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植被复垦工作;资源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023-01
1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不断的恶化,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政府,要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为社区人民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实现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作出努力。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益处,控制环境污染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有助于保证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珍稀动植物的多样性,从而造福于我们的后代子孙。
2小流域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流域的水电站开发建设,会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占用大量的耕地,砍伐森林,使很多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可能会有很多种稀有动物因此而消失,危及到我国珍贵动植物的种类减少。原有地面上的植物被破坏以后,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具体的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2.1水电站对水中生物的影响
水电站的修建可能会干扰到河流鱼类生物的正常成长,特别是那些需要洄游生殖的鱼类,水电站阻碍了他们的洄游通道,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洄游生殖鱼类的灭绝。另外,建设水电站可能会使河流的水位和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对鱼类的生活周期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改变整个河流的生物生态系统。修建水电站,为实现人工养殖提供便利的场所,但是这种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原有生态数量的减少和珍稀物种的灭绝。由于水位发生变化,使得那些陆生植物彻底被破坏。
2.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在水电站修建时大量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出现裸土地的面积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泥沙淤积,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流入库区的泥沙量也不断增多,使水库的综合效益降低。与此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也不断流失,从而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也增加植被复垦工作的难度。水电站建成后,水体的流速就会有所削减,污水的净化降解机能也会随之减低,这样就会加快水体污染。
2.3 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建设水电站的过程中,水库会淹没大量的耕地,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移民的安置和占用耕地的赔偿工作。例如,长江二滩工程的实施就淹没了1.72万m2,需迁移的居民人口众多,其中只要处理不当就会加剧生态恶化的现象。
2.4对名胜古迹景观的影响
水电站开发肯能会导致一些名胜古迹的搬迁或重建,水电站的形成也会淹没部分文物古迹,蓄水池如果发生坍塌就会导致地质灾害,那么随江而建的古迹也有可能被牵连其中。如在三峡大坝建设的过程中,三峡将会淹没1 271处文物古迹。如云阳张飞庙、巫峡的孔明碑和奉节的白帝城等。
3 采取何种措施防止小流域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针对上面小流域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这些措施如下:
1)水电站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施工过程的监督作用,坚决反对滥砍滥伐,捕杀珍贵动物;
2)对于水电站建设中无法避免的珍稀野生植物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移栽那些低矮的易于成活的植物,对于那些移栽后成活率不高的植物采用幼苗栽培的方法;
3)对于不同的鱼类,可以分别采取建立鱼类增殖站或修建过鱼道等措施保护鱼类的生长。对于外来鱼种的侵入,应该加以严格控制,以避免外来鱼种对原有生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4)大力发展植被复垦工作,优先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易成活的植物,对大坝两岸或水电站空隙地多种植一些保持水土性能特别好的树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到达绿化环境的目的。
4 结论
在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的思想,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尽量少破坏植物。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噪声污染,禁止肆意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的行为。本文主要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小流域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进行阐述,使我们更能清楚的了解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对社会和自己负责的一种体现。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小流域的水电站建设中,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刘德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生态 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2004.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导言
随着人们社会认识的逐步提高,由于修建水利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被重视,但是目前水利工程的不良影响还有能制定出一份国际公认的评判标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评价问题的存并且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我国防洪、灌溉、发电等事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完善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含义,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环境所造成的损伤有时十分严重。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指的是在管理权限上的划分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由于水利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征,使得管理体制不容易保持固定的模式。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权限必须与企业所承担施工任务的规模、性质、地区条件等相适应,并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规章制度是指企业职工在例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应遵守的有关方法、程序、要求及标准所做的规定。由于这种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关系,根本就不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多年来造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应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二、建设水利工程对陆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树木、农田、草丛等植被造成破坏。伴随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施工单位必须实施工程占地等,必然会对植被造成大量的破坏,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许多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入河道,直接对河道两旁的环境恶化了,于此同时还导致地区饮用水污染。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对动物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让动物们都被迫迁移至其他地区,最终造成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在运行水利工程时,也会造成许多植被遭受水利工程的破坏。在河流的附近,有各种各样的植被生长,然而环境的破坏使得植被的生存环境被改变甚至丧失,直接减少物种的群居,导致该区域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结构产生转变,让该地区的生物结构链发生改变。
三、建设水利工程对天然河流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一般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建设水利工程,这样直接导致河流长久演化而生成的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让河流原本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发生了变化。在天然的河流上建设水利工程会造成部分河段水流的含少量、水深等发生变化,从而对河流的上下游水文泥沙也产生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水温、地质环境甚至该地区气候。建设水利工程会让天然河道的水温和水质发生,特别是建设水库的情况下。由于水库具有水面较宽、水体较大等特点,并且水面容易受到太阳的辐射等,让水库的水温具有特殊的结构。当水库进行蓄水后,因为水面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要比陆面发射率小,使得水面的热量辐射值直线增大,导致水库蓄水之后坝前水温要比天然河道的水温要高,水温变高会对鱼虾类的水产品生存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对鱼虾类产量造成影响。建设水利工程还有可能造成该地区气候发生变化,特别是建设了水库情况下,水库拥有较为广阔水域,其水汽蒸发量远远大于水库建成之前,大气层中的水汽明显增多,造成此区域的湿度上升,降水量增长,雾天越来越多,改变了原本的气候环境。
随着人们环境的保护意识持续增强,人们逐渐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持平衡对人们的生存越来越重要。当我们积极兴建水利工程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工程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为原则,正确的处理建设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让二者之间能够和谐的发展。因为当前社会对环境问题尤为的重视,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也逐渐的提高,运用专项学科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改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将能够让环境保护的工作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四、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水利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41-01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已进入“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发展新时期。水利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确立环境保护目标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施工区域内的植被、古树木尽量做到保护到位,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认真作好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
2.1 防止施工扰民与运输道路污染
1)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与施工区域附近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造成噪音污染的,要事前通知。夜间十点后,禁止施工产生噪音扰民。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和河道,并安排专人进行清理废料,防止环境污染。
2.2防止空气污染
1)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凿裂和钻孔施工尽量采用湿法作业,减少粉尘产生,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
2)禁止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味的气体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许可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2.3 加强水质保护
1)砂石料加工系统产生废水的处理。产生的废水经沉砂池沉淀,去除粗颗粒物后,再进入反应池及沉淀池,为保护当地水质,实现废水回用零排放,在沉淀池后设置调节池及抽水泵,采取废水回收循环重复利用,损耗水从河道抽水补充,与废水一并处理再用。在沉淀池附近设置干化池,沉淀后的泥浆和细沙由污水管道输送到干化池,经干化后运往附近的渣场。
2)施工机械维修含油废水一律不能直接排入水体,应集中收集后经油水分离处理,水中矿物油浓度不能超过5mg/L以上,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严禁排入河道,污染水质。
3)施工场地修建给排水设施,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河道,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保护开挖临近建筑物和边坡稳定。
4)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淀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
5)每月对排放的污水监测一次,发现排放污水超标,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应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进行纠正处理。
2.4 固体废弃物处理
1)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运送至指定弃渣场。
2)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要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防治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及影响其他工程的施工和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施工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理,使场地平整,利于复耕和覆土绿化。
4)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箱,防止垃圾乱堆乱放,定期将垃圾运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
2.5 水土保持
1)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在建设施工期间的落实,遵循《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倡导绿色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技术、节材、节水、节地和节能技术等。
2)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外的土地,破坏庄稼及植被生长,造成水土流失。临时占地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来地表面貌及覆土。
3)施工期间采取设置给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他环境资源;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和其他地物,不乱砍伐林木,不破坏草灌等植被;进行土石方开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生物保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6 生态环境保护
1)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林木,严禁在工地附近砍伐树木,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古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的,必须设置围栏并加以保护。
2)在工程施工完工后,按要求拆除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生态环境恢复。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1.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多数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既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河流形态,也减少了湿地的面积。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后,造成水流的不连续和断流现象,有些河流由于进行梯级开发,更是形成了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 生态环境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失态系统。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一定的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现在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又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道断流,导致水质、含沙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及河道泥沙的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污染物就会扩散,使得复氧能力降低,也使得水库区的自净能力变弱;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气,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条件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动物的生存境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部分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动物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水面增大,流速减缓。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土地占用、居民迁移安置、交通道路、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损失。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该区域的人们搬迁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但是如果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在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必须谋求科学化、法制化的途径 ,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对可能造成的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影响程度,评价拟建水利工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程度,提出相应的保护及恢复处理措施。
3.2 建立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工程完成阶段建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关键词】矿区的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11-01
目前社会中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就是煤炭,煤矿的开采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始终都是依赖经济建设。另一方而,由于大量的煤矿开采,已经导致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主要的影响有:噪声污染、水源污染、地而塌陷和释放危害人体有毒气体等。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只有合理的开发煤矿资源,才能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一、煤矿的开采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一)煤矿的开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
一是大而积的在地而上堆放煤矸石由于煤矿的开采主要是利用井巷挖掘出埋在地下的煤炭,在地而上进行开采的时候会有一些废石产生,例如大量的煤矸石以及少量的废土石等。大量的煤矸石在地而上堆放会影响矿区的生态环境,随着煤矿开采的规模的加大,堆积的煤矸石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二是煤矸石的占用而积较大,会导致地而植被的破坏。由于某些煤矸石具有白燃性并且释放出有毒气体,而中国的煤炭白燃现象的发生最为普遍。煤矸石白燃时释放的有毒气体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这些气体会随着雨水进入土地以及河流,严重污染了矿区的生态环境。
(二)区域塌陷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
因为煤矿的开采几乎都是在地下进行的,所以在地下开采的时候会导致地质结构的改变,也会使得矿区周围的地质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矿区周围是农民的耕地,则由于采空区地质情况的改变而导致了塌陷,则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果矿区周围有河流以及湖泊等,则地质结构的改变会导致这些区域的塌陷,而且水会通过塌陷间隙进入地下开采区,有可能导致矿难的发生。如果矿区周围有村庄以及大型的建筑物等,则地质结构改变所导致的塌陷会对居民的生命造成威胁以及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三)矿井涌水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
在对煤矿进行地下开采的过程中,矿井中的水会随着井巷深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向外涌水。由于我国的煤矿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不仅仅来源于地表的水资源,大部分都是由地下水资源供应的。因此为了保证地下水资源可以得到保护,必须对煤矿进行合理的开发。如果地下的水资源大量的流出,则会导致地表植物不能得到很好的生长,而且流出的地下水由于受到煤矿的污染,水的质量也不好。如果不对矿井下涌出的水进行处理,则这些水就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土壤的质量,会导致地而植被的破坏。
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采用新型的采煤技术,减少煤矿废物的排放量,对井巷的结构做出改进。在传统的煤矿开采技术进行改进,对煤矿进行合理的开采,确定适当的开采深度,利用有效的方法减少煤矸石的数量,降低开采成本。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优化了煤矿的开采方法。
2.加大对煤矸石的利用,减小煤矸石的堆放而积。煤矿开采中所产生的煤矸石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堆放而积较大,不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但是煤矸石却是一种基本的建筑材料,为了解决这些煤矸石,可以对煤矸石进行加工,将其制成砖或者其他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将煤矿开采中的产物煤矸石用作建筑材料,可以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使得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3.加强对采空区域的保护,由于煤矿在开采完成的时候,会在矿坑周围塌陷区,而这些塌陷的地方会改变地而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塌陷的区域会由于地势较低,导致水流入矿坑中,对矿区的开采安全造成影响。所以,为了减少塌陷区域对煤矿开采的影响,必须合理的保护采空区域。
三、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有很多,上述的几条是最为重要的,此外,也应该增加矿区的绿化而积,避免因为水土流失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矿区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矿区内洒水降尘,对矿区的空气质量进行定期检测,通过提高空气质量来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当然也应该在矿区向工人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宣传,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向人们传递一种合理科学的人与白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他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四、结语
因为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开发能源之一,所以对煤矿的开采程度影响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扩大,其也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所以,为了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开采煤矿,需要将煤矿的开采技术提高,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合理的使用煤矿开采设备,减少在煤矿开采中所产生的噪声,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丽娜.煤矿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煤炭技术,2013(12):77-78
[2]徐占军,候湖平,张绍良,丁忠义,马昌忠,公云龙,刘严军采矿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05):232-240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冰,张磊,蒋晓威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视野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6(1)
[2]田甜,成帅,张明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2015年长春市居民生态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3]汪玲,刘晓东.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港工技术,2008(6)
[4]李俊,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4(3)
[5]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等.城市环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7(6)
[6]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7]兰青,陈英.城市环境铂族金属分布特性及生态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5)
[8]杨国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出路———以阳泉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8(16)
论文摘要 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城市中罕见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其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现下的经济法理论、环境法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已实施的法律法为支撑,从相关立法、执法、司法等几方面对贵阳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法律构建方面提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 补偿制度
近年来,生态补偿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词的诞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现阶段的生态补偿制度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虽然我国的生态补偿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林木业、自然保护区、遏制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为此,建立和完善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制度仍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以此来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对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之概况
贵阳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项目,对于爽爽的贵阳而言,湿地公园的建设很是重要。目前,在贵阳市主要建设了两大湿地公园:花溪湿地公园和小车河湿地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十二公里,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什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适宜的气候和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径流量9.84亿立方米。另外,花溪河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点。其次,小车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多样性的优势,突出海拔落差和梯次植被特色,彰显良好的河谷生态,在公园内建设有公用配套设施,并配有完善的垃圾处理、排污治理、慢性系统等功能,是展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小车河湿地公园的建设直接惠及城市西部、南部的60多万居民 。
贵阳市中这两大的罕见湿地公园,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甚枚举。为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笔者认为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生态补偿制度,促使人类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生态环境,以此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 建设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下天然湿地的生态补偿更是毋庸置疑。曾经学者们甚是担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已上升为了重要的法律问题,在201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时候,首次将公益诉讼列入法律规范之中,这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某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上已有实践。众所周知,生态补偿制度适用于环境破坏甚是严重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对于湿地公园的运用却是几乎没有先例可寻。为此,免不了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会有缺失,或者是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根本就不健全,导致在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的时候出现漏洞,以至于给那些损害湿地环境的人以可乘之机。在此情况下,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就会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从而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如此看来,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湿地公园生态补偿不到位,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制度是偏主观判断的制度范畴,其在被有关部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补偿中,生态补偿标准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如果判断不到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判断标准误差较大,就会对被补偿人产生不公平。这样不公平很可能会导致对于生态建设付出的人、对环境保护付出的人而言,他们以牺牲自己的固有利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产生利益不均衡。而由此产生的利益不均衡、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就会导致生态保护与建设者之间存在的心理落差,进而滋生不满情绪,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三)湿地公园生态破坏严重,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公民早已远离了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每天都是和现代化的设备打交道,这固然就免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建设不安全,很有可能就此引发生态危机,从而触发生态威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就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结果。贵阳市具有“凉都”之称,“爽爽的贵阳”也是家喻户晓,这些称号来源于贵阳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气候条件。笔者认为,如若我们不对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那生态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态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三、 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这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经济法这一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湿地公园而言更是对至关重要。现笔者就从外部性、公共物品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所需的理论基础。
(一)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经济法这门学科里一个独有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环境造成非自愿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人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或者是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的效用,由此外部性就可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法学科里的一个分支,也具有经济法学科应有的基本特征,外部性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外部性理论是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有力理论支撑。“鼓励和保护正外部性,预防和制止负外部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规制外部性方面,行政法主要从明确政府的职权和职责、强化正当行政程序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眼,发挥重要作用。” 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定会造成外部性的影响,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对此,对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予以付出的人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奖励;相反,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而言,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经济法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个人或企业,通过授权政府采取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使私人的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的部分得到补偿,以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现象。”
(二)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公用的物品,当人们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因为人的本性,会导致人类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共物品,由此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当人类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因为目光短浅或者利益使然,就会促使有的人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因为一己之私而损害生态。诸如很多人在享受环境的时候故意破坏环境,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暂时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至于会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希望享用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对环境建设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殆尽、生态逐渐恶化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制度,给予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损害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一定的补偿,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予以惩罚,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致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实现社会与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多元目标相互协调的新型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代人有权使用资源和享受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当然地也有责任为后代人保护有限资源和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当代人同后代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代人都应当对后代人负责。“可见,为了防止当代人为有利自己、以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滥用自然资源,在法律上承认代与代之间的权利和当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四、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
(一)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
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第二大法律体系,其重要地位是举足轻重。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只有明确湿地公园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才能顺利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对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定,是其重要依据。在应对生态危机的法律对策中,希望国家能将生态补偿列入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中。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明确对生态补偿的规定
《环境保护法》虽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但其对生态补偿的规定提及甚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律,存在着大量的缺陷,环境保护法更多地侧重于保护环境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和粗略的监督制度,而关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却是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做一定的理念更新,毕竟法律是滞后的、僵硬的,法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不至掉队。将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上升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促使国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法制化,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促使生态补偿有很好的法律积淀,更重要的是对湿地公园的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生态林业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林业产业时要做到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统一,就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保证生存环境不被破坏。换句话来讲,就是我们人类的各种发展活动都要有一定的限制,保证自然环境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林业可以划分为山区林业和平原地区的林业,不同的林业也有不同的功能。①山区林业:更注重的是在保护环境下达到经济收益的最高,这种保护生态环境方法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现状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并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产品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平原林业。所注重的是环境的保护,所要求得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2生态林业发展和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去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林业被提上了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尽管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去完善生态林业这方面的管理,但现实中森林破坏率要比我们见到的多,十几亿的人口对坏境的危害持续时间久,所以在生态林业的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1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精确度
现代社会中有些管理者放弃了前人的精益求精,开始追求在任何事情上面的随意效果,管理中不专心。比如,认为已经管理了就一定会收到效果,不注重细节。使得那些偷偷砍伐树木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利,在一定成度上破坏了生态林业的建立。
2.2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只注重眼前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人们的目光变的肤浅,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没有从长远利益考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环境保护这方面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及自然资源的极度浪费。
2.3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
尽管我们处于科技发展的时代,但是面对我国广阔的土地,不同类型的质地,人类面临的难题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技术无法很好地利用,面对在生态林业中遇到的问题,人们无法形成一个非常适合的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林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
3承德市生态林业管理现状及发展建议
3.1承德市生态林业管理现状
提到生态林业管理,笔者比较深刻的是承德林业管理措施,承德市是北京近郊的林业发展地,目前林业发展比较优先,克服了长期以来的人们忽视生态环境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断改进和发展。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承德县对广大党员进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教育,围绕着“美丽承德县建设”的这一新兴主题,并且充分发挥的所具有的一切社会和自然优势,着力打造“民生林业”,建设“绿色银行”,并且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这些措施促进了承德生态林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
3.2发展对策
3.2.1观念的转变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转变人们的观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比如颁布一系列促进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防止偷盗者不断增加。
3.2.2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生态林业的多功能建设,使得在保护生态环境时可以使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得到很好地利用,实现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2.3科学的管理
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前的管理方法,促进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在每个生态林业区都应有专业的技术和专业人员,并且要加大监测的力度,使得林业管理系统有效。
4小结
一、 能源的形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食物(它和别的动物的食物没什么区别),另一种是为了加工、熟制食物、取暖所需要的柴薪为主的植物性能源(早期的重要能源)及煤、油、电等工业型能源。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时代人们熟制食物,取暖所需的能源,主要以植物性能源为主,来源于自身周围的自然植被;同时人们为了修建房屋和制造用具,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大量的从周围的植被中采伐木材,这种活动在早期的人类生存历程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并随着地理位置和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同有所不同,一般的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对植被的采伐量大于人口密度小的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类从自然界被动的掠夺能源的同时,又积极的开发利用能源,如早期的狩猎、放牧、农耕、捕鱼等,这种开发利用或掠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系是:某一地区人们对自然植被(能源)的累积采伐量大于当年或数年内该地区自然植被的累积增长量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将逐步恶化,直至自然植被的永远消失,不利于人类不能生存;反之某一地区人们对自然植被的累积采伐量小于当年或数年内该地区自然植被的累积生长量时,生态环境将好转,有利于人类生存,当累积采伐量和累积生长量相等时达到自然平衡。当然,这种关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一但这种关系遭到破坏时,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同时,人类不但采伐自然植被,而且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
二、 能源的利用或掠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早期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量的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或植物性能源,工业革命以前的农耕时代,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大量的森林、草地被开垦成粮田,种植粮食给人类提供食物,过度的垦荒和放牧使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人类为了加工食物和修建屋舍,又从自己的周围环境中砍伐树木,掠夺植被,这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土地的沙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持续步恶化,这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由于环境的变化,形成人口的迁徙,战争的频繁发生,疾病的传染,人口数量减少。这种情况是早期人类文明和社会人口数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在被动的接受这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又主动的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以家畜粪便为主要燃料,住进毡房内,随水草而迁徙;农垦区的人们则以植物秸秆为燃料,充分利用农作物的废料;无树木、环境恶劣的地区,人们住进窑洞生活。而早期的城市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几度兴衰,变迁。
三、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已具备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已具备条件:
1、人们加快了新型能源的利用(煤、油、电、汽等)速度,对植物型能源的利用,随着该地区工业发展而减少,新能源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但在城市完全被人们使用,而且在广大的农村也逐步代替植物型能源,从而减少了过去对对植物型能源的完全依赖,为植被已遭破坏、生态恶化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增加,这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食物需求的增加不断的被人们所解决。反过来人口的增加、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为植被的恢复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保障。
3、许多新型工业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其它材料的广泛利用,为人们修建居室提供了许多替代材料,城市和农村在建房上对木材的利用率逐年降低,极大的减少了对树木等植被的依赖程度,这为自然植被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4、国家林产政策的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积极通过林产业、旅游业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目的。
四、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对策
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大致分为以秦岭、祁连山、昆仑山以南的湿润地区和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部地区海拔较低的川区和高原,被农作物和高原草场覆盖,但许多山坡和山地,由于地理、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原因,部分被森林覆盖,但大部分,这在长江、黄河上游的流域地区尤为明显,是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而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十分脆弱,再加人们不合理的开荒种地和过度的放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该地土地沙化严重,形成中国沙尘爆发生的策源地。
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恢复植被的规划,因地制宜的制定恢复植被的方案,大力进行退耕还林工作,加快自然植被的恢复速度,特别是北部干旱地区,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成果,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增加国土面积植被的覆盖量,提高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