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堂的教学要讲究实效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的是“得意忘形”。
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授教学、网页教学、模拟教学等。“意”可理解为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得到对自己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得到包括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的定位是必须“意”而不是“形”,应该是“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而绝不是“得形忘意”。
课堂教学时要实现“得意忘形”的理想结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次登上“得象忘形”“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等几个台阶。如知识的传授,应依次经历如下三个台阶:首先,摆脱有关知识所承载的客观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刺激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最后,把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避虚就实”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等教学实践中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定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氛围吗?难道说学生在常规课中安静、认真地听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不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吗?其实对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在于表面形式的“活”与“死”,而在于它到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什么有益的东西。
课堂氛围不同于教学形式的营造,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采用宽容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个体需求无拘束地发展思维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进行,又能让学生按照外在的某种需要发展。在各类比赛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因教师宽容有余而控制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过分活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东西并不多;而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常规课堂中,则由于控制有余而宽容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在压抑的心态下,学生真正能够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得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同样不多。
笔者认为,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真谛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在于是“活”还是“死”,而应该在于是“实”还是“虚”。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形式,如果不能使学生自身个性得到发展,无法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因素,都是虚的。而学生若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即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从外部资源中找到有益自己发展的因素为自己所用,那就是实的。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
关键词:大班额;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26-01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组织课堂结构、善于进行教学引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爱表现。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老师就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相信自己,做到“三大”,即大声回答问题、大胆指出别人的错误、大方说出自己的见解。长期的训练,使得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大胆纠错的好习惯,学生们经常能指出老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的一些失误,发现课本与练习册中错印的篇幅,发明一些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意见相左时还能积极地与其它小组开展辩论。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学会了辨别、思考和批判,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领会别人一些独特的见解,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二、改善课堂的时空结构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学场地也是固定的,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里面使大班额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善课堂的时空结构,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其中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大班额由于学生众多,加上学生自制力较差,因此组织教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心理特点,我将学生按优中差搭配,每4人分一组,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的竞赛作为催化剂,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既激起了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又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长期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在每个小组中,组织学生定期竞选组长,主要负责全组学习各个方面的工作,如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课后组长还可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机会,得以面对面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能对照自己的练习情况或纠正别人、或改进自己的解法,表现突出者,还能竞选上组长。而教师可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提示,或加入某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得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弥补了大班额教学的局限性。
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由于教学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往往会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索然无味,所以老师经常鼓励他们在掌握好所学知识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或练习课自学相关知识,教师只是在其困惑时予以指导。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或在教室后面自己看书做题,或到办公室分组交流。课后再针对他们不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指导,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质疑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中由于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会展现出不同的学习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组织分层教育。比如有的教师就与学生平等对话后协商决定,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学困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对照,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用心体会优生解法的算理;而练习课与复习课则让学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优生和中等生加以补充、修正。作业也分几个层次,除了课本上的习题外,另设几道稍加难度的附加题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做不会挨批评,但做对了就在全班表扬,并可以当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算法。这样安排,既照顾了优生急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心情,同时也使得学困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生之间互相体谅,共同进步。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更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说明教师的责任由以前的“教”转变为“教学生学”。作为英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为学生积极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新编写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好的听说读写方面学习训练内容,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先培养英语语感,培养兴趣等。现将我个人这些年的教学感受及反思写出来,与各位进行交流分享。
一、课前3分钟~10分钟用英文与学生自由对话,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增强师生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每堂课开课之前,我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两个环节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及阅读能力。首先,课前3分钟~5分钟自由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言,其中有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英语名著翻译片断、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等。通过这个环节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兴奋之情。其次,课前3分钟~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并导入新课。我会就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采取师生问答、分组问答等等形式进行复习,并顺其自然地把新课程教学内容导出,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衔接感,并不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顺利地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习、复习、再复习,对英语课进行复习时要做到有系统、有针对性。
二、课堂上尽可能采用英语教学,加强学生语感方面的培养,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景,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评价,鼓励他们去大胆对话
我在日常授课时尽可能采用英语,对于我接手的新生,我会从最初简单的短语、句子、日常英语开始,让他们尽可能听懂我在说什么,以后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渐地适应我的英语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日常注重学生英文语感的培养,加强阅读的训练,教材中的生词、句型与整篇文章都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加强阅读情景的创设,朗读时标出句子的重音,将朗读的不同情感融入到不同的英文课文中。同样,重音的游离,不同的语调,都体现了说话者心理活动状态。通过培养训练,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能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语音、语调与朗读的重、弱读,也会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不能忽视,要将学生们的参与度与教学评价得失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杆。因此,学生们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归纳,英语老师要多多激励表扬,非常热情去支持帮助他们,并及时准确地处理获得的相关信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若时间还充裕,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问题上,比如谓语动词的变化,英语习惯性的表达,人称在特定情形下的变化等等,进行总结归纳,让他们有所收获。 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可有助于及时自我反省,正确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小测验,师生问答、口头表达自己的学习表现,书面写出自己的心理及想法等等。此外,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听说氛围
幻灯片、照片、实物、图画等是我们日常进行英语教学时经常用到的直观教具。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发动学生和我们老师一起制作教具。比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可以发动他们自己做一些字母卡片,可以让他们用这些小卡片做一些相关的游戏等,对他们的英语听说方面进行训练。此外,对于日常的一些对话、单词都可以做成一些简单的教具、道具,方便同学们进行学习、巩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充分利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及趣味性。比如,在教The weather Forecast一课时,我准备了一段央视的天气预报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同学生们听着这动听的音乐,以及天气预报变化的屏幕及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都非常高兴,并纷纷参与讨论,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天气预报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在欢愉轻松的课堂上进行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学习
以下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对“对有效组织职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再认识”的看法和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运用激励策略,培养自学效率
有效教学艺术是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的关键,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永恒的追求。因为,有效教学艺术能及时鼓励学习和肯定学生学习数学成绩,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而有效激励策略能给同学们提供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紧张而愉快地学习,深刻地去理解数学知识,并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从而增加同学们学习数学的潜能。当然,我们要采用多元方法,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情感,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他们之间进行充分地互相研讨,进而进行民主、和谐、理智讨论地数学问题,达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诱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努力调动学生各种学习因素,让职高学生去叩开求知的大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其次,引导学生应捕捉最佳时机,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使他们在自主研究、操作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探索直线系和曲线系”的问题教学中,思维不灵活的学生,他们很难理解这些问题,更谈不上应用,只能借助于反复的计算,而这又势必导致他们产生学习上厌倦情绪。为了培养自学效率,运用激励策略,让学生直接使用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他们会提出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很快就能解决与交点相关的若干问题,那么思维灵活的学生,就能得心应手,并兴趣盎然,思维更加活跃。当然,我们教师还应提倡百家争鸣,让同学们尽情想象,创新思维。
二、注重设疑方式,增强自主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践也证明,疑最能激发学生去探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促进学生探索问题的潜能,也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此外,设疑还能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激疑,能有效地使同学们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去自主探索,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而疑又能引发同学们的想象与联想,激活他们灵活思维,唤起他们的比较与判断,启迪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归纳、总结和充实新知识。
例如:在探索复习解不等式教学中,为了增强自主探索,注重设疑方式,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不等式t2-3t+2/(t2-2t-3)
三、巧用刺激策略,培养探究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一切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合理设计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刺激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断推敲,找出最优方案,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精力探索学习数学,培养了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深化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广阔思维,实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悬念、惊诧、幽默、欣喜等,有效地触动同学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探究数学热情,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抓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或关键词,巧妙地设计新颖而富于有趣的思考问题,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们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而使他们跳出较差的学习状态,以便最佳地汲取知识,实现最好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另外,还要重视变式、开放问题的设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去刺激他们的各种神经元,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进而能使学生产生探究学习动力,保持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教材,灵活地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发展学生学习潜能。还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乐学中有效地学会知识,以求取得最佳的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友思.浅谈如何提高职高生数学水平[J].职业教育,2007.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新旧课程 共性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完善。课程改革变化不断加大,我们要清晰认识课改,不能盲目从事;因为课改是继承和扬弃,不要因以前教学存在弊端而全盘否定,如果全盘否定等于从零开始。很多人把以前多年来的教育贴上“应试教育”的标签,与新课程教学对立起来,走上自我否定的道路,其实,“应试”和新课程倡导的“素质”二者是互补共生的,“素|”强调教育具有广义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能,“应试”强调学科基本知识阶段性学生成效的评估功能。没有“应试”,“素质”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素质”目标,“应试”会走入迷途。因此,我们应对以前的教育教学深刻反思,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科学,为此本人就所旧课程课堂教学的共性和异性加以比较,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1教学目标
新旧课程共性: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视德育渗透。异性:旧课程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德育渗透,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三维目标。
2教学内容
共性:都以教材内容为主,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异性:旧课程完全以教材内容为主,不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实际不够广泛。新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根据课程标准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材内容可以取舍,教师的自主性增大,并且广泛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3教学氛围
共性:师生合作、互动,师生之间产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异性:旧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精讲之后,学生进行机械地练习,合作互动方式主要是教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教师精心辅导,学生认真笔答。新课程主要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民主和谐,教师的讲为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而服务,师与生,生与生的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
4教学过程
共性:都安排紧张有序。异性:旧课程紧张有序地安排教师教的活动,学生活动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活动,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不大。新课程紧张有序地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空间大。
5教学方法
共性:教法多样,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异性:旧课程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的自主活动是在教师的限定范围内为某教学环节服务。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一切的“教”都是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6教学效果
共性: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检测效果好。
异性:旧课程只重视知识技能掌握效果,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及价值观变化。新课程既重视知识技能掌握效果,又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精神愉悦活动体验,并引起价值观的变化。
通过以上的新旧课程课堂教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程课堂教学都重视“双基”的掌握,都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教学过程都紧张有序,教学方法多样。但从新旧课程课堂教学关注点的不同上产生全新的变化。旧课程课堂教学关注“教”,新课程课堂教学关注“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大的变化:
6.1“教”和“学”方式的变化
旧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完美的表述,如语言流利,板书合理,感情投入,思路清晰。即重视教师在课堂的表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的限定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程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合作,讨论、交流、思考,学生归纳结论的过程。教师的行为看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因此新课堂教学教师的“教”的方式变为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
6.2备课方式的变化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和“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课前准备和备课的方式必然发生变化,备课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师除了写教学设计,还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及他们关注的话题。教学设计最好是采用“三栏格式”,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要有课后反思等内容。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及如何发挥其功能呢?下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功能
1.反馈激励功能
客观、准确的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自我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整学习环节,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解题思路。同时,教学评语又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肯定的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强化其学习积极性;而中肯恰当的否定评语,也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紧迫感,成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对解关于x的方程x■-2ax■+x+a■=0这道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上总是把x看作未知数,企图按传统思路解此方程,结果久攻不下。而好的学生,对问题作转移,视a为未知数,原方程变形为:a■-a(2x■+1)+(x■+x)=0
分解因式:(a-x■-x)(a-x■+x-1)=0
从而有:x■+x-a=0或x■-x+(1-a)=0
对a作适当讨论,很快解出这两个二次方程,当好的学生公布了他的上述解法后,师生们顿时兴奋不已。这时教师立即作出以下评语:“你能及时调整视角,改变思维重心,说明你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因式分解的巧妙运用能力,其思维素质不同寻常!”短短一段评语,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态度,而且反映出教师此时此刻的兴奋心情,其“效益”也许胜过和学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2.指向功能
教师通过评语,指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像解题方法的简与繁,思路的优与劣,速度的快与慢,并说明需要改进的途径,会使学生明确和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
例如,在初三上数学复习课时,当课堂练习这样一道题:“若有三个方程:x■+2ax+a■-a+3=0,2ax■-(4a-2)x+2a-1=0,x■-(2a+1)+a■+2=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本题如果从正面着手来解,情况十分复杂,很不容易得到结果。有的学生学习踏实,运算准确。但他习惯于垂直思维,做了好久不得结果。有几个头脑灵活的学生注意到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是:“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因此只需在全体实数集合中排除了三个都没有实根时的a的取值范围,很快求出本题答案。教师在赞扬了构思精巧、解法别具一格的后一种解法,对从正面着手解题的学生作出如下评语:“你的基本功扎实,运算能力强,但应在‘活’字上下功夫。即不仅动手,更要动脑,只要你能在思维方法上有所突破,你就会如虎添翼,定获成功。”学生听后频频点头表示理解与接受,这些中肯的评语使全班同学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和启示。
3.调节教学功能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结果给予评价,不仅仅是作出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教师较客观地把握教学的问题所在,及时地改进教法。因材施教,使整个教学能善始善终地进行。
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练习如下这道题:解不等式x2-7x+120这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代数法,将左端化为两个因式的积,可得两个不等式组而解之;另一种是图象法,将左端看作是关于x的函数,即y=x2-7x+12,可知其图象开口向上,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是3、4。当x4时,图象在x轴的上方,即y>0。这样可得不等式的解。而绝大多数的学生用了前面一种解法。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给出如下评语:“你们这种作法是正确的,你们想想能不能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通过这段评语使学生有番醒悟之感,萌发了非搞清楚不可的决心。教师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来解。随后教师又说明了这种解法在今后高一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正迁移的产生。
二、由于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类型广泛,不同的评语收益不同,功能各异,如何运用它,怎样发挥其功能,使课堂教学高效高质呢?
1.要积极鼓励,忌讽刺挖苦
评语是一门艺木,对学生的评语要精心设计,使其丰富多彩。有时不一定正好“对准”学生,不妨换一个角度,效果还可能更好。例如有位同学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奖,当教师在全班面前宣布这一消息时,全体同学情绪高涨,教师也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或用英语“I love you!”、“I am happy for your success!”短短一语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2.要客观公正,忌袒护偏见
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常会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所左右,教师一定要克服两种偏见:对后进的学生评价过于严格,而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评价过高。所以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要不失时机的提醒他们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使他们懂得“在成功的延长线上不一定仍是成功”。而对差生也可采用肯定的评语,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休验,增强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心。
3.要融入情感,忌有口无心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法提问技巧
一、关于课堂提问的认识
要探究课堂提问这个课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提问法。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它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提问法同讲述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察到提问法的成功运用,我国传统的提问法在几千年的教学发展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了。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
二、语文课堂提问法运用中的误区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1)浅层次提问――极肤浅的填空式提问,比如,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等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2)泛问――零碎,不系统。旨在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3)随意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4)高难度提问――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综合上述,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这类提问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者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艺术的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语文课堂提问法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设计应明确而具体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一定注意做到明确、具体而又有针对性。
2.问题应能给学生思维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的阅读欣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不能用固定模式限制学生,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合理,就应该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这里有一个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找出支持你观点的语句。”学生纷纷埋头从书中去找答案,结果有人说,他是个老学究,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板;也有人说,他不是个好老师,从他只顾自己读书不顾学生在下面玩、吵闹中看出来,等等。应该说,学生的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予以肯定,不多作评价。最后,教师讲了有关寿镜吾先生的三个小故事来体现他的质朴、方正和博学,不过也指出,由于时代局限,应该客观地看待他,而鲁迅先生则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他回老家时也曾多次去拜访寿老先生。这样一来,通过提问,学生对寿老先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并理解全文主题。
3.问题的设计力求新颖有趣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出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提问新颖有趣,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云南的歌会》一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出对云南歌会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富有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学生很快自读了课文,找出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课文写了作者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喜爱云南的歌会?”此题不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还调动了学生了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云南民歌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当然,课堂中诸如创新性、趣味性、概括性等的提问原则和方法,都可以有选择地应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美的艺术。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不能为了强调提问环节而忽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特别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让创新高效的课堂提问撑起一方语文教学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
以人为本音乐为本高效为准越是改革深入越使我们感到,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钟启泉为《音乐教学论》写的“序”)。随着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教学方式的转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欠缺良好的心态、实践中对课改实质的理解发生了误差、教师仍缺乏一定的教科研意识等,都阻碍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然而,之所以发生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对音乐教师这一职业的正确定位,缺乏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知识储备,这些都会制约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平常的教学生活,如果总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从“平凡”做起、不从“普通”做起,不仅学生很难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而且教学也很难走到终点。唯此,我们应该尝试做些改变来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教师要有情感
教师首先应是情绪饱满、情感丰富而敏感度高的人,他本身是人格积极、好学向上的人,是追求个人精神世界充盈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审视教师情感,可以分为对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情感、对所教学科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等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对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情感。从教师这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工作的性质、工作的方式上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需要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的工作。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应是以教师是否具有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为先决条件。”
2.对所教学科有情感。如果由衷热爱自己所执教的具体教学内容,就会一面教学,一面钻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这样的教师来说,他会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认真钻研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不断强化自身知识和多方面能力,追求严谨治学、超越创新,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将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
3.对学生有情感。这里所指的情感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情感,而且包括教师对学生群体的情感。不管教师本身是否意识到,这种情感都是存在着的,只是存在的状况不一样。教师如能从肩负的责任出发,教学中注意情感的渗透与升华,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有情感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是每一位普通教师所应有的观念。在教学这种艺术事业中,教师每每能享受到创造性的乐趣,然后这种乐趣更加深化了教师对教学艺术事业的追求,这就形成了乐教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二、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多方面完善人格。
1.面向全体。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而不是专业音乐教育的性质,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它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在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的氛围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音乐中受益、有发挥潜能的机会、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2.注重个性发展。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不等于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音乐学习中,因为学生可能有自己感受、体验音乐的角度,也可能在感受、体验音乐的时候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心态,所以教师应该要允许学生有个性,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
由此可见,面对变化发展的教育对象,将面向全体学生和注意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三、内容要以音乐为本
在教学中充分重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教学只有突出了音乐特点,才有可能保证音乐课程固有的课程性质。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聆听、感受、体验为主,因为聆听、感受、体验音乐的直接经验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把培养、发展学生听觉能力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之中。
2.音乐是情感艺术,教学别强调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通过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明白音乐语言所抒发的情感内涵,进而理解音乐的情感、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形成积极、乐观、自信、自强的完美品格。
3.音乐本身就是文化。音乐的题材内容、题材形式、音乐风格、音乐流派等文化现象,都与这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地理条件、生活环境、历史沿革、语言特征、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问题密切相关。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但是实施过程中一定是以音乐为主的。
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为本、以音乐内容为主,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认识,用正确的理论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实践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准
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尝试及做法,如互动课堂、小组合作等,其目的也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仅仅为改革而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活动,恰恰偏离了课改的初衷,试想一些相对客观的、明显的知识点,本来完全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去完成教学,却偏偏花大量的时间去追求形式的多样、活动的丰富、场面的热闹,笔者认为这样的改革是浪费时间,是歪曲课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要追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摒弃片面追求形式新颖的华而不实,实实在在地实施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综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课改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改革而改革,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出版社,2008.8.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1.
[3]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0.
1、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设问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恰当的提问往往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思维发展,通过提问来激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由于差生不注意复习和对知识的巩固,不注意知识的再现,对所拥有的知识不能透彻理解,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课堂提问既要考虑新知,又要通过提问来巩固和回忆旧有的知识,以进行多次建构和分散复习。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学困生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思考,现代学习中提倡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活差生思维。要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充分思维,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则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就会让学生终止回答,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思维,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思维的缺陷。
2、提倡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索
在生物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习尖子也不是课堂的焦点,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充当主角。这样,学困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的群体活动。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思维接触,教学系统的优化组合,实现思维发展。由于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思维水平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让其更了解自己思维的不足,调节自己的学习。
合作学习使学困生从互动中形成知识,淡化生物知识技能的差异,消除情绪障碍,积极投入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全面健康发展。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到学困生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学困生的生物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变化发展,以进行及时引导。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学困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空间。
3、进行分层次教学,个别辅导
由于学困生的知识结构、心理因素、情感、智力与学优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用一刀切的统一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应当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并及时进行鼓励,激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集中注意力听讲。作业可以分成学生“必做题”和“选做题”,考试时可以分成两份卷子,也可以尝试把学困生和学优生进行分班教学。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增加成功体验,减少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为了实现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应该设问层次化。其次,教师应该设置弹性作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同,有的需要进一步理解,有的要巩固一记忆,有的是往更高的层次发展。作业作为课堂补充,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练习的要求就不同。同样的作业量有的同学认为很轻松,有的却认为难以完成。因此,为了避免让学优生“吃不饱”,让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可以让课本中比较容易的A组题目学生全做,对于能较好完成的学困生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比较难的B组题学生选做。作业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课后作业、复习作业、单元小结等。再次,考试要多元化,既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考试评价重视相对性,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出不同难度的题目,考试结束后对学生多种评价相结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过程,学习出现偏差是无法回避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教师多听学生对学习的体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及时主动的暴露自己的问题以便尽早解决。知识的缺陷是学困生的共病,生物基础差,生物知识断接,导致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所以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从他们从最简一单最基础的问题入手补习。前进的阶梯要小,知识点要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抓住关键,选择内容贴切、难度适宜的例题。讲解要透彻,要逐层深入,让学生理解解题思想方法,并不断让学困生巩固练习,补缺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