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

第1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关键词】生态体育 建设问题

一、城市发展与都市生态体育圈建设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十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赫然在列,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列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

(一)城市建设中生态体育圈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摒弃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全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自觉性。生态体育(Ecology Sports)就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建设中众多的园林景观开发并造福城市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憩和游玩的空间。在这些景观园林交付居民使用时,需要决策者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它们既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吸引居民投身其中。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社会和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割裂的,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返回来会回馈人类社会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居民的健身与休闲活动中,在这些园林景观周边会形成一个个的生态体育圈,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流的交汇中,这些生态体育圈会发挥出难以估量的推动力量,居民可以在生态和绿色中感悟自然环境的无限魅力,社会可以获得和谐发展的有效保障,而随着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社会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升,又会更好的进行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维护。

(二)生态体育圈建设在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提升城市品位、发挥生态功能、为居民提供消遣休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生活的城市居民,越发的认识到城市环境和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城市管理者也在城市扩张中对园林绿化的重要功能的认识不断的加深,随着因园林景观建设而改善的城市环境发生改变,众多的公园绿地成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空间,闲暇之余或周末假日在城市中和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休憩放松,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随之改善,这种通过外在环境带动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功能发挥,实际上就是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体系。

二、河北省城市建设中生态体育圈的构建

(一)城市“三年大变样”与“三年上水平”中生态面貌的极大改善

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了“三年大变样”的城市建设大幕,2011年又开始了“三年上水平”的城市功能提升,这一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近几年来,河北省各设区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普遍把治理城区、河湖水系作为营造城市景观的重点工程,充分利用河湖坑塘资源,加快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做足、做好“水”、“绿”两篇大文章,建成了一大批彰显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景带。如石家庄的环城水系建设工程、唐山的南湖休闲体育公园、保定府河治理工程、邢台七里河生态风景区建设、邯郸滏阳河治理、衡水衡水湖的生态修复工程等,这些重大的民生项目和景观建设工程中,休闲与健身成为重要的诉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周边,用生态与绿色为人们向自然的回归提供心灵的寄居地。

(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生态体育元素的凝练

一个城市的品位提升离不开城市景观园林的增色,在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饱含民生关怀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便捷服务则更能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睿智与大局观,特别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的当前,如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动居民健康工程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河北省城市生态体育圈建设

城市生态体育圈的解释有二,其一是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辅以体育健身功能的发挥而形成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的体育活动空间,其二是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中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从居民意识、行为的主动参与,到回归自然、关注环境,再到通过体育活动来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生态文明。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早晨或晚上来到公园、绿地、城市边缘的水域和林地进行健身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健身意识的提升带动了对环境的关注、健身信息的传递带动了来此健身的人群对科学健身的领悟和体育文化的建设、从健身中受益的人们把这种效益传递给更多的群众、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生哲理并正确看对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也是生态体育的直接诠释。围绕着遍布城市中的街心花园、体育场所,人们的体育参与构成了一个个的生态体育单元,这是城市生态体育圈中的“小圈”,而以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公园广场为圆心的更大空间,构成了城市生态体育圈的“中圈”,对于城市边缘环绕市区的水域、森林中的众多体育休闲空间,则构成了都市生态体育圈的“外圈”。在这三个类型的“体育圈”之间,因为人(健身人群)的流动、物(体育场地设施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的建设、信息(体育信息)的沟通,使得整个城市的体育元素成为流动的生态系统,从而构成了都市生态体育圈。

三、当前河北省城市生态体育圈构建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景观、轻实用

在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景观园林建设是打造魅力城市的重要途径,也是美化城市环境重要的有机构成,但是,大量的景观建设更多的体现了视觉上的美好,重视环境改善,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可以带来更多的心情舒畅的体验,然而,在这些散落于城市中众多的园林景观中,从空间布局上加以深度功能开发即可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良好场所,既可兼顾园林的环境美,又可以满足居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中寻觅回归自然、开辟健身空间的需求。事实上,许多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普遍存在这种重景观轻实用的问题,有待深入发掘其健身休闲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

(二)重建设、轻维护

许多城市公园中都在深度开发其休闲体育空间功能,如石家庄人民广场、裕西公园都在草地中铺设了塑胶跑道,在部分空地上设置了全民健身路径,开辟了舞蹈、轮滑等专门化的场地,这些体育休闲场地与整个园林建设有机的融为一体,为附近居民的体育健身和养生休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大量的建设需要后期的维护,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在实地考察中,上述两个公园中的塑胶跑道多处出现破损、鼓包等现象,全民健身路径中的部分器材也因使用频率高而出现损坏问题。如不及时维修和保养,可能会对健身者造成人身伤害。同时,也会影响人们来此健身的热情。

(三)重实绩、轻便捷

河北省城市建设经历过了“三年大变样”,城市面貌有了极大改观,而“三年上品位”则更加彰显城市的内涵建设。目前,各设区市均有相应的城建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完善,如石家庄的环城水系、西山森林公园,保定市的府河治理工程等,这些环境优美的建设环绕城市,已经成为城市面貌改观的代表,可以说是整个城市建设的成绩体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从城市中通往这些环境优美的地点的交通确是相对滞后,如石家庄市区向北部发出的路过太平河风景区的公交线路不少,但贯穿整个景区的公交线路只有一个旅游10路公交车,并且发车间隔长、末班车收车早、车况差,这限制了居民在风景区中进行休闲活动的便捷需求,不利于人的流动,难以聚集以健身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人融入这些生态环境中,围绕市区的生态体育圈的构建也随之受到影响。

(四)重主题、轻普及

在城市发展中许多主题公园的建设宛如一张张城市名片,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其中围绕体育元素为主题的公园有很多,如石家庄环城水系18个主题公园中包括一个休闲体育公园,公园内建设开放运动场满足时尚康体“空地运动”。如:空地羽毛球、篮球、游泳、快乐足球、钓鱼、风筝、模拟狩猎、露营、滑冰场、射箭等为核心的大众运动。在其他的主题公园中同样可以渗透体育元素,这与原有主题体现并不冲突,只是更多的发掘附加功能,提升使用功效。这对于整个石家庄市的大生态体育圈建设意义重大。目前即将建成的沿二环路自行车绿廊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思路,有必要在环城水系主题公园建设中体现这一运动理念,见缝插针,全面普及体育元素。

(五)重、轻局部

城市中由于寸土寸金,进行大规模的园林建设需要城市管理者有着足够的勇气,其中拆迁、重建需要大笔的资金,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把许多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放在了城市周边的郊区,这些新开辟空间中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完全可以大规模操作。在城市内部,生态建设和生态体育的理念实现起来则存在着现实的困难。特别是对于都市生态体育圈中一个个的“小圈”建设,目前只是在绿地和树丛中修建简易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在空气污染形式严峻的都市中,这些居民身边的健身场所依然受到欢迎,但在PM2.5指数不断超标的空气中,需要大量氧气供应的健身活动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都市生态体育圈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一)城市建设决策者需要树立全面生态观念,把生态体育工程作为造福市民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艺术化的楼宇设计和曲径通幽的园林间的生硬组合,更多的需要使其在城市运营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在优美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稍加调整,将体育场地和设施有机的与之融为一体,不仅满足了更多人的休闲健身需求,还会使园林建设更富功能化,同时,来到这些优美环境中游玩的人们同样会在体育场地设施的感染下激发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而参与进来,形成体育独有的自我循环生态体系。特别是在河北省“三年上水平”进程中应着力加强生态体育观念的贯彻与执行,把城市建设上水平中的生态体育工程作为造福市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加强决策管理,把生态体育观念融入城市建设思维中。

在整个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既要考虑景观特色,又要兼顾健身功能的充分发掘。在建设休闲体育设施时,需要建设和维护衔接起来,如邢台市每年定期对各个健身路径进行巡查和维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体育主题公园建设中,要把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指导科学健身方法等软性环境的建设抓紧,使主题公园建设不至于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广场。在通往城市的环城水系、森林的交通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确保环境建设好的同时引来人流,带动生态体育圈的健康发展。对于城市中的生态体育“中圈”和“小圈”建设,需要加大引导,特别是环境和空气质量检测,让科学检测作为居民健身选择时的参考,真正形成生态体育健身理念。

(三)倡导生态体育生活,维护都市生态体育圈健康运行。

城市居民是生态体育圈建设的重要构成,在休闲健身生活中,从意识上引导生态理念,在健身中追求生态方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用自身的行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持与发展,同时,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生态体育活动中来,形成生态体育系统的生态循环,确保生态体育圈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申亮,岳利民,肖焕禹.城市体育的新范式:都市体育圈——都市体育圈的发展规划及其空间布局模式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李建国.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2004,(1).

[3]胡勇刚.城市永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体育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9).

[4]邓跃宁等.生态体育的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第2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新区;银湖湾滨海新区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响应此号召,国家层面不断建立相应制度的同时,推动绿色发展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以及不同类型新区对国家、地区的助力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所占据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生态建设中起到引导作用。为实现这一战略,一方面,考虑建成城市在不断更新中重新营造生态微环境;另一方面,新兴城镇、区县的建设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契机。新区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空间载体,有关的规划建设理论及方法,针对我国未来城市形态、空间结构乃至于发展前景均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基于生态城市发展需求的新区规划的方法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均处在探索阶段,具体规划内容依然要深入展开研究。融合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与理论研究基础,从银湖湾滨海新区生态本底分析,提出核心问题及议题,在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规划思路、策略及内容,以期为同类型空间格局的新区提供生态建设参考,间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1新区特点及类型划分

新区,是城市新发展起来的区域或新增加发展的地区。在老城之外建设发展,是为了克服城市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发挥多区域不同产业功能的集聚,全面发挥城市经济的可能性。在国家级新区模式带动下,发展出各省市新区模式,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沿海经济门户江门,它依托银湖湾滨海新区绿色智慧新城的建设打造,引领珠西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和建设。新区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可循环是生态规划系统构建、启动、完善、持续的战略发展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塑造创新空间格局,实现新区的生态功能及特色性,助力区域全面发展。

2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案例研究

2.1银湖湾滨海新区的设计方向及生态系统分析

银湖湾新区城市规划设计中将城市定位为江门市的服务核心区,是崖门镇南部商住、文化副中心,广东省滨海休闲娱乐区。主要功能以商贸、文化旅游和生态居住为主。基地城市建设后的公园绿地占城市建设的6.61%,绿地格局分布均匀,缺乏集中绿地公园空间,而这种单一的空间布局对生态廊道的连接,生态斑块的打造及生物栖息地的营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项目地的农林用地占比32.67%。因此生态规划将利用农林用地重新调整绿色空间结构(见图1)。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重点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关联程度较高的农林用地,带动且优化边缘内部以及城市层面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功能发挥的用地;“顺应自然”,在用地布局和空间组织方面遵循自然生态过程,将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同自然系统相融合,即山与城市之间的城市森林缓冲带的营造。另外,城市建设后,多个水闸将基地内部水系围合形成南、北两个湖体和多条河涌,上游7个水库与河涌连通,提供淡水补给,同时降低潜在洪涝风险。下游河涌受降雨、潮汐等因素影响,咸潮上溯,形成咸淡水河涌(见图2)奠定水系空间基础。生态建设规划中,在此基础上考虑场地生态敏感性及沿海风暴潮方向从西南向迎面直击海岸带,对城市整体生态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规划提出海岸带的不同生态建造形式,同时将红树林从海岸带引入城市中,一方面考虑降低风暴潮对城市的侵袭,另一方面可以与城市共同生长、呼吸,建立特色城市风景带。

2.2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误区

城市新区建设方兴未艾,银湖湾滨海新区的设计方向及经验,针对我国新区规划建设具有普遍价值,对各项新区规划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意义。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也存在和其他城市新区建设的共性问题,简要概述我国当前城市新区建设规划的误区。2.2.1目标定位不清。有关新区生态建设规划,发展目标体系的建立,通常会将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体系直接套用,未能保证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导致指标体系同具体建设情况相脱节,难以落实指标等。2.2.2产业导向不明。当前,我国新区建设没有强有力的创新平台,创新环节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产业孵化基地,也没有利用好多方资源,产学研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关于规划、建设、评估等的工具方法。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结构、区位条件等均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新区建设规划要依据现状,增加本地特征的生态指标体系。2.2.3技术应用“求洋”。当前规划过于追求“大”“高”“洋”甚至是“唯技术论”,因为规划“水土不服”难以实施,就算实施也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日照条件不足的一些沿海城市新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城市缺水严重却要规划建成“夏威夷”,以上这种南辕北辙的方法在我国新区建设规划较普遍。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实践

3.1银湖湾滨海新区基底概况基地规划范围55km2,背靠古兜山自然保护区,面朝黄茅海,形成山体、绿核、水体的蓝绿生态格局。从生态环境上看,基底沿海岸区域属于典型的近海河口滩涂湿地,有红树林、各种贝类、藻类、水鸟等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但近些年红树有外来物种的入侵,再加上监管力度有限,对生境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基地山海间目前是大量的鱼塘,有蓄滞洪功能,随着城市新区的发展,大量的鱼塘、农地逐步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3.2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思路

新区塑造相对旧区改造有客观优势,考虑因素与发展方向相对同趋。江门银湖湾新区的发展定位以绿色发展、蓝色经济构建可持续的蓝绿生态格局为研究指引方向,打造山海交融红树林上的滨海新城,以达到诠释生态水道蕴含交织的新城与海洋经济增长带的目的。通过以下策略将构想与场地有机结合。首先,整合修复原有山海割裂的格局,强化山海联通,将通过大、中、小3个层级的生态廊道即邻山缓冲林带与滨海绿带、内河红树林廊道与山海通廊、季节性汇水通道有机的结合,强化场地蓝绿交织的自然形态,赋予山海较强的生命属性。其次,滨海城市特色打造从某种意义上趋同,该项目在规划中将红树林引入城市中心,营建城市中的红树林,选择本土红树树种,复育红树林,优化带状结构,塑造动物栖息地;扩展红树林生态景观廊,构建特色红树林带,建成后将会串联城市现有及规划的绿地斑块,实现特色滨水滨海城市空间。最后,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风暴风险,在保留现有感潮河道及内湖水系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实现海岸韧性度的多样性。

3.3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路径

实现生态、产业、经济等城市发展组团因子同赢的模式是需要规划不断践行的成果,江门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规划结构延续城市设计的两带两轴(临山缓冲带+滨水防护带+中央滨水绿轴+中央生态轴),在此基础上细化生态建设功能组:临山缓冲带建设为城市森林景观带,由森林康养及森林野趣构成;滨海防护带建设成韧性海岸带,由红树卫士及活力海岸组团构成;中央滨水绿轴由红树探秘及悠闲生活组团构成;中央生态轴串联山———海———城,被建设成碧道[2]枢纽。7大功能组团为新区的文旅产业结构提供了生态条件,同时为带动绿色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赋能。3.3.1由山到城过渡带处理———城市森林景观区。区域生态功能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林地,塑造动物栖息地兼具人文参与性的活动空间,主要设有蝶舞花园、无动力乐园、森林寻宝、泉养山地、林荫园地等。城市森林营造工法有两种近自然的造林方式[3],主要是改培抚育现有林木,同时在农林空地上培育复合林地。新建复合林地应用日本宫胁“少人工管理型”森林[4]再造法,该方法是使用植根充分发育的幼苗速生树种,林下适当种植灌草,乔木种植3年后,苗木脱离人工养护,自然生长,在生长抚育过程中按照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混植、密植,疏伐;现有林地改造原则:注重乡土物种培育,维持砍伐区土壤的状况,对生长状况良好的树林,用拓展林窗的方式,也就是适当地打开景观界面补植灌草,根据生长情况适量地补种一些目标树种。对密集或生长状况不良的树林,砍伐长势不良的乔木补植灌草,定期补植目标乔木。根据鸟类和昆虫栖息偏好,营造生境,吸引区域林鸟和昆虫资源,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所。3.3.2串联蓝绿斑块建立中央生态轴———碧水阑珊生态廊道。中央生态轴即从古兜山到黄茅海。河道交汇处设置碧道枢纽打造缤纷新活力带,林地区域以疏林草地为主,鸣禽提供生态栖息地。入海口设置红树林海岸带。根据地理位置及功能设置3种功能区段,即自然生态段、城市生活段、人工生态段。3.3.3营建特色中央滨水绿廊(内河红树林)。红树对盐分的适应范围较广,盐度范围0‰~20‰的河口海岸都可生长,不同的盐度都有相匹配的红树树种,本项目红树林湿地区盐分在3‰~15‰范围内,对营建丰富的红树群落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红树受风向的影响,位于季风区的黄茅海,无论是风向还是风速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以东风为主、冬季则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布置红树林应和风向保持一致,防止红树林被季风直吹,从而降低生长压力。同时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布置有湿地科普、皮划艇基地、鹭鸟乐园等景点,为市民体验、了解红树及增进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场所。3.3.4提升海岸多元化属性———滨海防护带。长达17km的临海界面从城市水安全的角度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堤防是首位,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考虑海岸形式的多元化。堤防从20年提高到50年,由北至南根据海洋流速及生态需要分别设置有鱼礁复合堤与红树林复合堤。鱼礁复合堤是“有生命的防波堤”具有减缓水流,降低海浪冲击,满足鱼类回游产卵栖息及饮食需求;红树林复合堤主要利用可周期性潮水浸淹的红树林弱化原有生硬岸线,减缓海浪冲击[5],同时吸引海里虾蟹回游及繁殖,恢复海岸的生态功能。在营造韧性活力海岸带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丰富岸线的多功能属性。

4结语

江门银湖湾新区生态规划项目在建设前考虑到生态、人文、产业等城市综合因素的影响,在生态规划中合理地填埋、围垦,预留通道保留咸水基底,充分考虑风向、光照、服务人群、街道朝向、建筑朝向、景观等生态建设因素。创新在于生态框架中将红树林引入城市中增加碳汇量、建立城市景观森林、增加负氧离子量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韧性海岸带,提高城市安全系数等生态功能,切实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价值。未来,政策律法的完善能为生态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教育引领提高生态素质,属于生态化发展的实现渠道选择;生态优先助力城市建设,以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渠道。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是实践先行者之一,新区还在建设发展前期,作为设计者,希望为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绵薄之力,以期为同类型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琪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J].教育技术研究,2011(10):119-120.

[2]魏中胤,沈山,沈正平.我国国家级新区的类型划分和政策导向[J].经济师,2020,020(03):20-22.

[3]沈晓夫.“近自然森林”———城市绿化的良策[J].生态经济,2005(8):120.

[4]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3-788.

第3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森林覆盖率达56%,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9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名副其实。回顾黔南州60年的发展历程,从“懂绿”到“护绿”,从“护绿”到“用绿”,黔南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工业企业入驻黔南,为这个欠发达、欠开发和欠开放的地区奠定了工业基础。随后的几十年里,黔南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遭遇了发展的“阵痛”:经济指标上去了,环境污染却增加了。

严峻的事实面前,黔南人意识到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选取一条基于自身特性的跨越发展路径。

“生态才是我们的最大优势!”1982年,黔南州委、州政府将茂兰喀斯特森林、斗篷山列为全州一级自然保护区,随后又制定了《关于造林绿化检查评比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将绿色理念植入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之中。

从“懂绿”到“护绿”,黔南步履艰难,却执着前行: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大批污染企业被勒令关停,大多数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对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且效益低下的“包袱性”项目,不论要求多低,一律拒之门外。

恢复生态,还清旧账。从1998年算起,黔南人种出了885万亩森林,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历史上最低点的155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2015年的5600万立方米。

合理规划,处处“透绿”。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全球绿色城市”都匀、“地球绿宝石”荔波、“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贵定、“三天奇观”平塘等多个城市和乡村享誉全球。

2011年5月,同志在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视察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黔南人民牢记嘱托、不负期望,把“护绿”上升为“用绿”,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充分挖掘山地经济潜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通过多年培育,茶叶、刺梨、蔬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已形成规模,打造了都匀毛尖、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龙里刺梨、荔波樟江蜜柚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截至2015年底,全州茶园面积达到131万亩,人工刺梨种植达30万亩,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181亿元。

打好“生态牌”,做强“大旅游”。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黔南培育了一批旅游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高标准蔬果、茶叶、花卉等观光农业基地。在旅游的拉动下,黔南农特产品通过农村电商在网上热销。2015年,全州从事电子商务涉农企业已达300余家,农特产品实现线上交易近亿元。

生态优、景色美、产业活、百姓富,黔南人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2015年,黔南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11部委批准为州(市)级“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第4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 浅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发展 浅议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 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讨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关系浅析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原理―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 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环境研究 基于生命力指数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与实践 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科学与教育的前沿 阐述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探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c 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421-428.

[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J].城市规划,1998,22(4):14-17.

[9]从艳国,魏国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21(9):88-91.

[10]孙.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以杭州城市生态带保护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6):19-23.

第5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博览园;机遇;挑战;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1702

1 引言

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1]。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以森林游憩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已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作为地方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博览园的出现,不但体现了新的森林经营理念,也孕育了一种新的森林伦理和森林文明[2~4]。岳阳市森林生态博览园的建设,是在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倡议下,由岳阳市人民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兴建的一个新的生态建设项目。

2 博览园概况

岳阳市森林生态博览园是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在2004年市计委381号文批复立项开发的种质科研示范基地和基因库,前身为林科所林木实验园,位于岳阳市郊羊角山,占地面积560亩,是迄今为止湖南省乃至全国第一家种质生态博览园。为岳阳市“生态岳阳”建设的重点工程、林业系统的亮点工程、林科所的希望工程。该园以保存森林珍稀种质资源、洞庭湖湿地种质资源为主,兼顾珍稀苗木花卉生产、森林与湿地休闲游憩、技术推广与科学研究、森林文化弘扬与科学教育功能。它的建设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专业资源收集与大众的科学教育休闲游憩相结合、森林与湿地相结合的尝试。不但体现了湘北湿地植物、湘北丘岗山地植物两个特色,兼顾了种质生态与湿地生物游憩休闲和优质种苗花卉生产推广两个功能,填补了洞庭湖区森林生态博览园我国湿地种质资源保存库的空白,而且有利于湘北丘岗山地珍稀植物和洞庭湖区湿地植物多样化的保护。

3 发展机遇

3.1 良好基础

岳阳市森林生态博览园自2006年开发以来,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已按照植物园的标准建造了玉兰园、梅园、樱花园等多个专业园,1100 m的樱花大道贯穿大半个园区,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林业科研项目陆续在园区落户开花。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以湘北丘岗山地珍稀植物、洞庭湖区湿地珍稀植物保存为主,以开发、推广优良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为辅,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绿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博览基地。

3.2 多方支持

博览园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在近10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国家林业局、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岳阳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相关单位及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1月,市政府主持召开国土、财政、林业、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生态博览园建设有关事宜,形成了会议纪要(岳府阅[2009]20号),要求将博览园建设纳入《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将现有560亩的面积扩大到1000亩;2010年6月,市领导考察了博览园,明确指出要把其作为市民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林业科技示范工程来打造,建设成我市的“城市后花园”。2009年湖南省林科院将博览园确立为该院的科研基地,2010年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将博览园确立为该园联合共建基地,2012年博览园又成为全国科研示范基地。

3.3 近城优势

岳阳市森林生态博览园位于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王乡境内,距市中心6 km,毗邻107国道,交通十分便利。根据市政府指示精神,博览园本着造精品工程原则,逐渐形成了“春观樱,夏品荷,秋看枫,冬赏梅”的四季景观,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了岳阳市的城市后花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博览园迎合市民的需求,每年在园内开展“公益有偿植树”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前来植树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博览园成为了岳阳市植树造林基地。

4 现实挑战

4.1 资金短缺

从2006年开始,岳阳市林科所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征地拆迁、移民安置、道路围墙、通电通水、整地改土、苗木引种等各项基本建设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170万元。目前园内道路畅通,苗木长势良好,森林覆盖率已达80%,已经初具规模。湖南省林科院在园内安排实施了8个科研项目,目前各个项目进展都十分顺利;岳阳市绿化委将该园列为全民义务植树示范基地,每年新栽植各类苗木2000多株。

森林生态博览园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计划采用边建设、边经营、分期投资滚动的发展模式,全部工程项目投资概算为3440万元。现在准备启动第二期工程建设,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种质资源收集;办公、生产用房屋建安工程与设备安装;游憩设施建安与设备购置;排水工程;花卉苗木展示区苗木及设备;其他工程,预计投资约为1577万元。岳阳市财政局计划从土地出让金返还577万元用于博览园建设,岳阳市林科所作为一个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收入仅能自保,目前尚有投资缺口1000万元。

4.2 建设影响

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影响,博览园的发展常常受到干扰。2009年因武广高铁建设需要,占用了博览园18亩土地,由南向北将博览园一分为二;2010年金凤桥片区高压电网进行大规模改迁,有一组线路需经过博览园,又在博览园建造了3个铁塔。在生态建设逐步向工程建设让步的过程中,博览园整体规划无法实施,园区建设受阻,科研用地价值锐减,科研项目受到影响,园区森林生态景观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博览园不仅无法落实市政府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意图,更会失去林业科研合作伙伴,影响岳阳市林业科研的发展。由于该基地逐步城市化,市政府将不得不考虑重新征地作为林业科研用地。近几年来在博览园的投入将会全部浪费,同时,重新征地将会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负担。

4.3 机制制约

博览园是一个隶属于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副科级事业单位,现有自收自支编制16个。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受机制制约无法进行营利性生产经营,而博览园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园养园”为主,通过自身的盈利来促进博览园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发展,必须转换机制。

5 发展建议

5.1 加大宣传

岳阳市森林生态博览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应抓住机遇进行广泛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博览园在社会的影响,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博览园的发展。

5.2 招商引资

博览园的建设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岳阳市林科所无法投入大量资金搞建设的情况下,利用博览园的发展前景吸引外来资金成为当前最佳选择。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通过减免租金的办法来带动花卉市场的建设发展;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来吸引资金建设户外拓展和森林疗养等项目。

5.3 政策支持

除了资金的投入,博览园的发展还要取得政策的支持。通过向市政府报告将博览园划入绿线,规避市政建设对其的影响。通过成立林场和植物园来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以及优惠措施的支持。

6 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写入了报告,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良好的战略目标,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目标,强调了绿色的发展理念;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岳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的发展战略。岳阳市在接连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最具活力休闲城市”等荣誉后,森林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5]。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态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绿色发展的理念也在进一步深入人心[6]。岳阳市森林生态博览园必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湘北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曹和平.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N].绍兴日报,2014-10-6.

[2]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7(7):91~96.

[3]刘滨谊,温全平,刘 颂.城市森林规划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16~21.

[4]吴泽民,王嘉楠.城市林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2):7~9.

第6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改善;提高

从城市简单的生态园林绿化到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都要利用绿化和美化相结合的发展措施,实现综合性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想法,创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城市花园。要以城市绿化生态和环境科学为指导,规划和设计以人工模拟自然植被群落为主体的城市景观,构建城市美化、清洁,调整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绿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应打破单一的“艺术”的氛围,从传统的休闲、观赏功能进行转变,实现城市生态平衡,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高层次自然孕育阶段的功能。

1 城市园林绿化要有优先规划、进行统一考虑

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化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维护城市绿色,保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绿化面积。因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和市区重建中,必须把绿化规划作为重点,与城市的道路建设同时进行,并且要从一开始就规划出一个大的区域作为绿化用地。避免道路、建筑物优先,把绿化建设只作为作为一种陪衬或者是景色的需要的片面思想,导致在城市建设中,充斥着新建筑而缺少具有绿化植物广场,从城市美观到城市生态环境上都是一种损失。完善城市的绿化质量,形成城市的绿化特色。城市的园林绿化必须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增加长期投资,但也要有短期的实施步骤。只有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才能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系统。

2 提高城市绿化的质量,营造生态城市环境

为了丰富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应注重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组成和内部的生态结构,协调植被的历史和现状之间的关系,突出区域特色。园林植物群落是一个人工的植物群落,应积极推动多种类型的植物、多种根系的植物、落叶和常绿、针叶和阔叶林等进行混合种植,积极引进花草类植物、开花植物,以增加城市植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时候对彩色物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多城市都尝试着引进外国的多种颜色的绿化品种,使城市景观显得丰富多彩,从实际效果看还是不错的,所以这项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逐渐增加、丰富城市景观树木和灌木的种类,进行野生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引入,丰富景观植物物种,美化城市景观。对于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不要盲目模仿西方园林。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文明程度提高,城市环境生态水平的发展,人们都渴望高品质的城市景观,而这样的景观也标志着城市的活力。要注意不同部位的物种变化和特点,以及乔木、灌木和草坪的合理搭配,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美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不能将互争养分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这样就会影响到绿化植物的生长,也影响了绿化景观的效果。

3 改善苗木的类型和比率

绿化苗木短缺是城市园林建设遇到的重大问题,要改变这一矛盾,景观设计公司应该有自己的苗木基地,或提前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城市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一些贵重或稀有品种的苗木。积极开展新品种的观赏植物种植与使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引进野生观赏植物品种或在苗木基地培育;第二个是要加快观赏植物新品种选育。近年来,容器育苗被大量使用,它主要是使用容器育苗栽培,可以减少容器育苗移栽的过程中受伤,保证生存,这种方式主要是做一些有价值的容器育苗生产,效率高,应加快产业化进程,做好容器苗育苗生产和质量分级标准的发展,提高绿化苗木的质量,以满足绿化工程的需求,改善绿化苗木的生存率。

4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些思路

4.1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改善城市景观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应率先引进各种园林植物,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强当地原生物种野生观赏植物的种植,这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以进行粗放管理,成本较低;第二是要加强外来物种的引入,增加城市绿化树种的种类、数量和品种。还要增加绿化的规模,形成多样性的混合种植绿化区域,建立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多层次的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区域网络植被特征。

4.2 建设城乡绿地一体化景观

要形成城乡一体绿地生态景观,就要郊外自然美景,如森林公园、果园、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与城市的绿化效果形成一体,体现出一样作用。郊区的绿地和城市绿地,应该与旅游紧密相连,利用人工环境和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绿化区域、绿色空间,这些都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有长期影响。应把握郊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城市的绿色“走廊”的建设原则,增加城市与郊区绿化带的连接,形成城市和农村的绿化景观融为一体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5 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的城市景观与城市绿色空间,应发挥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减少造成的环境影响,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利用城市绿化合理的布局,突出城市的特色,实现美丽环境与生态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做到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关键词:河道;整治;低碳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77-03

2010年杭州被国家列为低碳试点城市,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已专门成立了 “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11年5月5日,《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分析了杭州低碳发展的条件和背景,提出了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规划了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产业载体;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大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固碳减碳载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低碳创新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构建低碳建筑载体;建设低碳示范社区,构建低碳生活载体;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行特色试点工程,构建示范城市载体等8个方面的发展任务和十类示范建设工程[1]。 低碳城市建设瞬间成为杭州市政府部门、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寻常百姓的热门话题,也使杭州城市建设目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杭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而杭州城市独特的河道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经过综合整治,在杭州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市区河道的综合整治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等占8%。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市区范围内江、河、溪、湖、库、塘、湿地、泉、渠、海齐全。以强潮闻名于世的钱塘江穿越市区;以千年运河为骨干的北部水网地区,河塘密布,仅绕城公路之内有河流140余条;西湖明珠镶嵌在城市中心;城市西部溪流纵横,并蕴藏丰富的优质泉水;蒋村、钱塘江沿岸保留着湿地景观;钱塘江南岸萧山以及下沙地区,自然河道与人工渠道相结合,形成水网系统[2]。

杭州市区河道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临河建筑物与水争地,盲目填河、缩河,使原有的自然水系遭到人为破坏,造成河道填堵、水系萎缩,对城区的防汛排涝及河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十分有害;一些老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年代早,结构老化,墙体破损,防洪标准低,成为汛期隐患;市区许多河流为无源水体,依靠降水补给,水源补充不足,造成河道调节能力弱,自净能力差。由于城乡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薄弱,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失控,使水体遭受严重污染,被监测河流中劣等类的内河占一定数量;同时管理体制不畅,存在“多头”治水局面,导致河道整治标准不一,部门协调难度大,也严重影响河道治理效率。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城市防洪规划及建设工作中,着重强调水利方面,而对通过河道改造城市环境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3]。

杭州市区河道大规模整治,是以1983年中、东河整治工程为标志,至2005 年已完成了三轮。第一轮从1996年至2002 年7月,第二轮从2002下半年至2005 年底,第三轮从2004年4月至2005年底,三轮共整治河道18 条,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自2007年开始全面铺开,坚持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和“以河道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发展”的方针,依据“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水开发、水安全、水交通”的评价标准,将291条河道分为4 个整治等级,对不同整治等级、整治标准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整治措施[4]。2008年,在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的基础上,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的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将担负着在5年内完成绕城公路内1 000多公里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任务,同时开通2条水上旅游线路[5]。经过30余年的综合整治,杭州的河道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城市交通绿化和宜居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杭州低碳城市的建设。

二、低碳城市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式紧逼下,联合国提出了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即低碳。低碳城市是在这一框架下的具体体现,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6]。低碳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城市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各不相同,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7]。相关专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六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全面、可行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该模式符合城市快速发展期中国城市特征、符合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建设理念的完整体系,是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道路上的有益探索[8]。杭州市领导部门提出建设以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为目标的“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9],与其他专家提出的模式大同小异。

第8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新城区;自然生态特征;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迈入以城市化为主的全新发展阶段。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众多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中小城市的城市格局、风貌正走向雷同,千城一面,由不同地域、民族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文脉、肌理,自然生态特征和乡土文化标识正在迅速消失[2]。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迫使我们开始反思,尤其是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建设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小城市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新城区作为中小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以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以及城市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和继承历史文脉和自然特征,利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梳理和重构,成为中小城市重塑个性和特色的突破口。

1 中小城市新城区发展特征

我国的中小城市数量众多,截至2011年底,全国中小城市数量达到2206个,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的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等方面在我国城镇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了相当高的战略地位[3]。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新城、新区规划建设不断升温,在疏解城市人口和就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4]。

区别于一般大城市的新城建设,中小城市的新城区主要是在老城区选址建设行政、文化、商业、居住中心,并在城市肌理、空间形态、道路组织上与老城区存在密切的联系[5]。由于大多与老城区紧密相邻,新城区的自然生态特征、历史人文元素与老城区一脉相承,必须延续已经被人们所认知的城市文脉和自然特征,重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避免破坏城市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充分发挥城市优势,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出发挖掘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的个体特征,延续城市特色 [6]。人们已经习惯的老城区中的山峰、河流等自然生态特征以及富有地域性的乡土文化标识,都需要在新城区规划设计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2 项目规划背景

图1 兴宁市区位图

兴宁市所属的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边三角地区,以赣州、龙岩、梅州客家大本营所组成的客三角地区(图1)。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兴宁围龙屋分布广、类型丰富,堪称中国围龙屋之乡。

在梅州实现“世界客都•宜居家园”的理想版图中,兴宁定位为区域发展副中心、工贸发展核心。

因宁江水运,兴宁早在清末就有“商贸之乡”和“小南京”之称。改革开放后,由于远离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的兴宁,发展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敏感,传统的工业化路径受阻,这也意味着兴宁需要走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浓郁地域特点的客家文化、优质的自然山水生态资源、悠久的商贸传统,成为兴宁城市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是,依托宁江、国道建设的老城区,远离城市南侧的高速出入口以及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以及神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不利于商贸物流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兴宁老城区空间日趋饱和,尤其是行政、文化功能布局分散、空间局促,随着长深高速公路(梅河段)、汕昆高速公路(兴畲段)、济广高速公路以及广梅汕铁路、阜鹰汕铁路在城南布局,兴宁的城市建设逐步向南拓展。

因此,兴宁必须依托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结合行政文化中心功能疏解,以南部新城区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品质和品牌影响,在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崛起。

3 现状特征及规划思路

南部新城区位于老城区与长深高速出入口之间,面积约36平方公里。现状通过兴宁大道、兴将路、站前路与老城区联系,未来205国道外迁至北环后,新城区与老城区的衔接将更为紧密。

新城区北接老城区,南倚神光山,从老城区绕城而过的宁江由北向南穿过新城区,水面富于变化,形成约5公里的滨江岸线,山水景观资源丰富。在兴宁文脉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峰塔、墨池寺也位于区内,让新城区凭增一分浓郁的文化底蕴。同时,现状分布大量农田与客家围龙屋,风光秀美,充满田园风情。(图2)

图2 现状要素分析图

如何延续兴宁依江而生的城市脉络,将神光山的自然风光、文峰塔的人文气息以及客家田园生活保留在新城区,维系兴宁人民的情感烙印,建设一座让人忘不了的客家文化名城,同时,通过将优质的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生态产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针对上述现状特征,规划围绕“生长”和“升华”两大主题,明确兴宁新城区发展路径。

图3 城市发展结构示意

(1)生长——城市从山水间生长,现代从传统中孕育

生长的依托

水脉——城市依江而生,因江得名。宁江是城市延伸和发展的依托。

文化——兴宁古城和现存大量的围龙屋承载着客家文化,记录着兴宁的成长。继承和延续客家文化是兴宁新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基础设施延伸——兴南大道、迎宾大道和城市外环的建设为新城的拓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细胞模式+有机生长

随着南部新城核心细胞的逐渐成型,通过功能性的连续轴线(锦绣大道和新城东、西路)作为生长脊串接新的功能细胞,以此构建有机的生长框架。(图3)

空间的重构

以生态塑造城市空间,通过贯通向山廊道,梳理河道水系,合理保留田园格局,以重新组织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空间重构。

(2)升华——从客家古邑到客家名城;从商贸之乡到服务新城。

滨水城市

梳理水系——贯通现状河涌,以生态湿地、天然河道、人工水池等各种形式,与宁江联系成网。

滨水空间——通过水系网络渗透各功能片区,打造滨江居住、商业、开敞空间、公园绿地等功能混合的滨水休闲带。

客家文化

围屋保留——在城市中保留较为完整的客家围屋,打造成围龙屋公园。

功能植入——利用保存下来的客家围龙屋形成围屋博物馆,适度利用其空间植入展览、民俗表演、旅游商业、特色饮食等功能,以更全面的展示围屋所体现的客家文化。

建筑形式——在借鉴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将圆形、半圆、方形围屋等多种建筑形式运用到设计中,以打造体现客家文化的特色建筑。

图4 客家符号运用示意图

服务型新城

功能混合——引入专业市场、购物中心、商务酒店、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演艺中心等功能,以打造商贸、购物、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混合配套完善的服务型新城。

4 新城区规划实践

4.1 发展定位

兴宁南部新城区的发展定位是:以现代服务为先导,产业提振为落点,生态保育为本底,山水人文共融为特色的宜学、宜游、宜业、宜居的幸福新城。

第9篇: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范文

抢抓天时

把“山地公园省”落到实处

:2016年11月15日,凯里市在香炉山景区举行誓师大会,这标志着投资720亿元打造的“山江公园市”战略构想正式启动实施。那么,凯里打造“山江公园市”的立足点是什么?

张淼:为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州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系列指示及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工作部署,借力2018年全省旅发大会将在黔东南州举办的契机,凯里按照“打造一座城就是一个景区”的总体思路,充分依托凯里独有的山水生态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实施一系列城市改造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凯里的城市风貌和城市品位,实现“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美好愿景,把凯里打造成一座“见公园、见广场、见景区、见绿道、见水系”的“山江公园之城”。

:请你谈谈“山江公园市”的具体内涵。

张淼:建设“山江公园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山江公园市”的建设作为“一张大蓝图”,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率先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率先全州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为奋斗目标;以打造“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突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功能定位,推动凯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从短期来看,凯里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实施“山江公园市”战略,力争实现城市、生态和旅游领域的再度飞跃,争取获得2018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权。

从长远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山江公园市”进一步加快凯里城镇化步伐,推动全域旅游格局形成,使凯里城市形象更美、环境更优、文脉更盛、品味更高,全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凯里坚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旅游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着力抓好香炉山景区、小高山城市公园、行政中心森林公园、苹果山公园、大阁山公园、罗汉山森林公园、开怀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公园的建设及升级打造,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力争在2018年完成主体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逛公园的愿望。

依托地利

发挥优势促发展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凯里市怎样协调发展?

张淼: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凯里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依托清水江及其沿线秀丽山水的独特风光,着力打造富有清江山水田园特色的城市景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打造“山江公园市”是在全省首次把“山地公园省”品牌由概念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作为凯里来讲,敢为人先的底气和自信来自哪里?

张淼:自信源自经验。近年来,凯里市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特色的城市建设路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全州实现基本现代化“两个率先”和建设道路。

社会快速发展是动力。预计,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43.39亿元,同比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5亿元,同比增长22.8%;工业增加值完成57.68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59.5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908元、9796元,同比分别增长9%、11.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市首位度持续提高。

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是优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我们紧跟国家标准化城市创建步伐,赢得多项城市品牌。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城市品牌创建加快推进,凯里被命名为贵州省森林城市、贵州省园林城市;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荣膺“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城市”“魅力生态典范城市”“中国苗侗医药养生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之乡”等称号,凯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是保障。我们正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条件。随着二龙至台盘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全市路网进一步织密;水利、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不断改善着农村基础设施;成功入围我省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实施小城镇“8+X”项目建设,打造宜居特色小镇;城市扩容提质加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向滨江、开怀、鸭塘、开发区等片区拓展,“产城景”互动发展的大格局初步形成;慢行系统、公园广场、绿色公交、智能公交、智慧停车等建设逐步成为新亮点;城市干道拓宽改造,地下人防工程、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各行业划行归市,使城乡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重获得感

发展成果让百姓共享

:凯里将采取哪些措施让老百姓享受发展成果?

张淼:公园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是民心工程,能有效凝聚民心、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全域旅游格局。凯里正在全力推进拆墙见绿,拆违见绿工程,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结构,积极拓展城市绿量,加快城市空间、河道水景、特色建筑建设,实现“城市景区化、道路景观化、建筑民族化”。同时,启动“一社区一广场”建设,包括周边环境的整治,地面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安装适合各年龄段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和设备,增添LED屏等多种配套设施。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凯里市以脱贫攻坚统揽凯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1+21”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依托黔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启动了周边县城跨区域移民和帮扶工作,面向全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易地扶贫搬迁、教育O罘銎丁⒁椎夭业扶贫等工作,对口支援台江、麻江,打好抱团脱贫攻坚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脱贫的做法和易地扶贫搬迁“一步搬到位、五个全覆盖”的经验模式得到省、州高度肯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