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人性关怀;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新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改善生活,但是处于种种考虑,但多数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给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个人成长受到极大的限制,许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问题。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儿童对于事物有着特殊敏锐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运用音乐教育来感染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音乐中接受爱的熏陶,能够很好地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备,将音乐教育运用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音乐心理学、精神医学的发展,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音乐教育方式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在音乐艺术特有的世界里给予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调节他们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状况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与反思,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如下:(1)主要亲属亲情和教育的缺失。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迫于现实压力,在经济与入学等城市社会环境条件上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需求,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给亲属照料,形成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局面。长期与父母的分别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碍,长此以往使得孩子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的心理环境下,负面的心理情绪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另外,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模糊且没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极大形成负面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缺乏亲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问题,进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监护人监护不力,对于孩子过多的溺爱或放纵。留守儿童中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其中单亲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9%,隔代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9%。对于单亲抚养的家庭来说,大多数都是母亲留下照顾家庭,母亲单独承担着照顾孩子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管教便会相应的减少,作为一种心理补偿通常会通过对孩子过多溺爱和放纵的补偿。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来说,一方面,老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对于通常都是十分溺爱和放纵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3)学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单的寂寞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用集体和同龄朋友的温暖来弥补,但是由于农村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学理念等的影响很难做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会管理的缺失。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不足,而且关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数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办学的硬件设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关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会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独寂寞,性格胆怯。长时间的单亲生活和缺乏亲情的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单,并养成了胆怯的性格。(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儿童的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个人行为缺乏约束。(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与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孤单,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异的行为来掩饰和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二、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结合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理状况。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音乐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合理的抒发自身的情绪,并利用音乐特殊的育人功能来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情感,加强其内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从而实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学校应加强音乐教育培养的力度。学校首先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乐教育,培养出适合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使得音乐教育和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运用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应该具有针对性。(1)孤独寂寞,性格胆小怯懦。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应该给他们欣赏一些情绪激昂,催人奋起上进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田园》等,并通过音乐作品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战胜自我。(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针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应该引导学生抒发负面的情绪,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舒缓具有安抚性质的音乐,如《月光曲》、《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长时间的心理抑郁会造成性格的扭曲,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自然、旷远、安静祥和的音乐作品,如《蓝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会应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加大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支持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为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结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上述的相关建议切实的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康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术论坛.2011(11)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一共有九个专题。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专题八讲的是教授帮您助子成才。通过案列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每个问题孩子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的甚至是一群;每个孩子的问题后面至少有一个家长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当孩子改变的时候会反复无常,越反复越正常,越缓慢越巩固,家长要互相鼓励。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任课教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之下,大规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其他地区外出打工,单独留下孩子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并由其他父辈或临辈监护人长期抚养监护或者独自生活。他们之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祖辈隔代抚养的。据报道,农村留守儿童会在情绪、学习、道德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学校这一方面,作为与留守儿童相处时间相对较多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人的一生中,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具有长期间断性、在交往上呈现非面对面性、在空间上具有远距离性以及互动的频率低下性的特点,他们只能得到代管者进行的温饱式哺育,最终出现了心理发展方面的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以下表现:一是乐群性较低,具体表现为性情冷淡,孤独寂寞;二是情绪容易起伏,自控能力比较差; 三是内心自卑而显得拘谨,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四是圆滑世故,社会化;五是心情抑郁,比较焦躁不安;六是任性乱为,冲动并自制力弱;七是极易紧张焦虑,平时容易心神不宁。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其他问题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
1.班级学生繁冗,师资力量薄弱
近几年的乡镇中小学,平均每班学生人数达到七八十人,而最多可以超过100人。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学生很少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班主任多数负责寄宿学生的管理,负担极重。班级学生过多,使互动式新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任课教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留守儿童的心理、感情需求,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2.学校教育措施失当,应试教育依旧盛行
目前,农村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有所偏差。“教几个差生不如教一个好生”这样的观念大行其肆。学校教育观念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上。如此一来,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一定意义上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另外,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一些地方便取消“留级制”,使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升级,而这些家长便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3.寄宿条件差,管护现空档
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寄宿条件不是很好,因此,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不乐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一部分农村学生会选择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留守儿童选择住校的不足一半。而寄住亲戚家,亲戚一般不会太过管束、教导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则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学校方面则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有所失控,使得他们容易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应该利用农村学校所现有的教育基础,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因为在农村地区,最正规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校应该利用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多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
(一)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班主任是在学校中平时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应该让班主任在完成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同时,更加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等。
(二)让任课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各科教师可以挖掘并利用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各科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标,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拥有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可以增加学生向教师求助的绿色通道,以便及时预防或者治疗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校中设置心理邮箱,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的性格多是内向的,可能不会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面对面地向教师求助,所以,心理邮箱的设置就是必须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这些邮箱,避免尴尬之类的情绪。此外,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让留守儿童慢慢培养起心理健康意识,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之下的产物,应该由全人类共同负责解决。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共同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及教育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隐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区小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往往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邊让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自卑心理是他们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会逐渐增加和泛化。这类学生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敢向人请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信心。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二)普遍厌学
大多数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是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
(三)怨恨父母
亲情关系对孩子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监护人之间又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的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少数思想极端的孩子甚至会由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与他们产生情感隔膜。
二、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关爱不到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把子女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很少与孩子联系,孩子极度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再者,山区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等与孙辈们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孩子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和物质需求次之,极少会关注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小学生恰恰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纵观我县山区学校,虽都已配备标准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辅导教师,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十分缺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留守儿童原本已有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在学校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又增加了无形的学习压力。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了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方式。然而网络事物良莠不齐,孩子们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的正确引导,更容易在各种诱惑面前误入歧途。
三、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山区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没有责任。所以,学校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重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努力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隔代教育,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无法避免时,应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位具备一定素质的,能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的人作为监护人。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利用电话、视频等,让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关爱,与他们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做好学校教育
作为学校本身,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们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追求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家庭状况、父母外出信息、临时监护人的相关信息,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详细记载,并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告知监护人及家长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再次,学校应尽量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他们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以预防和解决山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结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各界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从另一方面有效的弥补家庭对其的关怀不足。作为学校,首先可以联系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为学生,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不良信息对缺乏家庭管制的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宣传,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更多关注山区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总结
总之,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甚至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呵护、宽容与关爱,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愉快的心境、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俊霞,周春耀
1.学校德育、心育与儿童品德的关系认识
学校德育与儿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品德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道德与品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社会性、群体性的意识形式,个体将道德要素内化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品德,二者相互促进而又彼此独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倾向的“稳定”也有益于个体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与化解。
2.德育与心育“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与心育资源,联通与优化德育与心育流程,发挥学校政教处与“知心话吧”的互补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践行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充分地讨论交流及论证,重点吸收了道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思想,构建出“三层立体‘并联’、四步有序‘串联’”的“立体交叉”模型,力求彰显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心育层,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长”四步依次推进。“生”,即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由来;“析”即对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研讨;“化”即儿童问题心理的破除、化解;“长”即教学相长,教师在“析”“化”儿童心理问题过程中业务水平得以“长”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地生“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及时总结儿童心育案例,向理论层面增“长”。(2)品德层,重点围绕传统的品德心理结构“四因素论”展开,即知、情、意、行。儿童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与心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知”“情”“意”,进而影响其“行”。
(3)德育层,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选内容”“择方法”“通途径”“施评价”四步依次进行。选内容,并非是为了区分具体德育内容的好坏,实际上也无法分辨,而是为了在某一时间节点凸显某一德育主题,以我校为例,政教处依照“月有主题、周有重点”的原则编排具体的德育内容。择方法,围绕具体的德育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径,意在保证儿童德育的过程,主要为时间、家校合作等。施评价,对儿童德育全程进行反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主提升。
(4)模型中贯穿三层的“枢纽”柱,是学校德育、心育及儿童品德诸多板块之间“立体交叉”、相互促进的枢纽,也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流程联通和优化的集中体现。
(5)力求体现“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显现德育的基础性和宽泛性,故将德育层置于模型最底且设计成最大圆片。
(6)品德层置于模型中间,一是展现儿童品德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二是诠释德育与心育本是“殊途同归”,最底层的德育和最上层的心育,它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品德高尚的儿童,模型中两者所处位置与目标方向虽然明显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
二、实践反思
1.“立体交叉”:是思路,不是道路,当切实灵活地运用
当儿童出现具体的心理问题时,如儿童厌学症,我们并不是机械地依据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去直接“析”“化”问题,而是及时下移至品德层,与儿童的“知”“情”“意”等相结合,推敲学生厌学的根源与走向,务求分析切实到位。同时,还下移至德育层,适时地“通途径”,将家校合作与个体心理辅导两方面相结合。最后,我们还对厌学案例进行了总结,适时向理论领域增“长”,并进一步作用于德育层“选内容”板块,择时进行群体性教育。
2.“立体交叉”:着力实践,尚需理论思维来进一步指引实践出真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关注的分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要想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二者融合的共同作用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究其原因,教师是教学的施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影响深远。试想,一个素质低下的老师,如何能高效教学,如何能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呢?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有效开展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教师思想政治学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思想主题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缺陷;社交能力;自信心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其身体的健康发育,还应给予其心理成长足够的重视。然而,对儿童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无法通过传统课堂模式达到预期效果。儿童具有其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包括性格特点、认知方式、社交能力等,教师只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儿童心理健康特点概述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刚踏入学校,以相对独立的意识进入社交环境,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容易出现自卑感、孤独感、胆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心理缺陷,其中,自卑感与胆怯、孤独感相联系。儿童由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好等因素容易在集体中产生异类感,从而造成自卑心理,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社交方面的胆怯心理,将导致严重的孤独感。对于心理较为脆弱的儿童来说,孤独感无疑是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另外,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则是另一种极端的缺陷心理状态,其主要是由于儿童未成功完成从家庭到学校的角色转型,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中心,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导致自私的心理状态。以上提出的几点缺陷是较为典型的儿童性格表现,而从现实教学中可知,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将更为复杂。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有效、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概述
体育是小学课程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锻炼儿童的体格,帮助其健康成长。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主要包括小组球类比赛、队列游戏、组间跳绳比赛、沿圆圈等距慢跑等,不同的教师可采用或创新不同的体育游戏模式。体育游戏的设置和安排同样具有专业性和必要性。例如,在进行小组球类比赛时,首先,教师应在分组环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分配依据包括学生性格特点、球技实力、身体耐受力等;其次,教师应设计好体育游戏环节和步骤,避免游戏过程混乱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游戏行为,针对学生性格特点进行鼓励性评价。体育游戏模式不仅能达到锻炼学生体格的目的,还能促进学生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三、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可知,科学、合理的体育游戏能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传统的课堂与课后的随机交流都无法达到体育游戏所能达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传统课堂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学,课堂小组讨论等模式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平衡,甚至容易出现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心理缺陷加重的后果。另外,课后的学生自由活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对于自卑、胆怯、内向型的学生而言,自由活动同样会使其感到不安。而设计合理、科学的体育游戏则能弥补其他学校活动的不足。笔者将体育游戏的具体优势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育游戏弥补了儿童的性格缺陷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具有体育课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学生不仅要严格执行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开展;所有类型的学生需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就弥补了学生课余时间自由活动的缺陷。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多与其他性格类型的学生接触,而性格急躁、自私的学生也能通过强制性的体育游戏不得不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则容易产生性格相互影响的效应,达到儿童之间相互弥补性格缺陷的效果。
2.体育游戏增强了儿童的社交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不仅能使其性格缺陷得到弥补,还能通过团队间的相互合作和帮助提升其社交能力。例如,在进行组间跳绳比赛时,同组学生必须商讨比赛策略,并进行阶段比赛安排;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因某些学生的失误而导致全组成绩暂时落后,此时组内沟通将对比赛结果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在比赛结束后,胜利组与失败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样至关重要,此时,教师应对整个体育游戏过程中所出现的沟通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所有行为进行适当评价,以帮助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从而对其社交偏好进行正确引导。另外,体育游戏通常强调团队合作,因此,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要想取得优势,必须自觉与同伴合作,通过互相帮助完成游戏任务。可见,体育游戏能在规范的环境中有方向地锻炼儿童的社交能力。
3.体育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体育游戏既属于团队活动,又属于个人活动。学生不仅要在游戏中协助团队共同完成游戏任务,而且要认清自身角色,明确个人在游戏过程中的职能和重要性。在每一次独立完成游戏任务的时候,都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尤其是男同学。而当学生明确自身在团队胜利中所起的作用时,更能进一步提高其信心。对于在游戏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团队,教师要及时为其分析失败原因,使学生能理性面对失败,并友好对待同伴的竞争队伍。注意,进行原因分析和评价时,教师应避免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学生能力问题。
体育教学虽可理解为对学生进行体能教育,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生理均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任何活动都必须兼顾其心理健康发展。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是促进学生交流、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教师可通过有计划的、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能、人格的共同培养。
从上文分析可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体能锻炼,还能通过团队游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为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基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其后期的性格养成至关重要,而体育游戏既能为儿童提供团队合作体验、快乐体验以及成功体验,更能为其增加失败经验、非团结体验等,由此可见,体育游戏可从各种心理体验出发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为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志林.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2]饶利.体育游戏理论与教学实用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38).
[3]童淑丹.小学传统体育游戏编创与实践[J].青少年体育,2013(05).
[4]贾喜中.浅谈体育游戏的特点及其教育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3(06).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幼儿会经历许多转折,同时也会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如认生、入托、入园、家庭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冲动、攻击、破坏、孤独退缩、不良习惯等。
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偏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因此,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他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因此及早帮助他们矫治不良行为,则他们一些行为上的偏异会得到矫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终生保留也不会引起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二)具体目标
(1)矫正与预防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2)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坚强的人格、对他人关爱的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快乐向群的情绪情感。
(3)开发幼儿心理潜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包括幼儿的好奇求知欲、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三)各年龄阶段目标
(1)学习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中班: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爱动脑筋,遇事喜欢问为什么。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2)生活
小班:学会独立穿衣、吃饭等,乐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中班:有初步的方位感,能认识一些自己常去的路线,乐意参加各种活动,并能自己整理玩具、用具,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班:喜欢指认、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标记,懂得一些粗浅的自我保健常识。
(3)交往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中班:在各种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遇到不高兴的事告诉父母、老师,乐意与小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成人委托的任务。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不迁怒于人,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4)自我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能在大人的提醒下与客人打招呼。
中班:真实而自然地表达情感,懂得做事不一定一次成功,可以重新再来。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5)品格
小班:知道事情没有做好不哭,能耐心听大人分析,重新再来。
中班: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乐意与小朋友合作,不怕困难。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勇于探索。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启示
(一)教师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中,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二)教会孩子适度的渲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外显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绪的过分抑制除了对理性思维产生影响之外,它也明显地妨碍技能活动的效能。因此,教会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用幼儿可理解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如奖赏或惩罚技巧),同时,还需要体验他们,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四)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让家庭参与其中
与其他幼儿教育活动相仿,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活动通常必须考虑让家庭成员参与到其中。大部分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帮助家庭成员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第二,让父母始终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过程。第三,在帮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讨论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家庭辅导或夫妻治疗。第四,必要时还要考虑让家庭以外的社区介入其中(譬如,对于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为问题的家庭)。
(五)分清幼儿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关键词:阅读疗法课 授课内容 讲授方法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据此,泰山医学院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于2011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组建了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阅读疗法师、音乐疗法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班子。教研室挂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授课对象是全体大一新生,授课内容除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还将阅读疗法、音乐疗法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教材。学生全部修满为3个学分。阅读疗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重要内容,首次列入教学计划,暂定为6个必修学时和30个实践选修学时。其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讲义编写、实践选修课的形式等,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阅读疗法课已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心得与同仁分享。
1 精选授课内容
学校把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阅读疗法,认识阅读疗法的作用,认可这种方法并自觉运用阅读疗法排忧解难,提高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时量来选定理论课和实证课的授课内容。理论课讲哪些内容,实证课重点突出什么,理论课与实证课的课时比例怎么划分,都需要任课老师提前筹划和调研。通过在学生中试讲,收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信息发现,多数学生对阅读疗法的理论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阅读疗法的应用问题。例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书方,阅读治疗的成功案例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计划,阅读疗法课的内容及课时安排见下表:
国外阅读疗法概论一节,理论部分重点讲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及疗效机制。实践部分则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阅读疗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重点推出国外阅读治疗验方,例如,美国治疗抑郁症的验方: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海涅的《赞歌》;美国治疗失眠症的验方:济慈的《睡去》;英国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验方:华兹华斯、勃朗宁的诗歌;意大利治疗抑郁症的验方:朗费罗的《生之礼赞》;日本宣泄痛苦、释放压力的验方:号哭电影《现在很想见你》、哭泣小说《东京塔》等。文学是无国界的,国外的阅读治疗验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借鉴和选用。整堂课中,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疗法极大的兴趣,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做课堂笔记,达到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起源和国外阅读疗法状况,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中国阅读疗法概论一节,分古代与现代两部分讲解。古代部分重点梳理读书养心祛病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例如2500年前,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述了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点明了书的药性,提出了读书治病的观点。清代文学家张潮作《书本草》,旗帜鲜明地指出“书就是药”,并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典籍进行分类,按中医学理论分析药性、疗效、作用、副作用及服用方法,列出7个阅读疗法处方。在串讲古代阅读疗法理论成果的同时,再精选读书治病的典型案例加以佐证。如,汉元帝刘爽读《洞箫颂》、《甘泉》治好了抑郁症;清代学者焦循读道家的书籍抑郁症痊愈等。通过对古代阅读疗法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到,虽然“阅读疗法”一词源于美国,但是我国读书疗病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而且医案丰富,验方体裁多样,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
现代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部分,从1994年沈固朝的《读书也能治病》将国外阅读疗法引介到中国讲起。重点讲几位长期坚持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如,当今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与他的专著《阅读疗法》;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对症书方及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陈书梅的儿童情绪疗愈绘本书目研究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实践阅读疗法的兴趣。
典型案例与验方分析是阅读疗法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听课心理来看,他们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有的希望能就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得书到病除的验方;有的是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心理疾患储备精神营养。从教学的目标看,要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证明阅读疗法的有效性,并根据书疗的效果,分析推导出何种书能够防治何种心病的科学结论。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交际障碍、抑郁障碍、情感障碍、适应障碍、焦虑、就业压力、空虚无聊等共性问题,推出阅读治疗成功案例及验方,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启迪。
案例分析,主要从患者引发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病因,强调不同病因应服用不同书药。以抑郁障碍为例。如果是因父母的伤害、亲人的漠视、童年遭而引发的抑郁,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有奇特的疗效;如果是因失恋、单恋等情感问题引发的抑郁,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能读去痛苦,平静心态;如果是因疾病、身体残疾、自卑引发的抑郁,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能帮助患者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对于验方,均按阅读疗法的认同、净化、领悟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配伍书方则按中医方剂学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进行分析。
2 采用多种授课方法
如何将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新奇感转化成浓厚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由自觉运用阅读疗法化解心结。提升到与别人分享读书快乐的助人境界,授课方法是重要环节。理论课,如果纯讲阅读疗法理论,实必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疗法的兴趣;实证课,如果仅仅讲授案例,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会使教学流于肤浅,不易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疗法的精髓。因此,理论与实证课紧密结合,以实证佐证理论,以理论诠释案例,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并举,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效果。这是教师授课的两大诀窍。
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原理,教师均不直接宣讲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新奇事件和学生的读书体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例如,阅读疗法定义,就是从拜格斯特开“文学门诊部”这个轰动美国的重大事件讲起。拜_格斯特灵活地运用文学书籍、哲学书籍、史学书籍对前来就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空虚无聊症、感情障碍等心理疾患,对症下书,疗效显著的事实使学生很容易将阅读疗法定义的辅助疗病、解除痛苦、释放压力、抚慰心灵的要点总结出来。在阐述阅读疗法作用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平时阅读纸质文献、浏览网络文献、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和不同的心理体验,将阅读疗法的愉悦身心、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领悟道理的作用,一条条总结出来。
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是授课的难点,其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原理很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则通过本校一女生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战胜失恋抑郁、摒弃自杀念头的典型案例导出。首先,该生在阅读陌生女人失恋的巨大心理痛苦时,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此为认同;其次,她在体验陌生女子的痛苦时,自己的痛苦被导向了外部,释放了压力,当她将自己的遭遇与陌生女子进行对比时,感到自己的痛苦与陌生女人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进而达到了心灵的平衡和平静,此为净化。最后,她掩卷深思,便悟出: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痛苦、自杀真是不值,从而彻底摆脱了抑郁,此为领悟。此案例形象直观、平实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案例与验方分析课中,以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授课的艺术性上下功夫。为了防止平铺直叙的课件及一言堂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教师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静态与动态、无声与有声的画面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课件中穿插上动画配乐诗朗诵、影视作品的片段、名人名言的话外音等,大大增加了课件的趣味性和美的视觉效果。其次,对案例与验方的分析,进行了分时段、分内容的师生互动场景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例如,有阅读疗法师读书治病的现身说法;有学生对同一验方其他案例的补充;有《假如你不够快乐》的配乐诗朗诵;有案例及验方分析后的讨论答疑;有授人以渔的书药选用方法;有听梭罗对你说的话外音:“纠缠、困扰和迷惑我们的问题,同样在所有智者的身上出现过,无一例外。而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和生活回答了这些问题……解释我们的奇迹揭示新奇迹的书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听进去并理解的话,也许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看到事物新的一面;有观看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欢乐英雄》视频,听歌唱家德德玛讲《从头再来》是如何陪伴她战胜病魔的肺腑之言。“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人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德德玛激动地说:“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因为歌词非常贴切于我,在我得病的12年中,这首歌始终陪伴着我,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坚强信念和勇气,让我实现了重返舞台为人民唱歌的梦想”。
梭罗的读书名言、德德玛的阅读治病经历,将案例与验方分析课推向了,也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寻觅贴切于自己的书药的方法。
3 阅读疗法课的效果
泰山医学院把阅读疗法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这是高校普及推广阅读疗法的创新形式。实践证明,通过阅读疗法课的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疗法的优点和作用,掌握了一种自我心理保健和心病防治的好方法。正如学生说的“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心无芥蒂地阅读,然后不知不觉自然联想,最后悄然问平衡了心态,坚定了信心,打开了愁结。阅读疗法的妙处,就在于让人特别有成就感。试想一下,还有什么能比自己解决问题更让人骄傲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