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的:探讨临床上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4-01~2015-01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有助于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护理质量;心理状态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所救治的患者通常病种复杂、起病急促、病情发展迅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是保证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同时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则有助于提升急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风险[1]。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的发展,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的护理措施应该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为了进一步改善我院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后续治疗,我院对收治的47例急诊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94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01~2015-01期间收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20~65岁,平均(45.4±1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0~3.5h,平均(1.4±0.7)h,疾病种类:上呼吸道感染29例、腹痢疾病28例、高血压21例、四肢外伤16例。排除标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障碍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种类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急诊科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入院指导:入院后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介绍,包括急诊科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及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流程等;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以及治疗的步骤,消除患者疑虑。(2)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良好的卫生条件,落实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病房的采光条件,适时打开窗户促进病房内空气流通。(3)生命体征监护:密切留意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规范注射及输液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加强访视强度。(4)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制定科学、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食物应以富含蛋白以减轻患者应激状态和为患者补充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5)心理疏导:患者和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通常没有准备,常伴有严重的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要做好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讲解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介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耐心倾听患者需求,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6)提升护理技能:充分领会优质护理的内涵,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紧急预案,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学习急诊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水平。(7)优化护理人员排班:根据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进行合理搭配,提高排班的连续性,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减少因交接班引起的护理差错。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31例,满意14例,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25例,满意13例,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诊断、抢救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的任何疏忽或者差错均可能导致患者的生面安全受到威胁。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急诊患者病情危急、生命体征波动大,对急诊救治治过程中的环境耐受性较差,加之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多重干扰,使患者面临的危险更大[3];二是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患者从被急诊室接收到应急救治的时间短暂,流程复杂,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病情监测连续性差以及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低下、专业技能缺乏等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准确、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预判和采取应对措施,使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加大。除此之外,王洋[4]研究指出急诊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对疾病的救治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对提升急诊救治效果,降低意外风险分发生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急诊患者的救治和护理过程中,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护理人员,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简单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针对急诊患者的优质护理重点在于改变护理程序,改变护理的方法、态度和技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患者的感受。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提示优质护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和M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总之,对急诊患者从入院指导、环境、饮食、以及护理流程和排班方式等方面着手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为取得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黄朋珠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谢俊清.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10):111
[2]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3]梁劭琴,陈燕,秦红梅.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B12):185
在急诊科急性胸痛的疾病患者较为常见,通过资料显示6%-25%左右的急诊科患者都是急性胸痛患者。通过了解急性胸痛患者的疼痛部位、发病性质、疼痛程度直接反映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征。急性胸痛发病紧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急救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快速的评估确诊患者的病情,从而帮助患者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而护理干预是救治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急诊科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进行研究,总结可行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在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60例急性胸痛患者,就诊的时候都均有胸痛症状的情况。其中3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25-70岁,体重50-75 kg,开始发病到就诊时间是1小时-2天。就诊患者的症状:7例胸闷伴呼吸困难、3例急性心包炎、4例支气管炎、7例心脏神经官能症、1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肋间神经痛、2例胆结石、7例气胸,4例胸腔积液,7例稳定性心绞痛、2例胸膜炎。对照组为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50例急性胸痛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5~74岁,体重45~80 kg,开始发病到就诊时间是1小时-2天就诊患者的症状:4例胸闷伴呼吸困难、3例支气管炎、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1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肋间神经痛、2例胆结石、5例气胸,3例胸腔积液,9例稳定性心绞痛、4例胸膜炎。
1.2 采用方法
对照组:护理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给患者讲解入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对既往病史进行了解、实施常规实验室检查,稳定患者情绪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
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a.急性胸痛患者进入急诊科我们首先对患者的表情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及时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部位,然后确认患者胸痛的持续时间,是否有放射性痛,判断疼痛的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异常隆起,是否存在固定压痛点,疼痛部位能否触及,给患者服用镇痛药物或硝酸酯类药物含服后症状有无缓解。b.密切监控患者生命的各体征变化。及时给予足够的氧气,改善患者组织缺氧的情况。c.及时给予患者输入急救药物。d.如果患者是大量气胸和胸腔积液这样的病情比较紧急,威胁患者生命。一旦病情确诊必须及时采取胸腔穿刺,及时的引出气体、液体,使患者肺部的压迫症状减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f.对急诊科前来救治的患者我们要适当的给予心理护理,稳定患者和家属的不安情绪,这样对于观察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医护工作者要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饮食起居进行细节护理,使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患者必须禁烟禁酒。
2.结果
观察组60例,死亡病例为0,对照组50例,死亡病例为3,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中,35例非常满意,25例比较满意,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25例,满意率为90%,两组护理满意率存在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并发症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胸痛发病紧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急救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快速的评估确诊患者的病情,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治疗中进行优质的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护理干预是救治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障。急性胸痛的病因很多,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等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部疼痛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夹层破裂可能性加大。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急诊患者的血压控制,用药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治疗效果以及患者产生的身体不良反应。患者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要卧床休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过程要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从而进行科学的分析病症,以免出现误诊。很多急性胸痛的患者患病的时候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内心烦躁、对病症恐惧、对生命绝望等,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对患者和家人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的现状,稳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面对疾病。护理人员在护理急性胸痛的患者过程中切不可机械性地执行医嘱,护理中要最大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抢救急诊胸痛患者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胸痛医护工作人员需要对急诊胸痛发病的诱因非常了解,非常熟悉急诊胸痛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还要具有准确评估急性胸痛病情的能力,能熟练掌握急性胸痛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完成对急诊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急诊胸痛患者抢救工作的成功率,减少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痊愈率。本研究表明,加强急诊胸痛患者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急性胸痛患者早日痊愈。
4.总结:
急诊胸痛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紧张程度,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在急诊胸痛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效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程护理;危重患者;急诊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的第一线,是医院急、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单位。整个医院里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就是急诊科,危、急、重是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特点[1]。在救治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疏忽极可能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患者和家属的疾病认知度较低,当治疗效果达不到其期望时,极可能引起医患矛盾。据相关报道称,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不利于病情的痊愈,由于急诊科患者在心理和疾病上都承受着较大压力,而传统的护理措施并未过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转变传统的护理观念和更新传统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研究了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中有儿童16例,妇女21例;年龄为4~55岁,平均年龄为(29.12±3.10)岁;其中,儿童高热抽搐10例,儿童意外烫伤6例,女性宫外孕破裂6例,女性羊水栓塞4例,女性胎儿宫内窘迫11例。对照组中有儿童15例,妇女22例;年龄3~55岁,平均年龄为(29.45±3.13)岁;其中,儿童高热抽搐11例,儿童意外烫伤5例,女性宫外孕破裂5例,女性羊水栓塞4例,女性胎儿宫内窘迫12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严格根据急诊救治规章制度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如患者入院后先观察其生命体征,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救治工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包括:
1.2.1院前急救护理 急诊科随时做好急救准备,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赶往患者所处地点,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对其实施紧急情况的救治后及时送回医院。120指挥系统随时跟进救护车动态,将患者的病情报道回医院,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工作。
1.2.2分诊及接诊的护理 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进行分诊和接诊工作,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为其安排抢救床位,将抢救所需仪器和药物等准备齐全。通知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救治,评估患者的病情,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1.2.3急救过程的护理 按照相关抢救流程和标准对患者进行抢救,护士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通知相关科室做好辅助治疗准备,保持呼吸通道和静脉通道的通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对抢救事项进行记录。
1.2.4全程陪同护理 护士携带心电监护仪、呼吸囊等急救设备全程陪同医生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在救治过程中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果断进行抢救工作,并对其家属讲解病情和预后情况。将患者移送门诊时,做好相关科室和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抢救情况进行观察,如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基本无生命危险即为抢救成功。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其进行检验,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0%,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6.49%。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低于观察组,且P
3 讨论
由于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紧急且严重,稍有不慎就极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在传统的护理过程中,护士较为被动地对危重患者进行接诊,没有对其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报送回医院,主治医生需见到患者才能做出相应的抢救准备,极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进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全程护理是在急诊科的基础护理上进行改进的护理措施,是指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开始,直至患者脱离生命危险转入相应科室这一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的相应护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新型医学护理模式[4]。全程护理通过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入院前就已将其病情报送回医院,使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使其抢救效果得以提高。
本次研究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和全程护理,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6.49%)低于观察组(97.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熙.观察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5,5(21):243-245.
[2]杨玉凤,黄爱龙.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72-177.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设施配置,规范操作程序,利于急救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提高院内急救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对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的过程控制。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急诊科人员日常工作安排。
(二).由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配置、领用急诊科急救所需设施及器材。
(三).由企业管理长、质控企业管理负责对急诊科设施及器材的管理、保护和使用记录进行掌握。
(四).急诊科各级医护人员实施院内急救接诊、诊疗工作。
四、工作程序
(一).急诊科设施谋划及配置:
按国家对急诊科设施的规定要求配置所需的设施及器材。
(二).日常工作安排:
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急诊科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拟定必然时候内的医、护人员值班表,并对医护人员的缺勤情形举行搜检以包管急诊科24小时开诊。
(三).急诊就诊范围:
为了急诊患者便利就诊,及时获得救治,故制定急诊就诊范围:
1、急性外伤;
2、急性腹痛;
3、突发性高热;
4、各类休克;
5、各类大出血;
6、心、肺、脑、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7、昏倒、抽搐、吐逆;
8、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食管内异物或疼痛、出血;
9、中毒、中冷、自缢、淹溺、触电;
10、急性过敏;
11、其他急性病症。
急诊患者常常对照复杂,浮现千差万别,因此不要死卡条则贻误病情。
(四).院内急救患者的接诊:
1、急诊值班人员苦守岗亭,要严厉、卖力、敏捷、急迅地救护患者,对患者立场和善、热忱负责。
2、当逢有急、危、重患者时,分诊企业管理应坐行将其收往急诊专科诊室停止救治,后补登记脚尽。
(五).院内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
1、首诊医师对就诊患者认真负责,细心询问病史、细致查体,作必要的辅佐检查,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治。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各种急诊疾病的诊疗常规。
2、若是首诊医师发明便诊患者的病情触及其他专科或确系他科诊治局限时,在完成各项检查并作了需要的处理、写好病历后,再请有关专科会诊。危重患者应由首诊医师伴送。
3、病情较重的患者,当值医师应决意是否收急诊留观或收住院,经抢救后的患者,如病情稳定或容许移动时,应迅速送进病房或手术室。
4、值班医师对急救留观患者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写好留观病历及观察记录,并做好交企业管理工作。
5、对感染病患者或疑似流行症患者应做好注销及陈诉工作,遇有交通事故、吸毒、他杀或有伤情贰言等患者及触及公安、司法状况时,由值班人员陈说总值班,告诉有闭单元。
6、企业管理认真执行医嘱,及时共同医生抢救工作,要对急诊抢救设备、药品保证无缺、充沛,并做好护理考察记录。
【关键词】急诊科急性胸痛心绞痛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医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4.12±5.4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25h,平均(13.50±2.14)h;其中心源性胸痛32例,非心源性胸痛23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64.78±5.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24h,平均(12.50±2.08)h;其中心源性胸痛30例,非心源性胸痛25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神志清楚,排除入院24h内死亡者及其他重要器官病变者[4]。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按照医嘱进行抢救护理工作。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模式,首先对急诊护理路径进行优化:责任护士与护理组长应与医师密切配合,积极抢救,立即让患者保持平卧位,迅速解开患者衣领及裤腰带,30s内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准确判断其有无手术禁忌症,做好记录;与此同时,开放绿色通道,立即通知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为患者采取先急救再挂号的流程,严格实行“235”操作[5],即2s内给予吸氧治疗,氧流量设置为3~5L/min;3s内测定血压血氧和心电,如患者两侧手臂血压差>20mmHg,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对患者心电图的检查时间进行记录;5s内建立静脉通道,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10min内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根据患者疼痛恢复情况选择给药次数,给药次数应≤3次[6],若未能在5min内缓解,应考虑给予吗啡肌注,30min内进行尿激酶溶栓,认真记录患者的用药时间。在积极抢救的过程中还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干预[7],操作前向患者详细解释,通过触摸和微笑让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院内胸痛再况、发生医疗争议次数以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其中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就诊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8]。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院内胸痛再发以及医疗纠纷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护理措施;临床疗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好发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轻者使患者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重者直接导致患者发生昏迷[1]。本文为了研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于急诊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特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30例观察组患者中,有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21-79岁,平均(49.5±8.4)岁,在30例对照组中,有1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22-80岁,平均(49.6±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根据韩海涛[2]有关于此的研究,可参与此研究的患者条件需符合:(1)临床表现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法诊断标准且经医师确诊的患者;(2)于我院急诊科就诊,除该疾病外无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3)意识清醒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发生意识障碍者,由其家属代表自愿参与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4)本人或家属能正确流畅的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该疾病的各项问题:(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
1.3护理方法
以四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病情观察、环境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急诊整体护理,具体如下:
1.3.1入科护理
根据杨萍[3]等有关于此的研究,患者进入急诊科以后,迅速为患者监测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开放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以保证体液的供应以及行静脉滴注治疗,遵医嘱立即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3.2饮食护理
每日按时为患者测量血糖并严格记录,以协助主治医师根据血糖变化确定胰岛素注射剂量,住院期间嘱患者日常饮食规律,清淡,禁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严格限制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对于意识不清楚或陷入昏迷的患者,须为其插胃管,应用鼻饲技术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
1.3.3环境护理
每日上下午按时空气净化半小时,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每天严格为患者做晨晚间护理,尤其是口腔护理和会阴护理,患者因为自身血糖含量过高,极易发生口腔感染等不良并发症,且感染后不易治愈[4]。意识不清或昏迷的患者,需为其按时翻身并每日仔细进行床单位的打扫,以防患者出现压疮或感染。
1.3.4心理护理
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本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原理,消除患者及其因为对疾病的陌生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日常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消极心理及时给以疏导,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多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预后良好的病友,使其相互多沟通交流,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5]。
1.3.5用药护理
遵医嘱为患者静脉注射治疗药物,因患者血糖含量高,出现伤口不易愈合,所以行穿刺操作的护士需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行穿刺操作前仔细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尽量选择粗长直的血管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每日按时核对并发放口服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变化,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1)显效:患者恶心呕吐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pH值>7.3,AG<12mmol/L,β-HB<0.6mmol/L;
(2)有效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有显著减轻,上述检验室检查指标有明显好转但未达正常;
(3)无效: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完全无改变,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护理满意度的评判方法:将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下发至患者手中,嘱其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填写,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经过治疗护理,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达80.0%,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其诱发因素主要有(1)急性感染,感染类型可以是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肤;(2)治疗不当,在糖尿病治疗期间,未严格遵医嘱进行长期服药治疗,停用降糖药导致;(3)饮食结构改变或胃肠道疾病,因糖尿病患者禁忌食用甜食、酗酒等,如不遵守,易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外伤、心梗等各种急性应激性的刺激使机体血糖含量升高引起。实验室检查该疾病主要通过尿液检查和血液检查两种方法,尿液检查主要是检测尿液中的糖和酮体的含量,血液检查主要是检查血液中的糖、酮体、电解质、血脂等物质的含量。该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并发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氯血症等不良并发症,对机体的危害严重。该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在临床上未广泛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该病的致死率高达70%,目前虽有降低,但仍不容忽视。笔者为了研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于急诊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特通过急诊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60例急诊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观察组为采用整体护理的患者,对照组为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对其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经过4周的治疗护理发现,观察组达96.67%的疗效,80.0%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的疗效达80.0%,护理满意度达80.0%。结合乔春苹[6]有关于此的研究,可得出: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急诊整体护理有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林霞,梁雪芳,王颖等.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93-94.
[2]韩海涛.整体护理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693-693.
[3]杨萍,石鑫,郭蓉等.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报道[J].现代养生B,2014,(7):127-127.
[4]马静.整体护理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14-115.
[5]杨贺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诊的护理方式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78-178.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Method:9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ing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nursing,the time of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to emergency,door-to-balloon and hospital stay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nursing thes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outine care; Nurs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Luoding 52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26
急性心?C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急救减少或中断,从而引起局部供血发生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1]。患者发病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将会引起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猝死等,威胁患者生命。文献[2-3]显示,约50.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1 h内发生猝死,且多数猝死患者死于能救治的心律失常。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文献[4-5]报道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理想,该护理模式是根据标准化的护理计划,为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流程图,通过图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有时间、有序、有效的照顾方法,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但其临床护理效果缺乏报道[6]。为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护理效果,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为对象,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4~72岁,平均(57.6±6.3)岁,冠心病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6±1.2)年。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4岁,平均(57.9±6.5)岁,冠心病病程7个月~12年,平均(3.8±1.3)年。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机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均经过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3)本课题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符合胃肠疾病及手术治疗适应证者;(2)资料不全或难以配合治疗者;(3)合并心、肝、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冠心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等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教育心肌梗死疾病的起因、临床症状及抢救方法,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加强患者基础护理,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7-8]。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1)抢救护理: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多以突发压榨样胸骨后疼痛,且部分患者伴有濒死感,入院后应在急诊快速分诊,急诊医生和护理人员及时到位,按急诊科成立的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心肌梗死绿色通道诊治流程,迅速为患者落实救治措施,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遵循医嘱完成静脉血液的采集等,奠定抢救基础[9]。(2)入院第1天: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向患者家属讲解病房位置、楼梯、电梯通道等;介绍利尿剂、改善心功能药物的名称、使用方法、药物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等;同时,入院后护士应加强患者心理评估,了解患者心理波动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3)入院第2天,入院第2天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等,加强患者饮食健康教育,正确地指导患者饮食,叮嘱患者多饮水,及时帮助患者更换,适当翻身[10-11]。(4)入院第4天: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仍应严格遵循医嘱给药,输氧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正确地指导其康复锻炼。采用视频讲解、图片解说等方式告知患者治愈后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叮嘱患者改变不良习惯,降低心梗复发率[12]。(5)出院日:及时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再次叮嘱患者遵循医嘱用药,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或不适随诊[13]。
1.3 观察指标 (1)抢救时间:观察两组进-出急诊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2)心理波动:两组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抑郁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得分越低,心理波动越小。(3)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得分≥90分为满意,70~90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进出急诊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进-出急诊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SAS及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为7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为1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3-014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100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excluding the unconsciousness and drug allergy, the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women.the 100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Both groups underwent routine care, in whic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humanistic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 and environmental care, optimizing and standardizing emergency procedures, strengthening the nurses' service concept of Humanized managemen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hanges of anxi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ca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anxiet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e-intervention.And the anxiety sco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41.86±6.2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Humanistic nursing care;Anxiety score;Satisfaction degree
?S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患者为中心,从服务意识、护理技巧、关爱等多方面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对于促进疾病康复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3]。急诊科为医院接待与处理患者的重要窗口,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复杂多变,一旦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模式,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5,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100例,排除意识不清及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8~62岁,平均(47.9±11.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中专50例,大专及以上例18例。所有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急诊科患者病情较危重,家属常伴有焦虑、紧张、害怕等负面消积情绪、难以配合治疗、抢救及护理工作。因此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疾病的种类、病情程度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人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2.2 环境护理 主要包括经常打扫急诊大厅等位置,急诊台摆放担架车及轮椅、在墙边放置候诊椅,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无异味和垃圾。保持空气流通、采光充足。设立导医咨询台、电子屏幕宣传栏、开水供应处,诊疗室用屏风遮挡等措施,既方便患者又维护了患者的权利,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对生命健康的关爱[7]。
1.2.3 优化和规范急诊流程 急诊科设置醒目的路线标识,形成候诊、就诊、监护及复苏四个独立急诊分区,且急诊各专科门诊毗邻急诊各辅助科室,优化急诊流程;急诊候诊厅液晶屏显示当日医生值班表,并配备自助结算机、饮料机、饮水机、一次性水杯等便民设施;设置急诊预检分诊处,引进先进的预检分诊系统,按病情的轻重缓急给患者分级分诊,可让危重患者优先最快地选择就诊医生,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8-10]。
1.2.4 加强护理人员人性化管理的服务理念 对每个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护理理念的灌输,树立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供服务质量,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11,12]。护理人员能够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保持头脑冷静、条理清晰、掌握要领、有效地落实抢救措施。根据急诊科的特点认真执行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团结合作,认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记录、随时向值班医生报告[13,14]。
1.3 评价指标
1.3.1 焦虑心理评价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通过焦 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调查[15]。
1.3.2 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就诊环境、仪容仪表等方面。本问卷的效度为 0.896,信度为 0.768。该调查表共2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每项满意5分,较满意3分,不满意0分。最终得分:满意≥95分,较满意85~94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心理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焦虑心理评分分别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其中干预组干预后的焦虑心理评分(41.86±6.2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达96%,明显高于?φ兆榈幕だ砺?意度7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美国护理理论家Josephine Paterson和Loretta Zderad于1971年提出人性化护理理论,其认为人性化护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为基础的一种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进程,目前已被广泛引入国内临床护理工作中[17]。
急诊科的疾病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转变,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和急诊护理队伍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人性化护理管理改善了工作环境,保证了急救通道的畅通,提高了工作效率。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应急能力,加强了法律意识,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保证了护理质量和安全。人性化护理管理充分体现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缓解了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有利于维护其身心健康,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及就医环境,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实力,值得在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18]。
其中心理护理是重要内容之一。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理解,在做好各项抢救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尽可能向其介绍患者病情,使其认识到安静、镇静对急诊患者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急诊科与住院病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情、疾病的恢复进程。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温馨、安全的人性化病房环境,不仅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惊恐的消极情绪,还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热情与工作积极性。本研究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焦虑心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护理流程优化 心肌跟死 急诊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8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情重,常可危及生命,且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呈明显上升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因此在急救的“时间窗 ”对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具有关键作用[2]。而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快速的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流程值得我们探讨。目前,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急诊科护理流程优化的时间为节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范围45~71岁,平均年龄57.5±3.5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28例、下后壁18例、高侧壁14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5例,有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范围44~70岁,平均年龄56.9±3.8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0例、下后壁17例、高侧壁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ISFC及WHO的相关规定;②患者无精神疾病,未昏迷;③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且排除脑中的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急诊科优化后的心肌梗死护理方案如下。
1.3.1 建立领导小组,培训护理人员
根据医院已有的医疗资源,对急诊科进行高资历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选择优秀人员组成护理流程优化组,并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科室的护理制度。制定责任划分制度,采用专职护理模式,拟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内容包括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内容,且每项内容有一名高资历护士负责监控;优化排班方式,根据每天患者数、护理工作量、难易程度增减上班时数,并保证每班都有至少1名高年资、高水平护理人员值班。
由流程优化小组组员接受院内急诊科、心脏内科及心胸外科的高水平专家的培训,包括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步骤、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并且需要通过院内组织的考核,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1.3.2 接诊优化
改变传统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由120急救车送诊的患者,急救车随车护士要提前通知急诊分诊护士提前等待接诊,并迅速送至抢救室;自行就诊者由分诊护士及时送至抢救室,并提前通知医生做好准备。
1.3.3 分诊优化
实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护士接诊患者后要立即开始出诊,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和初判,并做出危险评估。及时通知医生并入室即开展心电图检查。护士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症状不典型者先到诊室由医生诊断后入抢救室。
1.3.4 救护流程优化
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出评估后要在2min内给予氧2~5L/min,在3min测量血压,5min内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10min内护士做血压、心电图、采集血标本查血常规、心肌酶学、凝血系列、心肌标志物等,通过询问病史,结合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查以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诊断。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模式进行抢救。认真落实 “危机值”报告制度。
1.4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等。满意度调查分为3个等级,即不满意、较满意、很满意,将较满意以上统计为满意,由患者家属填写并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早期病死率高,且近些年的发病率正逐年递增,已成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若不及时得到相关救治,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规范、及时、有序、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流程,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长期的预后的关键[3]。
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接诊优化,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前“120”护送和自行就诊者重症入抢救室,减少了挂号、等待医嘱、缴费等环节对患者病情的延误,确保了患者的安全[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成立专门的优化小组,加强急诊护理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采用“四定”模式进行抢救能够提高医疗工作这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医生诊断治疗同步,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合理安排组合抢救操作,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至确诊救治的时间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的抢救中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菊兰.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8C): 130.
[2]吴新萍.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 2013, 32(20): 146-148.
[3]王松玲, 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2012(2):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