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环境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林业;保护;策略
1引言
为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可以有效的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不断地自主去理解和学习环保、低碳、生态平衡等保护环境的相关理念知识,以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1]。
2林业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现状
树木成长受温度、风力、阳光以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树木的成长因素也受人为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增加了对林产品的需求,导致加工材料与林木原料的价格大幅度提升。林业生态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然而林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如空间、时间、降水、土地以及阳光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这些因素使林木生态资源的生长数量相对固定,林木生态资源的使用数量应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应该进行科学合理控制,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把控我国林木生态资源,颁布了一些控制林木生态资源的相关政策,在控制林木生态资源数量方面初步建立了规模化以及集体化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管理方式。但对于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2]。
3林业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存在着局限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发展速度上比其他国家相对缓慢,我国的林木生态资源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林业资源的整体实施计划是并不明确,林业生态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将经济效益作为林木生态资源管理部门的最重要部分,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发展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林业生态资源在整体上出现失衡状态。另外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常常忽视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林木生态资源的评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我国很多林业生态区域实际的林木生长情况不能及时地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核查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违规占地等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这种现象不利于推动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3]。
3.2种植育苗技术落后
由于在种植林木时应该考虑到降水、温度、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在种植林木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区域由于气候、土地等原因种植不同的林木品种。由于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应该选择与当地土地资源情况更为适宜的林种进行种植。林木种植时,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每个区域都采用了统一的林木树苗进行种植。采用这种单一的树苗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林业育苗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单一林业育苗种植技术,则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长时间林业生态资源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会阻碍我国林业整体的发展。
3.3林业生态资源队伍单一
由于我国在造林栽培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在林业生态资源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林业生态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造林栽培的重要性,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与需要发展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林业生态资源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当中,存在着部分造林栽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够,对造林栽培方面缺乏成熟的专业知识。部分区域在种植林木育苗时,会临时地雇佣一些造林栽培人员,这些临时的造林栽培人员在树苗栽培方面缺乏栽培实践经验,同时也缺少专业的树木栽培知识。这对创新发展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以及培养新技术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当前林业的栽培技术,在实际的栽培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以往的林业栽培方式,严重地影响着林木实际产量[4]。
4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4.1对林业生态资源采取科学的保护策略
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应该坚持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为主要原则,进行可持续的生态资源保护,对生态资源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开采,逐渐实现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区域特征,以及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建立一个专门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管理部门。林业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并积极引导人们提高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意识,并不断提高保护林业资源的后续相关工作。在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去逐渐提升林木产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态资源,保证了林业的生产平衡,针对林业种植栽培应该采用科学的方式,在栽培林木育苗时应该做好本区域的封林保护相关工作。在进行种植育苗时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沙漠、盐碱地等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养林、护林工作[5]。
4.2采用多样化的育林技术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创新种植栽培技术。在种植林木时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育苗,从而提高林木质量。技术人员在进行栽培时,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树苗进行深入研究,以培养出更为优质的林木,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栽培,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采用多样化育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逐渐提高整体林业生态资源队伍,逐渐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团队整体的专业素质[6]。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
1 前言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可划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和改善,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完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防治结合,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养护工程也在增加。但公路建设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繁荣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路养护上仍普遍缺少环保设计和环保措施。因此,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本文将主要谈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
2 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资源污染
在公路养护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过低、养护不及时或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污染。如施工中砍伐树木,弃置土方,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营运期间,由汽车所携带的有机质溶剂、化学储剂、石油及其制品等,因滴漏或其他原因进入河内及土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在养护中因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粉煤灰,其也会对地下水有一定影响。
2.2 空气环境污染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加热沥青和行车粉尘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中,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加热沥青时,其产生的属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危害了养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公路养护中的粉尘污染,一是因砂石路面上的面砂在行车的碾压作用下被碾压成粉状,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汽车运输过程中,一些散装材料因震动掉落路面,如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到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声污染
公路养护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公路养护期间的施工噪声、车辆噪声及路况和车流量。在公路养护期间,作业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15m的噪声值在75dB一105dB(A)之间,在距打桩机15m处声级范围为95 dB~105 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拌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而言,由于路况不同,车速不同,因此在相同车流量时,其产生的噪声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2.4 生态环境污染
主要指对周边动、植物环境影响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如在养护中,为改善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公路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施工中经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就会出现某些区域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被迫迁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另外,在养护中,因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为节省造价和施工方便,养护人员往往沿线就地开采,从而对原有山体、绿化、天然景物地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策略
3.1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生产单位中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护施工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公路养护中对环境的破坏,如营造防尘、防噪、防眩的公路绿化林带,设置服务区污水排放处理装置,逐步完善公路沿线的大气、噪声、地面水监测系统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公路环保措施等。
3.2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应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与公路日常管理统一起来,设立公路环境管理监督执行机构,陆续制定公路环保行业规范、标准,使其真正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应根据不同公路的特点来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依据公路总体功能、公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交通量及发展趋势及季节性等特点,来合理提出环保预算投入、公路绿化规划、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养护作业方式改进、突况环保应急措施等。
3.3 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如在沿线路堤边坡、弃土等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周围景物、环境特点、边坡地质情况与土壤性质,选用最佳的绿化形式、达到层次分明,尽量减少边坡裸露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沿线环境的同时,还可改善景观和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吸收汽车尾气,吸附微尘,防止环境污染,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3.4 统一规划.集中采石料
石料是公路养护中用量最大的主要原材料,因此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即加强对公路沿线石料管理,由报辖公路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和产量,以杜绝到处开采,减少石料点,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沿线私人料场的管理,将其严格控制在公路界以外,同时限制新设石料场出料口岔道,作好料场边沟排水系统配套设施,减少石料场开采,严格运输过程中对路面的损害,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3.5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推广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修补、喷射法补塘、灌缝等新工艺,加铺低噪声路面;同时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路面铺装率,逐步消灭砂石路,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推行公路维修旧料的回收利用,如沥青再生技术,既可节约资金,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3.6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较为有效的方法可分为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渗滤系统和湿地。道路养护期间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可采用简单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公路的排水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结合进行;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施工结束将这些池清理掩埋;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7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3.8 公路噪声防治
加强交通管理,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在噪声可能较大的公路两侧应增设禁鸣笛标志、隔声墙、噪声反射板等降噪装置;对敏感点还要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改进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无特殊情况禁止机械深夜作业,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扰民的问题;还可通过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利用障碍物对噪声传播的附加衰减,改善公路行车条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
3.9 路政管理措施
关键词:城乡环境保护;两型社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我国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实施,在《规划》第八部分的“完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了落实这一规划,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和编制技术指南。
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刘世超,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将被纳入城乡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作为评判的标准。
2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从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四位一体”,即城乡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以其作为战略指导方针的依据。
2.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环境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提上政府处理日程。针对目前的现象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人代会的表决,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它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法》需落实在国家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由中央进行统一决策和规划。其次,《环境保护法》也需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期间还包括考量当地的自然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最后,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需要理论方针的指导,同时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现实状况的环境问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良好环境的保护,其二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2.2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执业制度
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同时需要总体的规划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集体的力量。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我国相关部门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现阶段的我国城乡环境保护的编制职业制度。一旦确立,将从职责部门的角度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保编制职业制度。
2.3 出台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及技术指导
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辩证关系,且同等重要。所以,既需要出台相应的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农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开通了良好的渠道。
2.4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实施方式
环境的保护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及防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环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监管的方式以及监管的措施不当,也会产生相应的障碍。所以,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全局性把握。既有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环境的评测管理。进行效果评估是首先需要同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之后通过上级的检测部门审核,最后达到理想的环境保护管理。
2.5 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不是单一层面的分析和评估,而自然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检测不仅是某刻的静态检测,同时需要对其发展进行评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的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其一是环境质量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噪声质量。其二是环境建设的考核,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评估、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同时还包括特殊危险物品的安防和处理。其三是环境管理的考核,包括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审核。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城乡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 资源 生态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不同程度的存在供水不足问题,而水资源的污染和对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我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可见,我国我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仍是粗放型的,是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 而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调查排序,中国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我国1t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保证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 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 都来自于燃煤。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
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
能源既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污染来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浪费不但束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且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发展先进的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
二、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资源利用过程。这样一种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节约了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1972年开始, 德国制定了多部法律规范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办法。自1995年7月1日起,德国法律规定,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受德国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其质量的8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许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更要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的策略和建议
(1)积极推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管理。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就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对流域和区域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以流域管理为龙头,加强区域的水务一体化建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各方面强化流域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流域机构建设。
(2)推行监督机制,倡导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强化环境影响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分别明确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审批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当然,为确保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要强化公众参与。
(3)注重生态安全理念, 强抓流域规划的修订。流域规划是水资源管理的依据。首先,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角度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统筹开发与保护。在满足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合理进行水工程建设。例如,河道整治要突破原有片面加高加固堤防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固滩护堤,恢复部分洪泛区。其次,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坚决废止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的些许利益。
四、加强环保立法及执法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然而,当自身的短期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人们往往选择了前者。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无度的开发和破坏地球,使后人无以为继,因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法律来规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仍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涉及到的空白;第二,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有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的同时,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情况.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扯皮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五、结束语
人们是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地球, 但也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欲望而留给后代一个资源枯竭、满目疮痍的地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借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舟山新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舟山群岛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新区建立之前,发展的过程中已出现诸多问题。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怎样才能既让舟山人民受惠其中,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又能保护群岛的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了舟山新区的当务之急。
一、舟山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绵长的海岸线资源。整个舟山市共拥有1390个大小岛屿,数量众多岛屿造就了曲折绵长的海岸线。舟山港域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和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全港域可开发利用岸线总长2444千米,其中水深大于15米的深水岸线200.7千米,水深大于2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103.7千米。主要的锚地有虾峙、野鸭山、金塘、马峙、绿华,并有10余条可通行万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
(二)丰富的渔业资源。深水密布而绵长的海岸线同时造就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沿海港湾众多,水质肥沃,渔场资源丰富,饵料富足,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是经济渔类、虾类、头足类等繁殖、生长的主要海区。
(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海洋民俗、颇具特色的海洋美食文化、古老悠久的佛教文化构成了舟山群岛立体多元化的先天旅游条件。
(四)鲜明的产业特色。极具潜力的海洋经济带动了舟山大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强劲发展。
二、舟山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岸线发展过快造成利用方式偏失。在新老港区,由于对港区的统筹管理不到位与执法过程中的疏漏,许多优良的港口岸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加上粗放的经营方式,使得各业主在行业和地域联系上各自为战无法协调,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出现深港浅用、优港劣用、闲置不用的古怪现象。
(二)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剧减。传统粗放的捕鱼方式、不断涌入的外来捕鱼者、无规律的捕鱼周期、捕鱼面积的局限增加了渔业负荷。
(三)旅游资源单一、经营方式陈旧造成客源的大量流失。与舟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对应的是相对落后的旅游设施和经营思维。许多旅游景点单一、无特色,经营方式也仅仅是被动接受旅客的来临然后服务,。
(四)海洋污染和岛屿环境恶化威胁舟山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船舶将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油污、机舱污水等排入海中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乱排的废水废料、意外溢油等事故的发生。沿岸工厂排放未达标的废水废渣;钱塘江、甬江、长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大量污染物。这些造成赤潮灾害频发,为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填海造田的大量运用严重破坏了原生态的海岸线环境,土壤侵蚀严重。
三、舟山环境保护策略
(一)对港区资源合理利用。一方面加强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的建设需快速到位,才能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强化港区市场管理,对闲置的优良港口进行综合集中整治,规范相关收费标准,对违规建设坚决予以拆除并做出相应处罚,使得港区建设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防止对港区环境的继续破坏。
(二)立足科技兴渔。积极引导渔民从单纯捕捞生产方式向“耕海牧鱼”方式转变,加大渔民“农牧化”程度。调整优化渔业结构,规范打渔作业周期,保证每年休渔期的鱼苗繁殖量。这既需要政府在思想上转变渔民传统的捕鱼观念,又要在资金上给予渔民产业扶持,在教育上努力提高渔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强化对渔民的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产业转移,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加大投入、转变思维,搞活当地旅游经济。政府积极进行岛屿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合理布局旅游空间,使各旅游景点连接成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特色旅游景区;对外加强旅游区的宣传,开拓旅游市场,使舟山特色旅游景区走出浙江省走向整个中国、走向世界;加大对游船制造、保养、后勤供应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延长游艇产业的产业链。开发出特色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的产品的同时,加强技术开发,把时尚和海洋生活元素添加到旅游产品中来。使第三产业与环境完美协调。
(四)改善岛屿自然环境。加强执法,对违规排放废水废渣的工厂、船舶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罚整顿。建立完整的事故应急处理体系,明确事故责任人,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反应,以最快速度进行围栏、疏散、整治,并完善相应赔偿机制。做到“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后中止风险、事故后问责杜绝风险”。多样化种植。在沿岸进行红树林种植,减少海岸侵蚀;居民区绿化程度加深;旅游区有规划种植;虫病多发季节进行虫病的防治工作。
四、结语
舟山群岛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旅游环境、渔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的全方位多角度保护,才能在新区建设中走得更远,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卜长青.浅谈我们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
[2] 张亚恩等.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3] 彭勃.舟山港口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探析.[J].北方经济,2011.
刘思含(1990-),女,辽宁阜新县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孙卓(1981-),男,辽宁法库县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摘要:“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同时矿产资源也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相当重要的环境要素,在维系生态系统这一有机体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辽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
1.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辽西北地区涵盖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这三座城市,是辽宁省区域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巨大。但此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概况如下:
朝阳市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也较为广泛,同时开发潜力很大等特点。目前,境内已发现有益矿藏五十三种,产地五百七十余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锰储产量在东北各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钼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此城市黄金产出量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膨润土、大理石等总量大、质地好,具有非常好的开发前景。
铁岭市矿产资源丰饶有煤炭、白粘土、硅灰石、灰石、花岗岩石、大理石、锌、铁、铜、金等各类矿产共二十九种,开发利用已有二十多种。其中,煤炭储量二十二亿吨,占辽宁省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作为全国煤炭基地之一是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铁法煤业集团,年生产能力达一千五百万吨万吨。
阜新市这座城市盛产煤、玛瑙、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金、铁、硅砂、萤石、沸石、地热、风力等四十多种资源。其中,萤石、沸石、硅砂储量居全省首位。阜新作为各种玛瑙制品的生产基地,玛瑙产量与销量占中国的二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玛瑙之都”。而且阜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并建有亚洲地区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
2.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首先是由于矿产行业本就是属于高污染的行业,只要对资源进行开采就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不但破坏地表环境同时也会破坏地下环境。由于煤矿资源的采取必然会产生采空区域就可能引起地面塌陷,引发矿震或滑坡等灾害。并且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设备陈旧导致在开采中的废物尚无污染处理工艺。其次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为追求经济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造成自然生态失衡,资源极度浪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最后由于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尚不健全,现有的相关法律只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出原则性的规定,或者相关规定单一不具体,没有对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惩罚措施进行详细的成体系的规定,使得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相关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能得到具体的法律制裁。
3.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矿产开采开发体系缺失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行政授予面过大;以及探矿权人取得探矿权资历要求低、项目资金要求低等问题,圈占地盘、囤积居奇、投机牟利现象较为多见;采矿权人掠夺式、低效率和高污染式的开发资源方式,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既破坏了资源,又大大的污染了环境。
第二,开采企业资质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大多数的开采企业规模较小,超大、大、中型矿产企业较少,个体企业占多数等情况。小型或者个体企业多存在开采设备落后造成多浪费,多污染等问题。
4.完善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
(1)树立矿区环境“一条龙”监管立法观念
对于环境治理的各国立法都存在环保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重视污染的处理而轻视污染的预防,同时忽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管的立法思路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所以针对辽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轻污染缺乏监管的现象,应该树立全程监管的立法观念,将矿区环境污染治理落实到资源开发利用的每一个阶段中去。
(2)提高矿区生态环境监管执行力度
基于矿区环境“一条龙”监管立法观念,继而设个专门的矿区环境污染监督部门,全程监督管理矿山企业遵守环境保护各项规定的情况,并要求有关部门在破坏行为产生时及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其次,此部门须对矿产企业的生态环境恢复的程度随时进行检查监督。
(3)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治理功能
矿产项目成本较高、进行时间长、不可抗力多,而且,矿业的不合理生产往往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了减少开采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应使复垦政策与立法须条理清晰,细节明确,增加可操作性。其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恢复基金会,负责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及相关辅助工作。
(4)制定矿产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开采实施前对该行为对开采区域附近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将负面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的预防措施。设立专门监督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开采方须向提供减少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并由该部门进行评审,这将成为矿产开采方申请矿山开采的重要指标。
(5)制定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制度
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首先此标准是对矿区污染情况的评估和法律责任的追究有据可依,其次作为衡量矿区开采造成污染后是否积极进行恢复工作的标准。我国其它方面的生态环境标准较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标准还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应针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制定相应的规定。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迅速着手制定有辽西北特色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沈阳师范大学;3.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软科学指导性计划项目“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方法与过程:通过回顾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熟读、背诵,鼓励学生课外收集相关句子,领略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读懂故事,谈启发,联系课文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回顾、拓展交流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回顾,交流收获。熟读、背诵,收集相关句子。读故事,谈启发,联系课文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2、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三、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以读促写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十分重要,是其基础。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需要积累大量阅读材料,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有所写;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视野,在写作中有所依据,可以模仿他人优秀的写作方法与结构布局等,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
1、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写的重要意义
1.1、在初中教育阶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双过程。阅读英语材料是获得英语输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也是关键途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了解不同单词和语法的固定搭配,逐步掌握和提升遣词造句与结构布局的技巧与能力。
1.2、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在写作中尽量避免“中文式英语”现象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更准确的英语写作规范,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3、英语写作作为知识的输出过程,也是学生对英语知识综合应用的创作过程,可以根据阅读经验进行模仿,迁移英语知识,并且帮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所掌握的句型、结构和词组等,产生新的写作思路与灵感,使写作内容丰富、饱满,解决在写作过程中思路不通的问题。
2、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写的具体应用
2.1、教材阅读,促进写作。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用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材料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初中英语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较为优秀的写作素材,其语言丰富、结构严谨、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并且内容包括多个方法,像教育、科学、季节、影视和音乐等。而且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水平与理解能力所选取,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重视对教材中课文的阅读,并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从而提升英语写作水平。例如,在《Welcome to our school》教学中,教应该帮助学生掌握make things、borrow books、和often等词组和单词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流利的英语来表达学校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这些重点单词或词组进行造句练习,为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产生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2.2、课外阅读,丰富积累。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量较好,可以帮助学生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由于数量有限,为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教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后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丰富阅读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包括英语名著、英语报纸和英语杂志等,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还能够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另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英语阅读材料,如《English weekly》、《English Salon》和《The 21st century》等报纸;《Jane Eyre》、《The Old Man and the Sea》和《A Tale of Two Cities》等国外名著。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英语阅读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一些优秀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且背诵,学习其写作技巧和方法,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2.3、读写结合,巩固知识。初中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使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最有效的途径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感知和体验产生互动和合作学习,从而提升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英语知识。通过阅读体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进行升华,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A green world》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主要是保护环境,教师可以保护环境为话题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去认识和学习plant more trees、save water和save energy等词组,然后快速阅读文章,并且把握课文的主旨与要点,最终能够准确运用英语知识来进行保护环境方面的表达与写作,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
2.4、巧设问题,寻求答案。为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使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时,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阅读材料,发现文章的重点与关键词句,从而掌握一些的写作技巧,有利于在写作中确定主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框架,从而把握文章的体裁,提升阅读效果。
3、总结
总之,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符合英语教学的需求与特点,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在英语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探究
我国是有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采取实际行动。教师应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高中生的环保理念。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人们必须正视并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大自然的恢复是非常缓慢的,但人类的破坏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任由自然被破坏,那么,动植物的生存和延续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生态平衡将会不协调,人类也会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人类维护它的和平和稳定。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维护人类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要解决自然和资源的问题,教师就要教育青少年注重环境问题。只有他们注意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关爱地球、节约资源的习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其增长率已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资源短缺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本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真正成才。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不仅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课本涵盖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也是高中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获得大量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1]。在教授地理知识前,老师应该充分、积极地备课,与时俱进,跟踪我国当前解决环保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入保护环境的内容,挖掘环境保护的背景、意义,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整体概念和理念产生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下环境问题的严峻,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和短片内容深入探究,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落实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维护美好的生存环境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只靠课堂上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辅助[2]。教师应当将课下活动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多坐公交车上班,减少使用对环境不利的产品,鼓励学生实践每一个保护环境的行为。教师可带学生去看看被污染的水源和河流,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长期处于安稳环境中的学生必定会被污染的环境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动力,让爱护环境的理念深入内心。爱护环境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累积起来,就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