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3大疾病。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而神经内科老年脑卒中患者因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加上多种疾病并存,病情重,病程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现将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和预防护理措施综述如下,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
脑卒中患者由于卧床或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受损而致呼吸肌麻痹和呼吸运动减弱,咳嗽反射抑制[1],因而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由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情复杂,常合并多种疾病,因此住院时间较长,同时医院感染又可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这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减退,对异物的黏附和清除作用被削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老年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或病情危重,活动受限,更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老年脑卒中患者机体防御技能衰退(胃酸减少、咳嗽反应减弱)加上卧床或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受损而致呼吸运动减弱,脱水剂的使用使痰液更加浓稠,这些因素均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脑卒中有呼吸困难或排痰障碍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吞咽障碍者为防止食物误吸插胃管进行鼻饲饮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可由于这些侵袭性操作的消毒不严或操作不规范而将病原菌带入体内,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口咽部及消化道的定植菌可通过这些侵袭性操作的介导,易位定植在下呼吸道。
脑卒中伴有昏迷或吞咽障碍患者,由于不能经口进食常通过鼻饲给予营养支持,以保持肠黏膜细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鼻饲患者可以因意识状态改变、抑酸药物的应用、胃管的影响、鼻饲途径的影响而增加发生误吸的危险性[2],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2护理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鼓励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各种导管、口腔及会阴护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疾病的保健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以促进患者早日痊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感染迹象,住院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胸膜痛、呼吸困难或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规范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是切断接触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3次,每次30min、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病房地面、桌面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擦湿拖,抹布做到1床1巾,拖把做好分类标记。
尽量避免和减少侵袭性导和植入,如导尿管、胃管和深静脉导管等,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
对无急性脑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睡眠及进食时可采用抬高床头20度~30度的方法,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度~45度,可有效降低因仰卧位所引起的误吸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危险性,将患者的调整为头、躯干处于高位并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护士每日2次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无感染者选用生理盐水,有感染者可选用口泰的强氧化离子水)。
3小结
对脑卒中患者及早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需要护士、医生、家属、患者的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 陆伟玲.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国际感染控制杂志,2008.1(1):33.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管理措施
从当前的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在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同时,针对整个发展的现状进行思考,并围绕渠道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全方位的考核、奖励、惩处机制,形成技术性运用、制度化管理等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出水利工程渠道建设的长远效用,将有着很大的实际效果。
1、简述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现状
1.1安全隐患的客观存在
在水利工程渠道施工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工程规模比较大,现场工程相对分散的管理层面,造成施工安全管理比较封闭,整体的安全性能不高,特别是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持续运转的高强度表现下,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譬如,一些水利施工操作人员有些是一些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低点,工种分配的不同,造成安全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应变能力减弱,就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1.2传统技术的相对落后
在渠道建设的技术应用中,作为以前灌区的一项关键工程,由于受到工程设计粗糙、建设标准低、工程运行以及维护不足等的一些影响,造成渠道的整体效率不高,尤其是渠道边坡垮塌失事、渗漏等严重威胁灌区的安全生产,因此,思考如何提高灌区的输水效率,围绕渠道防渗、渠道边坡除险加固进行渠道的整治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在打破传统的砼分块浇筑的方法,形成更快、更好、更省的方法和技术的整体运用模式。传统的渠道防渗衬砌,多采用砼分块浇筑。分块间设伸缩缝,伸缩缝用柔性材料填充。内坡砼设排水孔,以消减地下水对砼衬砌块的浮托力。但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伸缩缝费工费料,造价高,且处理不到位易形成新的渗漏通道;二是普通排水孔在渠道运行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渠道水会通过排水孔形成新的渗漏通道。
1.3管理机制的不够健全
在水利工程渠道建设与维护管理中,由于受到主观因素等一些影响,在综合的管理技术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渠道维护与管理措施中,没有形成强烈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在对于整个技术的提升、综合模式的运用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单位对于渠道管理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严格按照整体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的建设需要,在维护上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造成主观与客观双重压力的作用失效,不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
2、分析强化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2.1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的渠道
水利工程渠道维护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程,尤其是其中水利工程渠道管理中实行管养分离,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综合使用维修以及养护措施,对水水利工程建筑物以及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修缮显得更为重要。在水利工程设备管理中,对机械实行常规化的管理与维修,在实际管理中,通过采取规范的设备管理措施,对各种设备给与规范化的管理,譬如压路机、推土机等等设备,通过可视化、技术化、现代化的应用手段,从而提升设备的整体应用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给予管理与维修,能更好的为工程企业节约费用,将设备的每一个技术点运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之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2确保沿线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
在水利工程渠道日常维护与护理的措施中,其中水工建筑物及机电设备的日常维修与养护成为确保供水沿线安全生产运行的必要前提条件。采取经常性的、定期性的设备检修,尤其是通过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形成沿线供水系统的全面化构建,能减少对生活等各种不良影响。采取以“八定”,即定人、定点、定量、定周期、定标准、定表格、定记录、定流程,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点检制度,加强设备计划性预防性检修力度,从而有效的改善员工在生产中的理念,形成自主维修、全面进步的良好优势,更好地为沿线供水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3、探讨强化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工程概况
水库位于黄海462.11M处,干渠为21KM,其中左干9KM,右干20KM,支渠163KM,左干设计流量0.5m3/s,右干设计流量2.0m3/s。
3.2维修技术的整体运用
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维修技术的综合运用。一是坝体裂缝的技术处理。裂缝是由于坝体混凝土材料内温差变化所引起,同时也会受到材料水分丢失等因素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坝体裂缝多数为横向裂缝形式。处理裂缝病害时可选用填补技术、灌注技术、浸入技术等。如:灌注技术,选用高性能的水泥砂浆,把粘合材料注入裂缝中,从而发挥出较好的凝固效果。二是坝体支护的技术运用。对坝体结构设置支护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维修方法,在病害发生之前加强结构的巩固。如:养护期间,施工人员对遭受水利冲击较大的区域添加支护结构,可增强坝体抵制外界力作用的破坏。此外,可适当采用钢筋网作为支护体,将其摊铺在坝体表面后喷洒水泥砂浆,待其凝固后即可发挥出较好的稳固作用。
3.3加强队伍建设
在具体的管理机制上,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管理技术和规章制度约束,在设备维修与养护上,促进维修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围绕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需求点,实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更好的创新企业员工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上的整体创新,让员工在设备管理中对在设备管理中表现突出,工作积极、成效显著,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将管养分开,把养护作业推向市场,管理部门重点加强路况普查、检测与评估、养护作业的招标与质量监督,完善机具、机械的保修保养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检查。量化考核,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再次,严格把住计划和资金管理这关,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继续加大工资的定额考核和强化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稳定管理维护队伍,增强整体凝聚力。
3.4渠道防渗无缝施工技术的研究
在无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可以结合考虑当前的砼渠道防渗技术,对于砼渠道防渗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是防渗透的效果很好,并且经久耐用,如果注重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使用率。二是糙率小,输水流量大,一般糙率为0.012~0.018,允许流速为3~5m/s,混凝土本身的耐冲流速可达10~40m/s。因此,可加大渠道坡降,节省连接建筑物,缩小渠道断面。占地面积和建筑物尺寸相应减小,可大大降低造价。因此,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中,首先要思考这些优势的发挥,为了更好的发挥砼防渗面板与温度的适应能力,并且阻止渠床基础部分不均匀而造成沉降等现象,在具体方案的设计应用中,可以采用伸缩缝技术的运用,就是规定纵向、横向分缝的宽度,一般宽度在5-8cm,但是,这种施工的造价相对高一点,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技术调整。
3.5加强水库综合管理与监督
加强日常水库渠道巡查,对渠道施工中的违规行为,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处理,杜绝违规行为事态扩大;定期开展渠道集中整治行动,确保渠道开发活动有序开展。建立现场巡视制度,经常对渠道使用范围、深度、数量及弃料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到位。建立健全案件查办、审理、批准、执行四分离制、执法违法错案追究制、案件公示制、公开举报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办案水平,形成渠道维护与管理的具体模式,更好的确保渠道运行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维护;管理措施
Maintenanc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measures channel analysis
Yushan・Wusimanjiang
(Yining City WaterYiningXinjiang835000)
【Abstract】Mainta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from the current channel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i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e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for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nd channel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to buil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forming technical use,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l, better play out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he channe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t will have great practical effect.
【Key words】WATER;Channel maintenance;Management measures
1. 简述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现状
1.1安全隐患的客观存在。
在水利工程渠道施工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工程规模比较大,现场工程相对分散的管理层面,造成施工安全管理比较封闭,整体的安全性能不高,特别是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持续运转的高强度表现下,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譬如,一些水利施工操作人员有些是一些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低点,工种分配的不同,造成安全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应变能力减弱,就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1.2传统技术的相对落后。
在渠道建设的技术应用中,作为以前灌区的一项关键工程,由于受到工程设计粗糙、建设标准低、工程运行以及维护不足等的一些影响,造成渠道的整体效率不高,尤其是渠道边坡垮塌失事、渗漏等严重威胁灌区的安全生产,因此,思考如何提高灌区的输水效率,围绕渠道防渗、渠道边坡除险加固进行渠道的整治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在打破传统的砼分块浇筑的方法,形成更快、更好、更省的方法和技术的整体运用模式。传统的渠道防渗衬砌,多采用砼分块浇筑。分块间设伸缩缝,伸缩缝用柔性材料填充。内坡砼设排水孔,以消减地下水对砼衬砌块的浮托力。但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伸缩缝费工费料,造价高,且处理不到位易形成新的渗漏通道;二是普通排水孔在渠道运行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渠道水会通过排水孔形成新的渗漏通道。
1.3管理机制的不够健全。
在水利工程渠道建设与维护管理中,由于受到主观因素等一些影响,在综合的管理技术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渠道维护与管理措施中,没有形成强烈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在对于整个技术的提升、综合模式的运用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单位对于渠道管理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严格按照整体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的建设需要,在维护上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造成主观与客观双重压力的作用失效,不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
2. 分析强化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2.1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的渠道。
水利工程渠道维护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程,尤其是其中水利工程渠道管理中实行管养分离,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综合使用维修以及养护措施,对水水利工程建筑物以及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修缮显得更为重要。在水利工程设备管理中,对机械实行常规化的管理与维修,在实际管理中,通过采取规范的设备管理措施,对各种设备给与规范化的管理,譬如压路机、推土机等等设备,通过可视化、技术化、现代化的应用手段,从而提升设备的整体应用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给予管理与维修,能更好的为工程企业节约费用,将设备的每一个技术点运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之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2确保沿线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
在水利工程渠道日常维护与护理的措施中,其中水工建筑物及机电设备的日常维修与养护成为确保供水沿线安全生产运行的必要前提条件。采取经常性的、定期性的设备检修,尤其是通过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形成沿线供水系统的全面化构建,能减少对生活等各种不良影响。采取以"八定",即定人、定点、定量、定周期、定标准、定表格、定记录、定流程,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点检制度,加强设备计划性预防性检修力度,从而有效的改善员工在生产中的理念,形成自主维修、全面进步的良好优势,更好地为沿线供水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3. 探讨强化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维修技术的整体运用。
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维修技术的综合运用。一是坝体裂缝的技术处理。裂缝是由于坝体混凝土材料内温差变化所引起,同时也会受到材料水分丢失等因素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坝体裂缝多数为横向裂缝形式。处理裂缝病害时可选用填补技术、灌注技术、浸入技术等。如:灌注技术,选用高性能的水泥砂浆,把粘合材料注入裂缝中,从而发挥出较好的凝固效果。二是坝体支护的技术运用。对坝体结构设置支护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维修方法,在病害发生之前加强结构的巩固。如:养护期间,施工人员对遭受水利冲击较大的区域添加支护结构,可增强坝体抵制外界力作用的破坏。此外,可适当采用钢筋网作为支护体,将其摊铺在坝体表面后喷洒水泥砂浆,待其凝固后即可发挥出较好的稳固作用。
3.2加强队伍建设。
在具体的管理机制上,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管理技术和规章制度约束,在设备维修与养护上,促进维修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围绕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需求点,实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更好的创新企业员工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上的整体创新,让员工在设备管理中对在设备管理中表现突出,工作积极、成效显著,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将管养分开,把养护作业推向市场,管理部门重点加强路况普查、检测与评估、养护作业的招标与质量监督,完善机具、机械的保修保养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检查。量化考核,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再次,严格把住计划和资金管理这关,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继续加大工资的定额考核和强化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稳定管理维护队伍,增强整体凝聚力。
3.3渠道防渗无缝施工技术的研究。
在无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可以结合考虑当前的砼渠道防渗技术,对于砼渠道防渗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是防渗透的效果很好,并且经久耐用,如果注重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使用率。二是糙率小,输水流量大,一般糙率为0.012~0.018,允许流速为3~5m/s,混凝土本身的耐冲流速可达10~40m/s。因此,可加大渠道坡降,节省连接建筑物,缩小渠道断面。占地面积和建筑物尺寸相应减小,可大大降低造价。因此,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中,首先要思考这些优势的发挥,为了更好的发挥砼防渗面板与温度的适应能力,并且阻止渠床基础部分不均匀而造成沉降等现象,在具体方案的设计应用中,可以采用伸缩缝技术的运用,就是规定纵向、横向分缝的宽度,一般宽度在5~8cm,但是,这种施工的造价相对高一点,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技术调整。
3.4加强水库综合管理与监督。
加强日常水库渠道巡查,对渠道施工中的违规行为,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处理,杜绝违规行为事态扩大;定期开展渠道集中整治行动,确保渠道开发活动有序开展。建立现场巡视制度,经常对渠道使用范围、深度、数量及弃料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到位。建立健全案件查办、审理、批准、执行四分离制、执法违法错案追究制、案件公示制、公开举报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办案水平,形成渠道维护与管理的具体模式,更好的确保渠道运行的整体质量。
导尿及留置尿管是危重病人护理中常见的操作,由于男性病人尿道个体差异大及解剖结构因素,男病人导尿较女病人更易出现并发症,我院ICU病房2004年4月至今男性导尿病人共出现17例并发症,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7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平均年龄57±6岁。脑出血3例,呼吸衰竭4例,复合外伤4例,MODS 6例;第一次导尿4例,更换尿管13例;损伤出血5例,拔管困难3例,尿道口狭窄1例,血尿1例,冠状沟缺血溃疡1例,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6例。
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2.1 损伤出血5例
其中有2例是第一次导尿,3例是第二次导尿,插入导尿管时有阻力感,导尿后无尿液流出,4例沿尿管有出血,其中2例出血量较多,B超在膀胱内看不到导尿管,2例可疑尿管插入尿道夹层,给予抽出气囊内水后拔出导尿管重新导尿,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并用白眉蛇毒血凝酶1ku肌肉注射,1ku静脉推注后出血逐渐停止。1例是拔尿管后出血,是由于水囊壁硬化划伤尿道所致[1]。
2.2 拔管困难3例
均发生在更换尿管时[2],1例无法从气囊中抽出注入生理盐水,从尿管分叉处剪断尿管,每次内移2cm,使水囊得水流出后拔管成功,2例抽水后无法拔出尿管,行持续牵拉并转动尿管后拔出。
2.3 尿道口狭窄1例
因尿管压迫局部引起缺血和炎症所致,给予0.05%的络合碘消毒,每日2次,待水肿减轻,沿尿管注入无菌石蜡油少许,拔出尿管。
2.4 血尿1例
病人第一次导尿800ml后出现血尿。给予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后,凝血酶1000u加入生理盐水200ml行膀胱灌注,保留1小时。每日2次。出血逐渐停止。
2.5 冠状沟缺血溃疡1例
包皮水肿病人,做会阴擦洗后没有把包皮翻下来,嵌顿于冠状沟,造成溃疡。用0.05%的络合碘消毒冠状沟溃疡处,涂云南白药,每日两次,然后用无菌纱布将包皮翻下来,溃疡逐渐愈合。
2.6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6例
6例病人均为持续导尿1周以上病人,因发热,行尿培养证实为尿路感染,给予联合使用抗菌素的同时,更换导尿管,1∶5000呋喃西林500ml膀胱冲洗,每日2次。
3 讨论
男性病人尿道长,有3个狭窄、2个弯曲,加之个体差异较大[3]。因此男病人导尿较女病人导尿更易发生并发症,男性病人导尿并发症基本上都是由于导尿或护理不当造成的,因此,正确的导尿方法和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导尿并发症的发生。
3.1 掌握正确的导尿方法和注水时机[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成年男性病人一般选择三腔气囊Foley14 ~16号导尿管,用无菌石蜡油至尿道口注入尿道,插入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损伤尿道粘膜引起出血,遇有阻力较大时切忌用力插入,尤其是使用尿道探子带管插入时,以避免损伤尿道或插入夹层,可用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的作用,减轻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轻阻力,减轻对尿道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的痛苦,利于插管成功。老年危重病人常患有前列腺肥大,导尿管常不能顺利插入,可协助病人取侧卧位,垫高臀部呈30°即可插入。个别不能插入的病人可将导尿管顶端自侧孔钻入5mm,取直径1.5mm比导尿管长约50mm的针丝,距前端15mm处弯成约145°,将导丝绷紧状固定于导管中,可克服金属导尿探子太硬易损伤尿道及普通导尿管太软不易插入的特点。男病人导尿一般插入20~ 22cm,但男病人尿道个体差异大,导尿管顶端到气囊有5 ~ 6cm,因此一定要见有尿液流出再插入6cm以上,然后向气囊内注水,避免将尿管插入后尿道或虽尿管开口在膀胱,但气囊还在后尿道,注水时造成后尿道损伤。注水时清醒病人无明显不适则说明气囊在膀胱内,如果注水时病人剧烈疼痛,要警惕气囊是否在后尿道,注水后将尿管向外抽一部分。
3.2 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尿管的病人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每天换尿袋,用0.05%的络合碘擦洗会阴[5],每天2次,在尿道周围不能有分泌物及血迹,擦洗时将包皮翻转擦洗冠状沟,擦洗后一定将包皮翻下来,以免包皮嵌顿于冠状沟造成溃疡。留置尿管的病人要补充水分,维持尿量>1000ml/24h,pH在6.5 ~ 7.0。
保持引流袋的位置和引流管的通畅,不要让引流袋的位置高于膀胱,避免尿液倒流逆行感染。膀胱冲洗是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持尿管通畅的一种主要措施,用三腔气囊导尿管形成密闭式冲洗系统可避免冲洗时造成的逆行感染,注意冲洗时压力要小,避免膀胱表面粘膜受损,细胞脱落加大感染机会。冲洗液可用1∶5000的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也可用生理盐水250ml+5%碳酸氢钠250ml,每日1~2次。
留置尿管病人要间断,以免造成膀胱挛缩,一次性不要过快避免引起膀胱内压力聚减而引起膀胱出血。
3.3 拔出尿管的方法
对于留置尿管时间较长的病人,拔出尿管时可以只抽掉气囊内的水,让尿管自然滑出,这样能减少长期充盈的气囊松懈后不良回缩而留有棱角划伤尿道[2]。导尿管要尽早拔出或及时更换,可以防止尿管周围形成结石造成拔管困难,遇有气囊回缩不良造成的拔管困难时,可以在排空小便后,使用石蜡油或利宁(利多卡因凝胶)从尿管开口处向膀胱内尿道后,用拇指与食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插于气囊外口处,注入5ml气体后慢慢抽吸,反复数次即可拔出尿管。
一定要选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气体打气囊,避免杂质导致气囊导管阻塞,本组1例无法从气囊抽出注入的水,可能系导管质量不好,注水通道粘连阻塞所致。从尿管分叉处剪断尿管,每次内移2cm,使气囊的水或气体自行流出,切忌向水囊注入大量气体或液体使气囊破裂。拔出尿管后要检查气囊是否完好,如拔除气囊破损,应行膀胱B超+尿道镜检查看有无残留碎片在膀胱内。尿道结石形成的拔管困难,可持续牵拉并转到尿管,如仍不能拔出,可行体外碎石。拔除尿管后尽早让病人自解小便,避免尿潴留。
3.4 避免意外拔管
清醒病人留置尿管可因角色适应不良而感觉不适,更多的危重病人因意识不清而躁动,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病人的意外拔管致尿道损伤,因此对清醒病人要做好宣教,让病人充分放松,避免因过分紧张而致尿道痉挛及导尿后不适强行拔管。对意识不清或极度烦躁的病人可适当约束上肢,必要时可用少量镇静剂。
参考文献
[1]李均.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造成男性病人后尿道损伤[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24.
[2] 李华,汪丽.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51.
[3] 王方.留置尿管伴发尿路感染.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2):535.
[关键词] 优质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44-03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血管通路是维持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首选的、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生活质量乃至长期存活的关键[1],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的原因会导致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丧失,动静脉内瘘失功是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薄弱环节,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通路[2-3]是血液净化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必要的优质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0~78岁,平均(54.2±4.6)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7例,其他2例。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29~77岁,平均(51.3±4.2)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2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8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内瘘血管建立血管通路行维持性透析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内瘘采用维持血液透析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并且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加强护理,具体如下:
1.2.1 认知干预 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每天进行必要知识的宣讲和解读,让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到内瘘的维护当中。要从患者身心出发,对患者加以护理。
1.2.2 内瘘的维护[5-6] ①告知患者保证瘘侧肢体不受压,护士采血化验时要避开此侧,防止交叉感染。②内瘘使用后,注意针眼的适当按压,力量适中。透析前后要监测血管音。③预防血栓的形成:在血液透析期间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要在营养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对不足者实施液体的补入,此期间要注意血压的监测,患者一旦发生低血压可能易造成内瘘吻合口血栓的形成和内瘘的闭塞[7]。因此需要控制透析期间水分的摄入。要让患者掌握控制液体摄入的方法和技巧。另外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情况,及时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法及用量,防止因血红蛋白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高而引起血栓。④操作的干预:研究发现,熟练的穿刺技术对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8]。护理穿刺时力求一次成功。操作时需要进行对患者的讲解,让患者充分配合。其次就是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需要定期轮换,减少瘢痕生成的概率,从而减少内瘘狭窄的危险。⑤感染护理[9]:由于透析患者主要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多伴有营养不良,易发生感染。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自我卫生的护理,每步的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当天不能接触水,防止伤口污染,并要按时换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干预前后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进行积极的优质护理后,患者内瘘血栓形成、感染以及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比较
观察组经优质护理后,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采用sF-36[10]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健康指数、情感指数及心理指数等三方面内容,整体反映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比较发现,优质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护理事业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血液净化专业的护理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1-12]。此过程对护理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内瘘血管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它的并发症贯穿整个透析过程中,是个动态的,也是时刻变化的过程[13-14]。因此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维护显得十分重要。动静脉内瘘是一种血管吻合的手术,所以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出血以及感染的发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透析的疗效及患者的质量[15-16]。临床研究表明,正确的穿刺和透析前后的正确护理,不仅可以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还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7]。
动静脉内瘘成败成为导致透析失败的重要原因,动静脉内瘘失功是指血管通路因血栓形成、管腔狭窄、堵塞,引起血管通路血流量显著减少或缺失、低血流量而不能给患者提供足够的血流量进行充分的血液透析[18]。而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如何在众多的锁碎的护理工作中保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进行适时的护理质量评价显得非常重要,从本研究亦可以看出,对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的血栓形成、出血及感染的概率显著降低,且护理前后的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优质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晓农,谢静远,朱萍,等.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比较[J].中国血液净化,2009,8(7):362-364.
[2] 乔小军.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211-212.
[3] 卓少贤,阮礼茹,王小宏,等.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5):565-568.
[4] 唐銮玲,卢喜娥,周顺妹.护理指导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作用[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10,9(5):283.
[5] 俞素榕,鄢巨振.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疗效和临床护理依从性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440-441.
[6] 吴爱琼,汤仙红,高云,等.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25-726.
[7] 时秋英.提高老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805-1806.
[8] 陈金霄,施素华,梁萌.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9):2353-2354.
[9] 张雅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0):1580.
[10]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评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63-268.
[11] 刘建英.强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1):125-127.
[12] 姚秀野.早期护理干预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203-204.
[13] 宁春莎,肖海清,何计南.血液透析中低血压致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4):195.
[14] Tanaka,Morimoto N,Tashiro N. The featur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with reference to social and somatic factors [J]. Clinical Nephrology,2009,51(3):623-625.
[15] 关云,高梦红,冯玉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4):140-143.
[16] Olatunji BO,Feldman G,Smits JAJ. Examination of the decline in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impact of anxiety senstivity on response to pharmacotherapy [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8,25(2):562-566.
[17] 侯卫洪,陈翠杰,袁士仿,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原因探讨及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4):122-123.
方法 对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发生的8例脑梗死患者跌倒事件作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结合医院科室实际制订有效防护措施。结果 8例脑梗死患者跌倒高发的时间段为15:30~17:00, 跌倒的原因有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强, 患者自身原因、陪护人员和医院设施不合理等原因。结论 加强脑梗死患者跌倒高危因素评估, 加强巡视, 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 引导患者和陪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 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脑梗死;跌倒原因;防护措施
脑梗死患者由于生理机能下降, 反应迟缓、动作不平衡, 跌倒是常见的后遗症, 跌倒后可能导致骨折等病症,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而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 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对这8例脑梗死患者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4月, 本院共发生了8例脑梗死患者跌倒事件, 基本情况见表1。
2 跌倒相关原因的分析
2. 1 跌倒时间和地点分析 脑梗死患者作息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活动时间分为早上起床洗漱, 治疗后入厕, 外出锻炼等日常起居[1], 据临床资料分析:①05:30~07:00是患者起床洗漱时间, 此时患者意识没有完全清醒, 防范意识最低, 再加上的突然改变容易造成性低血压而发生跌倒。②15:30~17:00是患者治疗后入厕、外出活动锻炼的时间, 患者治疗完成后, 解除了卧床限制, 活动情绪较高, 对跌倒危险性认识和自身行动能力意识不足, 陪护人员也放松警惕, 稍不注意容易跌倒。本组病例中8例跌倒患者有5例患者在这个时间段跌倒, 因此这个时间段是跌倒发生的高发期,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③18:30~21:00这个时间段医务人员较少, 陪护人员忙于其他事情, 也容易发生跌倒事件。④在跌倒发生的地点上, 与患者的日常起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厕所、床边、室外活动场所是发生跌倒的主要地点。
2. 2 患者自身原因 脑梗死患者一般合并有高血压, 冠心病, 其自身身体机能都在退化, 平衡能力下降, 再加上脑梗死可影响脑灌流和血氧的供应, 使患者容易产生头晕、头疼、肢体无力而跌倒, 特别是在脑梗死进展型发病期更容易发生跌倒事件。本组病例中, 2例患者在住院后因进展性发病, 肌力下降造成患者早上起床跌倒。
2. 3 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 由于护理人员人力不足, 对脑梗死患者跌倒的风险评估不足, 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宣教不足, 部分跌倒患者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患者家属也没有追究责任,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跌倒后产生的不良后果重视不足, 没有很好地落实护理安全防护措施。
2. 4 陪护人员原因 由于患者病情长, 须长期陪护, 家属因长期负累, 对患者生活照料不够细心, 个别家属不愿陪护, 造成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及解除, 而跌倒。8例跌倒患者中, 3例跌倒时有陪护人员在身边, 1例跌倒患者住院期间一直没有陪护人员。
2. 5 医院设施不合理 厕所内没有设置扶手及防滑垫, 没有专门的康复活动场所, 再加上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 地面潮滑, 造成跌倒事件发生。本组1例患者因上洗手间后头晕, 起来时没有扶手帮助而跌倒。
3 加强安全管理, 落实防护措施
3. 1 加强安全防护管理 加强对护士的安全管理教育, 护理部定期召开专题护理查房和跌倒不良事件护理分析会, 深刻认识脑梗死患者跌倒可能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和由此引发医疗纠纷, 强化护士对预防跌倒管理意识, 制订防跌倒管理规范和跌倒护理单, 完善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明确患者跌倒处理流程和惩罚规定, 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 2 落实防护措施
3. 2. 1 加强专业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对脑梗死疾病护理知识学习, 针对脑梗死患者疾病特点和心理情况, 掌握患者个体发生跌倒高发、易发时间段, 加强巡视, 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予满足。另外, 针对患者心理特点, 用尊重、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 解除患者心理顾虑, 使患者听从护士的健康指导和治疗护理措施 [2]。
3. 2. 2 做好跌倒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年龄、自由行动程度、自我感知平衡能力、药物服用配合情况、跌倒病史等, 日常工作的评估判断风险的能力和责任心是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的重要基础[1]。不论患者神智是否清醒, 肢体是否存在运动障碍均应列为跌倒高危因素患者, 启用跌倒护理单, 每天评估一次。
3. 2. 3 落实安全措施。患者住院安排病床邻近护士站, 在患者床头悬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标识牌, 病床加床栏, 将患者日常需要的物品(水杯、尿壶、拐杖)放置妥当, 伸手可触, 对于躁动患者适当使用约束带, 对于有一定行动能力的患者, 离床动作要慢, 避免发生性低血压而跌倒。
3. 3 做好防护知识宣教。本院为基层医院, 脑梗死患者很多的生活护理还是由家属或陪护人员完成, 故要求该类患者住院要留陪护, 同时做好陪护人员防跌倒知识宣教, 向陪护人员说明跌倒发生的可能原因、高发易发时间段和注意事项, 发生跌倒后的一般急救措施, 让患者和陪护人员掌握相关的自我防护措施和意识。告知陪护人员, 患者在有人看护的情况下, 才允许患者进行活动, 尽可能避免跌倒的发生。
3. 4 改善防护设施 保持病区环境干爽, 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 安排患者病房厕所要与病房地面同高, 厕所走廊安装足够的照明设备, 厕所内加装扶手及防滑垫, 病区走廊安装扶手, 并要求定期检查扶手的牢固性, 呼叫铃安装在患者随手可触及位置。使病区环境更适于脑梗死患者的特点。
4 小结
脑梗死患者由于疾病引起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 感知障碍, 造成自理能力受限, 住院期间比一般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事件, 所以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分析跌倒危险因素并给予措施。对陪护人员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跌倒的严重后果, 增强陪护人员的责任心, 保证陪护的质量;对医院的基础设施如卫生间地板的防滑处理、扶手设置的全面、报警系统的方便性和完好性等及时审核和布置到位等 [3]。除了做好陪护人员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外, 对患者本身也应帮助其认识到自身身体状况的特殊性, 在如厕和改变时有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 有困难时及时求助, 提高其防范意识等。各种措施共同引导患者和陪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 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晓林, 陈海菊, 朱 莉, 等.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 2010.9(7):10-12.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58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50-02
上呼吸道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1]。基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特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4―51岁,平均年龄为27.53±1.14岁;患者发病时间为2―11d,平均发病时间为6.52±1.04d;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20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及发病时间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2.1心理护理。上消化道感染患者具有咽喉疼痛等临床特征,因此其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该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轻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1.2.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热水。同时指引患者饮食营养平衡,有效增强其机体抵抗能力,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确保二便通畅,有效降低其出现便秘现象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为100.00%(20/20),后遗症发生率为0.00%(0/20),住院时间为(6.52±1.81)d,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19/20);对照组患者完全康复率为75.00%(15/20),后遗症发生率为25.00%(5/20),住院时间为(9.07±2.03)d,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0.00%(14/20)。对比两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患者鼻腔、喉部及咽部出现炎症的一种疾病,其又被称之为感冒。该疾病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引起,其显著降低患者全身或是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2-5]。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病情及生命体征,定期定时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及心跳进行测量,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6-8]。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病情及心理特征,有效减轻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均同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邓玉娇.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2(32):77-78
[2]刘丽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7):3717-3718
[3]徐淑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2013,20(27):95-96
[4]赵延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5):1025-1026
[5]马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3):354-355
[6]张丽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09):3331-333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气道阻塞;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多由交通事故、撞伤、高空坠落、挤压、头部外伤等引起,病情复杂,起病危急。通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表现为昏迷、咳嗽能力减弱、排痰功能减退,造成患者误吸,使下呼吸道阻塞,导致肺不张进而呼吸停止。因此,气道护理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气道护理的效果,笔者在气道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了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5~81岁。硬膜外血肿21例,合并脑疝3例,硬膜下血肿18例,合并脑疝2例,脑挫裂伤44例。收治患者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3例,脑挫裂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1]。
1.2方法 护理工作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其可能存在呼吸道阻塞,伴有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改变,要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脑疝及呼吸、心跳骤停等,观察患者痰液的粘稠度及排痰能力,注意面色、脉搏是否异常,是否发生窒息。
2结果
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者12例,术中气管插管者10例,放置口咽通气管者12例。除死亡6例,放弃治疗6例,术中转入ICU治疗7例外,其余69例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均未发生呼吸道阻塞。
3预见性护理
3.1护理 患者取侧卧位或头侧仰卧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避免引起呼吸心跳骤停,颅内高压无禁忌患者,采取床头抬高15°~30°,定时进行交换,并翻身叩背,翻身每3h1次,叩背3次/d[2]。
3.2充分给氧 连接吸氧装置,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给氧.吸痰前后要给予高流量吸氧.
3.3严密观察病情 连接多参数监护仪,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氧,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变慢,脉搏氧低于90%,面色发绀,听诊呼吸道有痰鸣音,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本组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9例。
3.4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开放气道。对于舌后坠者要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其气道开放。本组患者中放置口咽通气管20例,气管插管30例,气管切开20例。②气道湿化。对于放置口咽通气管者、张口呼吸者、气管插管者、气管切开者均要采用气道湿化,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吸出。湿化液采用注射用水50ml+盐酸氨溴索15mg,以5~10ml/h的速度,由微量注射泵控制24h不间断地、匀速地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效果的评价:①痰痂的判定标准为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不容易被吸痰器吸引出来,粘附于管壁。②湿化效果评价。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气道内无痰痂,听诊呼吸道内无干鸣音或痰鸣音,呼吸通畅。湿化过度:痰液过于稀薄,需不断吸出,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出现发绀。湿化不足: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或咳出,听诊有干鸣音,气道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下降[3]。③护理人员根据气道湿化的效果和痰痂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速度,达到满意的湿化效果,同时翻身扣背,利于痰液及时吸出,确保呼吸道通畅。④采用机械排痰机排痰,2~3次/d,5~10min/次。⑤及时吸痰,吸痰管要选取管壁平滑,带有侧孔的硅胶吸痰管或一次性吸痰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插入深度要超过内套管1~2cm,上提吸痰同时旋转抽吸,不超过15S/次,吸痰次数不超过3次,吸痰前后予2~4min的高浓度(50%~60%)氧气吸入[4]。本组患者均进行了气道湿化。
3.5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引起的。由于事发突然,病情变化迅速,家属难以接受,常表现过度紧张,情绪激动,言语过激,期望过高,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首先要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同时配合医生解释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4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不仅直接导致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异常、呼吸抑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丧失,而且脑损伤可以影响呼吸道发生气管粘膜下出血、神经元性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呼吸道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很容易误吸入肺,加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应用某些镇静剂,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患者意识障碍、昏迷,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存在呼吸道阻塞的可能。
预见性护理体现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预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有呼吸道阻塞的风险,随时可能就发生窒息、呼吸及心跳停止。及早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给予合适的,充分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根据影响呼吸道的因素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预见性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4.
[2]乔来娣,潘朝霞.集束化综合方案在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1):33-34.
关键词:重症脑外伤;呼吸道护理;护理效果
根据调查表明,大部分的身体疾病与身体组织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多是由于身体机能受到损害而造成身体异常的现象[1]。脑外伤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脑外伤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外界冲击,由此造成的突发性损伤,如果处理不当或救治不及时则会对伤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伤,甚至威胁伤者的生命。除了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外,还需要给患者提供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恢复效果的呼吸道护理工作。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组进行临床对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脑外伤治疗的56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其病因多种多样,主要为意外撞击、硬物敲击、交通事故等造成的脑外伤,症状表现主要有:昏迷、硬膜血肿、脑震荡、短时性失忆、谵妄等。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重症脑外伤治疗的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除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外,重点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护理。观察组中1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在19~65岁,平均年龄为(42±1.3)岁,症状情况:昏迷5例、硬膜血肿3例、脑震荡10例、短暂性失忆6例、谵妄4例;对照组28例仅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措施,对照组中17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在18~61岁,平均年龄(40.9±1.0)岁,症状情况:昏迷6例、硬膜血肿2例、脑震荡13例、短暂性失忆4例、谵妄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长、病情症状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外,还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重点护理,以求改善患者呼吸道能力。这里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营养的补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对患者周围环境进行优化,由此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2 结果
经过仔细观察和统计,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60d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恢复情况存在很大差异(P
3 讨论
脑外伤的形成是颅骨因为外界的撞击从而引起脑部的异常损伤,此种损伤比较严重,除了需要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外,还必须制定对患者呼吸道护理的方案对策,以便减少发生意外风险的情况。
3.1对于重症脑外伤患者的救治原则 重症脑外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暂时性失忆、昏迷不醒、脑震荡、意识模糊、无法自我救助等,同时脑外伤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负面影响[2]。因此,对患者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其放松神经,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掌控自身情绪和减少不良行为。
3.2对呼吸道采取的护理措施
3.2.1观察病情 患者被送进医院时,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氧气救治,并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道的呼吸频率、节奏快慢以及深度变化,以此判断伤者是否存在咳嗽反射和呼吸困难等情况,并做好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的监测工作。
3.2.2病房的环境 一般室温保持在17.5℃~22.5℃为宜,保持相对湿度在45%~65%范围。对病房的地面及台面进行2次/d消毒液(浓度为84%)擦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人员的探视,尤其禁止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进入病房[3]。
3.2.3卧位得当 患者的卧位对于呼吸道的护理非常重要,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宜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分泌物,这样也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床头宜抬高16°~31°,若有活动性义齿的宜取下以防止脱出影响呼吸道,对于舌后坠的情况,可侧卧并将下颌上托,还可放置口咽通气管。
3.2.4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患者如是急性颅脑损伤,会散失去除气道分泌物的功能,分泌物会吸入气管,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窒息的情况。因此,应及时去除口鼻内的分泌物,有助于呼吸道正常工作,另外,侧卧的方式或者放置通气管,也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必要时候还可以通过气管切开来保持呼吸道顺畅。
4 结论
重症脑外伤患者的状况比较严重,医护人员除了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之外,应重点做好损伤部位的护理工作,在治疗护理期间,尤其要对呼吸道进行重点护理。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护理前后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对重症脑外伤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新玲.重症脑外伤患者64例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中医急诊,2010(2):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