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下是全面管理责任方案的主要内容:
1、经营管理。包括摊位租赁、证照齐全、计量质量、明码标价、经营作风、经营秩序等方面。由市管科和各交易区经理具体负责,重点打击欺行霸市、短斤少两、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敲诈勒索、强买强卖,以及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市管科、消协指导站、督查办每星期进行全面检查或突击抽查,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完善售后服务工作,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治安管理。客商来到市场,最关心的就是有一个交易安全和生命保障,市场能否给他们提供稳定的交易环境,是市场兴衰的保证。为确保公平交易的良好秩序和客商的财产、人身安全,市场成立了警务站,组建了一支素质良好的治安联防队伍,坚持昼夜值班巡逻,及时公正地调解商贩纠纷,重点打击盗窃诈骗、抢劫、打架斗殴、使用假币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外,警务站还对外来人口进行暂住登记,注重资料积累并做好台账。
3、车辆管理。车辆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又一重点。各交易区车管人员、门卫人员共计30多人,定人定岗管理车辆的行驶与停放。到目前为止,市场共建有4个大型机动车停车场和多个非机动车停车场,设专人管理看管货物。各交易区的车辆不允许占道经营和随意停放。市场还积极配合公安交警进行专项整治,做到场外车辆停放有序,场内交通忙而不乱。
4、环境卫生管理。结合农副产品易腐烂,垃圾产量大的特点,市场配备铲车、卡车各一辆,清洁工33名,实行定点包干,要求每天上午8点前将全场垃圾入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持场内整洁卫生。
5、职工队伍建设。对全场干部职工,尤其是对涉及到钱、财、物的干部职工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定期召开班组长培训和各类法规学习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经营业务培训。要求全场工作人员团结奋进,凝成强大的合力,明确做到“管”、“商”分开。严格按照“八要八不准”的具体要求,更好地为客商提供优质、良好、高效的服务。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 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 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 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 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下转第87页)
五、 结论
经过对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制已经严重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当前食品安全中的利益问题、信任关系及系统管理模式等急需要迫切解决,研究需要进一步以下三个经济学领域深入:食品安全中利益演化和规制设计、食品安全中利益主体之间信任关系与信任机制、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和模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领域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三个关键点,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和谐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李卓.利益语境下经济法的价值分析.当代法学,2006,(5):119.
3. 王虎,李长健.利益多元化语境下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以利益博弈为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44-152.
4. akerlof, g. a.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5. arrow k. j.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 chicago: markham pub. co.,1971.
6. 王虎,李长健.利益矛盾论视野下食品安全治理的一种模式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8,(5):19-25.
7.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55.
8. doney, p. m., cannon, j. p., mullen, m. 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acade2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3):601-620.
9. morgan r., shelby d. h.. the commitment-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7):20-38.
10. alan stone. regulation and its alternat- ives.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2.
幼儿园的食品安全、膳食营养事关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园坚持“以幼为本”,严格把好“十个关”,切实保证幼儿的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
1.食品进货关——依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寻求社会各方的支持,为幼儿园的食材提供安全的源头。
2.营养达标关——为幼儿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在食物的花色品种和营养搭配上寻求新思路。
3.食谱带量关——根据幼儿每天所需的营养素和不同年龄幼儿所需的量,配置食物结构,完善膳食营养模式,保证膳食营养质量。
4.食物验收关——制定严格的验收制度,每天有专人负责验收、记录,保障各类食品的新鲜和安全。
5.科学烹饪关——幼儿营养膳食的合理烹调工作必须经过精心选料、合理洗涤切配、营养烹调这三道工序,方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6.卫生消毒关——清洗消毒是加工原料的首要工作,把这项工作责任到人,保证定时定点记录检查。
7.伙食费公示关——伙食费使用清单张贴在园所的公示栏上,公开费用收支,接受社会的监督。
8.反馈改进关——建立幼儿园膳委会例会制,每月进行一次营养计算,研究幼儿营养的膳食结构和烹调,请家长和幼儿园代表及时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改进。
9.科学进餐关——给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进餐环境,进行丰富的进餐教育,提高幼儿对进餐的兴趣,让孩子想吃、吃好、吃饱。
10.体弱儿干预关——通过科学的膳食管理,对个别幼儿根据其身体特点烹调食谱;按照季节特点,配置“特色营养茶”等。
大丰市明达幼儿园副园长康宗萍介绍说:
我园从维护师幼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制度管理,做到行有可依,做有方法,查有凭据。
我园实行食品安全管理园长负责制,设置膳管会,明确总务主任与保健教师为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幼儿园健全了各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使食品安全工作行有可依,做有方法,查有凭据。
2.加强硬件的投入,为食品卫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我园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对食堂设施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设置了相对独立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原料存放间、消毒间、蒸煮间等。各班级、食堂均配有消毒柜,做到幼儿餐饮具每餐消毒等,为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平。
我园还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除了参加市教育局、市卫生防疫部门组织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外,在园内还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幼儿园的各项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
在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方面,我们还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不吃陌生人的食物”、“过期食品我不吃”等,使孩子从小形成食品安全意识。
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浦雪华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另一种管理方法,她说:
我园在幼儿食品安全方面从细微处着手,层层把关,不断调整管理措施,完善和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1.形成管理网络,完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
我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从园长到各部门实行分管负责制。由园长全面统筹管理、后勤园长分管负责,保健老师、食堂工作人员、全体教师及保育员分层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保障食品安全。
2.日常食品安全层层把关,杜绝安全隐患。
每天从食品进园的第一道关口到食品进班,我们都层层把关,尽可能将食品安全隐患杜绝。营养员和教师各负其责,保证幼儿吃到卫生健康的食品。
3.营养膳食的改良与优化。
我园组建了伙委会、菜单审核小组,定期调查,听取家长、教师和营养员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合理搭配,设计营养食谱。在烹饪制作方面,通过不定期的园部培训和比赛,促进营养员们的专业技能提高,在饭菜的花样上力求创新,激发孩子的食欲。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副园长马雪涛认为:
饮食安全是保证幼儿身体发育的第一步,营养才是更高的追求。针对3-6岁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和饮食规律,结合季节特点,采用应季食材,利用颜色、外形、教师的介绍激发孩子们的食欲,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帮助孩子体能与智能的综合发育。
因此,我园一直以来都是根据订餐小组制定的食谱,每天定点采购粮油、肉类、鸡蛋、调料食品,在附近菜农手上买新鲜的蔬菜。在储藏、抽检、制作等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园长直接管理食堂的制度。
此外,提高幼儿园管理者、保健老师与食品安全员等的相关素质,也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同时,还要培养孩子自护自律的良好习惯。让孩子知道简单的营养搭配、正确的食用方法,掌握识别包装的知识等。
江苏省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幼教工作的专家鲍文娟告诉记者:
幼儿园的食品工作主要是上午点心、午餐、下午点心和日常饮水几个方面,这一工作的安全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必须注意采购、运输、存放、加工等环节。
1.搭建安全的食品供应、采购途径:幼儿园要与安全的食品供应商确立供应关系,或建立绿色无污染的食品生产基地,专供、特供幼儿园中的食品使用。
2.优化幼儿园食品工作环境:幼儿园应加大对食品工作环境的建设,包括形成合理的布局、配备齐全的设施,创设干净卫生的环境。
3.定期开展食品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幼儿园中的食品工作人员应具有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要定期地对其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食品加工烹饪技能、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强化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4.建立和完善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入发展离不开健全有力的监管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计量控制 食品 质量 安全
1、前言
在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热点以及新闻媒体所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使得许多的食品生产企业都多少受到了影响,因此随着社会大众对于食品安区的高度关注,控制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政府部门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在许多行业中都渐渐的形成了一种以检测为主要的空竹方法的安全保障规则,因此国家在行使有关的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的时候就会需要注意更多的问题,因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必须要严格,一旦发生问题,就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会有许多的人因为食用了有问题的食品产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政府就更应该注重食品安全的问题,因为政府是人民群众的保护部门,所以必须要对食品安全控制做出一些有效的措施,计量控制就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控制食品各种添加剂的分量,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食品的安全,才能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也能有效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做好食品安全计量控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食品安全控制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因为食品安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因此需要在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控制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控制组织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在实施计量法规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学习然后落实相关的措施。国家有关部门需要专门指定负责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相关组织,因为任何有效的方法都是需要进一步的推广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推广就不能保证效果,所以必须要有人进行食品安全控制推广工作。在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一定的信息,让人民群众了解到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性,每一个推广组织所辖区的相关的计量技术规范都需要专门的制定,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检查,才能保证效果,组织实施各种计量器具的应用学习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食品安全控制的相关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政策有很好的落实,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强制鉴定,这样才能保证量值传递和相关工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计量控制和检测对于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性
如果学想要控制好食品安全不出现问题,就必须要从质量技术上入手,充分的进行相关的监督检验工作,这样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因为计量检定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有效分工,在各个部门的充分合作以及管理之下,就可以保证整个食品控制过程是安全有效的,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政府部门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面对各个食品生产企业,对整个食品行业有清楚的把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及时的有效的控制住,这样对于一些个体私营单位也是比较好的,因为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存在任务繁重,工作量大的特点,因此在这种非常艰苦的控制环境中就必须要保证各种工作都到位,不能出现问题,一旦一个点出现问题,整个控制系统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即使条件艰苦,也要克服仪器设备配置不全等问题,只有真正的做到这些工作,才能在客观现象上有一个良好的把握。
4、现在计量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4.1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方法落伍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生产单位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生产食品的相关企业的制度不合理,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非常不健全,在日常的工作中容易造成食品安全管理死角和管理盲区,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不能很好的保障企业的食品安全,因此许多的具体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所以在工作中的工作力度不够,管理效率会很低,所以就会降低食品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4.2食品生产和计量的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引起的食品质量问题
在一般的食品生产企业中,发生安全问题的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不高,从而在食品生产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向食品生产机器中投入不合理的添加剂,控制不了成分就会导致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的道德进行约束,这样才能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将食品安全风险减低到最小,因此道德的约束对食品安全生产活动的有效管理由非常大的影响,现在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人才招聘和选拔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招聘的人也是良莠不齐,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所以在工作中会比较容易因为一些个人的私心进行一些活动,从而造成食品安全的问题
5、解决食品安全计量控制问题的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5.1针对食品安全计量控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
在食品生产的管理中,需要高度的监督措施,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那么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就会不足,因此就会大大的削弱食品生产的控制力度,所以在现在的食品生产企业中,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手段更新,从而才能大大的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方法的落伍导致了企业的食品生产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就会引起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管理方法是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5.2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培养
在食品生产以及计量控制的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食品生产链条的安全性,也能保证食品的计量控制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后的人员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道德,因此在食品生产计量控制的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选拔的流程,任用工作人员的时候也要进行岗前培训,充分的在上岗前进行道德的培养和约束,充分的和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交流,这样就可以在道德的约束上加强教育,只有建立一套充分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食品计量控制的工作人员的道德安全,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生产。
5.3加大各项检测力度,构建安全生产环境
各项职能工作都必须要围绕在一个非常统一的政策前提之下,这样才能保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运作。因此在企业的控制工作中必须要加大检测力度,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生产在一个非常安全得环境中进行,才能更好的构建安全的食品生产环境,这样一来,所有的食品生产的过程都是有所保证的,也就能及时地进行计量控制,一旦发生问题,也可以按照原则进行改正,才能有效地保证食品的安全生产,对人民的健康有所保证。
6、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此需要食品生产企业的人真对待,不断地探索食品安全生产的办法和措施,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常萱,曾素娣.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作用的探讨[J].中国计量,2011I(4).
俗话常说 “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了人必须要吃饭的同时,也表明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正式基于这种重要性,人类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才一直没有停顿过对于我们所食用的各种食物进行研究,包括了对食物的种类、营养以及产出数量等等项目的探讨。在这些科学技术中,包括了能够同时增加产能和提升作物各种抗灾抗虫特性的基因工程技术成果——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即转基因食品。
从专业角度来讲,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某种能够产生预期结果的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的方式,或者通过做分子重组的方式改变目标生物的基因特性,由此得到的生物为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生产加工得到的人类可食用的产品,即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
食品安全管理是指政府及相关食品管理部门,为了保障食品市场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通过立法和有关技术手段,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材料的采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及食品消费等过程进行协调及整合的活动过程口。
二、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比较
基于我们人类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性还未为可知,所以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显得必要和慎重。从转基因食品的原材料在农田里进行播种、栽培到原材料的采购和销售流通,再到工厂生产中工人的安全性保障,以及消费及售后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保是安全的。由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是非常冗杂的,为保障转基因食品链的每一环都是安全的,就要求管理体制和措施都适应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要求。
(一)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
1.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
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对欧盟国家较为开放,其监管原则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1)安全监管部门。在美国是由美国环保局、农业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对转基因食品产品进行管理。
(2)涉及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200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颁布《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法案》。根据该法案的规定,从植物内提取成分与动物结合而成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开发商必须在产品进入经营销售的120天之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向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出申请,以确认该产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现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转基因食品和其它产品的监管还是一样的,如若转基因产品能够在过敏原、新成分、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的检验项目中合格就准入进行生产和销售环节,但是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性标注,以示与非转基因产品进行区别。
2.欧盟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
1998年,英国的Arpad Pusztai教授在实验中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存在隐藏的损害风险之后,成员国的大多数公民对转基因食品就非常忧心甚至抵制。因此欧盟成了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控最为严厉的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常严格并易于操作执行的监控体系。
(1)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则。在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则上,欧盟秉持严格的审批原则,没有通过成员国和欧盟双重审查的转基因食品都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其中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审查囊括了涉及转基因产品的每一个环节,这也就成为了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监管的独特模式和特点所在。
(2)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2002年1月《有关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管理条例》是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标志性法律。在该《条例》中规定了转基因食品强制要求贴标签,以及各种转基因食品贴标签的操作规范,贴标签的作用除了明示消费者以外,还体现了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监管的另一制度——可追踪召回制度,标签中具体表明了制品的成分、组成、转基因生物的含量以及每一环节的生产商。2003年又颁布《转基因食品及饲料条例》和《转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标识办法以及含转基因生物物质的食品及饲料产品的追溯性条例》。
(二)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现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规定了多项管理办法。2000年以前,我国就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监管,分别为:1990年国家卫生部的《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1993年12月24日,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及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这些规定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搭建了基本框架,而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是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下文简称《条例》)。此后为明确实务中的具体操作问题,农业部相继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在明确具体监管部门及其职责的同时,也确立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际联席管理会议制度。2002年4月卫生部公布《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了在我国也实行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2006年,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从主体适格上确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从业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三、中国现行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虽在我国拥有广阔的运用和市场前景,在监管上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受传统食品安全监管弊端的影响,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条规
从前文我国监管现状可以看出,除了《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之外,其它大部分食品法规都是由部委制定的,并无权威的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法律效力不强。另外,由于该《条例》在立法上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于正常开展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是十分不利的。
(二)转基因成分的标准量与国际上通行的不符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是与非,转基因食品能够构成威胁的前提也是在超过了食品和营养标准通常认为,每单位物质中含有的异已物质含量对人体的有害性是可以忽略的,则可认为是安全的,对于转基因食品也不例外。而我国现行的监管制度中却没有 类似的最低比例规定。
(三)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和具体规范
除了对转基因食品含量没有明确标准之外,各单位依据的检验基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可行规范,导致每个部门对同一产品有各自的检验结论。采用不同的的检测方法会有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与结论,因此,从转基因产品监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角度来看,不但需要设定基准检测值,还必须确定具体的法定检测方法,只有这样,相关检测部门作出的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结论才具有可信度。
四、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对策
转基因食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作用下人类对生物技术和食品的选择。基于人类对于转基因食品本身的了解并没有达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生物科技还有很多位置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所以我们无法真正对其潜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保证。为了尽可能的做到在享受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好处的同时,能兼顾到环境保护和消费者的健康,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向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转基因生物工程给我们创造更大的利益。
学习和借鉴国外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的优秀经验,对于我国建立和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转基因产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测试制度,实行可追踪召回制度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的机构,另外,从事后救济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仿效欧盟严格标识制度,只有严格表明转基因食品每个环节的经手方,使转基因生产链透明化,才能在风险出现以后及时救济,也更利于对于各个环节的监管。
(二)加强监督管理和风险评估
当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方法比较先进,但是安全保障技术措施还比较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因此,应加强和加快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和风险评估,建立快速、准确而经济的检测体系,从而实现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更加公开、透明。
(三)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行转基因的各项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且根据情节和影响的轻重处以适当的罚款,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证转基因食品的正常生产和流通,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参考文献:
霍飞,江国虹,常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3(9).
李书国,陈辉,庄玉亭.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粮食与油脂.201l(2).
余月书,杨益众,印毅,等.Bt棉花对棉铃虫幼虫选择性行为的影响.昆虫知识.2013 (5).
Hillers Virginia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in national plants of action fornutrition.Food Control,2007(1).
Ford Runge,Lee Ann Jackson.Labeling,trade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10(2).
杨洋.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管理.食品工业科技.2004(6).
邱彩红,柳鹏程,冯中朝.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生态经济.2006(7).
王玉秋.钱茜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6).
励建荣,邓刚,杨新辉.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安全.食品工业科技.2010(4).
关键词: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一、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不安全
由于农村原料成本、房租、人力成本都较低,所以很多食品生产加工的厂家都会逐渐将厂址选在了农村地区,与此同时一些自制食品的小作坊也都选择在农村生产加工,例如:豆腐制品、榨油等。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要素:一是加工生产的环境条件、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二是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与规程进行,所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存在隐含风险。四是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与个人专业素质都相对不高,也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生产。因此,农村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还是非常多的。
(二)食品市场流通环节不规范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流通相对较为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市场中食品交易通常情况下商家都不会提供票据,消费者也没有索要票据的习惯,这就为“三无”食品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二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市场中,仿冒、假冒、模仿名牌产品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类似于“康帅傅”、“可日可乐”、“雷碧”、“八个核桃”、“老干爹”等“傍名牌”商品数不胜数。三是自制食品非常普遍。在农村的市场中,自制的年糕、炒货、熟肉等食品非常普遍,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四是农村学校周边成为食品流通的重灾区。在农村学校周边开设的各类小商店内,是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中心”,一到放学时间,这里通常会“热闹非凡”,学生的健康安全令人堪忧。
(三)食品消费安全观念不够强
市场行为是双方行为,不仅要有销售主体,同时还要有消费主体,而在农村中,农村人口食品安全观念并不强,也是导致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的一个原因,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食品安全的常识了解较少,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不了解。二是传统思想影响了食品消费行为,其中蕴含着很多安全风险,例如用土方法制作的食品,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而一直以来传统风俗、习惯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农村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三是认为自己的身体足够好,不娇气,所以吃东西并不讲究。四是受经济条件所限,认为自己应当是吃这些食品的阶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想法都极大地促进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行。
(四)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不规范
农村的食品安全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不严格的现象,通常大家都相互熟识,只要不出现问题,管理者并不会真正与商家“撕破脸”。二是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通常情况下管理部门在街道上级通知之后,对农村市场开始例行检查,发现了问题就罚款,并没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方法,在商家缴纳完罚款之后,依然在从事经营活动,食品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三是大量存在管理者与经营者相互通气的情况,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当情势紧张时,管理者往往会提前告知食品经营者,而此时食品经营者也会隐忍一时,事后又会重新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这为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堪忧的原因
(一)食品安全防控法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防控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中最高层级的是《食品安全法》,而除此之外,各个省还有一些针对本省食品安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总的来说,当前专门针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还是比较匮乏的。因为农村市场与城市的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管理方面也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来加以管理,但是现实中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是相对不完整的,尤其是针对农村市场的管理措施规定得更加有限,所以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
(二)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整体性陈旧
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农村消费者的观念较为陈旧,因为农村地区村民普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接触食品安全常识的途径也有限,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查信息,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仅限于生活经验的交流,因而对食品安全的判断也较为粗浅。与此同时,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市场中一味追求价格便宜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现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商家克扣食品品质的情况,从而也就导致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通的现象。
(三)市场管理力量深入农村有难度
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一般只到县城一级,而在对农村中,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并没有机构设置,相关职能制放在了乡镇政府中,食品安全员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通常无暇全面管理农村市场中的食品流通问题,即使是管理,多数也是“运动式”、“政策式”、“专项式”管理,常态化的执法管理活动较少。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不足,难以深入农村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加之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也就导致了农村地方食品安全环境较差的结果,于是农村市场就成了假冒伪劣、垃圾食品的天堂。
(四)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等环节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使食品安全隐患丛生,其中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虽然在农村地区也会有12331等法制宣传活动,但是“例行公事”的成分较多,过了宣传期,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因此对于村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在食品安全常识方面的教育,相对更加匮乏,老人和小孩的食品安全知识也比较匮乏,所以会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三、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防控法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加工生产规范
针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加工生产活动比较多的特点,法律法规应当完善食品加工生产的规范,除了要细化食品加工生产的技术操作规范之外,不容忽视的是卫生环境、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的限制等规范。即:一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的硬件环境条件标准,主要是加工生产场所的大小以及卫生标准,不达标的,不允许开展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二是要明确食品安全加工生产所用器具的卫生标准。繁琐达不到卫生条件的,不得作为加工生产食品的工具。三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标准,最基本的标准是要有健康证,从业者应当持有健康证才可以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而且健康证要每年复检一次,对于复检不通过的,不得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加工生产活动的安全性。
(二)完善农村市场准入体系
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很大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关口没有把好,假冒伪劣食品很轻易的就会进入到农村市场并开始流通,这就使得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因此,要规范农村市场中食品销售活动,就应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具体做法,一是要建立进货台账。对于食品销售者,必须提供进货台账,如果没有发票,没有台账的食品,不得在本地农村销售。二是对于仿冒、山寨、“傍名牌”的食品,要坚决阻挡于农村市场之外,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一旦发现销售者销售类似食品的,要给与处罚。所以,只有卡住了入口关,才可以使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三)完善宣传举报互动机制
在农村市场中,对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是导致流通环节假冒伪劣食品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在农村的宣传,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宣传机制。要由规范性文件规定,要在农村中每月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并且要由乡镇政府在农村集贸市场等重要位置张贴食品安全的宣传材料。二是要完善举报机制。建立和完善举报通道,使农村能够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无障碍的举报。并且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村民举报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给与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建立保密机制,要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与保密,如果因泄密而导致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相关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完善了宣传与举报的互动机制,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销售食品的行为得到净化。三是聘用农村专职食品安全员,在农村市场中适时收集各类食品安全信息,发挥“千里眼”的作用。
(四)完善执法机关配合机制
食品安全执法涉及的部门众多,尤其是对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的执法,会涉及的部门有可能比城市更为复杂,政府食安办、食品监管、市场管理、畜牧水产、农业管理、公安食安大队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往往都具有管理权,由于执法权力是分散的,这就会出现有了利益“一哄而上”而由了责任“一哄而散”的现象,因而对于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实际上是比较弱的。要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依靠联合执法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召开定期或者不定期联席会议的方式来将具有食品安全管理执法权的机关聚集在一起,沟通研究执法方案和执法对策,必要时可以采取共同出击、联合执法的方式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控。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在实践中,对于在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采用罚款的方式来解决,罚款之后,经营者又会“重操旧业”,而管理者碍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也不便再行处理,这样对于默认了假冒伪劣食品的蔓延。针对管理上的难点,可以通过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即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销售食品的企业或者个人的身份信息都纳入到信用体系之中,凡是食品生产销售活动中有违规行为的,要在信用积分中予以扣除,在一年内被扣除的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的,要将其列入黑名单,永久不得从事食品相关行业,这样就可以使农村食品市场环境得到净化。
(六)完善农村监管问责体系
农村市场的食品监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管理者的问题,除了有执法人员相对匮乏的客观原因外,在主观方面受农村熟人社会影响,执法中出现故意放松甚至是通风报信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要强化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还要从监管者自身入手,加强农村监管问责机制的建设,一是要规定问责的情形,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存在哪些情况会被问责。二是要规定问责的后果,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出现什么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也要由规范文件给予规定。三是要将问责与职务晋升相挂钩,增强问责程序的可执行力。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能够尽心尽力地从事管理活动。
四、结论
农村市场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管理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因而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傍名牌”的侵权食品、垃圾食品充斥着农村市场。为了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要在食品加工生产规范、农村市场准入、宣传举报、执法机关相互配合、信用体系、问责机制等方面来完善农村食品安全防控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够将农村市场中的风险降至最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何菊秀,肖静.农村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和解决思路[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4)
[2]李蛟.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2018(4)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企业;质量管理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从瘦肉精到陈化粮,从毒奶粉到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屡禁不止。如今,国内民众已经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由行业问题演变成恶劣的社会问题,同时,动摇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声誉。
1 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停留于基本质量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原有不合时宜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内容进行分析、改善。我国国内食品企业对食品质量控制力度明显不足,质控标准虽然存在但是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内部并未能完全贯彻执行。企业管理者按照标准进行抽样检测,产品成本极大提高,甚至出现收入低于成本的情况。因此一些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减少甚至省略了对产品的抽样检查,使得产品在流入市场之前未能得到严格z测,国内消费者的健康因此而受到威胁。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食品自身因素,一个是人为因素。后者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而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总称,它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2 如何做好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质量安全不仅与人们生命健康有直接关系,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重大。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有效配合,以便使改善后的食品质量管理模式能适合时下发展需求。
2.1 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各部门要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落实员工培训计划,对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组建公关组进行难题公关,形成一手资料,在内部培训上,进行讲授和辅导,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有效的把控产品质量,另外,加强对各种文件和制度的和学习,按照企业的既定方针生产和管理,各种质量制度不要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应作为质量体系的一部分下发。
2.2 确保原料安全
种植过程实行严格管理,采用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进行过程管理,选用的农药、兽药、化肥等均按照国内外官方的要求,并对药品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严格控制,以确保原料的安全。并对原料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才收获加工。对于进口水产品原料,公司每批在取得国外卫生证书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书后,还进行原料评审,包括感官检验、微生物检验。根据原料原产国海域或生产方式的不同,还进行包括氯霉素等农兽药残留检验及重金属指标检测,以及挥发性盐基氮检测,经评审合格、下发进口原料合格通知单后才进行加工,保证了进口原料的安全。
2.3 改善与控制生产工艺
食品与其他行业不同,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把控生产工艺,加大食品行业生产工艺及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研制出更多适合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在生产环节为确保食品安全奠定基础。管理部门要从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对各生产厂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定期检查,又是对日常检查的落实进行监督。研究与制定完善的食品生产执行标准,要求食品生产商家严格执行。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规章生产情况,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基于严格的处罚。
2.4 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与产品的质量安全息息相关,为了确保能够识别成品及半成品与原辅料批次、加工记录的关系,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防止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验收、存放、领用、使用、标识等各项规定,建立食品添加剂购进台帐、使用台帐,标明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批号、数量、时间等等,以便于追溯;食品添加剂的存放管理要由专人负责,分类标识明确,以防误用,并且实行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做到帐、卡、物相符。
食品添加剂必须是食品用途的添加剂,添加剂产品说明书的内容必须真实,禁止使用化工原料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非食用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进行添加,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使用后,要在产品标签或标识说明上“配料”项中严格按照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要求进行明确标注,不得隐瞒欺骗消费者。
2.5 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食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使得百姓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处于不统一状态,不仅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还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就使得在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常出现标准不统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歧,使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不能有序进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后,食品安全性能和检测标准也无法满足国际标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借鉴《国际食品法典》,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出发,对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将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从而使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得以完善。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也应该粘上质量安全标志,使消费者能买到高质量产品,吃上放心食品。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及时修改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以满足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标准需求。
结束语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食品生产,流通环节比较多,如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保证食品卫生的要求,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搞好食品质量管理,可以预防、减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贾新峰,何.谈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新疆质量与标准化,1993(06):44-47.
[2]李正明.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食品科技,2003,(7).
关键词:高校;食品;HACCP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81-02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指的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统,其指在科学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研究,确定出具体的危害及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师生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发,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高校扩招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食堂采取承包制,交由个体承包商进行经营管理,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却忽视食品安全管理等弊端,成为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隐患。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高校总数达到2663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师生的人数也是节节攀升。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我国高校食堂总数有1万多家,每天有2800多万师生员工在校就餐,每年营业额超过500多亿元。正是由于高校众多,人口密集,师生间彼此接触频繁,再加之所有高校食堂多采用私人承包或者与学校合作等方式,管理较为松散,食品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故成为了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高危场所。大规模的校园食物中毒事件时有耳闻。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食品中毒事件情况报告显示,中毒事件220起,中毒7883人,死亡184人,其中在学校食堂26起,中毒人数1541,占到总中毒人数的19.5%。据报道,2011~2012年又陆续出现了湖南长沙学院39名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中毒、河南工业大学莲花校区百余名学生在校餐厅发生食物中毒、上海财经大学食堂学生超过100人中毒、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26名新生食物中毒事件等。这些事件无不是由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造成的,因此针对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预防或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预防食物中毒管理方面,是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有效地评估和控制,确保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在学校食堂食品生产的管理系统的推广等等方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的实施,注重预防而不是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测试以确保食品安全。
在高校食堂中引进HACCP体系进行系统管理,可以促使高校食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可以促使行政部门提高卫生监管水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对推动高校食堂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HACCP小组的组建,确认高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流程,进行各个环节的危害分析,在食堂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后制定HACCP计划表并提出相关要求,建立记录留存与审核措施,并对HACCP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监控。对于高校实施HACCP管理体系的效果进行验证,分析验证结果,提出HACCP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为高校食堂的科学管理、师生的饮食安全的维护做出一定的贡献。
HACCP体系在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HACCP体系传入我国,原国家商检系统开始对HACCP体系进行研究;卫生部开展了HACCP的宣传培训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对乳品、酱油、凉果等企业推行试点研究。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对HACCP相关课题的研究不占少数,但是真正在高校实施开展该管理体系并取得实质效果的却很少。近年来,由于食物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餐饮业达到l0%,因此将HACCP这种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引入餐饮业,并成功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HACCP在国内餐饮卫生管理的应用概况:在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季节变化、食品种类、人员素质和操作等因素进行分析后,有3个控制点,首先即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督管理,做好工作人员体检培训,管理时间点和集中监控,落实后,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上海周氏(周汉文,2003)报道了上海长宁区卫生监督部门曾在东亚运动会和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期间承担食品安全接待任务,HACCP系统的运用使得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取得了稳定可靠的成效,在高校各种活动如运动会前接待中,食品合格率为72%,环节合格率为80%,餐具合格率为91%;运动会期间食品合格率达到91%,环节合格率达到92%,餐具合格率达到95%,且无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宁波市张氏等人选择了宁波市日供学生午餐量为12000份、7000份、3000份的学生食堂各1家,日供学生午餐量900份的学校食堂1所为研究对象,通过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环节为食品采购、食品烹调、容器盒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与间隔时间(洗手、出锅至食用算起),并针对关键环节提出了相关干预措施,如从正规渠道采购原料、彻底加热食品、每次使用容器前须进行热力消毒、禁止出现有碍食品卫生症状的人员上岗等。
1991年邹城市被确定为省和卫生部门生监督改革试点,此后我市不断扩大卫生监督队伍,加大食品安全及卫生的改革工作,并在2011年印发了《邹城市公共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程序》[1]。在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下,我市的食品安全质量大大提高,食品安全抽样合格率不断提高。但是食品经营和管理中仍存在着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对食品安全生产及监管过程中记录的精准而规范的档案资料,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且能够为人体提供应有的营养物质,保证人体的生命健康。食品健康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安全[2]。
数量安全是指食品数量能够满足当地人民需求,且价格合理,当地人民的一般收入水平能够购得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基本食品。
质量安全是在满足数量安全的基础上食品能够为食用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且食品无毒、无害,食品添加剂等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食品保质期在食用期内。
可持续性安全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既对人的长远发展有利,又不损害生态平衡的食品。
二、邹城市食品安全现状
1.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是决定食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我市食品安全问题在1991年后才开始步入正轨,起步相对较晚,因此食品生产者还没有形成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3]。再者,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才能生产出来,其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而食品生产者往往相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提高食品安全,而是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2.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食品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饰品经营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广泛存在,相对落后。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人力、资金限制,生产规模都相对较小、且很少运用机器进行生产,无组织、无纪律进行视频生产,且多由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极大的限制了食品的质量水平。
3.食品生产源头污染严重
我市一些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及禽类水产养殖地受到经济水平、资金水平、传统养殖(耕种)方式的影响。养殖者在喂养禽类及水产品时过量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饲料,缩短其生长期,因此我市禽类及水产品食品安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此外,粮食、蔬菜种植者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农药化肥,导致蔬菜、粮食、水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和化学元素,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的质量。
4.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是实施效果较差,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市的食品安全管理都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没有有力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市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利的约束,因此限制了食品质量安全的进一步提高。
5.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市不断的出台各类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但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却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一方面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知识,这使他们无法生产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安全食品;另外一方面,普通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在购买食品时无法对食品得安全性做出准确判断,在发现食品存在安全质量问题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消费者的这种行为方式极大的纵容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三、邹城市食品安全规范化档案管理的路径
1.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切实有效的推进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提升档案管理的严谨性固然重要,然而注重提升时效性更为重要,这是时展的趋势也是发展必然要求。从档案的原始录入到之后的存档,以及后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每一步都要建立严格而有序的工作流程。明确档案管理各个阶段工作的规范性,前期,资料的采集和录入都要求特别的认真,细致而全面;随之到归档与立卷环节,以科学、高效为前提,加强对保管的重视度和其安全性的提升。在规章制度中必须明确责任分配,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更好的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标。
2.统一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目录。
监察部门要明确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主要的内容,在统一归档内容的前提下,可鼓励各地寻求创新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政务档案管理经验,使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归定,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次数。档案目录应至少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企业执行标准复印件、监管部门检查企业记录、季度监督抽检结果记录、风险监测结果记录、投诉举报记录、违法违纪等文字记录材料等。通过归定必备存档资料,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3.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更加便捷和高效地实现档案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对传统档案管理理念进行改进,让其以与社会发展节奏保持一致,紧随时代步伐,早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首先,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作用,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功能,提升档案工作的利用率。同时也要根据发展需求加大软件开发力度,比如有条件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与计算机软件公司联合开发档案管理软件,更好的实现对企业的动态管理,通过云计算等方式,现场记录企业生产情况,进而直接上传至档案后台,真实有效的提高档案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水平。通过这种对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建设,促使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减少违规操作,继而增强我国档案管理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