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第1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全线长16.006公里,其中起点至敬老院段、汽车园内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标准,前者路基宽50米,后者路基宽60米;敬老院至汽车城段、汽车城至麻黄梁工业园区段采用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位于榆林市区东北部,所在地为以风蚀为主的风沙草滩地形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地表原植被较为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和禁牧、造林工作,现植被覆盖情况已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评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78%,多为暴雨,常夹有冰雹,区内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区内年平均风速3.24米/秒,最大风力达9~10级,常掀起沙暴,是形成区内波状沙丘地的主要动力。

区域内地层按新老顺序由下至上主要为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和第四系风积沙(Q42eol)。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边界以公路范围为界,向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综合判定评估等级为二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野外调查,项目区内现无地质灾害点。在原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路沿线,有约7处对原地貌进行了削坡,斜坡高度10-25m不等,坡度约40°-60°。现有边坡物质组成均为黄土,且经过压实作用。部分边坡上已发育有植被,同时边坡距道路约2-5m距离,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仅在受比较大的降水影响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的黄土滑溜和微型黄土崩塌,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项目公路沿线均处于地形地貌简单的风沙草滩区,现状条件下,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公路评估区内路线上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地质灾害危险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项目主要地质灾害为斜坡外侧或沟谷填方形成高陡的填方边坡,可能对原有斜坡加载而加剧其变形破坏和危害,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作用也可能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现有公路两侧共有约7处边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道路的拓宽,部分边坡会被清除,但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边坡。

整体来讲,工程建设以路基填方工程为主,无隧道工程,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引发新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结合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将本公路扩建工程沿线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评估区各区段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4 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工程施工期遭受地质灾害的危胁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本身。施工前应建立完善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制,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相应作业,按设计做好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区段地质环境保护,注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爆破振动等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

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合理控制公路运力,按照设计荷载运行,禁止车辆超载超限,避免因车辆动荷载过大等因素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5.1 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评估范围为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5.2 评估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公路路堑边坡挖填方工程、和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石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等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3 根据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地质灾害防治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4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简单和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相应的防治工程费用,可以达到预防和消除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麻黄梁煤矿区详查报告[R].1992.

[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高家界勘查区勘探报告[R].2010.

第2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预防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质灾害防治方针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责任体系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管理机制,并根据自身施工业务板块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时,应实行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按照“谁分管、谁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总部机关应成立由法定代表人为主任的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所属单位应成立以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设项目还应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关职责明确的工作小组。总部各部门按照分工履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责任;各事业部全面负责管理企业或分管业务板块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所属各单位(项目)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负责区域及场所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承担主要责任。并应结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项目)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五同时”。

1.2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履行的职责

(1)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

(2)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4)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5)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6)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1)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2)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3)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5)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施工企业所属单位应依据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制定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1管理制度应包括(不限于)的内容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3)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4)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5)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2.2预案编制

各单位(项目)应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年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单位(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及范围、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和人员及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宣传培训和演练、保障措施等。

各单位编制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应每年进行评估,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最长时限不能超过5年,建设项目的预案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更新)。

2.3工作方案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防治目标及原则、重点防范区域和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排查及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预期效果等。

3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预防与预苦

地质灾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尤其是多数施工企业建设施工项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员流动性强、通信条件差等问题,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的完善越发突显重要。

3.1预防评估与检查

建设项目应会同有关部门沟通业主和设计单位索取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辨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单位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同时,要定期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执行情况,落实包括防灾组织机构、责任人、报警信号、通信联络、紧急疏散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应急抢险等内容的组织措施,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严格执行讯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强降雨等异常气候环境时,各单位(项目)应建立保持与国土资源管理、气象、业主等部门24h灾害预警信息定时联系制度;必要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获得水文、气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监测预普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信息的权威机构。各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预警预防信息传递责任制。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气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业主、参建各单位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对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控,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加强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危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各项准备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巡查工作。认真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4地质灾害防治灾情报告

施工企业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本单位负责人。各级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按时限要求如实报告灾害发生地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时逐级上报到企业总部。

5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严格执行分级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处置程序。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组织现场力量抢险救援。现场力量不足时,应就近组织足够力量赶赴现场支援,并对地质灾害现场严密保护,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有足够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员伤亡扩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核实地质灾害初步情况后,根据本单位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应急响应划定的预警级别,在向当地政府、国上资源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分级启动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处置。小型地质灾害由受灾单位做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企业所属相邻单位给予帮助支持。受灾单位分管领导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中型地质灾害由企业各事业部、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做出应急响应,并组织各单位和各方力量进行处置。受灾单位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并成立内部调查组,协助政府调查组开展调查。施工企业总部酌情组织调查;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由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组织应急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各级类型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处置程序执行施工企业总部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6规定。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子公司、总部事业部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分管领导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施工企业总部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施工企业总部和子公司、总部事业部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6结束语

随着中西部开发力度的增大,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越来越复杂恶劣地区展开,地质灾害的规模增大、频次升高、破坏损失日趋严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持续发展趋势。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系统性、长期繁重的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预防与防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综合预防灾害与避让应急措施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第3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地质灾害防治;成灾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地质和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的汶川8.0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都给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对于有效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勘察中的相关问题:

1 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勘察的特点

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类为人为地质灾害,是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我国,有5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尤其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特征包括:(1)房屋损坏、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损毁厂矿、城镇、学校等工程设施;(3)铁路、公路路基垮塌,桥墩被毁,阻碍交通,威胁交通安全;(4)地下水短缺,使得附近居民、牲畜饮水困难,威胁其人身安全;(5)房屋损毁,人群聚居到一处,会产生严重的卫生问题,发生瘟疫、传染病等问题;(6)电线杆倒塌、折断,线路中断,会对通讯、输电等工程造成危害。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研究灾害体的稳定性时应充分认识其地质结构,从根本出发;(2)除了注意灾害体本身以外,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环境条件,从区域因素中寻找灾害体的演变过程和原因;(3)关于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目前还未研究出普适性的方法;(4)重视地质变形原因的分析,并将它与外界诱发因素联系起来研究;(5)地质灾害勘察强调经验性,不应凭空想象,而应多做实地考察。

2 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方法及任务

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是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最终为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对策提供依据。”[1]

地质灾害勘察的方法,应遵循简便高效、经济合理、节约时间的原则:(1)应优先选取主要的、简便易行的、基本的、覆盖面大的和节约成本的勘察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在本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勘察工作,基于勘察技术的可实现性、经费的可行性、方法之间的互补性进行配置选择;(3)按照点-线-面的顺序开展工作。

地质灾害勘察的任务,主要包括:(1)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即查明地质灾害是自然演化而成还是人为原因造成;(2)分析地质研究灾害体的成因机制,建立其地质概念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3)预测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评估灾害体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性。

3 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它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工程治理技术,这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物治理技术,即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能够有效地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环境;(3)避让措施,包括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前者适用于灾难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危害性不是太大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危险性大、对于当地居民人身安全有严重危害的情况。[2]

地质灾害的勘察就是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有效的指导,所以做好地质灾害勘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3.1 对于进行勘察的地质灾害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治理

在决定对于所勘察的地质灾害点是否进行治理时,应考虑两个条件:治理的经济效益和治理的可能性。倘若对一个地方进行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后,发现该地区形成的地质灾害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或即使治理后也无法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那么就没必要进行治理工作,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搬迁等措施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和时间上的浪费。

3.2 注意地质灾害勘察与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的不同之处

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是为了弄清工程建筑的地质构造情况,以便为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而地质灾害勘察除了察明地质构造情况外,还应找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运动机制等方面。地质灾害勘察在填写相关报告时,应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灾情调查和灾情评估。这样才能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依据,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进行勘察任务,那么就无法查清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地质灾害的防治任务便无法有效地开展。

3.3 地质灾害勘察应与地质灾害防治紧密结合

须知地质灾害勘察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地指导,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之前,必须要实地考察,进行地质灾害勘察,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的充分了解,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这样防治工作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达到节约高效。此外,在进行野外调查工作时,不能过于僵化,只依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治理,而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向民众学习当地的灾害防治措施,活学活用,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制定出最为合理的防治方案。

3.4 应对灾情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指的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引起一定的损失和破坏环境的事件”[3]倘若某一事件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或者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甚微,那么就不能成其为地质灾害,而是一种普通的地质作用。例如深山荒林中发生的泥石流现象。所以我们在勘查中首先应判断此事件是不是地质灾害,其后再判断此地质灾害所引发的灾情的严重性,并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应从其对人类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做到准确评估。

3.5 地质灾害防治应基于成灾因素的研究调查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的过程中,应将成灾因素的研究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成灾因素是发生地质灾害的源头,只有查清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如引发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气降水,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在进行防治时就不会去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问题,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触及根本。

综上所述,诚然,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和精神损失,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但只要我们进行仔细的地质灾害勘察,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制定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将两者紧密结合,就能有效地减少损失,避免更大伤害。

【参考文献】

[1]姚远清.对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的探讨[J].大科技,2013(15):190.

第4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概念 类型 防治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根据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必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危害,二是必须与地质作用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类型: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按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我们通常所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上明确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大类。

二、如何科学应对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这项工作人命关天、意义重大,因此切实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群测群防,做好预警预报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多发于基层,有效排查、监测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及早防范、化解事件苗头,是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大力开展防灾救灾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防治中围绕“从被动变成主动”这一要求,在预警预报上下功夫,创造“灾前可预警、险情可处置、重点可治理”的主动防灾条件,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坚决避免事故发生。

(二)发挥天气预报对地灾预警预报作用

对由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预防,虽然有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给人们提前告知,但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目前不是很高,即使以后科技发展了也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有时天气预报有大雨或暴雨而实际上可能没有,而有时天气预报为小雨或中雨而实际则下了大雨、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后面一种情况的出现,所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来势凶猛与突然,没有及时预防或避让,往往就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三)提高地质灾害调查频率和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并非不可预测,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具有隐蔽性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基本上没有规律可循,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地质灾害,这就要求我们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调查,通过提高地质灾害调查频率,保证地质灾害信息预报的全面性,同时还应当因地制宜,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还应当配备其他的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项规定的落实,可以对多项地质灾害种类涉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勘查和施工项目,分析得出危险性评估报告,为进一步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避免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或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少。

(四)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系统

由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地质灾害应当实行动态监测。目前,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地方都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帮助、扶持。建立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分类分级台帐,通过动态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变化变形迹象,掌握其发生发展趋势,采用全国统一的地质灾害数据库标准和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在灾害发生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

(五)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六)要多渠道对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继续加快地灾隐患点治理或搬迁工程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发挥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多渠道,分步实施治理或移民搬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与水利建设防汛防旱相结合。库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投入专项资金,解决好库区边岸失稳的问题,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是与交通建设相结合。在交通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一定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防灾工作的投入,若在选址阶段,花费一定的资金,开展地质灾害专项勘查评价,可以及早地避开灾害隐患,及早地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防止造成的更大损失。三是与农村脱贫工作相结合。一些贫困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地质条件较差,较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实际出发结合山区脱贫工作,采取搬迁避让的方法,是解除地质灾害威胁的有效途径。通过扶贫资金的渠道,优先安排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山村,分期分批整体搬迁、下山避灾、重建家园,走出一条避灾下山脱贫之路,取得“双赢”的效益。四是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当前地质灾害频发,是生态环境失衡的恶果之一。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减轻其危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束语

第5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一、概念

所谓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 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 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 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 现象) ;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 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 一)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 二)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 三) 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 四)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 五)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 避免经济损失, 减少人员伤亡, 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 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 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分清责任, 实施治理工程; 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 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 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 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 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城市

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 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第6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20*年完成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统计,我市有地质灾害点41处。其类型可分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滑坡是本市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24处(包括潜在滑坡5处),占58.54%;其次是崩塌,共13处(包括潜在崩塌2处),占31.7%;泥石流4处(包括潜在泥石流2处),占9.76%。

我市地质灾害点大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区,2002年共发现灾害点26处(其中6月份18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63.41%。我市地质灾害点具条带状分布特征,北部一线主要分布在*镇、*街道、*镇、*镇、*乡、*镇,共有灾害点32处,占总数的78.05%。尤以*镇和*乡最为发育。总体沿北部边界,由南东向转北东向展布。

东南部一线主要分布在*乡—*镇*—*—*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共有7个灾害点,占17.07%。

20*年我市增加灾害点1个,诸葛镇周村采空区地面塌陷,受威胁农户19户78人,威胁资产95万元,危害程度属较大级,目前稳定性差。20*年3月18日,诸葛镇长乐村垷山发现滑坡长150米、宽度60厘米、滑动台阶高差40厘米、滑坡体积达80万立方米的地质灾害隐患一处。

二、20*年我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对我市今年汛期天气趋势预测,3~5月份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有强对流和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天气,属降水集中期;6~8月份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有降水集中期,9月份比常年略偏多,汛期气候变化异常,有降雨量多、台风频繁的特点。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梅汛期由于长期降雨,松散的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极易引发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农村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边坡(大都未采取护坡和排水措施)以及县、乡公路和部分通村道路(挖方路基段大都未采取护坡措施)是滑坡易发区;公路边坡、露天采场等处易引发岩质崩滑;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可能诱发泥石流的发生。

三、今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镇*潜在崩塌、*桥村*潜在滑坡、*街道*潜在滑坡、*镇*滑坡、*乡*、*村潜在泥石流、*乡*—*等7处地质灾害点被列为今年的防治重点。

另外,要以人为本,对危害程度虽然为一般级(威胁人口在10人以下,受威胁资产小于100万),但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点加强巡查。在汛期雨季期间,落实监测人和监测措施,加强监测,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如有人员受到威胁的,参照重点隐患点的要求落实防灾措施,并编制应急预案。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有关科普知识,加强典型事件的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隐患区群众的抗灾救灾意识。

(二)全面贯彻实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镇乡、街道及建设、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自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机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规划》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对上述重点隐患点制定具体的治理或避让搬迁计划,做好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报市府办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各镇乡、街道要加快受灾户的搬迁避让工作,已落实建房用地的,要加快施工进度,力争汛期前搬入新居;尚未落实搬迁用地的由市国土资源局尽快解决;市国土资源局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千方百计解决*村的搬迁用地,以便尽早对*乡山口村潜在泥石流进行搬迁避让和全面整治。

市国土资源局应依法加大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认真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点,各有关镇乡、街道及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调查,编制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防治方案内容包括: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监测、预防责任人以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机构、抢险救援人员和应急的各项准备、预警信号、应急通讯保障以及人员财产撤离、路线转移、医疗救治等应急行动方案。其余地质灾害点,各镇乡、街道、相关部门也要注意监测,落实监测责任人,及时收集情况,做好预报工作。

(四)严格执行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在汛期,各镇乡、街道和交通、水利、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要坚持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不间断通讯联络;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防灾救灾工作,并同时按灾情速报制度向上级报告。

(五)做好应急救灾抢险工作。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六)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要与气象局合作,积极开展、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对所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作出预报,并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放,使政府有关部门更有针对性地部署防灾工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注意收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根据预报内容,及时组织做好重点隐患点村民的避让工作,同时,要警惕雨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

第7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会造成巨大的财产和人民损失,我国相当数量的地区处于地震威胁之中,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Ⅳ度和Ⅳ度以上,一半以上的处于基本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危险。同时我国有多个省直辖市发生地面沉降,,地面陷落和地裂缝。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

1.地质基础和地貌条件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内因。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其中还包括愈来愈强烈的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既人为地质作用。地质基础和地貌条件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内因。一是地壳的稳定性,凡是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二是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性。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和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发育的岩体容易发生崩解破碎,为滑坡、崩塌、泥石流提供了物源。三是山地、丘陵和岗地坡度大,由于重力作用,物质容易发生崩塌和滑移。水文和气象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地表径流的发育程度对岩层、土层的结构影响很大,山地丘陵区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加大了地形高差和坡度,使岩土体的下滑力增大,平原区流水的堆积作用突出,泥沙淤积;地下水会削弱岩土体的抗滑力,降低稳定性;气温的剧烈变化会加快岩石崩解破碎;连续性降水和暴雨能够增加岩土体的自重,降低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子。

2.人为地质作用力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外因。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人为地质作用力愈加强大,特别是由平面开发转向空间开发,工程建筑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目前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外因。在修建高楼大厦、铁路、公路、河道、地下洞室、地下管网以及在周边地区进行采石、采矿、修路架桥、挖渠建库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自然场地的稳定状态,导致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斜坡地质灾害或地面塌陷。人类在坡地边缘堆积的碎石、渣土和各种废弃物,增加斜坡的负荷,并成为崩滑流的物源,加快了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废弃物堆积地带和垃圾掩埋场如果不加防渗处理,有害物质会造成地质化学环境恶化。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大,用水量剧增,如果过度抽取地下水,势必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层压缩,地面沉降。植被具有削弱降水强度、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加固土壤、拦蓄泥沙下泄的作用,在植被缺乏或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降水的蓄渗和产流时间短,径流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强,加快了斜坡地质灾害和洪水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灾害的活动强度,减少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

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应将防治地质灾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制定全面的防治规划,确定主要灾害和次要灾害,有重点地组织防治,确保安全。

3.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规划与指挥、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估、救灾、灾后恢复与重建、立法与教育、保险与基金、减灾科学技术等,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实现预防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

4.科学化和最优化。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减灾,推进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科学化;同时要遵循经济规律,通过多种防治方案的比较,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三、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优化策略

1.做好地质填图基础性工作。

组织开展地质调查,形成详细的地质图件,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的依据,开展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的、全面而系统的地质调查,查清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逐步建立起地学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地质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一方面要对地质条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编制专题或综合地质灾害风险图,为防灾减灾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地质条件的变化,建立动态变化模型,识别现展可能造成的致灾因子和数值,为地质环境监测提供指导。

2.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

地质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有效地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在制定建设规划时,应同步制定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在大型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前期地质调查,尽量避开地下活动断层,在斜坡地带施工要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合理利用地质资源,防止滥采滥挖和过度抽取地下水,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降低“三废”排放量,提高绿化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防治地球化学环境污染。

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灾害体和承灾体,二者的结合决定了成灾程度。因此,防治地质灾害一是要控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的活动能量,减少灾害威胁。二是对受灾体采取防护或避让等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对灾害的抗御能力。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洪水等灾害源,首先要查清灾害体的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和活动情况,然后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防治工程规模,以取得最优的减灾效果。由于自然的原因,像地震等一些地质灾害要完全制止是不可能的,因而人类必须立足于增强受灾体的抗御能力。在制定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时,要尽可能地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发生区;工程建设要根据本地区的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防灾能力;开展对老城区旧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工作,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在铺设电力、燃气管线时,设置灾害发生时自控或人控减灾技术设备,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应建立长期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的特征信息,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抗灾减灾做好准备。在加强灾害监测的基础上作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抗灾救灾准备,一旦灾害临近,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向公众预警信息,疏散人员,组织抢险。

5.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和灾害发生时的各项准备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是抗灾救灾的重要依据,对减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灾害评估是对灾害规模及灾害破坏程度的估测与评定,主要从经济社会的易损性和破坏损失两方面来进行,可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时跟踪评估和灾后评估。平时要做好灾害发生时的抢险准备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够根据预案迅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开放灾民安置场所和应急通道,实施治安管理,保障信息畅通和能源供应。经过短期的紧急抢救之后,还要及时转入各项恢复重建活动,修复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逐渐趋于正常。为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应积极推行灾害保险,设立减灾基金,及时向受灾人群和单位提供资金援助。

6.大力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

抗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社会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民众对地质灾害普遍存在麻痹思想,认识不够,更谈不上防御避险。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宣传、举办主题宣传活动日、咨询服务、课堂教育和专门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有关地质灾害的成因、灾前征兆、避险自救、防灾救灾的各种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使人们掌握避险逃生和救灾的方法,提高对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积极参与到抗灾救灾的斗争中去。

7.落实和完善抗灾减灾法规。

利用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进行管理,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和规范减灾活动,以一定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在抗灾减灾过程中的行为,保障各项措施的顺利进行,以实现既定的抗灾减灾目标,为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营造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根据抗灾减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规文件,为抗灾减灾提供法律保障。

8.强化地质灾害管理机构的职能。地质灾害管理在抗灾减灾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使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互补互助,从总体上提高减灾效益。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调查与勘察管理、监测预报管理、灾情评估管理、防治工程施工管理以及制定抗灾减灾规划与法规、推行抗灾减灾技术、管理和合理使用减灾资金等。建议尽快成立由地震、气象、水利、消防、卫生、劳动安全、民政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灾害管理常设机构,强化职能,全面负责抗灾减灾工作。常设机构平时侧重于灾害目标、抗灾减灾过程和项目管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研究、宣传教育、应急准备、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地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有条不紊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参考文献

[1]肖和平,潘芳喜.地质灾害与防御【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第8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一、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类型

据往年的气象情况,县地质灾害多发阶段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汛期和7-9月的台汛期。梅雨期暴雨和台风暴雨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根据县地质环境特点,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时段为每小时雨量大于30毫米的强降雨时及雨止后的一段时间(根据山体高差不同约3-48小时),连续3天中到大雨和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为降雨开始至台风警报解除后数小时。除梅汛期和台汛期之外,每年秋冬季的雨水期,也易引发地质灾害,雨水渗入岩土体容易引起开裂形成滑坡和崩塌灾害。

(二)重点防治区

1.地质灾害易发区。滑坡、崩塌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岙街道的擂网岙村、大岙村、小长坑村,大门镇的小门村、美岙村、豆岩村,东屏街道的岙仔村、垄头村、松柏园村,霓屿街道的正岙村、布袋岙村、下郎村、郎等村,鹿西乡的鹿西村等区域。

2.重要交通干线及山区公路沿线。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有五岛沿线、乡村级公路,由劈山削坡修建而成,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公路等级低,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有:大门公路沿线、霓屿康庄公路、环岛公路段、旅游景区道路,以及其他“康庄工程”公路沿线等。

3.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边坡。我县的滑坡和崩塌灾害大都为人工开挖边坡引发,海岛群众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边坡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在长时间降雨或强降雨时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对海岛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周边、旅游风景区、通讯、电力、学校等已建或在建基础设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以及全县各个料场存在矿渣乱堆放和废弃矿山宕口为滑坡、崩塌易发区。

各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落实专人,加强监管,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按照《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的安排,加快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制定治理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并做好治理资金的筹措,确保治理任务完成。县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与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保证治理经费专款专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威胁。

(二)做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与监测

全面落实《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确定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任务,加强和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能力。紧密结合防灾需要,开展对有较大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体的监测、巡查指导、预测预报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监测人和有关防灾责任人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巡回检查,督促相关责任人做好监测预警,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三)建立健全快速反应信息系统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街道(乡镇)和村居的群测群防网络和群测群防点,健全汛期值班、巡查和预警提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和信息传输渠道,做好灾情速报,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已发生和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防治责任人、监测负责人、监测人及其主要职责,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要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专业队伍对突发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抢险救灾以及心理救援等防灾减灾工作,做好灾情速报。

县国土资源局与县气象局要为县政府指导抗灾以及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分析、评价,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自动气象站信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的科技含量和预测预报精度。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管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在进行村镇规划、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确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必须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村庄规划时,必须依法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保证农民建房过程中地质环境安全,县国土资源局应免费对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的农民宅基地逐一进行地质调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程建设安全,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作创建“平安”、“和谐”的重要内容。要以“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以及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不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的建设单位,对在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责任单位,对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二)认真履行职责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加强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县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县农林水利局要认真做好水库周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防地质灾害危及水库安全引发次生灾害;县交通运输局要认真做好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同各有关部门在隐患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巡查

汛前,各街道(乡镇)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交通沿线进行检查,对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可行的防范意见和防灾减灾措施。汛期,各街道(乡镇)要加强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坡建房点和乡村公路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凡是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层组织,应设立地质灾害监测员,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检查防范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在汛期前应对各地群测群防网络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县住建、农林水利、交通、电力、旅游和教育等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在汛前和汛期加强对水库周边、公路沿线、风景区、电力、校舍等建成或在建的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报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

(三)认真执行地质灾害治理“三同时”制度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地质灾害治理“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县国土资源局要对地质灾害治理“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中提出的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对于不执行地质灾害治理“三同时”制度的单位或个人,要发出整改通知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将按照《地质灾害防制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9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产生因素;类型;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必将在较长的时期内蔓延。

1.对地质灾害的研究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地理、水文、地质、气候环境复杂,由于复原辽阔,海拔绝对差大,气温跨度明显,东西、南北差异极大。从而形成分布广、危害大、种类多的地质灾害特点。由于各种因素,近几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人们还没有从唐山大地震的悲痛中完全走出来的时候,5.12地震发生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打的我们措手不及。国内外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的历史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研究的趋势由原始低级的定性化、粗劣化逐步演变成定量化、数字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起步较晚,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识别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完善地灾理论体系建设工作,灾害预测信息搜集缺乏,各部门联动综合协调处理灾害能力较差等。在1970年以后,随着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上升,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减灾防灾工作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开始进行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估。当前,国外地灾研究人员多将精力集中在利用计算机建立数理模型上。虽然我国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的各项工作起步均较晚。但是能迅速的将其应用于地质灾害方方面面的研究当中运用“GIS”将不同区域划分基本单元,从而弥补了区域地质灾害研究当中无法将自然单元为基础的数据与以行政单元为基础的数据进行综合搭配问题的空白。

2.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及类型

2.1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于地质灾害。我国地质地貌较为复杂,高原、丘陵以及山地通常被地面切割破碎,造成地形陡峭,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对于平原地带,也会由于不正当的人为活动而发生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跟气候因素也是息息相关,其中降水、风暴、气温等气候条件均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尤其是降水方面,其强度、大小、时间长短都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一般容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2.2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3.1地质灾害防治措地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 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一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我国的地质地貌问题,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发育情况、以及危险程度等,为建设全国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打好基础。要想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预则地质灾害以及评估灾害灾情等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防治等方面法律法规,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3.2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建议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理,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分布活动的规律、形成条件、控制因素、危害程度的不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同时进行严格地质勘察和施工管理,并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4.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本文在分析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和地质灾害的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具体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屈秋楠.浅谈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山,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