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数字化慢性病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慢性病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慢性病管理

第1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模式;社区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7-02

慢性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各类疾病,也是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气管炎等等,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诱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费用开支[2]。本次研究对我社区内存在的慢性病管理工作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公共卫生的管理考核要求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辖区各社区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就诊的130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8例,女性55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8.6岁。所有病例均通过医院确诊,其中高血压患者676例,糖尿病患者211例,脑卒中患者158例,冠心病患者139例,高血脂患者69例,慢性气管炎47例。实施健康教育前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管理方法。由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全面和医学知识熟悉的社区责任医师(包括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同时进行统一管理。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定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年龄。收入情况、医疗开支等,为健康管理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患者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疾病类型,给予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以在社区内举办专题宣传栏、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不定期更新健康教育栏内容等方式改善慢性疾病中的存在的危险意识,针对患者提出的慢性病相关问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并加强宣传疾病保健知识,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3]。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饮食爱好制定数字化、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使患者逐渐形成量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固定的饮食结构,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积极性,针对出现心理问题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放松训练,让患者了解综合治疗和长期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性,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4]。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慢性气管炎、高血脂等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负责进行发放、回收,并指导患者填写调查内容。本次研究共发生1300份问卷,实际回收1300份,回收率100.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调查后,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危险包括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各项危险行为与实施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危险行为改善情况对比(n/%)

3 讨论

社区医疗机构应根据辖区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死因谱,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级别的监测和干预。尤其重点要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筛选重点人群实现专册管理。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社区医师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从如何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强化社区的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真正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平均期望生命及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针对慢性病患者需在长期内要得到相应帮助,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教育服务和心理支持。若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给予提供相应的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仍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存在的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给予实施健康教育,且实施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谢巍.2012年无锡市崇安区慢性病监测情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20:98-99.

[2]陈红东.浅谈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341-342.

[3]梁春琦,石光.我国慢性病挑战与防控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34-537.

第2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我认为,与5年前相比,如今数字化医疗最典型的变化有两个关键词:集成和标准。

关键词1:集成

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的发展,目前,软件和IT企业已经越来越专业,例如有专门做电子病历的软件企业,有专门做HIS系统的软件企业。而随着不同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的需求随之而来。而根据需求不同,集成也可以分为多个层级。比如,最初级的需求,就是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再高一些的需求,可能还需要数据的交互;而更高级的需求,则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从底层建立一个集成体系。所以,从2013年以后,集成平台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医院的愿景、规划里面。

事实上,对于医院而言,建设集成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被HIS系统所绑架的问题。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过去医院数字化建设中,基本上所有的系统都要与HIS系统做集成,但由于HIS系统本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这意味着,如果拥有知识产权的HIS系统的厂商表示无法进行集成,那么医院的集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现在把集成平台作为一个诉求,作为一个技术架构的底层,就解决了之前被HIS系统绑架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行业内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

另外,随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推出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医疗行业将会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那么,医院信息平台是什么呢?

从国家卫计委的角度来讲,医院信息平台是一个把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的一个工具。同时,它也是连接医院临床和运营管理的载体。可以看到,医院信息平台的核心其实也是一个集成的过程。

关键词2:标准

之前我们一直在谈集成,而集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共享,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标准。目前医院进行的集成都是基于实际业务的集成,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会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交换。而如果数据不标准,那么集成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厂商在开发系统时,要遵循这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集成的效果。

而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就为医疗行业的IT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我认为,这一规范就如一个灯塔,为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航向。尽管在这个技术规范里面,涉及到很多标准也许还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可以看到 这应该是我从业16年来很具有标志性的一份指导性的文件。因为在这之前,有很多指导性文件落地的实体的可操作性并不像这份文档那么强,而这份文档操作性很强,而且国家卫计委在这两年里分批通过10多家医院的互联互通评测,基于这一标准去做互联互通,事实证明,这一标准是完全可以落地并普及的。

而随着这一标准的普及,未来几年,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标准时代。而同一标准的出现,将会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带来非常大的改变,而且能够给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投资带来很大的保障。

以往因为缺乏标准,很多医院的数字化建设都缺乏延续性,一旦要进行系统更换时,原来的数据即便能够保存,也很难为新的系统所使用,基本上都成为死数据,显然这是对投资的极大浪费。

可以预见,集成和标准,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疗数字化建设的重心和热点。

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

自总理今年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战略”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正在推进中。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不过,与互联网给其他行业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相比,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颠覆性变革,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因此,与其称其为互联网医疗,不如定义为医疗互联网更准确。

因此,其他行业如金融、零售、物流、教育等等,人和人之间不见面,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解决业务问题,但医疗行业是无法躲开这一环节的,医疗的主要环节是诊断和治疗,而这两个环节必须面对面才能完成。因此,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并不是一个革命,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和辅助。

我认为,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有四个方面的辅助和增补。

方向一:信息对等的增补。过去医疗的所有信息都存在于医生的脑海里,患者了解任何信息,都需要向医生咨询,医生告诉什么,患者才能知道什么,可以说,患者对于信息的获取,完全是被动的。而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患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查询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方向二:对国家推行分级就诊、分级诊疗的支持。我国医疗行业一直都面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是医疗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是带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完全推开。

实现分级诊疗最重要的是患者信息共享,患者无论在哪个机构就诊,医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合服务。在这个环节,互联网恰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它能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虽然各医院都有信息系统,但大多是为医院工作服务的,为患者服务的较少,如果未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互联网一定能为我国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起到关键作用。

方向三:对于健康管理的支持

目前我国慢性病人口多。数字显示,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达到了2.7亿和9200万人。管理庞大的慢性病人群、开展精准规范的慢性病治疗、提高与患者的沟通互动、效果、质量,推动患者和患者的家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互联网在这些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事实上,目前一些移动医疗公司,已经在医疗信息推送、健康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效果。

另一方面,疾病变化、诊疗环境变化、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医护人员面对这些挑战有时无所适从,互联网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医生可通过远程医疗、远程课程学习了解新的医学信息和研究成果。当然,未来互联网技术还能发挥更多的作用,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互联网将能为新医改提供更多的创新,同时也将产生更多的新的商业模式。

第3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建议;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人们不仅要求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更希望能够享受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预防保健等医疗综合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1.1社区卫生服务是指政府主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

1.2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内容

1.2.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代替了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开展系列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发放健康处方、进行社区、家庭和个人行为的干预。

1.2.2健康档案建立 建立健康档案是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全程真实的记录,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如检验报告、超声报告等)的系统化记录文件,是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体现形式。

1.2.3社区康复 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经过临床治疗后,由社区继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使他们从心理上和生理功能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2.4社区医疗 通过在服务中心诊治患者和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就医诊疗;慢性病的筛查、行为干预及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补偿机制不健全 从2007年开始,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随后国家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做为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为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而社区服务机构的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管理等均为无偿服务,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国家只考虑到居民得到实惠,享受卫生民生成果,却忽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

2.2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有的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组织领导与推动力不够,群众认知度不高。造成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随访管理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拒绝接受服务,拒听电话、拒绝调查、冷言冷语对工作人员。

2.3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 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机构,相当多的社区服务机构管理者观念还有待转变,年龄偏大的、职称、学历偏低的都往这个部门送,而且大部分人都未经过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培训,不懂电脑操作,现在的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现代化,都离不开网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区公共卫生发展需求。加之绩效工资等福利待遇问题还未完善,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3 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议及对策[1]

3.1从实际出发,理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仪器设备欠缺,造成服务质量不高,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现象。政府应加快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尤其是我区正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可通过现有人口居住情况重新合理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择优招聘工作人员,或者将个体诊所转型。

3.2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配置[2]

3.2.1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和定期考核,建立健全规范化培训制度 目前制度已日趋健全,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大,比如我市重大公卫卫生项目培训含急诊急救、健康教育、康复医疗技术培训等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及全科医师培训、岗前培训等能定期开展。

3.2.2转变各级管理者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一个合格的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必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执著的科学精神。不能将一线上年龄大的,业务技能不好的职工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应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主动择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3.2.3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化 职工所得的绩效工资应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考核分配,多劳多得,防止高职称、高级别、低能力的人高收入、大锅饭现象出现。

未来几年,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将会一定程度的增长。因此,必须针对关键环节,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健全体制,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完善机构、人员、技术等社区卫生服务要素的管理及技术规范。尤其是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1.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促进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严控公立医院规模,逐步减少特需床位,调整设置一定比例的康复医疗和老年护理床位。重点扶持精神、儿童、传染、康复和护理等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在符合条件的综合医院建立慢性病管理中心,推行慢性病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活动,继续培育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为群众提供便利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质量和服务水平。力争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达到10%,新增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3个。

2.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药价格改革动态调整机制,调整提高劳务性收费价格。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和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推进医疗集团实体化,建立社会多元化投资、医疗集团专业化管理、医院运行使用的“建、管、用”分离模式。加快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健康服务联合体,形成县乡联动、镇村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集团医院与辖市区医院之间的危急重症诊疗协作和转诊机制。推进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医院和县级人民医院与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直连上线,专家门诊预约率三级医院达到85%,二级医院力争达到45%,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100%。扩大日间手术试点,缩短平均住院日,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不超过9天,二级综合医院不超过8天,专科医院平均住院日比上年度有所下降。强化优质护理、临床路径管理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内涵,推进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3.加快推进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举办康复、护理院等资源短缺专业机构,最大限度放宽规划限制。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做好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衔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卫全覆盖,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机制。完善和落实支持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扶持,帮助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4.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实施基层医药价格改革,调整提高劳务性收费价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按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全面推行有效工时制等考核办法,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落实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基层骨干医生培训等办法。

5.构建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医疗集团、县乡村一体、对口支援等多种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城市公立医院与县(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预约服务等各项机制,采取特色科室共建、区域资源共享等形式,构建紧密协作联合体,帮助基层提升水平。继续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距,支付政策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推行急慢分治、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加强医疗集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完善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机制。推进晋升职称医务人员基层轮岗制度化,做好医疗集团下派内儿科医生到社区坐诊制度。有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均开设康复联合病房,提升医疗服务协同性和效率。深化“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内涵,引导基层医务人员为签约对象特别是重点服务人群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扩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范围。

6.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创新编制和人事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原编制数按原办法管理,新增编制数由市编制部门实行备案管理、动态调整。探索编制外聘用人员总量由编制部门备案管理办法,备案管理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同等对待,实行同岗同酬。针对卫生行业特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实行年薪制等多种形式自主分配方式,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贡献突出等人员倾斜。推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

7.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面推进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规范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建设,强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加强中医机构康复病区建设,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逐步形成特色。开展我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程,选配4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为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力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力争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1.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涵。2015年,按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辖区不低于52元,辖市不低于40元。加强条线间综合协调,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业务指导机制。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全面落实国家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善“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控,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20/10万以下。继续实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疟疾、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圆满完成中盖结核病项目二期试点工作。启动并推进艾滋病城市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计划免疫规范化建设,打造计免“安全年”,确保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数字化计免门诊建设,年内全市数字化门诊建成率达80%以上。规范实施慢性病防治工作,扩大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示范项目试点范围,新增脑卒中及部分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病种开展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年内力争再建成国家级示范区1-2个。

3.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巩固妇幼保健服务年创建成果,提升妇幼保健服务内涵,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继续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儿保门诊标准化建设。2015年,全市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9%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4.健全完善卫生应急网络。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规范化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建设管理,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处置水平。力争全市各辖市区全面达到省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建成5个以上省级卫生应急示范乡镇。

5.加强爱国卫生工作。落实“健康”2015年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启动农村改厕提升工程世业镇试点工作,完成改厕任务2000户,其中生态厕所建设800户,积极探索无害化卫生户厕、污水管网收集、生态厕所等多种形式并进的高效综合改厕模式。完善覆盖城乡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提升饮用水卫生监测能力。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1.调整医疗保险政策。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全市医保政策框架,加快实行医保市级统筹。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的衔接,提升医保和救助制度运行效率。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个人对自付医疗费用部分投保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2.改革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完善总额预算下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式付费方式,优化医保结算考核方式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原则和流程,严格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医保与医疗服务协商谈判机制。调整完善区域外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3.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以统筹地区为单位,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50元,其中财政补助部分达到380元。进一步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努力缩小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与实际补偿比之间的差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5%以上,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占比稳定在35%以上。

四、改革药品供应保障

1.优化药品流通供应机制。探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房社会化改革和医疗机构药品内外供应链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医疗机构与供应商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强化医院药事管理责任,鼓励医院处方外配,为群众提供更加放心、快捷、价廉的医药服务。

2.巩固基本药物制度。调整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康复专科及特色专科用药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切实加强用药管理,保障基层药品供应,满足群众用药需求。不断提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逐步实现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探索建立社区全专联合门诊,促进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衔接。

3.加强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与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制度和程序,加强网上集中采购工作,确保各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的正常供应。认真组织辖区内公立医院与入围企业进行价格谈判,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加强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考核监管,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基本药物和高值医用耗材供货企业积分考核管理和公示制度,引导供货企业遵纪守法、诚信履约。

五、强化医疗卫生监管

1.健全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的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2.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卫生行政许可、日常监督和行政处罚等制度建设。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等专项行动,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医疗诊疗行为,严肃查处医院分解处方、分解住院等现象。加强信息公开、多方参与和数字化监管。继续巩固和推进“阳光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院医患沟通中心建设,落实首诉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医疗风险共担机制,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基本医疗意外保险和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为主的“三位一体”医疗损害赔偿救助机制。优化重组我市医疗纠纷处置流程,构建“医疗纠纷一站式调处”模式,强化保险机构在医疗纠纷处置中的作用,优化医疗生态环境,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推进智慧健康建设

1.扩大基层远程会诊覆盖面。建立区域、集团及辖市远程会诊中心,开展影像、心电、检验及病理等远程诊断服务。建立集团与辖市人民医院影像协助诊断、检验及病理的集中诊断系统。各辖市(区)有2-3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影像、心电系统与集团对接。康复集团、成员医院及社区实行检验及病理集中诊断,江滨集团(江大附院、市三院、市中医院)建立远程病理诊断系统。

2.增强智慧医疗服务能力。以市民卡、居民健康卡为介质,统一全市就诊卡,实现健康诊疗信息共享。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信息,完善居民健康查询服务系统,优化预约诊疗功能,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电视、12320热线、建立自助终端助等方式,推动智能化健康管理服务。

第5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移动互联;医疗改革

移动医疗(MobileHealth),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其的定义是指“通过使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1]。移动医疗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二者往往配合应用。软件是指基于安卓/IOS等系统的各类APP应用;硬件是指移动医疗设备,可具体划分为移动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为主),移动便携设备(PDA/平板电脑/血糖仪等),移动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睡眠监测手环等),一过性的体内探查/治疗设备(智慧胶囊),以及智能医疗植入设备。

1移动医疗应用进展

1.1国内方面

1.1.1移动医疗软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指出:“中国移动医疗App目前已达2000多款”。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国内移动医疗APP可以被大致分成四个类型:医生服务类,患者服务类,健康人群服务类和医院服务类。医生服务类APP主要围绕医生这一群体的工作需求展开,功能以建立医生交流平台、医学资讯与讲座会议信息、为医生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供病案交流学习平台和科研文献检索服务等为主;患者服务类APP以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主,主流产品以向患者提供医药相关信息查询、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候诊排队提醒、院内地图引导、满意度评价、随访指导等服务为主;健康人群服务类APP以向用户提供生命体征监测、饮食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由于该类APP应用的政策与技术门槛较低且受众广泛,所以最早得到快速发展;医院服务类APP大多为医院信息系统从固定端向移动端移植的产物,功能以辅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为目的,例如通过移动工具和物联网技术监控医院药品/耗材/医疗废弃物流向等。

1.1.2移动医疗硬件。

国内的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可以划分为院内产品和院外产品两部分。在院外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往往为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主要产品有智能血糖仪、血压仪、智能腕带等健康管理设备,测量所得数据往往可以被上传至特定APP软件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但目前鲜有专业医生参与其后续的健康管理;在院内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主要为医生与护士,例如在国内医疗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移动查房与移动护理,医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PDA)进行病房查房、随时调取患者的病历、并可远程开具医嘱,护士也可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实时查看并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更新信息,并通过扫码技术对患者的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以确保医嘱被准确执行。医生护士避免了携带大量纸质材料的负担,也节省了医院成本。还有医疗机构利用智能眼镜进行手术实况播放,为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提供了有效工具。

1.2国外

1.2.1移动医疗软件。

移动医疗作为远程医疗的一部分,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美国,欧洲约占1/5[2]。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对移动医疗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和重点监管,并对从业企业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在美国,医生通过iPad观察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早已十分寻常。而WHO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8%的地区有手机就医提醒服务。此外,由于美国各州对医患远程医疗行为早已形成相应规定,所以当移动医疗兴起后医生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原本在电脑上进行的医患沟通转移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由于国外与我国的医疗环境不同,故而其产品的功能设计也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中获得一定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通过移动医疗向特定人群推送医疗信息都对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医嘱依从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医疗欠发达的肯尼亚,当地医疗机构便通过SMS提醒艾滋病患者按时服药以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而我国的SMS服务已被应用在恶劣天气预警、交通路况提醒等市政服务中。未来我国也可以在卫生服务方面加强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向人们推送健康教育信息和疾病防控知识,并为特殊人群(孕产妇、老年人、疾病高风险人群等)定向推送疾病筛查、合理用药、复诊提醒、健康宣教等信息。

1.2.2移动医疗硬件。

在移动医疗硬件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地研发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医疗级产品,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在全球的发展。例如在移动便携设备中,有只需将其对准额头10秒便可测出心率、血压等7项体征数据的体征扫描仪。在移动可穿戴设备中,日本某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佩戴于皮带与内衣内侧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发出超声波来探测用户膀胱和肠道情况,并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至用户手机以提醒用户上厕所,此款应用可为失禁患者和老人带来极大益处。在医疗可植入设备中,某公司开发了一款可被移植在用户臀部、上臂、腹部皮肤下通过每日遥控释放避孕激素的避孕装置。此外,还有被用户吞服后可将其体内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医生的网络药丸等移动医疗设备。此种案例不胜枚举,且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2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预测

2.1向专科方向发展

经过2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已迈过品牌推广和用户积累阶段,却苦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主流移动医疗设备厂商仍以出售硬件赚取价值,而借助APP软件以出售服务为主的移动医疗企业则主要靠从海量用户中挖掘潜在客户并为其提供衍生服务(例如注册成为VIP会员)来获得盈利。已有移动医疗企业尝试对健康咨询这类服务面向所有用户收取服务费用,但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有待观察。针对目前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迟迟无法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一问题,与其把问题推给用户粘性和政策限制等外部原因,不如从自身产品/服务设计上寻找出路。目前国内医疗的痛点在于“看病难和看病贵”,所以大家纷纷围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产品和服务,各种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但应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始终在于让健康的人少生病,让得病的人重获健康或至少减轻其痛苦,这才是移动医疗应涉足的核心。所以,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出路一定是向专科发展,移动医疗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针对具体的疾病防治开发灵敏可靠的医疗级应用,从医院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上万种疾病中寻找机会。例如国内某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出围绕帕金森患者病情监控的移动医疗产品就是一例。通过上文对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的介绍我们便可以发现,只要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利于某种疾病防治的医疗级应用,那么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群与其背后的保险公司一定愿意为之付费,盈利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2.2向硬件方向发展

同样,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纯依靠移动医疗软件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是极为有限的。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导致其技术门槛更高,受到的政府监管更多,所以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大多选择绕过诊疗行为等医疗核心问题而从寻找切入点,例如提供预约挂号、线上咨询等服务,而提供这些服务仅通过智能手机和相应APP软件即可完成。但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要向专科发展一样,移动医疗也必将从软件发展逐步走向硬件发展。而发展医疗级的移动医疗硬件就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与医疗机构展开密切合作,还要按照与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同样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

2.3向慢病管理发展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的头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也高达68.6%[3]。慢性病不仅为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会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易致残等特点为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且这种局面还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更加严峻。针对慢性病发展逐渐加剧这一现状,积极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和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患者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将极大影响其疾病发展。在移动医疗兴起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医生无法对慢病人群的疾病发展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干预,仅靠患者自觉的防控方式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一直不佳。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平均控制率不足5%,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0%;糖尿病的控制率仅6%,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4]。而随着移动医疗的介入,慢性病防治的被动局面将有机会得以扭转。一方面,随着医生渐渐接受移动医疗,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借助患者身上的移动医疗设备和APP等工具,医生可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有效干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质量精良价格合理移动医疗设备被投向市场,患者将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自身的疾病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健康维护意识,实现从“就医治病”到“自我防病”的观念和行为转变。鉴于我国目前慢性病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慢性病防控一定是移动医疗下一步发展的蓝海,且移动医疗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也很有可能撬动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

2.4向商业保险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发达国家移动医疗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多元化的盈利渠道。服务方可以根据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等一方或多方收取费用。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国最大的医疗服务付费方——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付费意愿不高。而其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目前着力解决的领域本来就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盲区,例如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另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投入带来的健康产出不好计算增益;且社会医疗保险严控医疗卫生支出的意志也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方存在一定冲突。不仅如此,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慢热也影响到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借助移动医疗工具可以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从而减少医疗开销,但这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左,所以,在社会医疗保险明确表达愿意为医疗机构的移动医疗行为付费之前,医疗机构并没有发展移动医疗的动力。同样,目前虽已有部分医生采用移动医疗管理自己的患者,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且无明确的收益,其行为多属于志愿服务或为科研目的,难以持久。相信随着医生自由职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医生出于品牌和收入的考虑,未来会有更大的动力将“医院的患者”变成“自己的患者”来对其进行长期管理,但目前让医生应用移动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否尝试以某疾病的防治为试点,将一定时期该疾病的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以打包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第三方(例如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来进行管理,由第三方负责该时期内该疾病的全部防治支出,同时以居民相关健康指标来对第三方的疾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管评价。而第三方经办机构出于对成本的考量,必将有动力和精力来发展移动医疗,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加强对患者和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而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管办分离,也改变了以往“以治疗过程”为付费依据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转变为“以治疗结果”为导向的中国式价值医疗道路。

3讨论

近两年,在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移动互联技术与市场不断发展、人民健康观念与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等多重因素促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降低医疗开支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面所蕴藏的潜在变革力量也越发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目前仍面临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产业规划缺失、支付方缺位致使投资变现难、缺乏跨界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参与度不高、患者对第三方机构缺乏信任等诸多困难,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并为之埋首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移动医疗一定能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惊喜,一切未知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吴元立,杨宏桥,吴飞,等.电子病历在移动医疗中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162-166.

[2]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4):10-14.

[3]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2):29.

第6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谁先注射H1N1流感疫苗?

最近政府卫生部门询问杜克大学,哪些病人需要考虑优先注射H1N1流感疫苗。他们用IBM的Cognos软件对他们基于Oracle数据库的2000多万份电子病历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在不到1小时内就得出了一份大约12万人的名单,这些人因为某些方面,例如年龄、怀孕、经常患呼吸道疾病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容易受到H1N1流感传染。现在有了部分流感疫苗,杜克大学就能让这些人知道他们应该优先考虑使用疫苗。

“我们在电子病历数据之上放置了一个分析引擎,它能够依据年龄或者其他关键因素,对数以百万计的病人进行分层处理,并说明每个人的危险程度。”负责杜克大学这套诊断服务系统的CIO Asif Ahmed说,这个系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3家医院和约100所诊所使用,每年大约记录100万名病人的数据。

以上是一个具体的实例,说明医疗IT系统如何用于满足个性化的医疗需求,帮助医生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实现更好的效果。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需要很多努力。除了杜克大学这样的分析系统之外,帮助医生挑选最佳实验效果的决策支持工具,提供实时医护的远程监控工具,及帮助研究人员选择最好实验治疗方案候选者的软件等等,都是现在不可或缺的医疗IT工具。

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

在波士顿的Beth Israel女子医疗中心,帮助医生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实现更准确的诊断效果,是他们实现个性化医疗的最大目标。他们使用了一个支持软件,以帮助其1600名员工和医生为病人选择最好的放射性检查。

在对病人进行CT、核磁共振、X射线、超声波或者其他放射性检查之前,医生会将病人的电子医疗记录编号输入到这个Anvita Health决策支持系统中。系统会从医院的医疗记录系统中读取病人数据,以及最近的实验室测试和过敏数据。然后,医生需要加入病人最近的检查结果,如最新体征情况、需要检查的部位、对于病理的初步诊断结果,及目前有没有服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等。

这个软件会分析这些数据,并给病人的检查项目打分:最好的以5颗星表示,最差的以1颗星表示,并且还会说明检查的好处与风险。如果系统认为病人没有必要进行这项检查,也会给出说明。

系统能够捕捉到一些医生可能忽略的细节,如在之前的血液检查中显示其肾功能降低,可能会导致在某些放射性检查中效果不佳。它同时还会检查这个病人一共进行了多少放射性检查,对病人的健康会不会造成影响,等等。

“使用放射性检查过多,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Beth Israel医务机构的主任医师Richard Parker表示,“系统会在进行实际检查之前考虑这一因素。”例如,软件可能指出,病人在其他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肺炎症状和临床表现,因此,再给他做一次X射线的检查除了让他再受一次辐射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Parker说:“在使用Anvita软件的3年时间里,医院减少了约5%的不必要或者不恰当的放射性检查。”

Beth Israel在6个月之前发启了一项相关的调查项目,以分析了解医生在做放射性检查决定时的想法。在医生要求做放射性检查时,系统会询问他,病人现在的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多大的确定性。在检查之后,系统会继续跟踪,询问医生之前的判断是否准确。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医生在决定做检查时的想法,并试图分析医生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作出错误判断。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为病人选择更好的检查方案,还能让更个性化的医疗检查成为可能。例如,Quest Diagnostics and Vermillion提供的一项诊断检查服务,能够通过检查更好地确定女性的卵巢癌,而很好地排除良性肿瘤的误导。

慢性病人的离院跟踪管理

IT还可以被用于病人在离开医院之后的医生管理,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病或者在手术或大病之后处于恢复期的病人。Cleveland Clinic医院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为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装备了在家里用IP地址标识的无线监控设备。

这些病人可以自己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如查血压、心率、体重等,并将这些数据输入在线的健康记录系统(微软基于网络的Health Vault),这些数据就会被发送到Cleveland Clinic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去。如果病人的某项指标需要特别注意,系统就会使用特定的规则或者算法检查病人的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属于正常范围,这些结果就会每周正常发送给医生;而如果有指标不正常,那么就会立即给医生发出告警信息。

在发现异常时,医生会立即采取行动,如果必要就会上门为病人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要更好地控制这些慢性病的并发症,降低其死亡率。”诊所CIO Martin Harris说。

Cleveland Clinic还会使用在线调查跟踪病人在手术之后的恢复情况。例如,一个做了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医院会要求他每三个月填写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其手术后关节最新情况。Harris说:“为了让手术的效果达到最佳,对病人必须坚持很长时间的观察。”

病人问卷调查的结果也会保存到诊所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并生成图表,让医生方便地看到其恢复情况。Harris认为,这种持续性的病人监控,可能会成为很多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的标准程序。

然而,电子病历的推广还是比较滞后的。Harris认为:“3到5年之后,电子病历将会全面普及。”它可能还会成为政府强制推行的医疗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更针对性的癌症治疗

最新的一些个性化医疗应用致力于为医生或其他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分析和决策支持。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医务研究者能够集中精力去考虑更加复杂的遗传因素影响,为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caBig(癌症生物医学信息网格)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在2004年发起的一个生物医学信息网络,目的是要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让他们的信息更快地到达医生的手中。

caBig包含大约10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或者治疗癌症的医院,这些机构的研究者通过它来共享数据和研究结果。他们可以使用各种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或其他软件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各个机构提供的最新数据,目的就是要研究出最新的、切实可行的癌症治疗方法。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信息中心的负责人Ken Buetow表示,电子病历的推广使用,能够帮助研究者获得更多更新的病人数据。Buetow希望,caBig网络和各种电子数据的广泛使用,能够缩短研究机构找到切实可行治疗方法的时间。“我们认为,这会是最终转变的关键一步。”他说。

第7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创建于1956年的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七里中心卫生院,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剧增,2015年整体搬迁至城东七里办事处周家湾村(汉中中学南侧),新建的业务综合楼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辖24个行政村(居),服务总人口4.5万人,该院设置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公共卫生等10个科室,设床位60张。还规划增添口腔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专科。该院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促进多学科建设发展。现拥有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DR数字化X光机,动脉硬化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自动洗胃机等先进设备30余台,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确立紧急救护联动机制,担负起了辖区居民医疗救护的卫生保障职责。

注重人才培养打造核心力量

汉台区七里中心卫生院由于历史原因形成条件差、底子薄、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低,为此卫生院同汉中市人民医院、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帮扶合作,为本院的人才培养、业务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平台。

积极参加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组织的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近年来,先后有15名医护人员完成了临床全科医生培养;在本院内培训,三基三严培训、急诊演练、每年开展不少于5次的各类业务培训,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指导培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现今该院现有职工58人,其中专技人员29人,工勤人员7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12人。卫生院存在人员老化、断档现象,卫生人才梯队建设老、中、青比例不协调,今后要加强人才引进,打造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医疗精兵强将。

健全医疗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医疗事故、医疗争议、医疗投诉防范与处理预案》,成立医疗安全管理组织,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及考核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加强急、危、重、老、幼病人的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处方点评制度等,明确院抗菌药物使用目录,并对全辖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有效。成立感控管理组织,制定了感染管理制度、感控工作方案、考评办法;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医疗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每月进行一次感控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总结。截至目前无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加强医疗安全督导检查,防患于未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医疗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医疗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严防小问题导致大事故的发生;每周进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工作分析、总结,指出各科室在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工作尽善尽美。

展现人文医疗创建百年名院

2016年是建院六十周年,也是医院文化建设年,为医院制定宣传牌30个,温馨提示牌25个。

六十年的历史,留下了汉台区七里中心卫生院人的拼搏奉献足迹,六十年的历史积淀,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未来的医疗体制改革道路上,该院领导班子将以十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职业道德、责任、纪律,不断全面加强该院各项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医疗服务流程,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一个良好、舒适、放心、满意的医疗卫生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续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医院新址位于汉台区城东七里办事处周家湾村(汉中中学南侧、市聋哑学校对面),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医院新址环境优美,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拥有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DRX光检查设备、动脉硬化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全自动洗胃机等高端医疗设备30余台。现有中高级职称15人,开设病床60张,设有内、外、妇、儿、中医、心理咨询、疼痛康复科等七大临床科室,以及放射、B超、检验、心电图等四大功能科室;还设行政、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管理五个职能科室。承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工作。医院有资深中医、西医及疼痛科专家,对一些疑难杂症有独特的治疗手段,并与汉中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第8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双向转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

1 总论

2006年2月,卫生部在全国社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区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它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1]。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双向转诊制度”是今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它可以有效地引导病人合理流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仍要做许多工作,关键是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双向转诊制度”必须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衔接、配套,在政策上要鼓励、引导病人按照规定合理就诊。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拉开收费标准;技术上规定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标准,指导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以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 材料与方法

2.1 参与单位 在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与双井、十八里店、劲松、南磨房和小红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书,并成立数字化双向转诊研究课题组。每周,我们医院每天都会派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到各社区中心应诊。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是北京东南部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合作的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距离垂杨柳医院5公里左右,呈放射状分布。其中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数9.4万,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数17.6万,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12.9万,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10.4万和小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7.5万,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服务人口数合计约57.8万人。

2.2 研究对象 对五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建立健康档案并符合四种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管理要求的病人,要求具有北京市社保和医保身份,有上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下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的病人。

2.3 转诊流程设计 患者到垂杨柳医院“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如达到转诊要求,经社区服务中心审核同意,与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协调,可直接进行转诊。其中,门诊病人凭“协作社区”开具的转诊单转至医院急诊、门诊或医技科室检查;住院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和入院单转至医院相关病房。治愈的患者直接出院,由“协作社区”进行管理。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还会定期通知患者来医院复诊[2]。我院双向转诊流程规定[3]如下。

2.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人转入垂杨柳医院 (1)非急诊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到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安排就诊。(2)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接待持有双向转诊单的就诊病人。①单纯取药和单纯检查者可由社区医疗办公室办理。②患者由社区办公室办理0元挂号,并转到有关科室。(3)有关科室接到双向转诊单后,要及时接诊,给予诊治。(4)需住院患者由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联系优先安排住院。(5)急、重症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双向转诊单,而后由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夜间由总值班)联系急诊抢救治疗,或由急诊绿色通道直接入院治疗。

2.3.2 垂杨柳医院病人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 (1)垂杨柳医院需要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转诊单由患者转交社区医生),并电话通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2)社区卫生机构接到转诊单后,优先安排患者的治疗、康复。(3)垂杨柳医院的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深入社区随访出院的病人。

2.4 数字化双向转诊平台的搭建 有了良好的制度和流程作为依托,再借助信息化网络交换平台,病人就可以在社区—医院—社区进行双向转诊,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快捷的转诊绿色通道。

2.4.1 网络平台的搭建 考虑到网络安全和方便临床使用这两个问题,网络采用专线网接入的方式,为医院和各社区服务中心接入光纤。专线网是独立的,不与互联网相连,这样就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安全和网络的安全,也有效地防止了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专线网也可以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局域网相连,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使用,医生可在局域网用机上操作双向转诊模块,也节省了硬件系统的重复设置。网络拓扑图见图1。

考虑到保护病人信息和权限问题,我们为相关操作人员配备了E盾(密码匙),操作人员凭E盾登录慢病管理系统,不使用系统时,将其拔出,避免他人登录查询本系统,以致病人信息被泄露。

2.4.2 数字化双向转诊管理系统 双向转诊平台采用Linux操作系统,JAVA+ORACLE作为开发主要工具,通过WEB方式提供分布式应用。平台分为住院情况、门诊情况、社区卫生中心和疾病评估四大模块。

住院和门诊部分由医院的医生来操作,住院部分记录患者在医院的住院情况,由负责医生来书写患者的住院经过、住院时情况,以及出院时情况和出院摘要,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随访计划,以便监测患者的病情。社区医生和门诊医生可以看到患者上次的在院情况,以便为患者做出治疗计划、饮食计划等。门诊部分记录患者的简单门诊病历。社区部分可录入患者的健康档案。门诊医生和社区医生也可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医院的医生也可以看到患者的健康档案,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用药情况、生活情况等相关的内容。

这样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患者不必携带众多单据去医院复诊,医生可以轻松地从系统中获得患者的基本情况,还方便了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交流,也方便了医生全程监控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随访计划表也方便了医生提示患者复诊。患者采用预约的方式来医院专门设置的慢病门诊进行复诊,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流程,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3 结论

近几年,HIS系统已经基本普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电子病历系统、PACS、LIS、RIS、手术麻醉系统均已运行,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也有信息化支持。双向转诊系统正是在医院HIS与社区HIS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但在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几方面的考虑。

3.1 与医院HIS及社区HIS互联 病人在住院期间的病历、医嘱,门诊期间的诊治情况等,病人在社区的健康档案等内容,医生都必须在平台上录入后,方可共享查询。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医院HIS系统和社区HIS系统中均有与此相关的内容,而不需再进行二次录入,可以直接调用及查询,这样就相应地减少了工作量,另外病人的基本信息也可以调用,包括一些病人到医院门诊和社区的就诊信息以及住院期间的医嘱应该都可以查询,方便各级医生对病人的管理和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实现双向转诊系统与医院HIS和社区HIS之间的接口。

3.2 检验及检查报告的查询 垂杨柳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医生工作站可以直接调阅病人的检验检查结果,尤其在心脏中心可以直接调用病人在院期间的影像检查图像,搭桥支架病人的动态影像资料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随时调阅。虽然社区医生非常需要调阅到病人在医院的检查图像,但由于图像报告对网速和存储要求比较高,所以本次课题没有开展。这一要求可能会随着网络基础建设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开展而逐步实现。

3.3 远程会诊系统 目前垂杨柳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内部局域网,与互联网环境完全隔离,这在信息安全上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本次课题中发现,许多社区全科医生需要医院专科医生提供专业指导,有时有图像视频的考虑,但由于网络的局限,不能实现医院与社区之间互联互通。这对医院与社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医院对社区服务中心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有许多局限,不利于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业务水平。远程会诊系统完全可以加强医院与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合作,也大大地方便了病人的就近就医。

总之,双向转诊平台的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健康的分析与监测,实现了对疾病和健康的双向监测;双向转诊平台的建立,提高了社区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了社区人才的素质,加强了多学科的合作,合理配置了卫生资源;双向转诊平台的建立,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大多数社区居民了解到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病、基本知识和生活习惯,懂得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向涛.双向转诊—我们还有多远.2005.10.2 tieba.baidu.com/f?kz=46053948.

第9篇:数字化慢性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的重要意义

“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居民健康为主线,以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为重点的智能健康社区系统,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和活力,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

2.智慧社区健康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智慧医疗”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要求与接受。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

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3.主要内容

本文探讨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关键技术主要面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连续性的日常健康监护和健康咨询的需求,设计以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主体、联合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攻克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基于本体技术的健康知识库、个性化智能健康管理推荐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第三方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健康监测、健康数据智能分析、健康指导、就医咨询、远程医疗协助、健康知识库和健康信息检索等功能。

4.建设方案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为核心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又称居民健康管理/监测/服务一体化平台,是指通过放在社区或机构的的自助体检设备,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来持续监测公众的健康情况,同时通过服务后台提供客制化健康促进和医学预防的智慧型健康服务平台。

图1 系统组成图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由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小屋、智能健康评估系统、健康社区服务系统,卫生信息交换系统和居民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用户终端等七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卡系统:是居民身份的识别卡,便于居民的连续健康检查和建立连续的居民健康记录。

2)居民健康小屋:简称为自助体检管理系统(SPEIS),是指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把一批健康检查仪器整合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下,使受检者可以自主的轻松愉悦地选择体检项目,实现一系列生理参数的检测,系统自动对受检群体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电子建档及信息服务管理的一种体格检查模式。是运用各类数字化健康自检设备,实现居民自助式的健康检查,并将居民健康检查状况记录于居民健康档案之中。

3)健康小屋家庭服务系统:是以物联技术为核心,实现对健康小屋的综合管理,包括数字化健康设备的管理、居民身份的认证、健康数据的接入与管理等,通过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实现健康小屋与智慧家庭的服务对接,并可供医疗机构、居民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需调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接入医院预约挂号系统。

4)智能健康评估系统:运用多因素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居民健康自检信息为基础进行居民健康状况智能化、自动化的评估,给出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5)健康社区服务系统:是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包括居民健康档案,诊疗服务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健康随访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等等;

6)居民健康分析系统:是以商业智能(BI)技术为核心,基于多维健康分析模型,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图表化展现,包括居民健康整体状况,各类疾病分布及发展趋势等等;

7)卫生信息交换系统:是基于HL7、IHE等行业标准建立的,可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和实现业务协同的集成信息平台,用以实现包括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医疗业务的协同。

8)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作为市民使用智慧社区平台,享受智慧生活的最直接的感知设备,可以有多种设备,包括:居民健康卡、家庭智能触屏等。

5.技术特点

1)实现健康体检智能采集、无线上传、智能分析、主动报警、医生主动咨询等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由于老百姓对医疗器械的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如何解决数据采集、上传、分析、报警、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本次解决的重点,并在解决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同时,研究医院的处理流程,创新出一套适合社区医院的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2)通过系统设计解决多终端接入和数据共享问题

系统平台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接入和数据的采集,以及多种终端之前的数据交互。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硬件平台的不同,不同的终端使用统一的平台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数据交互,避免由于硬件差异和系统不同导致的数据共享的风险。

3)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的智能分析管理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需要对智能无线医疗器械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并于市民健康档案进行数据同步。因此,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医疗健康信息的本体建模、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医疗与健康元数据管理都需要进行数据建模分析研究,并将分析结果与相关辅助治疗信息自动推送给患者。

4)解决各级医院不同医疗相关管理系统的数据兼容问题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的双向转诊,即常见病、多发病进社区,疑难重症上中心医院的自动转入体系。就目前来说,各个医院的HIS系统、Lis系统、 Pacs系统等都为信息孤岛,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入平台来实现各个医院、各个系统的统一数据交换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将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来自动管理各系统的接入及数据重构。

总结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健康关护环境,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和医院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可以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指导、计划免疫”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海波.云计算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展望[J].科技信息专题论述.2010(1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