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慢性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55例COPD患者作为COPD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COPD组:从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男性稳定期COPD患者中随机抽取55例,年龄60~80岁,平均(67.2±5.16)岁,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FEV1/FVC%<70%,无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或甲状腺疾病史,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肝素、抗惊厥药、钙片及其他影响骨代谢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对照组:体检中心的老年男性中随机抽取50例,年龄60~80岁,平均(65.9±5.02)岁,自愿接受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检测,根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排除COPD,并除外其他慢性肺疾病及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骨密度测量 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2~4骨密度,以L2~L4的BMD平均值作为腰椎骨密度、左股骨颈、大转子、股骨颈小梁三角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参考第7版《内科学》):骨密度值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峰值骨量低于2.5个标准差,即T≤-2.5为骨质疏松。
1.2.2 肺功能测定 采用德国生产的耶格大型肺功能仪,专人测定,自动记录FEV1占预计值%、FEV1/FVC、RV/TLC。
1.2.3 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测定 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保存于-80℃冰箱待用。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液中骨形成指标BGP、BALP,骨吸收指标NTX,细胞因子IL-6、TNF-α的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液中骨吸收指标β-CTx的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Levene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DS及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密度比较 两组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D组的腰椎L2~L4、左股骨颈、大转子、股骨颈小梁三角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COPD组骨形成指标骨钙素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不明显,而β-CTx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BALP水平低于对照组,而NTX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细胞因子比较 COPD组的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下降、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也发现COPD患者骨钙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慢性全身炎症可能是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COPD患者IL-6与TNF-α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杨敏等[7]认为TNF-α作为破骨细胞重吸收的刺激因子之一,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体循环中TNF-α的浓度增加有关,除此之外,体循环中IL-6浓度增加及蛋白分解代谢增强也与COPD患者继发骨质疏松有关。COPD患者TNF-α、IL-6等促破骨细胞因子增加,而IGF-1等成骨细胞因子减少,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6]。这些提示细胞因子在男性COPD继发骨质疏松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IL-6和TNF-α。IL-6对于免疫反应、骨代谢的调节很重要,它是破骨细胞主要的调节因子,主要是刺激破骨细胞的增殖。IL-6主要与其受体结合,刺激破骨细胞增殖发育,还可通过gp130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比率,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8]。另外,IL-6还可通过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配基(RANKL)依赖机制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这主要是通过骨保护素OPG/RANKL/RANK系统来实现的[9]。两方面协同作用促使破骨活动加强,骨丢失增加,骨形成减少。TNF-α是一种强有力的骨吸收诱导剂,作用于破骨细胞,主要是直接刺激破骨细胞增殖,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刺激类破骨细胞的前体增生分化为破骨细胞,也可抑制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生成,从而抑制骨形成和钙化[10-12]。另外,还可通过前列腺素E2诱导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表达,并降低骨保护素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分化,增强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13-15]。
综上所述,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可能与IL-6和TNF-α水平增高对骨代谢的影响有关。
参考文献
[1] Biskobing D M.COPD and osteoporosis[J].Chest,2002,121(2):609-620.
[2]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29.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5(12): 1259-1265.
.J Bone Miner Res,2001,16(11):2132-2141.
.Respir Med,2007,101(1):177-185.
[6] 李卫,苗懿德.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代谢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2):221-224.
[7] 杨敏,陈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8):564-565.
[8] Manolagas S C.The role of IL-6 type cyt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bone[J].Ann N Y Acad Sci,1998,1(840):194-204.
.J Bone Miner Res,2003,18(3):529-538.
[10] D’Amelio P,Grimaldi A,Pescarmona G P,et al.Spontaneous osteoclast formation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FASEB,2005,19(3):410-412.
[11] Kitaura H,Kimura K,Ishida M,et al.Immunological reaction in TNF-α-mediated osteoclast formation and bone resorp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Clin Dev Immunol,2013,59(6):1219-1224.
[12] Giuliani N,Pedrazzoni M,Passeri G,et al.Bisphosphonates inhibit IL-6 production by human osteoblast-like cells[J].Clin Invest Scand J Rheumatol,1998,27(1):38-41.
[13] Gurban C V,Mederle O.The OPG/RANKL system and zinc ions are promoters of bone remodeling by osteoblast proliferation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Rom J Morphol Embryol,2011,52(3):1113-1119.
老年人是一组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多种器官同时损害,活动能力减退,生活难以自理,以及对社会健康服务、生活照料、医疗需求较多的人群。人口老龄化使慢性病呈上升趋势将成为21世纪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根源。中风、心血管病、癌症是老人的主要灾难。在美国引起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为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积极的防治这些不仅影响寿命而且影响到晚年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应看作是对抗衰老求得长生,提高生命质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本世纪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科技的应用使不少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对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的分子医学认识;帕金森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疗法;如应用溶栓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病死率下降,应用抗血小板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也收到一定效果;美国科学家对中风发生在三小时内的病人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使病人得到完全康复;等等,都显示出了新的希望,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其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已达80岁)。
国际老年学会主席GaryR.Andrews教授在总结第16届国际老年医学会(LAG)会议时指出:“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可能,要延长健康的寿命而不仅仅是增加寿命也是能切实做到的。”以及“要使老年人能得到健康有价值感的生活”。上海市华东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多年研究结果及文献资料均证实:“老年认识障碍及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尚与其他非遗传因素,包括动脉硬化、自由基、氧损伤、微循环障碍、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病、I型疱疹病毒及精神抑制药等因素有关。”“提出对老年认知障碍及AD的防治亦须采取综合措施(如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改善自由基代谢与微循环障碍等)。”日本亦有学者通过对8000多例健康人在长达28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最一致的老龄健康预报因子是:血压不高,低血清葡萄糖,不吸烟和不过度肥胖。同时还指出:除老龄生物学影响外,与老年人病残最有关的危险因素出现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的多数伤残和长期医护需要是由临床疾病引起的,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关节炎、视力损伤和髋骨骨折。”
同样据大量研究发现,中风发生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烟等,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因素有关。根据上述这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导都充分揭示了对于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阻止慢性病的进程,提高慢性病的诊治效果和逆转由慢性病导致的功能残疾和生活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尽管存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而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的时间——即提高健康期望寿命。
二、老年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与检验医学的关系
在老年性常见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在神经系统疾病有: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震颤麻痹、老年性痴呆;在代谢性内分泌疾病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痛风等;在呼吸系统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血管栓塞等;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有: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等。其中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呈增加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是造成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对上述相关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以及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综合分析研究后发现,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尤以心脑血管病的发展与恶化均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新科技的应用以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血液学中血栓与止血研究的发展,促进了对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和诊断方法的进步。同时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循证医学”学说的建立,使实验室的检查数据和结果成为临床在对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的必不可少手段,限于篇幅,下面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与标志物的检测浅述如下:
(一)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参考指标
血栓前状态(PTS.Prethromoticstate)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同样地在这一病理状态下,既有利于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此时进行预防性应用药物干预(或治疗)将可阻止或逆转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化,故在临床预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白细胞的激活、高凝状态、纤溶活性降低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PTS的实验诊断指标可分为二大部分:1.综合性筛选指标:(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2)血小板聚集试验(PAG)。(3)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测定。(4)血液粘度测定。2.特异性实验诊断指标:(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化验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测定。(2)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化验指标,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定。(3)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的化验指标,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测定。(4)反映生理性抗凝物减弱的化验指标,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测定。(5)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的化验指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的抑制物(PAI)测定,等。
(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当今医学界把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和治疗高血压预防中风,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等同起来。据估计,美国每年65岁以上人群有25万人发生髋骨骨折。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医疗费每年高达100亿美元之多,并呈增长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有研究证明,60岁以上老年人约1/3都有跌倒史,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九成患有骨质疏松症,是引起严重残疾或致死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内的骨量明显减少,骨微小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老化有关的过程,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造骨功能减退,越是高龄骨流失得越多,越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同时老年人的生理代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合成VitD的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使VitD活化能力降低以及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都会使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实验室检查:1.骨密度仪的应用:用于四肢骨骼骨密度的检查。2.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检测可用于判断骨丢失的速率和骨代谢的情况,以及治疗的监测。(1)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有:血清总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I型胶原C端肽。(2)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有: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γ-羧基谷氨酸、尿羟辅氨酸、尿胶原分解产物。
(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特别是中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的多发病。其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应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检测。PSA产生于前列腺管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特性,正常血清含量恒定且微量。前列腺癌细胞株保持其合成PSA的特性,并可释放该抗原于血循环中,因而前列腺癌患者由于其前列腺恶性病理性增生,而使血清PSA浓度显著升高。PSA已被公认为检测前列腺癌最具临床价值的瘤标。但并非前列腺癌的专一特异性物质。由于前列腺良性病理性增生,使得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硬结及可疑癌的患者血清PSA也显著升高,而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水平又较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硬结及可疑癌患者升高更明显,因此在临床上为中老年人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小结
[养生男版]
男性到50岁,由于大脑功能、生理功能开始衰退,不少人出现心悸、乏力、失眠、头晕目眩、腰酸背痛、忽冷忽热、颜面潮红、心情烦躁、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减弱等症状,自觉体力不支,需求更多的休息才能应付日常工作。这就提醒你应积极从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理。
50岁男性营养需求有哪些改变
需要格外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抗氧化机能减退
50岁左右的男性身体抗氧化机能开始减退,体内过多自由基堆积导致衰老,免疫力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引起各种慢性疾病。所以,特别需要补充全面的抗氧化营养素,帮助清除过多自由基,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均衡,会引起各种慢性疾病
消化功能衰退,导致日常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增强抗氧化机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除日常膳食摄取之外,需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主食应该多吃粗粮,增加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增加肠蠕动,减少便秘和患肠癌的几率。
因此,建议50岁左右男性在日常膳食之外,服用一些专门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这样有助增强抵抗力和健康活力。对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及时补充抗氧化营养素有助延缓疾病的进程,带来更多健康保障。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提高抵抗力、延缓衰老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消化吸收功能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年纪的人新陈代谢和器官运转都会变得缓慢,各种内脏机能都有衰老迹象。消化吸收功能也在衰退,消化液分泌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对膳食营养素的吸收,尤其是对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素的吸收。建议低脂饮食,少吃油煎、油炸食物,尽量不去选择高胆固醇食物,少吃动物内脏和各种蛋黄。同时由于这个年龄段人的生理变化,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也相应上升,特别是维生素A、E、B6、B12、钙、铬、钾等。
50岁左右的人体检时应注意
1.一定不要忽视前列腺检查。资料表明,中年男子65%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发炎和癌瘤等。因此,体检查前列腺应是重点检查项目。
2.体检应注意发现丙肝。中年易“发福”,是脂肪肝的好发者。丙肝常以脂肪肝形式出现,并可能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误漏诊率颇高。
3.不可小视指检。一组资料统计,直肠癌80%发生在直肠中下段,8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肛指检查发现,直肠癌漏诊者80%是因大夫未做肛指检查或病人拒检所致。可见,肛指检查十分重要。
4.筛查大肠癌。体检时不要忘记筛查大肠癌,应做大便潜血试验,如显示阳性还应做肠镜检查。
5.做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检查。50岁左右的人易患心脑血管病如心梗、脑出血、脑梗塞等,造成这些疾病的因素,有血脂异常、血粘稠度大和血压高等。因此,中年人体检一定要查血脂、血流变和血压。
6.不要忘记测眼压。临床发现,2%的中年人可能患青光眼,前期常无症状,发现不及时会出现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因此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1~2次眼科检查(包括查眼压、眼底、视野),以确定有无青光眼。
[养生女版]
50岁女性正处于更年期状态,也就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由妇女绝经后内分泌改变引起,身心都会发生变化。
身体表现为:
1.卵巢早衰,月经紊乱:绝经前约70%妇女会出现月经紊乱,多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及月经量不一,生育力低下;
2.血管功能失调:阵发症潮红及潮热,即突然感到胸部、颈部、面部发热,出汗、畏寒 ,有时伴心悸、胸闷、气短、眩晕等症状;
3,腰酸背痛、骨质疏松、失眠疲惫。
心理表现为:
1.情绪不够稳定,易激动,易怒,易紧张焦虑;
2.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易集中自己的思想和精力;
3.心理敏感性增强,易敏感,记忆力减弱。
50岁女性可能会出现的慢性病
甲状腺问题
甲状腺问题好发于女性身上,这和自身免疫力与遗传有关,尤其是50岁左右女性,特别常见。甲状腺亢进症状明显,但甲状腺低下所出现的症状因为怕冷、疲倦、皮肤干、水肿,这些症状都不典型,所以容易被忽略,甲状腺低下是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所致。此外含碘食物吃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引起问题,建议一周吃2、3餐即可,不要过量。
骨质疏松
50岁左右女性要开始注意是否有骨质缺乏了。骨质疏松几乎不会有明显症状,要通过检查才能得知,一般人误以为腰酸背痛、关节痛就是骨质疏松的前兆,其实是因为关节间的软骨退化,并不会有疼痛的感觉,建议在停经前就先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慢性病出现
50岁左右女性常会因胆固醇高、血糖高、脂肪肝、尿酸、血压高等问题,让慢性病找上门,此时的女性也会因年轻时吃太多油腻事物,使得胆汁排泄不好、胆固醇过高而出现胆结石;要注意清淡饮食,并维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与生活作息。
50岁女性如何养生
1.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注意外清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得关注血压、血脂和血糖,因为血脂异常会导致心脏病和中风,而2型糖尿病也很可能随着血糖的升高而悄然到来;进行骨密度测量,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工作: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进行负重和抗阻力练习。
2.服用钙片或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豆类、蔬菜、水果类等含钙较多的食品;
3.适当控制饮食,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同时少吃含脂肪量高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瘦猪肉、排骨、鱼虾、豆制品、海带等,少吃动物内脏和猪大肠,猪肝等;
4.戒掉烟酒、咖啡及含咖啡因的食品;可以选择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地服用激素和钙来防治神经失调、骨质疏松、生殖器老年萎缩等。
5.了解相关知识,保持心情舒畅,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是女性更年期保健中最重要的;注意控制情绪,生活要有规律,遇事不要着急、紧张;对生活抱着积极态度,不沮丧、不消极;每天抽时间松弛神经,有效地舒缓身心,多呼吸新鲜空气。
50岁女性饮食原则——三多三少
50岁左右的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皮肤也变得不再光滑。为了避免危险因子增加及防止骨质流失,饮食应把握三多三少的原则:
三多即多食新鲜食物、多量植物性食物、多选择适合的营养素。如蔬果、大豆、全谷类等,可增加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及植物性雌激素的摄取量,维生素B群和含镁的食物有益骨骼健康与稳定情绪。
【摘要】: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一些慢性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是困扰着老年人的主要疾病。这里主要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与治疗进行解析。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降钙素 中医理论 高频电疗 营养疗法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五普”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充分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另据国家卫生部门1994年统计,“我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60.2%,城市总人口患病率为23.7%,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的1.54倍。农村老年人患病率22.6%,农村总人口患病率7.4%,老年人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一些慢性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是困扰着老年人的主要疾病。这里主要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与治疗进行解析。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骼是活的硬组织,不断地新陈代谢,旧的骨质被吸收,由新组成的骨质所代替。吸收过多或过快,骨质疏松症便会出现。也是人体衰老过程的一部分表现形式。
1. 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骨折发生率高是属于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之一。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可发生肋骨骨折。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12%。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须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
1.2 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骨质疏松的危害可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骨质疏松的出现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10%~20%。因此,这也是属于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之一。
1.3 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常常是默默无声、悄悄的发生。多数骨质疏松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骨钙常常丢失达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效。
以上所讲述的就是患骨质疏松的危害表现具体的描述,
2. 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哪些?
2.1 内分泌变化:妇女停经后,雌激素合成量突然减少,休内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质流失过多,是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也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又称原发I型骨质疏松)。
2.2 功能衰退: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造骨功能减退,越是高龄,骨流失得越多,越易引起骨质琉松症,也称老年性骨质硫松症。
2.3 与使用部分药物有关:内于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肾脏、肿瘤等疾病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强的松、抗痔药、利尿剂、含有铝制剂的胃药等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2.4 骨质疏松症的原因还有长期不合理的缺钙饮食,再加上老年人食量减少、缺牙掉齿、咀嚼功能差,摄取钙质和维生素D常常不足。
2.5 老年人户外活动少.阳光照射少,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退,加上肾功能减退,使维生素D的话化能力也下降。
2.6 缺乏体育锻炼与运动.有抽烟、酗酒等嗜好等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3.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3.1 药物治疗
停经型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骨吸收亢进引起骨量丢失,因此应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其病因是由于增龄老化所致调节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应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活性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钙制剂、氟化剂和维生素K2等。
3.1.1 雌激素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有人认为单独使用有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建议同时使用一种孕激素如黄体酮可减低癌的发生率。雌激素对骨代谢的作用;降低PTH对骨吸收的作用;促进CT分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促进肾1α羟化酶活性,增加1,25(OH)2D3的生成,促进骨形成;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促进骨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的生成,增加骨的新生。
3.1.1 ①雌二醇1-2mg/d。②乙烯雌酚0.25mg/每晚。③复方雌激素0.625mg/d。④尼尔雌醇2mg/半月,3个月后加服安宫共体酮10mg/日,共7天。如无出血,可延至6个月加服 黄体酮一个疗程。尼尔雌醇对子宫内膜增殖作用不强。⑤利维爱含7-甲异炔诺酮,它具有雌激素活性使骨量增加,又有孕激素活性,防止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还可使甘油三酯显著下降,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每日服0.25mg,连服2年。10%的可有轻度子宫内膜增生。
3.1.2 降钙素(C T)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是调节钙的三种(PTH、活性Vit D)主要激素之一。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活化1α羟化酶,促进1,25(OH)2D3合成,改善Ca代谢。还有中枢性镇痛作用。一般在用药二周腰痛即可改善。一般主张同时补钙600-1200mg/d。若单独给CT,使血浆Ca下降,PTH上升,反而增加骨吸收。若与Vit D及Ca合用效果更好。
①降钙素是天然CT,猪CT,由甲状腺提取。40U肌注或皮下,2-3次/周。上痛可用200U,1次/隔日,应用前须作过敏试验,1:1000稀释液。②益钙宁(依降钙素,)为合成鳗色(腮后腺)CT,10U肌注,2次/周或40U,1次/周。最大用量每日100U肌注。对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乳癌、甲旁亢引起高Ca血症、骨痛显著者,可用40U肌注,2次/d,2-3周显效。③密钙息(合成鲑鱼CT)一般用量为10-20U,2次/周,皮下注射。现有鼻吸剂,每日200-400U,分多次鼻吸,吸收率20%-30%,使用方便。急性胰腺炎可每次用300U溶于生理盐水500ml静滴连续6日,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并有消炎作用。以上三种CT制剂比较,以密钙息(鲑鱼CT)作用最强,比猪CT强20-200倍,比人CT强10倍,可能与半衰期长,且不易灭活有关。
3.1.3 Vit D的作用是促进肠道Ca的吸收,调节PTH分泌及骨细胞的分化。Vit D经肝、肾羟化后形成1,25(OH)2D3为最终活性物质,直接参与骨矿代谢。老年人一般Vit D吸收代谢(羟化)功能下降,影响Ca的吸收,必要时应适应补充。老年人每日Vit D摄取量为400-800单位。①罗钙全(钙三醇)。本口是活性VD(1,25(OH)2D3),无须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每日口服0.25-0.5μg。②阿法骨化醇(α-D3)是1α(OH)D3,经肝(无须羟化,所以肾功能不全者亦可应用)羟化为1,25(OH)2D3参与骨矿代谢。0.5-1.0μg/d,,长期服用(3-6个月以上)。
[关键词]护理指导;老年人;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11-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几年来对老年慢性患者进行了家庭护理随访指导,分别就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饮食、精神、心理、安全、活动及用药等方面进行了护理指导,从而使老年慢性病患者维持良好的心态平衡,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促进康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 具体指导
1.1 精神护理指导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常常体现出有怪癖、固执、沉默、悲观等不良情绪,过喜过忧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促使心脏血管疾患和脑卒中发作。
1.2 饮食护理指导
老年患者因牙齿脱落,咀嚼困难,胃肠功能减弱等,对食物不易消化吸收。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少吃多餐,吃富于营养,易消化、吸收食品(如消化不良的话吃一些吗丁啉,莫沙必力片),并多吃水果、蔬菜,因这些食物中含有纤维素,对牙齿有自洁作用,补充维生素刺激肠蠕动。不要吃生冷食物,防止偏食、少食、暴饮暴食,少吃动物脂肪,防止动脉硬化。
1.3 口腔护理指导
口腔是消化道的门户,是一切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饮食后如食物残渣停留口腔,细菌易繁殖,引起口腔患病,易致细菌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疾病,做好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可防止病从口人。
1.4 睡眠的护理指导
由于老年人遇事放心不下,常挂念,因而影响入睡,对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较为敏感,适应性缓慢以及病疾带来的痛苦,导致睡眠前嗜好烟、酒、茶等,这些刺激都会导致失眠。
尽量设法消除各种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指导睡前温热水泡脚洗脚,做保健操等。
1.5 清洁皮肤护理
经常卧床或半卧床的老年患者,做好皮肤、发须的清洁护理,每天做好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定期更换床单、内衣裤、翻身、擦背、洗澡、修剪指甲,以防细菌侵入体内。
1.6 防止压疮护理
老年人的皮肤角化,有皱折,敏感减弱,循环缓慢,一旦损伤后即不易愈合,容易形成压疮。避免皮肤破损是老年病患者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
指导平时要保持床垫平整、柔软,注意皮肤清洁,要经常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预防压疮的发生。
1.7 保持呼吸道通畅
老年人肺活量减弱,肺功能下降,咳嗽反射较差,积液不易咳出,易患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对久病卧床重症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喷雾护理。在给患者喂饭时不应操之过急,防止水、饭等误吸人呼吸道。
1.8 适当运动
老年人长期卧床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要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协助按摩四肢肌肉,做肢体的屈伸运动等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做些保健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以起到改善脏器功能、舒筋活血的作用。隆冬岁月,寒流频繁,气压多变,老人户外活动过多,因受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心肌缺血、缺氧,会引起冠脉痉挛,以致猝死。因此,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户外活动应随气温、气压等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1.9 注意安全
老年人骨质疏松,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事故,所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老年患者时需要重视的工作。对活动不便的老年患者要加床档,上下床要有亲属和护理人员协助,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1.10 做好患者亲属的协调工作
老年患者大都须亲属儿女陪伴照顾。亲属对待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情绪,我们是协调亲属各种系统的枢纽,要做好患者亲属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多抽一些时间来探视老人,生活上多加关心照顾老人,清除老年患者“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想法,使患者感到温暖,并劝亲友探视时,不讲过度兴奋或不快的事情,避免患者情绪波动。总之,在这期间做好协调工作,取得患者亲属的密切配合。对老年患者的身心康复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老年慢性患者特点与一般患者不同。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从而引起生理功能的衰竭,特别是大脑功能的衰退导致感知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加之长期患病对许多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心理分析
对老年慢性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要掌握老年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这样对老年人的护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长期从事内科护理工作,对老年慢性患者心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与护理,报告如下:
2.1 老年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盲目求治;②猜疑心理;③焦虑情绪。
2.2 老年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①理解性劝导,要尊重理解他们的行为,耐心解释盲目求医、私服偏方、加大荮物剂量的危害性。②消除焦虑,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开导启发患者,使其有长期和疾病斗争的心理准备。③做好基础护理,关心帮助患者。护理人员要说服动员家属、单位常来探望,并经常深入病房,有计划、有目的地与患者淡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劝说,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感到温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入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这些内分泌系随增龄的变化表现最突出的雌性激素功能减退,妇女闭经以后各种老化症,如动脉硬化、心血管以及癌症、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都明显增多。随着老年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人衰老征象与雌激素分泌减少密切相关,因此提山用雌激素补充疗法防治老年性疾病。
我今年73岁,两年多来出汗严重,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衣服都会湿透。冬天夏天都出汗,主要是上半身,睡觉时不出,不怕热,没有其他疾病。吃了两个月中药无效。请问这是什么问题?
广西省 赵女士
石显方(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将汗证分为“自汗”和“盗汗”。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天经常出汗者称为“自汗”;睡眠中出汗,醒来停止者为“盗汗”。根据患者的描述,基本上可诊为“自汗”。
患者为高龄女性,脾肾阳气逐渐亏虚,脾虚则易生湿生痰,其生活于南方湿热之地,南方人有个习惯,就是喜好喝凉茶、冷饮或凉水,这些都会损伤人体阳气。时间久了则导致脾阳不足,阳不化气则痰湿内生,痰湿不去,日久化热,局部产生一种湿热,无处宣泄,故阵阵热汗外出。治疗上建议以清热化湿、宣畅气机为主,另外,在生活饮食上需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生冷、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喝凉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摘自《老年生活报》)
往血管里打药能治
静脉曲张吗
我患腿部静脉曲张10多年了,外观不太明显,但是有溃疡,经常痒。听说有一种微创手术可以把药打到血管里治疗,请问是这样吗?
河南省 黄先生
刘光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您听说的这种微创手术是一种硬化剂注射治疗,就是把一种刺激性化学制剂注射到静脉中。硬化剂在血管中会形成纤维组织,使得管腔或静脉的中央管道闭合,从而达到缓解腿部酸胀、疼痛、肌肉疲劳和腿部抽筋等症状。目前认为,硬化剂注射在短期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但这种治疗仅起到局部栓塞的作用,远期疗效不佳。从长远来说,更建议采用高位结扎的外科手术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摘自新浪网)
骨质增生适合补钙吗
我患有骨质增生,请问可以补钙吗?
湖北省 颜先生
黄国付(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质增生,也称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外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多表现为局部关节及其周围疼痛、僵硬以及病情进展后出现的关节骨性肥大、功能障碍等。补钙并非该类患者的首选方法,临床上主要以抗骨质增生药物为主,如氨基葡萄糖等。
而补钙通常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手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绝经后或双侧卵巢切除后女性;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疼痛;身材变矮或脊椎畸形;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史;存在各种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制动、低体重、长期卧床、服用糖皮质激素等人群,易于患骨质疏松症,常需双能X线拍片或骨密度测定确诊。
当然,如果骨质增生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抗骨质增生药物及钙剂可联合使用。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萎缩性胃炎能治好吗
我今年60岁了,半年前被查出患有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吃了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偶尔感觉吃饭不消化,恶心、呕吐,请问这个病能治好吗?
河北省 王女士
袁伟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教授):该病属于慢性病,且易复发,须坚持长期服药,切不可症状稍有好转便骤然停药;也不可“朝三暮四”,即服用某种药物刚过几天,见症状未改善,又换另一种药。一般来说,一个疗程要服药4~6周,疼痛缓解后还得巩固治疗 l~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关键词】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骨密度;中老年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当今全球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最具危害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60岁以上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2.5%,其中髋部骨折为16%-20%,年患病人数达180-200万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目前有骨质疏松患者约6944万人,骨量减低患者约2亿人。骨质疏松在中老年人中患病率高,其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和髋部骨折,需长时间卧床且生活不能自理,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2]。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和骨量减少阶段的及时调整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调查本地区中老年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群体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旨在对于防治骨质疏松上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2012年来我院体检的中老年人,男性270例,女性264例。纳入标准:居住本地区10年以上,年龄≥40岁,通过病史及其他检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甲状旁腺亢进、代谢性疾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和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上述患者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4组。
1.2研究方法采用美国GE Lunar Prodigy Advance PA + 300164 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对全部受试者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每日测量前用标准体模校正后进行,精确度误差1%,准确度>98%。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饮食生活习惯等资料。
1.3判断标准参照中国老年学学会推荐的诊断标准[3],骨密度通常用T值(T-score)表示,以本地健康人的峰值骨密度为参考,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以任一部位的骨密度T值比同一部位的峰值骨量低2标准差以上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T值在-1.0至-2.0之间,为骨量减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进行统计分析,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输入数据,分组数据两样本间比较用t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3讨论
本研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以贵阳地区健康人骨密度值作为参考,符合关于采用骨密度值测量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相关条件[3-4]。因为骨质疏松往往发生在骨松质区域,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腰椎退行性改变和异常钙化,包括椎体边缘和关节突的增生,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血管壁钙化等诸多因素,容易影响骨密度的测量数值,造成骨密度呈假性增高,从而影响诊断率。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60岁以后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高于髋部骨折[5],椎体压缩性骨折亦可出现BMD值假性增高。因此,对老年人测量腰椎正位BMD诊断OP是一个欠敏感的指标,在诊断上髋部BMD比腰椎BMD更精确[6]。
人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及BMD不断增加,并逐渐达到峰值,其后由于性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骼形成和骨吸收呈负水平,骨量逐渐减少,且随年龄增加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不断升高。有研究表明[7],贵阳市健康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其腰椎峰值骨量低于北京市和哈尔滨市同龄男性;而健康女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35-39岁、30-34岁年龄段,其中女性股骨颈峰值骨量低于哈尔滨市和北京市成年女性。这可能与贵阳地区所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山地气候,全年阴天多,日照少有关。也有研究认为贵阳地区人群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30岁以后骨密度开始下降,但在25-49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50岁以后显著下降;男性各年龄组间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只呈缓慢下降趋势[8]。
本研究证实贵阳地区男、女性40岁以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持续升高,其中女性在50-59岁阶段出现加速现象,这符合女性更年期开始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的特点,雌激素水平下降会降低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出现骨量快速丢失,骨转换速率加快,从而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升高。相对而言,男性性激素水平下降平缓,因而骨量丢失比较缓慢,在60-69阶段才出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高龄老人运动减少、肌肉萎缩、骨骼缺乏必需的机械应力刺激,加速骨量流失有关。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根据国家卫生部门资料,髋部骨折的患者住院治疗天数平均为22-24d,按发病后住院计算,不论是住院治疗时间还是住院治疗费用都远高于老年常见的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心脏病搭桥术[9],可见骨质疏松症也是一个消耗国家大量医疗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慢性病,因此积极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认为[10-11],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除了年龄、性别、家族史这些危险因素外,还和低体重、户外运动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过度喝咖啡或碳酸饮料等有关。因此,中老年人应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以提高生活质量,从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入手,增加户外活动和日晒时间,加强营养,合理膳食,并戒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4.
[2]Brown P,McNeill R,Leung W,et al.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burden of osteoporosis in New Zealand[J].Appl Health Econ Health Policy,2011,9(2):111-23.
[3]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4]Winzenberg T,Jones G.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J].Aust Fam Physician,2011,40(1-2):43-4.
[5]卢芙蓉,沈霖,谢晶,等.武汉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率初步调查[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6,34(4):215-220.
[6]赵方,陆泉承,吴玉洁,等.老年人腰椎正位及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4):344-346.
[7]刘柳,张巧,彭年春.贵阳市城区成年人骨质疏松症现状调查[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2):108-112.
[8]冯小波,王世伟,刘文波,等.贵阳地区成人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症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7):7023-7026.
[9]罗林枝,徐苓.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69-672.
据2011年5月16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研究表明,“跌倒和交通事故”成为申城老人意外伤害的“两大杀手”,占87.98%。统计显示,约30%的65岁以上老人每年跌倒一次或多次,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老人跌倒的发生概率高达50%,即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约有一半人至少发生一次跌倒。
这些年,因饮食不当吃出“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因为饮食不当或疾病等原因,正深受“少肌症”的折磨与困扰。
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虽然这些代谢性骨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骨骼肌的增龄性变化,却鲜为人知。近年研究表明,骨骼肌的增龄性改变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乃至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充分认识骨骼肌增龄性变化对预防老年性骨病以及某些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病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体的骨骼肌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衰减。据报道,一般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丢失约30%,80岁以上约丢失 50%。而肌肉减少 30% 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走路不稳、行走困难,甚至跌倒、骨折。一旦骨折长期卧床,又会加重肌肉流失、骨量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更大是在肌肉(主要是骨骼肌)流失的同时,常伴有脂肪组织的蓄积。这种既有肌肉流失,又见脂肪蓄积的表现,称之为“肌肉衰减性肥胖”。
人过中年,常会发胖,而在日益发胖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肌肉在悄悄地丢失。这种“肌肉衰减性肥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010年韩国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患“肌肉衰减性肥胖”者,男性为35.1%,女性高达48.1%,这类人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远高于“单纯肥胖”及“单纯肌肉衰减综合征”者。所以,关注“肌肉衰减性肥胖”十分必要。
2010年,欧洲老年医学会等根据发病原因,将“肌肉衰减综合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营养相关性三类:
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主要指除了明显老化,没有其他任何原因。
继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包括活动相关性和疾病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
活动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长期卧床,久坐的生活方式,或零重力条件所引起。
疾病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即合并有心、肺、肝、肾、脑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
营养相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主要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或服用某些药物,造成厌食等引起。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防治,包括激素和营养补充,以及抗阻力运动三个方面。激素补充,曾有试用生长激素、睾酮、雌激素的报告,但因发生多种副作用且效果不稳定,尚无明确结论。而“抗阻力运动”和“加强营养”是防治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两项重要举措。抗阻力运动是防治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诸如使用哑铃、杠铃、拉弹力带等健身器械运动等。日常爬楼梯、骑自行车也是很好的抗阻力运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倡导天天运动,建议坚持每天进行相当于6 000步的身体活动,对预防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有一定的作用。加强营养,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蛋白质营养。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原文是“Sarcopenia”,源于希腊语“Sarx”和“penia”。“Sarx”意思是肌肉,“penia”意为流失,“Sarcopenia”则意为肌肉流失。
我国文献译为“少肌症”“骨骼肌减少症”“肌力流失”“肌肉衰减症”“老年性骨骼肌衰弱”“老年性肌肉萎缩”“肌肉衰减综合征”等。
骨钙去哪儿了?
大家都知道,骨质疏松是由骨质里钙丢失引起的。
钙是骨质里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能够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但不能治疗)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也都非常注意补钙.可是您有没有考虑:补的钙真的能够沉积在骨上、帮助我们强健骨骼吗?我们身体里原有的钙为什么会大量流失?其实.为了预防骨质疏松这难以逆转的慢性病,我们更该注意的是:别让钙从骨里搬家。
谁“偷”走了钙
骨质和身体的其他组织一样,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钙盐、胶原蛋白这两种骨骼的主要成分都保持着“流失”和“生成的动态平衡。当一些因素使流失多于生成时,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也许您注意不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加速钙的“搬家”:
如经常喝咖啡、碳酸饮料等或蛋白质摄入过多而导致酸性体质的人.由于血液偏酸,加快了钙盐的溶解速度,骨里的钙质就容易流失。
更年期的妇女因为雌激素水平突然减少,骨钙被溶解,脱离骨骼的速度就会加快。
糖尿病也会引起骨质疏松。因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很低,而胰岛素可刺激骨胶原蛋白的形成,帮助骨骼留住钙质和重建。
运动少、吸烟及酗酒,会使维生素D生成不足,而维生素D对钙的吸收和利用都很有帮助长期缺少肢体活动.也会影响钙在骨里的沉着。
最重要的是,骨质主要由胶原蛋白网状结构和黏附在其中的钙盐组成。只有胶原蛋白网状结构完整和强韧,钙盐才能够固定在骨中.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如果骨里的胶原蛋白大量流失,不仅使钙盐缺少可依附的架构.还会使骨骼变脆,韧性减弱,这又成为另一种引发骨折的因素。所以胶原蛋白的减少,对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单纯缺钙更严重。
胶原和钙,都不能搬家
钙盐和胶原蛋白这两种骨骼中最主要的物质,在吸收和利用上有很大不同。我们摄入的钙,先被消化、吸收入血液成为钙离子.它形成骨骼里特有的钙盐后,再被一些蛋白转运到骨骼的胶原结构里.成为骨骼的一部分;而我们平时吃的鱼皮,猪蹄、牛筋等食物里富含胶原蛋白,这些胶原蛋白的分子量却非常大,它们先要被消化分解成为小分子.被吸收后再被组合成我们人体需要的胶原蛋白。
现在市面上的胶原蛋白产品也比较多,选择时有几点要提醒您:一是必须要足量。这是因为一旦我们自身胶原蛋白合成不足,就会发生骨质疏松、关节磨损、皮肤缺乏弹性等各种问题,全身很多器官都需要胶原,补少了不会有效果。存在骨与关节问题的中老年人,每天需要胶原蛋白4~6克左右,有些胶囊装的产品.每粒只有20毫克胶原,大概就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了。再一个,就是要选择分子量比较小且均匀的胶原蛋白产品,这样更易于人体直接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