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控编程基本教程范文

数控编程基本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编程基本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控编程基本教程

第1篇:数控编程基本教程范文

论文摘要:首先论述了数控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及制造业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从基本思路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论文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

数控技术自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同时,数控技术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质,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先进的数控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工艺、编程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数控人才,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任务主要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来承担的。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制造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延续了普通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技能;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没有真正明确数控技术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由此,造成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特色,而不能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因此,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制造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核心,构建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挥本校的优势,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办学条件完备、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强、作用大的骨干专业。

通过深入到本地区机械制造业企业一线的调研、分析和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回访,我们得到了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为: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CAD/CAM软件应用。在结合了我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掌握现代数控技术人员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突出,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编程、操作、维修、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我校的数控技术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起,一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目前,该专业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扎实的建设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而校企合作则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了解数控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正确的思路;还可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校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指导;并对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进行审核;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

另外,根据需要,聘用企业理论知识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越的师资条件。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必须要给学生创造实际生产的环境。因此,我们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借助企业优势,在拓展了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到了企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和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确定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首先,确定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为:数控机床操作工和数控加工工艺员;然后,根据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例如数控加工工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零件图纸、获取加工信息、确定加工方案、制定工艺文件;最后,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以及教学计划的修订,从而逐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强化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先进性原则。其中,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实训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校内机械实训中心,加大实训量,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并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引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是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校的数控技术本专业已经有“机械制图”、“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工程数学”、“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七门课程通过了校级精品课验收。争取在今后几年内,专业所属的课程多数可以达到校级精品课的标准,对于已有的校级精品课程,也将分阶段、分层次地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我们也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4)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优先选用适合本专业的、基于工作工程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目前,已经正式出版并应用于教学的有《机械工程实训教程》、《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教程》、《大学物理实验》、《AutoCAD工程制图教程》等教材,以及《数控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还有部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正在积极编写中。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7年建成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设有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焊接、CAD、控制技术及机械原理六个区,总建筑面积4700㎡。其中,数控加工实训区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等主要教学设备,并配置了FANUC、广州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内均配置60台电脑,并安装了AutoCAD、UG、CAXA、上海宇龙数控仿真系统等多种专业软件。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该实训中心已建设成为一个具备真实生产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

另外,我校还积极开发一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如青岛海信集团、山东力诺集团等。技能性较强的部分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都可在合作企业内进行,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专业建设的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并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首先,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外派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并定期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同时,聘请相关院校、科研所或企业的学者、专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第2篇:数控编程基本教程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教程;开发研究

0 引言

教材以行动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基础,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了高职教育最新的“项目化”教改精神。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能够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项目化教材内容体现培养技能人才

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融通,实施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引入教学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车间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质量展现独特优势。“教、学、做”三位一体化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动手、实践循环交叉进行,通过实物模拟和现场教学,教师学生讲练结合,反馈和实践循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完成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学生在完成项目案例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相应知识点的目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案例的学习,就可以立即应用到实际。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是机制、模具、数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平台课程,根据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条件。具体项目有C650卧式车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硬件与认知、电动伸缩门自动开关、磨床电动机运行控制、顺序相连的传送带控制、轧钢机的控制、皮带运输机控制、单轨悬挂自行小车输送线、组合机床液压动力滑台、锅炉的鼓风机和引风机控制、液体混合装置控制设计、专用钻床自动加工圆盘状零件、剪板机控制设计、硫化机控制设计。它主要阐述C650卧式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和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重点熟悉机床常用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用途,并能正确选用和简单维护。熟悉机床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初步具有对不太复杂的机床控制电路分析能力。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基本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特点和方法,能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控制要求正确选用PLC和编制用户程序。

项目教材共14个项目31个任务组成,每个项目包括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拓展、实训操作、项目考核五个部分。项目教程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模具、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配套项目教材和高级工考核培训参考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2 项目化教材特点体现岗位实践能力

根据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落实“十二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实现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班组长”办学特色,编写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项目化教材。

项目教程以PLC控制功能实现为主线,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项目任务为核心展开知识体系,充分体现“懂理论”与“会操作”的高职教育理念。懂理论就是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 会操作就是以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

本项目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职业岗位群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从业人员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维修中、高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书的项目选择和教材内容。

(2)在项目的选取确定上充分考虑了技能的通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所选取的工作任务兼顾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编写体例新颖,充分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改思路。本指导书共14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拓展、实训操作、项目考核五个部分。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通过仿真实训、技能训练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在编写中还突出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标准的传授。

(5)项目简单到相对复杂,培养学生掌握四个能力,设计梯形图程序能力、PLC硬件接线操作能力、仿真调试控制程序能力、PLC应用能力。提倡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创新、团队合作精神。

3 项目化教材要点贯彻工作任务理念

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融入教学,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在教学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教学。项目导入,任务驱动,重构课程内容,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大纲修订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广泛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拓展。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工作任务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任务链是根据项目化教材中某个模块教学内容而统筹考虑并设计的一组任务,其特征是:任务之间有循序渐进的梯度,一环扣一环;任务链中的任务一般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体系和内容上的联系;任务链中的任务,具有顺序性和部分内容上一定的重复性。

项目教材要点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化、任务情景化、知识实用化、编排过程化、语言形象化特点。项目教学化:教材中引入的项目应该是实际项目的简约化和教学化,同时项目的工作任务体(下转第15页)(上接第32页)系设计应能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任务情景化: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将工作情景作为构建工作任务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实用化: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取舍,让知识及技能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根据应用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级别化划分,突出重点。编排过程化:根据项目的工作过程来编排和重构知识体系,对一些比较重要但不直接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用任务拓展等其它形式来体现。语言形象化:教材用语和书面设计尽可能生动形象、图文并茂,避免呆板的陈述,保证良好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4 结论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是职业院校机械制造自动化、模具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本教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与实施,使学生具备从事从事机加工工艺编制、设备操作维护、产品造型设计和自动化技术改造等工作的中小企业的生产能手、技术骨干和中高级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江贤.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主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9).

[2]吴江贤.职业教育与现代班组长培养[J].成人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