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人才培养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现状

第1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现状;解决策略

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经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是这一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需要提高高校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

1.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现状

1.1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欧美那些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很先进,拥有完善的培养模型,拥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法,不同的学院类型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可以往不同的机构、企业输送人才,而我国相关的体育学院和体育系,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有效性,只是将体育经济学当做体育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选修,在人才的招收以及培养上方法和形式都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但是市场上各体育相关的企业却需要很多的体育经济型人才,这说明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严重的供需矛盾。

1.2体育经济人才的师资队伍分布不平衡不合理

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的水平也觉得了培养的效果,需要同时有体育和经济方面的教师,组建成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办了这一学科专业,也具备了一些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中经济与管理类的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师资力量也很不错,具备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师也都在这样的学校任职,而没有去体育院校,使得其缺乏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师资资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1.3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学科条件还不成熟,需进一步完善

在体育人文科学方面当前很多的体育院校以及高校都增设了体育人文学的专业,还有一些高校对这一专业进行了完善,开设了体育产业、赛事经营等研究方向和专业,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等也开始注重体育经济这一类型的人才,纷纷开始招收这方面的研究生,还与国外的院校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开设了短期的相关专业的硕士班课程。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日益繁荣,市场上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需求也很多,而我国开办的相关专业发展的还不是很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1.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要想培养好人才,就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的高校在这些方面上仍然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无法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很高,既需要体育竞技人才,还需要体育的相关人才,如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经济型人才等。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体现全面性,能够将综合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学实现有机统一。

2.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经济学科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这也说明了这一类型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在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其他与体育相关的内容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比如有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法规更是需要注重,除了体育知识,还要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论和政策,能够了解现代化经济的分析方法,综合上述要求,可以分析出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体育或者经济相关的职业,如各运动项目,经营管理健身娱乐行业,进行体育经济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计划和经营管理等。这一培养目标的设定,也对专业的教学以及课程的设置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将经济学科相关内容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上,用体育相关内容的教学辅助学科的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市场上对于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实地的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的调整和完善进行的计划,让教学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要紧密联系市场,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3.1转变传统的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

欧美体育经济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人才培养上要比我国发达的多,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会发现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具有科学、明确、具体、有效的培养目标,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则是大目标、全面培养;他们的公共课设置上比例突出,可以发现他们的专业课教学设置是有效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并不是追求多,而是追求课程的精,在教学上他们更加注重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会使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相比于我国,他们重视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实践的环节很多。因此一举我国当前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要想提高其有效性,就需要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节上都需要进行同步的改革,丰富它们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建构出一个科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其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有特色、多层次、立具体化以及全方位。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这三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外创业教学这三个教学环节需要有机结合到一起;在教学方式上都注重对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教学这三个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践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等也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要想实现体育经济人才的有效培养,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首先教师需要掌握这一学科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再把握这一学科教学的规律,要与社会相联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有效的实现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和学生的就业实现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好的就业。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教师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如指掌,并且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能够不断的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以往的学科教学方法,能够积极的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参加多样的学术活动,要积极的坚持学习,对于新的学科理论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保持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进行观念,能够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从而能够建构出科学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满足社会对体育经济人才的新需求。

3.3更新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理念,优化体育经济人才的选拔模式

高校的体育人才选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的培养目标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来制定选拔的理念,对以往的选拔理念进行创新。搞笑的学科人才需要能够满足高要求、高标准、有特长的原则,并且对于以往教学中强体弱学的教学观念要进行改革,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文化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的年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遇见问题时能够有效的进行解决。这就需要高效在进行人才选拔的时候,需要同时注重综合文化课成绩,加上体育特长,以此来提高选拔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3.4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拓宽办学渠道,建立专业的校外培训基地

在这一学科中包含很多的内容和课程类型,体育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都包含在内。这些课程的教学如果都通过本校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就会让教师觉得有压力,教学任务会变得很大,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能够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能够和当地的拥有财经专业优势的高校进行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强和高校之间的交流,要加强和学校所在地的体育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多方联系,除了教师教授课程外,还需要专门聘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体育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产业开发部门的专业人员能到校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体育经济能够有更深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要进行多方合作,拓宽合作的对象范围,如体育相关的产品制造企业、服务公司、中介机构、健身休闲娱乐公司以及健身俱乐部等,加强和他们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去公司进行实践和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多样平台。另外,高校还应该和国外的优秀高校多进行交流,以及合作,能够吸取他们身上的长处,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更好的建立校外的培养基地。

4.结束语

体育经济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因此使得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缺乏一套完善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还在不断的找寻科学、具体的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应该改变以往的体育经济教学模式,更好的满足社会上这一学科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回寅,王兆红.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经济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陈超.应加快我国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2

[3]刘红华,林勇虎,曹连众.国内外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借鉴分析科技成果纵横.2011

[4]马海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1

第2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培养体制,2.激励机制,3.教育质量,4.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社会基本保障等。他们研究的结果认为,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选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离不开教育部门支持的。

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现状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竞技体操已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世界属于领先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当面在竞技体操的理论研究方面非常不足,虽然国内运动员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对竞技体操的理论研究还需要研究相关的理论框架,使之具有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等特征。可想而知,竞技体操的研究尚且如此,对于竞技体操的后备人才的研究就更加稀少了。

在研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陈道裕、郑婕和虞重干三位学者以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入手,他们分析了当前的竞技体育均存在的培养模式:“业余兴趣体育活动中心――专业型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省(市)队――国家队(国家二队、国家一队)”等,他们研究的焦点在于阐述当前竞技体操下后备人才的培养经费的不足、文化课程教育的滞后、运动员处理不好文化知识与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同时更加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都是当前体育相关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前不久的前全国体操冠军张尚武的沿街乞讨事件,因此,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方面国内体操后备人才现状的过程中,侯云(2006)在论文中阐述了当前我国各省市、东西部地区体操人数培养的失衡现象,文章阐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体操后备人才远远多于其他地区。针对此,作者也提出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实现地区均衡,克服某些地区不能全面发展的现象。而均衡主要包括地区均衡和男女人数均衡,不能偏一方,发展另一方。走“双均衡”培养模式,可以改观我国竞技体操现在出现的南盛北衰,东强西弱的不正常现象。杨再淮,俞继英在《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论述认为,后备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要想取得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培养是实现体育强国关键之所在,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研究各省、各地区体操现状方面,2005年,王永明研究山西竞技体操的发展现状,主要提出了山西省当时体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练队伍自身的培训和建设,完善相关制度。2005年,欧阳锡禹,郑烨阐述了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主要有六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包括管理方面的体制、训练相关选材和器材、训练及人员的基本生活及物质保障以及教练员和裁判员自身的素质提升等。在研究陕西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方面,王立伟2005年研究指出需要加大陕西的科技投入,在思想上加强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从多方面入手,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壮大陕西的竞技体操队伍。

在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研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研究方面,2005年骆意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了广东、湖南两个竞技体操大省的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阐述两者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得出湖南省在竞技体操的综合实力稍逊广东省。从而提出发展竞技体操还是需要有力的经济发展条件。

郑烨在《我国2008年奥运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派出的体操人员来看,我国的竞技体操后备资源非常充足,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其别是男子运动员技术娴熟者众多,而女子后备运动员相对薄弱很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学者在研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方面主要停留在基础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各省、市、自治区各自存在的问题方面,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并不可行的政策导向,实则较为肤浅,尽管如此,这些学者的研究还是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员的研究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学者从整体对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进行那个长远细致的规划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也是当前学者急需研究的领域。总体而言,我国竞技体操在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安置等方面没有具体的政策出台,造成了科研状态欠缺、空白;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良现象,这也与我国体育强国的终极目标相悖。因此,在未来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上需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竞技体操科研力度,是确保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赵建.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3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43-02

[作者简介]兰诚(1973―),男,瑶族,广西宜州人,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运动休闲。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总和。201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11000亿元,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主题。[1]但是在蓬勃发展的态势之后,体育产业人才少、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被动局面,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市场敏感性强的体育管理人才、诚信与营销技巧兼备的体育经纪人、具有独立策划能力的体育营销人才、赛事管理人才和体育翻译人才等,将是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体育学(二级学科)―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模式,主要由体育学院和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点是培养体育管理人才,毕业生多数是在体育行政系统或教育系统工作。二是“管理学―工商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用人单位与体育院系或商学院合作,采取合作办学和委托培养方式,培养某一项目的体育经营人才。三是“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体育产业”模式,多为财经类院校采用,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目标主要放在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四是由高水平运动员转型,例如姚明、朱建华等体育名将,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经营开发活动,利用其知名度开拓国际市场。

广西当前主要采用第一种模式来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区内有四所院校开设有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或方向,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经济学、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科)、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科)、广西大学(体育产业管理、成人高等教育),每年总共培养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200人。此外,部分有体育系的院校,如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只是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有体育产业方向的相关课程。第二种模式对培养机构的资质要求较高,广西在这一块是空白。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开办体育产业MBA。第三种模式中值得一提的是广西财经学院,它是广西唯一以经济管理为主干学科的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筹备开设体育产业本科专业。第四种模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宁体育园,吸纳了一大批专业队退役优秀运动员在园区内担任培训教练,在体育培训业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二、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缺乏前瞻性的人才需求预测

人才预测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内部包含有人才的需求量、拥有量以及评价等方面的预测;外部受制于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预测时间性强、信息量大、分析综合频繁、结构复杂,单凭经验是不能胜任的,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效完成。因此,如何科学分析广西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面向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实际岗位,以社会需求为原则,从人才培养和人才供需的角度来进行前瞻性的人才需求预测,将是提高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规划人才培养规模的首要难题。

(二)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竞争力薄弱

一是培养人才的层次偏低,广西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以本科和专科教育为主,目前我国有近40所高校设置了体育产业专业或方向,以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已经提升到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对广西体育产业学科专业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2]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狭窄的现象。三是缺乏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广西高校中至今尚未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更无法扮演智库的角色。

(三)广西体育产业整体环境发育不良制约人才的需求

国内知名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几乎都来自东南沿海省份,它们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远高于包括广西在内的西部地区。[3]在国内其他省份开展得红红火火,并形成有稳定市场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俱乐部联赛,至今仍未在广西找到市场。2013年国内有6个省市设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基地,11个省市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协会或产业集团,13个省市开展了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而广西在这几个方面处于空白。[1]相比而言,广西由于长期的经济基础薄弱,体育产业的主体规模偏小,整体还处于分布散、效率低的状态,体育产业竞争力较低,这无疑将极大制约着我们培养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空间。

三、改进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规划

广西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中心,需要高层次、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支撑。我们首先应对广西体育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剖析,然后选择科学的预测理论和模型进行科学计算,立足于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视角来大力狠抓体育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在规划战略远景时应把握以下方向性原则:培养体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面向广西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动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需求。在专业定位方面,必须把目光聚焦在广西,设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作为龙头、辐射至国际贸易、金融、营销等学科来构建具有行业特色并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专业结构体系。在特色与优势方面,要具有国际性眼光,主动适应自贸区的“服务贸易”建设和发展趋势,选择“体育经纪”的专业方向,力争成为在国内乃至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具有独特建设理念和超前建设意识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首先必须是提高师资力量的竞争力。师资不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学科专业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广西高校迫切需要探索新思路与新举措,建设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实现体育产业的学科专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一是打造学科专业带头人,不仅要求他在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和攀登学科前沿上表现出高超的胆识和能力,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手段,跟踪并逼近体育产业专业的研究前沿,能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自身的优势以及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果断地选择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申报承担国家社科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编写教材等途径,成为学术视野开阔、在广西区内体育产业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学科带头人。二是建设骨干教师团队。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发掘培养内部人才,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质;鼓励专任教师到体育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行业内优秀管理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三)优化市场环境,发挥体育产业人才的用武之地

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不足、政府过多包办、体育产业人才无用武之地,是当前广西体育产业整体落后的症结所在。广西目前没有专门的体育中介机构,仅有部分广告公司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充当赛事中介的角色。因此,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体育产业主体,大力培养体育经纪人,将是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现阶段的重要催化剂。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优化体育市场环境,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另一方面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上万亿同比增长11.91%[EB/OL].(2014-12-30)..

[2]钟天朗,张林.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0.

第4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词]业余体校 体操运动员 后备人才

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与本国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构成整个竞技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不同国家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各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同。

一、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通过对影响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进行统计处理后发现: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后备人才的训练机制、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激励措施、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教练员队伍建设、后备运动员的来源等因素。影响后备运动员发展的首要因素当是教练员因素,其队伍建设情况、执教水平和激励机制对训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话:“严师出高徒” 。影响业余体校后备运动员发展的第二因素是训练的外部环境,其中训练经费的投入、训练场地设施及管理体制构成了影响训练的工作环境因素,只有良好的外部训练环境因素才能保证运动训练过程顺利进行;当然运动员来源及教学与训练的矛盾问题以及运动员出路也是影响业余体校体操后备运动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出影响业余体校体操后备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素,对于遵行后备人才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 加强业余体操教练员队伍建设

加强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员队伍建设对于运动员发展和科学化训练非常重要,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效益的主要因素。目前,现代体操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更需要教练员有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也需要教练员具备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或方法进行训练的能力[29-32]。然而,目前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员高学历人数较少,导致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水平和科研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当前训练对其的需求,因此,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三、建立“体教结合”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体教结合”是既遵循训练规律也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的业余训练体制,是新时期少儿训练的一条新路,其意义在于解决后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是否能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该体制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文化素质较高的优秀体操后备人才,为本省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该体制的实施还解决了家庭及社会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对于扩大体操后备运动员的选拔非常重要。

四、逐步完善业余体操训练条件

体操训练是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要使用大量的技术和信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具备包括物资条件、医学监督条件和科学指导条件等完善的训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化训练,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体操后备人才。具体措施包括:加大体操训练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拓宽训练经费的来源渠道,可尝试与企业合作,积极筹资,促进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建造现代化科学训练场馆及设施,更新器材,保证体操训练的顺利进行;建立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的训练实施群体,配备足量的科研人员、医师及营养师,或与其它高校科研人员合作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五、业余体校重视科研工作

目前,科学研究己广泛应用每一个学科领域,体育也不例外。体操项目要想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这样才能使我省体操项目在全国舞台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采用高科技手段与体操项目的训练相结合,并使现代科技服务于它,才能不断加快体操训练的科学化进程,进而促进体操运动水平的发展。因此,可加强与高等院校体育科研团队密切合作,运用先进的仪器或手段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解决训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运动训练效果。积极为教练员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和承担相关的科研任务,或对其制定相应的科研任务,鼓励他们在训练的同时多做研究,不断地用理论研究成果促进训练的效果;相关职能部门在投入训练经费的同时,应多增加科研经费,使教练员能真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虽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这种“举国体制”是在我国体育界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和总结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育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受政府较多的干预,政府统一管理和规划后备人才的培养,资金投入也由政府资助,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我国一些劣势项目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这些项目一旦失去了政府的支持,可能就无法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明.山西省竞技体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

[2]侯云等.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

第5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1.1素质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纠正教育实践中的“应试教育”倾向,教育部开始酝酿素质教育改革思路。到了90年代末期,党和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规定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6]。尽管素质教育的提法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中出现了“重实践轻观念”的狭隘现象,导致素质教育改革呈现出“技能培训”导向型低层次的极端实用主义倾向。

1.2当前素质教育的反思———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既包括知识与技术的教育,还包括了价值观念与态度的教育,后者即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8]。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有别于职业培训机构,不仅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而提高对知识的选择、判断以及发展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是达到这一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这在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激烈、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更具特殊的时代意义[8]。

2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

2.1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去人文化趋势明显

2.1.1课程设置中的去人文化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为了扩大生源,高校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理论及技能方面,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规划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市场营销、餐饮管理等,而对人类学、社会学等和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往往被排除在外。

2.1.2课程重构中的去人文化现象基于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方面的局限,绝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以提高学生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往往无意识地成为实用主义的代言人,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关注如何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注重教授学生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旅游管理中的伦理价值观,使讲授内容表现出去人文化的特色。

2.1.3课程选修中的去人文化现象除了教师的能动性之外,学生在教学内容选择中同样具备一定的能动性,可以通过选修以及对教师授课内容的选择性接受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局部重构。然而,实践表明,同学们在教学内容上则同样秉持效率的原则,主要考虑该内容是否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热衷于选择那些技术性较强的、和就业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对和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文社科类内容缺乏兴趣。

2.2低人文素质引发的专业认同及职业道德危机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去人文化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的低下,进而引发了旅游管理人才的对本专业的认同危机和职业道德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学生及老师对旅游管理目标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缺乏对旅游活动引发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知识的足够关注,这种价值目标导向直接引发了旅游管理中“经济利益至上”的管理哲学,引发管理中的道德危机,例如,三亚的宰客门、张家界世界遗产管理引发的黄牌警告等事件,制约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学生对本专业的价值认同度低,学习专业知识也只是为了以后找口饭吃,还有另外一些同学则通过转专业、辅修等方式另谋出路。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同学也因为缺乏对专业价值的认同而出现转行,引发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流失。

3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3.1正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作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正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把提升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写入培养计划中,为培养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尤其是在教育成果的考核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指标应该涵盖学生人文的素质。

3.2围绕人文素质提升目标增设人文素质类教学内容

改变以往效率主导性的培养计划,围绕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加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旅游产业属性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以及对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以提升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价值的认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具有更高职业道德的旅游管理人才,并减少旅游管理行业人才流失。

第6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词】动画;人才培养;教学

随着中国现代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动画设计人才在未来将是最紧缺的人才。中国动画要从加工大国走向动画强国,就必须从原创设计开始,所以我们要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动画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程体系符合教育规律、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使我们的教学模式符合成果化、就业化和创新化。

一、动画教育现状

纵观当前高职动画教育发展状况,态势是好的。但是,一些弊端影响着我们动画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前,高职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职动画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现行的动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由此引发学科体系上存在了一些不足,特别是从近一两年的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实际工作中,已经愈发明显地暴露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态度所导致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动画教育需要警惕的问题。

2.高职动画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高职动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针对基础技术进行普及型教育,这已经难以适应市场、行业越来越细化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导致了其课程和教学模式与现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以计算机图形艺术、多媒体教学内容代替动画教学内容。以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代替动画技术教学,这种缺乏科学性的专业设置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目标将会阻碍学生的成人成才,更不符合动画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育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存在“眼高手低”的通病:不能动手,到企业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再培养。现有的教学机构对动画片的制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一部动画片的产生缺乏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艺术家的团队精神”没有领悟。所以,学生对动画行业的认知不够,导致他们与整个行业落差很大。

3.动画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教师是办教育的核心,培育专业学生,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动画教育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素质不重影响了动画教育的质量。动画作为专业教育在短短几年迅速膨胀,师资力量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动画公司中很多人进入到动画教育。动画行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以言传身教为主,教育体系和知识结构都不够完整,动画从业人员进入动画教育体系还需要一个理论提高的过程。作为一名动画教师,首先必须懂导演理论与表演艺术,其次必须懂得原画创作、人与动物的动作规律及运动规律等,再次是必须对三维动画软件应用非常了解,最后必须参与过专业动画电影电视的创作。

4.缺少科学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

动画作为一门系统地、专门的学问历史很短,这门学问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与探讨。与动画产业相比较而言,动画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我们动画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们在研究动画艺术创作方面的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动画制作技术方面的理论。

5.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脱节

我国的动画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动画教育的早期阶段,我国动画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现象。对动画院校和动画教育机构来说,保持对先进技术的研究教育成果以及对创造性与审美的研究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在实际的产业实践中锻炼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动画教育的建议

我国动画教育起步晚,发展滞后,要积极引导动画教育事业在正确的方向上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出路:

1.政府应加大扶持监管力度,使动画教育产业化

政府有关部门对具备办学条件的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予以扶持。动画院校本身应端正教学思想,自觉缩减招生名额,确立以培养动画编剧、导演、原画设计等主创人员为主的方针。同时,动画教育要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挂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合理链条,保证动画教育能与实践紧密结合。

2.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次的动画人才

动画产业与其它文化产业一样,也要保持合理的人才结构。从产业的角度看,动画制片由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部分组成,呈现中间(制作)大、两头(前期策划、后期合成)小的态势。前后两头需要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创作人才,而中间部分则更需要的是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的制作人才。对于专业培养动画教育的院校来说,动画教育要有整体规划,也要各自特色。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建立新学科,要根据不同学生来源因材施教。

3.完善教学模式,适应新媒体时代动画发展

最早动画学科建设的基础是电影学科和美术学科,要办好动画教育首先要具备美术与电影教学的基础条件和师资,现在动画专业已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艺术加技术的综合性专业,它的涵盖面十分宽广,包括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多媒体、动画特技、游戏软件、动画广告、漫画创作以及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等等。动画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综合交叉的学科,它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整合体,并且要由动画专业教师对美术教材、电影教材、数字技术等进行提炼概括。

动画专业是与实践环节和市场密切联系的专业,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它不但可以利用双方的各自资源与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动画原创性人才,同时还可以将企业优势和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品牌结合起来,在就业与实践方面开拓新的渠道,走学习与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产、学、研”路子,在培养实用型、创造性的动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打造形成具有较强实力与竞争力、面向社会服务的知名品牌和教育实体。

此外,要针对动画媒体的发展走向,培养新媒体动画人才。动画在媒体革命中经历了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每一次媒体革命对动画从产量、内容形式到行业规模、人才需求都会有着巨大的变化。

4.把握教育规律,培养素质型人才

在动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动画是文化内容的产业,形式和工艺则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价值是艺术创作。未来的动画无论怎样发展,创作的价值比例只能越来越高。漫画作为动画的原创阶段,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同时还要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培养通用型人才。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美术、音乐、文学等共同合作的结果。此专业的学生应从不同的学科中广泛吸取知识,使自己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要多读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电影理论、哲学、美学等书籍,努力将书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艺术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便共同合作完成动画制作任务。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在每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既有艺术个性,又有综合适应能力的人才。

5.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个性和幻想

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突出个性与幻想,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观众在浏览动画作品的时候,是抱着一种看戏的态度来观赏的,所以,如何突出幻想,突出自己的想象力,就成为动画好坏的决定性要素。另外,动画作品一定要展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动画技法。在动画教学过程中,刚开始可以让学生模仿他人的作品,或模仿优秀作品的风格,但一定要注意把这种风格与自己的手法相结合,用以体现自己的个性。

三、结论

动画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教育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要突破局限、发扬优势,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模式。中国的动画业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国际市场,这对中国动画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职动画教育引入了一个极具创造力和商业潜力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外动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原动画基础教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第7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字】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能型的合格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

1.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形成恶性循环。学院组织的各类考试都有一些学生严重作弊,并且作弊手段十分高明,这是整个高校较为普遍的失信行为。

2.刻意欺骗愈演愈烈。一些学生故意或恶意拖欠学费,将家长辛苦凑齐的学费挪做他用,还有些学生以交各种考证、实习费为名骗取家长钱财, 用于满足他们买名牌、上网、旅游、请客等高档消费。

3.虚假履历泛滥。一些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根据多数企业优先录用的条件要求,制造虚假履历材料,于是“冒牌干部”应运而生。有些高校便流传着“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的顺口溜。有的为满足虚荣心为自己编造一个不存在的家庭环境。

4.诚信意识严重缺乏。学生在获取国家助学贷款后,毕业时“人去楼空、杳无音信”,出现故意拖欠贷款现象,给承担学生助学贷款的银行造成呆帐、死帐,导致许多银行不愿从事助学贷款信贷业务。

5.学术造假盛行。有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实习报告时大肆作假,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或网上下载,学生已经习以为常。

6.自私狭隘,责任感缺失。有的学生在奖助学金评定、先进评比时,弄虚作假极力为自己争取,有利就争;在恋爱态度上不严肃,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出现非法同居现象,只顾自我享乐,不考虑对他人的伤害。

7.抗挫折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紧张。随着少数人社会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变迁,给一些学生造成认知失调,感到彷徨和困惑,在遭受挫折时极易产生厌世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甚至走向极端。

二、高职院校学生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现代家庭往往重视学生智育教育,却忽视德育教育。更有些家长自身没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时做违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家长教育严重缺失,因而失去了德育教育的基础。

2.学校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泛,一般性号召和笼统说教多。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内容很难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德育教育实效性差。另外,少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一些高职院校对德育教育不重视,教育没有及时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的影响。目前社会上追逐名利、、受贿行贿等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人的道德沦丧对少数大学生影响巨大。

4.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有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放纵自己不道德行为,任凭利己主义思想滋长;还有的受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沉溺于虚幻世界,缺少人际交往,变得冷漠自私和狭隘。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严重削弱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身体健康。

5.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影响。高职院校德育队伍中存在着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知识面不宽、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对他们的工资待遇不高,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6.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使德育的效果受到极大影响。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主要以理论知识评价考核为主,而德育实践活动尚未纳入德育考核体系,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确立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教育方法。一是: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学生成长的道德规范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德育发展目标,使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二是:高职院校应采取专题报告、主题班会、经验交流、读书活动、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教育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确定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模式。一是:按照高职院校德育大纲要求,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选择德育教育内容,认真开好德育课程,并重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二是:建立立体德育网络,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环境,落实德育责任制,形成横向贯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提高德育的整体实效。三是: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在专题网站上开辟校园文化专栏、网上党校、网上信箱等,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沟通。四是:加大德育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服务、社会热点讨论、主题辩论、心理咨询等来提高德育实效。

第8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据统计,我国现在总计有超过1000万的中小企业,而东部12省市的小微企业超过6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61.6%,主要密集在长珠三角地区和珠江地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乡镇小微制造型企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小微制造型企业占我省企业总数的97%,吸纳了55.5%的就业人员,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群众创业就业的主要渠道。此外,小微制造型企业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省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块状经济均由小微企业集聚形成的。

近年来,东莞市小微制造型企业的日渐成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们希望,通过对东莞这一具有典型性城市的调研,进而了解整个广东省小微制造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它们对高校人才的看法,分析原因及总结经验,为广东省乡镇小微制造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2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其发展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经营者自身原因使企业竞争力降低。在我们实地走访中发现,小微制造型企业经营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般都是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拥有大学水平的企业老板只占15%,年龄大都集中在40-50岁之间。

企业经营者自身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在这两年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之下,大多数小微制造型企业经营者追求的并不是在艰难的环境下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是安于现状,只求平稳,导致有些企业不得不裁员,缩减企业规模。这样不仅会使得小微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降低,订单减少,而且还会使员工不能安心工作,企业会陷入裁员和缩减规模的恶性循环中。

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先进性与完善性。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企业多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经营的,产品规模较小,大多企业属于家庭式小型企业,但同是小微型制造企业,员工人数也会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员工人数有的少至二十多人,有的多至两百多人,其中大约只有25%的企业拥有较完善的行政架构和管理模式,而剩余的企业,行政架构都比较简单,架构分层相对而言较少。

由于长时间的家族继承以及企业主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得不到更新换代。简单化的管理制度,并不能规范员工的行为,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自主性。但是,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员工工作起来有依有据,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一个企业缺乏企业的制度,缺乏企业文化,也直接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微企业新产品开发缓慢,产品普通,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因。

企业对人才培训不够重视,管理人才缺乏。在所调研的企业中,只有45%的企业表示有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其中只有2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规范的、有计划的培训。但是,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管理层和技术工人,并没有完善的培训计划,也只有小部分企业的个别部门可以实行轮岗制度。另外,东莞小微制造型企业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培训都存在着几种错误的认识。一、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培训会加重企业负担。二、认为培训是表面功夫,并没有什么实际功效。三、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担心学到技术后的员工跳槽后企业会对企业造成威胁。

企业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东莞的小微企业大都是以外贸出口产品为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如今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出口量锐减、利润下降等严峻问题。据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与经济萎缩的影响,他们的订单较上两年较少了30%左右,然而,人力成本有条不紊的增高,员工工资大都在2000以上,最高能达到6000,中国市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逐步减弱,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种种原因导致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另外,我们了解到企业转型升级,更是缺乏机遇,有心无力。技术工人招聘难、员工要求高薪酬、原材料成本上升、出口受阻、利润减少等等,这都是阻碍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小微型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3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据了解,200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145万,而2012年达到699万。虽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多,但是总体的综合素质却相对偏低,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经过十几年的扩招和合并,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在向巨型化发展,办学方向趋向单一化,专业一应俱全。高校追求大而全,学科建设趋同,这样就出现了高校差别不大、特色不明显的“千校一面”现象,导致了本科院校的同质化,抹杀了一批高校业已形成的特色。如今高校如此发展,模式趋同,人才培养模式趋单一,并没有真正与企业进行对接。

4 高校学生尤其本科生存在不足

高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少的在校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或是兼职,但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清楚认识企业需要的何种工作经验经验,他们口中所谓的实践经验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而真正的实际管理能力、操作能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往往教育教学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仅仅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就业即工作”的要求。[2]据了解,近七成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工作经验”成了高校学生面试的一大门槛。

第9篇: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环境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概述

根据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是指适应并不断促进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在自身的素养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并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地,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的,可为卫生事业管理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的素养的方面,应该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最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运用中低技能,比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地理论方法和技能[1]。

2高等院校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过在高等院校的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现在正在实行的理论课程体系中通常包括五大体系,分别是院公选课、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集中实践。但是通常学科基础的学时、学分较多,占总体学分的25%以上,相比较而言,专业教育所占的比例较小。

2.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状况

2.2.1在校生与毕业生知识储备情况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虽然都有涉及,但是对于知识确实只知皮毛,对于深层次的方面,知之甚少,甚至是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学习的知识不够用、不对口的情况。在关于毕业生与在校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毕业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高于在校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毕业生相对应在校生而言,毕业生更多的接触的实际的东西,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有一点毕业生是远远比不上在校生的,那就是在英语、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2-3]。

2.2.2在校生与毕业生能力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在校生,这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中得到的历练、锻炼高于在校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锻炼。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方面,不应当只注重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而不是学习型人才。

2.2.3在校生与毕业生素质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分别有两种素质、能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责任心、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对于两种素质的感知情况都是比较差的。通过以上对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是毕业生优于在校生[4-5]。通过调查也同时得出了原因,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加入新的工作中,自己的大学的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和检验,让毕业生对于知识更加的了解与体会。

2.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就业方面,现阶段的就业情况呈现为稳定的情况并有所增长,并且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面较为宽广。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有需求,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好的,当然,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建立在自身的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

3对未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对策的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在阶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市场的具体需求为导向,提供可以适应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联系实际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高效,应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6-7]。

3.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为了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性,应当将管理学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合理安排优化课程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

在教学方面,不但需要加强书本教育,更要对实践教育进行一定的强化,这样才能够凸显教育成果。在课内外可以合理的设立兴趣小组,不但要巩固书面知识,更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日后工作的适应程度,提高毕业以后的在工作岗位中工作能力[8-9]。

4结语

从教育方面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10]。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不单单只会学习,要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75.

[2]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6):195-196.

[3]肖慧欣.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0:83.

[4]温淑云.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预测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46.

[5]傅骏蕃,吴汪.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8-62.

[6]陈琳琳,任树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基于SWOT分析[J].学理论,2015(26):164-165.

[7]布玉涛.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29.

[8]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9]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