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科学调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调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调查研究

第1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海南;小学科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67-02

从2001年科学课开始试点至今,科学课的改革已经走过12年。科学课的现状如何,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1]发挥科学课的科学素养培养功能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从政府、学校的支持,教师的投入到学生的认识缺一不可。研究科学课的现状可以了解科学课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从而寻找解决策略。本次调查涉及海南万宁市4所小学(其中3所公办小学,1所私立小学),13名科学教师,42名各学科教师,240名三年级以上小学生,62名学生家长,回收有效教师调查问卷52份,学生问卷237份,家长问卷57份。

一、海南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科学教育开展的总体情况

1.科学课的开设以及实施情况

调查的四所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查阅各学校各年级的课程表发现不同的学校所开设的课时不同,各年级所开设的课时也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置课时量,高年级的课时量较多。但是课表上的课时是否落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课程的具体完成情况。科学课课时被挤占严重,在调查的各学校所有52名教师中有71.2%的教师表示课时被挤占,其中有近49%的教师表示科学课经常被挤占。与此同时,在课时被挤占的情况下有近69%的教师表示教学内容可以全部完成,这就让我们对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完成质量表示怀疑。

2.科学课实施的物质条件及人文条件

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部分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使用较多的教学器材,才能完成教师及学生的实验。在我们进行调查的4所小学中,相关的教学器材比较缺乏,只有一所学校设有实验室,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施也极少,仅有的实验器材也都陈旧老化。

在同当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当地几所小学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还是相对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却不是对科学教育价值的重视。由于海南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联考中科学课有10分的分值,因此,在6年级下学期都会有一个科学课的集中教学和训练,名曰“集训”。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无异于对科学知识价值理解的畸形放大,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被忽视。教育观念的落后和物质条件的落后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对4所小学的13名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年龄、科学课教龄、学历、专业背景。学历及专业背景影响着教师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程度及是否具有专门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年龄和科学课教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较少,兼职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拥有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学知识,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具备理工科专业(包括师范类专业)相关背景的科学教师只占31%左右,非理工类师范专业的教师占54%左右,其他专业占15%左右。同时,调查发现兼职的小学科学教师占77%左右,专职的只有23%。有些兼职科学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非专业教师。调查的13名小学科学教师中,没有教师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大专学历占77%,中专占15%,高中占18%。相对于发达地区,海南小学科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解决措施,对大部分科学教师都定期进行相关的科学教育培训。

此外,调查显示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而且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在调查样本中,26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2%,27至35岁的占15%,35岁以上的占23%。出现这种情况和海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逐渐增加有关,大量的年轻教师赶赴教学一线。虽然年轻的小学科学教师们受到了更为现代、更为专业的相关培训,学习能力也较强,利于科学教育的开展,但年龄整体结构偏年轻也会导致教学经验的不足,不利于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和经验沟通。

(三)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小学科学课的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1]不同课程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的选择。对小学科学课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教师们现实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水平等。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小学科学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本次调查的重要部分。

1.科学课教材的使用

目前海南省小学科学教材使用较为多样化,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教科版教材均有应用,在调查中的4所小学所应用教材不完全相同。各种版本教材各有其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同一地区的学校可尽量使用相同版本教材,这样利于统一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

2.科学课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但由于所需教学资源较多,所需时间也较多,而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广泛实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统计时,采用了多项选择,所有教师都应用讲授法,有85%的教师采用演示法,69%的教师采用观察法,实践法有36%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法有15%的教师采用。科学课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得来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建构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缺乏,使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剥离开来,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科学课教学评价及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通过纸笔测试、问题解决、行为表现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探究技能、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等。”[1]

(1)科学课教学评价情况

所调查小学的科学课教学评价单一,纸笔测试几乎是唯一手段。我们查阅了近三年4所小学的科学课成绩,总体平均分在67分左右,课程课成绩的平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主观问答题,有图例的试题正确率要高于单纯的文字试题。在检查主观问答题的答案时发现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是对课本概念的抄袭,很多问题的解答存在常识性的错误。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发现:当地小学生对于科学课所学知识的运用停留在概念的简单记忆和提取阶段,未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小学生科学素养情况

在关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调查中,有近53%的学生能够想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近33%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但不能提出问题。在对问题解决意识的考量中,有近68%的学生没有想到要去自己动手实验,而是采取向同学、老师请教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相对缺乏。在科学课实验中最为简单的仪器之一的测力计,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懂得正确的使用方法。调查还设计了部分科学知识的考察题目,学生科学知识题的得分为54分(满分100),结果不容乐观。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小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78%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的科学知识比自己丰富。

分析数据发现,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较强,但自主科学探究的意识不强,受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影响动手实验能力较弱。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佳,问题解决能力较差,但也有一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被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对小学科学课调查现状的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万宁市部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实施情况、学校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及评价等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但海南小学科学教育整体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课程实施情况尚待提高,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总体科学素养偏低,究其根源仍旧在于各方面对科学教育价值认识的不足和偏差。

因此,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做起,科学课的价值不应仅体现在文件上、论文中,更应该真正地被社会、学校、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所理解。科学教育具有智能开发、科学素养培养等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人才的储备等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理解和认同了科学教育的价值,才能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针对海南现有的情况,上级教育部门在继续加强基层教师的培养和定期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基层教师对科学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让其明确自身的重要使命;在全社会,特别是家长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科学教学价值传播开来,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实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多播放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音像制品;改进教学方法,将知识从教材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应用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制定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改善其他科目教师们挤占科学课,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第2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此次调研本着“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以“帮助各学院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做好事,办实事”为基本目的,赵校长对各个学院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讨,对学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就现场协调解决,对暂时无条件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确定了有效的对策,并进行了鼓励和要求。

总体而言,此次调研活动,发扬了民主,听取了意见,掌握了情况,查找了问题,理清了思路,统一了认识,激励了精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就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报告如下。

一、问题与思考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较少,学历结构不尽合理。

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急需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各学院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这是制约学院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从而也制约着学院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招揽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学院今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决定着高校的发展前景,教师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各学院要从保持学科优势出发,积极寻找高水平人才。

(2)针对目前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学校正在研究制定政策,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的工作力度。

(3)在引进人才机制上,学校将对确实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采取特殊政策,可不受年度进人指标等软条件的限制。

(4)引进人才的标准要和他们取得的科研业绩、成果、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挂钩,充分考虑拟引进对象的现有水平和科研潜力。

(5)面对引进层次人才困难的局面,学校和学院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稳定现有骨干队伍,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符合学校规定条件的前提下,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修深造,从学校内部培养人才;

(6)对进不到博士的单位要在硕士里优中选优,对于师资队伍紧缺的专业,可以先外聘专家,逐步解决。

2.部分学院师资短缺,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新办专业和招生规模的增加,导致部分学院部分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科研力量薄弱,学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完全保证。

(1)学校已经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师资用人规划,各学院师资建设要本着逐步实施的办法解决。

(2)教学单位在引进教师的同时,不仅要解决数量的问题,还要保证质量的问题。在保证基本数量的前提下,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3)要加大专业教师人才的交叉使用,教师要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尽量做到一专多能,要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人才问题。

3.教学秘书待遇问题。各学院普遍反映给予教学秘书一定待遇。

学校要在用人的职业性、稳定性、延续性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将研究制定教学秘书聘用方案,一并解决教学秘书的待遇问题,稳定教学管理队伍。

(二)学科建设方面

一些学院反映目前特色学科专业优势不明显;学校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不足;本科专业偏少;研究生学位点的申报难度增加;加大申报新的本科专业的问题。

1.学科建设要本着“纵向有序横向协调”的原则,要从规模建设转化到内涵建设中来。学校要始终不渝的抓学科建设,注意前沿高度和突出特色,对在甘肃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学校政策会适度倾斜;

2.要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把特色学科做大做强。“老字号“的专业要加快发展,要进一步研究发展思路,审视发展特点,争做拳头产品;

3.要加大学科整合力度,抓住特色,科学合理定位;

4.各学院要积极拓宽本科专业领域,要了解和掌握其它学校相关专业的办学方法和特色,加强交流,借鉴好的经验;

5.新办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要做好,要重视实践环节。另外,学院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多出成果,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大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学位点的突破。

(三)教学和科研方面

1.教学工作量核定问题。

音乐、舞蹈、体育学院普遍反映其本科教学工作量核定时,计算系数偏低,造成部分老师整天上课仍不能完成基本工作量的问题。

(1)不同专业学科因授课方式不同、课外劳动不同,工作量系数也应不同,对于部分学院反映出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进行调研,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算,科学合理地确定和衡量教师教学工作量的问题;

(2)对一些不实用的、不科学的规章制度要进行修订。

2.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矛盾。

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授课上,以至没有专门的时间去做科研,而各类名师、名课、名专业、学位点的建设、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均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支撑。目前按照学校的规定,职称越高的教师,需要完成的课时量越高,这就意味着需要科研水准越高的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越少。

(1)要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观念,教学与科研并重,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推动科研,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应该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及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科学研究要形成科研团队,形成人员的互补,互动。学科、学术带头人可以吸收年轻骨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3)要抓科研成果、抓科研项目、抓梯队建设。

(四)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钩。

由于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薄弱,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1)实践动手能力将会对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理论教学来完成,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做到既有理论又有创新实践的能力。

(2)理论和实践存在着相辅相承的关系,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实践可以用来促进对理论的理解。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为有用之才,所有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理工科教师要深入实验室,人文社科教师也要亲自指导调研,要有奉献精神,要在学生的培养和提高上花精力,下功夫。

2.学生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部分学院反映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及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等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1)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因学科、专业门类不同,实践要求不同,拨付资金也不尽相同,要科学规范的进行评估,务实的建立,不能舍近求远。

(2)加强与榆中县等周边地区及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利用各种渠道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实习的工作。

(3)认真研究社会工作站长期建立的必要性。榆中校区的学生在兰州市内实习,学校可在本部安排宿舍,解决一部分床位。

(4)各学院也要多想办法,为学生解决实习中的生活问题。

3.实验室建设问题。

部分教学单位需要新建本科教学实验室,部分学院要求对原有实验室设备进行添置和更新。

(1)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将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予以解决。

(2)在保证教学经费正常开支的基础上,学校将按不同学科、专业对“四项经费“投入进行细致地研究,适度从紧的启动实验室建设。

(3)新建实验室在立项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要充分考虑建设的必要性,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3)在设备采购程序上要规范,购置前要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做好规划划。

(4)学校将对全校实验室及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要进行绩效分析和绩效跟踪,以保证设备的合理使用。

(五)管理方面

1.学生管理

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和各学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提出近期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认识学生管理和重要性。要把教风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不,全校上下形成全力,对学生工作常抓不懈,重点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要严格落实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制,班主任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保持与学生经常性的沟通。

(3)建立学业预警,学生行为预警制度,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对“问题”学生,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

(4)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细致体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党的教育方针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办学的各个方面。

(5)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民族成份呈现多样化,知识基础参差不起,各学院要积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学校将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分类指导,从教学方法、培养方法等方面寻求措施。

3.公共课教师的管理问题。

公共课教师不稳定,更换频繁,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连贯性产生影响。

(1)学校将从机制上解决稳定师资队伍的措施,涉及全校性公共课任务的公共课教师要在一定时期催保持相对稳定。

(2)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与相关学院进行协调,对公共课教师尽可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固定安排,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和谐校园建设问题。

调研中各学院普遍反映学校学生校园文化交流活动较为贫乏。

(1)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将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

(2)各学院要经常组织教师尤其件教授在两校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报告、办讲座、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等。

(3)学校将进一步加快校园报栏、宣传栏的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六、教学经费及教学资源方面

1.教学经费不足。

调研中各学院提出了不同学科专业在教学经费需求上的差异性,四项教学经费仍然不足。

(1)教学经费的使用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按需分配。

(2)经费的使用要制定严格的经费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经费落实在培养学生上。

(3)在目前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各学院要严格控制使用其他经费,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的投入。

2.教学资源匮乏

部分学院提出学校专业图书欠缺,教学单位拟成立专业图书资料室。

(1)学校做好决定将学院的图书资料交由图书馆统一管理,这个政策暂时不会改变,专业所需要的图书资料由学院统一规划,仍然由学校制定办法统一购买,做到图书资料全校共享使用。对于专业相关的教学软件的购买,应分轻重缓急,按需购买。

(2)学校新一轮机构改革完成后,对部分学院进行了调整管理重组,部分学院涉及资产分配和实验室归属、共享等问题,个别学院反映目前缺少教室、办公室和教研室。

3.资源共享问题

(1)学校要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的问题,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2)部分学院的专业学科联系比较紧密,要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相互协调、相同合作,在交叉学科的建设和推进方面做到相互支撑。

(3)在实验室和相关教学设备的使用上要互相协调,合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4)对于本科教学急需设备的购置,要和教学计划联系起来,本着科学实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由学校统筹安排使用。

(5)学校将对全校的教学设施,包括实验室、教室,教研室和办公用房的利用率、使用的饱和度等进行科学地测算,本着资源共享、厉行节约、合理使用的原则,完善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和调配,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益。

二、对策

一是在做好规划上下功夫。重点落实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重新审视和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总体目标统领全局,以阶段性目标明确具体步骤,做到既有前瞻性,又有阶段性;既有远期目标,形成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指导性纲领。在立足现实做好学校科学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同时着眼长远,承前启后,谋划未来。

二是在重点突破上下功夫。针对目前学校办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意见,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有效破解了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3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全方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对体育科学事业的重视正深入到各大高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对于体育事业的实践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着重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学技术运用现状,从科学化教学、训练、体育科技创新成果着手,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科技 现状研究 信息技术

一、科学化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

体育科学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如何科学的安排体育课时,怎样按照青少年身心特点来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怎样把握体育课的密度和强度,如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另外,还包括运用电化手段教学以及简单的测试手段检查学生运动负荷等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体育课时安排、教学大纲制定和计划方面科学地展现了体育教学的运动。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比较原始阶段,只是简单的运动和锻炼,没有体育科学知识的教授,没有完备的体育仪器检测学生运动。譬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室外活动,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休憩玩乐,没有科学长远宏观的认识。这样的教学现状有碍于整个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室内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和观念的更新、运动技能提高和思维素质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各高职院校多媒体技术主要运用在文化知识学科中,而在体育教学中却很少涉及。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身健体,是学习之余的放松方式。体育教师忽略了对体育基本常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播,就算有体育文化课,也只是在黑板板书和老师口头讲解,没有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现体育知识,这样会浇灭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的热情。另外,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式没有必要,浪费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发扬“生命在于运动”的精神。所以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面缺乏认识和实践。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各大高职院校也跟随科技步伐,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我们的调查研究可知,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教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观看各种复杂运动项目的示范动作,直观形象地呈现出体育项目每一个动作,或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体育比赛,在提升体育锻炼热情的同时增强对体育精神的认识。还有通过电脑设计的程序来管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减少了人工统计的繁琐等等。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还没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他们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应亲身示范体育技术动作,如排球扣球、乒乓球技巧等等这些体育项目,教师应该亲力亲为。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但若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会让体育课更高效更有吸引力。

二、科学化运动训练的现状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体育训练,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训练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过程。从材料选择、系统培训、医疗监控、伤害预防、诊断、性能预测技术、食品营养、心理和身体恢复等等都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它。目前在高职院校全方面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科学化的运动训练还没有全面的认识。从专业角度上来说,科学地训练需采取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手段,不仅有大量的测试仪器,而且使用信息反馈的原理,广泛运用声相技术。另外训练的各类辅助设备增加,逐步向电脑化发展。那么放眼到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很缺乏。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欠缺。我们都知道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模拟训练,还可以制定计划,不断反馈,得出训练的最优方案。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于学生运动过程缺乏科学化的训练。一方面体育器材很原始,不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运动训练过程呆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跟上时代步伐,让科学的训练方式深入到体育教学中。

三、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运用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体育科技创新水平还不高,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应用高科技手段促进短道速滑运动成绩提高、短跑“速度障碍”的产生与突破、间歇性低氧训练的运用等等。这些科技创新都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成果只是听闻,没有深入认识研究,并把这些成果的精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而且只有极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宣讲给学生,没有很好地将体育奉献和创新精神发扬光大。虽然这些科研成果离现实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教师应当寻找其中有效的融合点,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科学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新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科学进步给体育带来的变革。

四、总结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体育教育也在高科技步伐下发生着变革。高职院校体育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关系着一大批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落后的体育教学方式和传统的训练模式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带来一定弊端,而且原始的教学也会降低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用科学技术武装体育教学,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体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张忠秋.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 施家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第4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 学生学习特点 对策

The hygienic vocational school pathology discipline studen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untermeasur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d the ponder

Zhao Hong

Abstract:The hygienic vocational school pathology discipline studen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oal is clear about.FromOctober,2007 from to March,2008,separately carried on has suppos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official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 advance.Stochastically chooses Shanxi Province Changzhi health school 1~4 grade student 300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the analysis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The student studies the goal insufficiently is clear about;The student is at present insufficient to the pathology curriculum study interest;Student to pathology this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cy;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academic record;The study method insufficiently is appropriate.From this aims at above students some study characteristic,enhances the student from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study the efficiency:Is clear about the study pathology goal;Stimulation study pathology interest;Enhances the study pathology understanding;Improvement study pathology environment;Raise study pathology ability.

Keywords:The hygienic vocational school pathology disciplineStuden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42-02

1.调查研究的目的

国家正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努力创造着优良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以形成全社会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质就是关注未来一线生产力的发展。“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不仅是现代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更是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尤其要接受和面对现实,“学会学习”是他们未来求生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至关重要。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分析,找到影响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病理学科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从而改变和控制这些因素,发现现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其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卫生职业学校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有利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人员对多年来病理学科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归纳整理,为病理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直接依据。

本次调研主要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学生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策略等几方面做比较全面的分析,掌握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病理学科学习特点,从调查结果中得到一些反思与启示,引起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关注,也为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病理学科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通过调研,为病理学科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相应策略和理论基础。

2.调查学校概况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分别进行了预设问卷和正式问卷的调查。随机选择山西省长治卫生学校1―4年级学生300名,年龄在15―22岁之间,其中护理专业170人,口腔专业80人,社区医学50人,中职185人,高职115人,男60人,女240人,发放正式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0份,无效问卷两份,有效问卷268份。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其中护理专业149份,口腔专业76份,社区医学43份,中职158份,高职110份,男36人,女23人。

3.分析与讨论:调查结果显示

3.1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报考卫生学校的学生有29.8%是喜欢学习医学的,其余都是父母意愿或者没有其他选择才来到卫校学习的。在新生入学时,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非常熟悉的仅占到1.9%。病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或者第三学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学生对医学专业学习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有56.0%认为学习病理学课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打基础,64.2%认为病理考试成绩对临床课的学习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将来可能想从事病理临床工作机会只有25.7%。现在的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3.2 学生目前对病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对于病理课程的学习,42.5%同学都依赖于老师或者其他原因被动学习,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倾向于正常人体学,而且学生更愿意选择实验室和动手较多的动物实验,并且在选择考核方式时58.6%的学生选择了开卷笔试。从中看出大多数学生目前对病理课程的学习主观努力不够,学习兴趣显然不足,因此,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还与自身基础没打好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入学时的基础。

3.3 学生对病理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不足:病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课程,它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相比较与其他学科,48.9%认为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较大,57.5%认为病理学和医学其他学科有一定关系,约有616%学生认为病理考试成绩对临床课的学习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识不到。而且64.9%认为病理学和文化课的关系不大,高达53.0%的学生认为病理学比较难学。

3.4 学习环境的影响:学校学习环境和班级学习气氛对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56.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只有9.3%的学生认为所在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非常有利于自己的学习;46.6%在病理学课堂上,容易受到环境和同学的干扰,需要老师管理;29.1%的学生认为病理课的老师从来不认识自己,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只有45.1%学生的父母亲对其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生活非常关心,经常询问。教师和家长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学生的学习更 多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得当,比如:在病理学课前准备好书本等学习用品,上课前59.0%的学生脑子里还想着其他内容;在病理学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只有9.3%的学生努力设法解决;在病理学课后,只有11.2%的学生能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比如病理学实验课上实验操作只有13.1%可独立动手完成,只有18.3%的学生可以很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实际上,学生的这些表现不仅仅出现在病理课堂上,在其他学科也有类似表现。

4.几点思考

4.1 明确学习病理学目的:学习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职业学校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面对严峻就业形势,使学生认识学习能使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历低就业不一定难,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因此,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认识疾病的过程,医学教学活动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病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病理的意义,看到病理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认识病理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病理知识在医学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4.2 激发学习病理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东西,当一个学生对某一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理动因,他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努力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仅是病理教学,更是整个医学基础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情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另外,重视实物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把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临床联系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4.3 提高学习病理学认识:病理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桥梁课程,不仅要学好这门课程而且要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明确其学习目的和内容,明确该学科的知识框架,掌握和理解、记忆病理学知识的方法,掌握将病理知识临床联系的技巧。对于病理学实习课的教学,是整个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习课中学生不仅通过对病变器官、组织的形态学观察,联系其机能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4.4 改善学习病理学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因素,并促进其参与学习和竞争。在学校的学习环境,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且不同的班风和学风,班级的成绩也有所不同。家庭学习环境中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也会与孩子的学习密切相关。

4.5 培养学习病理学能力:学习成绩之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不同。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学得轻松、成绩不错;也有的同学学习刻苦,却收效甚微,这主要就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步骤和手段,是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其学习过程。目前,我们需要在病理教学改革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力求把学生的能力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不同基础的学生考虑他们所存在的不同学习接受能力,培养适合其学习的正确学习方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第5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健美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频率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同时,课外体育活动还是学生体育课之外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也是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窗口。此外,课外体育活动还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质以及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缺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等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1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

以榆林学院十四个院系41个专业的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00名,女生2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文件、专著、文献资料及部分学报中相关的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围绕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检验,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6%和96%。

2.调查情况分析

2.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表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和持续参与锻炼的心理动因,是决定学生进行锻炼的重要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学生参加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的占80%,其次是调节精神的占70%。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发展仍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有一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因此,也不能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生兴趣,建立终身锻炼习惯的初衷。在健美减肥方面,女生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说明女生对自身的身体形态要求比较高。调查中发现有42%的学生认为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要,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加以补充,在这部分学生中男生数量比女生多。

2.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表明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参加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表2是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大多数在1-3次,其中男生占680%;女生占59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5次的学生很少,男生占251%;女生占153%。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6次以上的学生还不到25%,在这部分学生中女生占的比例很大,是男生的2倍多,说明在女生中还有极少部分人很注重课外体育锻炼。每周平均一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女生比男生多,而且女生中还有101%的同学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还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从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6次以上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所占比例来看,女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

2.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所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集中;男生以篮球和足球

为主,女生以乒乓球,健身操和舞蹈为主。从男,女生所喜爱的项目说明,男生喜欢剧烈,对抗性强,比较刺激,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运动易控制而且不易受伤的项目。

2.4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从调查可以得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篮球场和田径场,其中男生使用的场地比女生多得多,相对来说女生的活动场所更少。其次是学校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而在校外参加活动的很少,加起来不到总数的10%。在收费的体育场馆活动的就更少了。这反映了目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比较单一,学生的可选择范围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2.5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为了找出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列出了6个因素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可以得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大部分认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的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运动场地的类型、状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组织形式等。其次是缺少伙伴,环境和天气以及个人兴趣。更多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不足,器材少,运动场地拥挤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不仅要抓课上,还要抓课下;不仅要传授技术、技能,还要传播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体育运动方法。学校应在体育课时间上加以改进,减少不必要的选修课,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时。

3.2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体育器材陈旧、缺少、单调以及过于拥挤的运动场地成为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在学生宿舍周围安装简易的健身器材,修建简易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等,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3.3大部分学生没有锻炼计划,没有形成锻炼的习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活动时间不足以达到健康的效果,导致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教师应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制定健身计划,进行目标设置,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推行运动处方。

3.4经过调查发现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自觉性比女生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尤其要做好女生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女生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以便于自觉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摘 要】大学本科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更是整个社会的核心发展力量。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展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某高校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本科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一严重问题,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学习动力;对策;调查研究

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匆忙投入到工作中,希望一展身手。但社会对事科毕业生的反馈普遍不好,认为其空有学历,缺乏学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间学识积累不足造成的。如何培养本科生课程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通过对某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科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而且课堂情况十分严峻,存在课堂大面积打磕睡的现象,造成了较坏影响,更不利于本科生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一、学习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校领导和老师都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一问题,通过听取辅导员和班长的情况汇报后,总结了如下几点成因:

(1)学生在入学前受到错误教育。学生从高中甚至初中开始起就被家长教育好好学习,终极目标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就彻底轻松,平日不用上早自习和晚自习,周末正常休息,甚至能过上花前月下的生活,所以很多学生以此为动力读完初中和高中,然而考上大学后学生发现现实跟想象相去甚远,巨大的落差感导致学生失去了目标,得过且过的开始混日子,潜意识中就失去了向上的动力和高中时拼搏的决心,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思想松懈,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消极,不知道所学知识以后能否用上。此点主要针对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毕业学长后工作的消息,并了解到大学时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中,这些片面、负面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觉得这些理论知识在以后工作中基本用不上,根本没有必要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直接表现为,在课堂上学生缺乏紧迫感和对知识的渴求度,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了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

(3)体育运动对学生精力的消耗,很多人热爱篮球、足球等各类运动,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不热爱学习。然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之后,在学习方面就会缺少精力与激情,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时身心俱疲,无法集中注意力。

(4)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耗费大量的精力影响学习。随着校学生会工作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高低年级之间,骨干与普通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处理相互间的人际关系是不少学生面临的难题,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要配合好骨干的工作;作为一名骨干,为了能更好开展工作,需要与不用年级的学生打交道,这一定程度上耗费了学生的精力,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工作完成的满足感会令学生迷失自我,分不清学习和工作的主次,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5)学生适应大学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问,对大学的一些管理制度不太适应。低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大学,从之前在家里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变成了现在的生活起居都自理。多少有些生活上的困难和环境上的不适,进而衍生出对大学方方面面的抱怨。学生在如此消极心态的影响下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厌倦,以及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6)学生上课难以听懂,造成恶性循环。大学的深程知识点较多较难,而且老师讲得较少.需要学生课下做的工作较多。不少学生本来上课就听得云雾缭绕,又缺少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作业题也是参考他人,在下一次课时肯定更加跟不上,长期下来自己也就放弃了上课听讲,放弃了学习,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可言。

(7)老师授课不生动,导致学生兴趣不足。上课睡觉主要责任在于学生自己。但客观来说某些老师教学也有一定问题。某些老师授课照搬PPT,讲话生硬死板,语调过于平缓,再加上教室封闭,空气难以流通。浓度过大的二氧化碳使得学生头脑发昏,想打起精神却又难以集中注意力,想要好好学习却又受环境影响无法学习,这样长期以往,导致自己放弃挣扎放弃学习,内心对学习的渴望和动力严重下降。

二、针对学习动力不足可采用的对策

(1)针对入学前受到错误教育的学生,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应该教育学生,考上大学是万里的第一步,人生的路还很长。步入社会之后的很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大学时期逐渐累积学习而养成的,真正学到东西的时候还是在大学时期。帮助其端正态度,重新树立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2)针对学习态度较为消极的学生,邀请毕业学长来校座谈交流,帮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认清学习的重要性,纠正错误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灌输学生学习并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针对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结合第二天的课程难易和数量进行适度运动,减少对第二天学习的影响。同时对其进行谈心交流,令其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重新重视学习,不要顾此失彼。

(4)针对花费大量时间处理人际关系的学生,学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将骨干的职责明确分工,避免不必要的人情困扰。将每一份事情都规划到相关负责人,面到片,片到点,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减轻部分学生身上的担子。

(5)针对适应环境较慢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摆正学生心态。同时辅导员和班长应加强与低年级学生的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6)针对学习有困难、上课听不懂的学生,要求学习委员切实负起责任,督促学生预习复习,课下独立完成作业,让学生不要掉队。

(7)针对授课老师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无兴趣的情况,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委婉跟老师反映情况,提出对老师授课的一些建议。同时每节课下课都安排学生们到走廊处活动活动,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

学习动力不足是大学本科生“老大难”的问题,不仅在某高校,在全国众多学校都普遍存在。面对日趋严峻的毕业工作环境和国家对新一代高科技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本科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解决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提供学习动力。所以,采取上述各项对策的实质是让学生能够自发学习,能够产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当各级对问题该问题进行重视,最终影响学生本人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结束语

某高校的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高考的磨,并且高考分数都在本省的重点线以上,可以说,每一位学生在高中时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然而为什么进了大学之后会有很多学生挂科,拿不到学位,留级甚至达到不得不退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学习动力不足,总的来说还是学生自身思想松懈所造成的。所以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被激发时,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掌握知识所存在的价值时,这个问题才可以被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项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研究》.贵州大学.2009

第7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目的及方法

研究试图通过选取某省部分样本地区校本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从而为区域及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意见及建议。在借鉴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样本地区教研员、校长、教师及学生等座谈访谈及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就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改进的措施及方法。

2.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便于对样本进行统计,反映受访对象群体性倾向意见,调研采用统一调查问卷,问卷题型分为封闭型及开放型两大类,以封闭型为主。调查内容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况、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校本课程评价情况。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并征求了专家意见。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教师卷,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阶段选取五、六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学生答卷时由任课教师以举例的方式对校本课程相关概念进行简要解释。

3.调查样本的选择

样本选择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学校差异等相关因素,调查范围涉及8个市(区、县)的普通高中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中小学)学生及教师,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选取。共发放问卷720份(其中教师问卷180份,学生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70份(其中教师问卷148份,学生问卷422份)。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

(1)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反思、同伴互助及自学等方式成为教师认识校本课程的主要来源。其中,29%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来自参加学校组织的正式培训;26%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来自于实践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与同事等交流认识校本课程的教师占25%;有15%的教师通过自学相关文献资料来认识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调查结果显示,校本课程建设参与主体范围有限,约48%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者是学校行政人员及骨干教师,约17%的受访者认为只有部分教师参与,有9%的受访者认为有部分学生参与,还有7%的受访者认为有部分家长参与。

(3)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校本课程主题广泛,内容涉及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环境保护、德育、艺术类和乡土文化等多个方面。开设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最为普遍,有“交通安全常识学习”“安全常识及急救技巧”等;其次是心理健康类课程,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艺术类校本课程也是多种多样,有书法、围棋等;还有融合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如“走进岭南文化”“潮汕人文”等。

(4)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利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校都重视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约76%的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利用并整合了家庭及所在社区等社会资源。有的学校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并结合办学特色等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学校利用地方乡土文化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潮州大锣鼓”等。

(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缺乏专业指导及缺少经费;对校本课程缺乏全面、科学认识;开发校本课程时间、精力不够;缺少课程资源;缺乏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能力、技术等。

此外,调查还发现:仍有约13%的样本校没能按要求开设校本课程,且不同学校校本课程数量、内容、资源利用及质量等存在较明显差异;开设校本课程的民办学校比例明显偏低,只占调研样本民办学校总数的57%;城乡差异明显,其中能开设校本课程的城市学校比例较高,乡镇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比例最低。

2.校本课程实施总体情况

(1)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样本校都能设立校本课程组织和实施机构,并明确相关工作机制。也有约28%的学校对校本课程缺少必要管理及规范,还有24%的教师并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2)校本课程实施的条件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有83%的样本校明确安排了校本课程授课教师及授课场地,并有固定时间及课程计划安排,但只有65%的样本校能设立校本课程组织和实施机构,其中设立校本课程组织和实施机构的城市学校及乡镇学校比例比农村学校高。

(3)校本课程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对象大都感同身受,认为校本课程实施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缺少课程资源和缺少经费,升学特别是高考压力导致校本课程不能真正按照计划落实等。

3.校本课程评价的总体情况

(1)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学校能开设校本课程,但相应评价机制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实施进行全面系统考核评价的样本校只有31%,41%的样本校只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部分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还有23%的样本校完全没有进行考核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只有35%的样本校对学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后的发展做出较全面评价,而约有19%的样本校完全没有做出评价;有37%的样本校只进行部分评价;还有部分样本校虽然对学生进行了评价,但评价思路及方式方法并不清晰、具体。

(2)u价或考核形式的改进。即使已建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样本校,其评价理念、方式等同样有待改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评价或考核形式能多种多样,其中最希望通过实践操作来考核,其次是展评成果、师生共同评定等级,或根据平时表现来考核。学生最不希望通过答辩或纸笔测试来考核。

三、问题探讨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及问题。

一是畸形的教育质量观影响校本课程建设。当下,不少学校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质量文化观下,校本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样本校开设校本课程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加重学校和教师负担;还有10%的受访教师认为“把国家课程完成好,学生就能发展好,没必要开设校本课程”。而且有的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面子工程,数量、规模上盲目扩张,重视形式上校本教材的编写而忽视了学生成长真正需求。

二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存在不足。其一,课程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对各种资源筛选、整合能力不够,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及社区等社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其二,现存有限的校本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共享。校本课程开发应是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等相关人士集体合作的过程,但不少样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仅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及少数骨干教师参与,教师群体参与度较低。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也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校与校之间的资源没有实现有效的共享及融合。

三是教师的校本课程建设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其一,对校本课程资源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含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有相当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有限,如认为只有教材才是校本课程资源,或认为校本课程仅仅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其二,课程开发能力与技能有待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传统惯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消退,课程开发能力与技能普遍欠缺。

四是校本课程建设参与主体范围有待拓展。调查发现,样本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主要力量还是学校行政及骨干教师,教师群体的参与面及相关利益群体如学生、家长、专家、社区参与程度较低。这样往往导致校本课程建设投入大却效果不佳。

五是校本课程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从整体情况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仅缺乏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还忽视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现有校本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科学性还有待提高。还有相当部分山区、农村学校没有评价方案。这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四、讨论及建议

第一,全面、科学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及重要价值。长期以来的统一课程制度导致学校、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够科学,如将校本课程建设等同于教材编写或校本教材开放,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或选修课;对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理解校本课程建设对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对促进学校特色办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价值。因此,全面、科学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重要价值仍然相当有必要。

第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校本课程建设资源。课程建设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首先,要重视挖掘校内资源,包括学校文化环境、师资或者现有课程等。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其擅长的部分就是潜在的校本课程资源。其次,要积极开发校外资源。课程资源范围广泛,本土文化、人文地理及社区、社会资源等都可作为课程资源。最后,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与其他兄弟学校互相交流、互相借鉴。通过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虽然校本课程建设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农村或山区并不意味着课程资源缺乏,这些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地域文化,有着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第三,大力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受传统知识本位影响,国内教师培养往往重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与校本课程建设所要求的教师主体地位的知识及能力不太匹配。因此,加教师校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尤其重要,包括强化课程意识,全面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特点;学会校本课程建设基本方法、程序与技能等。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加强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深化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1]。

第四,积极拓展校本课程建设参与主体。拓展参与主体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六类人员应参加课程决策,包括专业人物、团体代表、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专职人员、非专业的市民代表、学生[2]。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民主、开放、连续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对话、互动、合作。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重伙伴协作关系,包括与大中小学的联系,与专家的联系,以及与家长、社区、社会的联系。

第五,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及机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质量监控及激励等重要作用,是校本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为此,应该对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实施等进行全程评价,力求评价动态化、制度化。此外,每所学校都是独特的组织个体,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体系来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特色, 中小学须有自觉、自律的学校内部评价及改进机制,围绕校本课程开展自我评价, 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自我诊断,自我改进。

第六,切实完善校本课程保障机制。再造、重组学校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必然。一般认为,在学校层面要成立以下类似机构或组织。其一是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统筹、规划,保障必要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其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技术指导、支持,包括对遇到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研究,及时指导并解决。此外,还可成立如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等类似组织机构,制定有关校本课程教研、课程评价等相关制度。

第七,强化专业机构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虽然集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参与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于一体,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普遍有待提升。对于“你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教师选择“缺乏专业指导”的比例最高。校本课程建设迫切需要课程专家、教科研人员等的专业支持。在区域层面可从多方面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包括加强通过教科研机构传播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提供校本课程建设案例、资料、信息,建立区域层面专家资源库评估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引导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等。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

大学生逃课是现代高校都普遍存在的情况。有研究数据表明,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达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逃课这样一种行为给学校、教师群体和大学生自己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学生自身学习受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及课堂纪律受影响,学校的管理受质疑等。而大学生群体也流传开了这样一句话:“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虽然大学生逃课屡劝不止,但是大部分高校均采取相关措施试图解决这一个问题。许多高校以加强学风建设的名义采取了各种方式和手段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强制措施也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人才强国”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大学生应该自强不息,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而现在大学生逃课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学习放松、萎靡,最终可能导致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是推进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为了了解逃课情况的起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遏制这样的负面情况,笔者对我校大学生逃课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三、原因分析

1.受调群体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我校各院系学生,受调总人数为200人,有效人数为197人。对男生与女生分别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范围广,具有一定代表性。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是2:1;调查的学生以大一学生为主,所占比例为62%,来自大二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大三的学生占8%。

(1)大学生逃课频率分析

[\&从不\&基本不\&有时\&经常\&百分比\&4%\&18%\&20%\&58%\&]

由上表可知,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还是会经常逃课的。不难发现,从来不逃课的仅占4%,而经常逃课的却占58%,说明逃课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2)大学生逃课时所做的事

[\&上网\&上自习\&运动\&与男(女)朋友一起\&做兼职\&百分比\&26%\&22%\&18%\&16%\&18%\&]

由调查表可知:上网、上自习、运动、与男(女)朋友在一起、做兼职这5件事情分布相对均匀。在这5件事当中,上网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26%,而逃课陪男(女)朋友也占16%,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逃课的目的是为了娱乐。此外,上自习的人数达到22%,运动的有18%,做兼职的也有18%,可见少部分是为了学习,锻炼,赚外快。

(3)大学生逃课理由分析

[没有精力\&听不懂\&课程简单\&做兼职等\&不考勤\&老师问题\&35%\&46%\&19%\&20%\&19%\&14%\&]

由上表不难看出,46%的学生逃课是因为听不懂课并且认为没必要听,上也是白上。所以教师讲课的方式和内容是在所有原因里相对来说最主要的。另外有35%的大学生是由于睡眠不足,没有精力上课才逃课的。可见这两个原因是大学生逃课的最主要原因。选其他原因,诸如“不喜欢某个教师,去了也是睡觉,没有收获”的占了14%,认为“教师上课无聊,自学即可”“教师不经常考勤”的占了19%,“做兼职,社团或做学生工作”的占了20%。

(4)大学生逃课科目分析

[\&基础课\&公共课\&英语\&专业课\&选修课\&百分比\&32%\&16%\&3%\&36%\&53%\&]

由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学生逃课最少的是英语课,所占比例只有3%。我们认为原因有二。第一,由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课安排有独立的小教室,学生较少,便于教师点名,因此部分同学没有了“可乘之机”。第二,由英语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正是由于CET制度的存在,让英语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无形中有了提高。其次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马哲等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例分别为16%、32%与36%。

令人惊讶的是选修课的逃课率达到了惊人的53%,已经超过了半数。而大学生群体也流传开了这样一句话:“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可见选修课在学生心里的重要性可谓是微乎其微。这也和选修课制度密不可分,选修课一般只有过与不过之分,考试的方式也是以开卷、论文的形式为主,相对其他课来说比较宽松。

(5)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

[\&很内疚\&还会逃\&无所谓\&百分比\&6%\&22%\&72%\&]

由上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逃课持无所谓的态度,持有这种态度的同学高达72%。另外,有22%的学生认为“比较自责,但下次还会逃”,仅有6%的学生心存愧疚。可见逃课之所以会成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种常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思想上重视课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依然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可有可无”,“不上课就不上课,无所谓”,这样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高校教学秩序的破坏。

2.整体分析

逃课作为大学里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我校。我校大学生逃课现象不容乐观,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保证一堂课也不缺。而大多数大学生逃课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逃课后也是以娱乐为主,可见逃课现象无疑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大学生逃课的解决方案

1.学校、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和教育方式

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永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自己改变现有的学习态度。只有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大学教学过程,了解自主学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才会珍惜学习机会。毕竟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态度上重视了学习,大学生才不会出现经常性逃课的现象,不再对逃课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浪费宝贵时光,去做无意义的事情。

2.加强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

很多大学生由于在高中听到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大学就是用来玩的”,“大学很放松”,所以在思想上对自己放松,导致行动上也特别放松。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指引。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纪律性教育,让他们自觉遵守学校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讲座或者团体活动,端正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使学生明白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3.完善教师考评制度

教师的综合考评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改进。既要让授课数量和质量结合,又要让专业科研和教学科研结合,做到全方位的考评。高校可通过学校自身、教师群体、学生群体、教学督导进行“四维一体”的综合权重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年度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教师考评时将教学过程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教师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4.对学生实施主体教育。

当前大学教育体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样的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比如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只承担辅助答疑的职责,而关键点的解决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5.开展个性化教育

每一个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无疑可以在无形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校的课程教育不能够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更加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地方,而不是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何小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0(6).

[2]何辉.高校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

[3]谷水亮.大学生逃课原因和解决对策的系统分析[J].大学教育,2013(9).

[4]吴淑娟,李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

第9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郑州一中体育课堂的分项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学校采用分项目教学模式,充分的带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节体育课都充满活力。

关键词 郑州一中 分项教学 传统教学 体育课堂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快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的影响,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治疗,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在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所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是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课知识,同时心理压力增大,对中学生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随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中学生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安定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堂分项教学恰恰就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一至高三随机抽取的500名学生,以及该校的六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体育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知网分别以“体育分项教学”、“体育选项教学”、“体育教学模式”等为关键词,搜索近五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筛选,共收集到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30余篇。

2.访谈法。为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及可行性,根据所研究的问题,走访了郑州一中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郑州一中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分项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

(二)郑州一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分项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调查研究,郑州一中学生对于学校实施的体育课堂分项教学基本都持满意态度。2.郑州一中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充沛,每个项目都有优秀的教师带领,使得体育课堂分项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3.体育课堂分项教学对于教师专业要求高,使得个别教师感到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重。

(二)建议

1.上课班级难于组织与管理。选课教学打破了原有文化课教学班形式,重新报项目组合班级。这样每个教学班的情况比较混杂,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班风的形成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花时间加以认真的引导和教育。

2.分项教学对学校体育师资队伍要求比较严格。分项教学对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每位体育教师必须有一项体育项目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程度,但是现实中,许多体育教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仅仅只能够做到简单的介绍教学,并不能够升华教学内容。

3.因为没有相关教育部门颁布的现有的高中体育分项教学教材,以及最终的考核标准,所以要求实施的学校的教师自己制定其学习内容及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梦琪.初中学生对体育分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 孙坚.高中体育分项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研究为例[J].学周刊.2014.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