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优点在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相互融合,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知识以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在教材的编写上,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学习数学,从生活常识中提炼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数学知识以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的基础部分.为了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可以创造问题情境,让小学生针对数学概念从探索中学习,让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更为有趣.开展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小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而针对数学问题采用猜想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让小学生亲自操作,自主验证概念理解的正确性.对于小学生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鼓励小学生相互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当小学生在解决数学概念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时候,如果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就会提升自信,加之小学生充满好奇心,且很喜欢探索问题,就会坚持下去,直到对数学概念充分理解为止.

二、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非常有限.数学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而小学生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往往会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如果教学任务量大,就依然是以听课和做习题为主,并不会展开情境教学.特别是数学概念教学,如果教学计划并不符合教学实际,数学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心理依赖感[1].比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会用30分钟时间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留下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题,以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没有听懂数学课的小学生而言,要能顺利地进入练习阶段是很难的.当然,也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失败.

三、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为主导,“教”要围绕着学而展开.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要参考内容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以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角的度量”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对这一节中的数学概念问题以理解,可以教材内容为参考,设计问题情境,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问题情境是让小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查阅资料.由于是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因此而会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即“角”的理解.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相关概念以理解,之后,将自己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概念解释相对比,查看所存在的不同.之后,教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解决不同之处.比如,对于“角”的理解,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教材中的一些图形,看看度量的结果是否与书中给出的答案一致.在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65页中有度量60°角.但是,学生度量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或者是60°,或者是120°.如果对“角”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就会令小学生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而度量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关于“角”的概念方面寻找答案[2].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获得理解,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小学生从经验中获得,要比死记硬背获得数学概念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容表达的抽象性很强.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设计上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当设计内容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突破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师范技能 “三实一模” 全程训练

[作者简介]刘丽丽(1963- ),女,江苏镇江人,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论。(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以师范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三实一模’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1/079)和2013年度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命教育视野下教师素质的建构”(项目批准号:13LKT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91-02

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必要训练,是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的实际需要出发,提高职前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内涵,逐步形成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技能观,并探索科学、合理的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以师范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三实一模”全程训练模式。

一、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教学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而传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中缺乏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尤其是新课改的充分认识,未能实现从培养学科专门化教师向培养专业化教师的转变,不能使师范生较好地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准备期所需的专业技能。所以,师范教育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改进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使得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技能同教学技能共同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趋向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及技术性要求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更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未能给“师范教育”赋予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不能使师范生获得持久的教师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态度,传统的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教师的专业化需求。

(三)获得实践性知识需要积累

教师知识包括“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性知识通常指的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是实践过程中的案例知识,是以教育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知识,是教师的个体性知识,更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难以用语言去传授,必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

二、“三实一模”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

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师范生的目标决定了师范教育要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成为优秀的人才;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发展”,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师范技能的人才。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围绕师范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三实一模”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把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每一个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引导师范生将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今后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使师范技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高,并使之规范化,为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本思路

针对师范生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三实一模”全程技能训练模式坚持“早接触、长流水、不断线”原则,采用实验、实训、见实习和模拟实践课,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使教学技能培养贯穿高校师范教育始终,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达成“融通式”技能训练内容,突出体现教师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实现“三维目标”融通、“三个环节”融通和“三个模块”融通,实现促进学生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

“三维目标”融通,即“通识为基”为师范生成长打牢知识基础;“能力为本”为师范生成才锻炼内功;“育人为魂”为师范生成人确立正确方向。在“三大目标”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下,促使师范生在“服务为重”的教育实践中实现成长。

“三个环节”融通,即构建并实施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基础与实践训练”三个环节融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校内技能训练环节扎实基本功,校外训练技能训练环节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课内技能训练环节强化基础,课外训练活动作为补充,以赛促训,通过各种技能竞赛促进训练效果;理论教学环节增长师范生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模块”融通,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础性教学技能,综合性教学技能和实践性教学技能”三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以符合逻辑的技能训练序列为主线贯穿始终,把专业知识传授同基础教学技能融通,把中学课堂、与名师对话、教学案例分析与综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把综合技能训练与实践性教学技能融会贯通。

(二)基本架构

“三实一模”全程技能训练是一个“全程性”的教育实习过程,将教师技能训练嵌入在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指导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教学基本技能的方式和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所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技能模式;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教改现状,既能使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不断加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实习效果;通过模拟实践课的训练使学生有效发展和提升自己在特定的情境和文化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性知识。

(三)模式内涵

“三实一模”全程训练教学体系以三类课程承载三个任务,以三大主线突出三种能力,以实施“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三种教学技能。

1.三类课程。(1)基本素质课程。立足通用素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一般的职业能力。(2)专业知识课程。立足师范素质,通过系统、全面地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教师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3)技能拓展课程。立足课改要求,通过开展模拟中学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在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

2.三大主线。(1)素质教育主线。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规范化,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2)技能训练主线。引导学生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动向,关注中学教育的课堂,走进中学课堂,与一线教师交流实习,加强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实训训练”的“三段式”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3)实践教育主线。通过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模式,使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并通过与名师对话和教学课例描述,让学生走进真实教学情境,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性知识。

3.三种技能。(1)基础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使学生掌握合格教师的基本通用技能,包括普通话、口语表达、规范汉字的书写等。(2)综合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学生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教学技能。(3)实践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性技能,教学实践性技能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

(四)操作流程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基本练习单位,结合各个学期和假期的特点,分别进行“三实一模”全程训练;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固定时间进行实训和模拟。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解读、评判、参与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讲授知识,而任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担任学生专业技能指导教师,不但形成了新型的密切的师生关系,又规范和提升了作为师范教师所特有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循序渐进地完成模式所规定的一系列训练内容,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职业角色与学生角色相融合,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指导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五)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根据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不同,创制并实施全新的技能训练与考核目标,确定了语言表达、字画识写、媒体使用、教学技艺四大类共10项专业核心技能考核项目,将基础性、技巧性、创新性三者有机地纳入技能实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过程中,实现考核训练评价内容全面化。

2.评价方式。根据“能力、知识、素质考核相结合,形成性动态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查相结合的方式”的三结合原则,实施训练评价,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3.评价主体。根据不同的技能训练内容辅以教师职场教学形式,使评价过程有益于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技能训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与用人(实习)单位评等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形成亮点,通过坚持以课程体系构建为重点,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目标测评机制和学分评价机制,探索解决了技能训练过程控制和效果量化考评的难题;通过走进中学课堂、与名师对话、教学案例分析等,突破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找到了符合师范技能训练的可行途径。通过“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促进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项目操作

1.引言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色,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具备良好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任务及目标

2.1 研究背景

电子技能实训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能离不开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电子技能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改进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促进教学改革”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力求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探索加强实训环节教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促进我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项目研究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来自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教材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结构形式,促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步骤配有大量实操图片,直观演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实际动手操作。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本项目注重研究对学生爱岗敬业、沟通合作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每个实践项目中都以实训卡片的形式展现,包括仪器仪表、操作步骤、要点提示、数据记录和处理;每个课题中还都设置有操作注意事项等环节,以养成学习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练习拓展的内容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让学生很快胜任企业工作。

2.2 研究的任务及目标

1)结合电子技能课教学要求,通过对电子技能课项目教学法进行初步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项目教学考核体系,确立几个典型的模块项目,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上课、全体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组装与调试。

2)探索并完善项目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教学组织和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总结理实一体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授课,落实实训课教学成果,探究适合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电子技能的方法手段。通过教学项目承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实现了由“先理论后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

4)开发电子实训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电子实训教材。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中职生《电子技能与实训》工科教材编订适合中职生电子动力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用书。

5)编制生产性实训任务书。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增加了生产性实训和企业专项实训两大模块,以企业生产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缩小企业与学校的差距。充分体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深入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以问卷调查、谈话、考察等方法研究用人单位对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研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行动研究法:从课题调研、设计开始,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反思和修正研究方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积极探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3)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个案作为案例,加以解剖、研究分析、提炼,形成初步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自身培训学生提高技能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以行动研究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4.研究过程

4.1 论证准备阶段(2011.9-2011.10)

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的分工,进行调查问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为了了解学校原有的技能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10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5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机电部32名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2012年10月,利用我校实习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20家企业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三方面都对学校原有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表示不满意,都认为职业技能必须按实际工作环境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形式,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应该使技能教学体现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性,着眼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问卷,对我校中职生电子技能实训课做详细地分析,并且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结合老师培养需要选定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教改实验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包括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遴选、研究的实施、听课评课、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意见、组织后一阶段研究计划的实施、课题结题,最后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4.2 研究应用阶段(2011.11-2012.8)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分析讨论,确定模块内容,确定项目实施对象进行课题个案实验。根据个案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编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组织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扩大课题应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4.3 总结提高阶段(2012.09-2012.10)

认真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成确定下来,组织研究成果的的推广工作,通过课题组努力,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5.研究成果

5.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边研究边教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由此引发的变化很多。

首先,教师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所学知识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从创设问题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2 项目课例分析

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所学基本电路模块,我们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年历电路”、“调频收音机、对讲机”、“抢答器电路”、“声光控节能开关”等的设计、组装、调试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这些实用产品带进课堂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岗位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下面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项目制作过程为例讲解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按任务结构形式完成。

项目三: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任务1:识图

(1)认识各元器件及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

(2)学习电路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电路在产品中的作用。

(3)识读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电路板图。

任务2:安装

(1)核对元器件。

(2)检测元器件。

(3)安装电路。

1)元器件的安装。

2)电路组装,按印刷电路板图插入元器件。

3)整机装配。

任务3:调试

(1)通电前对印制电路板进行安全检测。

(2)电路故障的检测与分析。

(3)示波器检测。

(4)万用表检测。

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只是解惑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5.3 主要成果

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法引领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方案和课件;成熟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以及用该教学模式讲授部分教学案例的影像资料;突出了以学习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完成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市级精品课建设方案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校级示范课建设方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职业技能培训经验,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技能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产品和电子测量仪器操作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5.4 标志性成果

(1)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理论水平有了提升,大赛成绩也一年比一年突出,真正体现了竞赛与教学互相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2)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代表性项目组装与调试,展示学生部分工作成果。

1)迷你小音箱的组装与调试。

2)数字万年历电路组装与调试。

(3)根据教学案例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装配和电子测量仪表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4)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完成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鉴定。组织完成校内和实训基地学生中级电子产品维修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操作训练项目和理论训练项目中采用了一些以往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题目,兼顾学生考工。

6.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在实训室完成,保障课堂教学与实训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课程项目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互动化、技能训练专业化。

1)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深度融合,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模块化。把电子技能与实训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常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模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模块、焊接工艺知识与焊接技能模块、电子整机装配工艺模块、电子整机调试技术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电子整机装配》每周六节课,三至五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

3)教材与资料一体化。结合教学实际,自编讲义,作暂用教材,然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编写出“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教材和资料。

4)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具体考核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完成能够体现若干项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件,或调试、维修、故障诊断,同时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5)定期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评选设计制作小明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在校园和周边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服务,为同学们和居民提供了方便,锻炼了自已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教学管理一体化。由专业教师兼管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学设施“零距离”接触,激发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方便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8)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9)师生各类技能竞赛成绩较往年突出。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7.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实施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师资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

2)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

3)对教材的要求。目前符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现成教材很少,需要组织人力、物力编制校本教材。

4)对教学进度的要求。“项目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进度往往很慢,难于控制。

5)对班级人数的要求。人数太多教师指导起来不方便,实验设备数量也要求多,资金和管理不太容易。

8.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实验阶段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使电子技能实训课真正起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学生们能够学得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课程。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立.项目教学法对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思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

第4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整合

作者简介:陈小菊(1971-),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2010年教改项目“广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编号:桂教师范[2010]60C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32-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成为了关键一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训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1]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被视为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整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成为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成为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时代诉求。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割裂。其课程设置基于这样的假设:“师范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或直接应用于实践,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理论到实践、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2]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体验,缺乏对教育现象全面深入的感知和经验准备,就直接学习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概念、原则、原理、理论,可想而知是多么空洞抽象,难以接受,更不易理解,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机械记忆下来,但很快就容易忘了。另一方面,师范生只是在大学学习结束阶段有一次实习,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理论。“实践体验缺乏精心安排和有质量的指导,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沦为单一的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脱节。”[3]教师教育课程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学学习结束阶段,目的主要是检验并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因此实习无需多次,时间也无需太长。

在此背景下,当前“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成为教师发展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顶岗实习”、“支教实习”、“全程实践”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中非常时髦的话语。这些做法主要是为师范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更多的实习时间。由于把实习基地更多地建立在师资匾乏、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中小学校,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国内外以往的经验和研究表明,“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职前教师不必然是有教育意义的,不必然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成功地教学生”。[3]我国台湾学者王秋绒认为:“教育实习能否发挥教育功效,并不在于其经验时间的长短,而是要问是什么样的经验,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运用这些经验,才可能使经验产生拓展教育智慧与引导合理的实施方法的价值。”[4]实践经验对他们的成长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够将师范生的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

因此,打破单纯以理论为中心或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构一种能帮助师范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实现二者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成为我们思考的课题。

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1.课程设计的理念

教师是门具有自己特性的专业,“如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差异极大,每个学习环境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教学成果难以标准化度量,教学面对太多的利益相关者等”。[5]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较强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远比光记住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相互融合,借助于师范生“全程实践”、“顶岗实习”、“支教实习”、“见习”等实践形式,用书本的理论知识解释、质疑、拓展和强化教师实践知识,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也为教师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经验基础,并通过反思不断丰富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培养具有较强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善于发现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释能力的新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

2.课程内容的组织

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根据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特定主题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反思讨论、批判质疑有机整合起来,使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持续探究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探讨主题本身(而不是逻辑知识的掌握),它强调真实问题及其解决,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体系。以主题来组织时,教育理论是根据学生的问题、主题和活动的情境进行安排的,如借助于基地学校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录像、微格教学、课堂即时演练、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等活动,让准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讨论,丰富和建构理论,形成对教育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实践性知识。这样,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就从实际问题中浮现出来,被置于个人关注的情境中,所以它们更可能使学习者获得真实的意义。

以主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并不是要放弃教育学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扮演着一种资源供给者的角色,为主题、相关议题和活动提供资源,它的目的是帮助建构实践性知识。由于理论的含义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加以理解,理论的这种作用是通过反思来实现的。借助于口头的、书面的或头脑中的反思,学习者将普遍化的理论与特定的教育情境或事件联系起来建构知识。

3.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主题、问题来组织的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实施。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重知识的灌输,轻师范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教师中心,轻师范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整齐划一,轻师范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6]这样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难以发挥教师教育的示范性,难以使准教师习得“个人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试想一下,假如未来的教师们自己都不曾用过“探究”的方式去学习,那又怎能奢望他们以后能指导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因此,创建一种有利于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主体作用发挥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师范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让准教师就教师角色、教学任务以及整个学校教育中那些经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进行批判质疑,在探究中建构理论,形成“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使师范生“学习并实践着”。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与探究反思的统一,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它本身并不能引发学习,如仅仅创设条件,为实践体验提供时间、场地的保证,以及使大学教师与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走在一起,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都必要而不充分。只有对自身的实践进行探究、反思时,实践之中的知识才能够被自觉地认识和分析,“理论”与“实践”在个体教师身上才能实现实质性整合。

4.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行“行动研究”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师范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中小学校教育场景,很多发达国家纷纷把它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主要资源来开发。例如,1992年,英国教育大臣克拉克宣布80%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应放在中小学进行;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职前教师教育60%的课程安排在中小学进行,有14所大学的教育院系与130多所中小学结成了教师教育的伙伴关系。[7]由此看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应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平台上,由大学指导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需要为师范生配备两类指导教师,即侧重于理论指导的大学老师和侧重于实践引领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引领,以老带新的学徒制,让师范生在“看中学经验”、“做中学经验”、分享经验,使得师范生进一步感悟这种具有“缄默性”、“隐形”的,难以用语言来传授,只能面对面直接接触才能领悟到的教育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艳玲.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教育课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艳玲.“实习支教”热的冷思考――兼议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4]王秋绒.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

[5]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4,(12).

第5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但效果不尽相同,以赛促培在教师培训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从赛与培、赛与学、赛与用的关系阐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又一种方式、方法,调动了参赛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多年实践,实效性较强。

[关键词]

以赛促培;教师培训;提升效果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的要求,笔者探索以赛促培的教师自主学习机制,转变原有的培训方式,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常情况下,组织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而采取以赛促培、以赛促学、学以致用是教师培训的又一种方式、方法。

一、赛与培的关系

以赛促培,借大赛的机会做好培训。在组织教师大赛前首先要制订方案,规定参加人员、时间、地点、内容、组织方式及大赛流程等。这里对大赛内容的确定值得深入研究,因为它决定大赛的方向,一般是由培训内容来确定,也就是说培训的主题即是大赛的主题,尤其是教师普遍需要提高的内容就应强化培训,并作为大赛与培训的主要内容。

1.关于赛的内容的确定

《指导意见》中提出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进行过详实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七个不同的种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教学设计培训、学科教学法培训、特定资源使用方法培训、设备操作技能培训、科研方法培训、教育信息化理念培训。[1]举办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其内容可从教师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操作、优秀课件、说课、讲课等方面来确定。为使大赛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当地(学校)教师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分析教师普遍需要提高的方面来确定赛的内容,从理论上讲赛与培的内容是一致的、统一的,从而实现以赛促培的目的,使赛更具有实际意义。有了大赛的内容就可以提炼出主题,进而给大赛冠名。如: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中青年教师青蓝杯、求实杯、进取杯、滋蓝杯、创新杯大赛等。

2.关于培的内容的确定

大赛内容确定后,培训的内容必须由此展开。《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培训课程的50%。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是实践课程少,理论课程多,以赛促培恰恰缓解了这一问题。笔者组织大赛采取笔试、说课、讲课、师德测评四个部分进行。大赛中与培的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是教学最有用的知识基础,也是补充实践性课程的一种途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好的教学关键在于找到内容和教学法的结合点,在于教师把他(她)所掌握的内容知识转变为教学法上有效并适合学生能力和背景变化的多种形态的能力。同时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应是教师培训的最重要内容。[2]因此,方案设计中第一阶段规定笔试范围及各部分权重比例:师德占15%,课改占15%,案例分析占10%,课标占10%,学科知识占50%。笔试部分采取参赛教师电脑随机答题的方式,分数由电脑自动生成,一切在阳光下操作。而培训管理者在赛前要组织教研员出题,指导各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彰显赛的内容的重要性。

3.掌握好赛与培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赛与培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动词,而举办一次教学大赛就要注重赛前和赛中对教师的培训,即赛中有培,培中有赛,二者相互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在赛前组织者要利用赛的机会把培的内容具体化。首先,找准培的切入点,从哪开始进入赛前培训;其次,组织专题培训,以适应大赛的规定,满足教师参赛的需求,提高大赛的档次;第三,培训的内容要结合教材、教法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赛进入说课阶段利用评分量表,来检验参赛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相对应的学科教师做群众评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表象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并接受一次现场实践性课程培训。所以,赛的内容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可操作性,让参赛者“跷跷脚能够着”,又引发教师参赛的信心和兴趣,并体现出赛的内容的多样性,充分满足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个体性需求。

二、赛与学的关系

举办中小学教师大赛,既是组织教师学习实践性知识,又是巩固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方式,处理好赛与学的关系,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规定,把学融于赛中,在赛中学、在实践中学更有利于教师岗位培训的效果,也借助大赛的平台发掘人才,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1.搭建赛与学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知识信息的来源铺天盖地,每个人获取知识信息是很容易的,但如何将知识再生成能力却不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新的飞跃就更难了,因此大赛的组织者就要搭建赛前教师学的平台,完善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营造网络学习环境。从认知的角度创设教师学的平台,教师能从平台中获取本体性知识和学科前沿性知识;从教研的角度要搭建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一般是让教师随时可交流,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就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建立学科年段QQ群更为实用;从实践角度要建立大赛资源、评价、展示平台和建立云平台,教师可以进入大赛设置的“云盘”,使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

2.研究赛与学的方式、方法

以赛促学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式。从教师培训角度出发,设计与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大赛,可以得到与培训目标相一致的结果。要使教师的观念发生转变就必须在培训模式方法上有重大变化。[3]在中小学教学大赛中,由于参赛的主体是成人,而要适合成人的特点,赛与学也必须在方式、方法上有重大变化。笔者认为采用参与式、反思式、体验式更为有效。所谓参与式是指教师在大赛过程中全程参与、全体参与,并承担一定任务,而基于问题和基于大赛内容的学习都是参与式学习;反思式是指教师对大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科学地评判过去,既要总结好的一面也要找出不足的一面,有必要让组织者进行全面的反思,促以学的再提高;体验式是指教师的一种感悟,对实践性知识的一种获得甄别,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有新的体验,才会进一步理解。赛与学的方式、方法很多,行之有效的为最佳。

3.掌握好赛与学的关系

以赛促学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习倦怠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教师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原有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材料,培训内容严重滞后,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出现了“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涉及的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达不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4]多开展各类大赛或长时间开展大赛对提升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激活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使教师培训赋予新意。只有处理好赛与学的关系才能使教师培训落到实处。由于现在的“国培”项目、各级远程培训、岗位培训等相继展开,教师对本体性知识掌握比较有余,而实践性知识相对欠缺,组织者可以把学的过程确定为校本培训的过程,依据学的内容确定学时,上报主管部门批准记入学分。以赛促学,其赛前教师的准备过程、赛中教师技能的切磋和相互间交流都是一个充分学习的过程,大赛过后也是教师把学到的知识物化的过程。

三、赛与用的关系

检验培训成果,营造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氛围。通过大赛,正确把握赛与用的关系,笔者所在区域连续10年开展教师技能竞赛,依靠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影响广大教师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技能知识,进一步苦练内功,促进赛与用的效果。

1.建立赛与用的评价平台

建立赛与用的评价平台,促进教师通过大赛提高培训的效果。现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从培训课程的设计与规划以及活动的实施是否符合教师的需求,到教师参与培训后,其教学效能有无提升,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都缺乏可行的评估机制。[5]因此,要建立赛与用的评价平台,配以各种教研、备课、经验交流、课题研发等制度,制订大赛评分量表和问卷调查以及民议测评表。首先要制订大赛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评价教师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检验教师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在大赛进入讲课阶段制订讲课评分表,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赋分;其次是师德考核部分,实行问卷调查或网上投票,规范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三是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全面准确地评选出大赛各名次的获奖者,计算出每一阶段参赛教师获得的参培课时数并颁发证书。

2.建立赛后应用的长效机制

建立赛后应用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组织者(学校)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在大赛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又会激发新的更强烈的发展欲望,组织者建立良好的应用长效机制,使教师发展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是制订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建立赛与培的学时学分转化制度,将赛中的培训准确记入学时;三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立评价机制,笔者试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四是建立学科团队,形成以获奖教师为主持的各学科各年段研修小组,继续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3.处理好赛与用的关系

以赛促培、以赛促学关键是用,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找准赛与用的结合点。一是要自主和引导相结合。走出“传、帮、带”的传统模式,把教师的自学与研修结合在一起,以自己为中心去挖掘自身的潜力。二是要把问题和研究相结合。一线教师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阅历,因此,在大赛中要重视他们个人的经验与问题,只有把经验和问题结合起来,把大赛和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教师边学边用,活学活用。三是要把需求与发展结合起来。要了解并满足教师需求,激励其学习动机。赛与用的关系不仅仅是赛的形式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赛的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联系的关系。真正解决教师观念、业务、操作技能等关键问题,使教师用起来方便、用起来顺手、用起来自如。赛的内容再好,与教学实际关系不大只会导致教师为了赛而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赛与用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切合实际的。

综上所述,以赛促培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知识信息化迅速膨胀的今天,教师如果还吃老本,不求新知,定会落伍,尤其是面对部分教师职业倦怠,参加岗位培训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不一致时,需要我们培训管理者更加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反思培训中遇到的困惑,从科学的角度把握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脉搏,使我们的培训在极具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中进行。

作者:刘金永 单位:长春市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恩芹,刘美凤.关于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20-22.

[2][3]龚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模式(方法)及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6):27-29.

第6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交互式视频会议:远程教学;高等教育:信息技术

引言

现代高校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包括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结合的学习方式,并能创新运用和创造资源。随着跨校区、地区办学的高校剧增,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远程教学的必然趋势,以高速的校园网络带动“交互”体验是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教学应用创新及管理服务保障是校园信息化可持续的关键,从而促使交互式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高校远程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其搭建部署和跟踪策略对高校现代远程教学创新具有一定价值。

一、视频会议系统在高校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1 大学导向的教学行为需求

现代教学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需求是基于形成教学交互的情景信息空间,从展示文字到多维度的虚拟界面,远程教育与信息活动兼顾到多种技术和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推动学校制度改革、管理创新,以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服务于教、研、管和校际合作的整个过程。此外,把教学目的中众多因素内化,从而确立教学行为导向,并集中体现于教学活动中,智能化教学、办公和对外联系,以形成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系统应用构建。因此,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多种信息技术及其适应性转化是必要的,已达到网络化环境、信息化终端、多媒体教室的基本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持续开发新的教学设计互动手段,有效支撑现代教学。

2、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校区数量增多,尤其考虑到常年奔波于校区间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务督导人员。如某些校区间车程需要两三个小时,大大降低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教学效果也不稳定。很多大学搭建视频会议体系,就是看中其动态扩展的特点和低成本、便捷化的优势,尽可能减少分散教师的精力,其应用必将在远程教育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

视频会议在远程协作中占主导地位,其利用通信网络,传输多个与会者连续活动图像和声音,将不同时区和地域的两个或多个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实时传输各种图像、语音和数据文件,保证各种媒体质量的同时,提供双向互动交流信息的平台。目前,视频会议广泛应用于网络路演、现场采访播报、应急指挥及远程教学等服务中,然而由于技术应用受到传统系统功能的束缚,缺乏多媒体信息之间的传输交互,该技术的实时、交互、高效和经济等特性成为各实践领域的焦点,随宽带网和高速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流媒体技术与IP视频会议均为视/音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会议技术与网络技术相适配的特征成为最有力发展途径,其融合正在逐步产生规模效应的应用空间。

3、现代高校的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动态趋势和实时交互性发展,实现大学管理数字智能化是新时期对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承担优化和完善传统教学方式的责任,让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共享,有利于扩大国际合作院校在远程教学及学术会议中的有效互动,尤其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动态多集成的特点,帮助扩大国际合作学校的联盟互动传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有单播、组播、点播三种流媒体播放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采取单一模式搭建,根据编码标准、体系结构、流媒体服务三项关键技术指标特征,其“交互应用”的模式实施,远不能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校区数量增多、教育教学资源扩充,更谈不上最大利益化校区管理与资源共享。因此,部分大学也逐步转向集成模式搭建视频会议体系。

“交互式视频会议”是指异地多方通过网络多媒体设备达到实时沟通,实现多方相互操作、共享应用程序或数据,完善会议类型目的的多交互功能个性化设计应用的活动,系统主要由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和交互式信息系统有效组成,两者相对独立,可视化通讯和协作服务是其核心环节。随着带宽自由度提高,稳定的移动设备使用习惯,迫使灵活地随时随地参加会议或讨论的需求产生。在会议过程中,与会者能够在多个终端中实现“不间断”行程。如表1。

二、高校视频会议系统的搭建策略

视频会议将进一步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实时、可信任的教育传播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引进所需的视频会议系统,目的是将信息化手段与工具应用到现代教学、学术交流与教务管理中,形成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而使用常见的则是远程会议交流,在教学、实验等效果并不明显。相关调查统计表明,跨平台的系统应用标准成为高校间合作交流的障碍,故兼容效果才能保障实现跨平台信息高速传递的需求。

1 搭建原则与互动设计

进行交互视频会议体系的构建,要以需求为先,避免盲目实施。鉴于视频会议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大多高校属于综合型大学的实际,首先,应充分认识系统的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数字进程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和加快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节约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应用较成熟的系统,能与国际主流的网络视频会议设备互联互通,满足学校国际交流的需求,采用先进的组网设备,系统标准应遵循国内外相关规范。其次,以各校网络运行实际情况为基础,尽量适应高校内外主流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采取多播放方式建设,智能程度高,易用性强,可对视频会议进行跨校区直播,指定部门、专人负责,确保使用安全。另外,应用实践中,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如在学科范围内开展示范性课程,融合经典教案,组织名师,话题化知识信息,确定参考目标,给予教学过程最优干预因子,因此系统要分别针对不同应用和不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措施,包括系统安令机制、数据存储的权限控制、多种级别的用户身份认证等。

2 交互应用与跟踪实施

视频是高校远程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交互模式则直接约束其形成效果。以我校为例,多媒体教室占令校总教室的48%,师生上课对交互功能的实际需求甚高。在视频会议系统中下设“教师跟踪”模块,加入实时录制功能,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跟踪拍摄教育教学实况的智能化系统设备。教师在上课时快速走动或板书,系统均能准确以别并自动变焦跟踪拍摄,并更新和保存优秀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系统视频会议及数据会议的各种组合,创建了符合远程互动教学的各种会议模式。这种交互方式,引导教学的潜在交流行为,培养学习的主动探索意识,挖掘信息的快速流通与转化,在知识获取途径上逐渐改变学生依赖教师获取信息的状态,从根本上实现学习者自我发现的角色转换,达到创新信息的电性循环。如通过我校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板块来集成、实时更新多媒体资源中心和国内外优质资源库,方便了全校师生接入网络服务器中存储的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以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为辅助手段的现代教学体系管理组织架构,形成“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交互系统”、“教学实况转播与组播系统”、“教学实况观摩与督导系统”相互关联的“链效应”,使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教学活动远程集中可控、可管。同时,这些跨校区实时传输的视频也可在视频服务器中录制下来,编辑整理备用,形成持续的资源积累。我校视频会议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在跨校区的远程实时教学课程、政府指导工作会议、学科项目协同工作、远程答疑系统平台、信息化业务培训、国际课堂的资源共享等几方面,坚持贯穿网络、服务、管理为一体的交叉技术应用模式。

网络实时辅导答疑系统于我校2005年启用,由多个功能模块构成,基于开放的架构设计、并采用先进的多播技术而构架的分布式、模块化、大容量的网络实时辅导答疑系统平台。提供强大的可扩充能力和高度的配置灵活性,可根据师生解决课程问题来进行系统的模块化配置部署,通过服务器集群,系统规模还可以成倍扩大。如图1,这种“跟踪”策略,反馈以学期、年纪、专业等因子划分考核信息,形成映射式评价标准,依照个案,以特征点向区域辐射,提取适应性模块化对策。

在教学服务中,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过程要符合适应性学习个人特征的规律。围绕远程沟通这一核心,实现师生异地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完成交互教学、协作学习、实时答疑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思想。此外,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将视频通信的应用定义的更加多元化,避免单纯的会议服务。如在交互视频会议架构下的答疑模块,利用可视化文本编辑器,优化操作界面的美观性、易用性、发掘网络可共享及强交互的特点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如图2,采用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增加交互演示,并加强外部资源的有效链接。

交互式网络活动是当前最广泛的校园互联网应用之一,根据我校近五年“三航四方”BBS信息化服务用户调查,师生使用率逐年上升并成倍增长。因此。有必要建立校园交互网络应用服务,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挖掘师生、校际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关系资源。因此,交互式应用还要和高校数字校园密切结合,如存储服务、通信服务、位置服务、视频服务、图像服务、搜索服务,并和校园云知识管理服务紧密衔接,形成服务系统。

三、交互式视频会议的应用模式

1 应用特点与优势

区别于以往的视频会议,交互式视频会议系统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持,无须下载安装插件,以教学设备拍摄的教案影像完整无误的进行视音频即时同步快速传送,集成多种网络多媒体解决方案的应用工具,顺利访问视频会议服务器,保证远程教学的有效质量,故其显著优势就在于跨平台应用的普遍性。在交互通信领域内,目前许多新应用形式和技术被引入,视频会议技术逐步向多网协作、高清呈现的方向发展,桌面用户通过PC参与交互体验,这是在视频会议基础上的衍生。为远程教学、留学生远程答辩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支持,系统还提供多选择呼叫方式,实现各操作系统平台间的无缝连接。良好的扩展性、数据兼容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在充分利用硬件提供的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大流量的网络视频输出和高效的事务处理,提供了与PACS、HIS等进行数据交换和互动的接口,保证了资源的利用。

2 应用模式分析

交互式视频会议应用模式沿着“跨校区视频会议管理平台一校园网络互连基础架构一移动终端策略控制一数据传送链路体系”这一主线,对各主流自有系统全面开放接入,广泛实现与OA、RTX、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等现行系统的无缝融合,作为每天忙碌在教学区、生活区或新老校区时空位移的师生们,可以在任意场合通过智能终端快速应用开放式会议系统,同步分享视音频和会议数据协作,对传输内容进行压缩加密,确保安全,实现公网平台下高品质视频应用。我校结合学习综合支撑平台,在教学中形成视频督导策略化教务与学习环境,实现课堂监管、实时课堂教学、学习管理、评估、交流协作等功能。提供方便的知识分享的同时,强化移动互联访问和各种手持智能终端的访问服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输中信息及流量的监控,如图3。

3 桌面式交互应用实践

为加强对网上师生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我校早在2005年全面启动交互式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工作。设计初期就明确提出利用当时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广播技术,随后开发了网络实时辅导与答疑系统,部署和实施Ploycom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实现音视频和数据流的多方位交互平台,后续搭建仍以统一的视频输入输出标准及一系列的互通模式转换标准,先后实现了交互式教学和课堂直播功能(音视频交互、文字交互、电子举手、协同浏览、屏幕广播、课件共享、邮件通知、文件管理、文件传输、电子投票、远程控制、课程录制、课件点播),实时答疑功能(多课程操作、答疑交互、实时转播、实时录制、权限设定),教学管理功能(课程角色管理、课堂监控、权限管理、定制教学计划)。

基于桌面的视频会议系统,在我校教学中应用也有8年左右,建立起“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直播课堂与实时答疑系统”的整体架构,实现跨校区师生间的远程实时课堂直播与辅导答疑,从而构造一个逼真的模拟真实学习辅助环境,解决了基于网络数据库式答疑系统中出现的实时性差、解答不准、答案不全的缺点。具有智能答疑及教学秩序管理功能,如能将重复性问题及答案自动入库,并在下次同问题提出时自动调出答案,同时对问题进行归类,形成有效问题、追问问题、无效问题、禁止提问问题等“一键式”便捷的应答模式,方便教师最有效率地完成答疑任务,有效地弥合教学双方空间的鸿沟,享受到了系统给教学带来的便利。

应用中的扩展环节是细化应用理念的过程,如资源(文档、图纸、试题)共享数据应用程序(构建系统化)桌面交互(需求多元化)视频通信(综合信息沟通平台)教学、科研、管理流程(广泛关联性)这一过程使视频通信所担负的职能越显综合化。

四、“上海人工智能国际课堂”教学案例

我校已与亚洲、欧洲、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先后加入“中国-芬兰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基于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展的目的,我校早在2010年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由瑞士苏黎世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上海人工智能国际讲堂”,到目前已有四年时间。为了拓展实践,汇集国内外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既能实现校内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课堂功能,也能实现与国际如美国夏威夷、德国慕尼黑等地合作院校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生答辩等交互功能。

汇集多方学院对视频会议系统有以下要求:教师授课位置的移动性必须要求有一套教师场景视频的跟踪定位系统。具备流畅的音视频通话效果;具备PPT、EXCEL等文档的共享辅助功能:支持未来多点扩容:能够与其他品牌系统兼容互通;在低带宽网络情况下,保证交互顺畅。

1 设计与跟踪实施

基于SUN系统的开源软件,通过对“上海人工智能课堂”视频技术的设计研究,在世界各地设置多个课堂地点,于三维协同虚拟环境下跟踪实施虚拟现实技术,由嵌入式的硬件架构和“软硬结合”的应用模式,保证会议的稳定性,满足课堂现场的不同要求。屏幕幻灯片通过AdobeAcrobatConnect Professional利用Adobe Flash Player进行远程共享连接。

该系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虚拟会议,使地理上分散的用户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直接沟通,支持实时信息共享与协作交流以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具有直观、真实、高效、实时的特点。采用美国Ploycom公司基于H.323标准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为主要终端设备,包括MCU会议控制中心,由1个主播点和全球15个分播点组成,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方式,常用码流为512kbit/s,基于TCP/IP、影音与数据交互技术,能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宽带承载和交互,此交互亮点,利用计算机,电子白板等设备实现远程交流的虚拟环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智能网络等技术,使各国师生进行真实互动,双方及时收到共享反馈,指导课程的顺接程序。如图4,主讲课堂机位的设置和数量、跟踪实况直接影响互动效果,形成“对话-语言服务-微程序控制-屏幕共享”的交互因素。

2 案例解析

我校视频会议应用教学案例,主课堂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课堂前的两块大屏幕是主要视频界面。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各种肤色的师生,其一显示教学多媒体课件,另一同时显示卜几路同步传输的视频画面,会议可直接向主讲教师提出问题并作答,这些视频信号分别来自分布在全世界4大洲的15所大学教室,包括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高工、11本的政法大学(东京)、大阪大学和千叶大学、英国的索尔福德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韩国的水原大学、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大学(霍巴特)、阿尔及利亚的科学技术大学(阿尔及尔)、中国的北京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以及作为主场的上海交通大学。

本课程历经lO次国际课堂,每周1次,共20学时,教学组的教师均分散在各教学区现场。每次授课前一天,山瑞士主讲老师本次课堂讨论主题,由学生查找资料,经整理在系统上做一次陈述。上课时,以类似电视专题节目方式,由瑞士课堂教师作为主持人,由事先作好发言准备的几位学生围坐讲台,整个互动教学过程,都由瑞士主讲教师调控,由教师逐一提出话题,由台下一位学生主讲,借助PPT投影,无线话筒发言,这种视频压缩协议,适合低带宽等条件下的传输视频,并能保持图像品质。其余在不同国家课堂的学生可以在发言后完成提问,每次教师都作简短的评论,在各个国家不同种族中有时谈到和主题相关的重要话题还会引起各个国家学生热烈的互动讨论,这就再次引发各跟踪因素相互作用,教学效果可达到预期。

这种难得的授课形式在国内较少,主、分课堂较生动地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面,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知识信息循序渐进的获取与掌握,与各国家的老师同学直接面对交流、共同探讨。如图5。

知识点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网络通信技术的分布性、视频会议技术的真实性和网络学习管理平台的系统性融为一体,建立起语音、视频、操作的双向交流和数据通信,形成一个交互方便的、探究学习过程研究的虚拟课堂。

3 相关交互成因

(1)会前仔细调整好网络、设备的数据设置,避免影响声音、图像的传输。

(2)视频会议远程教学固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教学互动的时空限制,但想要真正引起学生重视,需要一个有效地适应学习者个人特征的学习过程,还需更新学习策略的指导,形成问题意识和对话交流的习惯,创建对话型课堂、同步参与型课堂、研讨型课堂,并突破外语关。

(3)对于参加实践的师生,有利于促使在学习和了解更多该领域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建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争取了更多的资源。

(4)需要教师根据视频会议系统设计相应的教学信息传递模式与信息展示方式,充分发展系统的交互性、沟通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需要教师或教学团队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关注、及时更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5%学生认为视频在线课可达到普通课教学效果,能激发足够兴趣,特别是部分学生和外籍教师能保持长期的通讯交流,为学生学习开启新视野。

(5)过于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对声音图像要求过高、互动性过强的环节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时要制定科学的教案,参与动手、动脑、感触或采取传统模式和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针对地解决问题,掌握高效获得知识和思维技能。

从交互视频会议应用于校内、校际互联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跨地域互联的视频会议网络体系架构以实时、双向、交流、互动、共享的优势,随时随地虚拟出真实的课堂,为跨校区、跨国界的时实互动教学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为学生平等获取高水平教育、拓展视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远距离教育信息的充分交流提供了支持。根据各应用层的功能构,对视音频质量、数据协作共享、灵活易用性、易管理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交互式远程会议系统带动了互联网基础服务的视频应用类型成长,让学习者了解和熟悉适应网络使用条件是应用教学或课程网上资源的首要前提。各高校应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大学生应拥有较便利的网络使用条件,增加多种移动终端服务,重在解决媒体呈现知识与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的交互功能,构建专用平台予以支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