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教育法律的渊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法律的渊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法律的渊源

第1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教育旅游;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近年来,教育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当前最有吸引力和市场前景的新旅游资源之一。天津教育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本文就天津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一、教育旅游的兴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旅游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教育旅游成为新的旅游亮点而备受关注。

教育旅游成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和最具使命感的新旅游品牌,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旅游实现了教育与休闲的有机结合,“游中学,学中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天津,发展教育旅游,是打造天津特色旅游品牌、繁荣天津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工程,是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天津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天津教育旅游现状

1、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展现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和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具有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天津是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见证中国百年沧桑的最好的课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学生了解中国、见证伟人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的最好的宣传。百年南开和北洋大学堂是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感受大学人文精神的最好的资源。“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飞跃发展的天津经济,日新月异,是见证改革开放成就、感受中国发展变化的最好的实践教育基地。

2、旺盛的教育旅游需求

当前,教育旅游需求旺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接受教育的大中小学生已经超过4亿人,还有家长和教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教育旅游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青年学生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的生活消费活动,家长和学生都期望通过教育旅游来增加阅历,振奋精神,得到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达到学校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近年来,天津市教育旅游不断升温,据天津市旅游部门统计,2012年10月份以来,各红色旅游场馆景区日均接待人数超万人次。

3、存在的问题

天津虽然有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和旺盛的教育旅游需求。但是教育旅游开发却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没有形成准确的教育旅游品牌,规模小,内容单调,吸引力低。其次,再次,结构不合理,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教育功能开发不突出,很难对旅游者形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再次,教育旅游市场不健全,各自为战,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开发措施

1、突出教育特色,发挥教育功能。

教育旅游产品开发,要以教育为主题,提供具有教育特色的产品或服务,把教育或学习作为主要目的,把观光旅游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针对教育旅游特殊的消费群体,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实践教育效果。旅游产品的内容应结合书本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了解中消化课堂所学内容,同时,还要增加课外知识,通过举办一些讲座及参观,为学生开发思路,指导学生思考,在思想和见识上得到进步,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可以领略天津的魅力,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参与性活动中,在瞻仰革命先烈遗迹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对旅游者形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旅游中,通过文明宣传,还可以提高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将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将说教教育为实践教育。

2、深度开发,挖掘内涵。

教育旅游品牌开发要了解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心理,教师、学生的活动要有学校的参观和交流,要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学习,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产品的解说上,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例如对南开大学参观考察的旅游项目,不仅仅是游览校园,倾听解说,还要携手南开学子,感悟南开精神,领略南开风采,才能对教育者起到震撼的教育作用。

教育旅游品牌要适应学生特点,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要把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乏味和官方化的解说,会逐渐消磨掉学生旅游的积极性。天津历史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旅游开发,可举办知识竞赛方式,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多方合作,共同开发。

天津教育旅游要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组建教育旅游集团,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同舟共济,共同打造教育旅游品牌。

教育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旅游品牌开发和建设,需要旅游部门、教育部门、旅行社等的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各个部门之间开展业务上的合作,实现教育——旅游一条龙。旅行社在接待师生方面最有优势。高校师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经营理念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旅游接待部门无法比拟的。充分发挥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共同合作,打造天津教育旅游品牌。根据天津的教育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几条不同内容的特色产品,例如科普知识游,大学学府游,红色景区游,历史文化游,建设成果游等。

纵观天津教育旅游,是打造天津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天津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天津教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其开发上,要注重教育功能,深度挖掘,更需要各方配合,共同打造天津教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邓宇凡:《教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范方志,林澎:《简论红色旅游的发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5卷第3期。

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2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公安院校;应用

一、 问题的提出

2016年1月1日施行的《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招生管理、毕业招录等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意见》强调公安本科院校应根据办学资质,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层次警务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根据需要培养实战型警务人才,在加强警务能力培养上,应坚持突出专业、贴近实战,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公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需要总结过去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求新的突破,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改进。

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渐进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美国大学法学院受医学院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启发,将临床模式引入到法学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的案件,亲自参与诉讼活动,在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诊所法律教育回应了学生将法律作为社会变革工具的强烈渴望,并满足了当时社会对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1969年,耶鲁法学院获得由福特基金会授权的职业责任法律教育委员会(Council on Legal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缩写CLEPR)的资金资助成立法律诊所,随后,美国大学法学院多采用这种新的法律教学模式。随着诊所法律教育在美国法学院的成功推广,世界各国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也相继推行诊所法律教育。2000年,我国首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开展诊所法律课程,目前我国开设诊所法律课程的学校已达50余所。随着综合性大学和部分专业性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诊所法律教育,公安院校也开始了积极探讨,一种尝试是在公安院校法学专业中开展诊所法律课程,一种尝试将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公安院校中加以推广,在公安院校中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公安院校要体现突出实战,加强实践的公安教育特色,可以结合诊所法律教育的优势,发挥其联系实践、技术性强、更为开放的特色,为公安院校培养高层次警务人才、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和实战型警务人才服务。

二、 诊所法律教育在公安院校应用的困境

公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公安专业与非公安专业之分,在培养体制上有学历教育与警察教育培训之别。作为应用型大学,公安院校能够发挥诊所法律教育的优势,为其人才培养服务,但如何将法学专业领域中的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公安院校全面推广,实践中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1.公安院系专业设置无法与诊所法律课程无缝对接。从目前国内开展的诊所法律教育来看,诊所法律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模拟式,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法律模拟训练;2.内置式,依附学院内部,在老师指导下为相关人员提供法律服务;3.外置式,诊所设置在学校之外,在老师指导下为社会法律需求者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1]公安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法学专业有很大区别,无法对诊所法律课程的内容直接移植,必须全面分析诊所法律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公安专业的特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借鉴。

2.公安院校设置法律教育诊所机构存在困难。我国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学校多数通过在各法学院、系设置法律教育诊所的方式实现,学生通过法律教育诊所参与真实的案件,完成一系列课程,最终实现诊所法律教育的效果。公安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警务人才的专业学院,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院系设置、管理体制与培养模式都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的需要。目前,公安院校没有专门的法律教育诊所,实践教学工作一般由公安院校各系部及实验中心分别承担,无论从机构设置还是经费人员角度考虑,短期内在公安院校设置相应的诊所教育机构还有一定困难。

3.公安院校开展诊所法律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公安院校的教师具有警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郭声琨部长曾指出,“公安院校教师既是人民教师又是人民警察,一肩挑着学生的未来,一肩挑着公安事业的未来。”公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培养实战技能的教官。公安院校有效开展诊所法律教育必须培养大量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公安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各地公安院校与公安实践部门建立了一系列沟通交流机制,每年都有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公安机关业务部门接受公安实践锻炼,同时也有公安实践部门的优秀警员到公安院校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这种交流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需加强,满足条件的教师数量仍有不足。

三、诊所法律教育在公安院校应用的完善

第3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法律意识培养;法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0-0019-02

引言

随着依法治国的要求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渐引入法治化理念、建立健全法制机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当前很多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而受到侵权或者出现违法行为的现象,必须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法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对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关于高校学生的法律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对此要积极加强高校法律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法律教育的意义

法律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有效地辨别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违法犯规的行为,并且能够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地规避,从而防止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上当受骗。比如当前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侵权行为,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或者兼职过程中由于不知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从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侵权行为而浑然不知。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对外界的各种不正当的行为有所察觉。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的规避,让学生能够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了解,因此能够避免学生做出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加强法律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法律知识的教育、案例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当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除了文学教育、艺术教育之外,很多高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加强对高校法律教育的关注程度,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当做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从各个方面加强了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的创新,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虽然当前高校的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课程,但是并没有对这门课程配备更多专业的教师,也没有将这门课程当作学生的必修课,很多学生都只是选修这门课程,因此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门课程的意义。第二,高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的能力参差不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的是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高的教师,但有的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理论型教师,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都不够强,因此对学生的引导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比较传统老旧,很多教师依旧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对一些法律知识进行介绍。法律法规的内容本就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单纯地理论化教育只会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根本记不住法律法规的内容,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各种法律知识。

三、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策略

当前的教育要求是要结合高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发展目标,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综合教育。法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能够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将法律教育当作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补充。为了要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首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符合,对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改变,将学生变为主体,除了给学生讲授一些学科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从而能够加强对法律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将法律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考核过程中,从而使得各项教育任务能够有效落实。

(二)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是一个很好地榜样。因此在高校的法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角色的培养,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就不高,所以会对学生不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对此,应该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教师能够接受更多组织化培训,能够加强对各种法律的学习,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比如在高校内可以举办教师再教育的讲座,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讲解,结合法律知识与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教师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1.加强案例教育法的应用。高校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育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在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校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对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现代化教育。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各种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累积更多的经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时地对各种法律难题进行解决。在法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闻经常报道的各种违法违纪的事件进行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各种实际案例有更多的理解,并且能够对各种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有所了解,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现代传媒的优势,提高各种教学资源传播的效率,比如网络媒体、自媒体等,都是当前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可以在这些平台中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创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为法律教育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效率很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硬要结合新媒体,对一些法律知识进行宣传,使得学生能够对各种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借助优秀的文案,加强法律知识的传播。3.加强法律课堂的情境教学法法律教育中的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得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比如表演警察抓小偷,使得高校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明白,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找警察,再比如模拟消费者维权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实用技巧,当自己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进行应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各种社会危害频繁出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法律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法律教育,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法律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露.浅议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2).

[2]孙涛,朱文星.新形势下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9(5).

[3]曹景富.高等学校应强化学生法律意识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

第4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绿色教育 课程 实施与开发

一、绿色课程开发的特点

绿色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如何正确的树立绿色的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有效开展是如今社会每一名幼教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我们开展的一门新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展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带领学生对绿色教育课程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构建绿色课程时突出它的四大特点。即:自然、自主、环保、创造的特点。绿色课程强调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应注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例如,植树节快要到了,我们要组织孩子们去植树造林,通过植树让孩子对树木有所了解,教师引导孩子如何保护花草树木有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使幼儿在不破坏花草树木的同时,用身边掉下来的绿叶做装饰,让自然物品成为幼儿的兴趣材料。进而尊重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本性。

绿色课程的开展也利于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之间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这种保护行为,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帮助和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绿色教育的创意活动,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出来能够启发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绿色教育。

二、绿色课程的实施

(一)从区角活动切入

区角活动是发展绿色课程的最佳教育模式。例如:“小小绿色植物”的区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教师带孩子进入区角活动,给孩子讲关于植物的故事为导入,让孩子对保护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进而引导孩子如何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植物进行绘画,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植物。从而使孩子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模式。也可以从绘画中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主动接受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加以引导拓宽孩子对绿色课程的深入理解。

(二)从日常生活中切入

幼儿在园一日的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绿色课程的教育机会。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每日的课间操下楼梯时,教师每日要引导幼儿在课间操做操和游戏活动时,让幼儿坚持户外锻炼,下楼时有序排队,走楼梯时要爱护幼儿园的公共设施,放学回家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触摸危险的物品等习惯。课间操结束后的加餐中,引导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绿色课程的认识。教师要在不经意中培养幼儿习惯的养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三)以园区环境为切入

一般课外活动课都是在每日下午举行。这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进入之前植树节种植过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然的美,从中引导和加强幼儿对绿色教育植物和保护环境的认识。要让幼儿有保护大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适时的告诉幼儿花草树木也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群体,看到好看的花不要伸手去摘掉它,花儿也是会疼的。以这样的方式向幼儿传达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让孩子举一反三,想想除了要保护大自然之外,小朋友还应该做什么事情?从而发散和培养孩子的想事情的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从传统节日为切入

传统节日,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使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传统节日综合了自然,自主,环保和创造多种因素。使幼儿园的绿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重阳节,教师引导孩子对重阳节的认识,使孩子明白重阳节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从而引发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孩子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使孩子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五)从家园共育为切入

绿色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幼儿园要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向家长介绍绿色课程的特点和开展绿色课程的意义。让家长也参与到引导幼儿绿色教育的课程中去,让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环保的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环保和绿色课程的教育目的。开展足额养的绿色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的学习和生长的空间。

三、结语

幼儿园的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以绿色,健康,和谐,安全等槔砟睿构成了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等为主体的绿色教育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模式。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绿色教育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探索将会是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努力争取将绿色教育课程在短期内有近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蔡丽洁.发掘游戏“富矿”“拔节”学前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4-11-12.

[2]杨晓萍,何孔潮.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第5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类大专生;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部分[1]。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2]。对于医学类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他们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专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同样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笔者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怎样提高大专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结合医学类大专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类大专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上进是其主流,但由于部分学生受社会上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生活挫折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心中存在着错误的看法和消极的心理。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各种正确的、积极的自觉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自觉影响,及时纠正错误的自觉影响,以推动学生的思想朝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比如: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讲一些套话、空话、大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反呢,他们认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反映的才是实话;在面对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以及对自己学历的不自信,认为在中学时已经学过政治了,大学已经没有必要再学了,把专业课学好才是真真在在的。基于以上原因,部分学生形成了轻基础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专业课的习惯。对于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清醒、足够的认识,不能够理解政治类课程对自己成长、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同于选修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给医学类大专学生上课时,笔者经常选取关于医德方面的实例,分析医务工作者是怎么走上歧路,让学生们知道:没有天生就是医德败坏、拿患者生命当儿戏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他们往往是在情与法、义与利之间失去了自我道德约束力,才走进了错误的深渊。而我们现在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是非对错的时候,怎样保持定力。我们根据大专医学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实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帮助医学类大专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人生观为主,通过课堂上有效的理论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帮助医学类大专生形成崇高的理念和坚定的法治观、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3]。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引用生活当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案例来具体讲解,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法律观念;也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以达到思想交锋明辨道理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如“医生医德的培养”等专题,指导学生分组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方式,以达到学生们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是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

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要想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透、理论讲够、内容讲活,更要在课下与同学们全方位的交流,要了解关心他们。

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帮助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无法触及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整体的学生,课下交流的时候是面对一个个的同学,这样可以使老师能有机会了解到学生的具体的问题,从而能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有效的为学生化解烦恼,打开其心结。

教师在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也可以通过Email,QQ等进行,这样可以使有些学生把不好意思当面讲的问题讲出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立志修身树德的课程,在医专院校这门课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彭仲生.榜样激励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23—124.

第6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蒋述东,2012)。在项目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学生不仅清楚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过程,而且切实锻炼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从而为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旅游英语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迫切需要的。教学活动的组织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组时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每组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比例。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学习,而且能增强程度不好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程度较好学生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转变为积极探索的学习者。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方案、评价成果。这种主人翁角色的赋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正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评比。在评价成果时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学会必备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酒店英语》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项目教学法。《酒店英语》项目课程,其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涉外酒店的前厅和客房岗位进行任务分类和职业能力测评等系统分析,并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教学实施通过把本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按工作过程分解成12个项目并创设工作情境,进行项目化教学;再通过大量模拟实训操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尽快进入角色,清晰岗位职责,熟悉相关工作内容,明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项目任务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英语讨论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学生不仅可以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酒店前厅和客房等重要部门各种场景中的专业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对客服务中较好地应用酒店英语及其专业知识与基本服务技能。学生具备从事酒店和旅游服务的英语交际能力,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行业务更新,从而为进入酒店工作奠定必备的英语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于真实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当中去体验、去感受、进一步去消化教材中的知识”(孙钰,2008)。只有真实的语言环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真实语境,不利于学生旅游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餐厅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尝试情景教学法。教师首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西方文化体验中心、餐饮、客房实训室等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工作场景的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借助专业现有的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由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建立了长期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的涉外酒店等提供相关视频素材及教学软件,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进行网上演练,从而在虚拟的数字化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全面熟练掌握餐厅服务与管理的具体业务内容、工作标准,具备餐饮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做到动手能力强、管理意识强,能够胜任餐饮酒店服务、营销和管理工作。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田朝侠,2009)。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准备、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步骤实施的。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要精选紧扣教学内容、真实可信、结果多样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学生充分预习案例的前提下,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教师要及时、灵活地进行点评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案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撰写案例报告。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一,案例教学法要真正体现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案例阅读、案例分析还是案例讨论,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第二,理论与实践要更好地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选自旅游实际业务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变为主动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旅游企业所需要的:具备分析能力、处理能力及应变能力的人才。

第7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诊所式法学教育不是在我国土生土长起来的,而是最先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法学教育方式,我国把这种教育模式移植过来,是对法学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这种法学教育模式是在医学院的诊所实践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借鉴与创新,因此称之为“诊所法律教育”。中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发展的。继200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申请参加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后,更多法学院校加入该项目并设置了与之相应的“法律诊所”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诊所式教育。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推动我国法学实践教学和法律事业的发展。

一、法律援助与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关系

法律援助在国际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从学术层面到政治领域、从政府行为到民间活动,使用频率极高,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现代化、文明化、民主进步化的标志之一。在我国一般认为,法律援助是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之下,由法律服务人员为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一项司法制度,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人员一般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等,接受法律服务的人员包括涉及诉讼或非诉讼事务的当事人[ 1]。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源于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援助条例》中规定了政府性质的和非政府性质的两种法律援助方式,而诊所法律援助是由《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非政府性质的民间法律援助。

诊所式法学教育由于是一种新生事物,如何操作的细节问题有待研究,但就这一教育模式大体的方向普遍观点是一致的,是法学院校的学生不再仅仅是记忆书本、法条的内容,而是亲自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在过程中把学到的法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亲自接见当事人,倾听当事人讲述的案件事实,书写法律文书,法学理论和法条不再是“死”的光凭记忆的知识,而是应该转换为“活”的能够解决当事人问题的技能。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不免要产生疑问,这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背后的东西以便灵活运用。教师的指导是“幕后”的,学生的工作是“前台”的。

法律援助与诊所式教育作为两种事物,二者当然有不同的地方,就目的而言,法律援助是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使普遍的当事人无论经济地位如何都能实现法律的公平对待,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而诊所式教育毕竟是法学院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赢。然而法律援助与诊所教育之间同时也具有互补性,法学院校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利用法律诊所进行法律援助正好可以为法学院校所用,而法律援助同样也需要不断发展,正好可以利用诊所教育这一模式壮大自己的队伍,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法律诊所已经成了法律援助的组成部分,法学院校开展诊所教育本身就是在进行法律援助。

二、诊所式法学教育于我国出现的必然性及意义

(一)法律需求急剧上升,法律援助供需矛盾突出

经过多年的普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提供法律援助的专业人员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或者说是增加的量赶不上法律援助增加速度。政府法律援助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初衷无法全面落实。另外,现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已越来越市场化,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公证员不可能大量无偿地承接法律援助案件。这就需要扩充法律援助队伍,吸收社会各界的力量,扩充法律援助渠道,诊所式法律教育应时而生。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格法律人才

在诊所教育中,学生把抽象的知识拿到实践中运用,得到了真实办理案件的机会,不再是法律知识的模拟,而是身临其境,真实地当事人,直接从当事人讲述的琐碎事实中分析出案件事实,直接搜索所需的证据,能够锻炼学生的法律技能。法律诊所使学生置身于法律服务人员的真实境地,要求学生斟酌法律、权衡利弊、思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在维护当事人利益问题上追求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优秀法律人才。

(三)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而法治国家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法学教育的成功与否。法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弘扬法治精神的重任,法治国家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以法学院校的教育状况为基础。目前法学教育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而法律诊所可以担当起这样的重任。如此,法律诊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义务的法律援助,化解社会中出现的矛盾与隔阂,使社会恢复有序的状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三、“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困境及解决途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的教学,认为法学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了学习的客体,而没有把他们作为主体。这来源于大陆法系经院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法律的概念性、理论性、逻辑性。我国成文法的历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趋势。教学方法上体现为讲授式教育占绝对的主流,而实践教学方式大多流于形式。但法学绝非象牙塔,人们学习法学是为了应用,法学教育是职业化的教育。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否从事司法业务,他们的工作是不可能脱离法律应用的。对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包括“法律诊所”在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看到“法律学本身便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不仅仅是一整套自恰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套以问题为指向的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方法”[2]。

当然,我们对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对理论教学的轻视,而是不能绝对地进行理论灌输,在法学教育中应该理论和实践并重,通才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我们所说的“通才”并不是指可以从事一切行业的人才,而是指在法律职业范围内的人才,是各部门法融会贯通、不单单只是从事司法职业的通才。毕竟,我国是“成文法典”模式,这决定了我们的前期教学应该是理论性的、系统性的,注重法律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原理、规则体系,了解法律的演变过程,懂得“法”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职业性训练,让学生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为法律诊所的地位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我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国家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没有关于其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这导致法律诊所无法取得官方部门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作为法律诊所的主体学生在办案过程中身份不明,无法保障学生的各种权利。这无形之中打击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案件的解决。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规定高校的法律诊所的学生可以以独立的身份案件,为高校学生案件奠定法律基础。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在案件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定位,笔者认为可以由相关部分牵头,定期在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行政部门联合开展“法律诊所”的探讨与交流,以此既可以加快对法律诊所的发展与宣传,又可以加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法律诊所的关注,这样学生在办案过程中的就会如鱼得水。

(三)弥补运转经费,开拓教师资源

诊所教育中,教师是重要的主体因素,因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是实践性教学,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同时基本的理论素养也必不可少,二者缺其一就无法指导好学生。而达到这样水平的教师为数不多。另外,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一刀切问题也导致了诊所教育师资匮乏。因为目前的职称评定标准主要是看教学任务量与科研成果,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了课堂教学与论文写作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办案中去。

另一方面,法律诊所本身决定了这一教学方式的成本比其他的教学模式较高,原因在于这一教育模式是实践性的,由于学生要实际案件,至少需要一定的办公场所,会产生一定的差旅费、食宿费、办公用品费等。由于法学院校开展诊所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具有非营利性,其在提供法律服务时是需要减免收费的,又不能和现有的官方法律援助机构一样可以得到直接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学院校开展诊所教育、进行法律援助的实际效果[ 3 ]。

对此,我们要优化法学教师的结构,应该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性活动,比如说从事兼职律师、到有关机关挂职等。另外,明确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的课时,给予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减轻从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科研压力,也就是说应该把从事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分开,形成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教师结构。

至于经费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渠道筹集资金。不能仅仅依赖法学院校为数不多的拨款,不能被动地等待,而应该主动地争取。筹集资金应大力拓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努力获得国家机构、教育界、司法界、企业界、基金会等有关组织的支持。当然也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以向这些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为保证从而得到相关企业的资金。通过这些支持和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贯彻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互补的原则。另外,政府应结合学校开展法律诊所的情况,在法律援助经费预算方面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作为法律诊所的专项资金。

(四)解决诊所法律援助在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

诊所法律教育肇始于现实主义法学对传统经院法学教育的批判,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近真实的当事人办理真实的诉讼 [ 4 ]。但是我国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布拥有很大的集中性并且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我国法律诊所教育发展不足与宣传力度不大,这一系列的情况必然导致法律援助在地区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第8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旅游客源国;教学模式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世界旅游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中国出入境旅游也迅猛发展,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丰富的国际旅游背景知识,理解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就成为培养基本素养和行业工作基础的必须。因此,《旅游客源国》已经成为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主修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广泛的知识量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掌握旅游客源国的广泛知识,这些只是在学生从事国际旅游工作中非常实用,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客源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我国的外交关系等因素分析我国海外客源市场的情况及其变化的规律。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以客源国概况的讲授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又因这部分内容浅显易懂,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绝大部分同学对客源国概况只是略知一二,对客源国旅华市场的情况不会分析、判断,远远达不到课程目标。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实际问题,是笔者在《旅游客源国》这门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所在。

一、传统《旅游客源国》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缺乏旅游市场分析

《旅游客源国》的课程任务应该是为中国国际客源市场的开拓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教学内容体系是以国际主要客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研究中国主要客源市场的发生、发展、变化、特点及分布进行规律性。因此,其教学目标应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既掌握各旅游客源国的具体情况,又掌握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一般规律,尤其是中国主要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律。但是很多教材的内容只系统介绍了客源国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缺乏对客源国旅游市场的分析,这就导致旅游客源国课程的教学实际上是对主要客源国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等概况的介绍,以及客源市场一些基本旅游数据的罗列,有些甚至只有对客源国概况的介绍,而没有通过对这些因素或数据的分析,归纳出这些客源国市场尤其是旅华市场的特点及规律。

(二)教材内容陈旧,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脱节

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可以说每年在客源市场上由于经济、政治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客源国的旅游市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每年都要增加新的内容或更新数据,否则就无法准确把握主要客源国出境旅游及旅华市场的情况。虽然近两年出版的教材已经使用最新的数据,但教材的更新显然还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旧版新印”现象直接导致了教材对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时事概况和旅游业现状发展概况阐述不详细,时效性较差,对客源国出境旅游市场及旅华市场的分析的滞后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教学过程偏重直接灌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旅游客源国》课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与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等密不可分,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是记忆相对困难,且有些国家的国情容易混淆。目前采取的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对简单的知识点不重视,不认真听讲,或者即使对有趣的内容认真听了,课后又忘记,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客源国的的概况外,还要使学生掌握客源国旅游市场的特点及规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培养学生通过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旅游市场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仅仅靠直接灌输是难以实现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与传统的《旅游客源国》教学模式相比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体现出以下优势:第一,由于教学目标被分解成为了不同的任务单元,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应该学习或具备的能力非常清楚,学习目标和目的非常明确;第二,为了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需要查阅相应的资料和最新数据,自然会把最新的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弥补了教材内容落后的缺点;第三,任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课上都能够主动地学习、交流,教学气氛更活跃;第四,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指导任务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旅游客源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第三章东亚太地区主要客源国的第一节“日本”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一)任务的设计与分配

1、确定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日本”这一节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日本的地理称誉、传统文化的代表、民俗节日、礼仪、禁忌以及著名的城市和景点;能力目标是熟悉日本旅游市场的特征,学会根据日本的经济、人口特征、习俗、中日关系等因素分析日本旅华市场现状、特征及趋势,能够针对日本人的旅游需求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市场开发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把任务设计为协作任务,学生分组后分工合作,集体完成具体任务,并制作ppt进行成果展示。

协作任务一:通过收集资料分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情与习俗、著名城市与景点7部分对日本进行介绍。

协作任务二:查询会影响到日本旅华市场的各方面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日本旅华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2、任务小组的成立及任务的分配

任务小组的形式可以对任务分解,避免任务过于繁重,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和激励,通过对话、交流、协商甚至争论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建构起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每一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每个小组确定负责人,负责合理分解任务;审查小组学习的系统性,保证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并对做任务过程进行记录,以作监督。

基于两大任务把小组平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承担任务一,另一部分小组承担任务二,各任务组完成任务后,通过小组间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的指导,选出本任务组内较好的一组进行课堂展示。分配任务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主要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以及学术期刊,比如互联网上的客源国官方网站、地区的门户网站,《中国旅游报》、中国期刊网等。

(二)任务实施

任务的实施包括学生在课后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制作ppt,在任务组内推选进行课堂展示的代表小组,以及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展示过程中可以采取讲解、讨论、表演、播放音像等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地完成任务。

转贴于 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监督和指导。监督工作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完成,小组长负责记录任务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进展情况以及其中的问题,随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在进行代表小组推荐时教师查看任务记录,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比,给出指导、改进意见,并与各小组长共同确定课堂展示的代表小组。

(三)评价补充

承担不同任务的两个代表小组展示完后,学生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和交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由各小组根据记录及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小组每一个成员对完成每一次任务的情况都非常清楚,对下一次任务的获取和完成的信心就会更大。结果评价由承担同一任务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小组分,要表扬任务完成好的小组。总结包括任务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没有涉及到重要知识点进行补充。

四、教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实现任务为核心

传统的旅游客源国教学一般是教师按照教材讲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可先对日本的概况、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日本旅华市场做一个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之后便可进行任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切忌展开讲的太多,应以满足任务目标的实现为主要标准。比如介绍日本旅华市场的现状,只需介绍其目前的人数、在我国客源国中的排名、可能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为引子,不能把旅华市场的特征、影响因素等都展开来讲,否则任务就显得没有意义。

(二)增加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讨论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后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在课堂上作以展示。这样一方面,不仅有小组内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小组间的讨论和对比更能使学生有一种团队精神,对完成任务更有动力。因此,建议每次课时教师讲解1/3的时间,有2/3作为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时间,给学生以充分的锻炼机会。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点,更能够主动思考、提问和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三)合理设计任务内容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安排,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在任务设计时不能设计太多的任务,根据重点教学的知识点设计一到两个难易适中的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能够实现,又不至于太简单无法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任务还要在较短时间按内完成,以保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综上所述,旅游客源国课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旅游客源国教学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前期的教学过程,本文提出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旅游客源国教学改革,学生兴趣高,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亚清,陈雪环.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以影视作品赏析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42-44.

[2]银元.《旅游客源国》课程教学建议.职业教育研究[J].2007(7):69.

[3]郑淑晖.浅析小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的优化控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4): 54-55.

[4]赵广健.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研究[J].高教探索.2010(4):78-82.

第9篇:教育法律的渊源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中老年人;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5-0067-02

伴有焦虑抑郁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较多,且大多为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上单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降压、抗焦虑抗抑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来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6月~2009年12月本院门诊患者90例,均符合1999年WT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时间测量3次血压,平均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男48例,女42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8.6±5.8)岁,平均病程12.4年,均有不同程度焦虑或抑郁症,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AS)>40分,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抑郁自量表(SDS)总分>41分。

1.2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1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吉林天风制药生产),每次5mg,每日1次,晨服。对照组2在对照组1的基础上加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日1次,晨服。第3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2的基础上另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详细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2)耐心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因、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及高血压防治的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了解,消除顾虑,提高自信心;(3)对症状改善者及时给予鼓励;(4)与其亲属沟通,增加亲情关怀。各组治疗均为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20mg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舒张压下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1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有效率53.3%;对照组2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有效率76.7%;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各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