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考申论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4.说明理由: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对提出上述意见和建议的论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一要加大宣传学习培训力度,努力形成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浓厚氛围。政府要结合当前执行中有误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组织集中学习、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报告会、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二要把《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普及工作纳入“五五”普法工作计划。三要针对有等待、观望、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政府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要分期分批地举办企业法人、劳资人员、工会干部法制培训班,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企业和职工依法用工、依法务工的行为,对有争议、异议的条款要重点解读,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现身说法。
(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政府要加大劳动用工的检查和执法力度,运用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掌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违法行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及时化解劳资纠纷,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政府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健全招工录用登记、职工名册备查等制度检查,及时与被招用人员按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为避免支出不必要的违法成本,用人单位应当树立不使用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用人理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不愿签劳动合同的问题,提高人员聘用质量,预防潜在用工成本的增加。
(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对于一些社保缴纳历史情况较差、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要与企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协助企业通过将工厂化生产改为家庭式生产,将部分或全部订单发给下属或其他地区同类企业进行加工,或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等办法来调整经营方式。并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以劳务派遣形式来化解风险。
(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原则。目前《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时间不长,有的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仍在沿用以前制定的制度及办法,还没有严格地依据《劳动合同法》执行,也有的少数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存在误解和存有侥幸心理,或期盼着实施细则早日出台。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让企业树立信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具体到申论考试当中,命题者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给定几组相关的材料(包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观点、媒体的关注,等等),让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归纳出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再提出观点、对策、论证。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其实质就是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来考察考生的能力,非常吻合上述特点。
(二)依据思维逻辑过程的打分,努力使打分过程体现结构化和标准化
(三)主题材料具有热门性、易谈性、广泛性、非专业性、公共性、非政治性、中观性
1.热门性。多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虽然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但一般重点都比较突出,考查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尽管每一年的考题在要求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一般还是可以归结为概括、对策、论证三个基本内容;考查的方面也不外乎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复杂的事件,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易谈性。从近三年申论给定材料的主题来看,2014年申论考试的材料主题为“农村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怒江水电站开发争议所涉及的人与自然”问题;2014年的材料主题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考生在平时听过,在读报、听广播时也可能偶有涉及。因此,其话题并不生僻,考生都有话可说。
3.广泛性。申论考试十分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以及是否具备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政潜能。因而,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其涉及面广,多来自互联网、主流媒体、流行语等。如《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光明日报》及光明网、《凤凰周刊》、《半月谈》及其专题部分,等等。
4.非专业性。从上述对申论材料的“易谈性”、“广泛性”分析可知,其主题材料都具有“非专业性”。其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考察出考生的能力,而非专业水平。同时尽可能体现“专业公平”,这里所说的专业公平就是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都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固有的知识结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5.公共性。从政府自身工作出发,“非公不谈”。就是考生最终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落脚到政府应该怎么办?如果考生所学内容,跟政府没什么关系,那考生得分肯定不高。如2014年考的人与自然,主要是谁的关系?政府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注意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注意统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同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这是政府要做的。在进行水资源开发之前要进行充分规划和论证,进行环境测评,这也都是政府要做的。
在考公务员的这条道路上,无数人都失败过,一年又一年,不放弃。也有无数人,在参与过一次考试后就放弃了这条道路,选择另谋出路。还有那么些少数考生,通过层层选拔,笔试、面试一一被他们“攻克”,一次性解决问题在“考公”的队伍里,他们称之为“上岸”(成功考上公务员的简称)。让我们来听听“考公”大军里不同的声音。
笔试过了,面试还要加把劲
小陈参与了2015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当时他报的是某地区海关基层岗位。小陈是2015届的应届毕业生,在大三下学期时就决定考公务员。大三到大四的那个暑假,当许多同学都出去旅游或者去实习时,他的假期是在培训班里度过的。“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就觉得这个工作挺好的。父母也觉得很好。那就好好努力一下。”关于“为什么选择考公”,小陈是这么说的。
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8点30分到下午5点左右,排得满满的课程占据了他的生活。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许多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简称行测)和《申论》的教材,有知识讲解,也有真题训练,还有许多本影印的参考资料,他的生活每天就是泡在书堆里。这样的备考一直持续到了国考报名,每本书上都有他做的笔记与思考的痕迹。考前每天,他都坚持做一套卷子,模拟着考试时间,严格地要求自己。小陈回想起来说:“那时候觉得压力还是蛮大的,虽然父母没说一定要考上。但是自己还是想要试试看,拼一拼。”
充分的备考加上稳定的发挥,在国考笔试时,他以第2名的微小之差进入了面试。“当时查询了成绩之后,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觉得自己的付出看到了一些希望,获得了参加面试的入场券。”小陈回想起当时的心情还是觉得很欣喜。但是因为微小的分数之差,他只是第二名,想要成功竞争上这个岗位,就得在面试里翻盘。现实总是残酷的,面试时并没取得好成绩的他,落选了。他说:“这也是意料之内的,虽然觉得有点可惜。但是还是要接受现实。”国考失败后,他没有选择等待,继续自己的求职之路,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就职于银行。
明年再战,备考的那9个月
“我为这次考试,足足准备了9个月。在这期间我拒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每天就是图书馆、宿舍两点一线。”小亮是这么形容他的备考生活。考取公务员,是他大三时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因为家里大部分的亲戚朋友都是从事个体行业,我想我要和他们做一些不一样的。我很喜欢看新闻报刊,关注国内外大事,经常看《半月谈》《领导文萃》类的杂志。喜欢比较稳定、规矩的工作。也许别人会觉得我的爱好比较沉闷,但是我依然乐在其中” 。
“父母蛮支持我的,不过他们觉得努力了就好。万一没考上也没有关系。但是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考上。”在2015年国考时,小亮的笔试成绩并不理想,没取得进入面试的机会。这次的失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接下去的省考、事业单位考试,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一到考试前我就特别紧张,感觉自己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毫不松懈的备考9个月,却以失败告终。那一段时间我觉得内心很低落。不知道怎么面对接下来的考试,万一又失败了怎么办。”国考成绩出来后,小亮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不再闷在房间里苦读,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备考计划。也正是这样的自我调整,在接下来的事业单位考试中他取得了所报岗位的第一名。“2016年的国考又开始了,今年我的心态和去年完全不同。我也报名了今年的考试,岗位变多了,但是要求也变高了。没了去年一心求上岸的心态,现在备考起来都觉得轻松很多。我相信这是生活带给我的磨炼,我会继续加油的。”自己选择的路,再多的失败也要坚持下去,9个月的备考不算什么,一次失败也不算什么,要鼓起干劲,备考再战!
工作两年,拿起书本继续备考
“刚毕业那年,父母都劝我去考公务员。可是那时候就是执拗,想要选择不一样的路,自己找了一家公司上班了。觉得工作有挑战、忙碌。到现在工作也满了两年,开始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听从父母的,好好备考。”
小彬毕业后已经工作了两年,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使她满意。现在她时常会想是不是要重新拿起书本,好好准备公务员考试,将自己稳定下来。说行动就行动,她马上就报了培训班,为2016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做准备。
“其实大四时,我就有在父母的劝说下准备去考公务员了。但是因为我学的是日语专业,能够报的岗位比较少。而且,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这个专业的,希望自己毕业以后可以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想大学四年学的日语都荒废了。那时候我有想过去当日语老师、翻译这一类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和想象有着巨大的差别。工作了两年还是决定继续备考。”两年的工作带给她更多的经验和积淀。现在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上课备考,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坚持自己,找感兴趣的工作
小黄的父母,在她大一时就要求她以后必须考取公务员这类的岗位。在父母的想法里觉得这样的工作很稳定,也很体面,不累也没有压力。他们认为一个女生只要有个安稳的工作,以后找对象,结婚都能比较顾家,父母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小黄说:“我们都是做个体的,这样的生活很累,每天需要在外面奔波。万一经济大环境不好,一年的付出就没有收获。而且你看看,前几年忙的时候都没时间照顾你。所以还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来得好。不要求晋升,只要本本分分的拿一份工资就好了。”小黄的父母常常用这样的理论给小黄“洗脑”。
经不住父母的一再劝说,小黄也走上了“考公”这一条路。她像普遍的考生一样买回了许多的考试资料,在家自学。她报名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地区的事业单位考试以及省考。“虽然我在读着这些考试资料,但是我的心却不在这。在备考期间,我还是经常关注我自己喜欢职业的招聘信息,而且还悄悄地投了简历。”小黄这么说道。每一次的考试她都去参加了,最终她通过了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同时她自己投的一份喜欢的工作也同意录取她。
因为他在四川北川县做了一家社会性企业——一个茶场,
所有的利润都返回茶场继续经营,也就是说永远不挣钱。
但永新断然拒绝了:
“千万别这样说,我们才哪跟哪呀,跟世界500强相比,
我们也就是微小企业。远远谈不上成功。”
年收入规模不小,而且还在高速增长,
遍布全国几百个分校,几乎覆盖各个地市,
10来年永新把公务员考试辅导做到这样大的规模,
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
在大家眼中,怎么说也算是成功。
然而和他一下午的畅叙之后,
我明白了,他认为的成功,
是与使命、帮助、善良等连在一起的,
但惟独与钱无关。
辅导,72小时没合眼的动力
《大学生》:你的成就感是什么?
李永新:我的成就感,就是实现使命。人都是有使命的,并会慢慢去思考来到这个社会上的使命是什么。我非常相信这一点。
《大学生》: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使命?
李永新:它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比如说你从小可能就乐于助人,你觉得这很自然,就应该是这样子,但慢慢你会发现这是个不同的特质,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子。当你把帮助别人做成你一生比较大的事、重要的事或者以后最重要的事,你会发现这可能就是你的定位,是老天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我大概是2008、2009年对此更加清晰了。
《大学生》:为什么是那个时候呢?
李永新:我不知道,其实以前冥冥当中也会有一种感觉,但是那个时候更加清楚,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之前可能说不出来, 2008年的某一天突然就能够说出来:“老天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这个,你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身边的人,然后再往更远帮助,从企业来讲帮助你的客户、帮助你的学生。”
《大学生》:你在北大上学时当班长是因为这种特质?(永新是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政府管理学院)99届毕业生)
李永新:没错,就是这种特质。我刚到北大的时候他们很奇怪,没见过这种人:所有的事情不是为自己考虑的,全是为你考虑。怎么有这种人呢?
《大学生》:举个例子?
李永新:比如说选床吧,一般一开始会选择个靠窗的下铺,觉得方便,不用爬上爬下。后来发现靠窗的下铺不好,应该选个靠窗的上铺,因为下铺有人坐,很快就把床坐脏了。但我不是这样,你们选吧,你们选完之后最后给我就行。所以我那个位置从来都是最差的,就是在靠门口下铺,大家一推门就可以到我那儿,然后坐下。
《大学生》:您这么做应该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吧?
李永新:我觉得肯定影响到了。我同寝室的那几个哥们也比较仗义,在利益面前愿意舍弃了。我们寝室六个人,现在四个人都在我们公司。公司的人对他们的印象都是比较大度。
《大学生》:这就是领导力。
李永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这是我的使命和追求。
帮助别人时心中会充满爱。你特别爱学生,你看到学生那个东西不会,你看到他那么辛苦却考不过这个考试,你就会特别难受,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帮他。这心情学生是感受得到的。
同事都知道我有个纪录72个小时不睡觉给学生辅导。我坐在这儿,400个学生,16个人一组,一组一个小时左右,一波波过来,我给他们辅导申论文章,一个个看他们写的文章,一个个分析。那时我白天上课,晚上就一组一组过,他们排好班,12点钟哪组来,1点钟哪组来,2点哪组来。
《大学生》:夜里1点?
李永新:对啊!4点、5点、6点、7点、8点哪组来,好,他们全部走了,我一直在工作。然后9点钟再上大课,上完大课晚上再继续干。一连3天72小时!为什么能撑住?就是实在太爱学生了,因为学生太需要你了。他就需要你给看一下:这是最牛的申论的老师,给我看一下我的题目到底哪里有问题?文章结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的开头、结尾和立意还存在什么问题。你给他指导哪怕就一点点,对他可能就有本质提高。所以他们下课后会把你堵在那,让你帮他们看。我就说你们别堵了,你们排好班,每个人的我都看一下。
缘来,势起
《大学生》:你没做其他的行业,会不会做教育跟你的天性有关?
李永新:我觉得肯定有关系。当然不是说我不可以做房地产,我可以做得很成功。但是为什么做教育?为什么做公务员考试?是很有机缘的。本质上和你的使命是有关系的。
我为什么创业?我一开始并不想创业,我想去读研。当时我可以保研,但是同班的哥们也想保研。我一看他那么焦虑,我说算了,我不读了。但那时候很多单位面试都已经结束,就只能去做点别的,就创业吧。
这跟上面说的天性有关,不忍心看着哥们儿的日子那么焦虑,你想帮他,那就只能退,创业去了。未来要做什么你是不知道的,你只要追随天性、使命就完了,这种追随是无形的。
我们一开始做家教,做得很赚钱,那时候《北京晚报》做一期广告几千块钱,但是马上就会收入几万块钱。我们做高考状元演讲也挺赚钱的。又做奥数做得也挺好的,但是最后发现:给孩子讲课你觉得没乐趣。那时候我没在一线教奥数,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副总裁在教。他说这个没意思,对小孩先告诉他要注意听讲,40分钟课里15分钟在讲注意听讲。
后来做高考复读,面对的孩子大了,挺好的,但是你会发现你自己讲不了课,你要请一帮名师、特级教师讲课。这些教师都很牛的,给了钱才讲课,不给钱不讲课,给多少讲多少,他们很难考虑学校的发展,学生需要课后辅导他们也很少管。我很理解他们的做法,但显然我们不能掌握这个辅导的核心资源,自然也就做不好。所以要做就做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而且是自己喜欢的,能有沟通、互动和交流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我们有专业背景,自己上去讲课就好。跟大学生可以交流,又喜欢。
所以你看,人的天性一步一步引导你,全给你引导好的。
2001年,我们做公务员考试辅导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能挣多少钱。当时市场并不大,我们招300个学生,一个学生收240块钱,一年只有7万块钱收入。但对我们来讲吃饭问题就解决掉了,而且自己很快乐,那就做吧。
《大学生》:如果没有2007年公务员考试辅导市场的爆发,现在你没有做这么大,那你会……
李永新:我仍然会很幸福。大小是相对的,跟大企业比我们小微企业都算不上。但是我们很高兴。扎扎实实在做,不要想别的。(公司)很可能将来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企业,我认为完全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中国教育市场是井喷式发展。美国服务业当中教育和医疗是主要的两个支柱产业,而中国教育行业尤其民办教育才刚刚发展起来,中国教育资源太稀缺了,很多教育服务跟美国、日本、韩国,还有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根本比不了。非常可能有教育机构成长起来,将来成为世界五百强。但是你不要想那些,跟你没关系,你只管做好你的事就完了,势到了你想不成为第一都不可能;势没到,你就是小微,微尘一样。所以你不用在乎大小,成功失败都不重要,好好做就行了。
比如说中公教育,我们十年前怎么也想不到会做到今天这个规模。一开始我们也就是面对一件一件小事,然后认真地做好,把课上好,把学生带好。那时候,我们睡地板,一天工作时间比现在长、比现在努力、付出比现在多,但,势还没到。2007年、2008年公务员报考人数从18万增加到31万,从31万增加到54万——翻番式增长。势起了!
有意思的企业
《大学生》:现在你们的员工多了,你如何把你的这些理念感染到所有员工?让他们牢记“帮助”这种感觉——做辅导肯定也是帮助。
李永新:没错。这是企业文化的融入问题,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要完全贯穿,这就对劲了。中公的价值文化是“做善良的人”,就是希望你有颗善良的心。人们为什么会去帮助别人?源于他善良的心,看不了你苦,我心里很难受,所以我就想去帮助你,就这么简单。所以帮助别人源于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有爱的心,有同情心的心。
《大学生》:帮助从善良上长出来的。
李永新:对,从善良上出来的。中公的核心价值观叫“做善良的人”,我们对员工的管理也要体现这点。从入职开始所有导向是员工导向的,你的职业发展规划全部给你规划好、设定好,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要为你的成长服务,我要给你提供培训,我要给你提供非常好的领导,我给你提供很多失败的机会和改错的机会。这样去成长。我们的福利要上去,我们提供免费午餐和晚餐,健身中心,免费的洗澡地方。这样每年要从利润中拿出几千万。
《大学生》:你想用什么词来评价这个企业?
李永新: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企业。我们不再简单追求利润,我们真正追求的是让员工很快乐、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帮助,这是我最有乐趣的。我已经不在乎这个企业利润率是多少、一定要赚多少钱,这个企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下我们这些人干了一个事情,很快乐、很充实、很享受。
双十一我们搞活动,一个淘宝店销售书单天就达到几十万。编辑部原来是编书的,现在300多编辑把自己变成客服,在淘宝的旺旺上做咨询。还有将近100人在库房打包,一天下了几万单,得发出去啊。他们准备了24小时,然后又坚持了48小时,很多人都是两三天没睡觉,这靠的什么?靠金钱吗?根本已经不是金钱的追求了,完全是享受其中,大家一起拍照、纪念,然后留影。我也是,零点的时候我在那,庆祝到凌晨三四点钟,早上七八点钟,我来到公司。就是这样子。你说辛苦,但是我们从来不觉得辛苦,我们觉得很有乐趣,非常高兴。
《大学生》:做茶场这个社会型企业是怎么考虑的?
李永新:也是源自想帮助别人。其实也不一定是茶叶。
《大学生》:也可能是蚕丝。
李永新:对,没错。这很巧合,有很多机缘在里面,我们一直想干帮助别人的事,做一些学校也好、社会型企业也好,但是具体怎么做,并没有很明确的切入点。大学同寝室的同学在西南财经大学做社工系的副系主任,社工系就干这方面的事情,他需要企业支持,这不是一般的企业可以投的,一投投一千万元进去。我们愿意做这事,双方一拍即合。西南财经大学和我们,还有当地民政部,三方在北川共同建设一个茶的企业。
汶川地震后,西南财大去考察的时候发现当地有一个村子就剩村长的女儿带着几个人,他们生活很困难,他们有茶山,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去卖,和外面对接不了。所以西南财大就做了个社会调研项目,围绕怎么帮助这些人更好地生活,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企业,帮他们把茶山买下来、包下来,然后采茶、经营管理、面向全国销售。我们投入启动资金一千万,这一千万不拿回来就放在那了,有了收益就返到茶厂里去,这个企业就活了。
我们还跟北川县政府合作开了五个社工中心。北川地震后建新城,把五个镇全部挪到新城来了,形成五大社区。社区里有很多的问题,有的人可能没工作,也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农村人一下进城了很多不适应。这时候就需要社工中心来帮助他们。我们和北川县政府合作建设五个社工中心,由当地政府出场地,我们出所有的装修、人员、设备、资料,包括图书资料、各种娱乐设备、各种心理咨询室,还有健身场所、娱乐场所。
《大学生》:你的同学来做这些项目的策划方案?
李永新:对,没错,他来做整体规划,我们来出钱出人。我们四川有18个分校,去了很多人。我们一起搞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模式,把它建成社会企业,企业盈利赚钱,赚钱之后再循环着去把赚的钱投入到五个社工中心区去,因为社工中心一开始的投入是一次性的,还要继续有投入。作为企业来讲输一次血可以,不能持续输血,最好让它自动运转,这是这个社会企业的优势之处。这个项目还被民政部评为社会公益二等奖,挺有意义的。
《大学生》:现在服务了多少人?
李永新:整个北川实际上基本都服务了,十几万人。北京总部和分校经常派一些志愿者去,比如有些需要心理咨询,需要人和他交流,他失去亲人之后很孤寂,志愿者就可以去陪他聊。
最大的遗憾
《大学生》:今天聊得很畅快。最后,您有一些什么遗憾的事吗?
李永新: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把学生服务好。现在说句心里话,我觉得最遗憾的一件事情是当年我做高考复读的时候,当时我有决心,我真是这么想的,我说我要做最好的复读学校。然后对家长说,你们把孩子交给我肯定可以放心。很多家长非常相信的,他能感受到我内心那种真挚的情感。但是我后来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一个人可以操控、说了算的。我还有两个合作的人,那一年他们先干了半学期,很多事情已经很困难了,然后交给我做。我把那时赚的钱,三十几万全都投进去给学生做服务。即使那样我仍然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人家是高考啊,实际上相当于耽误了一年啊。虽然我后半学期采取很多种方式去弥补,但还是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