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美术专业环境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专业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专业环境设计

第1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统考):90(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统考):90(专业分)

河南省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77(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82(专业分)

艺术文(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493(文化分)

艺术理(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532(文化分)

陕西省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58(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55(专业分)

艺术文(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486(文化分)

艺术理(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454(文化分)

湖南省(未录取结束)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专业分)

艺术文(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

艺术理(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

广东省(未录取结束)

艺术类(环境设计|美术术科统考)

录取规则

第2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美术生好就业专业有什么

1.产品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侧重家纺设计,不少毕业生去了富安娜、罗莱等家纺大公司。有不少毕业生,会选择出国留学。刚开始工作的月薪平均是两千到三千,但后劲很足。

2.环境设计专业

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某老师介绍,环境设计是学院的抢手专业。每个毕业生在大四刚开始时,就能拿到2-3个比较好的offer。

毕业生能在城乡景观、建筑室内及相关衍生设计领域的专业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专业设计和设计管理、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3.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与设计学院几大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文创产业和工业类产业(比如大公司的设计部门、家具工厂、外资企业本土化的产品设计等等)。

学院的创业率很高,占学校的10%左右。浙江理工大学鼓励学生创业,在学校提供了专门的场地,目前艺术类的同学有不少注册公司、成立工作室的,有实体创业,也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业的。“可以说,创业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趋向。

4.游戏设计专业

从这几年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资来看,游戏设计专业薪资水平都是一直名列前茅。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国内内的几大游戏厂商,更是占据这游戏行业的领先位置。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游戏设计师,是更本不缺工作的。

5.插画专业

第3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多摩美术大学设有美术学部:绘画学科、雕刻学科、工艺学科、传媒广告设计、生产设计学科、环境设计学科、情报设计学科、艺术学科;

造形表现学部:造形学科、设计学科、映像演剧学科;

大学院设有美术研究科,博士前期课程:绘画专攻、雕刻专攻、工艺专攻、设计专攻、艺术学专攻;

博士后期课程:美术专攻。

第4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

一、成就与问题

2012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下设音乐、美术、设计学等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更名为“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之前,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几经更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期,为室内装饰(1957年)、之后为建筑装饰(1958年)、建筑美术(1962年)、室内设计(1980年)、环境艺术设计(1988年)、环境设计(2012年)。其中,1988年专业名称从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将设计范围由室内扩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尺度的公共环境与景观园林设计等,这一调整,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所导向,有其必然性和深远意义。而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再次更名为“环境设计”,其初衷应该是希望该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环境”而淡化“艺术”。这在艺术学下的设计学科已有先例,“工业设计”也曾将“工业美术设计”中“美术”二字去掉,以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期间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经历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该专业的低潮期,全中国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术专业毕业生竟然难以对口分配,当时能到城市公园绿化部门工作算是较好待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出现由于对环境设计需求剧增而产生的设计真空,使设计学科的天平向室内设计等专业倾斜,并持续给环境设计专业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机遇。与同时期重要建筑常由国外建筑师领衔设计不同,大量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几乎全部由中国自己培养的设计师完成。大量的设计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奇与瞩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快速成长为环境设计专业中坚力量。几个约略数字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全中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现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几人,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00年后,全国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或生产从业人员维持在一千万人左右,产值年均二万亿元以上。[1]如果说环境设计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导的设计实践,那么存在问题也在于由于偏重实践而欠缺对专业理论的梳理与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大多设在美术或设计类院校、少部分设在工科院校中,环境设计教学的理论主要是从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拿来主义”式的应用,自有的专业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以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例,本科学生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艺术哲学、艺术史、设计史等,高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设计程序、建筑史、园林史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对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各自评价标准之间游走,缺乏本专业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部分学生或专业人员缺乏恒长的专业自信,难以终身投入环境设计事业等。

二、专业定位与理论依托

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与“设计”二词构成,“环境”是对“设计”的定位与约束,“设计”是对学科与学术方向的表达。环境是个总体概念,从尺度区分,可以被表述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国土环境、生态环境等“大环境”;也可以被表述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小环境”。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对环境设计服务范围的解释是“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明确地表述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所指的环境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或是“小环境”,“环境”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关键词,是专业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与变化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问题,某些特定学科中,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设计学科中,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跟进的。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先行、理论跟进是目前设计专业的一般常态。在当代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在进行着交叉、重构的重大调整,原有的艺术学、建筑学、园林等经典理论与原则也被不断质疑和重新诠释。基于此,作者认为,在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探讨与教学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外,应加入对当代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强化对环境学与美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研究,应使环境美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依托。对环境美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弥补当代环境美学对中、小尺度环境与美学关系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基础与路径。

三、理论研究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应从此处开始。传统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运用艺术来探讨美的哲学。传统美学源远流长,18世纪,由于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启蒙主义运动,美学开始摆脱对宗教的附属地位,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与设计等在此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美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传统美学的审美认知经验和艺术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美原则一直左右着艺术与设计的审美方法和评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学认为:高层次审美是通过对静止的艺术作品“无功利静观”而获得,而欣赏自然环境是无法达到“无功利静观”的。自然环境可以被普通大众欣赏,而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工作者创造,并被艺术“熏陶”,懂得“美学趣味”的鉴赏者所感知,所以,艺术美始终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艺术从属地位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传统美学分支的“如画性”(Picturesque)美学观,“如画性”环境就是适宜入画的环境,其主旨是像欣赏风景绘画一样地欣赏自然环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环境被贬低为欣赏“如画性”环境的客体与素材,画家从大自然中挑选出诸如高大伟岸的树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转的河流、巍峨的远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画,而人们依此“美学趣味”对大自然进行有选择的欣赏。“如画性”环境支配了人们的环境观与欣赏文化,并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达到顶峰。应当客观地承认,“如画性”美学观对人们认识自然美、保护自然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当代,这一美学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环境审美模式,成为整体与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障眼油画布”,即使是专业人士,如环境设计专家或设计者在评价设计作品水平高低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如画性”作为评价依据。当代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将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和“如画性”美学观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当代环境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意义,都是美丽的,而非只有“如画性”才是景观;自然环境的美不仅在于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也在于隐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的美。因此,将环境审美定义为风景画一样的主观审美是一种不成熟表现;除了“如画性”景观,包括湿地沼泽、雪山沙漠、海洋深处、平凡的日常景观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应借助生态科学、地理学、自然史等知识帮助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深刻的鉴赏。在此基础上,当代环境美学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导培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包含伦理关怀和整体意识的新审美观。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环境“有选择审美”的旧有意识,使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学、生态学一道,站在了哲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环境美学是衔接艺术学与环境学的重要桥梁,对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与参与研究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选择。当代全球学者对环境美学理论的研究尚属开端,其在宏观目标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大环境)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城市环境、人工技术环境以及中、小尺度环境(小环境)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对这些理论盲区的探讨,应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构的主要课题。

四、专业理念的再调整

以人为本,为人类生活而设计,是设计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设计界据此理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信条正在逐渐被动摇。与以往思想观念的变革经常开始于艺术界或设计界不同,这一次变革的声音始于生态学界,尤其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该文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整体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开创了当代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层生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逻辑思维,“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是把整个生态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是生态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一个结。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存在状况紧密相连,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损害,人类也好不了。据此,人类应该对与自然的关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2]其次,在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伦理问题上,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资源由生态圈所有生命共同体共享,因此,作为具有强势的人类应该自觉发展一种使用较少资源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当对资源的需求与其他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谦让。再之,在环境教育问题上,深层生态学认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众认识到当代消费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已经非常多、日常消费品已足够充足,应该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人类价值观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而非开发上。改变危机的方法只有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对待人类发展与建设问题上,深生态学呼吁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环境与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对必须的建设行为应“手段简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已经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加速了深层生态学观念在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中的认同感与支持率。深层生态学理念对设计界的影响早已存在,无论是理念探索、艺术创作,还是设计作品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回应环境保护、生态圈生命共同体繁荣与共存等时代问题。作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环境”为本的设计专业,应当率先从宏观整体考量设计的本质与当代目标,适时审视“以人为本”原则是否仍可诠释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是否应该把对生态环境、全生态圈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新的服务目标加入专业理念中?

结语

通过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在国外学科目录中没有与之名称相同的专业,而在中国,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创建,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独特学科专业。第二,环境设计专业有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特征,设计实践的多元与丰富,是该专业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理论基础外,也要融入对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第四,建立在对传统美学反思与批评基础上的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托,对其研究与发展,应该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质疑与修正,体现出环境设计专业对当代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共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环境设计发展脉络,尝试对其学科专业理论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关注、批评与讨论,以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第5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开端,对高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从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的设置,文章借鉴建筑学设计基础课程经验,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特色和专业内涵,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展开论述,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环境设计;设计初步;体验式;分组讨论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环境设计专业最初由室内设计专业演化而来,而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数十年的事。1977年,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1983年后,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室内设计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制定的历年本专科专业目录,环境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可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同时,工科类院校也设置艺术类专业,其中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至今还沿袭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要求和学科的发展既区别于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美术专业,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并且环境设计专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相关(表1)。工科院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大多以土木建筑专业为特色,依托建筑学与土木为学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最初也依照建筑学建制设置专业课程。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也由建筑学、环艺、视觉传达、城市规划等专业构成。依托建筑学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有以下优势:宏观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以建筑学为学科依托,环境设计专业被打造成更注重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中观上体现了教学的学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优秀的学科为支撑,其专业设置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微观上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建筑学特色专业的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基础,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讲述设计方法和学生做快题设计练习等程序安排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也在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毕业生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明显具有艺术专业的一些特质,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具有独特性、感性思维丰富等。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存在一些区别: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专业能力都与工科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建筑学这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而环境设计这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具备感性思维。建筑学作为工科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处。以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须适合工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达,审美、风格、形式都是社会艺术思潮的展现。而艺术设计创作有时候更加强调个体行为,强调主观认识与主观表达。

三、教学探索研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性质与学生思维方式,笔者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着重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师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将实地考察、亲自体验优秀设计案例纳入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对即将进入环境设计行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学生分组通过实地测绘,感受空间尺度,对设计要素进行初步了解,并在体验中认知常用景观植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校园中选择基地测绘,认识非常熟悉的树木、台阶、座椅等,感受校园的空间构成与尺度感;其次带学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场地感受人文历史气息,让学生在认知最基本的设计要素的基础上感受深层次的设计主题式场地文化;最后学生分组交流沟通,选择尺度适中的小地块进行概念设计。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小空间的教室,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围、景观并发现美和自我。

2.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由学生选择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内容或者设计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比个体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换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质。在考察调研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调研内容如基地概况、气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最后总结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在设计内容中,小组成员分析基地现状优势与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前期的讨论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景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单一,环境设计是一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科。

教师除了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之外,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论,是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收集相关的基本数据,如学生的艺术基础、艺术素质、智商、天资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评价等,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四、结语

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注意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传授课堂知识,还要进行体验教学与分组教学的设计,并具备极强的课堂掌控力,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优秀案例,并能对课堂分组讨论适时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为学生进行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进入设计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邦瑞,段德罡.高等建筑教育.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6(3).

第6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形势;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近年来,我院先后引进多名专业优秀的研究生及外聘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从企业聘任了十多名设计总监、设计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及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美术人才在当今全球化与市场化时局下,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市场,具备就业、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与市场、商业化趋势妥协,从而保持美术自身的洁净与精神魅力,美术教学面对这种时局,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结构和内涵以适应社会需求,在这两种矛盾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在艺术行业上造诣较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提高学生专业创作水平、设计与制作能力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且他们在社会上享有威望较高,较广的人脉关系,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毕业生就业等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利形势。首先,一些主干课程任用外聘教师,课程内容易产生干枯,对教学长期效果考虑不周,其次,尽管我院增设实用性美术专业,但生源质量有待考察,专业能力是否达到一个标准,缺乏科学考量尺度。再次,为给达州输送工业、文化行业人才,开设新产品设计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但新设专业不可能完全体现“新”的优势,学生在没有接受到“新”的信息情况下,往往选择传统的美术方向。我院依据“传统的美术方向”在商业运转社会中的需求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导致美术人才生产和需求在市场、商业社会中失去平衡这种局势,根据《四川文理学院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建立教育综合改革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精神,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压力,寻找新的平衡点,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一、逐渐转变教育模式

从过去象牙塔式的古典模式逐渐转向满足学生对于“新鲜视觉媒介”的需求,逐步开设新的美术专业成为我院师生的共识。在学校办学定位的大框架下突出了人才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加具体,更加富有针对性,克服了以往培养目标失之宽泛的问题。以视觉传达设计学业为例,视觉传达设计学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造型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能力,适应艺术设计及广告、包装、印刷、媒体的新潮流、新趋势,具备在设计、管理及教学领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师职业专长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与研究型本科人才相比,人才的培养更具广度,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在艺术设计、美术教育等多个方向均有涉猎,人才就业面较广,能较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同高职类人才相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在人才的能力结构、素质修养、实践培训上更注重其综合性与多样性;与同类高校相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实践操作与研究并举,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拓宽就业渠道。

二、贯彻落实教学制度的,收集教学反馈意见,加强监督整改

继续实施“三个二工程”,即两年一届的教师创作作品双年展(主要强化教师的创作能力)、两年一届的教师教学范画作品双年展(主要强化教师课堂专业教学能力)、两年一届的教师优质课竞赛(主要强化教师师范技能);继续实施“一课一展制”即每位教师在每学期结束本门课程时,都要进行本班学生创作作品的教学汇报展,借此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继续严明教学纪律,修订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及管理规范规定。继续实行教学简案上墙制,要求专业教师制定教学简案,并向学生公示。教学简案要求写明教学所需材料工具,教学目标,教学进度,重点难点,阶段性任务,作业布置及点评次数,教学汇报展作品制作等,较好地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活动,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了解教学新情况。为让教师掌握自己的授课情况,学院统一印制了《教师教学质量自测表》,多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自测。每学期评教后,教师们都非常关心测评的结果,主动到学院了解学生反映问题的情况。实施教学督导制,即正常教学时间内有两名院级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的督导员对教学情况进行每日每课时教学情况进行督导。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选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上观摩课和示范课,讲师、助教全程听课,师生同听同评促进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第三,选派教师出国参与高层次交流学习。第四,支持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和做访问学者。最后,积极组织全院教师参加学校的精品课微课比赛;此外,我院还积极召开外聘教师座谈会,了解外聘教师在教学中的要求,以提高外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收集社会上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四、加强实习实训课程的设置

我院教研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注重结合市场,把握新趋势,培养学生在设计与整体项目的管理方面的能力,实践、实习、实验相结合,创新、创造、创业相结合,并在同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办学定位而制订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计划。美术学科各个分支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在设置及安排科目内的课程时,以服务地方为理念,设置了3门图形设计软件课程,以丰富学生的设计手断和方法;设置艺术考察、创作采风课程,为学生的日常创作及毕业设计奠定基础;设置毕业设计课程,锻练学生对一个设计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即设计人体素描、古典油画、雕塑技法、版画制作技术等传统课程,也设计摄影、影像制作、观念艺术等新兴学科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对于设计类课程中产品、服装、织物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工厂、公司实习实践机会,便于接触真实的制作环境和市场情况。为规范实践教学,我院制订了《关于部分美术课程短期课堂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强调了专业能力的系统性,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作为衡量学生专业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让学生具备较高艺术设计综合素养;加强了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与考量,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

五、建立新型实验中心和工作室

我院抛弃了美术教育高贵而又神秘的面纱,依据现代美术应该为大众创造“简单、适用”的生活用品和干净、整洁的生存空间,但又不失艺术设计的品质的原则出发,与工业社会市场需求紧贴到一起,把美术学习的场所转换成类似工厂车间的“工作室”,逐步建立美术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共八间工作室,即“环境设计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木艺设计实验室”、“服装与服饰设计实验室”、“雕塑实验室”、“硬质材料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材料展示室”,实验室使用面积高达1500平方米。还修建了美术馆,面积高达700平方米。我院逐步分清美学品质、美术生产流程及材料技术问题,引导转变美术教育的“唯美至上”的理想状态,提醒学生美术创作及艺术制造贯穿起来,把“环保、简约、方便”等概念引入到创作思考中,建立不同项目来解决问题,使其更贴近市场和工业需求的艺术。

第7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详细的分析了三类高校在该学科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实践;施工

当前,我国每年建造大量的房屋,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取的进步,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数量多的,质量高的,并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发展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艺术设计本意为人居环境设计,既为人们居住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的学科,可以分为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建筑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中国经济和生产力刚开始发展,以及在当时的背景下需要一定的室内设计人才,中央工艺美院率先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为适应社会需要,中央工艺美院的室内设计专业率先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范围从室内设计走向了室外环境设计。正是在此时,我国正式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创立出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由于这样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房屋开始在城市建造。因此,在市场上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来装修房子从而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21新世纪以来,在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社会市场和教育这两个方面。在市场层面上:建筑装饰及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工程年总产值从2000年的5500亿元,到2006年已达1.15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6%左右。目前,在国内的一般的地级市,装饰公司和景观设计公司的数量总和大概维持在250家左右,简言之,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人员可谓是数量众多,并且在设计领域占了主导地位。在教育层面上:20世界70年代,在国内高校中,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从刚开始只有中央工艺美院开设,然而到了21世纪,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将近有400所左右,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环艺这个专业。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高校

目前,在我们国内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以及其相关专业的,数量上大概有400所左右,然而分其专业开设的学校属性和类别,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美术类院校,美术院校(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分出去了一部分师资力量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设计类的第一大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要发展成综合性大学,旨在建立很多的专业和学科,比如我们熟知的985类综合顶尖大学,这些学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又增加环境艺术设计系,从而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任务。其二是建筑老牌工科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比如: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开设室内设计,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开设室内设计。其三是园林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这类的院校主要把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室外环境设计(景观和园林)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大批景观设计的人才。

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上存在的缺陷

目前,虽然环境艺术设计迅速发展,但是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颁奖大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谈到装饰行业言道:“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科技创新能力低、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其中所提到的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下问题与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亦或者可以言设计和施工以及创新是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所缺乏的,这与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概而论之,是由于高校的教育培养上的问题才导致了上述的一些设计装饰行业的问题。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的问题

美院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是基于其院校本质是艺术类院校,而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属于艺术的范畴,因此其开设环艺这个专业。美院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从美术这个角度出发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一般会开设美术基础课。专业课开设理论方向的课程,比如: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室内设计色彩、建筑装饰构造、CAD制图、PS等课程。美院的环艺教学很偏向艺术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设计形体能力。美院老师都是学艺术出身,在美术及设计美感教育中有一定水平与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设计和艺术的灵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极其强学科,其涉及的面非常的宽广,需要对材料和施工以及人体工程学非常的了解才能顺利的完成一个项目。美院的老师缺乏对理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结合工科特点进行授课。此外,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高考的时候都是艺术生,文化课基本功较之美术基础比较一般,理工科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足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只能偏向艺术性的发展,并且养成了随意的习惯,因此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图纸制图不严谨、构造、尺寸不科学等缺陷。建筑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设在建筑学里面。其侧重于建筑工程内部的室内设计能力培养,旨在研究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律并且研究建筑的内部构造和装饰。在课程开设上,大一、大二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室内学生会学习一些美术基础,比如色彩、素描、速写、建筑初步等。大三、大四学习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室内设计陈设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等。就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我国把该学科设立在工科院校,招收理工类学生,美术课程只有大一阶段“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有着很好的理工科做项目的逻辑能力,但是其缺乏了美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了一个很严谨的画图机器,对项目的施工和构造也相当的了解,但是这类学生在其设计中会缺少创意,缺乏美感,不具备良好的造型设计能力,因此这类学生与社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园林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一般设在园林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园林方向的人才。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人居住的环境设计,包含了室内和室外,园林院校重点在于室外这个层面上。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数开设的是与景观和园林植物方面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对绿化与园林工程比较侧重,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原本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概而论之,上述三类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都存在着不足,我国要想大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让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取得较大的发展,必须大力的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从而才能从本质上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产业上出现的问题。简言之,设计是以人为主导,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能很好的去完成“事”与“物”。

【参考文献】

[1]梁立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4).

第8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动画等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美术与设计专业创作研究人才以及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美术教师教育人才。毕业生就业升学率高,每年均有大批毕业生进入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艺术院校、“985”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众多毕业生进入全国重点中学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百会装饰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

(一)培养目标

美术学院以培养具有全面的艺术素质、人文素质和复合型知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紧密关联的教研平台,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开拓能力和创作能力的美术创作、艺术设计、美术教育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

2017 年,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动画等专业面向江苏、黑龙江、河南、浙江、山东、湖南、福建、山西、安徽、内蒙古等省份招收本科生 210 名,学制 4年。

招生专业(类)

招生省份

招生计划

专业考试形式

备注

美术学类

江苏

45

参加江苏美术统考

含美术学(师范)、中国画(师范)、绘画(师范)三个专业

设计学类

45

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

动 画

7

 

美术学类

黑龙江、河南、 浙江、山东、 湖南、福建、 山西、安徽、 内蒙古

50

①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单独组 织的专业考试(校考)②如所在省有专业统考或联 考,考生需参加且成绩取得合 格

① 美术学类和设计学 类所含专业同上 ② 各省招生计划数的 分配将按照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校考人数占外省校考学生总数的比例测算后划定

设计学类

50

动 画

13

(三)报考条件

1.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7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具有一定艺术专长,身体健康、无色盲,有志于从事美术、设计、动画等相关专业工作。

2.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持报考所需的证件,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高考文化及艺术专业考试报名手续,领取艺术专业考试的相关材料,并参加相关考试。

(四)专业考试

1.江苏省考生报考说明

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及动画等专业的江苏考生须参加江苏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具体考试安排详见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信息。

2.江苏省外考生报考说明

江苏省外考生须参加所在省美术专业统考或联考且成绩合格后,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单独组织的美术类专业考试(校考)。校考成绩合格后,可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动画等专业,考生如未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单独组织的

美术类专业考试(校考),则不得填报。

考生本人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的各省份报名时间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所在省“准予参加 2017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通知”到南京师范大学所设的江苏省外考点报名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校考),不接受函报。考生不得跨生源地省份参加考试,否则成绩无效。

江苏省外考点的具体考试时间及相关安排将在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另行公布,相关信息以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公布为准。

外省美术类专业考试(校考)安排如下:

①考试科目

A.素描(八开画纸,人物头像),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B.色彩(八开画纸,静物默写),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素描和色彩科目均为必考科目,专业总成绩满分为 300 分,其中,素描 150分,色彩 150 分。

②专业考试(校考)成绩及合格情况将于 2017 年 4 月底前公布,考生可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查询。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1.江苏省考生:对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动画专业,高考文化分和专业分(统考)均达到江苏省同批次同类型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考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江苏省美术统考前 30 名的考生高考外语单科不作要求)且无色盲的江苏省进档考生,录取时将按照高考文化总分与专业分(统考)相加而成的综合分统一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依据所报专业志愿的先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专业分(统考)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专业分(统考)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2.江苏省外考生:对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动画专业,专业考试(校考)合格且高考文化分达到生源地所在省同批次同类型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且无色盲的江苏省外进档考生(考生须参加所在省专业统考或联考,且成绩合格),录取时以其所在省份综合分统一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按照考生所报专业志愿的先后的顺序,择优录取。综合分计算公式为:(考生高考文化分÷所在省份高考文化分满分)×60+(考生校考专业分÷该专业校考满分)×40。

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校考专业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校考专业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外语 3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七)大类招生专业选择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类、设计学类按照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即划分专业。

美术学类按照美术学(师范)、中国画(师范)、绘画(师范)等 3 个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学类按照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 3 个专业培养学生。专业选择办法按照学生入校后的专业测试总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结合学生填写的专业志愿申请,完成专业选择。

(八)相关说明

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生源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7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生源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83720759、83598534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

第9篇:美术专业环境设计范文

1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从国内各高等院校毕业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但从社会的用人单位、公司、企业反馈的信息却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设计教育没有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通过考察各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设计课题陈旧,学术型的比重很大。设计结合市场的实践环节偏少,偏离了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术化”的倾向。同时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不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也误导了专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大量的美术专业出身的设计专业教师在任教,以非设计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现代设计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状况下培养的学生势必专业思路含糊,专业技术能力不强,进入社会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3)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一方面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而是直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教学内容空泛。这样“理论至上”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另一方面没有利用好社会优秀资源,引进社会相关高级技工、民间艺人进行讲学。造成学生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不能深入的体会工程技术与设计艺术怎样相结合。实践教学方面,一直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与当前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不够。以写生考察为例,过分注重写生的绘画表现而忽略对建筑装饰、民族文化,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考察内容,过分注重展览效应而忽略调查报告的总结。(4)实践教学环境支持不够。首先,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反映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应用需求出发落实到实处,很多实习基地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专业设计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其次,缺乏专业的实践基地。学生缺少走出去的场所,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企业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过程缺乏了解。这样的培养环境不利于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 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进。从培养目标出发,把应用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专业需求的结合,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整合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经过考察其他学校大概一致)实践教学包括写生考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约占总学时的16%左右,比例有些偏低,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学时和学分的比例。实践内容按专业综合程度层次递进,要充分和专业特点、专业需求结合起来。开设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考虑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模拟实体工程项目设计竞标,甲乙两方就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方案评价和设计创新。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把参赛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确立设计的要求与方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能获得不少设计奖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科研能力。加强“双证书”的培养,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求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3)建立有效机制,利用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提供有效的机制,聘请社会的设计名家、项目施工管理、民间艺人等来校进行实践方面的讲学、讲座,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3 从目标责任出发,任优化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备专业教学的教师资格又具备相关专业从业资格的教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程设计师、建造师等。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忙于教学,较少在社会企业的设计一线、生产管理一线等从事过相关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产生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 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等问题。为此,地方高校要制定灵活的制度,积极为在校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教师在社会的实践工作开绿灯。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扭转在教学和科研上“单兵作战”的情况,把教学改革和科研探讨常态化。同时要聘请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等行业工作中有丰富经验、良好业绩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提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设计中要考虑社会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认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学习材料与结构等。因此,面向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形式。

(1)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在校内建立以教学为目的的设计工作室,要求注重教学课题的实践性环节,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学生可以在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设计工作室教学中,教师把实践设计项目纳入正式的教学作为课程的课题之一,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商业环境要求,指导学生更多地从经济性和实用性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和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看到设计完成并投入实际项目施工的过程。这种真实参与实际工程设计项目、积累经验的做法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实战锻炼,能有效地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细节,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设计操作能力。 (2)加强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产学研”教学形式中,建立校外有不同功能的实习基地。实习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了解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认识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2)学习新的材料、工艺技术,学习施工工程技术。3)了解市场的设计管理、营销。通过实践过程积累社会专业实践经验,增强专业知识厚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设计施工企业与学校专业教师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作为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教师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相关教学,并按工程项目要求完成设计项目。其次,学生进入设计施工企业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设计项目。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学生能充分的提升设计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把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改进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强调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把设计课题与实践设计项目相结合。教学中要求真题真做,努力提升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红阳.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装饰,2004(10).

[3] 段少军.浅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实践教学[J].艺术教育,2008(9).

[4] 项蓓丽.地方性大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