.2.6预防并发症:(1)压疮的预防:对脊柱和髋部手术绝对卧床的患者,应给予使用褥疮气垫,协助或指导患者家属经常为患者整体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2)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术后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做好管道知识的宣教,按时,嘱患者多水,每日饮水量2500ml,做好会阴的清洁护理。(3)呼吸道感染预防:术后为患者翻身拍背的同时,嘱其深呼吸咳嗽等动作,必要时给雾化吸入,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4)静脉栓塞的预防:髋部手术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死亡。术后鼓励患者无痛情况下,主动进行患肢远端关节或手指、足趾的活动,并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性收缩练习,同时术后第二天给低分子肝素钙注射1-2次/d。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如患者主诉患肢肿胀疼痛,颜色发绀应警惕患肢静脉栓塞的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同时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制动,禁止按摩患肢。

3.2.7制造良好的病室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制作“术后恢复室注意事项”指示牌,挂在恢复室门口。提供给患者家属及探视人员。术后患者焦虑、疼痛。护士的一句鼓励,一声安慰,一双暖手,熟练的操作给患者以安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家属沟通,并且在床头卡设有责任护士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便于与患者家属及时联系。

3.2.8考核;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始终贯穿于术后恢复室的建立和实践过程中,年轻护士每月理论操作各考核一次,并将工作督导和定期考核向结合,全面评价护士对骨科术后患者护理能力,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 小结:

我科从手术恢复建立以来,通过不断的完善,已经建立了交接班、抢救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10余项,设立了专项护理记录表格10余个,通过对1146例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除有8例患者病情需要转ICU继续监测治疗外,其余患者均平稳度过术后三天恢复期回病房,给患者家属减轻了压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高丹.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50-53.

[2] 王惠冰,应用循证护理解决骨科住院患者常见问题的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74-175.

[3] 朱静.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6(18):78-80.

第7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术前护理;子宫切除术;焦虑

子宫切除术通常用于治疗患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之前,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前焦虑综合征,这种焦虑往往会加重患者由伤口处残留积血等引起的术后疼痛,导致患者身体和精神状态不佳,还可能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的恢复[1]。2014年4月~2015年6月,我院对60例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并观察术前患者的焦虑情况和术后患者恢复的各项指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在我院妇科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子宫肌瘤患者38例,子宫腺肌症13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例。年龄在25~55岁,平均年龄(39.43±3.31)岁。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术,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均不列为入选病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按妇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手术前1d上午告知手术相关事项,例如: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内容、术后可能会出现的疼痛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实验组除了按照妇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之外,在手术前2d上午进行术前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详细介绍子宫肌瘤的基本常识、手术目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法以及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等;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调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传授一些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握拳等;告知她们术后尽早下床的好处以及适宜的活动时间;安排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加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放松她们的心情。

1.3评价指标

1.3.1观察指标 在患者手术前采用焦虑自评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道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2判断疼痛程度 观察患者术后24h疼痛程度。疼痛等级分为:I 级完全无痛;II 级轻度疼痛,躺卧时无痛或稍有疼痛感,但无需使用镇痛剂;III 级用药后疼痛缓解,能够忍受;IV级切口重度疼痛,迫切需要使用镇痛剂[2]。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采用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以及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为(38.21±7.53)分,对照组为(49.85±8.72)分,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

2.2两组术后疼痛比较 在两组患者24h术后疼痛比较中,实验组30例患者中,有2例I级疼痛,15例II级疼痛,12例III级疼痛,1例IV级疼痛。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11例II级疼痛,有16例III级疼痛,有3例IV级疼痛。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结论

子宫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而言是较大的负性事件,一般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由于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手术和疾病的主观臆断,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忧郁的心理反应[4]。部分患者认为切除子宫后,会改变自己的身形体态,降低自身魅力。另外,患者又恐惧手术的疼痛、担心手术不顺利和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表现为坐立不安、顾虑重重。术前过多的焦虑不仅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痛苦,还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给患者带来更多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甚至造成后遗症等[5]。因此,护理人员须及时给予患者术前护理干预,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及时给予疏导,让患者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并积极配合手术的实施和后续的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使患者早日康复。

表1、表2数据说明:采用术前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24h伤口疼痛情况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实施术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情况,缩短术后下床时间、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加速患者身体的康复,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琼芳.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4):5-6.

[2]王莉萍.术前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8):24-25.

[3]曹燕玲.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4):264-265.

第8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侧卧位;麻醉恢复室;呼吸道;护理

学科分类代码:320.7120 中图分类号:R473

与麻醉相关的严重的麻醉恢复室(PACU)事件中近2/3是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为气道阻塞、缺氧、高碳酸血症和误吸[1]。与成人相比,小儿头大、颈短,舌大,鼻腔、喉及上呼吸道较狭窄,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均有引起呼吸道阻塞的倾向[2]。因此,在PACU中,小儿全麻后的呼吸道护理尤其值得重视。目前小儿全麻后通常采用的是,肩部垫一薄枕的平卧位。这种的确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对于减少呕吐后误吸的风险,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增加患儿的舒适感,这些作用则很有限。本研究通过比较PACU患儿侧卧位和平卧位对呼吸道护理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择期行骨科手术的小儿患者60例。入组标准:年龄1~1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术后可以行侧卧位的患儿。排除标准:既往有慢性咽喉疾病;术前2w内有上呼吸道感染者。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入PACU后立即改侧卧位的患儿为观察组,入PACU后行肩部垫高平卧位的患儿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未用术前药。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及阿曲库铵0.5mg/kg,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行机械通气,以1~1.5 MAC(最小肺泡浓度)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min,两组均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恩丹西酮0.1 mg/kg,预防术后切口疼痛及呕吐。手术结束后,待自主呼吸恢复,给予阿托品0.01 mg/kg,新斯的明0.02 mg/kg,吸尽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拔除气管导管,面罩充分给氧,肌松监测四个成串刺激(TOF)值达90%,送PACU观察。

患儿入PACU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侧卧位,头部下方垫一薄枕,头部轻度后仰,手术侧肢体朝上,下方垫一软垫。对照组患儿,采用平卧位,肩部下方垫一薄枕,头部后仰,且偏向一侧。所有患儿均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2L/min,实施常规监测,包括血压、心电图和脉搏氧饱和度。床旁备负压吸引装置,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阻塞呼吸道。床旁同时备气管插管的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①呼吸情况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自主呼吸,以及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观察患儿面色和唇色变化。②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儿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等生命征变化,调节监护仪在合理的报警范围内,并认真处理任何一条报警信息。③呼吸道分泌物观察:如果患儿出现痰鸣音,应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④舌后坠观察:患儿若出现鼾声,或呼吸费力,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可通过抬起下颌、放置鼻咽或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通畅,并给予面罩吸氧。⑤呕吐物误吸观察:若患儿出现呕吐,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并帮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期的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舌后坠、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呕吐物误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概率确切法。

2 结果

2.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麻醉苏醒期间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麻醉苏醒期间,舌后坠发生率实验组患儿为3.33%,对照组患儿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小儿中长时间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由于小儿气道狭窄以及喉镜操作时的损伤和气管导管对声门部和气管的刺激,故术后并发症较多。小儿头大,颈短、舌体肥大、咽腔空间小,使上呼吸道狭窄,同时咽腔四壁均为软组织缺少骨性支撑,全麻苏醒期物的残余作用,使支撑肌肉松弛,粘膜下垂,咽腔进一步变窄,再加上平卧位时肥厚的舌根后坠,容易发生气道梗阻[3]。本研究中,对照组尽管肩部垫高,头后仰,但仍然出现30%的舌后坠,实验组舌后坠的发生率仅3.33%,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可能由于侧卧位时重力作用使舌体偏向一侧,减轻了舌后坠。

本研究中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分泌物积聚情况的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36.67%。侧卧位口咽部的分泌物受重力作用可沿颊部流出,减少了吸痰的次数,若需要吸痰,也只需抽吸处于低位的颊部,减少了对咽喉部的刺激。

本研究亦观察了两组呕吐物误吸情况,实验组有1例发生轻度误吸,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无误吸发生,虽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理论上推测,侧卧位时由于头部位置的关系,更容易将呕吐物吐出。本研究的结果可能与样本例数较少有关。

总之,儿科手术后全麻苏醒期,采用侧卧位,头部轻度后仰,可减少舌后坠和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等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路志红,熊利泽,张诗海.麻醉后监护病房//曾因明,邓小明,主译.米勒麻醉学[M]. 第6版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711.

第9篇: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45-02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而剖宫产分娩的患者因手术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且麻醉作用消失后疼痛感强烈,担忧术后身体康复、婴儿健康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妇的康复。因此,做好剖宫产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产妇术后的身心健康恢复尤为重要。个性化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强调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患者最舒适的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目前,该院采用个性化舒适护理与常规基础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针对患者在术后排气、排尿、早期活动,哺乳、疼痛、心理等不适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促进了身心健康的恢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行剖宫产术的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2例,平均年龄为(25.74±3.92)岁,平均孕周为(39.03±1.52)周,平均产次为(1.20±0.87)次,其中初产妇67例,经产妇25例。对照组92例,平均年龄为(26.64±4.24)岁,平均孕周为(39.43±1.12)周,平均产次为(1.17±0.65)次,其中初产妇70例,经产妇22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足月,产前各项检查均无异常,且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行剖宫产术。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孕次、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行个性化舒适护理。个性化舒适护理措施如下:①环境舒适护理:保持病区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②心理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及时跟进护理,以亲切的态度和柔和的语调主动与患者多交流,根据患者的情绪、疼痛感觉和顾虑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解释、鼓励和情绪疏导,并及时告知婴儿的状况,以消除其紧张抑郁情绪;③舒适护理:术后协助患者平卧位,6 h后可协助翻身,进行调节,选取舒适,并可在产妇背部或者两腿间垫软枕,并利于转换时减轻疼痛;④疼痛舒适护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镇痛方法,如使用自控泵或药物止痛,聆听轻音乐分散注意力、轻按伤口附近皮肤等;⑤康复护理:鼓励患者克服疼痛的心理障碍,早期进行翻身及下床活动,加强术后康复锻炼,促进各项生理功能的恢复;⑥乳房及哺乳舒适护理:产后4 d内护理人员对患者实行2次/d乳房护理,正确教导患者哺乳姿势、挤奶方法及乳房保健等健康知识,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拔管后自主排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母乳喂养成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疼痛情况及抑郁程度。设计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采用视觉评分法(VAS)评价术后患者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术后抑郁程度,20项内容,进行4级评分,得分相加后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得分,以53分为临界值,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4]。

1.4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均在SPSS 17.0软件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拔管后自主排尿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伴随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个性化舒适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受到愈来愈大的关注,是指在不影响患者病情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且精神放松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让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达到最好的治疗时机,减低或完全消除其不舒适感。个性化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方式,深受患者和家属的喜爱,是临床护理服务的重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