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

第1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第2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05-03

当前,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生对心理学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医学心理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而设置的课程。本课程需要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身医学等相关知识作基础,但往往医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结构。鉴于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本研究试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法进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探讨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从而使学生学会终生学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2年2~4月,以成都市某医学院四个本科班共21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抽取两个班(共107人)为实验组,另两个班(107人)为对照组,采用整群抽样随机选取的方式。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各项学习指标的影响,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同一位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已结束科目的考试成绩平均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对授课老师的访谈,确定两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方面均无多大差异。

2.研究工具。①教学方法认知态度调查表。本调查表为自编问卷,包括25个项目,每项项目后有三项选择答案(是、否、不清楚)。该问卷参照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而编制而成,用于评测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态度[1]。②课中观察项目表。该表为自编问卷,包括了上课过程中要观察的相关项目,比如上课态度、学习积极性等项内容。

3.研究方法。①实验法。对实验组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起指导、启发和诱导作用,强调学生课内外自学、问题发现、问题解决。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被动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均由一人担任。两组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均保持一致。实验时间为9周36课时。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课终后对两组的课终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②观察法。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观测,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表现和参加讨论的主动性。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两组在学习态度、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解决学习难点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观察结果的判定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观察人员可选用同一人员,进行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内容。③问卷调查法。实验后,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发放自编的“教学方法认知态度调查表”。用以了解大学生对自主学习认识水平和态度的变化情况。④数据统计法。运用SPSS11.3统计分析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实验前测试结果。对两组学生四门课程的期终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这四门课程分别由同一位老师授课,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对两组学生四门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其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2.实验中观察结果。授课过程中对两组学生学习态度、师生互动、解决学习难点方面的观察结果:实验班学习态度端正,互动积极,并能以课外收集的知识解答一些疑难问题,或者能通过讨论的形式将问题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对照班听课认真,兴趣十足,但是在有问题提出时,互动不够积极,对一些疑难问题解决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实验后测试结果。①对两组学生《医学心理学》课终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见表二。由表二可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之后,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②对两组学生教学方法认知态度的调查,见表三。由表三可知:从两组学生认知态度调查的结果中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对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持有更为积极认可的态度。

三、讨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的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在教师的参与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不仅没有下降,相反还有所增强。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角色[2]。袁小陆探讨了教师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角色,如促进者、导学者、设计者等[3]。庞继贤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作用为帮助者、指导者、答疑者和促进者得分是排在前四位的,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讲者、成绩评判者等不再占主导地位,得分比较低[4]。鉴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者选取了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已结束科目的考试成绩无差异的四个班级,分为两组进行了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对照实验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由同一位老师对两组学生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均能认真听课,而且兴趣十足,但是在有问题提出时,实验组学生能以课外收集的知识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且能通过讨论的形式将问题提升到一定的层次。而对照组学生则表现为互动不够积极,对一些疑难问题解决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对实验组的教学,采用课前安排预习和查找资料、课中重点讲解和讨论、课后安排拓展知识的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所以实验组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很好地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深化问题、解决问题。而对照组由于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老师教什么他们听什么,虽然在问题提出后有自己的些许见解,但显得有些肤浅,在课后除了极少量的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大多数学生下课后也就结束了这门课的学习,直等到下节课上课时才会打开书本,于是课堂上的知识点不能在课后得以深化,更没有知识拓展。另外,课终考试成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并且通过试卷分析发现两组的分数差异主要表现在主观题的发挥上,而客观题差异不大,当然这可能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通过这一实验还发现,对实验组学生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发现不同组别的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态度也有了一定的差异,实验组学生相对于对照组来讲,他们对自主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动机,特别是深层性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能以愉悦的心情探求新知识、新领域,这是一个难得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得学生最终学会终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受教育,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引导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云娜.女大学生实施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5-137.

[2]谭小平.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19-120.

[3]袁小陆.关于大学E-teacher的角色思考[J].外语教学,2006,(5):73-75.

[4]庞继贤,叶宁,张英莉.学习者自主:身份与自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22-25.

第3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妇产科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特色和要求,同时具备妇产科学专业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大人文知识学习

医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具备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1-3]在课程学习时,安排系列人文选修课包括医学发展史、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循证医学和医学思维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医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和地位,充分理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病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医学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他们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诚实、严谨和正直的科学态度。一旦进入社会,能够很快适应医生的角色。在学习临床课过程中,设定师生交流的固定时间,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在强化人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学习,并设置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医学进展、英语网络自学等课程,为将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课模块的建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安排辅修内容学习,而且不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习,这是医学教育存在的共同矛盾。辅修妇产科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临床课学习妇产科课程时,可以把妇产科学一门课程拓展为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手术与治疗学、生殖医学与计划生育,通过妇产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拓展辅修学生的妇产科专业知识,夯实妇产科学基础知识,提供最新妇产科学知识进展,使辅修妇产科课程的学生在妇产科知识结构方面达到住院医师水平,有利于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

(三)加强课程学习过程中评估

国内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门课程的学习只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缺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和监控,有些学生往往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只是学期末才突击,因而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尽如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辅修妇产科学生妇产科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最终成绩由多个部分构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两次测验,各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占60%,以促进学生自我努力,不断学习。

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6,7]。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调整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紧紧围绕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调整和安排理论考试模式、题型使其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试卷库从而使得考教分离,并优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引入PBL教学法,在妇产科课程开展以临床病例为主导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觉得妇产科课程学习生动有趣;融合临床医学基础课知识如解剖学与妇产科手术,组织胚胎学与妊娠、流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临床处理联系起来,有助于临床理论知识的贯穿和了解,并易于掌握。

(二)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早接触临床

安排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暑期到医院了解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体验医院工作氛围,特别是与病人的沟通技能,通过暑期在医院的短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妇产科工作的复杂性、严谨性,同时也为后期的妇产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安排学生参与查房、门诊及手术,通过早接触临床病例,使学生得以改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心,培养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意识。

(三)实施四级技能培训

当前,社会医疗环境不太宽松,学生在临床动手机会明显减少,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临床技能学习和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临床四级技能培训,将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常用诊疗技术整合分成四级培训内容,在技能实验室进行内外妇儿各项临床操作培训,突出临床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体现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就通过训练初步熟悉临床技能。

(四)实习前培训

在进入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实习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前教育,再次利用模拟器具强化临床基本功训练和规范化培养,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适应临床工作。

(五)强化临床技能培训

辅修妇产科学生按照实纲,在妇产科科室实习长达4个月,强化妇产科临床技能培训,分别安排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室轮转,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使其完成实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熟练和掌握妇产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出科考试包括妇产科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产科的四部触诊、骨盆检查、妇科的双合诊、后穹窿穿刺等。

三、多种考核模式

辅修妇产科学专业方向的考核包括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除以上多种理论考核方法,在临床实践环节采取以下方法来评估实习过程和结果。

(一)监控实习带教质量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辅修妇产科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辅修妇产科专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和发现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培养体系,使教学和管理更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学生一年的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学生按照实纲完成相应的临床工作,如20份以上临床病历的书写,参加外科、妇产科手术及内科、儿科操作,具体到每一项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的数量、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次数,所有这些操作均需记录在实习手册上,并要求老师签字。

(二)分阶段考核及综合

在实习期间,进行三轮理论实习考试,考核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科室实习所需掌握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能力,最终作为实习理论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不及格则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毕业前培训和考试

第4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1现代近视矫正手术的分类

1.1角膜屈光性手术

角膜作为人眼屈光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其屈光力约占眼球总屈光力的2/3。因此,角膜的形状发生微小的改变即可明显影响眼球的屈光力。角膜屈光手术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应运而生。其中,近视的矫正是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部分。纵观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发展,主要可分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assisted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以及近年开展的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和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性手术[5-7]。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的临床应用是角膜屈光手术2项最关键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正朝着更安全、更微创、恢复更快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哪种角膜屈光手术,必须使术后的角膜保留足够的安全厚度,以达到角膜能够承受的眼内压。如果局部的角膜由于过度切削、厚度不够,角膜的力学结构将发生显著改变,有些病人的角膜将向前突出,形成医源性的圆锥角膜,这是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8]。

1.2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对于高度近视的病人,角膜可供切削的厚度不足以矫正近视度数,或者由于角膜曲率不佳、角膜后表面前凸以及瞳孔过大等原因不宜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眼内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则提供了另一个手术摘除眼镜的方法。目前在有晶状体眼近视病人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分为前房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9-10]。2种类型的人工晶状体都已在全球达到数十万例的植入病例,在安全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逆性方面也有了较为详细的研究[11]。这些研究表明,该手术方式效果明显、病人满意度高,但也存在一些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晶状体浑浊、角膜内皮细胞减少、眼内压增高等。屈光手术医师通常根据病人的眼部情况以及自身手术经验选择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类型。

1.3其他有关矫正近视的手术

其他矫正近视的手术还有表面角膜镜片术、角膜基质环植入术、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由于手术本身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的原因,临床并未大量地开展。

2术前充分的知情同意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要求

2.1临床医学伦理学的原则

医学伦理学是守护人类尊严与权益的道德原则,国际社会公认的临床医学伦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包括知情同意原则、最优化原则、自主原则和不伤害原则[12]。知情同意原则是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或医学科研中要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利;最优化原则是指尽最大努力争取最佳疗效,确保诊疗安全,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同时降低诊疗费用;自主原则是指尊重有行为能力的人对涉及其个人的问题自行决定,自己负责的权利,即“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不伤害原则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隐私保密,对病人治疗同时造成的伤害需最小。在临床工作中,所有涉及的治疗、手术和研究等过程均需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2充分的医患沟通是保障知情同意原则的唯一途径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引导病人排除心理障碍、增强治疗信心的有效途径,也是增进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13]。对于近视矫正手术术前的医患沟通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但由于近视角膜激光矫正手术往往是批量化的手术,较难完成针对每位病人术前的充分沟通。对手术并发症的充分了解是每一位病人的权利,符合伦理学尊重的原则,即医师必须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因此,术前沟通最重要的即为交待手术的并发症。眼内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近视的手术不切削角膜,在眼内前房或者后房植入一片凹透镜,手术具有可逆性。但这种内眼手术具有一切内眼手术的分险,如最严重的眼内感染。角膜激光手术是一种眼表的手术,相对较安全,可以在门诊进行,但也存在诸如术中的切削不理想,角膜瓣游离、破碎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术后也可能发生角膜层间的炎症、感染等。导致术后视力不理想的欠矫和过矫也是相对常见的并发症。总之,近视病人不同于其他疾病,大部分人可以通过非手术方式矫正。只有通过评估手术的收益大于非手术的收益,即满足伦理学对病人有利的原则,且只有在病人完全理解手术可能造成的风险时,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3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保障病人利益的重要环节

3.1详细的病史资料和术前检查是筛选手术禁忌证的关键

一些全身性的疾病是角膜屈光手术的禁忌证,如胶原血管病、瘢痕体质等,会造成角膜愈合不良、瘢痕形成而影响视力。对于此类病人,需要在术前病史资料询问及体检时及时发现,改用佩戴接触镜等非手术方式矫正。眼部本身疾病,如泪腺、泪囊的炎症,严重的干眼症、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网膜疾病等都是角膜手术或者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禁忌证,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还有一些角膜特殊的疾病,如顿挫型的圆锥角膜,即使进行了角膜地形图检查也很难发现,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随访才能确诊。眼部专科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为手术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医务人员精益求精精神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是保证病史资料详实和术前检查精确的前提。

3.2手术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是降低手术风险的重要环节

近视病人的眼球条件和屈光状态因人而异。因此,如何确定每位病人所适合的手术方式需要经过详尽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加以确定。确保病人术后达到最理想的裸眼视力是屈光手术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高超的医疗水平是高尚医德医风的物质基础[14]。近视手术高超的医疗水平体现在每位病人都能够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的术后非矫正视力,而术前检查评估、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这一切的基础。人工晶状体植入适用于高度近视同时角膜偏薄的病人。角膜屈光手术对病人术前的角膜厚度有一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保证病人术后的角膜有足够的厚度,不至于在眼压的作用下发生医源性的角膜扩张症。

4规范近视矫正手术中伦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行为涉及病人的健康。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还要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用于矫正近视的角膜屈光手术设备为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国家制定了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相关从业人员需通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方能上岗执业[15]。从事近视激光手术的医师还必须是综合业务过硬的眼科医师,熟悉除角膜屈光手术之外的眼科基础及临床知识,尤其对角膜病的病理生理掌握扎实,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此外,从业医务人员还必须进行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培训和考核,并时刻注意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4.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医务人员的职业教育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模式,我们对医患关系的认识更加理性、丰富和科学。医务工作者在从医行为中不仅需要能够治疗疾病,更需要重视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应时刻认识到医学活动中面对的不仅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具有复杂社会性的人[16]。从事近视矫正手术的医务人员面对着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渴望摘除眼镜的近视病人,只有充分地站在病人利益的角度上、详细的分析手术的利弊,才能充分地建立医患信任,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组织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学习有关“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模式的理论文章,通过系统及时的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培养正确的观念。②树立典型。先进人物是道德规范的模范执行者和集中体现者,应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德医风高尚的典型人物,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③强化制度。建立各种有利确保医疗质量的制度,开展病员问卷调查,设立医德医风举报电话等,建立监督机制,使医务人员自觉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4.3坚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矫正近视的手术方法、手术仪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都是临床医学领域中近十年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部分。准分子激光、飞秒激光的精确切削使角膜屈光手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角膜地形图、眼前段分析系统、相差分析仪、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分析等检查设备的问世也为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屈光手术的医师和技术人员应及时地了解并掌握这些新仪器的原理、使用和诊断方法,为病人提供最先进的诊疗服务。应加强对从业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建立考核和评分制度,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更新、尤其对近视激光手术的准确预测性和安全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能够充分追踪和学习,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4.4避免近视矫正手术的过度商业化

近视矫正手术,尤其是角膜激光手术,在大多数国家都排除在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外,属于病人自费、医疗机构盈利性项目。由于近视手术的高收益性,不少医院在如何提高近视手术的手术量上下足了功夫。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广告宣传。这种医疗行为的过度商业化将产生严重影响,使得医疗过程过度渗入利益化的因素,对医疗的公益性产生了负面影响[17]。昂贵的诊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对于疗效的预期,从而为医患关系问题的出现埋下伏笔。其次,近视矫正手术的过度商业化扭曲了医疗机构在病人心目中的印象,使医疗机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避免近视矫正手术的过度商业化是眼科屈光手术医师以及卫生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5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骨髓移植;强化心理护理;分析

白血病属于血液系统中的恶性肿瘤,目前骨髓移植早已成为治疗白血病最有效方法首选。但是由于移植所需环境特殊,治疗时间十分长,且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避免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当患者被单独隔离在层流时极易出现严重的临床心理反应,相应影响了治疗效果。我院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心理干预在骨髓移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获得了良好护理效果,本文将随机选择68例骨髓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血液科2013年7月~2014年5月收治的骨髓移植患者68例,按照国际字母排列法将患者均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为(38.7±5.2)岁。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为(33.5±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

1.2护理方法

1.2.1参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特别是病情的转变与心理状况极其重要。其中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情绪与意识等进行监测。在骨髓移植后,室内空气要保持畅通,预防感染和保持良好的心情。护士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切记不能随心所欲。另外,协助患者做好定期血常规检查,如若存在异常现象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1.2.2实验组 患者在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上给予强化心理护理,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心理干预基础:患者入院后护理工作人员针对性对患者建立倾听制度,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并且认知回答患者与家属的疑问,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与患者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心理的想法与对疾病的态度,以及患者家庭、文化以及社会经济背景等信息。然后根据此构建交流的方向与重点。②改善不良心理认知:患者入院5~7d内,根据患者的家庭与人文背景等情况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形式,及与家人的配合下,医护人员对患者讲到所患疾病,并立即给予心理疏导。由于化疗的时间较长,每周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对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邀请到相关专家对疑题进行解答,然而分发相关科普知识宣传品,让患者与家属渐渐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疾病后首先要积极面对,从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③减轻负性心理情绪:护理工作人员每日按时查房,除了常规护理外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要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给予不同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治疗效果的认识。另外,在倾听他们意见的过程中,对他们多加鼓励,让他们保持与外界进行沟通,增进患者的自信心与抵抗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可以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让患者更加安心、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合适的气功疗法,音乐等措施,进行合适的活动使心情得到放松、又缓解了压力。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负面情绪基本上得到缓解,并未出现任何不适感觉。②有效:患者焦灼与消极等情绪恢复正常,但有时因疾病的疼痛出现负面情绪,采取强化护理有效措施能恢复。③无效:患者病情恢复了一些,相对于护理之前并没有较大的明显改观。

1.4统计学法 本次研究过程我们采取SPSS13.0系统对骨髓移植患者进行研究,(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对比(34) 通过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有效30例(88.2%),有效3(8.8%),无效1例(3%),护理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26例(77%),有效3例(8%),无效5例(15%),护理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已使用匿名形式,治疗前后分别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与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接受强化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比较无任何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参照组(P

3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飞速的进步,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日渐增强,心理因素在治疗中地位占据着重要位置[1]。在实行骨髓移植以来,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不论是异体骨髓移植还是干细胞移植等,患者都很难避免产生不同的焦虑心态。焦灼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对患者会造成危险与灾祸,然而在主观上是出现一种不愉快与紧张等情绪。焦虑是有消极、担心与恐惧等交织而成的复杂负面情绪反应,为了能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护士要熟悉临床医学心理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素质与完善的性格与稳定情绪,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医德修养,临床操作技术熟练等丰富林经验,才能及时发现不同患者的内心想法[2]。通过自己良好的情绪、言语等态度去影响患者,让患者改掉不良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乐观治病的积极心态,才能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从而让骨髓移植更加顺利,让疾病早日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第6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首先讨论一下自然哲学与中医学术方向变革的关联性。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的一切对象为对象,是自然对象整体的本源或存在方式。从人类学本体论视角看它绝不是个别现象的描述学。人的存在与自然相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化的人,《论语》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川河流及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人也需要认知变化,顺应自然而演变及适变,这是美学的论题。而实践美学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它以外在一内在的自然的人化为根本理论基础,美的根源在于外在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改变,而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的自然,即先天生理心理和后天文化教育经验的渗透,也是心理性向社会性融合的过程。联系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蕴,体现了华夏民族崇尚“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的道德风范。另一重要方面,自然哲学对中医学人倡导“象思维”的模式,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重视观察和体悟,审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将形象、具象、意象的主体认知落实到临床医护诊疗工作中,以维护健康与提高疗效水平。显然“象思维”是动态的整体,是中医学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有望推进整体医学思想与励行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的自觉性。

面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广大中医药界学人把惠及民生为己任,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这是中医药学术方向变革的动力。关于中医药学学科总体目标的设定,先荽认清全球科学格局正在变化之中,重要的在于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21世纪科技界对黑洞的观测与发现,其中有90%的暗物质即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而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对宇宙天体的观测研究,无疑影响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确切地说中医学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应强调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显然中医学现象理论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

目前,大科学时代是由信息时代逐渐向高概念与大数据技术演变。笔者理解的高概念首先是科学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互补互动;二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三是对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辐射与创新。大数据是针对复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海量数据,包括着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的综合集成技术。可见高概念大数据技术将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框架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更新创造良好的机遇。纵观20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眼中只有“病”而忽略了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的指标作为判别疗效的唯一标准的医学。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的人的复杂性、能动性与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如何求解?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注重关系本体论的研究设计思路,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医生患者成为道德共同体的培养。

有一个问题必须讨论,即在科学人文融合的大科学理念引导下,当今的中医学与西医学能以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吗?有学者认为中西医之间从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两种医学的基础理论都具有不可通约性。先说具体对象中西医学依自然哲学原理应是“人”,人的存在的一切对象。只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医学在一段历史时期将对象侧重在“病人”的病、追求的是生物学的指标,重技术重实证,必须可重复可复制。还原论盛行的20世纪,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髙功不可没。笔者作为中医学人对西医学出现的问题不言自明。晚近十数年间亲身观察医学方向在逐渐转变,重视人文关怀由“人的病”到“病的人”的情绪、感情、心理变化,逐步渗透出现叙事医学、发展医学心理学科,有学者明确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医学科学研究面对复杂系统的临床难治病,从“单疾病、单靶点、单药物”的医疗模式,正经历着多学科、多元化、多层面整合集成探索调控疾病的转变,研究思路上正发生从“还原性研究”转为“系统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为“预测性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网络这一整体的视角来认识生命活动与药物治疗机制。尤其是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内容,朝向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参与医学做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与网络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罹三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人,“以人为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上溯孔孟仁学、老庄“重生”顺其自然的哲学,一贯以儒释道主体的国学为指导,国医国药不断融入外来医药又不断向外辐射传播,从来都是开放的系统。有鉴于本世纪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的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物我一体、知行一体、精气神一体、象意形融通,历来主张科学人文互补互动,是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综合上述,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和近代研究发展趋势看,从不同质不通约而朝向整合方向迈进。

回首本世纪初叶,我承担了国家“973”与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对中医方剂配伍着手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团队,不仅有中西医药专家,还广泛吸收引进了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信息与天文学专家的参加与指导。中医方剂有中药配伍组合的物质基础又体现治疗效应,是中医理论的载体。届时,我提出“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效应,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病证,融合对抗、补充、调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整合效应包括药效物质与生物效应的整合,药物实体与表征信息的整合,药物功效与人体功能的整合。通过实验认识到“网络”可以看作是整体与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关键技术。譬如“网络药理学”中的网络,在宏观与微观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等不同层次,有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传导网络、代谢网络、表型网络等各种生物网络,“网络”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我国学者无分中西展开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中医方药研究有望跻身当代科技前沿,为源头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在具体的内容上首先朝向个体化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如何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而发展个体化医学,已受到医药科技界的重视。中医诊疗从整体出发,如治疗同一种病,因遗传背景体质禀赋的差异等,出现“证候”不同而治疗方药与剂量亦不相同。当然,还有医学模式中心理情感与社会、环境等也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显然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个体化医学的发展的时空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践行预测医学与预防医学,应将重点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中医治未病与五运六气学说是其代表,积极辨识健康状态及演变趋势,适应各种气候、物候,各种环境的变化,又要调心身怡情养性。

中医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具体干预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为实践证实有效的身心调摄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参与医学,倡导每个人主动参加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去。历来重视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以调制承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转化医学要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凸显个体化医学的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中医药学讲转化医学是“以人为本”,从临床实践中凝聚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新复方的开发研究,是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进而提高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的模式必须是多学科的联合体的密切合作,医院要向院前转化,成熟技术向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向效益转化,面向基层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总之其“模式”具有普适价值。勿需讳言,我们在推动转化医学中体悟到还原论与系统论,与运用网络医学作为调整变革的重点时,面对多因素、多变量、多组织器官复杂性现代难治病诊疗,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第7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医疗纠纷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并基于存在的问题,从信任缺失、信息不对称、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调适的有效途径,即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发挥心理沟通的积极作用,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外部环境,发挥政府、媒体、公众在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伦理责任担当,促进医患关系向更加理性、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医疗纠纷;心理障碍;认知;伦理责任

医疗纠纷指病人及其家属与医疗单位对诊疗护理行为、不良结果及其产生原因认识不一致,引起的医患纠纷[1]。由于我国当前医疗体制的不健全,医疗纠纷等事件往往会作为诱因,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严重的会引发医疗暴力事件等情况。研究患者及家属在医疗纠纷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探索预防和调整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患者及家属面对医疗纠纷常见的心理障碍

1.1认知障碍

一是对非理性医疗纠纷处理方式存在心理认同。人民网《2015医患关系修复度报告》显示,仅2014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5万起[2]。近年来,“医闹”及袭医事件频繁发生,这一方面反映公众对非理性医疗纠纷处理方式存在心理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反映公众的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对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相关法规、条例知之甚少;二是对医疗纠纷归因方式存在偏差认识。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为70%~80%[3]。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的复杂性和特异性缺乏全面理解,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对医疗效果充满正向期待。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医疗事故、医患矛盾等在网上曝光度日渐增加,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公众对医院及医生的不信任感和对医院的片面认识。若出现意料之外的医疗情况时,患者及家属就会自然地把责任推到医院和医务人员身上,认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定有医疗过失、不作为等问题,这种归因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行为。

1.2情绪障碍

一是易怒冲动情绪。由于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结果导向的基础上,若在就医后或医疗过程中出现与期望效果的巨大差距时,特别是出现手术失败、致残、致死等情况,这种事先的、临时的、短暂的医患“信任”就会被打破[4]。信任感是个体基本的安全体系中最为深层的要素,如果信任缺失的话,那么个体的安全感会遭到破坏,个体的行为也会受到焦虑的全面扰乱,而变得易怒且冲动[5]。在负性结果出现时,患者及家属也容易因此迁怒于医生,认为医生存在失职的情况,认为医院没履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跟风从众的情绪。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6],是一种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近年来,医疗暴力及袭医事件愈演愈烈,这从某种层面也折射出公众的从众心理。

1.3行为障碍

在错误的认知导向和非理性情绪下,患者及家属会在行为方面出现障碍,一是易于出现非理。当出现不良医疗结果时,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会失控,容易做出一些有失常态的非理,如围攻医院、侵占医疗办公场所、抢夺医疗文书、停尸设灵堂于病房、毁损医疗设备、殴打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等;二是易于借助网络开展声讨。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在医患双方不易于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从以往的线下医闹事件逐步开始在网络媒体上延伸。通过网络媒体消息,经传播及辐射,进一步制造舆论话题,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加上一些媒体失真或不客观的渲染与炒作,引发网络的负面效应[7]。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相应衍生的讨论话题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观点、情绪的传导,造成非理性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助长非理的升级。

2分析与思考

患者及家属在医疗纠纷过程中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归根结底是由于医患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现状相关,医患间的信任缺失、需求与信息不对称,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都是诱发心理障碍的原因。

2.1信任缺失是最根本原因

在医患关系中,信任缺失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彼此不信任的医患双方在激烈论战时,极其关注结果,往往对彼此都心存戒备甚至产生敌意,患者不相信医生会尽职尽责,医生不相信患者会通情达理[8],由此导致医患间的沟通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成为患者及家属在医疗纠纷中的心理障碍。

2.2信息、需求不对称是主体原因

由于医学教育受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医生更关注的是病人的“生物医学因素”,只注重看“病”,不重视与患者的交流,缺少情感交流,忽略患者心理等发展性需求,造成供需的信息和需求不对称。加之医学的专业性过强以及部分医护人员沟通意识与能力较弱,都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进而诱发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

2.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是体制原因

当前我国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还相对不完善,虽然政府积极寻求和优化对策,但不少政策还未完全“落地”,且依法进行医疗维权的法律流程相对复杂、进度慢、耗时长,导致公众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意识与主动性不强。由于缺乏外在的法律约束,患者及家属会运用自我内在的行为判断方式和效仿同类群体的“相似”行为处理医疗纠纷,易在非理性认知和情绪影响下激发非理。

3调适对策

3.1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模式

有效的医患沟通是避免医疗纠纷和相关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手段。以往“以医生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医生作为专家只需完成对患者的准确诊断及适当治疗,而病人则被动服从。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上的关注成为医患沟通的新方向。心理学上提出人与人的交流要有“共情”元素,这就要求医生在疾病诊治外,还需要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疾苦,建立与病人的信任关系[9]。为适应医患沟通模式的变化,要注重对医务工作者、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包括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人为本”“仁爱精神”“公益之心”等职业素养,构建新型医患信任关系,规避医患接触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心理障碍。

3.2发挥心理沟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处理医患纠纷的接待投诉、交涉谈判和解决协议三个不同的阶段,要针对患者及家属不同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沟通技巧,化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障碍。在接待投诉阶段,要运用倾听、共情等方式,让患者及家属尽量释放愤怒偏激的情绪;在交涉谈判阶段,要采用客观、公正、理性、冷静的方式给予患者及家属各种质疑合理的解释,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在解决协议阶段,要坚持原则,果断迅速,热情耐心,帮助他们平静、理性对待结果。

3.3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外部环境

通过外在法律保障从机制上帮助医患建立良性关系循环,要进一步完善处理医疗纠纷的法规、条例,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的操作与流程;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优化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方式和效率。在流程方面,要进一步简化、优化医疗鉴定的相关流程,开辟医疗纠纷“绿色诉讼通道”外,还需要发展和完善医疗纠纷的非诉讼机制。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公民法治意识,通过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公众的权利意识。

3.4发挥政府、媒体、公众在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伦理责任担当

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是指导行为的观念与是非对错判断的哲学思考[10]。在医疗纠纷这一法律与伦理的博弈中,医院和媒体是博弈的局中人,公众是旁观者,三者基于各自的立场看待问题。作为媒体,在宣传医疗相关事件时,要坚守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努力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协助者和推动者;作为公众,应当冷静、理性对待网络新闻、舆论话题,不随波逐流,不任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新闻与话题,不以泄愤为目的发表不当言论,激化矛盾;作为政府,应当建立良性的舆论氛围,规范互联网舆情信息的处置机制,建立辟谣机制,对于不当不实的言论给予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Z].2010.

[2]韩芳芳.2015医患关系修复度报告[EB/OL].(2015-09-25)[2016-01-25].

[3]汪健健,赵丽萍.医院暴力事件现状及对策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3,26(3):13-16.

[4]徐昕,卢荣荣.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0-2006[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82-101.

[5]殷向杰.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

[6]吴静,白桦,胡晋红,等.社会学及行为学研究伦理审查特点概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325-328.

[7]孙璐露,杨淑娟,李森,等.医疗纠纷中医院与媒体博弈关系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3):66-68.

[8]吴秀娟.用信任之手,推倒横在医患间的“墙”[N].健康报,2016-01-29(005).

[9]张燕,肖涛,刘哲宁,等.以人为本心理干预模式在医疗纠纷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51-52.

第8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21世纪的医院不应仅仅是治病,而是要关注病人的整体感觉,包括生理和心理。医院药学是医院实现整体的医疗技术服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面向病人和临床,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1转换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药学服务正在逐步与西方医学发达国家的药学服务靠拢,不断学习他们的先进药学服务理念,现正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全面发展与转变[1]。医院药学应由供应型向服务型转换,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尽药师所能杜绝或减少药源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和病死率,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2]。药房是展现医院药学服务的重要窗口,本院药房根据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医院提出的多给病人讲几句,多听病人说几句活动,以人为本,切实的走从被动服务转换成主动服务的工作模式,例如:采用开放式柜台发药,微笑服务;采用电脑系统联网发药;制定多项便民措施;印发合理用药宣传单;公开药品价格;开设药物咨询服务台,与病人零距离接触,解答各种提问;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2开展以合理用药为目的的药学服务

2.1开展药物咨询服务

药物咨询是沟通药师与病人、医师之间的桥梁。药物咨询是药师提供的直接面对病人的药学服务方式之一,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不可缺少的途径。由于现阶段的医疗模式决定了门诊的调剂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每天有大量的处方需要调剂,故尽管也有药品用法和注意事项的交代,但由于病人药学知识缺乏,常不能很快接受,易引起药品的错误使用,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和药源性伤害事件的发生。由于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类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同一种化学药物其商品名和规格繁多,医师对大量涌现的各类药品信息已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加之药品药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因此病人很难对药品有正确认识,只有通过培训并掌握扎实药物知识的药师进行药物咨询方能使病人解决或纠正某些可能发生的错误。门诊药物咨询是病人诊治过程的必要补充,开展药物咨询体现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提高了医疗质量,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据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完整的药物咨询记录,共383例,医师67.1%,而病人仅占22.3%。从数据反映出病人很少咨询药师,一旦遇到医疗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医师。这种局面应当扭转,药师应主动地开展面对面的为病人直接服务。

通过药物咨询,可普及药学知识与科学合理用药,同时缓解了门诊药房窗口的药师仅在发药短暂的时间内很难做到对每一张处方向病人解释如何合理用药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药物咨询,不但提高了药师的地位,有利于医院药学的优质服务,而且在咨询人员的服务下,能给病人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扩大和增强病人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2建立临床药师制

临床药师制关系到医疗质量。临床药师制将明确药师在医疗活动中的职责,协调医、护、药师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医疗质量;临床药师制有助于预防和降低药源性伤害,药师深入临床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症状;药师通过查房、会诊、药物血药浓度检测等,依据病人各种临床情况,参与对典型病例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订,并协助方案的执行、修改与评价,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还可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可节约医药卫生经费开支,而且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与病人的感情,使其易于接受用药指导,提高了药学服务水平。

药师走进病房是临床药师制的关键举措,也就是面向临床,临床药师的工作阵地在病房,而不是药房。走出去是关键,通过本科室几年的实践经验,临床药师到某一固定临床科室参与查房,建立和实行医师、药师共同查房、会诊制,医师、药师、护士临床病例讨论制,及共同制定病人诊疗方案的制度。建立临床药物信息报告会制度,病人和临床医师、护士普遍反映良好。临床药师有责任向医师、护士介绍新药,报告疾病治疗用药新进展,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宣传安全用药知识[3]。现阶段本科室是以每2个月一期的《药讯》和《药品不良反应简报》形式向临床反馈各种新药知识、各类药物利用分析、药品配伍知识、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2.3设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医院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临床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静脉药物集中配置、管理是目前医院管理的一项新举措。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特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一种先进的静脉配液技术和管理模式,它把医院药学从供应调剂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安全、合理用药,其特点是无菌配置、安全,合理;促进临床药学发展,减少药品浪费,有利于职业暴露的防护;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效率,合理解决人力资源[4]。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意义:通过开展静脉配置服务,不仅可使医院药师工作方向发生转变,积极参与到临床用药管理中,还可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利益,进一步体现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它可减少各病区贮备药品过期失效引起的损失,节约配制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对操作人员的防护。由于查对制度严格,避免了配制差错,保证了输液质量,促进了安全用药,并相对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将护士的配药时间还给了病人,提高了医院护理服务工作,使病人更为满意。

3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

首先应加强药师培训,提高药师的专业知识。临床药师应掌握扎实的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药政法规、医保政策,并着力拓宽知识面,特别是临床医学知识、疾病诊疗常规、检验数据临床意义、药物治疗学及医学心理学等。为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知识,本药房积极鼓励部门人员参加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种教育及全国执业药师的考试等,使专业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能更好的被社会承认。抓好集体业务学习,把每隔一周的周四晚上定为集体业务学习时间,要求每人有学习计划、学习心得、学习成果,采取讲课与听课相结合的形式。规定药房全体人员以power-point形式轮流讲课,内容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临床知识、药学进展、法律法规及计算机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业务水平,促进了知识共享。此外,科室专门邀请本院或其他医院临床资深医师讲授一些临床医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要树立服务理念,注重语言艺术。人患病后易产生紧张、焦虑、疑惑甚至愤懑的情绪,病人来医院就诊渴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关怀与照顾,作为药师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和隐私,善待病人,对他们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缩短与病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清晰的思路,大众化、科普化的语言,使病人愉快地接受药物治疗,进而提高病人对药物医嘱的依从性。本药房通过邀请资深的培训师,学习有关服务理念、演讲与技巧、沟通艺术等来提高药学人员的服务素质,效果显著,以病人至上拓展服务内涵,通过制定《药剂科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药剂科服务文明用语集》等,力求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总之,医院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是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措施之一,只有满足了病人的需求,药学人员乃至医院才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为全面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药学部门应努力建设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科室,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取得医院的支持,以病人为中心,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黄仲义.医药药学的建设与发展之我见.药学服务与研究,2001,1(1):4.

2徐小芳.新世纪医院药师的职责.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2):133~134.

第9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培养体系

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任务是为城乡居民提供融“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使城乡社区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国务院出台关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特色开展研究。泰山医学院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于2011年率先在泰安市承办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开展了定向免费城乡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两大基地以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为泰安市城乡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开展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养工作,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构建了“1+3”(基本要求+卫生服务能力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技能培训体系)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为促进泰安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守护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一、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全科医生,不可能完全由医学本科生毕业后转化而来,更多的是基层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培训转型成为全科医生。城乡基层医生身处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任务的基本力量来源,是城乡社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改革开放之前,为了适应农村医疗需要,我国曾培养了大批“一把草药治百病”、“身背药箱走千家”农村“赤脚医生”。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城乡人民健康需求的增高,“赤脚医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城乡基层社区急需全科医生。然而,照搬国外模式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乡全科医疗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因此,通过乡镇医生转岗培训城乡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并不意味着降低高等医学教育标准,而是将现有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继续教育作为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因为全科医生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需要承担基层预防保健、多发病常见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因此,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方向就是面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城乡基层社区开展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全科医学人才。

二、构建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1+3”培养体系

(一)落实并细化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基本要求

2012年7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卫科教发〔2012〕48号)。在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和方式、培养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泰山医学院根据国务院、卫生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山东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特色,开展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研究,制定了《泰山医学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规定了转岗培训在职业道德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从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从培养医学科学基础知识、群体健康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从临床技能(含社区卫生服务技能)、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

(二)确立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体系

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关键是要使受训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全科岗位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育”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先导,“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是转岗培训的核心。泰山医学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所必备的“卫生服务能力”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职业价值趋同能力、医患交流沟通能力、医疗卫生团队合作能力、城乡社区适应能力、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二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现代临床思维能力、城乡社区流行病诊治能力、社区健康教育与家庭保健指导能力、急症处理和社区康复能力、重大疾病预防干预能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等。三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拓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实用卫生统计能力、社区卫生管理能力、社区调研与学习创新能力、科研设计与发现能力等。

(三)设置了以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素养的理论课程体系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校根据《山东省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以“素质教育全程化、能力培养综合化”为原则,设置了医学伦理和医德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理论课程体系。首先,医学伦理和医德教育模块。设置了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以适应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亲情化、社会化的人文服务要求。其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专业课程群、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法规课程群,进一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岗位要求。具体理论课程及学时分配如表1:

(四)设置了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山东省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鲁卫科教国合发〔2010〕3号)文件要求,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培训阶段属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第二阶段见表2,共34个月,主要在临床各相关二级学科轮转,轮转期限为24个月。学员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然后转入8个月的专科定向培养阶段,根据培训医师专业方向进行专科培养;再在相关科室进行2个月的该专科临床技能训练。为了进一步贯彻好省里的文件精神,泰山医学院充分发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临床培训基地)的作用。设置实验实训课程群和实习实践课程群,强化培养受训学员的现代临床思维能力、社区多发病综合诊治能力及其拓展能力。通过实验实训、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医疗工作等环节的整体设计,实现临床技能全科化、服务技能社区化的要求。

三、保障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合格的全科医学教师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学校承担城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主要是校本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教学院部系的专任教师和附属医院的临床专科医师,他们不但拥有全科医学的教学理念和全科医学的思维模式,还掌握充足的临床专业实践技能。为了科学制定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培养全科医学骨干师资。学校按照“内培、外引、稳定”的建设思路,分批分期选派专业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参加卫生部和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与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实践基地联合互动,通过集中培训学情质量评价、教学查房示范等形式提高师资的带教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安,孙保各,唐兢,等.上海徐汇区家庭病床服务与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思考[J].当代医学,2012(01).

[2]沈海英.全科医生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

[3]彭杰.群众是农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J].中国乡村医药,1999(06).

[4]杨巧媛,王家骥.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