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

第1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能够最大化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管理最优化,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能够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因此,节能减排信息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重要性。

2节能减排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息化管理平台可选择性小

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化平台,虽然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摸索、尝试、发展到稳定的历程,但是在节能减排范围内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还处于开始阶段,因此信息化平台和设备层面上,行业中的标准并不统一,甚至说无标准可循。目前市场上较为常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系统都是通过紧耦合方式实现相关数据展现的,缺乏自动策略分析和动态模型提取能力,平台系统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动态变化的节能减排标准。另外,由于基于节能减排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多数是单独个体存在,因此其不具备规模处理的能力,不能实现同一平台构架支持不同领域的节能减排信息化。

2.2系统兼容性差

节能减排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多种设备及平台系统的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其功能。通常设备网络、互联网、移动网、射频感应网、IPv6网络等互相融合,共同组成节能减排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些部分的存在能够满足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从终端到达使用端,直接控制和监控节能减排的设备。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企业间的网关融合、规范不统一,设备较为单一,不能再整个行业系统中实现兼容,这就阻碍了各个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2.3节能减排信息化发展趋势存在误区

总体来说,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即系统整体性能差,系统功能及兼容性差,整个行业的整体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的造成除技术因素及发展因素外,该领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存在偏差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的发展理念及趋势中,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各类能源设备的集中监控,对于节能减排的智能化、系统化、自动化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成型的发展理念。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无论哪个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各个企业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它需要软硬件相结合,需要人力、物力、智力的大量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传统管理基础及流程进行重组。在节能减排领域内同样如此,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信息化,需要紧密围绕节能减排工作的特点,从多层次入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3.1充分了解节能减排信息化

充分学习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相应法律法规了解并掌握本行业所处的地位及相应的考核指标,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水平及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信息化主体现有的信息化现状,依据本行业实际情况,列出详细的人、才、物各项资源清单。当前信息化需求已向动态组织、跨领域、跨时空的流程管理、表单管理等应用发展变化,向用户化、无线方向发展,协同管理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应用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了解这些需求的变化,形成以协同为中心的、完整的信息化布局。

3.2做好信息化的整体规划,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等总体原则,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这就要求各级相关领导相互协调、集思广益,使信息化主体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相吻合,总结一条具有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在实施层面上,依据信息化主体的结构特点及计算机技术,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平台,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减少能源耗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利用新型节能网络设备在安全范围内有效降低设备运行对环境的需求等等。

3.3强化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进行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同时它的发展与进步也能培养出一批高端信息化人才队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引进并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专业素质和具备节能减排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进而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3.4遵循信息化建设实施原则,促进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第2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无疑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传统设备和工艺、优化企业运转流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手段成为“两化融合”提升节能减排总体水平的关键。

我国高能耗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种类繁多、能源消耗结构多元化,因而节能减排涉及技术、人员、管理、资源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些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通过协同运行与整体优化达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实践导引路径框架

“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过程复杂多变,需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从系统工程的基本理念出发,遵循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历程,可提炼出“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践导引路径框架(见图1)。该框架分别从机制实施路径、方法实施路径、技术实施路径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步骤和路径方向。

机制实施路径

机制实施路径从推进机制的角度,描述了政府引导“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推进思路和推广策略。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和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差异,政府在推进信息化与企业节能减排相互融合的运行机制上,应遵循“聚焦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产业链层面逐步展开。模式采取选择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试点,待相关技术、管理机制发展完善后再逐步推广,从而规避实施风险,最大化信息技术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贡献作用。

企业层面。在企业层面,应遵循“骨干企业示范、中小企业辐射”的推进思路。骨干企业来自典型的能源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的实施成效对实现工业总体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具有较大的贡献。同时,这些企业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能源消耗成本比重大,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成效更为明显。骨干企业的实施经验和成熟技术,可以逐步推广到其它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来说,骨干企业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它们少走弯路,降低实施风险。

区域层面。在区域层面上,应遵循“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的推进思路,以循环经济为理念,整合园区内各企业的有效资源和能源,通过企业间的成品、中间产品、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来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目标。这就要求各企业间相关生产要素必须统一协调和精细平衡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废物最低化。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建立面向工业园区的环境在线监控和能源综合管理平台,为企业间的资源能源及时共享和统一调配提供服务。

产业链层面。在产业链层面上,应遵循“整合全产业链、开展能源综合与循环利用”的推进思路。围绕全产业链资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能源综合与循环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安全环保健康(HSE)等关键技术,使产业链中的所有企业成为一个整体,在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统一指导下,整合各方资源,探索生态化建设的产业链模式,引导我国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向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转变。

方法实施路径

在本质上,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体现了一种持续性、周期性的系统寻优理念,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成效”为一个周期,对企业生产资源的配置和运行进行系统性、持续性优化,从原辅料及能源、工艺技术、过程控制、设备、产品、管理、废弃物、员工等各个方面寻找实施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节能减排途径和方案。

采用持续不断的系统寻优理念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其核心是运用一套基于模型的“建模、仿真、评估、优化”的方法体系。因此,围绕企业节能减排所开展的产品创新设计、生产管控及工艺优化、生产装备改造、业务流程梳理、废弃物循环利用、能源管理、环境在线监测等各项业务,都需要基于模型的分析与优化方法的支撑。对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来说,这是一项基础工程,是贯穿信息化与企业节能减排相互融合全过程的基本方法,其理念如图2所示。方法实施路径包含建模、仿真、评估与优化四个阶段。

建模阶段。模型是对实际系统的简化表示,是系统工程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基于模型的系统分析与优化是运用系统工程理念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魂所在”。根据企业节能减排需求,从企业运行本质出发,构建以能源流、物料流、信息流、排放流为核心的“四流合一”的耦合模型,精确描述生产过程、能耗过程、排放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运行机理,体现能源、排放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条件,达到能源高效利用、排放物降低的目的。

仿真阶段。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对节能减排业务模型进行仿真,获得基于时间推进的系统演化行为,模拟围绕产品制造而产生的各种能源、物料、排放物在设备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以及各种能源介质的消耗和污染源的排放情况。通过仿真,可以获得全面反映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模拟数据。

评估阶段。将模拟数据进行多指标评估,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企业节能减排的综合水平。通过该流程,一方面挖掘企业节能潜力,找出企业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节能减排问题,挖掘实施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获取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评估优化措施,对改进方案是否合理、相应模拟数据是否反映节能减排水平提升进行决策,根据模型评估制定的优化标杆,评价优化措施和改进方案的水平,预测其实施成效,从而做出优化决策。

优化阶段。根据节能潜力,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对模型实施优化,运用生产要素调整等多种优化手段,从过程、工艺、设备、管理和控制等方面获得面向节能减排的优化措施和改进方案。方案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并且对非关联的生产要素能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上述四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往复式的循序渐进过程。每一个节能减排业务对象的分析与优化过程可能要经过多次迭代,才能达到最终的优化目标。上一次迭代周期产生的优化策略,必须经过再建模、再仿真、再评估,才能验证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

技术实施路径

“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是面向不同业务领域的各类技术。技术的成熟性和可推广性决定了信息化与节能减排融合的成功与否。纵观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与节能减排的逐步融合过程,技术实施路径将企业逐步应用信息技术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信息化发展、初步融合、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

图3 “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实施路径

信息化发展阶段。该阶段是“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产品设计数字化、经营管理电子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产品设计的信息化、操作模式的数字化、设备运行的自动化。这一阶段的发展成果为“两化融合”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软硬件环境。

初步融合阶段。该阶段是“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中级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逐步增多,针对不同行业、业务、生产工艺的企业节能减排单元信息技术开始全面发展,具体包括管理信息化节能减排、绿色产品及工艺设计、装备信息化节能减排、生产过程管控节能减排、能源管理、副产品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末端治理、产品循环利用节能减排。这些技术以企业的各项关键环节为能源优化目标,强调信息技术对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经营管理等单项节能减排应用目标的覆盖和渗透作用。但面向企业全过程或产业链的节能减排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并且还有少部分单项应用系统没有建立,或已经建立的部分单项应用系统的支撑面和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深度融合阶段。深度融合体现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的新特色。即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从单一环节向集成、综合的方向转变,初步融合阶段的单元节能减排技术向系统节能减排技术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从单一环节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转变、从单个企业向产品链的转变、从单一能源介质向复杂能源结构的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这四个方面。经过信息化发展及其与节能减排初步融合阶段的建设工作,企业实施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信息化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已经进入协同与综合集成业务领域,面向全过程的节能减排综合集成、大范围能源综合管理、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技术领域成为该阶段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此外,在深度融合阶段,环境影响将成为信息化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环境甚至比传统的价值因素更为重要。

第3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移动互联网 发展趋势

1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

随着全世界信息化的l展,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将全世界虽有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数据以及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代,计算机本身造价非常高,也相应的促进了远程终端技术的出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面积出现并且开始应用,到了八十年达末期也达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局域网技术开始出现,并且相继出现了光纤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此后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如图1所示。

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于自身独特的运营模式以及便捷的操作方式将会对未来商业发展提供更加自由与便捷的条件,通过加大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应对机遇与挑战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与互联网的优势,具有移动开放便捷的特点,为企业提供无限的接入服务,二互联网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核心是宽带IP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语音、图像、文字、多媒体等丰富的网络通信服务,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技术最初的发展是通过短信业务,短信业务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能够为客户提供同时发送同一条信息的服务,从而为一些广播性质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人们对网络的依靠更加强烈,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越来越繁荣。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客观来讲目前的发展状况依然乐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待改善与提高。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WLAN的利用率依然不理想,移动互联网在运行以及蓝牙的传输过程中胡对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有悖于发展的经济性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由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移动设备再进行精确的识别与连接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能源,也阻碍了移动终端的精确定位与蓝牙互联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速率,阻碍了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面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3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1 行业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相关企业之间不断开展交流与合租,发展出了移动虚拟总机、无线DNN、移动定位等一些新的服务内容,未来我国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行业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移动定位于移动办公两个方面。

3.2 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能

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许多的行业领域内开始普及使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患。未来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的提高上。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报道屡见不鲜,虽然国家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一直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犯罪还是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本身安全性能上入手,只要依靠技术上的发展,才能彻底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

3.3 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化服务已经从文字转变为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引入新的的技术方式,例如通过Push的方式在网页上插入广告、新闻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曝光程度,从而提高公众对于企业、产品的认识程度。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存在手机广告、手机电视、手机信息与手机杂志这四种模式。

3.4 商务化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影子。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购物、炒股、交易等活动。目前我国的手机运营商都在积极寻求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彼此合作,从而推动了我国的手机金融服务的发展,手机支付宝、手机银行、手机股票交易等各种服务已经开始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互联网商业主要包括RFID、二维条形码、手机邮箱以及手机银行四种。

3.5 娱乐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娱乐。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出一系列的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等服务,这些新的娱乐模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提高了生活的乐趣。

4 结语

目前是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发展的技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的提高、完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才能紧跟时展的潮流,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参考文献

[1]贾淑华.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信息通信,2014(02).

[2]辛春红.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科学中国人,2014(06).

[3]贾淑华.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新通信,2015(03).

第4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成为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资源,成功列于社会发展的3大支柱之一。水利信息化属于现代工业化的范畴,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水利资源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行为[1]。具体表现为:收集水利相关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保存后加以利用等,提高应用水平和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水利建设效率。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化是多种高科技手段融合并运用的过程,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信和电子技术等。

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定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其在水利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将信息化运用于水利之中,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对水利作用的推进。特别是在党的十召开之后,对水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水利的信息化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奠定了基础。

3我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七五”时期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再到目前的大规模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从数据的采集、传输、接受、处理、监控到联机洪水预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水文基础数据,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情信息逐步互联,目前全国已经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公里,微波站500多个,特别是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2]。尽管如此,我国水利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水利信息化认识方面不够到位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水利单位都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但仍然有个别水利部门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大局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比如,个别水利单位还没有将水利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当中,没有制定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工作规划,特别是由于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够到位;再比如,尽管很多水利单位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而且制度体系不够完善[3]。

3.2水利信息化标准方面比较滞后

众所周知,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多学科领域,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因而确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全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但从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衔接和综合利用不够重视,导致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无法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客观上造成了“重复建设”。比如,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文符号标准、水文基本术语、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等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3.3水利信息化人才方面十分匮乏

水利信息化要想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依靠一大批水利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从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水利信息化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水利、计算机、信息化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单位在这方面缺乏综合考虑,不注重水利信息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同时也缺乏教育和培训机制,造成了现有人员能力不足、外部人员不想进入的尴尬局面。

4加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标准意识,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这就需要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提高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加大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推动我国自上而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更要落实好国家关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规范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模式,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国自上而下共建、共用、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和完善自上而下的水利信息化管理机制,使水利信息化更具规范性、协同性和效能性[4]。

4.2 加大现代化技术应用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利信息化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特别是水利行业应用 3S 技术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设备维护与数据运算成本越来越高,而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成本较高的问题,并且由于云计算技术是基于网络、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因而也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对于解决我国水利基础资源、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难题具有重要作用。

5结语

我国正处于深入改革的深水区,水利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少信息化工作,水利的建设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水利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势不可挡,是提高民生水利的动力引擎和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密梦怡,丁强.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市场解析[J]. 中国水利. 2016(13)

[2] 潘贺. 关于大庆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1)

第5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船舶工业 信息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TG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3-01

引言

船舶行业信息化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造船模式的改变以及数字化造船的趋势,在船舶工业中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要求,造船工业信息化在改善船舶技术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面对国际船舶市场猛烈的竞争,我国必须伴不断加强信息化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让各项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逐渐渗透到船舶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我国在国际船舶市场的竞争力。

一、船舶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与国外发达的船舶工业信息化相比,目前我国在船舶工业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1)信息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很多高新技术的船舶都要依赖国外的技术,在软件上我国主要依赖进口。2)能源方面资源消耗较高。3)近年来我国造船能力扩张加快,在信息技术方面还远远跟不上,研发人员、高素质技工人才严重缺乏。

2、在我国多数船舶企业在初期的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政府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船舶企业承载着由传统造船模式向信息化造船模式转变的巨大压力。多年来,因为多数船舶企业在信息化初期建设中缺乏对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各系统平台、信息模型有异,加上我国船舶工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以单件小批量制造船舶,这导致了船舶信息的流通不顺畅、其一致性得不到保证、难以推行,这样就很大程度地妨碍了我国船舶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3、我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较弱,由于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大多采用国外先进的软件,而国外造船的模式与我国国情不一致,再加上缺乏技术和人才储备,国内船舶企业二次开发能力普遍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无法集成,制约了信息化应用效果的充分发挥。

4、目前由于我国船舶行业所需的零件数量大,而国内船舶零部件等相关基础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同时也缺乏真正可以执行的行业统一编码,让各船舶企业之间及内部本身很难做到信息共享与集成。这就使得船舶企业难以作出科学的优化决策,而导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增加了船舶工业的经济成本。

二、措施

在船舶工业中,我们可以通过导航与航海信息来实现最优的航线设计,提高船舶自动化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备件损耗,减少因修船造成的船舶滞航期。

1、对我国舶工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船舶信息化建设必须实行全面统筹、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方针。近年来,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走入了分散实施的局面,虽然推动了厂所计算机应用水平,但难以最终实现中国船舶工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目标。政府在船舶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实行重点突破,令船舶综合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系统、数字化船舶设计和建造体系、船舶性能结构研究、设备材料供应链等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达到全面提升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2、当前我国信息化水平正逐步提高,船舶工业应抓住这个好机会,科学实施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要做到坚持以中国船舶工业为整体对象实施信息建设目标,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如果要长期依靠外部技术力量支撑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要组织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信息技术开发队伍,在不断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对其进行再次开发改进,从而研究出适合本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及有效方案,以确保船舶工业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中必须抓住信息集成与系统集成的关键点,突破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共享数据库软件接口技术以及各类自动化装备信息研究等,实现船舶工业全面信息数据的整体集成。

3、在船舶工业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开展信息标准化研究是推进造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实现信息互通和系统集成的重要途径。信息标准化研究包含信息编码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和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数据结构、数据表达、存取方法的标准化。同时,加强船舶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订与执行,要完善系统运行所需的编码、工艺路线、物料部件库和生产作业规范等制造数据库以此减少船舶工业的集成成本。

4、在进行船舶工业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必须使得船舶产业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船舶主干企业中成立船舶产业的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使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可以应用到船舶工业的各个方面,构建顶级的船舶产品数据管理平台,根据船舶产品设计与其建造的特性与不同的阶段,按照不同的方式设计资源,实现船舶信息与管理一体化。

三、结语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依赖,为了实现降低船舶工业的成本及全面信息化,应该加大信息化的投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让船舶工业逐步向信息集成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华.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年03期.

第6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互联网+”形势的不断深化,会计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企事业单位中,不仅能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还能降低成本。“互联网+”形势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并将企事业的会计工作提升到信息化建设上来。在对“互联网+”形势下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一体化问题进行分析期间,要利用相关对策对其积极改善才能发挥其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一体化

一、案例分析

浙江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在重组后,进行了相关体制的完善,并促进了现代化企业的积极构建。该企业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将ERP系统作为主要手段,提升了会计财务工作的一体化运行水平。为了适应企业的规模化结构,浙江中烟ERP系统的实施主要将会计、成本、生产、销售以及预算等管理工作实现了一体化,并在总体上提升了运行的水平。浙江中烟在供应形势下,实现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具有一定特点。如:财务中的存货、成本、固有资产等都实现了业务驱动财务记账,不仅执行的业务行为更真实,核算的数据也更有效。其中,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业务,在数据上并没有出现一定差错,保证了核算工作的全面性,也提高了监督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的运行效率。对于系统来说,它发挥的是集中化管理,维护的主要内容在业务端完成。如果业务驱动情况出现异常,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积极调整就能完成,从而实现了维护手段的简单性。在“互联网+”形势下,烟草工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随着流程、销售的不断增加也体现更多内容,在该趋势下,也会出现财务会计一体化的建设问题,所以,为了提高财务的运行质量,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就要提出有关对策对其积极优化,并从细节做起,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会计一体化运行水平。

二、“互联网+”形势下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一体化建设问题

(一)认识不足

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人员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作为重点,认为会计工作只有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对信息的处理速度才能保证工作的积极完成。但相关的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够,阻碍了企事业单位在“互联网+”形势的有利进步。特别是有些企事业单位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始利用法律制度来解决,从而给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无法准确完成财务信息传输,也增加了更多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二)人员专业结构

在会计信息化实施之前,企事业单位聘用的会计人员对文化程度并没有较高要求,只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就可以,在工作中存在固定的模式。但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条件的,所以,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不仅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知识,还能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实际上,会计人员自身掌握的知识都比较匮乏,从而给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加大了对会计人员的积极培养,但这种培养手段还需要在长期时间内完成,所以,不仅要加大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促进专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形成,还要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安全防范

企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因为处于开放性环境下,无论哪些信息都能被访问。所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更为重要。如:会计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拦截、修改等,就会给企事业单位造成较大危害。并且,会计信息是利用电子符号来代表的,利用磁介质进行传输,对保存环境具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避免其高温、剧烈振动等,还要防止风险性的存在。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硬件,在会计信息建设中,也无法为其提供保障。所以说,我国企事业单位目前还存在网络堵塞、延迟等问题,网络技术也无法实现自身修复,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发展。

三、“互联网+”形势下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一体化建设对策

(一)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特点

“互联网+”形势下的会计信息化特点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存在较大区别。会计信息化具有开放性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使用,一些会计信息在处理期间是利用软件自动生成的,从而使会计资源能够得到及时。同时,会计信息的获得还是利用互联网从企事业单位中采集来的,这些信息具有较大的开放特征,无论在空间、形式以及时间上等都具有多种渠道。会计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利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换和结构,获取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过去发展数据、目前发展数据等,从而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在时间上并没有一定限制,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后,一些信息都是在系统中自动生成的,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丰富性,还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开放性。

(二)提高会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

在“互联网+”形势下,提高会计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能够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企事业单位在具体实施期间,要严格思考、仔细观察,并在投入之前,在获得安全认证下才能购买。而且,还要对软件进行实时更新,因为软件自身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在运行期间存在一些不利行为,就会自动抗拒,从而保证操作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其次,还要为软件增加提示与记录等功能,以实现全过程监督。对于硬件建设,在企事业单位经济允许条件下,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备份储存,从而为硬件提供有效保障。在一定条件下,还需要定期检查一些硬性设备,企事业单位也可以为办公电脑安装一些防毒软件,保证数据在传输期间更安全。提高会计系统软硬建设,不仅促进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共享,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

(三)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企事业单位在建设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实现会计信息化工作,具体上,要将会计信息化发展作为一项工程,因为建设的难度大,利用的资金比较多,所以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同时,企事业单位还要在内部进行积极宣传与教育,并让全部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来。例如:领导可以负责某个专项小组,努力协调各个部门,增加各个资金与资源,实现各个流程的优化改造。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保证人才队伍的优化性,这期间,企事业单位要将管理、会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整合调整,引导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熟练掌握,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业务协同能力,以实现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

综上,在“互联网+”形势下,企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能够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建设。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企事业领导部门不仅要形成新的认识,努力培养专业人才,还要跟上“互联网+”形势下的信息化脚步,这样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带来强大动力。

作者:陈志伟 单位:日照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第7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伴随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原有电力系统中的传统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传统系统已经的某些方面,制约了电力系统的更新与发展。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电力系统操作效率,同时该技术还有效弥补传统电力技术的缺陷,降低人工消耗,减少操作时间,更是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本文通过电气自动化对电力系统给的应用现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技术得以在店里系统中得到有效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能够满足电力系统控制的要求,而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符合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要求,总的说来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电力系统技术形成鲜明对比,信息自动化技术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额自动化水平。并且电力系统搭载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加快数据分析以及逻辑处理的工作效率,并且在电力管理方面也能得到有效的突破。换句话说电气自动化技术满足了电力系统效率提升的需求,更将电气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了一个层次。其次,满足电力系统可靠性需求。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关系下游行业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相关经济利益都与电力系统依赖程度有关系,而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效率,更是在维护与检修方面,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智能化保障。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除能够及时报警之外,更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电力系统运行上做出调整,对于初级电力故障能够做到及时处理。某些程度上降低人工维护消耗,对于电力系统的维护性也得以降低。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引入电力系统,不仅能够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推广,同时也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的需求。

2电力系统的应用现状

电力系统的中的自动化技术是搭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得以有效普及和应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仿真技术,电气自动化中的仿真技术能在日常工作中处理相关数据,同时还能根据于运行数据,模拟相关环境,实现对系统故障、诊断、控制以及运行效率的多重模拟。尤其是在新设备运行测试上,能做到得心应手。其次,电力的智能技术。所谓智能技术,有别于过去简单的故障故障,其功能是能够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非线性以及复杂的操作系统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出具解决办法,关闭或启动相关电力系统设施,从而降低因电力故障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对完善电力系统操作漏洞、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也有帮助。第三、实时动态系统监控,所谓实时动态电力系统的监控,主要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自主智能模拟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随时监控。并对随时收集的动态数据和设备状态级进行即时逻辑分析,从而判断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电力系统中的动态监控技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系统数据实时测量设施、系统数据定位、通信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并通过GPS技术进行数据链接,最终实现监控数据的实时同步互传。该技术不仅能够对电力系统的维护和故障进行随时监测,同时也适应了当前电力系统由稳态化检测向动态化检测转变的目标。为电力系统的安全检测奠定了基础,更使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向前迈进了一步。最后是多项管理技术的合成,新型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将原有电力系统管理、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简化合成,使电力系统相关控制技术进行合成。电力系统的管理、维护、检修等环节的集中合成,实现电力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等等环节得到优化,而且相比传统电力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因相关环节的集中合并,也促使企业成本消耗得到降低。

3电力系统应用电气自动化的趋势

对于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趋势,不仅提升了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水平,更促使电力系统逐步走向智能化,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还不够成熟,部分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智能化,根据现行的电力系统,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发展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监控的闭环式发展,不仅能够从人工维护绩效上得到节约,其电力系统设备功率也能随系统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其次该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的高压转低压等级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电力系统的能量管理向配电管理转变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荣荣,王建新,刘基业,王东博,李立国,王晓东等.解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研究[J].机电信息标准化导刊,2013(30):12-14.

[2]任肖杰,马文献,刘陈东,张文礼,吴小莉,吴晓东等.综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J].工程理论研究,2014(31):32-34.

[3]罗燕丽,闫国营,李小沛,张明娜,郝雪玉等.综述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3(15):94-99.

[4]王建英,王憬瑜,李敬宇,王晓东,王占海等.综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过程浅析及问题措施[J].工程理论研究,2014(31):63-67.

第8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 传统的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由于受到经济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工程技术显得较为单一,因而其技术性不够强,也没有注重其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在传统社会虽然存在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建筑工程,但是它们大多是上流群体创建而成的,无法使这个技术手段普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单一化的特点,在技术手段以及普及范围等方面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准,同样,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在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方面也较多。

2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特点

2.1 建筑功能的多样化

每一栋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和建筑结构形式。每一栋建筑都有正常使用的功能,都具有特殊的文化特点和民族风格。

2.2 建筑行业的固定性和施工单位的流动性

每一栋建筑物都有固定的场所,并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施工单位就不一样了,哪里有工作就要去哪,整体的工作组织具有流动性。施工单位也要根据施工特点,对人力资源进行调动。根据要求分配给每个人任务及工作程序,防止人员混乱和程序混乱。管理人员也要负责任的解决问题,合理安排并充分的利用人力物力,不仅要保证质量和效率还要定期的完成任务。

2.3 建筑施工的综合性

建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涉及的单位,部门也很多,程序比较麻烦,致使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建筑的综合性表现在,建筑施工需要多方面进行合作,多个工作种类同时施工和多个阶段同时进行。施工单位要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并提供齐全的材料和设施,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3 建筑工程施工新方法发展趋势

3.1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其进展主要体现在深基础施工方面,其中又以深基坑和桩基础施工技术为代表。深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都有增大的趋势,例如,国内有的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已经达32m;其支护结构形式也有新发展,例如,国内某些工程已经采用的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桩基础则向更长、截面尺寸更大的方向发展。同时,桩基础也发展出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如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等。

3.2 混凝土和钢筋

其进展主要体现在新材料技术、工业化应用方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黏稠度比较大,泵送起来较为困难,由此发展出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例如,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出口压力达到40MPa,将C120的混凝土泵送至417m的高度。另外,在结构复杂、较密、钢管混凝土等施工空间受限制的工程结构中,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免振捣的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得以发展,并在国内工程内开始使用。

3.3 钢材、混凝土等传统材料的改进

高强度钢材的使用不但有利于节省钢材,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结构安全程度,而且在经济上也有较大优势,国内钢筋的强度价格比有随其等级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以欧洲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地区钢筋的主力级别已达500MPa级,且780MPa级的钢材也在积极推广使用。另外,对钢材抗火和防腐蚀能力的要求促进了耐火耐候钢的发展,其使用可大幅降低涂装成本,并提高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性和耐久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混凝土的高强高性能化成为混凝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它有助于减小结构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提高耐久性,且在经济上有一定优势。

3.4 模板和脚手架工程

其进展主要体现在提升模板技术、提升外脚手架技术、新型模板脚手架技术方面。由于高层/超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为解决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施工工艺,近几年来提升技术有了较快发展,如液压爬升模板技术、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等;同样,提升外脚手架的发展呈现出体系化、多样化、环保化的特点,如钢(铝)框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插接式钢管脚手架、盘销式钢管脚手架等。

4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4.1 精细化

近些年来,为促进建筑技术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也朝向精细化发展。在设备安装与建筑施工技术方面,要求愈加提升。如建筑工程钢结构安装、钢结构焊接等技术,精细化水平日益提升,在新焊接技术方面,在射线检测焊缝、材料与焊接控制,也促进技术水平发展,进而提升焊接管理技术。针对钢结构安装,质量监控技术日益提升,是工程监控吊装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大型工程项目,建筑技术精细化水平日益提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吊点、分散性载荷吊装,建立监控吊装,提升质量控制准度、精度。

4.2 信息化、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广泛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安装实施监控、模拟,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提高建筑安装过程,起着实时控制、监督、校对作用,确保建筑安装质量满足要求。总而言之,在建筑安装工程中,信息化、数字化是其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动态模拟技术,可实时监控安装过程,促进建筑技术朝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进而提升建筑管理水平、监督效率。

4.3 集成化

未来建筑工程技术将会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集成化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将多种工程技术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带给居住者前所未有的便利居住条件。比如建筑安装技术与建筑施工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工程技术综合效益,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水平,满足未来建筑的建造要求,实现人们对未来建筑的居住诉求。

4.4 高技术化的发展趋势

新的技术已经在建筑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得到了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技术促使建筑技术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同步发展,向着运转长久化、功能多样化、操作智能化、结构精致化、驱动电力化为一体的高技术方向发展。技术也向着功能多样化,结构化合高技术方向发展。向这种发展趋势,施工单位应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施工高效化,合理化运转。

4.5 节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水平不断的改善,人们在住宅建筑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能源无限度的使用导致对自然造成很多危害。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进行技术手段的节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从而使得节能建筑得到了良好发展。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不但降低了施工的成本,而且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可循环资源在节能技术中的应用,对建筑工程整体技术的提高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在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就意味着终将会被淘汰。在建筑业也同样如此。传统建筑工程技术在艺术性与功能性方面的单一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了。随着人们居住需求的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集成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精细化发展。而智能化、生态化与绿色化的建筑也必将更受人们青睐,随之产生的建筑工程技术也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岩.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门窗,2012(06).

第9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一、信息化潮流中存在的社会隐患

信息化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在人们信息管理技术不能够完全满足信息涌入的需求时,便会对我们的公安工作埋下诸多隐患。

(一)法律中的漏洞依然存在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中,也没有对各行各业信息的收集、登记、储存和反馈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所以,对于社会之中倒卖个人信息、通过他人的详细信息进行诈骗的等一系列案件一直屡见不鲜。

(二)监管之手无法触及的自由市场

公安机关作为治安信息管控的主阵地,肩负着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的重要职责。但是,面对我国现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公安机关的监管范围远远不能触及某些行业领域的内部,这也就形成了自由市场信息混乱的局面,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公安机关在信息的登记和备案方面日趋被动,少登、漏登和管理真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公安机关日常的治安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三)自由市场无法自束的矛盾格局

在公安机关监管力度无法跟上信息管理的大环境之下,各行业自身也无法约束自己内部信息的整合,在庞大的利益面前,客户信息等重要资料不断外泄或被倒卖,这不仅给行业内部带了巨大的损失,同时降低罪犯的犯罪成本,使治安形势变的更加严峻。

二、公安机关信息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各级公安机关作为当地公安工作管理的组织者,手中掌握了大量关于当地治安、侦查、交通管理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那么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保存,并从中提出有效数据作用于日常的管理工作,这便给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一)上级公安机关信息管理的短板

1.不能形成“管道型”信息模式

上级对于自主的建设、发展有较为深层次的理解,中、上级的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发展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由于整体系统建设难度的存在,使得整体信息化的发展较为落后。所以,慢慢使得上下级的发展有所脱节。本来应成为一体化管道式的管理模式,由于逐渐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上下级之间治安信息的交流有些堵塞,这样大部分的治安信息、治安经验、治安成果就囤积在了中上级机关,使得治安信息管理的构架就存在不完善之处。

2.内部信息机制僵化,没有一套高效、便捷的信息疏通模式,经常易“堵车、囤货”

公安机关内部组织结构相对复杂,与企业“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所以这在公安机关大量信息涌入的背景下,就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堵车”或“信息囤货”。这一方面是与公安机关内部结构设置的矛盾有关;另一方面是公安机关内部信息机制的僵化,没有打通一条高效、便捷的信息疏通渠道,这是公安机关在治安信息管理方面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县级公安机关信息管理的劣势

1.信息跟着管理走

基层公安机关与社会的粘合度相对较高,接触和管理社会治安事务的范围也相对较广,再加之基层单位的警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其监管范围根本无法将职责领域完全涉及。这就形成了,哪些治安问题严重就管哪里,哪方面领导重视就管哪里的现象。对于治安问题相对不突出的领域就放松警惕,走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路子。正是由于管理上的松懈和大意,也就使得在信息收集的薄弱方面出现漏洞甚至空白。造成了治安工作被动化,信息收集简单化的局面。根本无法应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犯罪。

通过上面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基层公安机关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工作完全处于一种简单状态。其主要功能仅仅在于登记违法记录,无法达到事前预警和协助管理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摆脱信息跟着管理走的局面,让治安信息充分的体现出实战价值,形成信息促管理,管理带稳定的新局面。

2.缺乏经验交流,信息管理受阻

就我国当前公安工作发展来看,两级分化较为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安机关在信息管理方面,不论是从理念创新还是技术设备都比欠发达地区领先很多。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某些贫困地区县级公安机关对信息化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形成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欠发达地区的犯罪类型及治安隐患的种类排查还较为单一,没有像沿海城市那种爆发式密集型犯罪的产生。所以,部分地区的县级公安机关就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方案,依然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老套路。但是,当信息化潮流作为一种趋势的时候,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发展,部分县级机关就暴露出了缺乏经验、管理混乱、组织盲目等弊端,这也使得县级公安机关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3.经济要素阻碍警务信息发展

我国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能源支柱型的内陆城市之外,大部分县级城市经济还是相对落后的,它们对于信息处理本身就存在着能力不足,加之经济不够发达。此外,在地理位置、城市规模等条件的制约下,在吸纳警务人才方面相对劣势。所以,其根本无法满足当下警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4.地域矛盾造成治安信息管理的空白

我国东部人口稠密,流动人口较多。但是地域相对狭小,警力也相对密集,对于集中管控的整顿措施还是会略有成效。但对于我国西部的某些县级公安机关,经济基础差、管辖范围广、警员力量弱等诸多问题在治安信息的采集、登记、管理等方面就暴露无遗。有些地区聚居地相对偏远,基本实行自治管理,当地公安机关对于其内部的信息管理相对比较空白。而且,也没有过多的警力对其内部信息进行整合、收集,都是在催促中进行信息的上交,同时对于其内容的审核、更新也相对较慢,这就容易形成治安漏洞,给犯罪份子提供可乘之机。

5.网建不全促使信息共享延迟

综上原因,由于观念、经济、地域等各方原因的影响。致使基层公安机关,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公安机关在网络建设方面一直十分薄弱。当然,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等方面就有了诸多延迟,这就使得公安机关在治安信息方面的发展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公安机关在信息交流方面迟缓、被动、弱势,同时给治安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基层科、所、队对于信息管理的问题(集中于信息收集)

(一)上级信息不通畅、下级信息不采集

正如以上所说,上下级在相关信息的沟通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信息收录的主渠道还在于基层科所队。基层包揽了大部分信息的收集任务,也是上级进行情报数据分析的主要途径。所以,下级与上级信息沟通渠道的信息容量相对较小,同时,基层警力比较薄弱,每日工作量也相对较大,那么下级信息采集的自主性和信息收录的热情都相对大幅降低;这就使得治安信息的收集在基层就不够完备,管理也必然会产生混乱,这无疑是对上级治安信息工作的一种干扰和误导,使得工作重点在制定阶段就产生一定的偏差。

(二)上级不重视、下级不用心

基层治安信息的收录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冗长、形式多样和糙杂化较高等特点,这就使得基层治安信息的使用率被大打折扣。所以,长期以往部分上级机关就会逐渐认为基层信息耗费较多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筛选,而在收益与投入方面又与比例原则相违背,慢慢地就会降低对基层信息的重视程度,转而钟意于更高一级公安机关的信息指导,这就容易造成“被动化”的工作模式。由于上级对基层所收集的信息不够重视,下级也就不再用心考究,使得信息工作发展缓慢。

(三)单警能力不足

1.态度原因

民警不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诚心请其帮助。所以,群众对于如此态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怨言,这就使得在进行信息采集过程中群众的配合程度较低,群众不愿提供部分与治安隐患有关的信息。

2.对已有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不够

由于基层民警自身单警能力的不足,许多基层民警不具有警务实战方面的敏锐洞察力,使得其在治安信息收集或治安数据分析的时候不够彻底、不够全面、不够长远。基层警员能力略显单一,大家都习惯于执行命令而不是分析收集起来的信息。如此机械化的管理工作模式就很难适应当下治安信息管理的需要,这也是在治安信息管理方面略显混乱的原因之一。

四、诸多信息管理漏洞下的连锁反应

(一)单薄的信息管理更加混乱

由于各级以及各区域之间的信息管理都各自为战,这在警务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就是反应慢、协调差、效率低。因为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整体性的公安大信息体系,所以在工作中与之对应的就是信息重叠率高、消耗警力多、投资物力大。这就使得原本就较为单薄的信息管理变得更加混乱,对警务信息的发展也促生出了诸多阻力。

(二)信息泄露增大治安成本

近些年来,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并逐渐发展为社会犯罪的主要类型。而这些犯罪的共同特点就是对于受害人基本信息了如指掌。所以,各方管理的疏漏,导致了诸多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大量泄漏,这无疑增加了公安工作的工作成本。针对信息犯罪,现当下警务活动开展的思路大多为多区域合作、多警种配合、多机关参与的大规模执法活动,虽然这样会收到一些成果,但对于信息犯罪的整体趋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同时,由于此种信息犯罪规模大、面积广、人员多和数额大的这些特点,完全无法靠一个基层单位的警力能够完成,而容易出现信息诈骗的区域大多集中于较小规模的城镇或偏远落后的农村,因为此种地域的百姓犯罪阅历较浅,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当受害人来报案时,基层单位对于零散小案人手不足,对于大型案件又无力破获只能上报上级机关,但上级机关也只能做到以定期打击、专项行动等方式来缓解此类现象。这便使得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给公安机关的公信力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给原本就警力缺乏的基层单位带来了巨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