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能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现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程度,并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和日常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增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其日常行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课时相对较少,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能够通过考试即可,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自己学过这一课程,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创新课程,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支撑其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作者: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1(1):225-22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法以及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1]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指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对现行法律制度运行效果的认知、情感、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2]自2008年以来,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到现在,“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的构成主体。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件频频发生以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一、“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困境
1.培养途径单一。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90后”作为新一代接班人,需亟待提升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成为“90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最主要的渠道。课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法条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法律概念上,教师以单项讲授为主,重视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基础课实践性较为突出,但课时较少,明显制约了教学效果。单一的培养途径,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2.法律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存在忽视法律教育的倾向。他们认为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能很好地生活。虽然经常看到或听到社会上有关法律的事件,但总觉得那都是别人的事情。使得学生很难主动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匮乏。同时,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使得“90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法律观念和法制概念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法律意识淡薄。3.运用形式僵化。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强弱的重要标准。我国“90后”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运用上,存在“知与行”的偏差,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正确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且理论和实践不能同步,有时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但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手段以及法律经验作为支撑。对知识没有深入掌握,具体实践经验缺乏,导致运用形式僵化,不能灵活使用。
二、“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价值
1.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面临多重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道德领域的失控现象冲击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形成。由于“90后”大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利于规范引导思想,树立正确三观。2.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有利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恪守知行一致,形成强烈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感,增强护法意识,敢于同违反国家法律与校园规章制度的行为作斗争。有利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校园。3.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培养,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律认知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强“90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权益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身安全与合法利益。由此可见,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三、“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实行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为“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示范作用。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法制教育经常化,将其同校风校纪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资源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同时,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章必罚,使学生在最直观的法律环境中树立法律意识,感受浓厚的法制氛围。2.改善教学方式,传授丰富法律知识。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要优化学校主课堂地位的作用,完善法制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减少条文式、抽象性的内容。适当引进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能力。3.注重法律实践,促进法律知识合理运用。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法律生活与法律实践,高校要运用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以“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中,成立法律社团、组织模拟法庭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的立法讨论,发表自己的相关意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大学生参与法律的热情与实践能力。4.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法律素养。“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与生理正在高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稳定。遇事反映强烈,情绪易冲动,受挫折能力弱,明辨是非能力差。因此,大学生要激发自我觉醒,重视法制思想的学习,内心形成坚定法律信仰,乐于接受法律行为规范。自觉培养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成为一名法律素养提升、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强化法律意识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护士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处理不好则会增加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高水平的技术与高质量的服务,更应具有法律方面的知识。
强化法律意识是确保病人权益,优化服务质量的需要 病人就医标志着医院与病人建立了合同关系,彼此都具有了权力和义务。病人是市场消费的特殊群体,在接受医疗消费过程中,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考虑到病人的权益,尊重病人的权利。了解自身行为的社会要求及社会规范,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后果要有预见性,自觉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确实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做好。使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安全、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强化法律意识是确保护士合法权益、适应发展的需要《护士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护士的权力和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我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人格尊严不受任何人侵犯。护士作为公民,理应懂法,运用法律的尊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应用法律武器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服务性,稍有疏忽,难免发生医疗纠纷。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可能成为被告、证人等角色,怎样承担这些角色,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护士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
从思想上加强护士法律意识 从思想上改变护士旧的护理观念,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普法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相关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身份,所负的法律责任,明确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树立法制观念。同时,建议护理教育工作中加强法律课程的设置。
从日常工作中培养护士的法律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工作中的任何纰漏和失误,都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急生命。工作中应加强护士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有关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并对重点的护理制度、法律、法规加强学习。
(一)心理上的变化需要以法律意识予以调整中等职业学生年龄大部分在15——20岁之间,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且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生处在一个及其危险的时期,贪慕虚荣,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烈,盲目跟从、寻求刺激,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不断发生必须以提高法律意识为着力点从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有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玩心极重,自由散漫,极想表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差,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他们也面临着离开学校后直接步入社会的现实。所以,帮助他们去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法律,预防和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是素质的培养与锤炼过程,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它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蕴涵着个人及群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法律意识与素质教育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法律意识的基本宗旨和要求,法律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往往是本质的问题,而法律意识相对与素质教育是现象和表现。法律意识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素质教育的水平与内涵。在实践中,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往往他的法律意识也是很强的。
三、强化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强化学校的民主法制机制,为中等职业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依法决策、办事民主,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起一种以遵纪守法、民主决策为荣,违法乱纪、破坏民主为耻的良好校风。为此,我们首先要着重提高领导班子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能力,把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现状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领导、教师、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任何不尊重和损害别人权益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抓好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充分利用法律课的教学效果,适当增加法律部分的教学课时和内容,及时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常识。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室,多给学生播放涉及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相关的短片,通过短片的观看,加深学生对短片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第三,带领学生多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实践,比如到法院参加审理过程的旁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人才,而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法律意识的提高,如果没有法律意识,或者法律意识低下,这样的人才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重要,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摘要】高中生是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否长远持续地发展。当前的高中生虽然对于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比较少,但拥有着一种朴素的守法意识,通常也有着更强烈的欲望,去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因此,拓宽高中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知识的渠道,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树立起法治观念。
【关键词】高中生 法律意识 法治建设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目标,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口号,依法治国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根基,也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需要。在中学时代,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时展需求,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和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维持法治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结果
为了充分了解当前中国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笔者分别从高中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待法律的态度以及处理一些日常矛盾的方法等多个方面去了解高中生对于法律的看法,经过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一般高中生,都具有朴素的守法意识。由于高中生接触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一般只能通过电视、电脑或者报纸等途径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缺乏对于法律系统全面的了解。此外,学校对于法律方面的宣传比较少,使一些学生虽然知道法律的抽象概念,但并不了解具体的法律细节。尤其是在文理分科的学校,对于理科生来说,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要比文科生薄弱和匮乏。
然而,虽然一些高中生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够,但是高中生普遍都有一种简单、朴素的守法意识,9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发现自身行为触犯法律时都会选择立即停止这种行为,选择遵守法律。
2、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法律认知差别较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高中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文科的同学会比理科的同学更了解法律常识,而高年级的同学会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程度更深。比如,高三的文科生已经上过一门叫做《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选修课,所以,这些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是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是比较强的。
3、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尚未在高中生群体中完全建立。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虽然,在高中生中普遍都认为法律是生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知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认识到了法律的基础性、根基性的作用,即法律至上主义。在调查中,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会选择利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部分都相信法律是公正的和公平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学生会选择不作为或者会通过其他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高中生对于实体法的兴趣显然多于程序法。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程序法本身就不如实体法那么生动、有趣,可以吸引更多的高中生去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大众媒体的法律宣传中,对实体法的宣传也多于程序法,使高中生在接受法律知识灌输的时候,被动地接受了更多的实体法,而较少地接触到程序法的内容。
二、增强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法律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高中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传授法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老师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思想政治的通用教材中,《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一本能够直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律观念的教材,但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政治老师因为这是一门选修课程而不重视对这门课的讲授。因此,在以后的政治教学中,政治老师不仅要重视《法律常识》这门课的教授,也更要在其他的政治教材的讲解中,比如说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等教材的讲解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树立相关领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使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秩序。
2、拓宽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的渠道。在现代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互联网信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也是帮助他们应对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认识法律的途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推动高中法律教师专业的发展、重视依规治校、依法治校,切实落实各项学校的规章制度,使高中生在学校生活中能够切实体会到法治和规范的重要性;各种大众媒体则要正确引导高中生去关注社会上热点的法治事件,加强对于法律方面新闻的报道,让更多的高中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切实存在的法治建设的氛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高中生的家长要与时俱进,自己主动树立起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孩子认识法律、了解法律。
对于高中生的法律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自身的特点,法律教育不应该是一味的说教和被动的灌输,而应该是同孩子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共同树立和增强法律观念。
三、结语
高中生作为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储备力量,他们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而培养和树立高中生的法律观念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以期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当然,在所有的外部因素都具备的条件下,如何树立起自己的法律观念,则需要高中生自己去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法律,自觉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燕渝.关于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3(2).
关键词:技校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思考
技工学校肩负着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重任,技校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一线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群体的整体素质,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所以对于技校生来说,不仅要学好技能,更要具备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在技工学校从事一线法律教学的教师,通过近十年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目前技校生法律意识整体较弱,有一些学生甚至是法盲,然而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的效果又不明显,从近几年我校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违法和犯罪行为有所增长,针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研究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技校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这个群体对法律、法规、法律关系的认知和评价。技工学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才能很好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学会善待他人,增强自我法律意识,回报社会,担负起国家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为了较为客观准确地了解技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分析技校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为学校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辩论会、专题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情况。所问的问题的包括学生对现行法律了解程度、对法律信任程度、如何遵纪守法、识别违法犯罪行为、法律维权等方面。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技校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对违法犯
罪行为的抵抗能力技工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为升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接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经过调查,很多学生认为来技工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混口饭吃”,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被逼无奈”。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技工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压力很大。绝大多数同学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专业课才是将来工作、挣钱的关键,对于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德育课程等基础课程都是应付了事,再加上把法律基础课程作为考查科目,考试形式都是开卷,使学生更加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认为法律知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根本不懂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由于技校生大都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强、易表现自己和冲动的特点,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易误入歧途。
(二)有较强的正义感,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愿
在多年的法律基础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在讲到一些违法犯罪案件时,学生都能表达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厌恶和愤怒。经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都希望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同时,参与调查的的学生基本都具备在参加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不但具备正义感,而且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较强,有想了解自己享有什么合法权益的欲望,遇到问题也能够想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问题就在于由于不懂法律,所以就停留在“想做但不知道如何去做”的阶段。
(三)法律知识的掌握较少,法律认知容易出现偏差
大多数学生有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知识掌握较少,不太了解法律规定,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对法律的认知产生偏差,在行为上往往感情用事,甚至丧失理智,从而忽视法律的客观存在,违法违纪以致酿成恶果。例如在问到学生“会买来路不明的手机”的问题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会”,这说明在法律行为和认知上存在偏差,也是学生容易因一念之差导致违法违纪的根源。
二提高技校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技工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1)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这就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技工学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对生活的很多看法都不成熟,只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2)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从家庭迈向社会的桥梁,学校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起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技工学校的学生他们就业需求较高,成人感强,所以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培养一名优秀技能人才的前提。
三提高技校生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以往法律课程的授课方式
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辩论会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课程设置上看,目前我国不同类别的所有技工院校,都是统一开设一门罗列一些概念、命题和原理的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的技校生而言,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基本上达不到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法律小品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引起共鸣,让学生真正去体会法律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就根据这种情况,编写了一本名为《走近法律》的校本教材,教材中利用一百多个案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辩论中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之前的纯理论讲解,学生接受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不仅仅是法律专业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每一个技工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应该在各个课程和实训中渗透法律意识,让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心,富有正能量的环境中。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说的话,办的事都要严谨、合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心服口服。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加强法律宣传,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各项有意义的法律实践活动,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报、多媒体、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多种传播手段,把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四)建立校园法律咨询室
定期发放相关法律知识手册,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维权意识,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达到培养法律意识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懂法、守法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辉.法律意识形态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范文(一)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范文(二)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识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来源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 守法、护法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 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体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当公平对待。该选项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同学都希望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说明同学对法律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 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查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各题答对率如下:
9、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30%
11、父债子还,是否正确76.7%
1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67.7%
16、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43.3%
17、刘某现在17周岁,父母双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则刘某属于?26.7%
18、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别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规定称为?66.7%
19、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最低法定年龄是10%
20、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0%
21、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33.3%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是明显欠缺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那么,即使是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亟待增强。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
①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②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③主体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经济,只有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真正主体是,才会有竞争,有效益,有资源优化的配置。也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案例,使我们理解了经济法规,学习合同法,学习婚姻法,学习教育法等。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知识,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范,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加强自我修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使我自己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以前,对法律只是很表面理解,很感性的认识,现在能够领悟到法律的深层次内涵,有了理性的认识,通过学习使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质的转变。学习结束后,我静下心来,参照课本,对照笔记,联系一些法律事例,以及观看普法宣传节目,感觉到在法制建设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考虑。
法律知识是我们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过程中,遵守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由于我们专业的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导致我们很少接触到能使自己综合素质提高的知识。而这门课很好的弥补了我们专业所缺乏的,并使我们的知识视野扩大。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很有好处。比如:在找兼职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等。
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感觉到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实体法部分对我以后很有帮助,它主要介绍我国几大基本的部门法和几个重要的单行法的相关内容,,使大家了解包括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的立法目的、原则及基本规定和精神,培养大家的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自我防护 ;医疗纠纷; 手术室护士;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16
随着患者对保护自己的就医权利的意识增强,医患、护患纠纷不断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为减少这些纠纷的发生,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津学习,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学习
1.1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护理行为除了包括各种治疗行为,还有心理护理、手术配合等多个方面,是手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协助医生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但很多护士却缺乏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现今社会,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逐渐规范化,人民群众各项意识也随着知识的增加逐渐加强,医患关系、护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纠纷不断。所以,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提高法律意识,明白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准确、及时、完善、审慎、热情、耐心、规范、严谨等服务宗旨。
1.2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合法权益
1.2.1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及医院正当权利。
我国《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都是护理人员应该学习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护患双方所享有的权利,以保护患者、手术室护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医疗从业人员以及医院的正当权益。
1.2.2患者所享有的权利
医护人员必须尊重和维护患者的以下权利:①平等待遇:对待患者应坚持医院内外一样、生活贫富一样、关系生熟一样、领导群众一样、男女老少一样的服务宗旨,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患者。②知情权: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有权了解治疗方案、所有用药及治疗后可能产生的后果。③隐私保护权:是指护理人员应恪守患者的秘密,不可将患者的隐私和秘密随意泄露,以免影响患者今后的工作和生活。④获得尊重的权利:工作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手术中不能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不议论病人的病情。此外手术室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遮盖好患者的身体,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不被侵犯。
1.2.3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的措施
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增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讲座,针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客观地对有关医疗事件案例加以总结把相关报道贴在宣传栏内并引以为戒。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律性,加强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从法律的角度去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准确地书术护理记录单,增强医疗安全意识,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规范手术过程中的操作
2.1重视术前患者家属履行签字及病人交接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且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让患者或家属履行签字手续,也是术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严格手术病人的查对及交接制度,接病人时,一定要依据手术通知单,防止接错病人,携带手术病人送交接表,并核对病人、病历等一致。病人随身带的贵重物品要由病人亲自交给家人保管,对手术前病人有皮肤异常的应告知手术医生,由手术医生决定是否做手术,并在手术护理单上注明。
2.2规范书术护理记录单
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室护士对手术中各项制度的执行及病人特殊情况的记录,具有法律意义,要规范书写记录,强化证据意识,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面前,才能从容不迫、有理有据。记录必须做到正确、真实、完整,严禁丢失、涂改、隐瞒、伪造和销毁。手术医生及护士均有责任管理手术物品,关闭体腔前后必须要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细清点物品,无误后签名。
2.3手术中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手术取下的任何组织都要询问医生是否留取标本不可自行处理或丢失、弄错。常规要求病人的病理标本由器械护士妥善保管,手术结束后交给巡回护士,将标本放入盛有固定液的容器内,贴上标签并作好标本登记。如遇多个标本组织时应按顺序排列做好标记并和医生共同核对清楚不可混放。术中冰切片必须专人送检,送检人要和接收标本者均应做好登记并签名。
2.4选择安全的工作环境
根据手术的大小安排相应数量及资格的护士,拥有安全而有保障的手术环境是达到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仪器设备确保良好。麻醉废气浓度不得超标,单独使用各种笑气、卤代类吸入麻醉时,其空气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 ppm。
3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沟通
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沟通是法律范围以外的减少护患矛盾的有限措施,手术室护士形象应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衣帽整洁,当患者进入手术间时,通过亲切的问候,简短的、友好的交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放心。术前、术后应访视患者,术前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术前的一些准备,使患者对手术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总之,手术室护士从法律角度加强自身防护,除了增强法律意识意外,更重要的是规范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明白手术物品管理和记录书写的重要性,严格按规定完成手术室中的全部工作。建立及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止发生产生法律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了护患之间矛盾的产生,从而也就维护了手术室护士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叶爱娥.谈手术室护士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加强自身防护[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年第4期
[2]许向华,许威华.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