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育渗透教学职业观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职业观、人生观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工人的场所,它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践技能,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底子差、缺乏自信,对未来迷惘失望,如何才能是他们拥有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笔者结合自己专业教学实践经验,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重视不够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上,重视硬件设备配置投入而轻视精神德育软件方面的投入,将校园建设的如花园,而学生不知道爱护公共设施,随意破坏公物,践踏他人劳动成果。学校注重招生数量,而不考虑学生素质,以致学风不正,打架斗殴事件层出不穷。
(二)教师没有将德育融入教学、生活当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将课程内容完全融入其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渗透,认为学生有德育课,德育教育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任务,而德育课能有多大的作用,班主任老师也不能时刻在学生身边做思想工作,如果将德育教育完全推给德育课,老师和班主任那么德育教育必将失败。品德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的,再经由周围成人给予肯定或否定强化而固定下来的。所以,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施教者向他们阐述的这部分德育内容,并有可能真正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家庭不能给孩子提供孩子所需的正确引导和温暖
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对孩子溺爱现象严重,使得孩子形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还有一些孩子来自特殊的家庭,一些是父母离异得不到健康的家庭关爱和温暖,使得孩子心里充满失落和创伤,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的心理;有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使得他们也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有些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一味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兴趣,敏感自卑,逆反心理强。
(四)课程设置上缺少有关职业观、人生观和礼仪等课程
中职院校学生在校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在职业观、人生观和礼仪等基础课程上的学习时间短,甚至是空白!现在的中职学生没有基本的礼仪观念,进门不知道喊报告,提起老师直呼其名。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解决方案
(一)加大心理教育方面建设投入
学校应设立心里咨询室配置专业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教师,本着成本低、经济实用、易于推广原则,可以设置心里辅导办公室,可以进行心里辅导办公和存放相关教学档案资料;心里咨询室,接待个体来访学生,进行个别心里咨询;心里咨询接待室,兼有咨询等待、阅览室及小团体辅导的功能,便于来访学生等待咨询、阅览心理相关报刊杂志和书籍;心里活动室,兼有心里活动课,教师和团体辅导室的功能,是心理咨询师开展心里活动课教学和针对某一心里问题进行室内团体辅导、游戏辅导的场所;心里宣泄室,来访学生宣泄情绪的场所。
(二)将德育内容融入课堂、融入生活
“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识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走出知化的窠臼,走向生活世界,构筑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说服教育、极力鼓动等手段,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对学生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二是对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和和谐的交往生活的指导,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三是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而且这部分内容要“生活化”,即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可以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切忌教条化、说教化;四是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关注。
(三)创设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改变孩子的现状,就要家长的全力协助,要改变家长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赚钱和孩子的未来没有可比性,家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方面,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孩子茁壮成长。家长的情感、情绪以及感情上失落,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必须通过交流沟通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以重新构建新家庭成员之间亲情,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的生存发展,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设置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等相关课程
教育部日前进行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根据新的“中职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其中,4门必修课分布在4个学期,每学期学习一门,每门32~36学时。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则一般不少于64学时。而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朱卉红.浅析中职学校留守学生及其成长教育\[A\].大众科技.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4
小学语文经典文章诵读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小学教材课文中,不乏大量经典的文章,不仅起到了语文教学的作用,更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情感感悟、知识积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为有力的指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一些经典文章的教学要积极的开展诵读两方面的推动,以保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经典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记忆,并通过诵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优美结构和深刻情感。
而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学时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惯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继而造成整个经典诵读教学效果无法有效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继而在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继续优化整个教学工作,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与梳理,继而发现现阶段经典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探究相关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1.机械化教学与被动式背诵,诵读教学只注重表象。在教学任务中,经典诵读文章往往作为考试的重点,继而影响到学生升学应试的竞争力。在现阶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学方法的惯性,教师对于经典诵读文章仍然采取机械化教学与学生被动式背诵的方式。遇到经典的文章段落,教师直接布置熟读任务与背诵任务,学生机械化的朗读,被动式的记忆,最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填空和习题解答。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来看,整个机械化的并不能够让学生认真的感悟经典文章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累赘”,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教学工作也只是注重了表象。
2.诵读未体现“诵”,课堂教学不完善。经典诵读主要表现在诵这一个特点上,朗诵、背诵都是为了将经典的内容进行记忆并以最佳的姿态表达出来。而现阶段,除了基本的阅读以及背诵外,小学阶段的诵读课很少能够将诵这一特点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不完善,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机械化讲授,学生很难领悟到诵读的妙趣。课堂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越少,学生课堂参与的越少,对于诵读的领悟越少,继而诵读课堂教学也更加的不完善,因此现阶段小学语文诵读的诵还未完全体现。
3.诵读课知识应用不全面,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由于在机械化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经典文章的阅读往往只是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因此对于经典文章的诵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和最后的升学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章的内涵主旨、表达手法以及经典段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学生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没有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点点的提升。因此,整个诵读课知识应用非常的不全面,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不突出。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的机械化与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诵读课的教学效果,还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都产生了障碍。因此文章结合前期分析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本节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1.积极开展主题诵读课,让诵读变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诵读课的机械化教学与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往往是因为学生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以及诵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继而将诵读课变成以此主题情感表达的过程。例如《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Y合家长会、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等等来开展文章的诵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赞美母亲恩情的段落进行朗诵,以经典的段落表达对母亲恩情的感谢,继而让学生有感而发,诵读出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母亲的实际案例,进行模仿写作,不断的拓展整个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继而以课程主题为引导不断的丰富诵读课的教学内容,改善传统诵读课教学的实际面貌。
2.积极开展班级小活动,以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督促学生主动探究诵读奥秘。很多时候,教师在班级中要求学生开展经典段落诵读时,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基本的课堂作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正确的对待诵读课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语文单元安排,在经典文章教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以班级活动契机,开展例如“小小朗诵家”、“听听我的故事”等诵读比赛,并让班级学生组成自主学习小组,积极的派出代表参赛,则整个诵读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法宝,班级学生能够主动的去练习朗诵、背诵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继而做到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式学习局面得到改善,诵读课的诵也能得到体现。
3.积极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以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诵读课蕴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优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经典的语句或者作者的构思,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让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在诵读经典佳句的同时进行模仿写作,尝试借用优美的语句,以及相关的思路,来优化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关键词:化学 问题解决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75-01
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思想,它是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的个体心理过程中的长期研究的成果来提高学生有效地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个教学过程也决定了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一定会涉及到众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化学教师对其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教学原则,当然遵循一般的普遍的的教学设计原则是基础。
1 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内容的原则
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这个目的也确定了在整个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化学问题和化学问题的解决必须是贯穿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的,化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的授受都是紧密围绕问题、问题解决来呈现授受的,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衡量问题解决教学成功进行与否关键所在是看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的连接恰当性,最高境界是行云流水,豁然天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掌握新知。一个不好的问题的设计会让学生感到无味,不想学,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并且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时,作为化学课堂的设计者化学老师应该坚持围绕以问题及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恰当,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否则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一改传统的“讲问题”的教学方法,学生能自己通过看书解决的就不花时间提问,学生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启发、科学正确的引导,来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最终实现问题的完满解决。注意作为教师的启发决不能用直接的语言提示,而是通过一组组小的问题群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恰当构建正确合理的问题空间域,让学生开动大脑,打开思维在积极的思考下顺利解决问题。
2 引领学生探究的原则
引领学生科学探究是我国化学新课程标准中重点要求实施的一种学生学习方法。新课标中如此关注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传统沿用的单一的填鸭接受式学习方法严重的阻碍、束缚了教育的发展。而探究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得被动的、被填鸭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积极主动的自我认知建构,从而获得新知识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化学课的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科学探究原则。是在化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科学恰当的把握问题的特征,从而构建对问题解决的空间域,探究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逐步去验证预设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完满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一步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所以,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说就是问题解决教学而不是其他。学生在学习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要学会积极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来解决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设计者在设计化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科学适当探究性原则,在进行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时,要构建符合新知课程标准要求的探究问题解决的合理的教学情境,还要提供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合理方案所必备的充分的课件、文字资料和实验器材以利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时查阅和研究。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设计方案中要有利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来确定方案,要兼具确定性问题及解决与开放性问题及解决相结合。
3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生活在客观的世界里,但对世界都各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的赋予却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起来的,即客观世界在我们的头脑中是自我构建的,这就解开了为什么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认知经验水平会形成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理解的疑问。依据以上观点,我们得出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想通过教师的统一言堂就使学生建立起社会需要的整齐划一的知识结构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行的结论。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百倍的学习激情、学习兴趣,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域,建构个体各自的独有的事物表征,个体特有的视角,达到实现问题解决。对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交互过程是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热情,去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对新知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并不是其他同学问题解决了就代表自己也真正解决了问题,教师对问题的完满讲解也不代表学生自己真正实现了问题解决。所以,化学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问题的设计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三个要素:第一,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第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第三,考虑到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将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去解决难题而采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帮助学生的策略。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大力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处处为学生创造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4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化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原则是教师在设计化学问题时要有整体开放意识:化学问题的设计的要开放、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要开放和对本堂课的教学评价要开放。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的着重点是教学过程而不再仅仅是教学结果。要让学生的固有评价方式得以改变,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蒯超英.学习策略[J].武汉:湖北教学出版社,200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它离不开教师培训活动的支持。每年,教师会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我发现教师培训回来作培训分享时,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激动万分。过一段时间,则“一动不动”,没有行动了。询其原因,答曰:“用不上。”这揭示一个道理:教师需要有用的培训。
那么,什么样的培训老师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派上用场呢?我的一次难忘经历启发了我。在一个中外教育名家论坛上,我有幸作为本地校长的代表与魏书生、李镇西、《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围坐一台,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对话。能够如此“亲密接触”这些教育大家,感受他们的魅力和风范,这是多么让人激动!为了准备这次论坛交流,我翻阅三位大家的许多著作,丰盈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论坛现场,与教育名家对话,思维的碰撞使自己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认为,论坛对个人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于是尝试将论坛运用到教师培训中。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师论坛是一种很好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教师论坛培训模式的内涵
1. 内容
教师论坛模式以教育思想碰撞和工作交流为特色,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它是为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鼓励教师深入思考,独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研讨和交流,集思广益,互相交流,互受启发,通过思想上的交锋和观点上的碰撞,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培训模式。
2. 形式
由主持人、辩论团队、观众三类人员组成。所有参与者在现场抽取卡片,卡片分为两种――“请您按图形到主席台就坐”与“欢迎您到观众席就坐”。抽到“主席台”的老师约为30人,按不同的形式分成三组,组成三个辩论团队,在会场的前面就坐,直接参与论坛讨论。抽到“观众席”的老师坐在会场中后段,可以参与抢答讨论,参与主论坛的补充发言。这种随机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参与欲望。论坛还设 “智慧老师”奖,根据发言的次数与质量选出。观众席参与抢答的也可以获得礼物。主持人调控现场,各团队老师各抒己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每位老师都能发表看法,人人参与其中
3. 特点
①主题鲜明。根据学校近段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针对班主任,就有一系列主题: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与新接班”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的制定与执行”
“想说爱你不容易――特殊学生教育问题”
“我想有个家――班级文化建设”
“在活动中成长――班主任与主题活动的开展”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班主任与期末评价”
②平等民主。论坛的参与者,不管专家,还是教师;不管是主持人,还是观众,都可以平等对话。可以说困惑,也可以道经验;可以直抒胸臆,也可旁敲侧击。大家身份平等,只有观点与认识的差异。
③交流互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把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④灵活方便。校内论坛可以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可在科组、级部进行,也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参与者既可是本校老师,也可以邀请外校教师;既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其他行业人士等等。
二、教师论坛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
教师论坛是在轻松的状态下,参与者围绕一个主题或案例,各抒己见,每一个培训现场的人员都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论坛的组织实施,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主题
主题是教师论坛的核心,其来源有三:
1. 学校管理层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或需要完善的问题。如:怎样布置合理而有效的作业;放学后的学生“留堂”问题等。
2.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例如:有效课堂教师是多讲还是少讲;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协调问题等。
3. 当前教育界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减负,择校等问题。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促进教师认知、情感、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使老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
主题的确定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与学校实践直接相关,但又要高于实际,这样可以让教师体验到学习、培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教师的动机;二是不宜把个别化问题作为论坛主题。有些个别问题或许只有个别教师感兴趣,但不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无法形成相互交流的共同话题,则互动性不强,容易出现冷场。
(二)选好主持人
因为论坛是由主持人和台上嘉宾以及全场观众在现场围绕某个主题讨论,所以主持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现场参与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教育理念素养,较强的组织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处事不惊的临场应变能力等。
主持人要善于倾听,这种“听”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听”的过程中,要迅速对信息做出判断,并且预测话题走向,及时发现并抓住新冒出来的、有趣味的话题。
主持人要鼓励现场人员大胆地发表观点,吐露内心真实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进而激发起大家的自我表现欲望,激发交流热情, 营造真正的“谈话场”。
(三)方案
论坛项目负责人根据确定的主题设计好论坛活动方案,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公布。论坛参与者可以根据主题预先思考、酝酿以及准备好发言素材。
(四)现场交流
在现场,主持人与台上嘉宾、台下观众相互探讨,充分表达对论坛主题的看法。由于探讨的话题都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大家都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之各自的教育背景、知识体系和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异,所以观点有冲突,话语有交锋,再经过主持人“煽风点火”的“挑拨”,辩论更加激烈,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提高了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和分析能力。
(五)反思总结
每一次论坛结束后,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看到学校整个教师团队的成长。因为,每一次智慧的分享,都会带给全体与会者不一样的体验和专业成长。更为可喜的是,论坛过后,通过微信、QQ等交际工具,老师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讨论教育教学的方式策略等,论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同时,学校会要求全体参与论坛的老师把感想写下来,并绘编成《论坛文集》,以引导其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六)实践检验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教学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职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比较匮乏,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来弥补,这样社会综合竞争能力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并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未来发展必然向着智能层面,可以将信息化技术体现在其中,从而达到最佳发展建设效果,协调好技术方法之间的整合形式,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更适合专业技能提升的环境,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与方向不明确。虽然计算机教学发展方向已经十分明确,但当前仍然存在一些教育方法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计算机课程教育计划开展,急需探究解决方案,以下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展开探讨,有助于教学计划的提升,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提升。
2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大
新入学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性,教师面对整体学生开展教学计划,由于不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也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性,对学生计算机水平提升自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普及计算机课程,但受地区经济实力与教育能力限制,落实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性,这也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差异性大的主要原因。教师对这一差异性调整能力不足,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计划开展,部分学生则会出现掉队现象,并且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比较严峻,如果自身水平与教学起点差异性较大,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2.2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
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需要同时进行,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环节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缺乏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个人能力并不能得到锻炼。实践操作需要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未来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
2.3不能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能力之间不能有效的契合,教师的组织能力并不理想,对于当前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已经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解决方案,仍然要从根源上了解引发问题的原因,对资源有效的匹配来解决设备不足的难题,以免问题继续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环境构建形成。理论知识促进应用能力提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进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不利学生的成长。
3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对策
3.1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
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调整传统教学方法中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学生在此环境下可以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魅力,并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层面过渡。因材施教才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得到保障,尤其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技术性问题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水平得到充分保障,当出现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时,教师会采取定向解决措施。学生个体差异性可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参照依据,课堂处于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快速的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无论是教学计划落实还是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均得到有效保障。
3.2开展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制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教师要做好预防工作。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从而配合教师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实验室环境不理想的现象,要不断地完善实验室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参与到试验中去,并利用实验考核结果衡量学生的理论操作能力,在实验环节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教学方法选择,如果不能确定学生的适应情况,可以先进行试验运行,观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并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定向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并掌握提升成绩的关键因素。
3.3加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研究;特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2-02
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实践。鉴于中小学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条件,中小学教师研究无疑成了研究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定义及其意义
中小学教师研究一般是指“由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的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自身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建构过程” [1]。教师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需要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小学教师研究有助于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因研究产生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往往自觉而持久,在这种需要的激发下教师会主动地更新观念、丰富知识、积极行动、深入反思。这一方面有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强化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第二,中小学教师研究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实践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在中小学教师研究中,教师以自己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自身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主动探索以追求问题的解决。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伴随着教师实践智慧的丰富,教师研究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行动能力。没有探究和思考的教师行动,往往是低效的、重复的,教师每天忙于烦琐的事务,却不知为何这样行动,甚至很多时候也不知怎样行动,没有创造的欣喜和快乐,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经过思考和研究的教师行动,有着更坚实的理性支撑,带着思考去践行自己的思想,教师会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行动的结果也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以研究的态度开展教育活动,会使教师的行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
1.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获得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研究和系统建构,而教师研究的目的则在于应用研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2]。二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工作性质和研究目的不同而已。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目的旨在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研究中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生成实践智慧,创新专业实践,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如何去理解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如何将这些新理念落实于教育行动中,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树立新观念,成为一个主动的变革者,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能力,并且也真正获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成果不仅仅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应该有教案、课例和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等。教师应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改进工作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发展。虽没有论文,但也算是拥有了研究的成果,只不过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更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践问题这一特性的重要表现。
2. 中小学教师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研究
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地点是具体的实践场景,教师研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专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因为生活空间、文化背景等原因并不擅长,只有教师自身投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问题,寻找研究方向,搜集研究材料,查找问题原因,修正解决方案,才能找到恰切的解决办法。教师研究的问题是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场所也就是教师所处的实践场景,研究不是增加给教师的额外工作量,而是教师工作的常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研究的效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成果,正是教师研究的根本特性。
3. 中小学教师研究关注自我研究,重视自我反思
中小学教师研究和专业研究都把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工具,但二者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教师研究还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专业研究却不然。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分析自己的教育理念,考察自己的教育行为,关注自己在研究中的变化和成长,通过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原因,找寻问题解决的对策,并进行实践行为的跟进,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同时,在教师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无论是问题的找寻、方法的选择、研究的实施和结论的形成,教师都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因此说,中小学教师研究更注重研究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
4. 中小学教师研究是一种研究、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研究
教师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行为,它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学习、培训等日常实践活动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碰到的疑惑常常需要通过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把研究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往往来自教学,教师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研究又常常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和研究越来越融合,没有研究的教学和没有教学的研究都是不科学的、盲目的。因此说,教研相长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根本价值取 向[4]。同时,开展教师研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又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的选题、方法、结果表达常常是通过接受培训来获得的。另一方面,研究所得的新认识、新方法又常常成为培训交流的内容,这样一来,使得培训更有效,避免了流于形式。
三、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实施策略
1. 重视发掘自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始于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是教师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5]。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师实践,如果教师的研究脱离了教师的实践,其研究也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其实,在教师的日常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为教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来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遇到的疑点和困惑、积累的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的新思考等等都是教师研究很好的课题来源。为此,中小学教师要以积极探究的态度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继而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问题所在,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定、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明确的研究主题。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往往由于每天身处其中,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变得熟视无睹,导致没有问题成了今天教师研究的最大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要转换视角,用质疑、批判的态度审视、探究自己熟悉的教育教学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研究成果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实践问题的解决程度。
2. 注意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研究具有自身的诸多特性,不必过分纠结研究的形式,也不必用一种标准去考察和衡量教师的研究,但教师研究也需要坚持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思维,遵循合理的研究过程,这些基本的研究规范还是要有的。故此,中小学教师要了解学习经典的研究方法并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教师研究的地点就是教师实践的场景,教师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常常采用观察、访谈、调查、实验、行动研究等方法。因此,学习这些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了解这些方法的使用范围,掌握基本的研究成果表达方式,都是开展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中小学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符合自己个性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3. 养成阅读和反思的习惯
阅读是教师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保证。阅读可以为教师研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教师研究需要思维的激发、思想的营养,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多种知识的参与,这些都需要中小学教师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开展教师研究的重要基础[6]。另外,中小学教师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它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及后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进行反思,需要注意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掌握全面的知识,形成合理的归因模式,学会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中小学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才能从日常司空见惯的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方向,才能从直觉上升到实践智慧,才能获得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4. 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
由于中小学教师一般有独立、封闭的工作习惯,因此,在开展教师研究中时常会出现孤立无援的状态,直接影响研究的进程和成效。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研究共同体就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参加的、在权利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基础上进行分享、合作,以解决教师实践问题为基础,旨在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团体。通过主题沙龙、专题研讨、交流合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共同体也不排除外来专家的专业引领,通过专家的引领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师研究中的盲目、被动及同水平研究的重复等问题,通过讲座、交流、合作等方式,互通有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柳夕浪. 教师研究的失范与规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2]麻晓春. 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J]. 上海教育科研,2010 (12).
[3]郑金洲. 教师研究的性质[J]. 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4]张爱军. 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1.注重形式,缺少系统性有效性;参与度不高,缺少合作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规范、热闹和档次,是目前校本教研的最大问题,其具体表现有:按照学校规定,校本教研无计划地走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追求场面宏大和较强的新闻效果,邀请的领导级别越来越高、专家的名气越来越大,校本教研存在作“秀”的嫌疑。
校本教研管理不力,缺少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欠缺,单纯依靠教师的自觉自为是不行的。缺少良好的教研氛围,尤其是合作文化的缺失,使教研活动难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面的和善难以掩盖竞争的心理,伙伴成为对手,惧怕被超越和渴望战胜对手的心理在作祟,这是校本教研的一块“心病”。教师们呼吁被领导管理和被考核,一方面说明教师存在搞好教研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研方面的内在需求和内驱力不强,需要外力推动。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却没有在教研活动中唱主角,有时配角都算不上,只是观众和看客,校本教研被少数人把持,缺少互动与参与,久而久之,校本教研就成为少数人的事。
2.教师主动性不强,缺少专家有效指导,缺少研究意识
教师群体学习与研究的内驱力不强,教师们对教研活动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教研活动过程中提不出问题,都说明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研究的意识和反思的意识还需要强化。教研活动缺少指导性,教师们面对教学问题时普遍感到手足无措,期待专家引领,专家们单向灌输的理论让教师们感到失望,在理论高地上的瞭望并没有逾越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坎坷。
为此,我们立足于向校本教研要实效的理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把握教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对策
1.破除教师思想困惑,立足教学实际
破除教师中存在的把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分家,认为校本教研是额外负担的错误认识。要让教师认识到,要做“专家型”的教师;号召教师做太阳,在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的光彩;号召教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这是进行校本教研的第一手材料,但为什么进行校本教研仍有不少的困难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校本教研方面,我们努力进行了一些尝试,让青年教师尝到“甜头”,也让中老年教师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插上网络的翅膀。点击鼠标,教育名家和名校“近在眼前”。有了网络,虽身在村小,但我们的眼界已大不一样了。通过网络我们与阜阳市相关中心小学的教研负责人结成了共同体,定期派教师参加他们的网络校本教研活动,邀请县一小的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和指导,学校还积极争取到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国特级教师教学观摩学习的机会。借助名校的力量,让教师确立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我校及周围村小教师的专业发展。
2.探究微型课题,促进专业成长
微型课题的本质就是要教师从身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使之服务于教学。农村学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申请到研究课题。因此,要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微型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抓手。微型课题就存在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发生在课堂上的故事、真实的教学片段、教师自己拓展改编的习题、学生作业本上的一个错误等都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对象。对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教师在学习、反思、探索、创造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课堂彰显生命的光彩。
3.还原课堂的本来面目,从实际出发
一说起教研活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听课、评课,这确实是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而且在新的理念下,它们同样适用,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听完就算了。听要听出门道来,评要评出优劣来,听过评过之后,讲课人要有反思,要有改进措施。
再来说说讲课。公开课—一“作秀”的成分颇多,并不能完全看出课堂的真实情况。所以,要还原课堂本来面目,通过“推门听课”这种方法便可以,并能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就拿到教研组进行研讨,这种形式只要能坚持下去,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4.扎实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
一个教师想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就必须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这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一个高素养的教师才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究、同伴研讨来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便可以完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工作。
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没有捷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靠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5.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搞校本教研
在学校校本教研方向上,应以实际问题为主,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找课题。注重应用和实践,使校本教研能见到实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坚持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以教育教学工作带动校本教研工作,以校本教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将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工作分家。课题还应该从教师的基础和已有条件出发,从范围较小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力所能及,逐步提高。既能让教师尝到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问题的解决。重视校本教研成果的评价,学校要通过对校本教研成果的评价,向教师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告诉他们什么是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去进行研究,什么是好的、优秀的校本教研成果。
6.培养校本教研积极分子
关键词:教学设计 理论 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或“程序”,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学设计理论要研究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指的能力不是一种静态设计的能力,而是一种动态设计的能力,是一种现场诊断和决策的能力。教学设计理论要真正根植于中国的教育土壤,需要经过借鉴―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若要生搬硬套,就会造成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结果。[1]
二、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中西方教学设计理论的融合问题
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结果。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然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很多,但是除了语言上的汉化外,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解决对策:本土化的核心是应该把握住东西方文化差异,保留我们所积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合理地吸纳国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我们自己的设计理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在更多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在实践中找真知是解决“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2.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方法论局限
教学设计理论主要采用的是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取向并用于指导实践,提供了对于教学如何进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框架。但是我们不太注重将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其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性成分,没有形成理贴近教学实际的教学设计方法论。
解决对策:对教学设计的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其以“系统化”为基础的、对教学活动的“效率”的追求,而是要追求教学设计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合理性,寻求一种与当代教育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取向和谐一致的教学设计新模式。作为方法论层次学科,教学设计必须提供具有自身存在价值的元方法,只有明确了教学设计的元方法,才能使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获得源泉,并保持各类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致性。[2]
3.实践中存在重学习环境设计轻教学结构设计的问题
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已经成为新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使很多人误认为意义建构只与学习过程有关,而与教学过程无关,从客观上造成了重学习环境设计轻教学结构设计的结果。事实上,如果忽视教学结构设计,必将导致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总体结构和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协调的通盘考虑。因为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多变的,教学情景是丰富的,只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转入“动态”运行后教学系统性能的急剧下降。
解决对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也有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和调整的余地。
4.狭隘的教学设计观和死板的教学设计模式
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大多是基于提高教学效果,出于完成规定教学目标的考虑,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如何教”自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着眼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系统自身的改进,很少与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联系,因此,我们形成的教学设计观是封闭在教学系统自身环内的,很少向外接延伸,惟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现行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工具,线性和顺序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操作工具对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限于一些表格、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受这些操作工具影响较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
解决对策: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规范。教学设计模式的本质是教学规范的参照框架,组成了教学过程操作性结构,它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经过该模式设计的教学必然有效,但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却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操作教学过程中的不可预测因素。教学设计具备设计学科的特点,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就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设计才能具备不同的风格和个性。
三、结语
有关教学设计的探讨,不仅是理论的课题,更是实践的课题。教师们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方面的专家和研究者们放下争论,,真正走到一线,多吸取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发一些具体学科的教学设计案例,这也许才是能够使教学设计走进课堂,真正成为搭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3]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衍生出新的问题即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创新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同样教师的评价制度也应该相应有所创新。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该有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由此便产生了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创新这一问题。
一、网络系统化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化在成人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成人高等教育向综合化、信息化、国际化、大众化、终身化方向发展。成人教育市场也将由于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和重新组合。现阶段教育领域正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网络教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型载体。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成人教育的施教范围,大大降低了成人教育的成本,简化了教育的程序。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得成人教育这种形式真正实现人人可以上学,终生接受教育,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在家中同样可以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成人教育学习者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时间,不再对学习者提出统一的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使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随时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网络成人教育改变了传统成人教育的内容,大大加快了教育内容、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课堂形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教师不必再准备厚厚的教案,只需要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一些课件就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成人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了成人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为社会成员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终身化的学习体系。
2.网络信息化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远程教育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网络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网络信息化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网络信息技术使远程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它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在网络化环境中,可以轻松实现异步式讲授,这是充分利用Internet的WWW服务及电子邮件服务,以此媒介,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编制的文件和页面来学习,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
二、网络环境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
1.对于教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能的要求。网络环境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软件的使用;其次,学会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Authorware、Photoshp、Frontpage的使用和技巧;第三,掌握和研究网络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网络教学。内容包括网络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设计的能力;第四,教师应该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网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包括能编制网页,能制作Flash网页动画,能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疑、通过E-MAIL批改作业,利用BBS和远程会议系统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等,提高自身的远程教学技能。
2.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学形式的变化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教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具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创造学生主体参与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服务。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要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确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要能够将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结合。
三、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
1.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网络信息化的应用,使教育教学面临改革,与之相对应,教师的评价制度也要进行改革。首先,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的教师评价应向动态的评价转变。设计网络动态教学评价系统,对于教师的成人和远程网络教学进行动态评定,综合设置动态评价指标,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评定。在新的网络条件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种条件下,教师的评价制度也相应地要发生变革。对于教师的评价应主要从教师的帮助及促进作用的有效性角度来着手,看教师能否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理论。从这一点引申开来,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的改革的重要方面还应该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系统中,教育教学要求彻底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这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该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评价来综合评定。
其次,网络环境要求对于教学的评价运用综合的评价模式。网络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模式,那么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双向的,由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自评,来充分体现教师的当前表现及预见教师的长期发展,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融合。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更强调评价的双向性和多元性,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对于每个教师,家长对于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等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各个层面进行评价。通过综合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学校掌握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地改进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2.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评价。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意识。在网络教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评价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能的评价,主要应该从基本信息技能、多媒体技能、网络素养、课程整合技能这样几个方面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