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教育法律的渊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法律的渊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法律的渊源

第1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教育旅游;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近年来,教育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当前最有吸引力和市场前景的新旅游资源之一。天津教育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本文就天津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一、教育旅游的兴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旅游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教育旅游成为新的旅游亮点而备受关注。

教育旅游成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和最具使命感的新旅游品牌,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旅游实现了教育与休闲的有机结合,“游中学,学中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天津,发展教育旅游,是打造天津特色旅游品牌、繁荣天津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工程,是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天津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天津教育旅游现状

1、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展现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和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具有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天津是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见证中国百年沧桑的最好的课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学生了解中国、见证伟人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的最好的宣传。百年南开和北洋大学堂是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感受大学人文精神的最好的资源。“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飞跃发展的天津经济,日新月异,是见证改革开放成就、感受中国发展变化的最好的实践教育基地。

2、旺盛的教育旅游需求

当前,教育旅游需求旺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接受教育的大中小学生已经超过4亿人,还有家长和教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教育旅游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青年学生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的生活消费活动,家长和学生都期望通过教育旅游来增加阅历,振奋精神,得到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达到学校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近年来,天津市教育旅游不断升温,据天津市旅游部门统计,2012年10月份以来,各红色旅游场馆景区日均接待人数超万人次。

3、存在的问题

天津虽然有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和旺盛的教育旅游需求。但是教育旅游开发却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没有形成准确的教育旅游品牌,规模小,内容单调,吸引力低。其次,再次,结构不合理,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教育功能开发不突出,很难对旅游者形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再次,教育旅游市场不健全,各自为战,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开发措施

1、突出教育特色,发挥教育功能。

教育旅游产品开发,要以教育为主题,提供具有教育特色的产品或服务,把教育或学习作为主要目的,把观光旅游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针对教育旅游特殊的消费群体,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实践教育效果。旅游产品的内容应结合书本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了解中消化课堂所学内容,同时,还要增加课外知识,通过举办一些讲座及参观,为学生开发思路,指导学生思考,在思想和见识上得到进步,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可以领略天津的魅力,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参与性活动中,在瞻仰革命先烈遗迹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对旅游者形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旅游中,通过文明宣传,还可以提高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将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将说教教育为实践教育。

2、深度开发,挖掘内涵。

教育旅游品牌开发要了解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心理,教师、学生的活动要有学校的参观和交流,要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学习,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产品的解说上,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例如对南开大学参观考察的旅游项目,不仅仅是游览校园,倾听解说,还要携手南开学子,感悟南开精神,领略南开风采,才能对教育者起到震撼的教育作用。

教育旅游品牌要适应学生特点,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要把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乏味和官方化的解说,会逐渐消磨掉学生旅游的积极性。天津历史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旅游开发,可举办知识竞赛方式,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多方合作,共同开发。

天津教育旅游要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组建教育旅游集团,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同舟共济,共同打造教育旅游品牌。

教育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旅游品牌开发和建设,需要旅游部门、教育部门、旅行社等的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各个部门之间开展业务上的合作,实现教育——旅游一条龙。旅行社在接待师生方面最有优势。高校师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经营理念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旅游接待部门无法比拟的。充分发挥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共同合作,打造天津教育旅游品牌。根据天津的教育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几条不同内容的特色产品,例如科普知识游,大学学府游,红色景区游,历史文化游,建设成果游等。

纵观天津教育旅游,是打造天津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天津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天津教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其开发上,要注重教育功能,深度挖掘,更需要各方配合,共同打造天津教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邓宇凡:《教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范方志,林澎:《简论红色旅游的发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5卷第3期。

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2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动机;旅游需要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由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转变为追求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并存的状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诉求,旅游自然就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最佳选择,如在忙碌的工作之闲,出外走走看看;专门抽出整段的空闲时间,环游世界;背起行李,做一个悠闲的背包客,走遍美景……这些都是人们热爱旅游的表现。在人们发起的旅游热潮的大市场中,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中立足并且做大做强,就必须紧紧把握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以及当今旅游发展态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同时,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就成为了旅游业开展成败的关键,旅游产品的打造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焦点所在。当前,各旅游企业纷纷想出妙招,将普通的旅游资源附加上特有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特定群体等,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这些都体现了旅游组织者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心理学研究与旅游业发展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心理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使得旅游开发者能够准确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创造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在这种趋势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二.心理学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涉及认知、情绪、行为等许多领域,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有极大的交叉性与包容性,将心理学应用到旅游业中,形成了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门新型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产生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心理问题等等[1]。在现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的艺术,能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提供心理学依据,有助于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开拓出更多的新颖、独特、能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产品。

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尤为重要的。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旅游市场的可拓展空间,还要充分的抓住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把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从旅游者的角度充分地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实现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的需求逐渐显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新角度、超越性的开发,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在现今旅游心理学研究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以心理学的原理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视角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创设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视角——心理学视角,来更好地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多层次性,找到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三.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现今的旅游资源开发依据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2]。目前所了解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区位论、经济学与市场学、特色发展、旅游者行为、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等。这些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构建最鲜明的旅游特色;根据区位论,确定最佳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根据系统论,制定最优的开发结构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等等[2]。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体,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另外,依照资源类型对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也是从功能角度的一种认识途径,根据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知名景区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以便利交通为依托的开发模式等等[3]。

以上介绍的旅游开发模式都是对旅游资源本体价值的认识,是从旅游资源方面来进行分类。这些能够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地营销、公共媒体宣传、对旅游地进行舞台化建设等等,来促进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但是鉴于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以及旅游者的旅游品位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者,不仅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更应当多多关注旅游者这个群体的变化,抓住其心理需求,从旅游者心理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新的角度去开发旅游资源,找到与其他竞争者不同的创新之处,抓住顾客的需求心理,才能够在市场上迅速占有一定的席位,并争取更多的客源。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动机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甚大。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交叉性与周期性等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旅游心理学研究逐渐深入的形势下,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从一种创新的视角——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讨论,来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这一视角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拥有比其他旅游开发模式更大的优势。

1.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充分的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全新的视角。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走向都给旅游企业与旅游服务者以启示,把握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寻找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2.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旅游企业有针对性的展开旅游活动,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使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立足。旅游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旅游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集中到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上。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运用心理学原理去分析旅游者的心理趋势,了解其需要和变化,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凝聚团队的力量。这些能够为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大的基础和动力。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拓展其市场,赢得客源,争取旅游者,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要。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旅游企业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激发旅游者的心理反应,激发起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为的实现。

3.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心理学依据,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应当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安排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要注重旅游设施建设的心理因素,考虑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给旅游者提供方便、舒适的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4.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创新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同大多数的产品相比较,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性,即无形性、季节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独特性等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还具有心理性。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提供满足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企业提供把握旅游需求的理论依据,给旅游企业打开旅游产品创新的思路。

5.基于心理学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转变旅游服务观念。通过对旅游心理活动的分析研究,为了旅游工作透过现象深入地了解旅游者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工作者的服务心理也是旅游活动能够成功的关键。旅游心理学正是从旅游管理心理、员工心理的角度,引导员工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旅游者建立良好的关系[3]。

6.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构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多方之间的关系。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旅游心理学对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地居民的心理变化进行关注、研究,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旅游开发商的发展决策,以及旅游地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提供理论依据[3]。

四.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的转变则显示了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消费中的重要部分。旅游这一消费行为是人们在业余闲暇时间,在可自由支配的费用的前提下,在渴望外出活动(观光、游玩、休闲、度假等)的心理需求的支配之下所进行的活动。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研究显示,人的行为的产生,其直接的心理动因是其动机,而对于产生动机尤其是旅游动机的原因,大部分研究认为是人们的需要[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个方面来看,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无外乎也就是根据这几个层次的需求层层递进,逐渐上升,由生理到精神各个方面。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主要包括求健康心理、求知心理、交际心理、购物心理、业务往来心理、探险猎奇心理、研究考察心理及其他心理,这些都是由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所推动进而发生的。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的动力,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旅游需要(内部条件),二是目标刺激(外在条件)。其中以旅游需要主导的旅游动机成为心理类旅游动机,它对人们的旅游是一种推力;以旅游目标主导的旅游动机称为目标类旅游动机,它对人们的旅游是一种拉力[5]。由这两种动力的组合,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构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行为。

在现今,人们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初的简单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够满足多数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着重于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身心全方位的放松,并倾向于休闲度假、体验、寻求惊险刺激、冒险求真等项目,对于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旅游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充分地开发旅游资源,满足游客需求。通过对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深入分析,细分旅游市场,把握市场定位,开发出能够满足各类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者的游览质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推动我国的旅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的需要及动机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发现人们的需求并契合人们需求的过程,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就是人们的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开发的最高标准和最终归宿也是人们的旅游需求[6]。开发旅游资源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出能够满足某类旅游者的需求的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客源,充分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吸引其他更多的旅游者,稳定并拓展客源市场。

1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活动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发展迅速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日益注重对旅游者的调查与回馈总结,试图从旅游者活动的角度去开发旅游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者的活动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以固定居住地为轴心向外延伸并未满足个人消费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7]。由旅游者个体的需要产生旅游动机进而做出相应的旅游消费行为,这一关系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从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出发探讨旅游者消费动机的差异性与旅游需求的多层次性所引起的旅游消费行为的不同,从而揭示对旅游者动机与消费行为匹配的新认识,从而确定目标旅游市场,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

人们通过旅游能够满足自己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大自然的清新环境中体会河流、山川、森林、海滨等的美丽景色,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回归本性。通过旅游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生活新鲜感的需求,帮助人们摆脱孤独感和压抑感,帮助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充分抓住现代人们通过旅游来满足自身求补偿的心理需求,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能够帮助旅游企业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赋予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眼球。

2旅游动机的多样性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多角度性

心理学认为,动机会直接产生行为,旅游动机是产生旅游行为的直接原因。目前关于旅游动机的定义是众说纷纭,较为有说服力的是1999年谢彦君对旅游动机下的定义,他认为旅游动机是旅游行动产生的心理原动力,是旅游行动的驱使力量,它由旅游需要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标准的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力[8]。由于旅游动机的原发性,影响旅游动机的最大因素就是旅游者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即旅游者自身的个性化因子,主要包括家庭、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性格、气质、文化背景、国籍、风俗习惯、交往人际圈等的影响、这些都与旅游动机直接相关,从而使得人们的旅游动机根据人的不同特点而具有多样性,并且根据现今社会人们的旅游需求的变化,对旅游产品要求的高级化,也使得人们的旅游动机越来越趋向不同。这些都给予旅游企业以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多角度考虑、全方位策划、从细节性出发,使得简单的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对旅游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有对基本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美景的追求;有对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参与休闲体验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等等。由最普通的观光旅游到景点精品游,到体验游到最高层次的享受生活游,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旅游路线,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充分的把握人们的需要层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及时的把握住人们需要发展的脉搏,准确地定位消费者的需要层次,准确地预见消费者的发展内趋势,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旅游资源,开发迎合人们需要发展趋势的旅游产品。

另外,需要平衡理论[6]告诉我们,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某一种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深谙各种人群的生活工作状态和旅游消费需求,掌握不同类别的旅游者群体所具有的旅游心理,从而做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在抓住游客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五.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探讨

旅游资源开发,在当今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求新求异,转变传统开发思路,寻找新的着眼点开发出能吸引众多旅游者的旅游产品。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抓住旅游者动机与旅游需求,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设计能够刺激旅游者旅游欲望的旅游路线,开发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创造属于不同群体的旅游者的旅游主题。从分析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设施建造的需求入手,研究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设施设计等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研究运用旅游心理学原理精心设计和安排旅游设施、创新开发旅游资源、合理组合旅游产品、可以使得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1]。

1.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者的旅游意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文化水平和程度的限制,旅游者的这一心理需求给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依据。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极具这一特点,并且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包罗了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管理学等多项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旅游文化能够提高旅游品位,将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色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各种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这也说明旅游组织者对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水平往往成为旅游活动的成败关键。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更多的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也只能是文化产品,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不同的旅游者对追求的文化特征,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别旅游者的精神世界的文化旅游需求。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属于社会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充分的发挥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对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开发地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赢得旅游地居民的认可,并吸引旅游者的兴趣和眼球。如传统的手工工艺品的利用与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既能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也能够满足前往旅游的游客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

2.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态度来影响其旅游行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心理需求

旅游者的动机行为受其旅游态度的影响。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这两个方面。例如,一个旅游者对某一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从消极的转变成积极的,这表现的就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一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从犹豫不决变得坚定不移,这就是强度的改变。要使旅游者改变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态度,最简便的方法便是改变旅游产品本身,然后以某种方式确保旅游者发现这种改变。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组织者必须考虑到这一方面,全面地考虑旅游产品或服务对旅游消费者的意义。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中,对旅游景区的布局、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的提供等方面都要充分地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前提来进行。开发有新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大力宣传,加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进而激发起旅游者的动机,在此前提下,提供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旅游景区选择的名称的与众不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则远远大于普通名称的吸引力,这就体现在改变人们对旅游产品及其提供的服务的知觉,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觉,来影响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态度,进而促使行为的改变。

3.根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合理安排旅游设施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多样性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要。将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开发组合旅游产品,实行组合旅游路线售出;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旅游设施设备的建造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旅游企业对旅游者的关注程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以为游客提供便利、舒适、满意的服务为基准,来具体安排旅游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文燕,赵艳辉.旅游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5.

[3]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87-190

[4]徐雅琨.旅游需求的文化心理动因分析[J].学术试点,2010,(11):75-77

[5]权小勇.旅游消费动机的心理根据[J].经济论坛,2008,(1):70-72

[6]刘冬梅.旅游资源开发的心理学视角[J].商业现代化,2009:201-202

[7]张玉蓉.基于心理学角度的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第3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1.如今法治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强化,多数民众都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相比之下,医护人员的维权意识并不是很强,还需要很大的提升。护理管理工作,除了发扬救死扶伤的岗位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承担所属的社会责任,还应维护好自己的各种合法权益。医患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患者各不相同,一旦发生纠纷,护理人员应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由于法律知识的匿乏,护理管理人员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运用法律,以致于损失惨重。

2.原因分析护理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首先是护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专业的护理教育中,往往更注重专业护理知识,而法学课程的开设极其有限。据有关资料显示,本科教育中,法学占了全部课程的1%左右;大中专则占有约2%一3%;除时间不够外,法律课堂内容好也相当缺乏,大多只是一些基础的知识,而与护理专业有关系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以致于护理人员与法律接触少,学习途径也较为单一,多是通过电视、杂志等获得,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掌握的知识比较零碎,很不全面。再加上工作环境较为封闭,缺少相关培训,都最终导致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十分薄弱。

其次,护理管理人员自身对法律教育有所忽视。实际中的临床护理存在着很多问题,人力资源短缺就是其中一项。由于护理管理人员有限,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多,责任和压力也不断扩大,为保证护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多数护理人员都将精力放在了如何熟悉临床业务知识、如何提升临床操作水平和速度等方面,无暇顾及法律教育,对法律意识自然就有所忽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护理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即缺乏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认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才是起主导作用的,才应该担负应有的法律责任,护理人员只是起辅助医生的作用,负责照顾患者,工作不出差错即可。即使有纠纷,也是医院进行调解,无需自己承担。这种错误观念使得护理管理人员对法律很淡漠,除应付责任外,也不利于自我保护。

二、如何做好护理管理人员的法律教育工作

1.转变教学理念一般而言,护理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都有过专业的学习或培训,在这一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那些旧的教学观念应作一番改革,包括内容、方法等方面,将法律教育的地位提高。需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大力度进行法制教育。法律内容除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应将重点放在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方面,如《医疗护理法》等,这样才能使其上岗之后有所保障。

2.重视实际应用在学习阶段,护理管理人员学的大都只是理论知识,到医疗机构上岗后还应继续学习,并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所以,继续教育除了护理学、行政管理,还应包括法律教育。日常工作中,既要进行专业护理培训,也应督促护理人员学法懂法,熟悉相关法律知识。

3.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管理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对其病情转变有着莫大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行事,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工作,尽量保证患者能够尽早康复。学习法律、了解法律,能够让护理管理人员更加深刻地明白自身所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强化法治观念,认真对待护理工作,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从事护理服务。此外,在满足了患者需求的同时,护理管理人员还应加强维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除了医院的普法宣传和相关培训,护理人员也需在闲暇时间加强自主学习,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使双方利益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第4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绿色教育 课程 实施与开发

一、绿色课程开发的特点

绿色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如何正确的树立绿色的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有效开展是如今社会每一名幼教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我们开展的一门新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展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带领学生对绿色教育课程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构建绿色课程时突出它的四大特点。即:自然、自主、环保、创造的特点。绿色课程强调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应注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例如,植树节快要到了,我们要组织孩子们去植树造林,通过植树让孩子对树木有所了解,教师引导孩子如何保护花草树木有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使幼儿在不破坏花草树木的同时,用身边掉下来的绿叶做装饰,让自然物品成为幼儿的兴趣材料。进而尊重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本性。

绿色课程的开展也利于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之间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这种保护行为,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帮助和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绿色教育的创意活动,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出来能够启发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绿色教育。

二、绿色课程的实施

(一)从区角活动切入

区角活动是发展绿色课程的最佳教育模式。例如:“小小绿色植物”的区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教师带孩子进入区角活动,给孩子讲关于植物的故事为导入,让孩子对保护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进而引导孩子如何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植物进行绘画,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植物。从而使孩子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模式。也可以从绘画中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主动接受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加以引导拓宽孩子对绿色课程的深入理解。

(二)从日常生活中切入

幼儿在园一日的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绿色课程的教育机会。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每日的课间操下楼梯时,教师每日要引导幼儿在课间操做操和游戏活动时,让幼儿坚持户外锻炼,下楼时有序排队,走楼梯时要爱护幼儿园的公共设施,放学回家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触摸危险的物品等习惯。课间操结束后的加餐中,引导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绿色课程的认识。教师要在不经意中培养幼儿习惯的养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三)以园区环境为切入

一般课外活动课都是在每日下午举行。这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进入之前植树节种植过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然的美,从中引导和加强幼儿对绿色教育植物和保护环境的认识。要让幼儿有保护大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适时的告诉幼儿花草树木也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群体,看到好看的花不要伸手去摘掉它,花儿也是会疼的。以这样的方式向幼儿传达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让孩子举一反三,想想除了要保护大自然之外,小朋友还应该做什么事情?从而发散和培养孩子的想事情的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从传统节日为切入

传统节日,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使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传统节日综合了自然,自主,环保和创造多种因素。使幼儿园的绿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重阳节,教师引导孩子对重阳节的认识,使孩子明白重阳节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从而引发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孩子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使孩子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五)从家园共育为切入

绿色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幼儿园要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向家长介绍绿色课程的特点和开展绿色课程的意义。让家长也参与到引导幼儿绿色教育的课程中去,让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环保的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环保和绿色课程的教育目的。开展足额养的绿色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的学习和生长的空间。

三、结语

幼儿园的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以绿色,健康,和谐,安全等槔砟睿构成了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等为主体的绿色教育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模式。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绿色教育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探索将会是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努力争取将绿色教育课程在短期内有近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蔡丽洁.发掘游戏“富矿”“拔节”学前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4-11-12.

[2]杨晓萍,何孔潮.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第5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类大专生;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部分[1]。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2]。对于医学类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他们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专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同样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笔者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怎样提高大专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结合医学类大专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类大专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上进是其主流,但由于部分学生受社会上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生活挫折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心中存在着错误的看法和消极的心理。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各种正确的、积极的自觉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自觉影响,及时纠正错误的自觉影响,以推动学生的思想朝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比如: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讲一些套话、空话、大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反呢,他们认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反映的才是实话;在面对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以及对自己学历的不自信,认为在中学时已经学过政治了,大学已经没有必要再学了,把专业课学好才是真真在在的。基于以上原因,部分学生形成了轻基础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专业课的习惯。对于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清醒、足够的认识,不能够理解政治类课程对自己成长、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同于选修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给医学类大专学生上课时,笔者经常选取关于医德方面的实例,分析医务工作者是怎么走上歧路,让学生们知道:没有天生就是医德败坏、拿患者生命当儿戏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他们往往是在情与法、义与利之间失去了自我道德约束力,才走进了错误的深渊。而我们现在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是非对错的时候,怎样保持定力。我们根据大专医学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实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帮助医学类大专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人生观为主,通过课堂上有效的理论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帮助医学类大专生形成崇高的理念和坚定的法治观、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3]。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引用生活当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案例来具体讲解,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法律观念;也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以达到思想交锋明辨道理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如“医生医德的培养”等专题,指导学生分组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方式,以达到学生们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是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

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要想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透、理论讲够、内容讲活,更要在课下与同学们全方位的交流,要了解关心他们。

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帮助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无法触及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整体的学生,课下交流的时候是面对一个个的同学,这样可以使老师能有机会了解到学生的具体的问题,从而能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有效的为学生化解烦恼,打开其心结。

教师在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也可以通过Email,QQ等进行,这样可以使有些学生把不好意思当面讲的问题讲出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立志修身树德的课程,在医专院校这门课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彭仲生.榜样激励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23—124.

第6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蒋述东,2012)。在项目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学生不仅清楚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过程,而且切实锻炼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从而为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旅游英语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迫切需要的。教学活动的组织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组时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每组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比例。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学习,而且能增强程度不好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程度较好学生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转变为积极探索的学习者。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方案、评价成果。这种主人翁角色的赋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正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评比。在评价成果时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学会必备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酒店英语》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项目教学法。《酒店英语》项目课程,其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涉外酒店的前厅和客房岗位进行任务分类和职业能力测评等系统分析,并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教学实施通过把本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按工作过程分解成12个项目并创设工作情境,进行项目化教学;再通过大量模拟实训操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尽快进入角色,清晰岗位职责,熟悉相关工作内容,明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项目任务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英语讨论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学生不仅可以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酒店前厅和客房等重要部门各种场景中的专业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对客服务中较好地应用酒店英语及其专业知识与基本服务技能。学生具备从事酒店和旅游服务的英语交际能力,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行业务更新,从而为进入酒店工作奠定必备的英语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于真实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当中去体验、去感受、进一步去消化教材中的知识”(孙钰,2008)。只有真实的语言环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真实语境,不利于学生旅游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餐厅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尝试情景教学法。教师首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西方文化体验中心、餐饮、客房实训室等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工作场景的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借助专业现有的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由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建立了长期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的涉外酒店等提供相关视频素材及教学软件,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进行网上演练,从而在虚拟的数字化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全面熟练掌握餐厅服务与管理的具体业务内容、工作标准,具备餐饮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做到动手能力强、管理意识强,能够胜任餐饮酒店服务、营销和管理工作。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田朝侠,2009)。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准备、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步骤实施的。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要精选紧扣教学内容、真实可信、结果多样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学生充分预习案例的前提下,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教师要及时、灵活地进行点评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案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撰写案例报告。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一,案例教学法要真正体现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案例阅读、案例分析还是案例讨论,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第二,理论与实践要更好地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选自旅游实际业务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变为主动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旅游企业所需要的:具备分析能力、处理能力及应变能力的人才。

第7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诊所式法学教育不是在我国土生土长起来的,而是最先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法学教育方式,我国把这种教育模式移植过来,是对法学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这种法学教育模式是在医学院的诊所实践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借鉴与创新,因此称之为“诊所法律教育”。中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发展的。继200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申请参加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后,更多法学院校加入该项目并设置了与之相应的“法律诊所”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诊所式教育。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推动我国法学实践教学和法律事业的发展。

一、法律援助与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关系

法律援助在国际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从学术层面到政治领域、从政府行为到民间活动,使用频率极高,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现代化、文明化、民主进步化的标志之一。在我国一般认为,法律援助是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之下,由法律服务人员为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一项司法制度,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人员一般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等,接受法律服务的人员包括涉及诉讼或非诉讼事务的当事人[ 1]。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源于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援助条例》中规定了政府性质的和非政府性质的两种法律援助方式,而诊所法律援助是由《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非政府性质的民间法律援助。

诊所式法学教育由于是一种新生事物,如何操作的细节问题有待研究,但就这一教育模式大体的方向普遍观点是一致的,是法学院校的学生不再仅仅是记忆书本、法条的内容,而是亲自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在过程中把学到的法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亲自接见当事人,倾听当事人讲述的案件事实,书写法律文书,法学理论和法条不再是“死”的光凭记忆的知识,而是应该转换为“活”的能够解决当事人问题的技能。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不免要产生疑问,这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背后的东西以便灵活运用。教师的指导是“幕后”的,学生的工作是“前台”的。

法律援助与诊所式教育作为两种事物,二者当然有不同的地方,就目的而言,法律援助是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使普遍的当事人无论经济地位如何都能实现法律的公平对待,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而诊所式教育毕竟是法学院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赢。然而法律援助与诊所教育之间同时也具有互补性,法学院校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利用法律诊所进行法律援助正好可以为法学院校所用,而法律援助同样也需要不断发展,正好可以利用诊所教育这一模式壮大自己的队伍,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法律诊所已经成了法律援助的组成部分,法学院校开展诊所教育本身就是在进行法律援助。

二、诊所式法学教育于我国出现的必然性及意义

(一)法律需求急剧上升,法律援助供需矛盾突出

经过多年的普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提供法律援助的专业人员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或者说是增加的量赶不上法律援助增加速度。政府法律援助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初衷无法全面落实。另外,现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已越来越市场化,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公证员不可能大量无偿地承接法律援助案件。这就需要扩充法律援助队伍,吸收社会各界的力量,扩充法律援助渠道,诊所式法律教育应时而生。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格法律人才

在诊所教育中,学生把抽象的知识拿到实践中运用,得到了真实办理案件的机会,不再是法律知识的模拟,而是身临其境,真实地当事人,直接从当事人讲述的琐碎事实中分析出案件事实,直接搜索所需的证据,能够锻炼学生的法律技能。法律诊所使学生置身于法律服务人员的真实境地,要求学生斟酌法律、权衡利弊、思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在维护当事人利益问题上追求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优秀法律人才。

(三)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而法治国家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法学教育的成功与否。法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弘扬法治精神的重任,法治国家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以法学院校的教育状况为基础。目前法学教育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而法律诊所可以担当起这样的重任。如此,法律诊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义务的法律援助,化解社会中出现的矛盾与隔阂,使社会恢复有序的状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三、“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困境及解决途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的教学,认为法学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了学习的客体,而没有把他们作为主体。这来源于大陆法系经院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法律的概念性、理论性、逻辑性。我国成文法的历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趋势。教学方法上体现为讲授式教育占绝对的主流,而实践教学方式大多流于形式。但法学绝非象牙塔,人们学习法学是为了应用,法学教育是职业化的教育。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否从事司法业务,他们的工作是不可能脱离法律应用的。对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包括“法律诊所”在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看到“法律学本身便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不仅仅是一整套自恰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套以问题为指向的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方法”[2]。

当然,我们对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对理论教学的轻视,而是不能绝对地进行理论灌输,在法学教育中应该理论和实践并重,通才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我们所说的“通才”并不是指可以从事一切行业的人才,而是指在法律职业范围内的人才,是各部门法融会贯通、不单单只是从事司法职业的通才。毕竟,我国是“成文法典”模式,这决定了我们的前期教学应该是理论性的、系统性的,注重法律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原理、规则体系,了解法律的演变过程,懂得“法”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职业性训练,让学生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为法律诊所的地位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我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国家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没有关于其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这导致法律诊所无法取得官方部门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作为法律诊所的主体学生在办案过程中身份不明,无法保障学生的各种权利。这无形之中打击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案件的解决。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规定高校的法律诊所的学生可以以独立的身份案件,为高校学生案件奠定法律基础。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在案件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定位,笔者认为可以由相关部分牵头,定期在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行政部门联合开展“法律诊所”的探讨与交流,以此既可以加快对法律诊所的发展与宣传,又可以加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法律诊所的关注,这样学生在办案过程中的就会如鱼得水。

(三)弥补运转经费,开拓教师资源

诊所教育中,教师是重要的主体因素,因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是实践性教学,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同时基本的理论素养也必不可少,二者缺其一就无法指导好学生。而达到这样水平的教师为数不多。另外,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一刀切问题也导致了诊所教育师资匮乏。因为目前的职称评定标准主要是看教学任务量与科研成果,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了课堂教学与论文写作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办案中去。

另一方面,法律诊所本身决定了这一教学方式的成本比其他的教学模式较高,原因在于这一教育模式是实践性的,由于学生要实际案件,至少需要一定的办公场所,会产生一定的差旅费、食宿费、办公用品费等。由于法学院校开展诊所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具有非营利性,其在提供法律服务时是需要减免收费的,又不能和现有的官方法律援助机构一样可以得到直接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学院校开展诊所教育、进行法律援助的实际效果[ 3 ]。

对此,我们要优化法学教师的结构,应该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性活动,比如说从事兼职律师、到有关机关挂职等。另外,明确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的课时,给予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减轻从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科研压力,也就是说应该把从事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分开,形成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教师结构。

至于经费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渠道筹集资金。不能仅仅依赖法学院校为数不多的拨款,不能被动地等待,而应该主动地争取。筹集资金应大力拓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努力获得国家机构、教育界、司法界、企业界、基金会等有关组织的支持。当然也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以向这些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为保证从而得到相关企业的资金。通过这些支持和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贯彻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互补的原则。另外,政府应结合学校开展法律诊所的情况,在法律援助经费预算方面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作为法律诊所的专项资金。

(四)解决诊所法律援助在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

诊所法律教育肇始于现实主义法学对传统经院法学教育的批判,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近真实的当事人办理真实的诉讼 [ 4 ]。但是我国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布拥有很大的集中性并且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我国法律诊所教育发展不足与宣传力度不大,这一系列的情况必然导致法律援助在地区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第8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旅游客源国;教学模式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世界旅游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中国出入境旅游也迅猛发展,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丰富的国际旅游背景知识,理解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就成为培养基本素养和行业工作基础的必须。因此,《旅游客源国》已经成为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主修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广泛的知识量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掌握旅游客源国的广泛知识,这些只是在学生从事国际旅游工作中非常实用,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客源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我国的外交关系等因素分析我国海外客源市场的情况及其变化的规律。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以客源国概况的讲授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又因这部分内容浅显易懂,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绝大部分同学对客源国概况只是略知一二,对客源国旅华市场的情况不会分析、判断,远远达不到课程目标。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实际问题,是笔者在《旅游客源国》这门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所在。

一、传统《旅游客源国》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缺乏旅游市场分析

《旅游客源国》的课程任务应该是为中国国际客源市场的开拓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教学内容体系是以国际主要客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研究中国主要客源市场的发生、发展、变化、特点及分布进行规律性。因此,其教学目标应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既掌握各旅游客源国的具体情况,又掌握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一般规律,尤其是中国主要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律。但是很多教材的内容只系统介绍了客源国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缺乏对客源国旅游市场的分析,这就导致旅游客源国课程的教学实际上是对主要客源国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等概况的介绍,以及客源市场一些基本旅游数据的罗列,有些甚至只有对客源国概况的介绍,而没有通过对这些因素或数据的分析,归纳出这些客源国市场尤其是旅华市场的特点及规律。

(二)教材内容陈旧,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脱节

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可以说每年在客源市场上由于经济、政治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客源国的旅游市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每年都要增加新的内容或更新数据,否则就无法准确把握主要客源国出境旅游及旅华市场的情况。虽然近两年出版的教材已经使用最新的数据,但教材的更新显然还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旧版新印”现象直接导致了教材对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时事概况和旅游业现状发展概况阐述不详细,时效性较差,对客源国出境旅游市场及旅华市场的分析的滞后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教学过程偏重直接灌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旅游客源国》课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与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等密不可分,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是记忆相对困难,且有些国家的国情容易混淆。目前采取的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对简单的知识点不重视,不认真听讲,或者即使对有趣的内容认真听了,课后又忘记,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客源国的的概况外,还要使学生掌握客源国旅游市场的特点及规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培养学生通过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旅游市场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仅仅靠直接灌输是难以实现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与传统的《旅游客源国》教学模式相比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体现出以下优势:第一,由于教学目标被分解成为了不同的任务单元,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应该学习或具备的能力非常清楚,学习目标和目的非常明确;第二,为了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需要查阅相应的资料和最新数据,自然会把最新的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弥补了教材内容落后的缺点;第三,任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课上都能够主动地学习、交流,教学气氛更活跃;第四,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指导任务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旅游客源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第三章东亚太地区主要客源国的第一节“日本”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一)任务的设计与分配

1、确定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日本”这一节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日本的地理称誉、传统文化的代表、民俗节日、礼仪、禁忌以及著名的城市和景点;能力目标是熟悉日本旅游市场的特征,学会根据日本的经济、人口特征、习俗、中日关系等因素分析日本旅华市场现状、特征及趋势,能够针对日本人的旅游需求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市场开发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把任务设计为协作任务,学生分组后分工合作,集体完成具体任务,并制作ppt进行成果展示。

协作任务一:通过收集资料分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情与习俗、著名城市与景点7部分对日本进行介绍。

协作任务二:查询会影响到日本旅华市场的各方面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日本旅华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2、任务小组的成立及任务的分配

任务小组的形式可以对任务分解,避免任务过于繁重,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和激励,通过对话、交流、协商甚至争论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建构起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每一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每个小组确定负责人,负责合理分解任务;审查小组学习的系统性,保证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并对做任务过程进行记录,以作监督。

基于两大任务把小组平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承担任务一,另一部分小组承担任务二,各任务组完成任务后,通过小组间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的指导,选出本任务组内较好的一组进行课堂展示。分配任务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主要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以及学术期刊,比如互联网上的客源国官方网站、地区的门户网站,《中国旅游报》、中国期刊网等。

(二)任务实施

任务的实施包括学生在课后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制作ppt,在任务组内推选进行课堂展示的代表小组,以及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展示过程中可以采取讲解、讨论、表演、播放音像等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地完成任务。

转贴于 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监督和指导。监督工作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完成,小组长负责记录任务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进展情况以及其中的问题,随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在进行代表小组推荐时教师查看任务记录,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比,给出指导、改进意见,并与各小组长共同确定课堂展示的代表小组。

(三)评价补充

承担不同任务的两个代表小组展示完后,学生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和交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由各小组根据记录及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小组每一个成员对完成每一次任务的情况都非常清楚,对下一次任务的获取和完成的信心就会更大。结果评价由承担同一任务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小组分,要表扬任务完成好的小组。总结包括任务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没有涉及到重要知识点进行补充。

四、教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实现任务为核心

传统的旅游客源国教学一般是教师按照教材讲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可先对日本的概况、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日本旅华市场做一个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之后便可进行任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切忌展开讲的太多,应以满足任务目标的实现为主要标准。比如介绍日本旅华市场的现状,只需介绍其目前的人数、在我国客源国中的排名、可能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为引子,不能把旅华市场的特征、影响因素等都展开来讲,否则任务就显得没有意义。

(二)增加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讨论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后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在课堂上作以展示。这样一方面,不仅有小组内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小组间的讨论和对比更能使学生有一种团队精神,对完成任务更有动力。因此,建议每次课时教师讲解1/3的时间,有2/3作为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时间,给学生以充分的锻炼机会。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点,更能够主动思考、提问和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三)合理设计任务内容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安排,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在任务设计时不能设计太多的任务,根据重点教学的知识点设计一到两个难易适中的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能够实现,又不至于太简单无法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任务还要在较短时间按内完成,以保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综上所述,旅游客源国课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旅游客源国教学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前期的教学过程,本文提出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旅游客源国教学改革,学生兴趣高,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亚清,陈雪环.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以影视作品赏析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42-44.

[2]银元.《旅游客源国》课程教学建议.职业教育研究[J].2007(7):69.

[3]郑淑晖.浅析小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的优化控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4): 54-55.

[4]赵广健.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研究[J].高教探索.2010(4):78-82.

第9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8.5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学校层面,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偏重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教育;在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出现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偏差办学指导思想。其次是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和道德考核上缺乏有效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得不得适当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完整的《基础》评价体系,评价手段单一,滞后。这造成了《基础》课程的老师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低下。

在高职学生层面,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较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得一门谋生的技术,他们大多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或者说学习是应付式的为了考试,获得学分。其次,在目前社会转型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关心经济利益,对社会制度及道德水准的提高呈现出漠视的态势,另外,在网络时代,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的信息可能会与《基础》课上的内容相矛盾。这就使得学生对《基础》课的兴趣不高,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在教师层面上,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考核的方式单一。教师是《基础》课程的教学主题之一,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大多采取大课教学的形式,几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而教师的教学手段则是单调无味,大多采用PPT课件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懒惰、无所谓的心理。在考核方式上,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样的考核手段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索社会话题的效果,自然教学效果就一般了。

在教材层面上来说,目前《基础》课的教材显得理论性太多,实践性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材虽说在几版的修订之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意识的教育体系,但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基本原则原理的表述太过于抽象,文字叙述上太过于教条和说教,缺乏生动的案例,没有感染力;过于强调理论上的说教,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的认可度,缺乏可行的社会实践目标,操作性不强。

二、《基础》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研究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从学校到教师到教材都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

1、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服务

高职院校是大批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学校的职责就是要培养思想道德与职业技能并重,法律意识深厚的学生。首先,高职院校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所转变,要坚持把"育人"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过硬的学生,更要树立起培养技能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知识能力与法律意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人文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提高。《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及高尚的道德水准为学生树立标杆。同时,学校还要严格要求《基础》课教师加强学习,积极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来增加《基础》课的吸引力。最后,高职院校要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接受和熏陶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创造环境。比如,开展各种道德模范人物展、法律案例展等等。

2、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把理论和实际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基础》课程中学有所成

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其他专业课有所不同,《基础》课抽象、理论性强。因此,教师要采取积极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去,构建一个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说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式、互动讨论式、影片导入式等,比如在法律基础部分如果能够有详细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辩论,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其次,教师要注意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枯燥乏味的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高职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及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到实践再到内化的过程,因此,没有实践的《基础》课学习是一个不完整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可行有效的实践计划,比如开展社会调查、代表性案件旁听等。

3、《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拘泥于学生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和内化

《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不要总是停留在试卷考试的层面上,可以采用学生演讲、辩论的方式对当前的热点时事,社会话题进行讨论,这种开放式的考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得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升华。另外,开卷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单一,检验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取消。

4、《基础》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易接受性

作为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就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及法律意识,具有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在文字上的表述上务必能够结合实际,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乐学、易学。

总的来说《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教学改革过程,没有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因此,学校、老师要发挥作为教育主体的优势,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及法治意识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伟.浅论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