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管理;问题;措施

一、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管理的概述

1.1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涵义

其实交通行政管理是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输行政管理为了实现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而不断的摸索前进;具体的任务是对行政的权力、责任进行对应的合理配置,具体构成有:道路运输行政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给道路运输业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活动提供了行政管理体制,并且在行政权力设置及运行活动中形成了多重关系。

1.2目前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形成了五级道路行政管理模式,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纵向管理模式,也称“条”状组织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层级制组织形式;一种是横向管理模式,也称“块”状组织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纵向、横向相统一的网络型直线职能式模式,又称“条块结合”型组织机构。

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道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主要有:

2.1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问题

目前道路运输行政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的原因有:首先是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其他部门与交通运输的职能冲突,在行使职权活动中容易约束运输行政管理的权力,导致直接影响运输行政管理发挥的整体效能;第二个是来自运输企业内部的因素,目前道路运输行政体制实行“条块结合”的模式造成了部分程度的垂直管理和一块为主的条块管理。

主要表现为:

(1)“条”管理不到位。我们知道,对运管费的管理和对运管机构及人员编制的控制是实现条条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管”。在运管费的管理上,“统收统支,收支分开,以编定支”的制度被认为是科学有效地,但目前只有少数省市较严格的实行了这一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大多数省市还是按比例上缴,有的省份虽然制度上规定实行运管费得统收统支,但在实际操作中“统收统支”难以实现,实质上还是按比例上缴,甚至存在“高收费高留存”的鼓励措施。

(2)“块”管理不到位.地方政府积极性、责任感的调动,一方面依靠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与政府工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依赖于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但这两个方面,我国目前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代沟,使得“条块管理”中的“块”管理得不到落实,地方政府在道路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过大,运输市场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政企不分等现象依然存在。

2.2我国运输行政管理职工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有些职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道路运输发展需要。比如:目前的道路运输相关机构对员工缺乏统一定编制;运输行政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合适的用人体制,所以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状况和素质无法有效履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责。

2.3道路运输管理思想及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在政府机关的管理中行使的大多数是行政的手段,而其他的手段没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由此导致行政机关的工作缺乏公开、公正性。(2)管理手段缺乏开放、服务、引导的性质,他们的手段存在严重的审批性质;(3)有些地方的运输机构管理手段不正确,只重视费用的收取,轻视运输的管理问题。

三、加强道路交通运输行政组织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从而提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水平。

1、加大道路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对于规范我国道路运输市场意义重大,但由于条例只属于行政法范畴,并不能替代法律,在管理实践中缺乏普遍实用性,因而希望要尽快出台《道路运输法》,加大法制化建设,建立以国家《道路运输法》为龙头,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颁规章为配套,地方性法规为协助层,层层递进、上下有序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

2、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构架,推进道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构架,就要求把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依据“机构精干、职责明确、统一高效、运转协调”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主管部门及运管部门的机构改革,理顺内外部关系,明确职责,优化机构设置。

3、通过对运管费和人员编制的管理与控制,强化管理。运管费要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运管机构征收的运管费,应逐级全额上缴省级运管机构,实行专户储存,统收统支,用于道路运输管理事业。而运管费的支出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各级运管部门按照人员编制,按年度编制运管费支出计划,并逐级审核上报省级运管机构,省级运管机构再据此编制全省下年度支出计划,报财政厅批准后执行。

4、积极尝试道路行政综合执法,改革道路行政执法体制。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是指将现有的交通行政机构和道路行政执法队伍进行统一整合,在交通厅设立交通行政执法总队(执法局),地市设直属中队,县设执法支队,实行各级垂直管理。对乡镇一级的道路行政执法可以实行条块管理,不必强求垂直管理。

5、借鉴国外交通运输行政组织管理经验。世界发达国家的道路运输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正在培育发展中,管理体制不健全,因而研究国外的管理体制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发展有借鉴意义。

(1)美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格局。美国道路运输实际上是联邦和州两级管理。各州政府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责权有所差异,但管理基本原则一致。各州州长必须执行联邦政府交通运输法律,同时根据州法律任命一名州运输部长,并为履行法律规定的州运输部长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组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机构。管理层次少,管理效率高。

(2)日本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格局。日本国土省、建设省与运输省,即MLIT是日本交通政府首脑机构,其中国土局负责土地的规划与使用及公共管理;建设局负责日本公路的规划、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局负责全国陆海空运输业务的管理,统一领导城乡交通建设事业,并负责运输政策及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执行,以及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资金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管理。

四、结束语

目前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管理实行的是条条管理、块块管理、条块管理,而“条块管理”是最广泛应用的。并且当前地方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交通运输部只负责对其业务进行指导。在运输行政管理的日常活动中,需要运输行政相关部门探求有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郗恩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张圣忠等.关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条块管理”模式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2003(16).

[3] 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史佩红等.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的“条”与“块”[J].华人时刊,2013(07)

第2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1道路运输管理概论

1.1道路运输管理概念

道路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简称,是指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代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

1.2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

一是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取决于道路运输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三定”方案的职责规定,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是: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运输辅助服务等5个方面。二是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是由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职能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对道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关系、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发挥政府管行业、管市场的行政功能。

1.3道路运输管理的特点

一是微观放开,宏观调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道路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二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市(地)、县(市区)、乡(镇)五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三是统一规范,依法治运。道路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四是关系复杂、协同管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同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源头管理法是指道路运输管理要从当地管起,以管好当地道路运输经营者和在籍车辆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有效地运用源头管理法,必须使其与过程管理法有机结合,以源头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所谓过程管理法,是指在道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也就是在道路运输经营活动过程中,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能的工作方法。

所谓目标管理法是相对过程管理法而言的,即当确定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严格验证经营者是否合格、达标,而不要过多地去关注或干预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当然是合法的)来达到这一目标。这不仅是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和政企分开的需要,而且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道路运输管理既要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又要注意与三种管理方法相结合。

1.4道路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一是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规范有以下基本特征: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二是规范化管理的内容。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规费缴纳规范、商务活动规范、监督处理规范。三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2.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道路运输管理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人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2.1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

2.2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2.3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职责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系、行政职责的职能体系和制度规范运作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能否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以取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等问题,其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内的管理四大环节。

3.1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

当前我国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在交通部1987年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根据《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参照各省、自治区的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州)、县(市、旗、区)、乡(镇)五级管理层次设置的组织机构。

3.2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

道路运输管理的五级机构、三个层次以及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及有关工作制度,构成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基本体系。根据国务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的“三定”方案和交通部《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条例》,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确定的职责、任务和职权,规定了各层次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一是决策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部、省级)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局性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进行筹划与决策。二是中间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市、地、州、盟级)的主要职能兼有决策和执行两种层次的职责和职权。三是执行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上级及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的有关指令,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

4.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3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综合运输 道路运输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国家经济发展在目前发展阶段的基本表征,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发展速度换档,并辅之以“一路一带”“区域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一批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发展要求。

道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生产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从业人员最多,完成运输量最大,通达程度最深,服务面最广的一种运输方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形成道路运输自身发展的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总结道路运输整体发展态势和基本特征,通过分析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对道路运输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认识。

1道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赋予新的内容

从国家到地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综合交通运输运行体系,将是新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国家将“高铁”发展上升到稳定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实现的重要手段,民用航空运输的超常速发展,远洋运输也已经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等,传统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将逐渐转变为以合作为主的竞合关系,道路运输的基础性地位将围绕其经济运距范围展开,在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市场份额会不断降低,并主要围绕“专项运输”和“拾遗补漏”进行。一些地方策划的道路运输长距离“接驳运输联盟”的努力,虽然可以延缓道路运输跨省长距离运输的存续,但长距离市场份额的下降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资源节约、环保、运输效率高的水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将得到快速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道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发展,必须依托其技术经济优势,以基础性地位或定位,在谋求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共同发展中,选择其应有的发展道路。

2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常态化

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对道路运输必然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也给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新的内容。就道路运输产业发展规律来讲,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始于21世纪初期的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依然需要不断加大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道路运输结构问题依然是行业的基本问题或核心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主要任务包括:道路运输全行业的组织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货运、物流服务、维修领域更应该特别予以加强。以培育、扶持区域性道路运输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逐步提高道路运输产业集中度,做强大规模运输企业等,依然是道路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重心;道路运输服务及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是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通过培育行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行业经营业务的有机融合,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全面提升道路运输服务的均等化和服务质量,依然是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目的;道路运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依然是新时期道路运输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现代运输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加大对传统道路运输改造力度,提高道路运输技术水平、规模化水平、组织化程度、资源集中化程度等,依然是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

3道路运输的多业融合的常态化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混业经营、一体化模式等却是方兴未艾,这一发展趋势也已经延伸到道路运输领域。首先,道路运输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道路运输与信息产业、金融业的融合加快,这种加快必然带来传统道路运输经营模式的变革,如供应链金融、运输网络金融、客货运输网络化经营、维修网络精细化、信息服务一卡通等等;第二,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合关系的加强,开始极大改变道路运输服务体系,特别是一体化运输服务理念下的货运服务“一单制”、客运服务“一票制”、信息服务“一站式”以及全国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方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等,道路运输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融合将是一种常态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常态化的路径依赖,将大大促进道路运输经营结构的调整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和混业经营的开展;其次,道路运输业内部相关子行业的整合、融合趋势将会持续加快,道路运输领域的“大客运”“大物流”“大服务”“大网络”等将成为常态,大型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路径首先需要在道路运输业内进行有机融合,单一的经营所带来的发展风险需要规避。比如,道路客运应充分依托传统班线客运所形成的网化运输资源,不断融合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公共交通、农村客运或农村公共交通、出租车客运、旅游客运、各种类型的专项客运(如校车客运、公务出行客运、其他专项包车客运、集市客运、会务客运等等),同时这种网化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空间依然可以随着企业实力的提高而不断融入更多的发展经营内容,也可以以此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点的重点培养源。最后,交通运输综合改革,特别是政府改革快速推进的重要内容,道路运输的多业融合的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开始逐渐形成,有利于这种趋势的加快形成和发展。

4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常态化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广泛细化应用,信息化将成为道路运输发展、道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道路运输政府管理的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中,已经形成专门针对交通运输或道路运输的法务分支,将极大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依托信息化改造传统道路运输发展模式、运行服务业体系、管理体系将是这一常态化的关键和重点;同时,道路运输信息资源整合在新常态下将必然会加快完善,任何孤立的信息系统的使用将会受到极大的约束。传统道路运输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车辆调度与组织管理系统、资金结算与服务系统等等,必然面临整合;另外,依托信息化手段来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将更加向精细化、人本化、即时性等方向发展,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撑,道路运输活动将会无法正常运作。从现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角度来讲,依托信息化手段,将极大有助于各类各地经营业务和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改造和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管理的精细化。

5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适度放松的常态化

从目前来看,道路运输业的部分业务领域依然受政府严格管制,这种状况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改革的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等,而不断予以放松,道路运输市场化发展将是新常态。首先,政府转变传统的行政审批(许可)的管理模式会发生调整,道路运输行政审批事项会部分下放或部分取消,事前控制的管制模式也更多会向事中和事后监管模式转变,特别是采取道路运输“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必将会大大提高整个道路运输市场化发展的程度,企业会有更大的经营自,会给道路运输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灵活性和发展机遇;其次,政府依法行政,可以减少政府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随意性,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发展的模式转换,即“市场主导”发展模式,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道路运输活动,政府管理的重点将转向通过规划、政策等来引导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等方面。当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道路运输资源依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的健康发展依然在目前离不开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配合关系,以便更有利地获得企业发展资源。

6道路运输经济增长随经济发展新常态而常态化

即道路运输经济增长速度会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城镇化的推进而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经初步判断和评估,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道路运输货运强度和客运强度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即道路货运强度会逐渐降低,而客运弹性会逐渐提高,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弹性会有所提升。道路运输新常态在增长速度方面与经济新常态略有差异。

7道路运输集约化发展的常态化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道路运输经济增长将逐渐改变以往主要通过运力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投入带动的方式,转向依靠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四大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和管理在道路运输业中的作用会日益提升直至进入一个新常态。比如,车辆技术,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运输组织化技术,标准化管理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技术等。此外,道路运输发展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侧重点,道路客运和货运领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道路客运全国整体趋向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对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道路货运在不同领域的不平衡发展将会持续一定时间,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要求,货物运输领域对安全、可靠、及时的品质需求会越发突出,促使货运市场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和诚信化。就运输供给者来讲,将逐步改变以往单兵作战,有组织的开展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 贺登才.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趋势[J].中国道路运输,2015(4).

[2] 刘小明.坚持市场主导,促进道路运输业集约发展[J].运输经理世界,2014(09).

第4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字:道路客运;运价管理机制;客运市场

在我国道路客运管理中,客运运价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由于运价在各种运输活动中起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运价过高或者过低直接阻碍运输市场的良性发展,运价过高可能会引发运输市场出现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因而导致运输设备闲置、运输资源浪费;运价过低虽能够促进运输需求的增加,但由于无利可图,多数运输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运输供给,从而导致运输市场供不应求。可以看出运价过高或过低均违背了市场规律。这样就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输价格管理体系,以便保证运价的制定、实施、监管以及调整等方面都能高效进行,从而确保我国道路客运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的现状

1.1法律法规方面

为了完善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制,确保我国客运价格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规范道路客运市场各个主体的行为,以便促使道路客运市场健康的发展,我国在加强运价法规建设力度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国家层面,制定适合全国各地道路运输业通用的法律法规作为管理各种运输活动的法律依据,如《汽车运价规则》、《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等;在地方层面,根据地域特征制定了适用各地特点的法律法规,以便作为必要的补充,如《福建省汽车运价规则》、《江苏省汽车运价规则》、《青海省公路运价管理暂行规定》、《山东省实施细则》等。

1.2 道路运输价格管理权限的划分情况

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的监督权力主要集中在物价部门,物价部门负责运价总体审查和全方位监管,交通部门主要负责运价的具体实施,这种管理权限的划分使交通部门缺乏全程监管道路运价。

交通部门中的运管机构在运价管理方面颇有经验、人力资源丰富,而物价部门管理各个行业的价格,相对精力有限,在运价管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物价部门与交通部门要明确各自的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权责,在此基础上,物价部门应将部分监督检查权转交给交通部门中的运管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物价部门自身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提高物价部门对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效率。

1.3 道路客运价格的管理形式

目前,我国对道路客运价格的管理主要采取三种运价管理形式,即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不同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运价形式,每种运价管理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使用范围。

1.4 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运输业的发展,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中,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分为决策层(交通部和省交通厅)、管理层(市、县交通局)、执行层(道路运输企业)三层。与各级物价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决策层主要制定运价方针、政策、法规和调整运价水平;管理层管理、监督、检查本地区运价执行情;执行层具体执行运价政策、价规,提交运价调整的资料。从中可看出,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系大框架趋于完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运价管理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运价管理效率不高等。因而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2、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调整缺乏合理的成本依据

我国道路客运价格主要是采取成本定价法,成本数据来源于各运输企业,运管机构和物价部门缺乏对企业成本的监督,企业基本都虚报成本。此外,由于运输成本结构复杂,许多成本难以估算,共同成本和联合成本在各运输环节上难以分配,很难确定单位运量的成本状况,这是当前采用成本定价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从成本核算过程来看,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都会对测算结果产生偏差,降低了成本核算数据的可靠性。

2.2 运价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管机构职能转变较慢,尤其是一些基层运管机构管理不到位,没有真正从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对运价的具体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管效率低。运价的定价部门将主要精力用在对具体费率的测算和制定上,一些具有指导性、管理性的工作却被忽视。

2.3 道路旅客运价法规不健全

客运价格法规体系不健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现存法规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对《汽车运价规则》和《公路运价管理暂行规定》分别做过调整,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表现出滞后性,具体规定管理措施仍然赶不上运输市场变化的速度。②缺乏对运价管理人员素质和执法手段的法规约束机制。③道路客运价格听证制度仍需完善。价格听证制度作为一项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客运价格制定、对政府部门价格决策实施有效监督的制度,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需要在法制方面进一步完善。

2.4缺乏灵活的客运价格调节机制

道路客运与货运相比竞争程度小,基本上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确定的道路客运价格。但在一些季节性变化比较显著的地区,客运价格执行的难度较大。在客运淡季,客运经营者通过压价争夺客源;在客运旺季肯能提高客运价格。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乡差距在缩小,城市公共汽车线路逐步拉长,许多公交线路已经延伸到农村,冲击着农村客运。

3、完善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的措施

3.1 完善道路客运价格的定价机制

运价合理与否与定价机制有直接关系,我国目前在道路客运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不完善。因而有必要完善我国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为了确保我国道路客运价格机制的科学性,必须全面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其一、由于不同客运提供服务的舒适度、快捷度、安全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引导客运企业通过竞争来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实行差别运价。其二、更多的社会公众和运输经营者参与到运价制定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定价的真实意义,实行道路客运价格听证制度能够提高运价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平度,虽然我国已经采取这种制度,但是还不健全,有待完善。其三、客运价格机制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策略:如成本策略和营销策略等。

3.2 加强运价实施过程监管力度

建立现代化的运价监测体系可以有效的控制运价总水平,加强对道路客运市场价格的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和科学的提供、公布和通报运价信息。加强运价信息网络建设能全面了解运价情况,及时掌握运价动态和市场供求信息,以及影响运价变化的各种因素,为建立合理有效的道路运价机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3 加强我国客运价格法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我国调整所有价格关系的法律,运输业要在遵循《价格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客运价格管理法规,内容涉及:价格的适用范围、价格形式、管理权限、运价行为规范、法律责任和违规行政处罚等,应进行规范和明确界定涉及运价主体违规的行为,如相互串通、操纵道路运输市场价格,损害其他消费者或经营者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消息、哄抬运价、推动运价上涨的行为以及提供相同运输服务,对具有相同交易条件的消费者实行的价格歧视行为等。

4、总结

在完善我国道路客运价格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考虑诸多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由于笔者知识积累和水品所限,只是对其中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通过众多学者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运价管理机制将会不断完善促进我国运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郗恩崇编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过秀成编著.道路交通安全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为适应交通运输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运管处在继续坚持和秉承好的传统和作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坚持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优质服务的同时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运管人员的素质,围绕客运,货运、维修业、以及驾培、运输服务业等方面,从过去的批证、批线、批修理厂的职能逐步转向公共服务为主体的职能转变。当职能转变一步步走向深水区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势在必行。

一、 新时期道路运管职能转变前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经过了以行业开放、职能转变、政企分开等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输管理体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道路运输业又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为此,《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交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推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运输结构、布局的不断优化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还包括交通运输体制和管理的不断创新。其中,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更加关注民生,搞好服务。职能转变势在必行。那么职能转变前的运管职能是什么呢?具体说可以批证、批线、批修理厂,真可谓是权利很大,运管部门在业主心中的威信也很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特别新时期以来,运输经营集约化的今天,运管管理职能不断地被弱化,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一是运管职能被分解。部分省(市、区)平行设置或重复设置多个运管机构,人为将运管职能分解,既造成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主体混乱,又割裂了道路运输子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道路运输市场及其监管的统一性,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制造了障碍。二是职能调整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将职能落实到运管机构,有的则另设管理机构,造成系统内部的职责交叉和多头管理。三是重收费轻管理、重处罚轻服务。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前,由于自收自支的单位性质,导致基层运管机构“重收费、轻管理”以及“以费养人”,对市场监管等职能落实不到位。为了稳定队伍,保障开支,个别经费不到位的运管机构又出现了“重处罚、轻管理”,“以罚代管” 的问题。四是随着运管职能逐渐转变,运管机构从管的职能退出来,业主告状不断增多,业主之间争抢客源的现象日趋激烈,致使运管部门的量成倍上升。这无疑的就给运管机构提出一个新的课题,运管人员缺少,特别是缺少那些素质高又有一定协调能力的人。过去,运管机构的权力很大,现在权力弱化,竟剩下“责任”。因此,运管机构要不断培养那些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新人才将成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当务之急。

上述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运管队伍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运管人员中,省级运管人员占1.77%,市级占18.63%,县级占79.6%。省、市、县运管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职工总数的87.29%、83.86%和73.05%这样的比例不仅反映了具有经济、管理、行政、法律、运输、物流等专业知识人员的缺乏,还反映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员编制标准陈旧,贯彻执行不一。二是缺乏统一的录用标准,进出机制不畅,培训教育滞后。三是运管机构经费保障不足,现在的经费拨付还是费改税时期按人头费的老作法,几年来工资连续上涨,市场物价连续上涨,唯独运管经费不涨,客观上造成运管部门责任大,权力小,利益小,这样就给运输市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四是队伍装备不规范。

因此,在交通运输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期中,对运管机构职能进行调整、规范,加强运管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 新时期运管职能转变后如何应对几点思考

面对运管职能转变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应向“搞好服务方面转变”加以解决。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道路运政机构的管理理念要从运用行政手段向法律和经济手段转变。从“重收费、重处罚”向“重监管、重服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重视行政规划和指导。做好客运线路发展及运力投放规划、公布和实施,完善客运线路布局和客运网络体系,合理安排客运线路;引导运输经营者合理投放车辆,调整和优化运力结构;解决跨市、县等重点热线班次运力难和运力投放不足等问题。其次,扩大监管范围,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积极主动扩大监管范围,对行业进行事先、事中、事后整个过程的动态监管。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和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树立标杆企业,激励企业加强管理并提供优质服务。再次,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和社会公众服务交流平台。建立电子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系统、电子政务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电子法规政策系统、业绩评价和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系统;建设道路运输车辆、营运驾驶员和经营业户数据库;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公众投诉、求助服务等,全面推进运管政务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最后,加强对运管人员的培训。提高运管人员对政策、法规和安全的认识,培养运管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做好人员的考核和录用工作的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6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路运输;特征;现状;加强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路运输管理特征

1.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运输管理包括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道路运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更为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随着我国道路运输方式的增加、道路运输网的不断密集、道路运输量不断提高,道路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

我国道路运输的发展,遵循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推动着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对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规律理解的不够深入,部分政策的制定不符合运输发展的需要,制约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当前热门的网约车更是体现着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网约车作为新兴租车行业,对城市传统的出租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政府政策的出台不仅影响着网约车未来的发展,也对城市出租公交车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的现状

2.1体制健全,整体情况稳中趋好

我国政府十分注重道路运输管理,制定了许多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论是从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省级规章制度以及市级条例办法等,各级政府机关都结合了当地的特征,制订了一系列的道路运输管理制度,使我国道路运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道路运输情况发展稳定,且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不论是从道路运输自身来看,还是从其对经济的推动来看,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2.2一体化发展,管理理念仍需更新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十三五”期间,国家十分重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文件、出台了相应的燃油税费的改革政策。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农村地区,究其原因,在于当地管理部门对于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认识不够,所制定的相关文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发展的需要,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格局。

3把握机遇,加强道路运输管理

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多得的良好时机,也是道路运输发展的黄金期,“十三五”开局以来,我国紧抓道路运输管理,道路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实现了良好的开局。当前,应把握住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加强道路运输管理,推进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上新台阶。

3.1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因此,作为政府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应当对市场经济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结合市场规律,制定出适合道路运输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规范,使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特征。使市场主体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也使我国道路运输在发展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结合市场经济,体现出自身的特征。

3.2结合行政手段,实现相互发展

道路运输的发展如果单纯依靠市场经济规律,是难以实现高效、健康的发展,因此,必须结合相应的行政手段,才能实现政府管理效率及道路运输二者的相互发展。通过宏观调控,对我国道路运输采用一定的行政杠杆管理,如通过赋予部分垄断权力,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能紧跟国家的政策,在国家正确道路的指引下发展,更好地提高道路运输发展的效率。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指导为主,更多地从市场的经济格局出发,减少对市场主体具体行为的干涉,使市场主体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发展。

3.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现成本降低

道路运输的发展并不是毫无风险的,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发展。当前,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有效地降低道路运输的成本,对各个环节进行成本考量,通过监控和引导来实现对业内问题的解决,使道路运输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要做好全面预算,必须进行详细的成本预测、成本测算,通过缜密的计算、精密的考量,结合市场主体发展的需要,实现对道路运输的全面预算。

4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路运输管理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有其普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实现道路运输管理,促进道路运输发展,应当结合其特点及普遍性特征,利用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发挥其独特性特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其普遍性特征。在我国当前发展的大背景下,道路运输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实现发展,不断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路运输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

[2]李楷.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营管理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3).

[3]段水云.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7).

第7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重点车辆; 动态监管; 交通安全;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7-08-02

0 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机动车辆的迅速增长,公路运输变得越来越为繁忙,随之引起的路面违章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在不断增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加强交通秩序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建设和部署了各种类型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智能化新型装备和各种交通管理应用系统,为保障道路的交通安全和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全程“实时监视、联网布控、自动报警、快速响应、科学高效、信息共享”的综合管理效能,满足公安交通、治安、刑侦等部门对交通安全监控与打击工作的迫切需要。

车辆的监控管理是交通安全监控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重点车辆的监管,如各专用校车、客车、危化品运输车、工程车以及出租车等这几类车量大、面广,管理难,表现为各部门按各部委文件分配各自的职责流于表面;重点车辆管理工作涉及安监、交通、企业、公安交警等多家部门(单位),因信息对接联动不及时,缺乏数据共享平台,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资源分散直接影响管理效果;职能部门仍然沿用登记、走访、抄告、上路检查等传统的管理手段,其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牵涉大量人力,手段落后管理难。面对“三难”困境,必须将重点车辆监管工作提升为政府工程,打破各个部门的管理相互脱节的被动局面。

综上可见,建立多部门共享的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将有助于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以满足职能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理需求,在已建成的各种外场设施、各类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为纽带,搭建起省、市、县(区)三级交通协作联动的桥梁,同时通过统一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用户界面可以实现整个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为整体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先进的监管系统,从而达到“快速反应、协作互联、保障安全和畅通”的目的。

1 管理创新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交运发[2011]80号,以下简称《通知》)的指导意见精神,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作用在于切实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创新源头化管理与动态监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打破现各个部门管理脱节的被动局面,在公安交警、交通、安监、教育、行政执法局等相关部门间需建立“三联”工作机制,形成对重点车辆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该系统建成后,可以接入交通运输部门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据法定职责,实施联合监管,加强对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使用的监督检查,强化企业对车辆的动态监管,实现三个“明显”的目标,即营运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使用率明显提高,营运车辆事故死亡人数明显减少,营运车辆超速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1.1 动态监管实战应用

利用重点车车辆的卫星定位信息(目前采用GPS定位,今后可以采用北斗系统定位,既可双向信息管控,又可扩大北斗民用市场),结合视音频的实时传输和轨迹回查等手段,分析计算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和行驶路径,掌控车辆超载、超速、路线偏离、违法等行为,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提醒,真正实现对重点车辆的实时动态监控。从之前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变到了现在的动态事前管理,有效降低车辆的事故发生率,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丰富和创新管理手段

为切实提升监管效率,依托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立拦截查缉、提醒抄告、抽查整改和阶段性整治等落地管理制度,丰富延伸管理手段。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对重点车辆分类、分单位进行源头落地,将重点车辆的管理对象(企事业单位)落实到中队和责任民警,并将车辆电子化归属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系统自动收集重点车的相关违法信息,并生成整改通知书定期通告给各企事业单位,责令对相关驾驶人进行处理,并反馈落实整改情况。流程如图1所示。

1.3 整合有效的管理资源

为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交互,系统接入了交通运管部门提供的长途客车GPS信息、企业提供的3G视频信息、警用地理信息和移动警务定位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交互。

1.4 完善管理机制

在公安、交通、安监、教育、行政执法局等相关部门间建立 “三联”工作机制,形成对重点车辆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并通过“联系会议、联享资源、联动勤务”使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共享,管理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成效得到逐步提升。

1.5 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系统结合GPS警力定位系统、移动警务系统等,实现警员的单兵定位。分析收集过滤的交通信息,并以获取有效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决策指挥,通过移动警务定位就近调度警力实时处置,实现对各种交通突发事件的调度处理。

2 技术特点

2.1 总体架构

重点车辆监管系统的建设采用分布式系统架构进行设计,通过网络信息交换平台,采用Web Service接口实现与运管处重点车数据的集成和交互。系统由交警大队平台与支队监管两级系统组成,支队为一级系统,大队为二级系统。支队动态监管系统侧重于全市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的大集成,提供全市重点车辆的信息汇总共享、指挥决策与统计查询;大队动态监管系统则主要提供重点车辆监管的应用和落地管理;大队和支队通过以PGIS为基础的GIS集成显示与控制,实现对下属辖区重点车辆的完整管理。支队监管系统与下属大队现有的重点车辆相关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并且为其他下属大队的重点车辆相关系统提供集成和共享接口。系统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特点

高度集成 将主要的三大数据信息:GIS地理信息、重点车辆GPS信息和民警移动警务定位信息高度集成,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流程配置,统一协同作战。

可视化 对所有管控目标可视化操作,所见即所得。

扩展性 具可良好的扩展性和接口开放性。

简易交互 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多维展现空间地理信息。

3 效益分析

3.1 实现智能化的交通管理

实现智能化的交通管理。通过对所有重点车辆的动态监管,对不按交警部门指定的线路、时间、速度行驶的车辆,及时发出交通违法警告。采用智能分析的技术手段,从源头控制风险,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实现了智能化的交通管理。

3.2 提高民警工作效率

通过GIS可视化集中控制,对于违法事件进行警力快速调度反应;通过集成化的预警功能,随时对重点车辆的违法信息进行分析和预警,变“延时响应”为“快速响应”,极大地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 从源头遏制交通事故

通过对重点车辆的超速、超载、路线偏离等违法行为的动态实时监控,实现对所属车辆和驾驶员的日常监督,可以约束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从而有效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4 提升管理效能

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建立协调合作机制,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

3.5 提供安全保障

充分运用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等监控手段,从“事后管理”变为“事前预警”,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结束语

本文以重点车辆监控为主题分析设计了当前智能交通管理中一种创新的管理体系与方式,提出在交通运行中对车辆进行动态和多方协同的监管,并在科技信息系统中加以实施应用。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在组织疏导交通、提高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处置突发事件、加快反应速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车辆动态监控系统的推广和深入应用表明,该系统在交通应急事件处置、大型活动交通管制、道路施工管理等复杂交通管理场景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能使城市车辆管理更加有序。及时预防、警告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智能交通管理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交管工作会议科技介绍材料,2011.

[2] 刘志强等.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1.2.

[3] 唐运虞,刘向东,修春波.基于GPS/GPRS/GIS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10.

第8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目前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中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公路运输当中挂靠经营现象比较普遍。我国在车辆管理登记中从事公路运输经营的车辆很多是以挂靠企业的名义从事运输活动。而实际经营行为的主体均是个体公民。企业经营主体的缺失使国家设想的正规企业所具有的规模经营、抗风险能力、教育和约束从业人员以及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作用几乎无法实现。运输行业内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合理竞争。就整个运输行业的市场而言,很多经营者为了能够排挤对手而多接业务,采取了很多不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从而形成了运输经营无序,侵犯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再生产能力低的恶性循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性物流发展缓慢,承托信息脱节造成大量的车辆空驶,浪费严重,排放超标。现代运输的长足健康发展依托于科技手段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发展。建设全国联网的物流网络比建设地区性的物流场站要重要得多。公路运输作业现场的特殊性,导致公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教育、管控较困难,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提升缓慢。这是公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二、解决公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主要管理职责是:公开、公平和合理地进行客货运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道路运输的综合能力,维护合法经营者和广大运输需求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和塑造行业的社会信誉度、美誉度,强化整个行业中各部门、各企业和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和企业文化,从而提供法制完备、竞争有序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通过发展规划、法规拟定、市场准入、信息服务和监督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工作手段,调节不同区域的运输市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就要找准定位切实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能,不断地促进和提高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管理能力。

首先要尽快完成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合理定位。在国家层面上交通运输部已初步完成大部制改革。而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改革却进展状况悬殊。在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部分地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已经纳入了政府机关的范畴内。但很多地区至今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这造成机构和人员不稳,工作处在等待观望状态中,较深层次问题被拖延回避。目前,主要通过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支持,将道理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之内。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应采取积极的编制清理政策和控制经费等一系列相关措施来推进改革。其次新增人员要一律纳入公开招考范围,同时通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入门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其次要解决部门间职能交叉带来的弊端。职能交叉造成各部门以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原则选择性工作。困难问题互相推脱不想管,有利于部门利益的争着管。管理中互相制肘,管理效果低下,管理资源浪费,加重企业负担,隐患问题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通过交通部门内外部职能整合,职能相近的归属某一部门,同一部门内的实行综合执法的办法进行归并整合。

第三要不断完善管理法规的修订和升级。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将部门交叉但职责相近的统一制定或转移授权;将出租车管理等缺项的法规加紧制定、出台;将较为稳定的行业根本性、指导性法规不断完善升级。

第四要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营的准入、监管和退出制度。在市场管理体系的设计上要准入机制、日常考核奖惩机制、退出机制统筹考虑。准入标准要严格,日常考核和奖惩要切实可行,退出渠道要畅通,全面推行准入招投标和服务质量承诺工作,通过公正、公平和公开的方式进行经营者的选择。在市场的监管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和信誉方面的考核。对于违法经营活动屡次不改的公司或故意制造不稳定事件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手软,真正解决市场中易进难出的现象,做到整个行业内的有进有出才能实现行业的有序发展。

此外要培养确立企业的主体意识,使之自觉树立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企业是生产经营和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自主和品牌意识,培养、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制度,按市场规则自主竞争,自我成长,而不能包办代替。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从业人员管理和再教育为着力点,结合企业安全规范的有关规定,通过企业内部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考核制度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逐步形成自身的管理品牌。

三、结束语

第9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一、2014年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交通运输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由运输安全监督科具体开展日常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在认真落实部门预案的同时,我们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及时制定了春运、高考运输、防汛、处置低温雨雪冰

冻灾害等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险情和事故,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培训,并于6月24日组织开展了一次客车失火逃生演练。

(三)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宣传《公路法》、《安全生产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活动期间,制作展板32块、发放运输安全宣传单3000余份。

(四)应急管理工作措施

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交通突发公共事故的应对工作,同时切实做好人员物资运输和道路畅通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1.应急运输保障分队,由市运管所担任,负责在各专业运输公司(车队)落实50辆客(货)车辆作为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保障车辆。

2.市港航海事处负责落实1艘快艇、2艘救生艇、1艘救生指挥船作为水上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保障船舶。

3.市公路局负责落实1个50人的工程施工队,1台推土机、1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4辆运输车作为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设备。

4.被指定担任突发事件保障任务的单位,要做好保障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承担应急保障任务的车辆要做到全程跟踪,加强调度指挥,确保通信畅通和应急保障任务的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后,对承担运输任务的保障车船在出发前要配备相应的救生防护设备。

5.加强值守,及时处置。局机关全体人员、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做到一声令下,迅速出动。6月30日下午,土峡路因山洪暴发,坍塌路基高10米、长30米。我们立即封闭交通,启动预案,8天内予抢通。

二、明年工作打算

我局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运输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看,还存在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应急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完善我局应急管理工作机构,通过加强协调、整合资源、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效运转机制。

(二)继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