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前言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的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公路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创建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4、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5、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奥林匹克营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44-03
Abstract: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most people supposed is the Olympics economy.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Games healthi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ree different controversies of Olympic marketing’s main body from benefi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angles. At last, making some advices to provide conferences for the act of Olympic economy.
Key words: Olympic marketing; sports cause; sports economy; social benefit; economical benefit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奥运举办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以及奥运循环效应的存在,我们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它是奥运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奥运资源来获得各种社会资金就应该高度重视奥运营销。奥运营销的主体决定了它的营销方式及效益。我们要以雅典奥运为警戒,慎重选择奥运营销主体,以期获得奥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举办城市减轻经济压力,也为奥运的循环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好的基础。
1 奥运营销主体的三种倾向
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日标而投入的人、财、物、能量、信息与输出的目标满足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根本上来说,提高效益是一切有效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效益又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在一般情况下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形成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但在进行奥运营销时,这两个目标的处理往往很难把握住度,而出现了三种倾向。
1.1 以政府为主体,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
一种观点认为奥运会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观赏需求,对于举办城市属于广义的国家资产。为了更好的抚慰社会就应该由政府主导奥运营销。这种思想认识不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奥林匹克运动视为“泛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为了保证奥运会社会功能的实现,就应当保证奥运会的纯粹性,在奥运会的商业运作实现形式上,只愿意坚持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依靠政府投入进行经济运作的单一模式。因而,由于政府单一的运行方式的限制性、市场经济规律把握的迟钝性与经济信息理解的不完全准确性,将使奥运会在单一的形态中失去与市场交流融合的可能,从而变得僵化,缺乏活力。同时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政府对奥运会投入的局限性,将使奥运会的发展失去动力。如:第28届奥运会在经历100多年之后重回诞生地雅典。为了这个重大的纪念意义,希腊人努力为奥运火炬洗尽铅华,积极寻求奥林匹克传统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尽量淡化商业气味,雅典奥组委选择了政府办奥运的形式。在奥运历史上,也有政府办奥运盈利的先例,比如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但因为雅典刻意“远离商业”,要办届比较纯粹的,充分弘扬奥运文化的奥运会,在举办奥运会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之下,雅典赔钱了。
1.2 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奥运对举办城市来说是一种资产,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企业化经营是奥运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奥运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要进行奥林匹克营销,利用社会上财团来筹集资金,获得资金支持,维系生存。我们知道如果进行企业化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要求由市场主体来主导奥林匹克营销。这种观点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从而将奥运 “泛产业化”。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忽略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公益性意义,以产业化、市场化为由,减少或失去公益性投入,从而使政府职能失位。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不考虑、不重视奥运的社会价值,导致了奥运社会价值的失缺与错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体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尤伯罗斯首创了奥运会商业运作的“私营模式”,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创造了2 .2到亿美元的盈利,把奥运会变成了摇钱树,使得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历史一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才宣告结束。洛杉矶奥运会在经济上的成功是空前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长远考虑,对商业利益过重的考虑危及到奥林匹克品牌的声誉。这届奥运会利用了一切机会扩大财源,如奥运会圣火接力,任何人不论是小偷还是强盗,只要出3000美元,便可高举圣火跑一公里。尽管这做法给组委会增加了1090万美元,却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1.3 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
在关于体育属性的片面认识方面,还有一种是割裂体育奥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奥运属性的复杂性简单化。他们既承认奥运的事业属性,也承认奥运的产业属性,但是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认为一种奥林匹克运动要么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要么就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这种观念引发的后果是满足于简单地划分两种不同属性的奥运,在营销中只考虑问题的一方面而不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从而限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这三种观点很容易造成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走向了两种极端,一种是不敢大胆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多种经营,不愿冒经营风险,只求四平八稳地维持现状。这样也务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因为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甚至能压垮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民生。最典型的一次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们先后申办5次,最终让当地纳税人背负了近20年的债务。另一种则是见“利”忘“义”,完全置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于不顾,单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一些非体育性经营来赚钱。这样务必会伤害到公众体育的利益,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少数人的商业盈利活动,也会挫伤奥运的持续发展性。
2 分析讨论
从体育的事业性质和产业性质角度,正确认识奥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我们加强奥运会的经营管理,确定奥运营销主体,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社会效益持续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从体育具有事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事业属性的根本特性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或产品,换一种说法,即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第一,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在一般情况下归社会所有;第二,这种产品的价值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第三,这种服务一般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因而不具有排他性;第四,这种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些特点只是从一般意义而言,但从体育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看,这就显得绝对化了。也就是说,体育公共产品是人类所共有的资源,应该为社会所有,但并不等于必须由国家政府创造或提供,个人、企业就不创造或不提供服务于社会的体育公共产品。从所有权来说,某一产品是属于个人或企业的,但从其服务对象来说,是面向社会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属性,这样的产品仍然是公共产品,或者说是表现出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产品。同时,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产生经济效益。就体育场馆而言,它可以由个人或者企业投资兴建,只要面向社会开放,就属于公共产品,而社会公众在观看或者进行活动中可能需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将为这样的场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奥林匹克运动是为社会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享受,是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从我国传统的体制来看,这部分产品由体育事业单位提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纯由事业单位提供体育事务或者服务产品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经济方面力不从心,同时投入与风险是成正比,政府主导奥运的风险性很大,对奥运操作不当就可能殃及国民,将对社会造成很大动荡。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大,观看和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它的投资要求就越来越高,政府的奥林匹克营销主体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动摇,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另一方面,现代奥运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它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效益上就是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2.2 奥运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从体育的产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讨论体育产业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产品所具有的体育品格,即其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二是体育产品的生产过程与规模,即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也包括它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以及采用的生产手段和形成的市场占有率。它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这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文化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为资源的产业,其产品的构成是依靠对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价值观念资源的加工形成的。其中奥林匹克营销也是以一定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为依托。即奥林匹克营销除了对奥林匹克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进行营销外,还有其思想性和价值观包含在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产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就是它有妇孺皆知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正是这个非商业性的社会形象,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滚滚财源。奥运商业赞助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赞助奥运会树立企业和品牌产品社会形象,增加公众对公司或品牌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的认知率和认同率,增强与市场目标、市场族群和目标消费者的亲和关系,达到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它还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虽然是隐含在其实用性之内的,但却是“体育产品”的核心。没有这种由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而形成的“核”,就不是真正的体育产品,或者说这样的产品就不具有体育品格。也可以这样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资本的本性行事,也就是说,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但与此同时,与事业性体育相比,产业性体育承担的社会功能更为复杂多样。由于体育产品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决定产业性体育也必须承担事业性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它同样对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文化精神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运动作是借助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杠杆的推动,具有了与广大群众紧密联系的更大的可能性。消费者可以从市场得到自己满意的体育享受,从而有利于一定的体育文化和价值观在消费者中传播。另外产业性体育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国民生产的一部分,直接体现经济发展的程度;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体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奥运会的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3 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谈奥林匹克营销主体
把体育区分为事业性体育与产业性体育,是我们在理论上对体育认识的升华。但是,注意到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才是我们理论的成熟。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事业性体育与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的产业性体育二者并不是截然划分、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共存共生的。我们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须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至于更好地把握奥林匹克营销的主体。
3.1 奥运的可经营性和营销的复杂性
奥运会主要是满足全社会甚至全球人们的体育娱乐享受需求,因此它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是,奥运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经营性意义。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容量有限,因而在服务对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功能饱和,不能再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形成“拥挤”现象,为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加以限制,这种限制的有效方法就是经济手段,以此来调节接受服务的“量”。另一方面,奥运服务设施本身具有可经营性,它们通过经营可以提高设施提供服务的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不论其经营成分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其公共服务的性质,不能使奥运成为单纯牟利的工具。但又由于奥运市场经营内部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承担着继承并延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和提高公众的体育意识的社会职责,这些领域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但并不排斥在一定的程度上由社会资本进行资助或运营;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如奥运圣火传递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不同的一面,我们要注重保持奥运公共服务的社会基本职能,如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新闻、出版政策、管理条例等来对它们进行政策调控,特别是诸如新闻、理论等重要栏目,必须保证其有正确的导向,能够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其能够进入市场的部分也要进行剥离,使之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参与竞争,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3.2 奥运营销的企业主体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具有高度经济效益的奥林匹克运动,它的营销主体主要还是各种企业,其发展应以市场为主导,即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决定项目、参与竞争,这样才会使奥林匹克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更有效的提高它的经济效益。政府将部分奥运营销主体权转让给市场主体,让市场对奥运进行经济操作,但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涉及体育文化与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对于体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因而政府必须对体育营销主体的选拔进行适度的限制。同时为了保证体育资源不被其他社会经济资源所占用或流失,政府拥有奥运所有权和监督权,它的功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不直接介入具体项目和具体项目的经营,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法规来调控,特别是对于体育的核心价值层严格把关。任何获得营销主体权的企业应当经过政府的审核。使奥运营销主体表达积极的、健康的文化观念,尤其应当为弘扬体育精神做出贡献,主要是通过体育价值核心内化营销核心,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奥运的市场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奥运的核心价值。但政府也不能把关口拔得太死以至于市场主体的营销主体权名存实亡。
4 结论与建议
奥林匹克运动既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也有潜在的商业利益,早期的奥运组织者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一届又一届,锲而不舍,借此举办城市也应试图采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这个日益庞大的怪物,将其经济能量释放出来。
4.1 构建政府、企业、奥组委的三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政府是廉洁、透明、勤政、高效的公共管理者,企业是奥运财富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奥组委则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大量的奥运事务。
4.2 充分认识奥运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来充分开发奥运的经济效益,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来提高奥运经济的活性,围绕体育的核心价值开发奥运营销的深度和广度。
4.3 考虑长远利益,将奥运与城市远景规划结合起来,与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弘扬体育精神。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中国和北京的宣传力度,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协调发展。
4.4 政府对于营销主体的选择要严格把关,扮演好奥运的宏观调控者角色,应加大监督力度,从建立规章制度角度出发来约束奥运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建立监督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立监督审计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等来保护奥运的社会效益不受损失及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4.5 政府应适当控制奥运市场营销开发的商业化气氛但不能压制它的商业化发展,尽量扮演防守者和守卫者的角色。让企业充分发挥它的经济灵性,充分挖掘奥运的经济效益来为我国体育的后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越川, 李婉祯. 奥运会的营销发展及策略[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3,(2):69-80.
[2] 张玉超, 孙思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营销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4):29-31.
[3] 黄仕美 等. 现代奥运会市场营销综述与2008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5):115-117.
[4] 杨帆. 奥林匹克带来什么?[N]. 中国经济时报, 2001-07-17.
[5] 北京奥运摇钱树无底洞[N].今日中国 2004.26-29.
[6] 洛杉矶大赚奥运钱[N].经济月刊. 2000.22-23.
[7] 任海.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业化[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0,(5):1-6.
[8] 斯特德曼・格雷厄姆 ,等. 体育营销指南[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2003: 26-38.
[9] 雷鹏. 现代奥运会商业赞助特征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21-23.
[10]张玉超. 中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 ]. 体育科学 ,2003 ,(2) :43-49.
[11]邹建锋. 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N]. 财富智慧, 2005: 72.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抓住每一个契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以质量赢得市场;向业主提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本公司实际,如何才能抓好企业的工程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施工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搞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些人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2. 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
(1)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
(2)我们要顺应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将国内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在项目管理多层次的情况下,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必须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制,建立技改项目管理责任制,从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和工人都明确各自的技改职责,从而加强技改项目全过程。
3. 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1)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要遵照这个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检查和监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是由决策、管理、实施3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2)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目标,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分工负责,对外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和施工班组负责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4. 加强成本管理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5. 强化质量管理
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
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产品是企业的形象、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效益观念,并在车间开展“树标兵比贡献”劳动竞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竞赛”。
6. 施工技术创新
(1)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在深化生产方式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以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企业职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资质认证,为企业职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虽然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面向国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7. 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
(1)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2)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施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 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 陈 健.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
[3] 谢国龙.大型施工企业多维集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 刘轶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80-01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1.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2.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营运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关的高速公路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办法》《收费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这些有关高速公路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更加的有效。作为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再制定具体的适合自己区域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条例。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营可以有章可循,使工作可以更加科学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如果各地根据高速公路运营准则做出了相应的细则规范,可以使各部门的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其管理有理有据,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按规章制度办事。这种方式的管理,既可以避免漏收的现象,也可以防止工作人员私放车辆的行为发生。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主要是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服务,对高速公路营运的管理,主要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安全、舒适的乘车要求,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建立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态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4.从服务入手,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的服务质量,往往能带来好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因而,当前营运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交通行业的整个形象。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乘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以在广大的服务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部门应进行各项文明工程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内容的详细化,且做到奖罚得体。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5.从通行效率着手,提效节支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相比于以往的的高速公路投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联网收费的方式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收费,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达到管理水平提升、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交通通畅安全的目的。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收费站的数量,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且一些贪污作弊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流和物流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啦。在实际的联网收费当中,应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结算、统一发卡的原则,对一些收费站进行撤销,来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成本。
三、结束语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带有公益性色彩的建设方式仍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且其大量的资金消耗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更好的发展。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其重要性,从成本和盈利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并积极地实施,以取得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高速公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06).
[2] 徐学松.论述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关键词:施工企业 前期规划过程控制 精细化管理 经济效益 社会信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管理专家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
在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作为公司管理的桥头堡,是公司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管好项目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赢得社会信誉是项目管理的重心。项目怎么管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理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如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现在绝大多数公司管理的都是以项目精细化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中心,可以这么说精细化管理是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的前提,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是以经济管理为中心,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方式。它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
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前期规划、文化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成本控制、进度管理等几个方面,现从这几个方面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个简单的交流。
一、注重前期规划,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总体目标,就是在项目施工的前期进行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统一员工思想,统一项目的经营理念,对每个工区、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都要定位准确,对每个工序和每个环节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
作为项目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依据所承担的工程特点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和质保体系,以及各部门、工区的设置。同时也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制定阶段性目标控制方案;对标段内各分项工程进行划分,对重点、难点项目从质量、进度、保证措施上制定单项控制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相当于项目管理的“宪法”,今后各部门、工区开展工作,必须以此为纲要,确保前期规划目标能在今后施工中得以实现。
这样做目的是让每个员工了解项目管理的原则,培养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养成精细的工作作风,使精细化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失误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优化管理流程,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有机衔接,每个部门都符合项目的内在要求,实现部门、工区的高效运转;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以适应高效、便捷流程的需要;明晰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规范各工种操作标准,最终建立起高效的内部运营机制。
项目的效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施工现场成本控制带来的效益,一类是通过管理带来的效益。如果我们的项目前期规划不好、管理不到位,制定方案不适用、或由于决策的失误,肯定会给项目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项目为此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也可能因此为项目带来社会信誉层面的不良印象,造成项目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因此,我认为前期规划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今后项目管理的好坏、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的前提。
二、注重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不断的建设,可以从正面反映一个公司的形象。文化建设肯定是需要时间、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但其取得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经济方法计算出来的,是公司的无形资产。
我们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有很大的差距,纵观当今日本松下倡导的松下文化和中国海尔创造的海尔文化,打造出两个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伟大企业,前一段时间,去中铁四局的宁杭高铁南旺坝特大桥及中交集团京沪高铁苏州项目参观,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认识: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永恒支柱。况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经济组织的价值观与目的要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和习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几个方面:
1、营造有序,优美的文化环境。在项目的驻地以及各部门的办公室、会议室、施工现场等场所进行必要装潢和布置;公司有必要在项目部驻地、施工现场,进行文化硬件建设,美化环境,统一公司标识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搞好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在醒目的地方设置诸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人文宣传标语;利用宣传橱窗展览本公司获奖的优秀作品;使走进我们公司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公司特有文化的存在。公司应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积极而广泛地宣传公司“诚信至上,质量为本,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公司形象。“诚信,规范,高效”的服务宗旨,加强员工创优意识方面的宣传,力争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项目管理的施工目标、同时以展现公司的总体形象、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来集中体现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扩大在市场的影响力。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以促进公司发展、增强整体优势、提升管理水平、凝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要条件。
三、质量管理是以过程控制为手段
质量管理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是推动项目不断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项目立足全面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质量层次,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将质量创优活动引向深入,保证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以质量树立公司的社会品牌是精细化管理的知道思想。
质量管理的关键是“过程控制”,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正真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现场跟踪检查是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大部分人可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和效益并不发生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完全为了满足业主、监理的要求而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因此,在精细化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的社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
质量管理作为精细化施工的管理核心,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施工中打造精品工程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提升公司社会信誉,增强公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四、合理的进度管理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
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进度管理,是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项目部需根据施工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对工程项目而言,工程的质量、项目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是施工管理的三大主线,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成本,一般说来,进度快就要增加收入,但工期提前也会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
如何处理进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因此,进度作为精细化的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正确处理进度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确保进度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进度成本,切不可盲目抢进度、赶进度,造成项目成本的加大,导致项目亏损。
五、安全生产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
“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在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使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施工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是经济效益,其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抛开经济效益前提空谈安全生产,那么搞好安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进一步说,安全生产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这样一句名言:“事故是企业管理不佳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就像人患了感冒,通过发烧、咳嗽、打喷嚏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样,企业管理不佳,可以通过发生事故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造成了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且还表明企业的管理不佳,而管理不佳则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因此,项目应通过合理的安全费用的投入,形成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安全生产是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前提,是公司的社会信誉集中体现。
六、精细化管理的中心是成本控制
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因为精细化的管理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求项目的管理者不仅要管好人、财、物,而且要管好工程的协调和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成本的控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按经济用途分析,工程成本的构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工程项目而分摊到该项目上的经营管理费用。
(一)控制人工费用。控制人工费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办法,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加强劳动纪律,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二)控制材料费。材料费占用工程成本的比例很大。要降低材料费用,首先应抓住关键性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地材,它们虽然品种少,但所占费用较大,抓住主要材料就抓住了重点,而且易于见到成效。降低材料费用的主要措施是做好材料采购的计划,减少仓储,避免出现丢失,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现场合理堆放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台帐,注意工地余料的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控制机械费用。主要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力度,正确选配和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提高机械使用率和机械效率,同时应建立机械设备档案,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另外,对租用外部机械时,要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尽可能地增加单个台班费用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控制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费是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的其他职能部门为该工程项目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这一费用主要应通过合理确定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控制,对业务管理部门的费用实行预算管理,对工区按月进行独立核算,其他直接费用是指临时设施费,工地一次搬运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等,这一项费用的控制应本着合理计划,节约为主的原则进行严格监控。
我们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效率做出清楚的界定,社会主义的公平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涵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其中包括财富的分配、权力和权利的占有、教育机会和名望的获得、职业的选择等,它们都存在着公平问题。因此,把公平仅仅理解为经济范畴是狭隘的。不过由于经济是基础,广义上的公平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最终要体现到物质资源和物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上,所以经济公平是核心。而经济领域的公平动态地考察又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机会参预社会经济活动。规则公平也就是制度公平、环境公平,其含义是指人们在享有同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条件下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结果公平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后,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平等的,都有同等效用,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可见,经济公平不等于收入平均,它的内涵要比收入平均的概念丰富得多,而且社会主义经济公平承认先在的、自然的、社会的和个体的差异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对财富的差别占有,同时强调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社会成员平等的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均衡的社会发展。
效率,从广义上讲,是指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或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福利得到最大增进,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社会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从经济学讲,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投入与产出或者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效率一般总是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经济收益相联系的。效率既取决于主体活动的能力和活动的工具,还取决于其活动的方式,而决定效率的动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主义的生产就是要提高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但同时,公平与效率也显示出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统一性。首先,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实现的程度将受到效率实现程度的制约。只有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公平的实现才有扎实的根基。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差距适度,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所以,公平离不开效率,离开效率的公平是一种形式的公平,由于它缺乏公平的实质内容,所以它只是对懒人的公平,而对勤奋的人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最大的不公平。效率也离不开公平,离开公平的效率必然是一种短暂的效率,它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推动力和发展趋势。单一的公平和效率都难以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长久存在的基本支柱。公平与效率犹如天平的两极,相互依赖,不可偏废其一。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共赢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目标下的效率经济。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公平问题主要涉及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分配制度:公有制或私有制。公有制是人们经济平等进而社会政治权利平等的基本保障。效率问题,主要涉及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从目前来看,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效率高。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经济上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尽管资本主义主张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和政治权利上的公平,但由于经济不公平,其他社会权利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传统的社会主义如原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是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们经济上的平等和建筑其上的社会、政治权利的平等,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决了平等问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经济效率却成为问题。这似乎提出了一个两难选择:要社会主义,只能得到公平而损害效率;要资本主义,只能得到效率牺牲公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也第一次使公平与效率有获得共赢的可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够逐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指要提高效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要实现公平。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中国能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根本制度保证。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需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势必拉开收入差距。但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了这种收入差距主要是劳动收入的差距,不会太过于悬殊。(2)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政府的宏观调控较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国家更具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增加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各种社会福利措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这是中国能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重要条件和措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辩证发展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与内容,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一般意义上看,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价值观的外在形式与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它用二十四个字规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不仅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从社会现实上看,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多样思想及多元文化从各个层面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正确前进、发展方向,才能引导女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牢固坚定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校园文化是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除了课堂的正面灌输,更需要通过环境熏陶而获得女大学生认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女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活动场域,具体独特的铸魂育人教化功能,是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女大学生将在生动性、丰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与理念,并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践行。
二、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分析
机制,原指机器或有机体的基本构造、功能或工作原理。后来,机制被泛指某个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运行过程。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是一个认知内化践行固化的复杂动态发展过程。
(一)以校园物质文化加强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做好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首要基础是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即女大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到内核,由浅性认识到深层思考,全面、系统、深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深刻内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女大學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渠道。另一方面,针对女大学生直觉性、感观性的思维特点,以物化人、以物育人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加强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的有效载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宣传栏、公告栏的宣传让女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先入眼再入心,耳濡目染;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物,传承优秀校史文化,激励女大学生爱校爱国;教学场所、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环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元素,让女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直觉美、形象美,上升到艺术美、内涵美的认知体验,陶冶性情,在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以校园精神文化推进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认知只是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层面。在认知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女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成为其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发自内心地高度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大学精神、教风学风校风等为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育人于无形,影响深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通过大学精神、教学学风校风等,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情境,对女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感染、熏陶、陶治、润化。在学习、体验、实践中引导女大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与认可、赞同,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的内容,自觉能动地构建、生成个体的价值观念,并融合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扎根于心灵。
(三)以校园行为文化强化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意识及精神的理论与共识,更是与包括校园行为文化在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实践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知与行相统一。认知及内化的指向践行与行动。以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为主的校园行为文化,因其丰富性、文艺性、灵活性契合女大学生的心理,对女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让她们在科技创新、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纪念活动、主题活动等校园行为文化中体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把价值观念转为现实行动,在活动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
(四)以校园制度文化促成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化
女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历的认知、内化、践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不是运功式,而是渐进式,需要长效机制来保证,需要不断反复强化、反复实践,形成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而校园制度文化正起了这种巩固、强化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及约束保障两大功能。一方面,社会主义高校的校纪校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在制订、执行、管理、监督过程中,本身就蕴含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对女大学生产生稳定、持续的心理预期与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以三个倡导为价值取向的制度、规章、条例等校园制度文化,因其强制性、刚性约束等特点,成为女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基本规范和共同行为准则、价值标准,促进女大学生在外部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下,由他律向自律转变,逐渐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正确的行为习惯,自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三、一巩固三结合: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巩固的指导地位,又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民族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学习和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教育、引导。
(一)巩固在校园文化中的指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高校要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突出的指导作用,让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价值取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
(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中两个基本的教育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一方面,强化两课课堂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校园媒体宣传等显性教育的正面灌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概念、意义等核心内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为女大学生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与价值标准,为她们分析、批判各种思潮的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尺度。另一方面,重视以校园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及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中的隐性教育,巧妙地借助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的文学、体育、艺术等载体,形成优良的校风,对女大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方位渗透,使她们在不知不觉的、愉悦的情绪和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怎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内化认同、行动认同。
(三)坚持民族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紧扣时代主题,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在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女大学生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性。在校训提炼、中华经典朗读大赛等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吸引力,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在对女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在内容与方式上体现出时代创新性,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特色。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核心价值观应是与特定的群体、特定群体的所处的时代以及面临的问题休戚相关的。因此,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内容、思想,回答和解决新时期女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才能被她们发自内心的接受。在宣传方式上,要运用鲜活生动的时代语言和借助微信、微博、QQ等女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贴近女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代同频共振,增加她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的认同感。
2014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起步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总结评价好今年工作,现就开展2014年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和年度工作综合考评工作通知如下。
一、验收检查内容
(一)对2014年各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考核检查。主要考核各地领导重视、组织推动、专项投入、机构建设、帮扶落实、档案管理情况等。
(二)对2014年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检查。主要检查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填报省下达的任务要求和项目工程完成情况,包括项目投资额、建设规模、放大效应倍数等。
(三)对2014年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进行绩效检查。按照省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总体要求,开展好2014年度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县、市对省级重点村补助项目的绩效考核,检查补助项目决策过程、资金到位、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6个方面、14项;省对县、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情况整体绩效评价。
二、检查方法步骤
验收检查主要是采取重点村自查、县(市、区)自查、省里与市州抽检复查的形式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和座谈、实地检查和查阅帐目、资料等进行逐一对接核实。检查验收从2014年12月10日开始到12月末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重点村自查。到10月15日,省级重点村要抓紧完备今年相关工作,未完工项目要抓紧完成项目建设,做好工程决算,做好资金拨付,健全账目和票据。做好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检查材料准备,主要材料有:绩效报告、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表、省财政拨款指标文、重点村生态环境情况说明、农民满意度调查表、重点村项目申报书、补助项目账目和票据等。
第二阶段:县(市、区)检查。从12月6日到12日前,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所辖各重点村工作进行总体检查、项目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价。各县(市、区)要规范履行好省级重点村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评价的相关手续,总结和起草好本级工作报告,完备相关检查资料。
第三阶段:省、市(州)联合检查。从12月13日开始,省新农村办会同各市(州)新农村办、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联合检查,深入各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听取各地工作汇报,与重点村逐村对接核实,深入现场抽查,对各县(市、区)、各个重点村工作做出验收评价。
三、有关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这次检查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各级新农村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精干力量,集中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检查验收任务。
二要认真准备。这次验收检查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资料和表格,各地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做到不漏内容,不疏忽环节,不流于形式;要建立健全绩效数据采集、跟踪检查、考核验收、分析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和政策,实现验收考核评价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关键词:新形势下;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F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8-02
引言
知R改变命运,科技带来进步。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储存和搜集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营造了较强的文化氛围。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需求,图书馆要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图书馆改革中的关键。因此,笔者对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怎样更好进行效益提升展开科学分析,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提供理论支持。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解读
1.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一些资源的投入与所获得的成果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投入成本和获取效益之间的比值。这种经济效益可以作为图书馆自身发展和运营的资本支持,比如日常的设备购买、管理投入、人员成本、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支出。
2.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组成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是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利用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高效利用,然后以服务的方式获取一定的货币收入[1]。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在运营的过程中通过研发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扩充一些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并使之服务于社会,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产生一定的价值。无论是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都可以促进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模式是依靠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种类,针对性进行文献资源的服务,改变检索流程使服务更快捷,设置一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等等方式来获取经济效益的。但是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完全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机构,而是要尽量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文献,保证所提供的文献资源丰富、实用、准确,保证服务过程方便快捷,以读者利益为核心。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解读
1.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含义
图书馆是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文化知识、提升社会文化氛围和提供相关阅读服务的平台。建立的本质就是为了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知识使用价值的高效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通过特定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可以促进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比如减少社会问题、提升国民素质等。
2.图书馆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分析,图书馆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有两方面。第一是图书馆可以通过为读者提供文献和电子资料的方式,使读者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然后利用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管理、科研、投资等等方面的使用转化,利用这种转化来创造财富。其所创造的财富是可以进行计算的,但是图书馆的具体作用是难以计量的,属于一种显性的效益。第二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特性形成一种很强的文化氛围,并对精神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这也增强了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属于一种隐性的效益。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效益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3.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主要表现方式
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表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针对性和广泛性。所谓针对性就是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不同需求的读者进行不同知识资料的搜集,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模式,增强了服务的实效性。广泛性就是图书馆文献和信息储量丰富,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服务范围较广,使资源得到共享,这就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联性
(一)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产生可以营造良性的阅读氛围,增加读者的数量,这样一来图书馆就可以通过服务获取更多的资金收入,然后再将这些收入运用到图书馆建设当中提升服务质量,加大信息的搜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其有效应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经济效益定位于社会效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新形势下的图书馆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特性,从资源的获取、服务、更新、利用等方面来提升,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来提升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但是,无论怎样,图书馆都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机构,经济效益必须包含在社会效益之内。
(二)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效益可以加强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例如,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来增强文化知识传播和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大家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识[2]。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图书馆获取了具有价值的信息,产生了实际的收益,才会与图书馆之间产生更多的业务往来,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重大。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增强社会效益的前提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济收入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那么就无法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比如,管理软件研发、信息搜集、网站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只有这些方面有了提升才能使图书馆更好服务于社会,否则将无法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也没有能力举办公益活动和进行文化宣传。
三、新时期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社会效益,将其作为发展的基础部分
图书馆要以公益为主,这一服务性质是不能改变的。图书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一旦二者之间发生分歧,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尤其是当前,在市场化经济氛围的影响下,很多图书馆都开始施行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化运营模式,虽然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改变了图书馆服务的本质,使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定位发生了变化。
(二)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要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路线
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相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必须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路线,用经济效益来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用社会效益来促进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提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一过程,不能完全的依靠国家的支持,要学会自主、自强、自立,减少财政负担,提高工作热情,从压力中寻找动力。
四、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
(一)图书馆要建立与时展要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首先,要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要建立一种适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的管理制度,制度在制定时可以借鉴一些运作模式较为科学的图书馆,聘请一些专业于制度制定的专家和服务公司,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来促进效益提升。其次是国家对图书馆的管理。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建设的管理,无论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是重视程度和相应的政策都要以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为主。再次是鼓励创新。图书馆要多进行意见征集,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增强服务质量,提升效益,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走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路线
图书馆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须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融合,无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知识、信息的需求方面[3]。首先,建立智能化的运作模式。引进一些高科技的软件进行文献的搜集和管理,研发一些便于人们阅读的系统,消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时性的服务,这样一来,效益自然会得到提升。其次,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增强信息量。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一定要有价值而且要真实和准确。再次,图书馆的相关系统和平台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果一些信息和资源被窃取,就会导致原本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服务收益减少,因此要建立保护和预警机制,提升管控能力。
(三)加强公益活动的组织和服务项目的开发
首先,图书馆要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大家对图书馆现实价值的认识。比如,建立公益阅读日,大家可以免费阅读,通过宣传,让大家掌握一些对电子系统操作的流程和技术,开展一些赠书活动等等,这都会增强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其次,图书馆要多开发一些服务项目,合理的进行相关服务的收费,比如,根据读者的需求,实现所需信息的预定,然后由图书馆去进行相关资源的搜集,在提供给读者,增加经济效益。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要建立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与时代的理念相融合,比如,建立个人的阅读空间小屋、阅读平台的界面设置新颖有特色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就会提升业务量。
结语
新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机构,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去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合理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注重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针对性、科学性、快捷性的服务,将网络图书与纸质图书相结合,拓展阅读空间,建立优质的文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云霞.新形势下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J].企业导报,2013,(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