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专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信技术 课程标准 岗位技能
教育部2006年14号文要求示范院校“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指出了高职专业应与产业结合,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变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力开展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针对通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为通信行业提供“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专业技能人才是通信技术专业群的核心目标。本文在通信技术专业群实践中,以专业群全方位校企深度融合为背景,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为驱动,构建与岗对接的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通信类专业与专业群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产业链对人才需求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快速发展而快速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按照传统的解决方案是不断新增相应的新专业,这必然带来以下问题:
短期内,造成专业教学资源的稀释,导致原有专业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新增专业教学质量的低水平重复,进一步加剧了通信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长期内,离散的、缺乏有机联系的专业间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整合,非系统规划的独立专业建设,引起专业教学资源的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人为隔离,极大提高办学成本。
校企合作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各自为政的专业校企合作无法在广度与深度上与行业企业对接,既无法提供满足行业快速变化要求的岗位技能人才,也限制了专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支持与参与,专业的生存逻辑成为问题。为此,协调因应行业发展而设置的若干专业,形成面向岗位集群的专业群成为高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专业群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作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以服务产业链中的企业为目标,为行业提供“宽基础,强技能”的高端技能人才,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反应在教学上,专业群具有基本相同或类似属性的实训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以通信产业为例,岗位需求集中在产业链中的移动、数据、交换、传输等关键通信岗位群及其细分的“规划”、“施工”、“运维”、“管理”、“优化”、
“维修”和“销售”岗位。针对这种情况,传统上一般设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群是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针对通信产业链岗位人才规格,以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手段,以满足产业链全方位的高端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在系统整合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形成通信产业链高端技能人才的专业群培养方案,培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高端技能人才。
我院2004年开设通信技术专业,规划开设光纤通信技术、通信工程与监理、网络融合、通信动力系统等方向,形成以通信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各专业或方向为特色的专业群,构建“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通信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通信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有效克服了传统专业建设方式不能适应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二、以岗位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目标,建立“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应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快速反应,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产业链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专业方向课程,建立“强技能”的“一招鲜”课程,使学生具备迅速上岗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应开设产业链岗位群的通用基础课程,建立“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培 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通信技术专业群以岗位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目标,建立“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表1。
通信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与监理以通信工程为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以移动终端和网络优化为特色,光纤通信技术方向以传输为特色,通信动力技术方向以电源为特色,形成覆盖通信产业链交换、移动、传输、动力四大关键通信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共同的、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职业核心课程围绕通信产业链特定岗位或岗位群开设,基于行业一线设备或环境开发的职业课程,使学生具备职业人的岗位素质和专业综合技能;由于具备共同的以通信产业链为目标的准电信网基础架构实训平台,专业群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方向课程易于彼此做为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程,形成专业群专业方向课程有选择的共享、动态适应通信产业链人才需求变化的机制。覆盖通信岗位基本素质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程,使学生具备通信岗位迁移能力;而针对企业现岗设备或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来之能战的岗位胜任能力。
三、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手段,探索“双核驱动、与岗对接"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军队;卫生;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074-02
Professional Skill of Professional Military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QI Hong-jun, ZHANG Yuan, HAN Hong-liang, ZHAO Xin-lei, WANG Hui-ping
(PLA Bethune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skill of military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deas, the system design i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to the military health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skills appraisal operations center,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exam, exam, test service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o identify files, quality management, daily work, to achieve a targeted, full-featured,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data sharing, to achieve a military health professions Kam main components and process control network.
Key words: military; health; occup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全军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时间不长,为了在起步晚的情况下达到起点高的目标,借助信息技术保证此项工作的质量、优化管理、提高效率,不仅是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内在要求,也符合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并设计开发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保障。
1 设计目标
以先进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研究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特定要求和业务规律,从培训、考试、考务、查询分析、数据交换与信息、质量控制与证书管理等环节入手,实现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达到提高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目的。
系统设计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能够满足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特定要求,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2) 能够提供规范、科学、快捷的管理模式,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 能够基于统一、可行的军队卫生专业职鉴业务流程,有效控制鉴定质量。
2 设计思路及原则
通过对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如何基于信息系统有效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全环节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实现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鉴定中心、鉴定站三级管理,达到信息的高效传送,是此项工作信息化的重点所在。
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对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流程进行详尽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与系统设计,力争将系统的使用与作用范围延伸到军队卫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灵活、方便的操作界面,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率,从而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管理人员、考务人员、鉴定人员、鉴定考生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系统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系统设计的原则为:
1) 坚持体现特色、有所创新、注重实用、便于管理、统一标准、科学规范、稳定可靠、安全保密的原则。紧密结合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际,充分体现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特色,实现对培训、题库、考试、考务、信息、鉴定档案、质量管理等主要业务的管理。
2) 系统设计要突破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军训网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系统。因此,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系统体系结构,从而实现在多地域、任意时间段以不同身份来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大大强化系统数据共享与利用率。
3) 实现基于分布式结构、以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流程为中心,借助鉴定指导中心、鉴定中心、鉴定站三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功能完备、数据资源共享、信息采集和反馈及时,办公自动化、信息实时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的网络化信息平台。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业务流程设计
以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有关管理规定为依据,以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内在要求及具体需求为基础,通过进行深入、详细分析后发现,表面上繁琐、杂乱无序,实质上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性。
贯穿于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过程的是鉴定实施的流程与鉴定过程的控制,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各项工作层次分明形成了本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而核心对象是被鉴定者这个实体,所有工作均围绕此实体来展开。系统设计抓住这一个主线和这个实体,理清与主线和实体相关联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通过对基于主线和实体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层次化和模块化分析,建立起了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结构模型。
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3.2 功能要素设计
系统实现的功能要素如下:
① 建立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标准建设与应用、信息反馈平台。建设以军队卫生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评价为主线、贯穿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标准建设、职业能力培训过程、全军卫生专业职鉴题库与考核系统的开发使用、鉴定过程、鉴定结果、职鉴全程质量控制等全流程的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标准完整体系。
② 建立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题库系统。基于军队卫生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组织相关职业工种专家开发题库,并通过网络平台不断修正、完善,成为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权威、可用、可靠的考核支撑与应用平台。
③ 建立军队卫生专业职业鉴定网络考核平台。基于题库系统,实现不同职业工种等级考试的自动命题、远程在线考试统一实施、计算机标准判卷评分、成绩实时登记的网络化考试平台。
④ 建立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与质量督导监控平台。实现鉴定计划制订与、考生网上报名与信息审核、各鉴定机构考试管理与组织、考试过程监控、成绩管理、成绩查询、证书管理、信息汇总与统计分析等。
⑤ 建立鉴定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业务能力在线培训系统。
⑥ 实现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分析系统。在对鉴定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报表业务、提供对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微观分析与宏观决策的技术支持。
基于对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流程的科学分析,按照软件工程学原理,将系统功能分为8大主要模块:日常办公管理、理论与技能题库管理、远程培训管理、网络考试管理、考务管理、质量督导监控管理、统计报表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组成了一个有机、集成系统。
系统基本功能组成如图2所示。
3.3 系统结构
系统按照基于Web的三层B/S结构进行开发,核心为“数据库报务层”,面向用户的是浏览器形式的“客户层”,在用户界面与系统数据库之间由“业务逻辑层”实现沟通。
基于Web的B/S结构容易配置、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服务器负责向用户提供信息和要求的数据,客户工作站使用Windows提供的IE浏览器来显示来自服务器的信息,服务器控制信息的内容和布局;由于是集中管理和维护,使信息的控制和管理非常可靠,同时,系统的维护只需集中在Web服务器,而对客户工作站无需进行维护,这就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和管理的成本,是分布式应用系统的一个最佳选择。
本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该结构的优势,实现对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在线采集、查询、处理、统计、事务管理和远程交互。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系统设计基于数据标准、接口规范、通信协议等,以此组成了系统的主结构、形成了系统的核心。
4 系统安全设计
信息技术为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但数据的安全可靠是一个现实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一情况,对各种信息的操作等级进行严格界定,对数据库的数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采取安全验证的加密措施,并设立严格的分层次用户权限,具体包括:
1) 用户分类,即不同类型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数据管理权限。对允许登录的用户,每人均分配一个帐号,登录后由系统自动确认用户的身份及此用户对数据操作管理权限。
2) 使用参数化存储过程。将对数据库的操作尽可能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而不是动态构造SQL语句,从而使本Web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交互操作仅限于通过存储过程发送的几个特定的严格类型参数,每当使用.Net Framework调用存储过程时,系统都会对发送到此存储过程的参数进行检查,以确保它们是存储过程可接受的类型。
3) 信息加密存储。对数据库连接字符串、用户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以妥善保护数据。采用了以下方法保护加密连接字符串等秘密信息:将加密连接字符串存储在注册表中,并使用访问控制列表确保只有系统管理员和才能访问注册表项,通过使用.Net Framework的System.Security.Cryptography类中的TripleDES类提供的功能实现对信息的加密。
4) 输入有效性验证。对系统所有用户输入的字符范围进行限制,以防可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恶意脚本的字符被过滤并禁止,通过的System.Text.RegularExpressions.Regex类提供的功能,达到对数据进行验证的目标。
5 结束语
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将日常管理工作与鉴定业务流程的过程控制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基于数据库技术、Web等技术开发的管理信息平台,能有效解决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模式单一、管理过程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增强了管理的可预见性、管理过程的规范和科学性。经过实践检验,其作用和效果非常明显,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的管理效率,同时为提升军队卫生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协同创新;技能竞赛;营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93-03
近年来,越来越多院校组织或参与技能竞赛,部分院校取得了优异成绩。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指导本校参赛团队,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对此进行了新闻报道。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借助技能竞赛,推进各主要课程的教学改革。
1现状分析
1.1教育部大力提倡协同创新,积极推动技能竞赛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的通知中指出:“发挥技能大赛引领和评价作用,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1.2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是本项教学改革的首要依托项目,是教育部和社科院主导、师生服务企业、企业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多方协同创新的优秀范例。《中国教育报》2012年评论文章《营销大赛,倒逼高校加快教学改革》指出:“由中国市场学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从初赛到决赛历时半年多,赛事吸引了815所院校、3.2万名大学生、近1万支队伍参与,为大学生发挥所学所长搭建了良好平台。但火热的赛事也反映出当前商科教学与市场、企业接轨不够等问题,倒逼高校不得不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1.3企业急需实战能力强的营销人才
互联网调查显示,近年来几乎各省都营销人才紧缺的新闻。但企业普遍认为多数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实战能力较弱。为了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协同创新技能竞赛是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2教学改革的意义
2.1有助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协同创新技能竞赛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2.2有助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全面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产业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项教学改革以提高营销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集中力量在市场营销教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高职营销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2.3有助于融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促进高职营销专业各主要课程的教学改革
协同创新技能竞赛有助于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目标,有助于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纠正教学过程的偏差,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效。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营销人才,推进高职营销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3教学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结合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就业指导、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合力。”
本项教学改革通过协同创新,借助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各门主要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工具、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改革涉及十多门课程,主要包括: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策划、广告学、零售学、推销技巧、渠道管理、市场调研、统计学、电子商务、会计基础、财务管理。
4教学改革的实施
4.1融通企业需求、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将协同创新技能竞赛融入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中
将竞赛技能培养计划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开设四门培养竞赛技能的课程。一年级开设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统计学课程,二年级开设零售学、推销技巧、广告学、会计基础课程,三年级开设营销策划、营销策划、渠道管理、电子商务。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全面改革教学理念、目标、过程、方法、内容、工具,改编实训教案,将技能大赛培训融入教材各章的实训环节中。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技能竞赛表现与课程期末成绩挂钩。实行“三三制”教学改革,三个年级分别参加三个层次的技能竞赛(一年级学生参加校赛,二年级学生参加省赛,三年级学生参加国赛),使技能竞赛培养落实到三个年级三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求有参赛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培养学生创新争优、以老带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4.2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合作组织校内技能竞赛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改项目主持人成立本校营销协会,担任指导老师,每年举办校内营销大赛,为教改试点班级创造学以致用的平台。各门课程教师鼓励教改试点班级人人参与校内营销大赛。学生通过参赛,将教改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改试点班级有几十位学生获得校内营销大赛的各种奖项。中国移动公司为营销大赛提供赞助。参赛选手销售中国联通公司产品,在营销大赛中创造了良好的业绩。本教改项目主持人指导教改试点班级学生参加中国电信广东省校园营销大赛,荣获阳江市赛区复赛一等奖。本校与电信行业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校企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共同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参赛学生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校内营销大赛中,学生展示了营销才华、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协作意识。在校内营销大赛中胜出的学生,成为参加省级比赛的重点培训对象。
4.3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共建协同创新平台
以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为例,大赛要求参赛团队以娃哈哈饮料为任务进行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和品牌宣传实施等竞赛环节。娃哈哈公司的管理干部和营销精英参与技能竞赛规则和课程实训标准的制定,在竞赛中担任督导和评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得到了企业的检验。通过参赛,师生深入企业,了解公司销售现状,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公司的营销环境和战略。师生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提出建议,和企业的基层营销工作人员一起制定关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策略。参赛师生与行业专家、一线销售人员同甘共苦,在制定和执行营销策略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多解决难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技能竞赛,校企协同创新的理念落到了实处。通过上述实训教学改革,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营销技能,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
4.4院校制定与教学改革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本校对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先后出台多份文件支持教学改革,例如《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办法》、《教学改革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和《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本校实训中心每年都组织创新(特色)、科技活动项目申报,每个课题可申请课时补贴作为经费。本教改项目获得本校教务处和实训中心累计超过四千元的经费支持。本教改项目主持人累计获得两千多元科研奖励。本校出台《关于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费用报销的规定》,对师生参加组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予以经费支持。本教改项目主持人带领教改试点班级学生远赴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本校先后给予近八千元经费支持参赛。学院将技能竞赛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加分项目之一,将技能竞赛与学生的入党、评优、推荐就业结合。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教师教改的主动性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5教学改革的成果
5.1师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实现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本教改项目主持人指导教改试点班级学生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广东省复赛二等奖、三等奖。教改试点班级学生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在比赛过程中,本校营销专业和娃哈哈阳江分公司深度合作,建立营销联盟,参赛学生采取各种创新营销的方式,创造了销售奇迹。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初赛的校外销售环节中,在比赛官方网站公布的销售实践排行榜上,在全国803所高校1393支参赛队伍中,本教改项目主持人指导的团队全国排名第56位,在广东高校中排名第一。
5.2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有效提升了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企业营销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技能竞赛,与营销专业多门课程的实训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用,既积极完成了实训项目、巩固了基础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又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一举多得。通过协同创新技能竞赛,师生了解到了市场与行业的新动态,增强了实践能力,学到了新的营销手段,更新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增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教师了解到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新需求,找到了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方向,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第一手的案例材料,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营销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教师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激活,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5.3教学改革获得了上级的政策支持,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广泛好评
2011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校级课题立项,教学改革已在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多门课程中逐步实施,效果良好,多次获奖,很多学生非常希望参加技能竞赛,不少年轻教师也想一展身手。本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这使教改项目的深入开展,有了更理想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5.4教改试点班级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就业质量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调查结果表明,教改试点班级就业率高(一次性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95%以上),用人单位对教改试点班级毕业生表示满意。技能竞赛获奖者不但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用,而且以其出色的才干,创造了优秀的业绩,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5.5教改试点班级多数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考取了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
参赛学生必须先通过资格考试,才有资格在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获奖。考试及格者可申请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如果学生参赛前已获得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可以免试参赛。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贵勇.营销大赛,倒逼高校加快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12-21.
[2]岑长庆.基于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的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外资,2013(1).
[3]岑长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1(5).
[4]岑长庆.“消费者行为学”与“营销统计电算化”教学模块的整合改革[J].中国外资,2011(18).
[5]岑长庆.“营销统计电算化”课程的首创与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1(7).
[6]岑长庆.“营销统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J].现代营销,2011(9).
关键词:协同创新;“实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8日
一、协同创新理念的产生
协同创新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关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整体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11计划”)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形成协同战略联盟,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三方的多元化合作,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对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协同创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范畴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和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会计专业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会计专业的“实账”能力是指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能顺利地处理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进行有效核算和处理的能力,但这只限于狭义的“实账”能力;广义的“实账”能力则指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的核算应用,更要具备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运用这些数据和能力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成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对会计人才“实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较高的“实账”能力的要求,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会计实训为例,分析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校内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的方式进行。近年来运用得比较好的方法是高职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账”能力,但从总体上来说依然是各自为政的,没有将各种培养的方式凝聚在一起,没有形成有序的、系统的“实账”能力培养模式。
(一)校内综合实训安排的课时有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一般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课时控制在24~30个课时左右,在这个时间内处理完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从往年的实训来看,同学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实训任务,上交实训账套。但相对于很少接触企业真账的同学来说即使能按时完成任务也未必能完全消化;再者,企业的经济业务在一个会计年度里是前后贯通,经济业务与经济业务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呈现一定的规定性,单单只做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真账不利于学生通过企业的行业特点来掌握经济业务的核算规律。
(二)校内综合实训的演练环境与真实业务存在差距。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使用的账套一般是教材上的,而教材的出版和再版是有周期的,学校一般选定一本教材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使用一本教材,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经济业务的;二是学生在校内综合实训中接触到的经济业务类型也是有限的。比如,一般来说学校会选择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进行实训,因为工业企业的业务最具代表性。经济业务的类型相对复杂,而在国贸、电商、影视、旅游等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会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三是实训演练所使用的账套与企业的真实业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样的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企业其处理方法可能会不一样,而学生具体业务具体处理的能力还欠缺。
(三)暑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会在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宽泛,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做会计。部分学生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里找到会计相关的岗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但大部分的同学都是随便找个能敲章的单位或组织敲章了事,学校无法控制学生选择暑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工作内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也就没达到。
(四)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难以控制。教育部要求会计学生进行与专业相符的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并通过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平台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控制。但依然有大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校外实习的岗位是非会计专业的岗位,虽然未必所有的会计学生都要选择会计专业的就业道路,但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是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必须按照专业规划的要求来完成。
(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具备一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既有学历和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一群同样“全能”的学生。但在高职院校里刚毕业出来的新老师,本身自己就]做过多少“实账”,教起学生来说也就“无的放矢”;而有些从企业来的教师,虽然是具有“双师”的身份,但在学校工作时间一长,慢慢也会与社会脱节,手上所掌握的“实账”也会慢慢过时。再加上学校的教学任务重,大部分老师没有机会进行社会服务;即使可以利用暑期的时间进行挂职锻炼,也因为时间短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六)高职院校“产学研”、“产学政研”的多方协同创新教育平台还没创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固定的校企合作项目,政府也给予了校企合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产学政研”的多方协同创新教育平台还没创建,校企合作也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培养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企业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未能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利用协同创新理论,以高职院校为中心,创造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多方深度协作,提高会计学生的“实账”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创新、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建立会计“实账”资源库。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行业企业的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收集起来,并整理成“账套”,制作成会计专业“实账”资源库,并且不定期对账套进行更新和修订;二是制作“实账”处理的微视频。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分行业制作“实账”微视频,微视频要求短小精悍,关键能解决不同行业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内容不能与课堂的内容雷同,主要是针对动手操作的部分进行微讲授。
(二)建“实账”库的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创建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将“实账”资源库与“实账”微视频上传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方便学生随时进行校内综合实训,以学生进入平台进行操作的时间计算课时,并规定学生完成一定量“实账”的处理才能达到合格。会计教师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对学生的“实账”训练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平台上可以实现线上师生互动。
(三)将集中的校内综合实训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用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对学生的“实账”训练进行管理和控制,将以前集中的校内实训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促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入平台进行“实账”训练,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类型进行学习。以学生进入平台学习的时长计算课时,并规定学生在一定的学期内必须完成“实账”训练的数量。
(四)开拓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集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校外实训。学校与不同行业的企业达成长远的合作关系,这些达成合作协议的企业要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学生从第一次开始的暑期实践培训到离校前的毕业实习都要在这些达成协议的企业中进行,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中进行轮换。校企合同模式一定不是挂个牌拍个照就了事,而是真正让这个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反哺教育。
(五)培养具有多种企业“实账”能力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学生在校期间“实账”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培养具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实账”能力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一支具有“实账”能力学生的必经之路。现在一般学校的做法是督促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去企业挂职锻炼。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去企业不仅是挂职锻炼,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服务,比如每名教师必须有一个长期兼职的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既不与社会脱节,又能随时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带到课堂中去。
(六)创建会计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实账”能力。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能够独立承接一些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建立会计专业“会计工作室”、“内控工作室”、“纳税筹划工作室”,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增加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在进行社会服务时随机应对各种突况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会计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推动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而且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使得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培养成为可能。以教育部“211计划”为引导,实行高职院校的学科、课程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行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账”能力,培养高级的会计人才,助推会计人才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艳峰.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5.9.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通信专业 实践教学
0 前言
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培育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科技人才具有显著的效果。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校企合作,完善和改革实践教学系统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通信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 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的平台就是校企合作,主线为实训项目,原则是先易后难,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实施也是以实践教学的创新为基础的,从而符合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最终构建基于实践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构建目标体制
构建实践教学系统的主要依据就是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建立的基准是实际的企业岗位需求,目的就是学生就业,主要培养内容有: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职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是分段提高单项、模块、综合以及拓展能力;第二,职业素质;第三,创业就业能力。利用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择业能力,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就业的首要途径;第四,资格证书。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建立合适的教学模式。
(2)构建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内容要基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重点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职业岗位群,分解职业能力来构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渐进式、组合型、模块化的特点,是一个多维交叉、多层次的内容体系。
(3)构建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管理实践教学的设施、教学、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校各个领域之间构建一种互相推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保障各个领域的有效运作,进而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确保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求[1]。
2. 高职通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是“课、证、岗融通,共育校企”,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校企合作需求。针对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不同层次,可以将通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系统的化为五个层次:实习认知、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顶岗实习。
(1)实习认知
认知实习是通信专业实践课的基础,学生经过认知实习可以全面了解专业基础。主要包括认知电子元件、了解实际电路、了解生产电子产品过程、参观通信设备以及通信仪表的使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加深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信念等的机会,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习认知教学的开展时间是学期中间为期两周,地点是校外实训基地。
(2)实训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实训主要有:校内实训、实训实用电工、实训通信设备等。
课内实训指的是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的训练过程。还部分辅以参观企业生产现场。课程的选择要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基础,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实训的各个环节,按照任务要求,学习知识,实施任务,检查成果,评价交流。
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熟悉常用通信设备的原理和使用,为今后的专业工作储备技能基础。
(3)实训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实训与课程设计相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C语言设计使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分析、通信设备应用以及网络系统分析等。专业技能实训主要目的是在课程结束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实训专业技能的人员通常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
(4)实训综合技能
实训综合技能的过程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前,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实践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专业的工作特点,为今后的实习毕业等工作奠定基础。
(5)实习顶岗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毕业答辩之前所要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主要是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是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顶岗实习的地点是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校内教师协助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
3. 小结
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的平台就是校企合作,主线为实训项目,原则是先易后难,最终构建基于实践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是“课、证、岗融通,共育校企”,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校企合作需求。本文介绍的五个方面经实践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网络优化;课程改革
随着2009年3G牌照和2013年4G牌照的发放,三大通信运营商对于无线网络优化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无线网络优化”,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这门课对应通信行业岗位,是校企合作对接最无障碍的一门课程。同时,这门课也是全国“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通信技能大赛的指定参赛课程,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目前,技能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校企合作也大规模发展,在此大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可以说,这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就基于这三者交互式关系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太少。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应该突出实践教学。但实际上,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偏离了教学目标。
课程涉及的案例较为陈旧,且案例资源匮乏,并不能涵盖所有重要知识点。课程结构的安排依然是先理论后案例分析,理论知识点较散,与相关案例的结合并不紧密。
在考核评价时没有突出实践部分的结果,还是以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为主。
现有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滞后于网优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基于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本着以“能力为本、就业为纲”的原则,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
1.全面更新教学内容。以技能大赛及企业需求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熟练技能的人才,是对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的综合考核。大赛的项目设置顺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实际,结合现代生产实践,把专业进行集中、系统地展示,具有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特点。以技能大赛及企业需求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使之更加市场化,更具创新性,更接近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将教学内容优化到一个个典型的项目中去,理论结合实际,同时编写相应项目化教材,全面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根据职业岗位和技能大赛的要求,研究、设计、确定相应技能比赛小项目,形成人人都能参加的、经常性的技能竞赛,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现在通信类的全国技能大赛或是省级技能大赛每年都要举行,针对比赛内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相应的技能比赛小项目让学生进行技能比拼,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技能比赛小项目,既可以完善学生专业技能,又可以检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技能比赛小项目这一平台的建立,既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业务水平的提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
3.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原来的考核以理论考核的结果为主,新的评价方式中大大提高了实践部分的考核比重。理论与实践各占50%,其中理论成绩的确定以笔试成绩为主,而实践部分则以教学过程中竞赛小项目的考核为主(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见表1)。竞赛项目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视其表现实行单独考核,以百分制计分。
通信类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给“无线网络优化”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将企业的技能要求和大赛项目融入课程,符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这一改革必将促使更多通信类优秀技能人才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徐欢,谢晓飞.浅谈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18-19.
[2]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校企合作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技术性、流动性等特点,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评价不是看科技成果的多少,不是看产品开发的成果,而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直接能够上岗操作,企业就业实现“零转接”,从而尽快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2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状况,根据通信技术的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通信工程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建立实习实训环境,创建岗位培训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建立通信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和考核标准。同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建立高职高专教育通信技术人才技术和能力培养的知识结构提携,开发课程,满足典型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构建全面、完善的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2.1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2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3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2.4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建设
1.1光缆线路设计
在进行信息数据传输时,为了保证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光纤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进行长期使用,需要将光纤制作成光缆。在进行光缆设计时要对光缆进行足够的保护,保证光纤不受外界因素的损坏,光缆的材质要选择重量较轻、便于施工和维护的材料。针对不同的传输环境,选择不同结构的光缆,从而将传输的线路进行优化处理。在进行光缆的安装时,要对光缆之间的挤压、磨损、扭转等进行规范操作,清除光缆附近的障碍物,进行电场强度控制,使其感应电场不超过规定值。由于110kV巍山智能变电站光缆的安装是在高电压的环境下进行安装,因此要格外注意人身安全和安装设备安全,在安装时要进行安全措施防护,保持作业的安全。要注意施工的环境,在施工结束后要在附近悬挂警示牌和设立相关的标志,及时进行光缆的维护等。
1.2通信系统设计
110kV巍山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传输设备、接入设备和电源设备组成,SDH传输设备是光纤系统的核心,所有的控制信号都要通过SDH进行转换才能进行数据的传输。PCM接入设备将传输设备中的2M信号转换为可控制传输的64K信号,而电源设备是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只有电源提供稳定的电源,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实现性和准确性。在进行通信设备施工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大地放电,消除人体静电,以防止通信设备的损坏。通信设备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高,要设置专门的通信机房,安装防静电地板,同时要保证机房的温度和湿度恒定,将通信电池和设备相分隔开,以防止火灾的发生。巍山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中采用了全封闭式的组合电器,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功能,智能化远程遥控可以大大减少人为操纵的风险。
2现阶段变电站中光纤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2.1光缆施工安全隐患
在智能变电站建设中,光纤通信作为其主要通信介质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施工建设中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变电站通信质量受到损坏。在导入光纤时接口密封不严,使保护钢管中容易出现积水,造成冬天积水无法排除结冰膨胀,从而造成光纤被积压,不仅降低了传输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光缆的安全性。在进行光缆材料的选用时没有固定的标准,捆绑材料也达不到标准,使光缆在固定时不稳定,余缆容易出现散落的现象,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光缆的材料选用不足,也会造成施工工艺的差异,产品的质量达不到统一的标准,导致同一个智能变电站中出现不同施工工艺的现象。在进行光缆的固定和安装时,其固定架间隔之间缝隙存在着质量问题,部分型号的光缆固定架间隙不足,导致传输的质量和速率下降,固定架和光配机架上下距离不够充足,使光缆在固定保护套管弯曲过大,使馆内光纤造成积压,从而降低传输速率。
2.2材料选择不规范
智能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涉及到多个专业,施工需要采购的设备数量多,型号也分为很多种类,因此在进行设备采购时针对光缆固定架、配线单元、保护套管等材料的配备要符合施工的要求。但是从巍山智能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的材料选购上看,设备进行采购时常常出现遗漏的现象,设备材料的供应商数目众多,其产品型号难以统一,给材料的配置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不同型号进行的施工工艺也不相同,造成工程的工艺不规范。
2.3施工人员素质不强
智能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施工工程,施工规模大,项目多,作业环境危险,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增强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但是现阶段很多施工人员不注重技能的提升,不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在进行高电压作业时防护措施不到位,高空作业时没有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造成人身安全隐患。在进行通信设备的建设时没有进行大地放电,身上的静电造成通信设备的损坏等。
3加强变电站站内光纤通信的有效措施
3.1进行变电站初期研究
在进行智能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的构建时,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确定系统的可实现性,要对光缆通信建设的目标进行明确,同时优化设计方案,将设备材料的选购、光缆设计数量、安装方式和投入使用等各界环节进行预算和估量,在设计时要严格审核期设备的选用,人员的调配和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要符合相关的规定。要选择专业的设备厂家进行设备材料的选购,保证设备的型号一致,将安全隐患在初期研究阶段降到最低。110kV巍山变电站的顺利实施和政府的支持紧密相连,其各项施工也符合国家的施工要求。
3.2规范施工中的各项操作
在进行光缆的安装和调试运行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操作,在进行光缆施工时,要以光缆数据传输效率最大化和传输安全为标准进行光缆的安装。结合巍山当地的气候特点,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客观因素如天气原因等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工期,保证施工的进度和工期。及时将新技术应用到施工建设中,从而让通信建筑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在建筑中明确责任人和监督人,监督施工按照相关规定操作,保证施工的安全。
3.3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
在进行光缆通信建设时,施工人员的操作是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让新技术运用到光纤通信建设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员工进行危险环境作业时,要让员工配备相应的安全工具,如安全帽等,在进行通信设备建设时,要注意对员工进行大地放电,减少通信设备的损害。建筑单位要及时对光缆进行维护,防止光缆的损坏造成极大的损失。
4结语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13-03
1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对接移动通信产业,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确立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三大核心就业岗位群;引入S.M.A.R.T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认证,分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的差异,确立课程内涵,构建“职业岗位与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任务,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完成任务;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建立网络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结合S.M.A.R.T评估系统有效利用课程考核评价结果。
2 S.M.A.R.T高职教育模式内涵
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S.M.A.R.T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前移,根据职业目标科学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在校学生创造出与企业相似的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指导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职业学习。
S.M.A.R.T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一步,职业定向,在学生入学时基于兴趣、职业倾向等自我评估测评因素与通信行业岗位资源信息进行匹配,明确自己初步的职业定向。
第二步,自我教育设计,包括学习系统的专业课程和岗前培训。自我教育设计阶段是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课程,借助企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第三步,职业决策,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及S.M.A.R.T评估系统的职业评估报告,明确自己最终的职业定位。
第四步,顶岗实习。根据职业决策结果,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零距离体验真实的工作。
3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以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更新升级,结合移动通信产业“全程全网”的特点,移动通信产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移动核心网建设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核心网规划与优化、移动无线网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结合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调研结果,校企双方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剖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群为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根据三个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目标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发展需求,基于岗位职业目标分析每一个核心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技能,并按入职岗位、晋升岗位、高级岗位进行归类合并,利用校企合作共同体,融合与该职业岗位对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岗位认证,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GSM/3G/4G网络优化工程师(NC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GSM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3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电力机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基站建设与维护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基站建设工程、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通信动力设备操作与维护、电信工程项目实施;融合电信营业员(行业技能认证)、电信业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移动终端维修员(行业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客户服务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电信业务应用与客户服务、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电信渠道营销、移动终端维修。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学历教育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而职业培训又为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职业培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联系与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体现职业性、应用性,还要体现高等性。借助于校企一体合作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交织,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将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两个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拆分交织”,将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一对一交织”。
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对于“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嵌入企业的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根据MIMPS教学法的六大步骤开展教学:课前评估教学方法选择研究型实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习心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形式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GSM/3G/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终端维修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渠道营销、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在“研究型实训”环节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实训任务,实施职业模拟教学。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考核的重点向实践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专业能力的创新性等方面倾斜。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安排考核评价的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利用世界大学城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即学生自评),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考核点评,给出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录入S.M.A.R.T评估系统,学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学习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对职业定位进行适当纠正,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燕辉,陈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童伟.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就业能力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