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缓解老龄化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属于一种公益性的保险项目,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现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我国在上世纪后期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老龄化的影响下,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是以人口老龄化为前提,对我国现如今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抚养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面临着来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1世纪在人口问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对于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预期的寿命不断得到延长,使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方面不断上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人口老龄化。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10%;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7%。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0.3%,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属于“老年型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学者都进行了预测,其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要分为具体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在1999-2010年,属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器,人口老龄化平均每年要增长0.1%;第二个阶段是在2010-2040年,属于高速期,人口老龄化每年增长0.4%,第三个阶段是在2040-2060年,属于减速期,这时候的人口老龄化则每年下降0.1%;第四个阶段是在2060年以后,属于稳定期,老龄化人口将停止增长,基本稳定下来。基本总结出来,有以下两个结论:1.在未来的5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总体来说属于发展阶段,而到2060年以后,则逐渐开始稳定下来。2.我国老年人的具体人口巨大,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分析
(一)统筹全民,对标准进行平均
首先在农村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为我国农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单纯通过宣传的方式是不够的,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农民还是不够馥郁,所以有关于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将具体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进行结合,形成健全的养老保险政策。在我国全国地区建立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是全国的居民都可以参与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使缴费比例和缴费方式以及结算方法进行统一,对于各种养老保险的难题进行解决,将各种人群的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不断进行统一,对于保险的政策和保险的账户进行统一,使各个层次的人群都可以不受到身份的限制。
(二)加强资金管理
在立法的角度上,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的管理要明确,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法律的保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建立具体的管理部门,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占用,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的收入以及支出过程要不断进行透明化,使其得到充分的监督,实现资金的健康运作。要将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尽快的实施,将投资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的具体途径要不断得到创新,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国情,对于银行利息和国债等方面的低收入投资要尽量减少,可以更多的尝试股票投资,将国家的政策扶持项目作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还可以对于以政府角度发行的保险基金二购买的利率较高的债券多尝试一些,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三)将退休年龄进行调整
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那么我国从业人员的比例就会有效的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进行缓解,将我国的年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采用鼓励性或者阶段性的方法,使我国退休年龄得到提高,对于那些有技术或者能力较强的人眼,要鼓励他们申请延迟退休,与此同时将养老政策适当的进行调整,规定退休越晚的人员就会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样人们就会主动自愿的去延迟退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可以采取每三年提高一岁的方式,这样,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冲击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主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其具体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使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冲击不断进行缓解。
作者:杨波 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房屋征收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汪伟.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金融研究,2012,10:29-45.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社区综合护理;方法;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20-01
国际上认为,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于10%、超过65岁是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于7%,国家出现两者其一都被称作老龄化社会。2009年底统计: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8.5%,达1.13亿之多[1]。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不可避免,给我国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健康老龄化即在自然老化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生物性老化(身体机能受损)和社会性老化(社会参与能力退化)延迟发展。健康老龄化不仅仅指老年人身体的健康,还应该包括提高老年人在生活质量,涵盖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两个方面。健康老龄化的提出无论是对国民健康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是意义重大。我中心通过对4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加入社区护理综合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护理中心住院部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接受护理的老年糖尿病病人80例,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结构为55-85岁,平均年龄为61岁;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患者的年龄、病情、非药物治疗、性别和FBG、2hBG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以此为基础,增加健康教育、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缓解情绪 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与患者聊聊心事,对患者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多与患者沟通,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缓解患者的情绪。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患者不正确的心理状态进行纠正。利用一些安静的环境和舒缓的音乐协助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让患者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下接受治疗以及护理。
1.2.2 加强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让患者了解这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教会患者使用一些常规的检查和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让患者在医务人员后再进行自检,消除患者心理的疑虑,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放松。
1.2.3 家属配合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也要请患者的家属协助义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因为患者毕竟与其家属熟悉,在进行相关心理护理时,其从内心里容易接受。要提醒患者的家属,一定要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充足的支持,另外还要与患者多谈谈心,与患者多散散步,通过交心的方式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3]。
1.2.4 自我调整 护理人员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但是,在护理时自我调整却是每一个患者都必须具备的,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医务人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患者排解心理的压抑,例如:听音乐、看电视、主动聊天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使患者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自我调整的目的。
1.3 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选取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P
2 结 果
实施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后发现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 论
社区老年人护理即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重点是老年人。为老年进行周到的护理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社区服务工作,并且发展较快。社区护理工作着重根据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为老年人解决具体的躯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因为老龄化引起的医疗护理需求剧增等问题,意义重大。将治疗、教育及康复三个方面合为一体进行考虑,在健康及预防方面均发挥作用。
人口老龄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以老年人身心健康为目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并保持老年人生存质量,实现我国人口的健康老龄化。在护理领域健康老龄化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保健事业不断进步,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也将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致力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实现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黄艳君.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04).
[2] 张彩花,张红秋,慕晓芳,等.社区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工作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01.12,16(21):9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聚类分析;分层抽样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在19世纪中期最先出现在发达地区,这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出生率下降,实现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7%,自此之后,该比值一直高于7%,截止2014年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13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0.06%。预计到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25%(CaiandWang,2005),而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14%,未来20-4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张文范,2002)。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与出生率的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对集中的记录进行分类,由聚类分析工具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进行分组或聚类,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聚类的目标是将数据聚集成类,使得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这与抽样技术中以使得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进行分层的原则是一致的。
本文首先利用1995-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数据做趋势图
图1
图22014年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
由图1可以看出,1995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1995年到2010年从17.12%下降到11.9%,就2010年之后稍微上涨一点点,这于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但是总体来讲,出生率较之前还是很低;而同时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比较平缓,但是还是在上升,这于中国这些年的经济的崛起有关,国家发展迅速,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而且也看到老年抚养比也是一直上升的,幅度也比较大,从1995年的9.2%上涨到13.7%,这也表示中国老年化程度的加深。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是31个省份中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为5.49%,重庆位居31个省份的第一位,老年人口比高达14.12%,从数据来看,2014年未进入老龄化,而重庆已经远远超出了7%的标准,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分析这种差异程度及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中国31个省份由于区位、资源条件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同样,老龄化程度也是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方法中的系统聚类法,选取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及各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运用SPSS软件,对各省份进行聚类分析。
因为数据量纲不同将影响聚类分析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无量纲处理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指标类型中有“极大型”、“极小型”、“居中型”和“区间型”指标。通过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份分成5类,具体如表1
由于本文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即每层中的抽样都独立地按照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设总体均值的简单估计为^st,对于分层随机抽样
^st=∑Lh=1Whh=1N∑Lh=1Nhh
V(^st)=∑Lh=1W2h1-fhnhs2h
通过上述公式,得出下列结果:
^st=9.50%
V(^st)=0.00000176
该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利用国家公布的数据:2014年年末总人口13678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36782万人,得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06%,两者相差0.56%。
如果直接将3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数据直接地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即
^==1n∑ni=1yi
V()=1n-1∑ni=1(yi-)2
则结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9.56%,这样计算的方差为0.00039。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的均值比较接近,但是分层抽样的方差明显小很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聚类分析与分层抽样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抽样的估计效率,这对于一些大型调查,例如全国型调查,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估计的精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最后一类老年人口比重为6.78%之外,其余四类都高于7%,最高一类竟达到14.6%;另外,受各地区经济差异影响,我国31个省市间的老龄化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就要求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从而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促使国家更和谐地发展。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问题越严重;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比非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低。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2
劳动力是经济生产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改革开发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规模的持续扩大。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也将对未来劳动力供给量产生影响。而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受教育年限延长、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退休年龄延迟等新的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口老龄化这一人口新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学者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阎坤[1]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赵喜顺[2]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首先通过设计不同的劳动参与率变动假设,一方面保持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另一方面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进行预测,并结合2010-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预测。其次,通过设计不同的政策方案(维持现行退休政策方案;根据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方案)将延迟退休政策纳入预测过程,探讨了不同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模型与数据
1.劳动参与率模型
本文根据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模型,在王金营建立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基础上加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模型逻辑结构如下:首先对年龄别劳动参与率进行logit转换:
其中ls(x) 表示以基期劳动参与率的基准,本文以1990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作为基准; Ys(x)为基准的logit转换值;lt(x)(本文考察时期t=1990、1995、2000、2005、2010),分别为t年份的年龄别劳动参与率,YtYxY为t年份的劳动参与率的logit转换值。
YtYxY与YSYxY之间呈线性关系:
其中μ为随机误差项;α(t)、β(t) 是与时间有关的待估参数,会随年份t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预测α(t)Iβ(t)的变动趋势,继而可以按照公式3预测得到未来分性别的 ls(x) 。
2.劳动力供给预测方法
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产生影响,进而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本文参考彭秀健[3]的年龄结构分解方法,将总的劳动参与率分解为年龄结构因素、分年龄劳动参与率两个因素。有效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于分年龄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以及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
其中,PRt为t _()_D_DPRi,t用来表示t年年龄组i的劳动参与率,通常把15~64岁之间人口视为劳动年龄人口;Si,t为t年年龄组i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份额,Lt为t年劳动力数量,WPt是t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3.数据来源
(1)未来劳动人口预测数据:结合目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现行政策中放宽独生子女生育二孩的政策变动现实,采用香港科技大学马忠东[4]等人研究中关于未来人口预测与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方案中方案II的预测结果。(2)劳动参与率数据:数据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年、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和从业人员、失业人员数据①。
二、多方案下劳动力供给的预测
方案一:单纯考察“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因素
为明显突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变动趋势的影响,本文将对单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效应”对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作为预测模式下劳动参与率变动趋势的对比。具体处理方式如下,本文中以5岁为单位将劳动年龄(l5-64岁)人口划分成10个年龄组(i=1,2,…,10)。式(3)表示总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是分年龄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或者分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份额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构成变化的结果。我们将后者的影响称为“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暂时不考虑分年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只分析人口构成影响。
假定2010-2050年间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维持在2010年水平保持不变,均为 RPt,2010,只考察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总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指的是在分年龄、分性别劳动参与率保持在2010年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t年可观察到的总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构成变化(人口老龄化)对总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预测结果:根据方案一,有效劳动力数量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由于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中25-44岁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而45-64岁的相对高龄劳动年龄人口占的比重又逐渐升高,即使未来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保持2010年的水平不变,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也会引起总和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2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换言之,如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即使保持不变,而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则未来的劳动力人口也会减少。
方案二:基于劳动参与率模型预测的劳动参与率数据,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考虑健康水平的提高,假设男女退休年龄按照2014年国家关于渐进式退休政策的信息,自2016年起,男、女退休年龄每2年延迟1岁,直至退休年龄达到65岁为止;同时参考2000年日本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对未来40年内中国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做出预测:当当年退休年龄未达到65岁时,每间隔10年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将延续上一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每间隔5年的劳动参与率水平根据间隔10年的劳动参与率采用插值法求出;当当年退休年龄达到65岁时,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直接延续上一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但略有下降,下降幅度约为10%。
方案三:基于劳动参与率模型预测数据,保持现行退休年龄政策;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2010-205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方案二、三中显示的中国总劳动力供给在2010年之后都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方案二、方案三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其一在于尽管方案二、三劳动供给总量变动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但方案二劳动供给量在每一时点都高于方案三条件下,说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下行的效果;其二在于方案二中起始于2016年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于2030年后才逐步显现出来,但效果比较有限,并且2040年之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逐渐减小。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不管是方案二或者方案三,在2030年后劳动供给量的变动趋势相似且总量差别不大,可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劳动力总供给逐渐减少的趋势。
三、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劳动力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通过设计多种方案,将不同政策变量纳入预测过程,并结合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倾向于减少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的趋势。
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红利进一步缩小,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都预示着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制度安排面临新的课题。从文中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可以延缓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速度,从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劳动参与率较低的是50-64 岁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本文也通过多方案对比,发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男性55-59岁、60-64岁劳动人口,女性50-54岁、55-59岁、60-64岁劳动人口的参与率产生明显冲击,并且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执行时间愈久,政策效应越明显。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对于挖掘劳动供给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着力于延缓劳动力数量减少趋势的政策举措,应重视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同时通过清除劳动力流动藩篱、完善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1995年、2005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参考文献:
[1]阎坤.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Z].中国人口年鉴, 1997.
[2]赵喜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发展老年产业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01).
[3]彭秀建.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
广场舞作为“中国式健身”的代表,可以说是当前这一特殊时期催生的:一方面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很多老年人退休在家;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区缺少居民健身场所。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所以广场舞在国内火了起来,这种一块空地、一个扩音器、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跳起来的健身方式深受老年人喜爱。现如今,老年人广场舞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在很多小区楼下都可以看到一群老年人随着动感的音乐舞动。
老年人在一起跳广场舞,既能交流感情又能锻炼身体,本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热闹,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节奏感强的广场舞曲,比如小区内有的老人喜欢静、有的夜班族下班之后需要休息、有的学生需要在家里安静地写作业等。因此,笔者认为,广场舞虽好,但也应当有个度,一是时间上不能影响别人的工作和休息;二是空间上不能过于集中在居民区和办公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年人有跳广场舞的权利,但同时也不能侵犯别人享受安静的权利。所以“广场舞大妈被泼粪”事件其实是两种权利博弈下产生的矛盾,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尴尬。广场舞大妈们也认识到自己会给邻居带来干扰,但是在健身项目单一、缺少健身场地的条件下,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换言之,在小区楼下跳广场舞,其实是广场舞大妈的无奈之举。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广场舞大妈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锻炼场所紧缺的城市,老年人应当去哪里健身?“跳广场舞被泼粪”或许只是个案,但是“广场舞大妈”这一现象却不容忽视。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小区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城市内配套的公共娱乐和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户外锻炼和公共娱乐及消遣需要,一部分居民只能把公共小区当成文化广场使用。然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的十年内,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怎么办?
为了和谐邻里关系,大家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热衷于广场舞的大妈们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听取别人意见,改换一下时间、地点,调小音量,不能只顾自己而招致别人反感,导致彼此不快。《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草案)中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在毗邻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公园、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不得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如果每个城市都施行这一规定的话,由广场舞引发的冲突可能会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能让小区的业主们来买单,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政府部门和城市管理者们,充分考虑当前老龄化加剧的形势,适当地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使老年人真正的老有所乐,才是化解广场舞大妈尴尬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贵州省;老龄化;消费
一、引言
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01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占总人口的7.1%,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省份,在2003年老龄人口达到28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9%,也宣告贵州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发展经济和推动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贵州省居民消费水平环比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在102,表明我省的消费水平发展有所放缓。本文将贵州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居民消费水平建立联结,采取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消费理论,解释了影响消费的决定因素就是家户的收入,并且用传统公式C=a+by表示了短期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会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使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实现效用最大化。保罗(2005)使用了多个亚洲国家的动态面板数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有负的影响,对居民的消费也有负的影响。Hock(2006)提出了一个动态的人口年龄结构代际转移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研究,求出最适合的生育率,使得年龄在长远之内达到稳定状态,居民的平均消费能力最大化。中国人民银行研究课题组(1999)研究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显示,储蓄与居民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抚养比与储蓄呈现负的相关关系。付立春(2011)研究发现我国长期的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导致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政策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根据查阅文献可知,老龄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以及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消费水平有所影响。因此本文根据四者关系提出以下假设。H1: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有负面影;H2:少儿人口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正面影响;H3: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正面影响。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贵州居民的消费水平。
2. 解释变量选取: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65 岁以上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老龄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抚养比是指0-14岁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老龄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居民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个人财产。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消费价格指数(1995年为100)。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模型建设及实证结果
为了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贵州省居民消费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μi
式中y表示贵州居民消费水平;β1、β2、β3分别表示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以及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μi 为随机干扰项。根据整理的数据以及模型,在spss20.0中整理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回归方程为:y=-7510.177-0.183x1+0.228x2+1.356x3。模型中调整R方等于0.995,非常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DW=1.678,比较接近于2,F统计量的概率近似于0, t 统计量概率都在5%以下,同时,x1~x3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3.528、7.753、9.762,均未超过10,因此,三个解释变量共线性的程度较低。
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口抚养比系数是负的,说明随着贵州省老年人口的增多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有负向影响。老年群体在在退休后,无法创造社会价值,只能依靠退休工资或过去的储蓄、子女的抚养以及政府的补贴生活,这导致老年群体消费水平降低。而少儿抚养比的系数是正的,少儿人口的增多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有正向影响。婴幼儿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只能依靠家庭的抚养,家庭中在孩子身上的花销占比增大,从而刺激消费。最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是正的,毫无疑问,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相关建议
1. 适当提高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贵州省的老龄人口是稳步上升的,对贵州省居民消费水平有负向影响。从凯恩斯消费理论来看,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想刺激我省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政府应提高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保证老年群体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同时,还应该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上的顾虑和心理压力减轻,从而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消费。
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省的人口老龄化相比全国来看推迟一些,但是也必须重视其带来的影响。我省应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逐步发展相关的银发产业。既可以丰富老年群体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减轻家庭中年轻人无法兼顾照顾老人和工作的问题,还可以引导老龄人口不再进行过度的储蓄,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3. 增加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机会。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和设施都有所提升,人均寿命也在不断上升。鉴于这个原因,很多城镇的老人退休后身体依然健康,他们依然想继续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且减轻独生子女的负担。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增加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机会。缓解部分老龄人口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
1 政治部同和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2 广东省军区白云山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 要】据《经济日报》报道,截止到2014 年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 亿,超过人口总数的15.5%。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维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从而给出相应的对策,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 老年人;生活质量;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在发展中国家60 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据《经济日报》报道,截止到2014 年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 亿,超过人口总数的15.5%。 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老龄化问题不仅来得早,而且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意味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未来20 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3% 的速度递增,到2020 年将达到2.4 亿,占总人口的16% 左右,据国家老龄办预测,到2053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接近35%.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既表现为老年人生命的延长,更是生活质量的提高[1]。维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2]。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内社会各界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
1 老龄化问题
1.1 生理原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适应性以及活动能力降低,健康状况不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我国疾病谱已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模式转变,而且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老年人慢性病的不断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加重了日常生活的负担。
1.2 生活保障
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三大支柱上,即: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离退休金。虽然这种构成在今后一段时期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个来源的比重可能会此消彼长[3]。
2 解决对策
2.1 从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和便利消费两个方面保障老年人的经济生活质量
稳定收入方面:有关部门应设定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警戒线,调整最低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普遍较低已是不争事实,有必要加大力度重点改善,在每年调整养老金时要有较大力度的倾斜,切实改变他们的养老金现状, 对极少数特困老年人(几乎都没有基本养老金),给予更多的关怀。
便利消费方面: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向老人提供价廉质优、简易方便的全方位生活消费渠道;改善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尤其要在文化、旅游等方面开拓适合老年人消费的新领域;开放更多便捷、优惠的老年人消费场所(甚至免费场所)和消费项目,如老人超市、老人食堂等。
2.2 关注老年人健康
一是全力关注老年人慢性病问题。通过降低治疗老年慢性病药物的费用、医疗部门为老年人治疗慢性病提供各种方便和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等等。二是强化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增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改进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三是拓展老年“家庭”医疗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的慢病可以在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解决。
2.3 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是居住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周边环境;四是家庭环境。
2.4 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目前,老年人还存在“安度晚年、苦度光阴”的现象,精神寂寞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一是要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社区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建议建立社区老年人兴趣爱好协会,以推动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对因离退休产生老而无用的老年人,引导其摆正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二是重视维护老年人的基本权益。老年人基本权益的维护,有赖于社会的共识,更基于老年事业相关部门的精心策划,特别是在法律层面上的支持,所以为老年人服务的法律咨询和法律维权应该更加普及。三是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加强对老年人心理障碍的疏导。积极倡导和组织老年人开展交友活动,减轻老年人孤独、失落、恐慌、惧死等不良精神状态。
3 小结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须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当前老年人服务的战略重点。总之,老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关心。进入21 世纪前期,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关系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吸收了很多新观念,对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有了更迫切的追求,因此营造良好的养老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健康老龄化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刘纯艳. 社区护理学[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0.
甘肃地处西北,农村人口数量占全省人口总数比例较大。而受教育程度低的普遍都是农村人口,所以就从生孩子的数量(孩次)和受教育程度上看一组数据(假定孩子的成活率为100%)。六普数据显示,随着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升高,生育子女的绝对数量在逐渐减少,生育一孩所占比率是上升的,二孩和三孩所占比率是下降的。同时可以明显看出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人们由于观念、经济情况等原因,生育意愿对于孩次大的情况比较多,这样就会增加人口压力。与此同时人均资源占有量就相应减少,从而会对教育规模、结构的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生育水平和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生育水平影响人均教育资源。家庭规模大、孩子多的话,由于经济问题往往会有孩子辍学在家,直接影响受教育程度。其次,生育水平对于人口控制会影响教育规模。人口控制使学龄人口规模缩小,特别是小学学龄人口大幅减少,缓解了教育压力。最后,生育水平影响教育结构和布局。由于农村人口出生减少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农村地区学校大量撤销、合并,教育资源向城镇、城郊、新城区集中。总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教育事业发展,使人口素质快速提高,甘肃省文盲半文盲率由1982年的32.42%降至2010年的8.69%。还对改善人们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降低生育率,抑制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兰州市人口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分析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表3为兰州市各县(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基本健康”的情况表中未呈现)。总体来看兰州市老年人口所占的人口总数比例很小,而且健康情况良好,生活不能自理人口的比率很低,这可以看作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问题并没有给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施加太大的压力。
除了健康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还对传统养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情况也值得我们关注。表4为兰州市各县(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化相对较高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其次是家庭其他人员供养。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在我国的财政支出里占很大一部分,并且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无疑会对此带来严重压力。其次,从家庭其他人员供养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所担负的为老年人提供传统的照顾和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全面责任正在削弱,这表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挑战。从表4可看出,在经济压力很大的今天,家庭其他人员除了自身的生存外,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或者能力对老年人提供赡养的义务和责任。面对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的老龄化问题,我们面临非常艰巨的挑战,要时刻保持对生育水平和老龄化问题之间关系的警觉性,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兰州市人口生育水平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分析
80年代以前兰州市以工业性的人口迁移活动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兰州市的人口迁移流动却出现了新的特征。如果将以往的工业性移民活动当作带有计划性特色的政府指令,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就清晰地显示了自发的市场经济型特征。人口迁移流动虽说能刺激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负担,直接扩大了城市人口集聚规模,并引发出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为此,必须稳妥慎重地确定合理的人口迁移变动规模。
关于老龄化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四个主要的潜在影响渠道:消费结构、劳动力市场、资本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其机制可以用图1表示。
(一)消费结构
不同年龄阶段消费主体的需求结构、需求数量不尽相同,因而人口结构变化必然会通过消费主体的需求变化表现出来。当老龄化程度加深时,老龄人口相对增长,而青年人口相对减少,这时,面向婴幼儿、青少年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会逐渐萎缩,而面对老年人口的则会增多。老龄人口往往不倾向于消费那些价格昂贵的“奢侈品”或时尚品,而是更多地偏好类似健康、养生和医疗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这意味着针对第一、二产业的物质性商品需求可能会相对减少,而针对老龄人口服务的“银发产业”会成为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动力。
(二)劳动力市场
从劳动力市场的数量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减少经济中适龄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相对短缺。而从劳动力的质量看,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学习能力下降,因而工作技能相对老化。老龄劳动力也不适应体力消耗大、节奏快的生产模式,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有所降低。为了适应这种适龄劳动人口年龄逐渐变大的特点,劳动支出中脑力劳动所占比重应超过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这一特征意味着产业结构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
(三)资本供给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人口进入老年时期后,消费相应地从花费现在的收入转向消耗过去积累的财富。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国民收入中的资本积累。这个资本减少的变化量如果体现在各个产业之中,对资本投入更加敏感的产业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对资本投入较为不敏感的产业受到的影响则较小,结果就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资本供给的减少对资本集约型、技术集约型的产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而农业、食品业和纺织业等劳动集约型的产业,对资金依赖的较小,受到的影响较小。
(四)全要素生产率
关于老龄化社会下生产率的演变,有人认为资本-劳动比会下降,所以老龄化会阻碍生产率的增长。然而,目前并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明老龄化一定会对劳动生产率带来负面的影响。生产率并非只取决于资本、劳动,还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如果经济体是一个进步的,并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社会,那么即使年长型劳动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但是他们在志愿服务、经验提供、社交人脉拓展等其他方面也会对生产有着重要的贡献,这种对产出的贡献值并非单纯的资本和劳动输出,更像是对劳动力这种要素潜力的深层发掘。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一)模型与指标选取
为了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计量基准模型:(1)其中,i、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n为三次产业;Ynit和Yni,t-1分别代表地区i在t和t-1时刻的各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Yf、Ys、Yt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Xit是一个K×1的向量,包含了一组其他控制变量。agingit代表人口老龄化程度,β2为我们关心的待估系数。Dit代表地区效应,uit为随机误差项。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检验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而非研究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参照以往研究,本文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产业结构的变量,具体如下:人均经济总量(AGDP):用于考察经济增长水平,根据Chenery和Syrquin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推导,产业结构演变模型中主要以人口和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本文沿袭其对数结构,在模型中引入人均GDP(agdp)及其平方项(sqragdp)。物资资本(inv):用于衡量物资资本投资的比重,本文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作为变量。人力资本(edu):用于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本文采取教育经费法来衡量,教育经费指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经济开放程度(tr):用于衡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文使用各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变量。技术进步(nova):用于考察技术能力和研发创新,本文使用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来衡量。政府政策行为(gov):用于考察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采用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衡量指标:用于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关于这一指标的衡量,大多数研究者均选取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如巴曙松和王群(2009)、卢万青和袁申国(2009)、王文斌(2009)、黄先军和曹家和(2011)等;也有部分研究者选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来衡量,如杜金岷和廖俭(2008)。考虑到前者能更好地体现三次产业结构,且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较大,本文采用三次产业的总产值与地区GDP的比值来作为变量,分别用Yf、Ys和Yt来表示。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作为本文研究核心的解释变量,共由两组工具变量来衡量,大部分研究者是从人口结构或者人口红利的角度出发,一般选取抚养比作为衡量指标,为了指标选取的广泛合适性,本文以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老龄人口占劳动力的比重(即老年抚养比)作为变量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用age和odr表示。
(二)数据使用
按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该国家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即我国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本文选取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年以来常用人口数据集》以及各地区历年的统计年鉴。
(三)估计方法与结果
为了消除本模型中的非观测性地区效应Dit的影响,对上式进行一阶差分后,可得:(2)上式中,滞后的被解释变量的一阶差分项Ynit与误差项的差分uit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而模型中可能存在内生性的问题,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法可能会产生有偏估计。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如何处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而这正是本文采用GMM估计的动机。根据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一阶差分广义矩(DIFF-GMM)思路,将式(2)中的解释变量的滞后阶作为差分方程中相应变量的工具变量来获得参数估计结果,但由于这种方法所采用的滞后阶工具变量与方程中差分项内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容易导致弱工具变量问题的出现。基于此,本文同时采用了Arellano和Bond(1995)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的所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通过增加新的有效工具变量来解决弱工具变量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将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作为一个方程系统进行GMM估计,并将内生变量的差分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中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从而保证了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相关,但不与随机误差项相关,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变量。由于综合利用了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的进行回归,系统GMM比差分GMM估计法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不仅可以提高估计的效率,也更能控制内生性。
三、实证结果分析
广义矩估计量的一致性依赖于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主要包含两类(Arellano和Bond,1995;Blundell和Bond,1998),Hansen检验用于检验估计过程之中是否存在过度识别约束,原假设是模型中工具变量的选取是有效的;而残差自相关检验则用于检验残差项在差分回归和差分、水平方程系统回归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原假设是不存在序列相关,残差项可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但必须二阶序列无关。从检验结果来看,表1与表2中Hansen和AR(2)检验值的伴随概率均在0.05以上,说明应该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本文所采用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可以看到,以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age)和老年抚养比(odr)作为工具变量的两次回归测量结果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二者均给出了相似的结论。我们发现,从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均有着显著影响,人口老龄化变量与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比第二产业小;而人口老龄化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呈现正相关性。另外,关于本文控制的其他解释变量,研究发现人力资本(edu)、技术进步(nova)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影响较小,人均经济总量(agdp)的提高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均有显著的影响,且均呈现出正相关性。物资资本(inv)与第一、三产值比重呈现负相关性,而与第二产业有正相关关系;进出口总额比重(tr)和政府消费支出比重(gov)与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正相关性,而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有着正相关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