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和旅游结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
一、把握旅游文化特征,提高人口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旅游文化是基于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文化,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仅以长白山旅游为例,长白山作为全国十大名山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环境的优化,其优美风光和美丽传说吸引着国内外旅客逐年攀升,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游客不仅感受和亲历了长白山文化,而且将这种文化携带和传递出去,加之安图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条旅游公路横贯县域全境,极易凝聚和产生文化效应。因此,需要切实把握旅游文化的特征,提高人口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首先,要把握和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我县,建设长白山人口文化,就要依托旅游文化优势,根据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需要,切实把握和处理好人口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形式上,要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力求群众喜闻乐见。充分利用标语、书画、专栏、雕塑、主题公园、文艺演出、文化大集、文化大院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达到宣传形式多样的目标。
第二,要把握和处理好规划和优势的关系。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的重要结合点是旅游景观,需要搞好总体规划,相互依托,发挥优势,同样需要把握和处理好统筹规划和发挥优势的关系。因此,我县立足长白山旅游公路和进出游客集中、城乡居民大多集居在公路沿线的优势,在人口文化建设上,依托旅游文化品牌,进行总体谋划,提出长白旅游生育文化带动建设的构想,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人口文化建设的特点,集聚社会共识,进行了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设计,在重要景区、民俗景点、必经道路等区位设置了独特的长白山人口文化韵味的人口文化宣传品。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红旗村,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美誉。我们利用这一特色,把这个村建设成集生育、文化、民俗、民风为一体的生育文化示范村,建设了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生育文化一条街,反映朝鲜族民俗民风和婚育风尚的民俗馆,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朝鲜族婚育文明。
第三,要把握和处理好主体与带动的关系。当前,旅游事业和旅游文化正在加速发展,人口文化也处于重要机发展遇期。在重要的旅游县份,尤其要做好旅游文化与人口文化这篇大文章。我县在实施长白山旅游生育文化建设中,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人口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全面带动的关系,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在注重加强旅游公路沿线人口生育文化带建设的同时,注意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全力向其他农村延伸,组织扩大农村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范围,印发图文并茂的人口文化画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把人口文化的影响向文化带以外的农村扩散和覆盖,形成人口文化建设的整体规模,扩大了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宣传覆盖面。
二、体现地域特色,突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群众性
一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剂,人口文化又是群众长期实践的积淀。群众是人口文化的受益体,而且是创建人口文化的主体,还是人口文化的传播体。所以,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群众对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认同,共同参与到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来。突出人口文化建设的群众性。针对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内在本质,加强对不同社会群体需求和特点的研究,积极探索引导群众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群众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推动人口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促使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更加有效结合。
二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存在形式,需要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去体现,用健康的活动内容去凝心聚力,建设人口计生文明成果。因此,在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上,应突出群众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人口文化活动中来。要借力旅游文化,形成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我县充分利用人口文化大院、生育文化园区作为生育文化宣传主阵地,组织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并将生育文化融入公园文化、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绘画、摄影、剪纸、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政策咨询、文艺汇演、文化大集、“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婚育“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长白山人口文化进村入户,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创新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意、创造和创新,尤其是创新,是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应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大力推进创意、创造和创新,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展现人口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依靠群众力量深化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我县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创新上突出了群众性、推动了旅游生育文化带建设。
三、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增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主导性
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群众性的广泛参与、需要社会的协同,还需要政府的推动。在建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发挥好舆论的引导作用。长白山人口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口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而社会舆论又是影响和作用人们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舆论在人口文化建设上的主动性和引导性,确保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成效性。新闻媒体不仅要反映人口文化建设的立场和观点,也要反映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尤其是旅游文化与人口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和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引导群众更新观念,形成共识,明确取向,发扬成绩,创新方式,全力推进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
本文通过对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制定与推广的研究,分析韩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对河南的借鉴意义,并试图摸索适合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应策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可能性。
一、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制定与推广
以1995为分界点,韩国国民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从一种单纯的休闲娱乐,上升到积累经验,拓宽视野的层面,韩国本国出国人数开始超过外国人入国人数,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为应对这种趋势,政府开始制定多样的旅游政策来吸引外来游客,中央政府及地方自治团体也从单纯的景点硬件建设,拓展为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满足多样化观光需要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在旅游观光的诸多相关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旅游节庆政策。
韩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每年从全国的地区的节庆活动中选定对外来游客具有吸引力,并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的文化观光节庆政策可以整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严选全国文化节庆中据有成长为国际规模可能性的地区节庆。在选定时,以是否具有韩国文化代表性,以及商品化可能性等旅游观光层面的吸引力方面的要素为基本准则。
(二)从现有的当地居民同乐性质的节庆转换为以旅游观光为主要目的节庆,从消费型节庆转换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区开发性节庆。
(三)最大程度的强化宣传,不仅致力于促进满足本国游客观光需求,更努力实现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为了实现提前6个月的海外宣传,在1995年11月韩国政府就选定了光州泡菜节、锦山人参节、釜山扎嘎其节等8个节日作为下一年度重点扶植的韩国文化旅游节庆项目,到1996年5月为止印制英日语版宣传册2万册,海报5000张分发到旅游观光相关机构进行海外宣传。为了对韩国入境游客进行宣传及观光引导,又加印了7万册8大文化旅游节庆的宣传册。另外邀请了7个国家34个媒体的新闻舆论界人士到节庆现场及邻近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四)在地区节庆项目进行中导入市场化战略。从开发节庆符号,到谋求构筑节庆项目财政独立的各项产业联合,动员各种宣传方法,通过游客调查等方法制定更为科学的、客观的预案。为了成功开发一站式旅游商品,1996年5月召开了以百余家旅行社为对象的针对韩国节庆观光商品进行说明的说明会。
(五)克服财政困难的多样财政支援政策。当时8大节庆的总预算为37亿韩元,其中国家拨款4亿, 省市拨款5.3亿,县区拨款15亿,主办团体3.7亿,外部赞助9.3亿。
除此以外,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还明确了文化旅游节庆的文化固有性、旅游商品性、节庆活动性、政策支持性的基本属性。①从以上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对韩国节庆的政策上不难看出韩国国家政府大力强调旅游的态度,对待地区节庆文化已从单纯的传承政策转化为更重视经济效益与地区国际影响力的观光政策。
二、韩国节庆旅游现况分析
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实行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其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教育上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当然韩国政府推出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从政策制定至今二十年间,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仍在不断的完善中,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也在每年推出综合评价报告书来对前一年政策的实行与现况进行评价,在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推行二十年之际,文化体育观光部首先肯定了这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其次也指出韩国缺乏能够代表国家的节庆项目,在节庆的组织过程中有规模过大化倾向,过于重视规模而忽略了节庆活动的质量。
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韩国的旅游业呈现出过度膨胀的态势。韩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基本来自于亚洲国家,其中中国游客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调查显示中国游客中有多次来韩旅游的意愿的并不多,一方面因为韩国的国土资源有限,使得韩国旅游存在无法突破的壁障;另一方面基于中韩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中国游客较其他西方国家旅游相比对韩国旅游更容易失去新鲜感,当然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以外旅游市场的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导致了游客资源的流失。
韩国节庆旅游相对于其他非节庆旅游来讲,韩国本国人的群众基础则更为深厚,基于本国文化应运而生的节庆旅游更容易使本国人产生亲近感;而且韩国节庆时间相对较短,本国人参加更为便利,外国游客除非旅游日程正好与节庆时间重叠,单纯为了韩国节庆而刻意安排旅游行程对于海外游客来讲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费上都是非经济的,也正是因此韩国政府推行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也包含了大量海外推广的内容,例如,在韩国旅游发展局的中文官方网站主页上就专门开辟了“观光&庆典②”专栏,推广韩国的节庆旅游。通过大量的宣传,韩国的节庆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海外游客的关注,但是如上所述,因为缺乏具有韩国代表性的节庆,所以韩国节庆旅游对于外国游客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三、韩国旅游业发展对河南省的借鉴
河南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也因为身处中原腹地,其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1982年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全球风靡,针对少林寺的旅游项目才逐渐得到开发,“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成为当时政府利用武术文化谋求地区经济发展的口号。随之“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也于199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促成,至2014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届。1991年至2001年,共举办了七届,其中前三届是每年一届,后四届是每两年一届,2001年第七届后,2010年才举办了第八届,之后恢复两年一届。从发展历程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彷徨期,当然以武术文化为背景的河南文化旅游业也经历了相同的彷徨期。电影《少林寺》所带来的武术热潮在2000年后逐渐降温,河南旅游重新回归理智。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外“汉流”的热潮以及政府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河南旅游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15.32%,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00.7%、119.4%。③但是有着得天笃厚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河南,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通过对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分析,将其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将会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推出以少林寺文化为背景的节庆活动。虽然河南省政府已经促成了“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但是近年其影响力明显成下降趋势,对品牌的维护、宣传上还需要加大力度。针对“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可以借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针对韩国节庆的宣传策略,即至少提前6个月开始海内外宣传,通过领事馆、旅行社等渠道分发宣传手册;通过影视媒体及平面媒体对武术节进行宣传。另外,除了现有的武术节外还可以推出针对海内外佛学爱好者的少林禅宗文化节庆活动以普通武术爱好者为对象的节庆活动。
第二,在推出节庆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影视及平面媒体,宣传少林文化及中原文化。在登封、开封建设影视文化城,吸引国内外剧组来到河南进行拍摄,通过影视载体的传播达到对少林寺以及河南省的宣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第三,在节庆项目的选定与推广上与旅游商品的开发紧密结合,应注重系列产品的开发,将寻根、武术观赏、历史探访、美食体验等结合起开,开发更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商品,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四,引进与培养更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文化旅游专门人才,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程度。在节庆及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运用全球化视野,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四、结语
文化旅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各国政府也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来发展文化旅游,节庆旅游更是其中具有其得天独厚优势的项目。韩国在推行“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二十年时间里,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然韩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基于文化的相似性,研究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随着河南旅游发展的日趋成熟,河南旅游也必将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河南地区的特有发展之路。
注释:
①李祗辉,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分析及启示,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13 年第7期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欢欢”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2020年政务服务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博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认真落实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内容,突出公开重点,巩固公开成果,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全面完成政务公开年度工作任务,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关于印发2020年自治州政务服务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博州政办发电〔2020〕23号)现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州文体广旅局政务信息公开日常工作由局办公室承担,有兼职人员2人。公开方式主要包括州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平台、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州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传统媒体、LED及公示栏平面公开等载体。2020年主动公开信息69条;全年未接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未接到涉及局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未发生针对局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和申诉。
根据自治州2020年政务公开重点,局领导及时进行批示,要求办公室及相关人员立即学习贯彻。目前工作落实进展情况为:我局制定出台的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的、需要社会群众知晓的决策内容,已及时公开,如关于对新疆新赛旅行社引客入博旅游专列游客奖励资金评审的公示、关于派发博州旅游专项电子消费券的公告、关于对2020年博州礼物评定结果的公示、博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2020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艺术类岗位工作人员领取准考证及专业考试公告、自治州2020年“游博州·爱新疆”第一批住宿中大奖活动公告;2020年提案议案办理答复全文已按时公布;2020年“三公”经费情况已公布;局机构设置基本情况已按时公布;上传了国家及自治区业务部门关于相关政策法规及政策解读。
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情况
1.我局现有行政事项25项,其中行政确认8项,行政给付1项,行政许可11项,行政奖励3项,其他行政权力2项;暂无用户使用一体化在线平台办理业务,“好差评”管理系统暂无评价;已认领电子证照并匹配电子印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信息公开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我局将不断提高政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及时最新信息。整合内部信息和服务资源,增加反映本地、本部门重点工作的信息数量。
【摘 要】通过对中职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必要性的分析,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等角度,就中职旅游专业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建设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班级文化;软文化
班级“软文化”通常是指在班级内部师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与“硬文化”不同,“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很多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的建设,积极、健康、优秀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活跃班级生活与学习氛围,还可以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实现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大青,党君.探究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95)
[2]成伟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德育水平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孟晶.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环境[J].职业.2010(18)
3月18日上午,2017中国・太仓旅游文化节暨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在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上海、南京、苏州等周边地区的各界领导、嘉宾、游客和本地市民代表共聚一堂,共同参赴一年一度太仓与春季的鲜美约会。
今年太仓旅游美食节的主题为“寻鲜之旅・乐享太仓”,紧扣春季太仓的时令美食江海河三鲜,将景色之鲜,美食之鲜,精心呈现给广大市民游客。在开幕式上,组委会对过去一段时间获得各项殊荣的旅游商贸领域代表进行了表彰,先后为旅游摄影大赛一等奖、2016“苏帮菜杰出大师”、2016“江苏省餐饮名店”、“苏州市餐饮名店”等奖项进行了颁奖或授牌;同时向社会了太仓旅游精品读本《太仓,江南的另一张封面》、太仓旅游官微平台赏花地图、品鲜地图,极大地方便了外地游客获取太仓旅游的相关资讯;创立两年多的“太仓假日”品牌在去年获得首届苏州市十大旅游创新产品(业态)之后,也在开幕式上正式推出了网上商城,吸引了现场广大嘉宾纷纷参与网上商城的秒杀抢购活动;“苏州名厨联盟太仓分”的揭牌则进一步提升了太仓餐饮美食领域的知名度;来自上海的人气主持人舒悦用脱口秀的形式将太仓的江海河三鲜美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现场的游客迫不及待地想大快朵颐。
整个节庆活动持续两个半月,除3月18日举行的开幕式外,组委会还精心推出了一系列的旅游美食活动,旅游度假区将举办“奇幻长江口”轮胎艺术节、“鱼悦江海河”主题创意风筝放飞、“高手在民间”三鲜美食烹饪视频秀等具有江风海韵的度假区系列活动;沙溪古镇将继续举办第二届“古镇嘉年华”,旗袍秀、端午游园会等一系列活动将在古镇精彩上演;城厢镇的“春到金仓湖”系列活动把电站村、永丰村等乡村旅游点和金仓湖整合推出,打造出独具风格的“最美乡村范儿”;现代农业园内现代菌菇馆刚刚开业,郁金香、月季、樱花等花期相连;餐饮协会和报社等单位将在节庆期间推出“我最欢迎的一道菜”、“我喜欢的饭店”等系列评选活动;“大素之美―第四届同觉素食文化节”也将在五一期间如期举行;美食进社区、美食进军营、青年厨师培训等进基层、接地气的活动也将有序开展;本届旅游美食节期间,国际友好城市―――意大利马切拉塔市也将送来精彩的系列活动,中意两国学生足球文化交流、意大利商品精品展销、意大利美食周等活动将异域风情带给广大市民和游客。
目前,太仓正在全力以赴加强全域旅游建设工作,上述活动覆盖时间长、活动种类多,涉及面广,全市范围内以旅游节庆活动为爆点,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跨行业互补、政府和企业联动、区域板块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初步格局。
相关链接:太仓是一座人文荟萃的现代田园城市。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国家级休闲农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公园、省级乡村旅游点和星级农家乐10余家。全市拥有各类星级饭店、国际品牌酒店、主题酒店、度假型酒店近20家,客房床位数近2万张。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内蒙古是一个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推介具有浓郁内蒙古特色,系列完整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是内蒙古树立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旅游商品化给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益处,但就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而言,又是一种威胁。要想使旅游商品化在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生态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之间得到平衡,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其他民族并存的聚居区,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主要由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组成,具体包括以下系列。
1.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游牧倒场、六畜饲养、围猎狩猎、特色捕鱼等。
2.居住民俗。蒙古宫帐、古列延式的蒙古包群、各类毡包、介字房、蔓子炕、斜仁柱等。
3.特色饮食。奶食品、肉食品、酒文化,如全羊宴、烤全羊、手把肉、诈玛宴等。
4.社会民俗。特色婚俗有鄂尔多斯婚礼;待客礼俗有下马致敬、叩首三拜等;信仰民俗有萨满教各式祭祀仪式、藏传佛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
5.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类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民间歌舞有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马头琴、好来宝等。
6.节庆民俗。那达慕、祭祀成吉思汗、马奶节、敖包会等。
内蒙古民俗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由于地域辽阔,又表现出多元性特质和地域性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可观性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的类型在内蒙古自然与人文等各项旅游文化资源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针对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现有形态,将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研究内容确定为四种类型。一是静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等;二是动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如那达慕竞技参与活动等;三是民俗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如蒙古族奶食品、草原工艺品等;四是劳务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转化,如蒙古族的餐饮、礼仪等服务内容与形式。
三、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理念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其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其文化特质必须是积极而健康的。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内蒙古地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因此民俗文化既是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又是其自然风光旅游开发的条件。民俗文化旅游在内蒙古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更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外化、突出文化特色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外化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创新传统的旅游产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外化的含义有四层,一是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物化载体体现出来;二是推广和普及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三是在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注人新鲜血液的活力,使之不断丰富与发展;四是应市场之需,结合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对其重新定位、设计、加工和包装。
总之,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外化或物化,既要保持资源的本色又要适时添色,让游客以可感、可知的方式品位文化的意蕴。
(三)结合优势,突出重点,进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1.结合旅游各环节,设计具有渐进式特征的旅游产品。旅游环节无非是吃、住、行、游、购、娱、通信以及相应的服务道德与技能,不仅能给旅游者物质上的享受、身心上的愉悦,还有文化上的影响和知识上的启迪。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针对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要进行配套开发,如蒙古族饮食文化、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建筑文化、蒙古族书法艺术、蒙古族娱乐文化等,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充分体验生活化的蒙古族文化,既娱乐又增长见识。
2.结合交流活动,开发内蒙古民俗文化专题旅游产品。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为适应不同人的兴趣,设计一些交流活动,达到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积极创新促销形式,促进区域旅游联合,拓展客源市场。内蒙古旅游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昭君艺术节等3O多个重点旅游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不断充实,逐步成为内蒙古效益明显的旅游节庆品牌产品,从而大力宣传了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在交流中促发展。
3.结合历史史实或文化遗存开辟文化旅游场所,组织文化专题旅游产品。整合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历史为蓝本,以成吉思汗为灵魂人物,以草原、沙漠、成陵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内蒙古民俗文化专题旅游活动。
76.4.结合旅游者对文娱活动的渴求,开发旅游文娱活动产品。旅游文娱活动是以文化艺术积累为基础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感染力的精神产品,其形式主要有旅游文化节活动、文娱消遣活动、席间文娱演出等。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必须是一项富有特色的吸引物,而且能在当地旅游产品中充当龙头,这类产品深层次的艺术水准和精心组织的旅游接待工作有助于提高旅游地的整体旅游形象。比如策划举办中国一内蒙古中部一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旅游节、中国一内蒙古中部一昭君艺术节、中国一内蒙古中部一那达慕大赛等专题活动,从策划、组织、接待等环节上下功夫,提高文化旅游的水准。
如此一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决策者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红色旅游”的桎梏之中,应有更大的资源观,将老区旅游资源看成一个完整而能够深度挖掘的产业链,因地制宜,打造属于本地区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决策者更要立足省情、地情,不仅要把本地资源看成一个整体,更要放眼大局,将陕甘宁三省区资源看成一个整体,在开发和建设规划时,深度调研,充分研讨,做到一省一品,每省都有自己的特色,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底蕴,让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要通过实施陕甘宁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战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积极合作,构建陕甘宁旅游区的大格局和网络发展体系,促进陕甘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利民富民相结合,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突出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以融入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圈为目标,切实加快旅游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例如,可以以建设崆峒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突出“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主题,建设集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业聚集、生态环境建设和观光、游乐、文化交流、休闲养生、商务会展等为一体的全国知名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平台。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面实施特色文化工程、文艺精品工程。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影院、动漫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文化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