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

第1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6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阳光、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会非常有动力;相反,消极、悲观、自卑的情绪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与困惑,教师只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1 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个很大的转折,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的很多不同,也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学生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面对自己的成绩排名又会觉得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稳定、自我期待过高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焦躁、厌倦、抵触、疲惫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严重问题。

1.2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三方关系,但每一方的关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者会害怕、拒绝与人交往,并将自己的内心关闭起来。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自尊比较强的初中生会感觉到很没面子,从此就变得非常抵触该老师和这门课程,严重影响学习。还有面对父母的唠叨,初中生感觉自己没了自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等。

1.3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老师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都没有正规的心理老师,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并不是很专业,也很少有中学会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学校普遍比较重视语数外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像心理课这样的副科并不以为然。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学校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

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使学生生活在阳光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认识自我的课程,通过让学生画自己的自画像,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和树叶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然后引导学生将审美的眼光转向世界,多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每跨过人生中的一个坎我们就踏上了成长的一个新阶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人战胜挫折与困难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还以通过跨越障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跨越一个个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体验战胜困难的与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不喜欢过于严肃、脾气很凶的老师,相反,温柔、幽默的老师会很受学生的爱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即是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又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被关爱、温暖的感觉,从而在老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2丰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题讲座的形式。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易于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困惑,然后将学生普遍面临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和所关心的问题集中起来设计一个讲座专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调查问卷显示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学习困扰、认识自己等几个方面,专题讲座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系列展开。

课程辅导的形式。在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精心策划选择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活动需要展开教学,丰富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心理测试、游戏、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通过一则压力小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然后再通过一个减压游戏帮助学生放空自己。

个体咨询的形式。个体咨询形式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做好保密工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仿佛去找老师做心理咨询就会被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因此在个体咨询形式的健康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发放调查表,让有意向的学生在表上打上勾,然后为学生预约好时间,并做好保密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信箱投稿,与心理老师直接预约时间。

网络交流的形式。网络交流的好处在于可以不限时间、地点,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用QQ、邮箱向老师请教、诉说烦恼,对于那些有所顾虑、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咨询途径。

3 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需要教师多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明显的情绪低落、过于敏感、过度自卑、内向封闭等,当发现学生的状态不太正常时,要及时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呵护,喜欢被爱与温暖的感觉,因此教师还要多去关心、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信心,肯定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另外,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内部环境,个人对此怀有良好的安全感,在外部环境,能够凭借社会认可的方式有效适应。在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就心理健康而言,尚未达到心理健康所设定的标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及完善的辨别能力,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处于个人人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而又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心理认知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发育速度增快,开启了向幼稚迈向成熟的征程。在这一成长阶段,初中生极易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学生适当的辅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避免负面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涵盖了多方面内容,不单纯指心理引导,对于身体健康也具有积极作用。学生的人格在初中阶段初步形成,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未来发展,拥有自身看法及见解,通过采取科学适宜的心理健康引导,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不到相应标准,则可能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当今时代已迈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资讯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而信息资讯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夹杂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要素。青少年缺乏良好的辨别及筛选能力,负面新闻或不良信息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受学校教育的影响。纵观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与要求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尚存一定差距。不少学校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并取得理想的升学率上,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上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导致初中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受专业教师的影响。在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若缺乏专业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引导,则难以取得力量的教育效果。若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将自身主观情绪和看法融入其中,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本专业领域逐步深入,教学能力逐步增强,但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较为匮乏。

(四)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少初中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便是家庭教育因素。部分家长事业繁忙,对学生缺乏关注,和孩子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生未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容易孳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受教育水平的影响,部分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效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信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长期处于这一环境下,会对学生思想认知及价值观念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国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督导职能,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室,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引导。

(二)科学调整学校管理方式。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地,在校园内度过的时间相对较长。为此,学校要明确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推进传统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改变以往片面关注分数的传统观念,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学校要注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力度,并给予学生高品质的教育培训及实践指导,完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条件。

(四)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家庭环境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能够让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为此,学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家长要注重调整和优化自身教育方式和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第3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一、分析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疏导

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制定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实现目标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实际情况来看,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①随着学生性机能的日趋成熟,使得学生的性意识被唤醒,从而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爱慕之心,进而产生追求异性的倾向。而处于初中时代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处于趋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使得很多初中生难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关系,目前出现的早恋就是由于教育不到位导致的心理问题;②当代初中生大都为十五六岁,面对初中学习中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蚀、网络事业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多种多样,而学生又缺乏甄别信息的能力,从而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产生扭曲的心理;③家长的溺爱和教师的干预使得学生与家庭和学校产生代沟,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从而产生扭曲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为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只有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及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更要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构建。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专业机构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要关注心理不健康的特殊对象,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独立的,丰富而又多变。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和机构建设,对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设备和场地。

三、重视家庭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在心理和意志上缺乏一定的锻炼与磨炼。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家长只重身体忽视心理导致不少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面前束手无策。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终生的教师,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成才观念,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素质构成的统一整体,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特征。当然,家庭的环境气氛也同样对孩子影响较深。有资料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个性有直接关系。若家长有家庭意识,自然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注意举止行为,成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沟通,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直接影响人的某种具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进行心理适应,让学生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正处于青春阶段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脆弱单纯,渴望交往却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原因所在。在进行交往教育时,应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积极引导,耐心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尤其是中学生早恋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情感问题,产生早恋念头。面对早恋的困扰,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早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全新的恋爱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五、对后进生疏导,教育他们扬长避短

第4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 教学

1 心理健康有赖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对社会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能恰当地进行社会交往,合理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和劳动。 初中生应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受人欢迎的品行如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等,要学习并力行!对于不端正甚至邪恶的品行要自觉杜绝。对生活要有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微笑着对待生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相信自己潜力无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和蔼真挚、尊重信任学生,不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特别是不疏远有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创造爱生的氛围。也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有渲泻的空间,还可引导家长协调教育,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事,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2 关注孩子的“心理闭琐”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就容易产生“心理闭琐”。初中生“心理闭琐”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采取温和与冷静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初探?

在分析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就必须意识到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确定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目标定位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当代初中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目的明确和形式多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心理机能和全面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助推学生整体全面地发展。换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人格、情感以及认真等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秉着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是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定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心理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较强的适应性,自我修养的提高以及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水平。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

通过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通过活动训炼课,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交往能力,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 与家长和相关部门做好联合工作,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不能依靠老师,还要把家长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学生有问题时,家长要积极地与老师联系,共同找出一个对学生伤害最少,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初中生的重大心理问题一般有五个阶段,分别是呆滞期、侵袭期、冲突期、消化器、重建期。当发现学生有重大的心理问题时,学校心理工作处,老师,还有家长要紧密联合起来,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积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要让学生相信家长和老师,当学生心理有问题时应及时告诉家人和老师,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一定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要让学生心平气和的想自己的问题,然后有一个冷静地心理去看待问题。切忌用武力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第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方法

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全新的教学话题,通过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自我心理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教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提高自身对其的重视意识,继而将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方式

(一)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院校或教师若是想使其心理教育获取良好成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出一调查问卷。其问卷必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心理情况、与其他同学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自我的科学评判等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并认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情况及自我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等。教师需要基于以上几个内容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构建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平台,为日后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专业理论依据,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二)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当前阶段,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一些区别,在具体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全部都是为了可以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初中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心理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其心理成长特点的把控变得更有针对性;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强调和谐发展的教学方针,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部分不良行为与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教师在实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生实现正确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教学目标[1]。

(三)深度剖析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育院校及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效的归纳总结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进而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需要内容,以此来全面保证其心理教学活动可以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其调查内容必须要涉及到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自我观念以及学生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必定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式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其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其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素养[2];其四:全面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发展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

教育院校需要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设立一个专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留言板、心理老师辅导专线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渠道,使学生把心理问题进行倾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则可以通过此渠道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3]。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院校需要聘请部分心理教学方面的专家,对班级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课教师则需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依据班级中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培养。借助心理辅导热线和交流信箱,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不擅长面谈的学生而言,是十分便捷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这一主题,分别从实际发展情况及具体使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杨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2015.04;23-24

[2]陈惠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05;89-90

第6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厌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1.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现在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期中、期末等考试,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考前综合症,像失眠、拉肚子等屡见不鲜。

2.人际关系问题。初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青春期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在与异往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是不与异往,把自己封闭在异性之外,二是过早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

4.挫折适应问题。初中生的挫折感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等,此外还有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初中生们的反应方式基本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会转化为较为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对“心理断乳期”的心理疏导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疏导方法有: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细致入微,用关爱来满足生理需要。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工程师。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象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教师应该注意关心、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由陌生人变成知心朋友。平时对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思想动态,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用平等、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要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与行为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满足他们合理需求,真诚地相信他们,用理解获得理解,用信任赢得信任。切忌武断专横,甚至以教育者自居,任意讽刺、挖苦、处罚学生。

3.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一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解决。当然,家长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鼓励和安慰,成功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尽量改正,使孩子从中得到启迪。

第7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青春期的到来,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第二性征的发育为明显标志的发展变化往往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问题。因为对性发展引发的某些现象的不能理解,部分初中生会选择一些不适当的途径去猎奇或尝试,于是导致了近些年来初中生性犯罪或性过失的数量在急速上升。为了更好的帮助初中生们度过这一危险的迷茫时期,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彰显。在我国,传统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最初落后的回避方式后,现代的教育学界早已意识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势在必行。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开始,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揭开了序幕。二十多年来,初中阶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更多是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或生理知识教育中进行的,效果差强人意。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春期性教育会更多以说教为主,引导学生不要早恋或犯下与性相关的错误,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感和不以为然;以生理知识为主导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通常有太多隐晦,这种枯燥的生理讲授,一方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因此迄今为止,初中阶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纵观世界,国外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是在实践中探索,无论是瑞典、日本还是美国、英国、荷兰,各国也都希望能找到符合本国文化、风俗、国情、信仰等条件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在开放与保守中“度”的把握似乎成为性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借鉴国外理论以及先前性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的一线教学的实践与反馈,研究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可能更好的推动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了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

这既包括学生身体尤其是性发育的状况,也包括学生相应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性知识水平以及需求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广泛存在,让曾经一度神秘的性知识及性消息不再是一种禁忌,学生总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局限,许多学生对自身变化的体验及获取的信息还是懵懵懂懂。其中以初中一、二年级尤为明显,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知识的普及就更加的及时和必要。

二、规划性知识的讲授

首先,要针对学生性知识上已有的基础和不足,以专业的态度讲授相关的性知识。一直以来,性知识始终是让人觉得难以启齿的话题,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听讲,一旦讲授的内容过于深入,就会让人觉得难堪。研究发现,如果性知识的讲授过于刻板生硬,并单一围绕性生理知识展开,就会加剧这种感受。但若换一种方式,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平常的语气及心态娓娓道来,将性视为一种发展中的必然阶段,并对其展开一些美好的联想,如身体发育成熟后的美丽、爱情的美好、婚姻的美满、孕育后代的幸福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性别角色产生认知、体会和期待,就能让学生打破性的狭隘认知,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这一问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尽量全面的讲授性方面相关的知识。这既应该包括人体生理结构的组成和发展,如性器官的介绍;也应该包括青春期发展中个体会面临的敏感现象,如遗精、、月经、性幻想等。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一切都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通常不会对身体有伤害作用后,学生才能正确对待这些现象,而不是对其产生恐惧、罪恶等不好的态度。为了避免这些内容讲授过程中的尴尬,男女生分开授课是较好的选择。再次,知识讲授中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异性的生理结构特点,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生理为前提,适当讲授两往中要注意的事项和交往的合理范畴。此外,在对异性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联想到周围的异性,如父母、兄弟姐妹之类,让学生在这些普通的异往中体会异往的正常模式和注意事项,进而将所有的异往常规化。最后,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配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演示。图片及视频的选取既要具备科学性,又要具有现代性。许多国家在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选取一定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但资料的开放性达到什么程度要以本国的国情为前提。图片既要能展示所要显示的内容,又要能达到文化习俗所能接受的限度,让学生在新奇中获取信息,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乐趣。[2]

三、引导性情感的发展

当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发个体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产生对异性的关注和好感。于是男女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对于这种微妙的情感,有人将其视为友情的继续,有人将其视为爱情的萌芽。其实在初中阶段,很多初中生们自己都在困惑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但在很多学生自己都没想清楚的时候,许多成年人就将其习惯性的断章取义为早恋。继而带着种种的恐惧和担忧,许多家长或进行苦口婆心的劝阻,或进行疾风骤雨的打压。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忽视了这个阶段学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初中阶段个体的逆反心理尤为明显。于是在家长老师的种种反对下,反而更可能导致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无中生有和弄假成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理性的看待青春期阶段的异往,对青春期萌发的性情感要顺势引导。首先,教师或家长要明确青春期阶段的异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小学阶段或成人有正常的异往一样,不要首先就先入为主的为其贴上标签;其次即使发现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异常的表现,也要从情感上接受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因为从青春期开始,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中就已经有了性的萌芽,任何对异性产生的好奇和好感都是发展中的必然表现,在接受这种感情存在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导学生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发生亲密情感后个体要面临的责任、以及日后要承担的任务等,让学生学生自己理性思考、理性处理问题。

四、约束的发生

在国外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已经将的发生视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人们在强调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行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以我国中学生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即便无奈但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的存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这一现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发生这样的行为还为时过早,之后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发生的同龄人的案例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如现在网络上有时会报道出的未成年人过早带来的身体影响;早孕导致的后续的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等;日后个体对未来爱情、婚姻的态度观念;还有部分未成年少女堕胎后导致的终身不孕等;以及男生也可能受到的侵害等。以上问题不仅对初中生现在可能产生身心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导致个体对未来生活的不良影响的延续。希望这类警示能让学生警醒并进行自我约束,使其明白有些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也还要在课程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境,以及一旦遭遇这些情境如何逃脱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五、引领性道德教育的方向

研究发现,许多中学生的性过失或性犯罪均源于性道德的偏差。学生性道德观念较弱,缺乏责任感,性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性道德教育的引领,于是在性的认识上走入歧途,进而引发盲目冲动的情感及行为。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健康教师要对其进行价值澄清,对其价值观、道德感进行心理疏导。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道德教育就是让初中生们真诚尊重性问题,学会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初中阶段的性道德教育不同于成人面对的性道德,虽然它不涉及到恋爱、婚姻、生育、抚养后代、维护家庭以及忠诚配偶等复杂的问题。但个体依然要从责任和尊重的角度出发,明确学业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学业在该年龄阶段依然是第一要务。此外,任何情感行为都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同时自尊自重,以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只有明确这些内容,中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才能做到教育有方向,培养有目标。[3]

综上所述,青春期是个体自我觉醒、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时期。步入青春期,合理地、纯洁地认识自然发展的秘密,开展适当的性教育,以科学道理对青少年阐明与性相关的话题,引导异性正常交往。唯有如此,才能加强中学生性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识到两性问题的社会责任和后果,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作者:徐杰 单位:吉林省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第8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第9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研究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寻找解决的对策,对提高初中生,乃至全国的国民素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成人心理和幼稚心理混杂,叛逆性强、颠覆性强,但依赖性也很强;想象力丰富,充满幻想;自我中心意识强,自以为是;固执性心理严重,耐挫能力差;同时表现出相当的非理性和不成熟。由于初中生心理上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在他们的行为上就或多或少出现了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于出现和教师对着干的过分行为。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

1.家庭教育的失衡和错位扭曲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种极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升学和就业的高期望转化为学业上的高指标、严要求,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使学生不堪重负、精神苦闷,但又缺乏释放渠道。另一种极端是,在教育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严重。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对孩子的不良表现疏于管教,从而造成这些学生散漫成性、难以管束,心理极不健康。

2.学校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本来,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此情况下,学校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几乎到了靠边站的地步。即使是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却很少结合现时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说,学校抓了教学,丢了教育。结果呢,正常的教学也是举步维艰。因为,过分的抓教学,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厌学情绪。我校一位副校长的侄子就对我说过:“老师,不要再劝我了,我觉得学习一点没意思,所以我不爱学习。大人们就不能让我们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3.媒体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全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各种媒体的发展,显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但在媒体发展的同时,它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缺乏感情沟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孤独、忧郁、思想迟钝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其一些不良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或书籍,是非不分、道德不明,更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社会阴暗面对中学生心灵的腐蚀

目前社会上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干扰很大。有人甚至这样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十年正面教育,抵不住学生离校一个月在社会上的负面熏染。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差生的大量出现。

笔者作为一名资深初中教师,通过思考、学习和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一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考试分数就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就知道领导真正重视的是什么。教师不积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工作积极性大不如前,再加上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繁重的工作,哪儿还有心思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即使是班主任,能对学生做耐心细致思想工作的,也是寥寥无几。学生不配合,在社会和家长、领导和教师普遍行为的现实状况下,学生自然领悟不到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从而认为那是空谈。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

1.观念落后。当前,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教师和学校,只能造成忽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在分数杠杆的催动下,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2.方法陈旧、简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们还停留在主要靠班主任发现学生一点毛病,进行批评教育的老套路上,局限于班主任个人的认知水平上。严重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3.教师失范。部分领导和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他们的不良情绪与日俱增,加上缺乏排遣渠道,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解,他们常常处于焦虑、压抑的,或者是暴躁的状态中,出现厌烦学生、神经质的现象。教育者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不良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自然难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已到了急待解决的地步,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其后果将是社会不良因素增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呢?作为教学一线的老教师,我始终是这样做的:

其一,“爱”字当先。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我认为任何一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关心和尊重,他们是一些正在成长着的生命,期待着教师倾心的培育和教导,才能各自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而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和环境开始,学生在家庭是以父母为榜样,在学校更是以教师为榜样。当然,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其二,“严”字当头。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严格的要求。只有学生通过行为上的改变,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明确做人的目标、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关键。

其四,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好学生榜样。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校风。正确的集体舆论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学生的言行,而持久地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就能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和传统,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