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剧美术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及其基础建设。建校伊始,xxx校长就非常注重将文化艺术融于校园的各项设施建设之中,如今园林式的校园环境优美、典雅别致,活泼清新的文化广场、格调高雅的文化走廊以及在教室墙壁上悬挂的近200件学生美术书法作品更是突出了艺术教育浓厚氛围。六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标准地配备3间音乐专用教室、2间美术专用教室、1间美术书法展览厅、1间多功能展示厅和1间多媒体教室,添置多媒体电脑,视频展示台,投影机,电动幕布、高级音响等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确保学校能开足开齐音美课程、开设艺术选修课、校本课程以及开展美术音乐的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要求,让学生在实验园地里获得美的陶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培训,大兴科研,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学校把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向上、热心于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为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在学校的重视下,艺术组的全体教师,经常参加新课程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业务培训,每星期进行一次艺术教育教育研究活动,探讨艺术教学的问题,提出教学的新思路,交流教育心得体会,提高艺术反思的能力,并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目前我校艺术组有本科学历五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达到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要求。我校艺术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各级论文、作品、多媒体课件评比,获得过省级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全国音乐美术论文评比三等奖、xx市教育学会优秀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xx市音乐美术教学反思评比一、二等奖;《xxxx》的教学设计被人民教育录入《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一书中。我校艺术组共撰写了十多篇艺术教育的论文分别发表于cn刊物上;黄耿东老师出版了《xxx》的艺术教育个人论文专集。不懈地学习与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教育科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为特色办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三、深入课改,建章立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动起来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师生互动,以交流对话互动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分析,不能轻易的进行否定,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准备工作一定要到位,给与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甚至更多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要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我们爱卡通》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卡通的资料。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三、让学生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七年级《自画像》一课中,我先让每位同学说说自己的外号、形态、梦想,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自画像的表现方法和关键之处,学生会发现夸张自己的特点,形态,很容易就能把自己表现在画中。
四、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八年级《戏剧美术》一课中,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分析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懂得了生旦净丑行当类型的划分,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师要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农村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用临摹教学代替技能培训课
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将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作者分析了目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并梳理了其优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架起一座通向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桥梁,同时也提出了对“非遗”美术教学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恢复传统文化记忆与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遗课程获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要探讨“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将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及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判断出目前非遗美术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准确找出此类课程的发展出路,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一)课程类型的灵活性。
非遗文化贴近传统生活和审美,积淀了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遗产包含的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术等价值,美术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提取、开发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遗文化包含的多样的价值注定了非遗题材教学具有灵活性,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重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以陕西皮影为例,授课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让学生通过平面化、夸张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自己创作设计稿,上一堂设计应用课,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镂刻、敷彩、合成,亲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综合探索课。
(二)教育资源的潜在性。
教育者为了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非遗是一座素材宝库,可以应对多样的教学目的。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素材背后孕育着卓绝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独运的美学追求,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对于开发美术课程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视觉性。
非遗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视觉性。特别对于工艺性很强的非遗作品,不简单地用图片展示,而是直接将鲜活的素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将实物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其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的花纹很容易打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朴拙淡雅的文化韵味;怀袖雅物折扇,“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现优柔的舞姿。不同种类的扇子,或美观典雅,或清新秀丽,或温文尔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玩和欣赏后,会生出许多疑问,这恰恰就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非遗文化突出的视觉性,有助于美术学习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性。
传统美术课以纸上作图或用泥塑造为主,非遗课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术课堂实践内容。工艺类非遗文化都有独特巧妙的制作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结合部件,不用任何胶水或钉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部件,让学生进行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上一堂精彩的美术实践课。非遗课程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者根据需要降低材料和技术难度,以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经历了持久的历史筛选和升华,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充满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满足了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如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营造“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非遗课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鲜活的题材和探索方向,使美术课程体系更立体,内涵更丰富,表现更多样,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完整立体的文化情境。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要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弥补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既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又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获得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
二、“非遗”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非遗教学目的的确立。
谈到“非遗”,人们往往条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遗保护。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非遗课程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上考虑。诚然,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教育范围最广,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遗内容教学,是普及非遗文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美术教育者更应该从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这从中小学美术课的数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非遗美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美学素质,这是所有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非遗文化要为美术课程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非遗美术课程只会停留在对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宣传的层面上,对中小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
(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非遗美术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导致美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非遗和美术课程资源画上等号,因为非遗本身是一种文化资源,两者实质上属于不同范畴,没有从属关系。要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首先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筛选出的非遗内容也要进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够利用的元素,进而为美术课程服务。若缺少这些环节,美术课程就会空洞,丧失教育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就陷入无序的局面。其次,非遗融入美术课程,涉及非遗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就无法使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照搬的阶段,学生就不会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
(三)“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革新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内容的加入,能给美术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巧各异,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传统技法难度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的人文性传授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更生动的教学设计。目前非遗课程还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过于拘泥守旧,教学内容不能以知识讲述、纸上作画和普通手工为主。除了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外,教学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与精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共Q。非遗美术课程的设计不能重技能轻情感,而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为课程资源的“非遗”的开发准备。
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选择非遗元素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时候,在准备阶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资料和参考帮助。美术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从网络与书籍查询到的资讯,导致对教所选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员或学者的指导,教学设计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遗美术课程范围广,类别新,教育者选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时,很可能会发现没有前人做过这个课程或得不到有效参考,这就使课程的开发遇到一定的困难,非遗内容的精髓和细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现。而对非遗的详细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应非遗传承人的帮助,美术教育者与这些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非遗美术课程的准备就会沦为对非遗资料的整理、搜集和罗列。
三、“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虽然历年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非遗有专门的论述,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研究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需要充分认识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非遗美术课程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已有课堂案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一)建立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多达1836项(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64项;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53项)。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非遗的研究和管理日趋完善。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美术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级名录中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名录”。将非遗筛选进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调查和探讨。成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非遗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术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但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其中非遗课程的设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次,筛选出的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越低龄的学生,更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年龄越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低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太过简单的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求欲望和动手操作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使非遗美术课程符合认知过程的规律,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考察所选取的非遗内容是否贴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复杂的内容会使具体教学遇到阻碍。
(二)按照美术学科知识类型对非遗进行划分,建立非遗与美术课程的联系。
要让非遗充分融入美术课程,需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将非遗分解成美术学科知识要素,并用这些要素与美术课程建立起联系。美术学科知识可以说是组成美术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从认知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会对课程内容形成更教育学化的分解,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非遗文化具有综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划分,在教学中就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秦华副教授的《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美术理论、美术技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分解成多个分支。例如美术理论可以分为美术史、美术造型原理、视觉心理学、美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又因专业技能领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识知识指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和知识[1]。
参照知识维度的划分,我们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进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术学科知识外,非遗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养。非遗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大量实践操作机会,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具体美术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养人文意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非遗实体教具的开发。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美术课程发生巨大的变革,丰富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源因为获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应用于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慢慢显现,一是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偏平面化,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对于非遗来说,工艺性制作很强的特点得不到足够的表现;二是多媒体信息具有现成性,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会导致课堂呈图示化,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非遗实体教具拥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直观性。非遗教具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效率,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另外,非遗教具的开发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对美术实体教具的开发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提出了“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开发了《怀袖雅物――折扇》、《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赏》、《木板年画欣赏》等有深度探索的课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公开课。“组装式”美术教具是用纸、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质材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用具。其最大的特点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组,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2]。
“组装式”美术教具为非遗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教具制作要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军老师在《朱仙镇木板年画》课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对年画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艺的理解问题,运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将年画里相同颜色的部分涂绘在同一张薄片上,最后几张薄片一叠加,便组合成完整的年画。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仅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能贯穿整个课堂,推动整个教学。教具的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把教学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遗美术教具的巧妙运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两者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推动着时代大跨步前进,来自现实和网络的大量视听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今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已经远胜从前,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愈发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逐步走进美术教育者的视野。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沃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的主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教师提供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学习,这个视频精练了一整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视频播完后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适应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不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重复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节省了讲授知识的时间,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学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契合非遗美术教学的需要。非遗的特殊性让非遗美术课程适合设计成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索课,这两类课程都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正常程序的此类美术课都需要10至20分钟的时间供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除去课堂结束阶段5至10分钟教师的集中点评,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凑,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翻转课堂的出现,节省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和创作的阶段,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课堂效益大大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课前微视频,在微视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翻转课堂,所有课前微视频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非遗美术课程一方面发挥着传承非遗的作用,所以非遗美术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会有一定的科普性。独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遗课前微视频不仅能服务于美术教学,更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将这些微视频公开于网络等信息传递途径,使其进入大众视野,将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实际上不仅承担着拓宽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任务,在守护本土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非遗美术课程体系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成熟性和普遍性还不高,基于非遗美术教学的研究需要时间论证。除了以上总结的外,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式美术教学、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馆校结合教学等模式也是非遗课程发展和创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大量的非遗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规律性认识,才能科学地对非遗课程资源这座“金山”进行开发,构建独特的非遗美术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秦华.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J].文教资料,2016(24).
关键词: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整合;综合艺术能力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主流,人们在重视综合艺术教育的同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正是孩子身体成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全面实施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进行艺术课程的整合,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心智与技能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综合艺术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基于课程综合化时代的呼唤,近几年来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大胆调整了课程结构
从幼儿园至中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都“由点及面”地进行课程整合,开展综合的艺术教学,教学上采取以音乐、美术等学科为主体的综合课程模式,积累该种模式的综合艺术教学的丰富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式和评价方式,以此促进艺术课程原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整合后艺术课程的实践模式和具体操作策略,进一步以此为突破口转变原有艺术课程教学的常规,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艺术类教师教学与科研素质,并最终带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1.就基础教育阶段中幼儿园艺术课程整合的建构而言,笔者通过定期对杭州市区内部分幼儿园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调查、收集、分析、归纳幼儿园艺术课程整合的建构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培养实践经验能力为主而非以理论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为主。制订的依据在于艺术教育的价值主要不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艺术知识,而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艺术美,包括感受美、认识美、参与美、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评价美。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给受教育者快乐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导理念是为人服务。(2)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感受、认知、体验、想象、表达、创作。(3)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囊括聆听体验、联觉培养、体态律动、声势练习、内心歌唱、音乐读写、即兴创作等。(4)教学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两种类型,一种是分别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综合课程,譬如幼儿音乐感能训练课又或是幼儿联觉培养训练课;另一种是设置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课程。(5)教学评估应以学生感受与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和人文艺术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应在于以经验性的艺术理解能力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在于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和公共表演技能的评估标准。
2.就中小学阶段艺术课程的整合而言,综合艺术教学的开展首先应根据小学阶段低年级、高年级、初中三个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制订完整的教学大纲,其中包括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等的设计。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设计着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觉能力,并且通过他们喜欢的游戏、童话、诗歌等载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在培养良好的听、唱习惯的同时,提升艺术表演能力,开阔艺术视野。相比于它们的特点,小学高年级段的教学设计无论在对音乐知识和艺术技能的要求上都更进一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以及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感悟能力,如,剪纸艺术、音乐、舞蹈、文学以及学生对音乐或歌词的自主创作,都继承了“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将学生导入艺术的殿堂。初中年级段强调艺术要素的把握和文化历史传统的共鸣,着重提升编创及抽象能力的运用。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程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艺术课程教育所追寻的,不仅追求学生的艺术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升,还包括学生完整人格和健全心理的养成。
二、探索出适合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音乐综合其他学科,在保持各门学科本身特征的同时,有利于教学“由点及面”地展开。(2)改变枯燥的音乐和艺术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为主题性的教学,把学科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各类真实主题之中,保证了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不但有计划地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能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更广泛的视角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包括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素养。(3)教学还应该考虑到学校艺术教师的音乐和美术的学科背景,使综合和学科特色得到巧妙结合,使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艺术课程整合的实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譬如:(1)对话式教学法。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课堂对话,可以真正发现新的事物、想法,寻求师生教学中的共同意义。在颇多优秀的综合艺术活动的课例中,几乎每一个活动主题都渗透着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彼此的沟通和倾听。对话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体验,使教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2)想象与生成式教学法。它指教师给学生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提出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即兴地展开教学,这是艺术课程整合后的一大特色。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了主动性,才能够真正使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立足于学生的所思所想。(3)合作与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一直是我们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通过小组的合作、支持、沟通和交流,把他们从单一的个人活动中解放出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通过与同伴、成人、周围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交融,获得良好的发展。(4)体验与表现式教学。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
正是在艺术课程整合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考查艺术教育本身只有在完整的、实践性的艺术活动中才能够让学生感知、欣赏、表现和反思艺术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简单的获得、保护和再现,而是成为一个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获取并建构新的知识,从而提升综合艺术能力与素养,具体在实践教学中观察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譬如表现在:(1)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综合艺术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会变得乐于学习艺术课程,并乐于接受各种美好的艺术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整合后的艺术课程成了一个开发、对话、互动的过程,而学生自然沉醉其中,艺术学习能力在量变中得到积累。(2)艺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思路在于不把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摆在独一无二的地位,而是把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综合到更广阔的艺术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我们力求学生不仅学会综合利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知识和技能,还能真实地亲近艺术、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艺术的魅力,懂得通过自己的体验表达和创造个性化的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生活和环境,并且真正走入对艺术的审美过程,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成为对自身情感表达、人生思考、理想追求的有效方式,获得人格和个性的陶冶和提升。
长久以来,艺术教育的很多功能都被忽略,通过实践探索,赋予艺术教育以更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应是一个关照学生个性价值和感性价值,关心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并最终达成认识和情感互补、艺术与人性发展的统一体。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整合方案的开发和运用是我们对艺术教育综合性发展的一种尝试,在这里我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即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而是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对艺术课程教学整合实践的探索,开发基础教育阶段综合艺术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实践参与能力,以致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最终达成艺术和人性的共同发展,这是我们探究艺术课程整合化的原始初衷。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理.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燮君,黄玉峰.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6]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音乐综合教学存在诸多误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综合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实现课程价值、体现综合教学理念、丰富知识体系、开展有效评价等几方面提出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后“新课改”时代的到来,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不断得到修正,“学科综合”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能不断发掘学生“学力”,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综合性教学的意义
针对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综合课以内容上的拓展、形式的丰富、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音乐教学综合既包括音乐与戏剧、影视、舞蹈、美术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也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二、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资源单一。音乐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音乐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是音乐素材、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也可以是乐器资源、图片资源、作品库等内容。但当前音乐资源单一,仅限于教科书、教学光碟,影响了音乐综合教学的效果。
2.教学目标分散。教师讲解时间过长,采用文学化、美术化、概念化的方式讲解,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教育的内涵,导致教学目标分散,阻滞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或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其适合度影响了教学效率。
3.教学设计庞杂。部分教师片面追过课堂气氛的热烈、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机械地综合、拼凑。教师以无关紧要的活动替代学生的聆听、演唱,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偏离了音乐课的主题,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音乐课沦为“杂烩”课。
4.组织形式过于繁杂。音乐教学应呈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展游戏、讨论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分享、共同提高。但部分教师不理解综合教学的意义,不能进行合理的迁移,而是将某些学科生硬地引入教学中。或教学方法不准确、资源利用不合理,采用无意义的直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评价趋于形式化。教师评价简单、语言单一,缺乏目的性,没有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创造的目的。低效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唱”、“跳”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创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勇于展示个性、呈现自我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创意表达。
三、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1.实现课程价值,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规划教学内容、重难点、学生学习层次,是保证教学效益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成败。首先,音乐综合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教师要把握课程特点、学生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去展现课程的价值。其次,教学目标在紧扣课堂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音乐”为主线、以“综合”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互动,并逐个击破问题,实现深层次的思考。最后,教学过程要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媒体的运用、对话的形式都要以“学”为根本,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感知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内化知识。如在《云》教学中,教者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听《云》、《郊游》录音范唱,让学生说说不同感受;学生完整聆听范唱,边听边做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自然、柔和、亲切的歌声表现抒情、优美的意境;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分小组创编各式表现云的动作;讨论有关云的科学知识。
2.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理念。一方面,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内容,他们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感受与鉴赏”中融入文化的内容,音乐表现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力、创造力的过程。如在《童声中国娃》教学中,教者将唱、念、创、演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综合表演:选择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按节奏有表情地念歌词并配乐伴奏,根据土娃子的生活为歌曲设计2个动作,与同学一些设计表演方案,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音乐置身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如将诗歌的意境与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联系起来。
3.丰富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底蕴。首先,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其次,教师要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在观察、反思中重建,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最后,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4.开展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音乐综合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既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掌握利用综合学科知识理解音乐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将音乐能力的评价融入音乐知识、发声、学唱、游戏、欣赏等各环节之中,要开展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自信、鼓舞。教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除教师评价外,还有小组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扬长避短,发挥其特长。
关键词:美术教学 民族审美意识
中华民族审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文化以灵魂和生命,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财富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是每个美术教师神圣的职责。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广泛吸收世界一切民族优秀的审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中华民族优良的审美和意识传统教授给学生,使中华美学的精华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以牺牲一种文化的传统和品质为代价。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更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资料丰富,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和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民族精神生命力。
任何文化也都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的身上,它必须活在普通人之中,每一种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都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传承的能力。而美术正是一种以象征的方式描绘世界的通用语言,使我们能够理解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在目前我国年轻人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水平普遍较低的形式下,美术教育就有必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势中,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强化本土和本民族文化的部分,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审美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民族审美意识教育呢?
一、利用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美术的悠久历史
学生们在美术作品中了解我国美术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鉴赏选择的作品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选择中华民族在美术领域的经典作品,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带领学生们研究中国原始艺术的时候,介绍到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用具――新石器时代彩陶,我重点分析了彩陶纹样的演变过程。讲述彩陶上的纹样是如何从古人生活中的形象如人形、动植物形象,提炼升华到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纹样。学生们都很欣赏先人那原始古朴浑厚的艺术,感到我们的祖先富有审美情趣,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具备着热爱艺术的天赋。
二、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
我国民族美术无处不体现着古老的东方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中国的建筑的时候,宏伟的明清建筑群,以它的庄严、凝重、雄伟而著称于世,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气魄;苏州的园林建筑,以它的典雅、幽静而闻名于世。它的随意性的布局以咫尺千里的手法,扩展空间,并将中国的诗情画意结合与园林建筑,使人移步观赏,美不胜收,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古典。课堂上,我邀请去过中国经典建筑旅游的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在实地观赏的感想,与其他同学交流看法。比如,在初中的国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和朗读中国画上的题词,学习中国画的点、线、面、皴等基本技法,尝试在橡皮上篆刻图章,通过鉴赏和动手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沉醉在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意境中。在我引领下,学生尝试分析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并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传统绘画进行对比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以及感受和体验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情趣,从而更深入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审美精神。学生欣赏、探讨和制作的过程,也就是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他们陶冶在精神美和艺术美的情趣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
通过我国的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的介绍,使学生从我国的民族美术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历史上产生的卓越影响来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之所在。如在我教学中介绍唐三彩《骆驼》、秦代《兵马俑》、东汉《说书俑》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讨论祖国古代美术遗产,讲述前人艺术以及工艺的精湛,讲述这些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学生们触摸到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这时的审美教育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又如,我在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时候,欣赏青铜器时,除了介绍青铜器的造型生动、纹样精美外,还把青铜的制造方法也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冶炼技术,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欧洲或其他国家在当时无法企及的。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美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和在世界上的卓越成就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
四、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来继承和发扬传统,坚定民族审美信心
我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来继承、发扬中国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坚定民族审美信心。比如,在国画教学中,在欣赏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的同时,我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感受材料特有的性能,体会特有表现风格及其艺术魅力。在体验中国画笔墨特有的“墨分五色”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我的教学展示和他们自己的动笔,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妙无所不在。于是,学生知道了中国画那具有民族风格的飞动的线条和浓淡的墨色背后,蕴藏着复杂的中国文化内涵,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同时,我在教学设计中也不忘中华传统的学习。比如,我在民族戏剧脸谱制作的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的戏剧欣赏,结合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让学生在多重的视听符号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形式美感。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在课堂上不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将自己珍藏的很多手工艺品带到课堂。看到那么多手工艺品的实物,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在感慨它们精美的同时也了解和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艺术内容极为丰富,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民间剪纸的学习中,我安排学生们自己设计窗花纹样,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它的寓意和意境,接触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艺术。了解中国的艺术无论从形象的构思、巧妙立意到造型语言的独特、造型方法的多样,都极具浓厚的民族特色。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我们民族过往的艺术和生活,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弘扬中华文化的行列。
通过教学,我认识到在美术课上进行民族审美意识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优势的,它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硬性灌输,而是让学生们在“美的历程”中自愿地接受感染和熏陶,认识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文化涵义和风格特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民族审美教育的目标正确,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做到关注本土文化,爱我们的民族艺术,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甚至树立为民族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弘扬和培养民族审美精神》.人民日报.2003年01月07日第十四版.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一、结合绘本的故事,提高学生创作的想象力
在艺术教学中,尤其是在儿童绘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鼓励儿童多观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最新鲜、最激动、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情用画笔表现出来,犹如小学语文课的半命题作文一样,让孩子们把自己兴趣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让他们自由去发挥,注重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儿童具有一双能洞察事物、善于发现的、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逐步提高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学会以真诚热爱的态度拥抱生活,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别人觉得平淡无奇的事情中,独具慧眼,发现美,激活儿童的想象力。
让学生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课,应是来自生活的课。充满爱和激情的语言绘本的故事,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诙谐的形象引来孩子们阵阵笑声;生动有趣的情节左右着孩子们的情绪;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当绘本的故事溶于生活,又来自于生活时,学生的注意力紧随,思维紧跟,自主的与绘本进行“对话”,开展大胆的想象。借助绘本使得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由地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前提。例如:《玛修的梦》(右图)中小老鼠玛修大胆的想象,把美好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一起用色彩的梦幻来表现。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只小老鼠的美好愿望,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更是大胆想象的创作理念,拉开了学生创作的思绪。
孩童时代的想象空间,天马行空,可上九天,与神仙遨游;可下深海,与海龙王嬉戏。如何保护好想象空间这片净土?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情感存在个体差异,有自我诉求的愿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的道具,给学生大胆飞翔的隐形翅膀,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大胆自如地体现在绘画里,想象的乐趣才能享受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是意想不到的,极可能想象意识,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过程当中,激情迸发出来的。这种“意外”,有时让人措手不及,此时,你不要因为预设计划被打破而生气,有时,恰恰孕育着良好的教学契机,此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峰回路转,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如果一味地强迫性灌输知识给学生,这就像五指山,压住孙大圣一样,压制住学生的灵魂,钳制了儿童自发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魔掌。例如,我执教《两只小象》,按计划授课时,让学生自己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象,有几个学生便坐在那里没有动手作画,我便走过去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动手画画呢?”他们随口回答:“我没见过大象。”这时候,我让他们在书本上的图片观察大象,了解大象的主要形体特征,让同学们猜有关大象的谜语,然后又让他们模仿大象行走的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而且也从观察到认识,有了对大象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创作做好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我便让他们开始动笔了。在他们绘画的过程中,我有意提起了孩子们喜欢的变形金刚、奥特曼等动画片,目的是想让他们意识到要去改变“大象”的形体,如此一来,有的学生便大胆动笔画他想象中大象的样子,又用画笔把自己所说的画了下来。这样利用观察去了解事物,再根据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联系主体,然后再刻意的去拼作,可见,任何想象不是凭空捏造产生的,只有利用生活感知,帮助学生了解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新的事物就可以赫然在他们的脑海里,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油然而生了。
二、陶艺插上金色翅膀,构建童年想象力空间
要让每个女孩心中的芭比公主梦想成真,要让每个男孩心灵深处的青蛙王子复活;给童年描绘多姿多彩的梦想,给亲情系上情结,陶艺,这种艺术教学手段,再好不够了。如果把陶艺艺术推广开来,让我们的美术课就不再只停留在平面绘画教学上,也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动脑,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我认为,一般家长都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其实还有像陶瓷工艺、剪纸、雕刻等这类的应用美术更加能够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
每次要上陶艺课,学生就提前准备好彩泥,开始在琢磨着今天要做什么作品,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啊?”“还是做小动物吗?”“我们可以随便做吗?”没有上过陶艺课的老师肯定会被问得不知所措,因为学生想到的问题多且奇怪,在少儿陶艺教学的初期阶段可以按照步骤和方法来制作和设计,但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陶艺制作方法,我们还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学生,那将抑制了孩子们的灵性,他们将无法放飞自由想象的翅膀,该放开的时候就别束缚他们!如在进行陶艺活动《面具》时,我组织学生欣赏了云南的陶艺吞口,记得我刚展示出图片时,孩子们纷纷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像鬼一样,真恐怖!”听到孩子们的叫喊声,我乘机引导他们观察:“为什么说他像鬼?他和我们普通人的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恐怖的面具?”孩子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这些脸谱生活中是没有的,上面的图案非常夸张、变形。我就开始引导学生用泥巴来做面具,现在桌子上垫一张纸,接着我们把泥巴推平,用雕塑刀切割出你想要的脸型,用搓、钻、贴、扎、切等方法制作夸张的脸的五官,你看看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个个都不一样。
三、多维手段教学展示,拓展童年想象力空间
我们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呈下降趋势。低年级多数人喜欢美术,中年级学美术的热情有所减弱,到高年级出现两级分化,好的特别好,差的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特别是想象画,学生更不愿意开动脑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教师课堂教学引导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要学会设计和策划课堂。教案不必是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不可预测的问题留空间,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学不能模式化。每一节课让学生都能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今天又要变什么‘魔术’了”,“这节课又有什么‘好玩’的”。故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比如,美术课的开始,可以设计成很多的方式:
1.猜测式。如课的一开始出现声音。教“鸟语花香”一课,出现“鸟叫声”。“戏剧脸谱”一课出现锣鼓伴奏的京戏唱腔。“下雨了”一课出现“电闪雷鸣声”。以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听音猜测,想想情景,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魔术式。如“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认识”一课,把几种色水装在白色矿泉水瓶里进行直观演示。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好奇中掌握色彩调配的规律。
3.触摸式。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装上道具,让学生在外面摸,刺激学生的触觉。如“茶壶设计”“闹钟设计”,让学生对物体的外形和花纹进行猜测想象,看谁的设计跟老师的最相似,培养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此外,还有猜谜式、模拟式、展示式、新闻式等方式即可运用。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内涵;特点
只有在幼儿教学中建立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才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实现幼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以下我们对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原则,最终对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策略进行探讨。
一、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互动性的交往和沟通。该模式的建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教师在互动教学模式中的教学需要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合理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的特点中有:1.艺术作品和幼儿间的双向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可以通过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作品进行表达。教师在艺术教育中指导学生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从艺术中体会艺术创造者的情感,善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2.幼师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两者之间不仅要在知识的传授中进行交流,还要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幼儿的发展进行探究。此外艺术教育活动还要具有一定的反馈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艺术活动进行恰当的设计,对幼儿做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在艺术活动中及时的发展和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思想。
三、美术、音乐、舞蹈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主要开展的艺术教育互动模式的形式有美术、音乐、舞蹈。本文就这三个方面的艺术教育互动模式分别进行探讨。
1.美术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美术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实现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审美可能性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扩散能力。我们将对美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策略进行分析。(1)建立教师和幼儿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十分薄弱,在美术课程中可能对教师出示的美术作品不能很好地欣赏,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权威性的艺术作品或是结论,要保证学生的自我探索,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和作品进行对话,教师不要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死板的将权威性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有对美术欣赏和创作的权利。艺术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教师的正确作法是通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帮助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进行对话。在认识前提下培养艺术的发散性思维,利用孩子独特的视角,对艺术作品的再次生成和丰富,这对于幼儿和艺术作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2)营造轻松和谐的美术学习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审美情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实现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需要环境的不断熏陶。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敢做、有机会表达的精神环境。并且学生的想法能够得到教师积极的回答和肯定。良好的物质环境也是实现学生对美术进行学习重要保证,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比如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周围不要出现其他事物,教师为幼儿展示的美术作品的背景要尽量的简单,保证有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美术作品上,确保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的观察。此外教师还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和解说美术作品,同时配上恰当音乐来辅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幼儿阶段的学生光用视觉是很难满足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物,学生在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后会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幼儿在自由、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在美术课程中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2.音乐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1)重视幼儿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嗓音以及其发音的主要特点。从一开始要科学的训练幼儿的发音技巧,最后使得幼儿可以熟练的进行发音。实践证明幼儿时期的发音训练,对幼儿在长大后的出现好的音质,嗓音纯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定,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在互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详细的观察。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不要追求速度和极大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资质是不同的,不要纯粹的追求训练的效果制定有损幼儿健康成长的训练方式。(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喜欢的音乐种类选择课件。除了对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采纳,询问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一首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进行合唱,培养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引导学生积极的在音乐课堂上表现自己,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3)音乐互动教学模式实例音乐课堂的互动主要看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下面我们对《我是猫》歌唱活动中教师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片段1:师(拿着小猫图片):今天我要把握的小伙伴介绍给同学们,我手中拿着它的照片,同学们来看看我的小伙伴是谁?生:小猫。师:是啊,同学们都知道啊。那你们猜猜哪只是老师的小伙伴。生:那只黄色的;那只瘦点的。师:同学A你来说说你为什喜欢这只白色的呢?生:看起来漂亮……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手中拿着几只不同小猫的图片,“猜猜哪只是老师的小伙伴?”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和猜想。学生根据小猫的不同特点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对小猫的外形进行探讨。教师为学生的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片段2:师:小猫最喜欢玩的就是毛线球了,如果你是小猫,你想玩毛线球的话,你会怎么说呢?生A:喵喵~师:我来听听,哦老师明白你这只小猫的意思了。那谁能来试一下小猫生气了的叫声呢?生B:喵!喵!喵!师:看来你这只小猫是真的生气了。看来小猫在有不一样的脾气中,叫声是不一样的啊。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猫的叫声表达不同的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方式进行鼓励和肯定,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看来这只小猫是真的生气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教师在和幼儿的互动中鼓励幼儿勇敢的进行表达,适当的为学生提供线索,在学生表现后给予积极的回应。
3.舞蹈互动教育模式探讨
(1)实现幼儿舞蹈和生活的结合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幼儿的舞蹈教育中要将幼儿的生活和舞蹈进行恰当的连接,不断的实现幼儿对舞蹈艺术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不断的对儿童的内心情感进行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生活。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感受生活中的韵律、结构和秩序,进而提升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幼儿时期具有好动的特点,对舞蹈的学习具有自然的兴趣,当幼儿的舞蹈学习来自生活领域时,舞蹈教学会变得更加顺利。教师在舞蹈教学的互动中既要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要组织好舞蹈学习的纪律。(2)在舞蹈互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情感从舞蹈的出现到变化中可以看出,舞蹈主要是人类表达情感展示精神文明态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感受。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是没有界限的,并且幼儿的思想往往比较纯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好自身的思维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设计进行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对更对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知。将舞蹈和其他非艺术进行巧妙的融合,是学生更容易理解:悲伤、高兴、爱等情感。进而更加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而丰富幼儿的现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跳一整段舞蹈,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以及自身具备的经验,即兴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3)为幼儿营造充分自由的舞蹈学习环境在幼儿舞蹈学习中,没有跳的好不好、像不像这样的评价,教师在对幼儿的舞蹈教育中为学生营造充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时刻保持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一方面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实现艺术的融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舞蹈学习环境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四、小结
总之互动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种类的艺术教育对幼儿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结合幼儿学生的特点展开恰当的教学设计,实现对幼儿审美的提升和良好生活情趣的培养,进而为幼儿将来的艺术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抱我好教学的规律,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清楚幼儿艺术培养的价值,达到良好的教育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宗艳.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史蓉.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3]叫思成.幼儿园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刘思敏.幼儿园教师音乐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方法
当代艺术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工作,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达到艺术设计教育预定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人才。近年来,艺术领域对定格动画的研究更加广泛。面对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要掌握定格动画的艺术内涵,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定格动画场景模型的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艺术设计及改造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设计思维。
1 定格动画
“定格动画”是对某个对象进行有次序的拍摄,抓住对象在某个点的外在形象,经过制作处理之后,连续性地播放或呈现出来,最终形成更加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能够想象出来的不同角色,属于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Cel Animation)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古老。随着艺术领域不断发展,大学生艺术设计教学更加关注定格动画场景设计。为培养大学生艺术设计的能力,教师要懂得从多个方面展开艺术教学。
2 定格动画场景模型的教学原则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懂得艺术思维内涵,还要对课程知识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从主观上引导学生对定格动画场景模型产生兴趣。结合定格动画的艺术内涵,其场景模型制作教学要坚持真实性、动态性、艺术性等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模型制作与设计。
2.1 真实性
“定格动画”本质上是对某个对象的拍摄及掌控,场景模型制作教学要考虑拍摄对象的真实性,才能体现出模型结构的艺术特色。例如,人物拍摄过程中,要把人物的形态、姿势、肢体等全部控制到位,才能塑造出更加真实的艺术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真实性进行制作,把握住最真实的场景。
2.2 动态性
表面上,定格动画是定格在某个外在形态的,它属于静态场景的一种;实际上,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是为了展现“动态”效果,在动态情境下呈现拍摄对象的各种意境。例如,以“老虎”为主体的动画场景,要把老虎“活灵活现”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为定格动画模型提供真实的艺术感受。
2.3 艺术性
对于艺术生来说,其在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学习中,最缺少的是艺术意识的感悟,对定格动画场景失去了客观的认知,进而影响了自身在艺术设计中的思维表达。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对现代动画艺术有广泛的指导价值。艺术都是相互融通的,掌握定格动画的艺术特色才能更好地学习制作方法。
2.4 技术性
定格动画与现代动画艺术是相互融通的,其在制作过程中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才能把动画形象完美地展现出来。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领域的优势,把3D技术、图像技术等应用于动画调配,才能更好地完成模型制作工艺,体现动画艺术的创作特色。
3 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教学设计
理论是艺术教学的一部分,抽象性艺术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从模型制作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使其更好地认知动画场景,提高学生在艺术领域中的认知能力。对于传统艺术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坚持“理论+实践”的思维角度,不断培养学生个人的艺术能力,更好地实现场景模型制作的目标。笔者认为,定格动画场景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
3.1 制作工具
定格动画首先往往需要一个鲜明的角色形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动物。选择好适当的工具和材料是保证制作和拍摄顺利的关键。不同类型的拍摄对象,其使用的工具也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选择工具的能力,更好地制作场景模型,引导其学会更好地设计模型结构,把定格动画场景客观地表现出来。对于一些特殊的定格动画,要选择特殊处理工具,以确定场景模型及艺术形态。
3.2 角色制作
首先,角色骨架。骨架或称关节是角色次重要的部分。除了一些体积很小或要求进行变形的橡皮泥角色,所有的角色都需要骨架支撑。经过长期实践,目前常用的骨架有3种:金属线骨架,球状关节骨架以及使用以上两种关节的混合型骨架。其次,高硬度软陶。机器人是我们热衷的科幻形象,在这里,介绍制造的是一个用于行星开发探险的小机器人。它的外形风格相当老式,全身布满铆钉,眼睛采用了普通的手电筒电珠。
3.3 场景和灯光
艺术设计中,你的角色一定要有一个活动空间,可以是你的卧室、书桌,这是模型制作最为常见的场景,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要求。但是,在要求严格一些的作品中,往往要搭建场景,这是学生参与艺术设计必须掌握的技能。场景搭建就像制作一个成比例缩小的沙盘。在定格动画制作中,场景会出现许多可能性:可能是写实的,可能是抽象的,可能要很有味道的粗糙感,可能要很细致的豪华场面。
3.4 拍摄制作
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是相互融合的,拍摄制作过程中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把定格动画场景模型与制作技术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艺术设计目标。一般来说,定格动画的后期与传统动画完全一样:把拍摄好的序列导入电脑,在软件内合并成视频片段,然后在时间线上调整速度。定格动画一般是1拍2(每秒12格)或者1拍3(每秒8格)就足够了。
4 结论
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坚持创新原则,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呈现艺术知识形象,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定格动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定格动画场景模型的特色,把传统动画艺术与当代动画艺术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场景模型制作的教学水平。坚持真实性、动态性、艺术性、技术性原则,对角色、场景、工具、拍摄等要素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艺术认知。
参考文献:
[1] 艾雅琴.关于动画场景模型制作的教学思考[J].戏剧之家,2016(07).
[2] 丁韵梅. FLASH动画制作中绘画教学的一些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6).
[3] 车洪霞.定格动画室内场景的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中),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