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第1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它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不要附加装饰,而是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的光洁美,造型必须有目的,必须符合功能需要。

1930年以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传播到欧洲、亚洲。之后由于包豪斯一些成员在美国建立设计学校,新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发展出高层玻璃建筑

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公交中心

位于巴黎南部郊区的林荫大道和巷道交汇处的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公交中心是座很特别的建筑。它由设计大师埃曼纽尔,康巴雷和多米尼克,马雷克设计,建筑功能是控制着巴黎的南部和东部的所有公交线路,满足昼夜不停地接送乘客和管理200辆公交车的交通需求。

建筑师想制造这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街上冲压起来的感觉,因此为它设计了“工业化”的方盒子的外表。建筑上覆盖的灰色混凝土片一直延伸到停车场。这些混凝土片类似垒高拼装玩具“Lego”,上面布满97000个圆点,厚度只有3厘米。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拉法基生产的高性能混凝土Ductal包裹起来,使得建筑像是穿在紧身衣里的模型,让其墙面和建筑基地产生同一样的混合沥青和混凝土的效果。洞口的外面被装饰成四种颜色(蓝、绿、黄、橙)与混凝土的灰色形式成为鲜明对比。远远看去,好像是一辆滚滚开动的巴士,而其中进进出出的人们,则像巴士周围上上下下的乘客。

TIPS

巴黎的地铁和公交车都很发达,公交中心更是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一样的地点。从巴黎机场有班车抵达南

郊的公交中心,市内各个中短途公交车线路也可以到达。

希尔弗瑟姆荷兰影音研究所

19世纪中叶,德国建筑师戈特佛里德萨姆帕尔将建筑划分为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即支撑与界面。这一认识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从空间的视角看,支撑与界面担负着为人类过滤外界影响、营造舒适栖居之地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支撑与界面也是营造光影效果、度造奇幻境地的媒介。这种奇特的建筑设计视角,在位于荷兰北部城市希尔弗瑟姆的荷兰影音研究所得到体现。荷兰影音研究所收藏了荷兰广播和电视业自早期以来至今制作的所有影音资料。建筑划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档案/贮藏、博物馆、办公、客户接待和服务。这几个分区在建筑中心围合出一个中央井,是建筑的公共部分。

因为贮藏和档案室的建筑部分不需要自然采光,但需要严格的气候条件控制。所以设计师很聪明地将整个建筑水平分区成两部分。地下部分容纳档案储藏室,地上部分是博物馆和其他需要自然采光的功能空间。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是公共空间、客户接待和服务空间。构架这一切最成功的设计莫过于中央的“天井”,它是整个内部空间的。设计师通过外墙色彩绚丽的玻璃,使阳光过滤成彩色而柔的光线照射进来,上部结构中巨大的天井朝南开敞,这样下午的阳光可以渗透到建筑核心,反射光可以弥漫到办公室内墙表面。考虑到建筑功能需要,贮藏和档案室部分放在地下室层,过度空间为公共空间、客户接待和服务空间。空旷的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宽阔的电影院大厅。“影院”的一侧是光面墙,另一侧升起一系列倒转的梯台,将贮藏室和档案室隐藏在光面墙后,就像电影院的舞台布景。

TIPS

希尔弗瑟姆距阿姆斯特丹26公里,没有独立机场,但可以从阿姆斯特丹乘坐大巴前往。该地作为荷兰重要的国家级行政办公区,也可以搭乘政府班车。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大约耗时半小时即可到达。

杭州公元大厦

位于杭州黄龙体育中心西侧的公元大厦立面非常独特,远远看去好像是层叠的六打“A4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印满了“文字”,这样的外观凸显了严谨、秩序、商务等等关键词。再加上地处杭州最繁华的黄龙商圈,其建筑功能和业主身份一目了然。

公元大厦总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由两个21层塔楼、四个裙楼、两条分别长达117.6米和84米的柱廊、7000多平方米的景观庭院和杭州唯一的专用新闻中心(黄龙新闻中心)组成。整个建筑群建立在高出人行道1.5米的基座之上,通过通透的柱廊和天然石材铺就的台阶与外界相连,从细部到整体都一气呵成,简洁而紧凑。

与国内项目请境外设计通常只做概念性规划及设计不同,公元大厦的建筑设计、幕墙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灯光设计全部由全球排名第五的德国GMP担纲,完全参照欧洲高档办公物业品质的12项标准,从设计到选材全方位为优秀企业度身订做。

该项目发展商都原地产营销负责人说,公元大厦建造期间,GMP一直派驻现场工程监理跟踪负责,直至项目建成。顶级设计师在建筑、装潢工艺和材料、设备的选用上一一把关。包括卫生间坐厕的全封闭隔断,阳台门加厚、下装隔音刷等等小细节,都表现了德国设计的细致与人性化。

第2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发展

1、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1.1建筑技术

从广义上讲,建筑技术几乎囊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优秀的建筑产品通常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基于建筑史角度,每每建筑行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多以新材料、新技术的问世为主要标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相辅共生,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立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之上。

纵观建筑史可知,建筑艺术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建筑技术的发展,有时还会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破坏力量。以举世闻名的法国艾菲尔铁塔为例,从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出发,改变之前的石拱形式是时代要求,但受传统形式影响太深,巴黎人一时还不能接受新的造型,导致设计师最终只在底部徒增了毫无实用功能的铁拱。

1.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人类本性更高级别的独特表达方式。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观点。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技术与艺术的二者统一,为了使城市更具有代表性,往往将特殊建筑设为地标建筑,由此,有必要提高建筑技术,使建筑产品在造型优美的同时还兼具环境友好的特点。

建筑艺术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只有建筑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环境等等,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建筑思潮这一因素。在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风格迥异且炫彩纷呈。建筑艺术往往以颠覆性的观点及独创性的理念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因此其要想在更高层次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必须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此时的建筑技术既是实现建筑美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建筑艺术走向的决定性要素。

1.3两者关系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限制艺术创作,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无视建筑技术。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纪念碑与纪念建筑群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宫殿富丽堂皇不禁会使人追忆昔日帝王的权威,小小的亭台楼阁会使你静静地欣赏诗情画意的乐趣,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是建筑技术的呈现。如何正确运用最贴近时代气息的建筑技术完成令人满意的建筑造型,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得到满足,是建筑师们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俞樟南:《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07)

第3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已成为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由于对艺术的追求使得环境问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对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设计的关系做了简单的阐述。

1. 建筑设计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2.生态环境艺术

2.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建筑是静态物,它存在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在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也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空间。

4.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现在社会对环境设计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它的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3)对于沟通人类与环境创造条件。(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4.1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和谐的去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紧密关系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人类可以自主建造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但人工化的舒适通常依赖于一些高耗能设施,且舒适度的提高又往往以耗能的增加为前提条件,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当前环境和能源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安全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占据整个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持续上升,每年由于新建和改建建筑而消耗大量能源,以至于带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水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耗材高等严重问题。由于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结果导致建筑系统内和建筑系统外的物质良性循环与能量的良性转换受到严重的破坏,也就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居住区中的气候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5.结语

综上,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环保建筑也好,节能建筑也好,其宗旨都是为了人类的安居乐业和长久的持续发展,我们在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我们要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前提下,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是作为每个设计师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教育》,杨文会编著,人民出版社

第4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关键词:玉树 灾后重建 地域性 建筑设计

Abstract: earthquake yushu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sign that is how to use modern architecture system to realiz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expression, how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is goal is the key problem in this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CangYiYuan ensemb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probes into 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way, in order to the similar project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jade tre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景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西南部腹地,人口构成以藏族为主,属于高原严寒地区。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对当地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亟需恢复。灾后重建工程是一项十分浩繁而艰巨的工作,州藏医院作为灾后重建项目中的重点工程,对于延续当地藏医文化和保障人民医疗卫生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表达地域性的目标

玉树作为藏族聚居区,属于康巴藏区,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当地群众利用触手可得的土坯、木材与石材建造起了城镇和村落,建成了精美的寺院和民居,其建筑特点既迥异于内地传统的木构建筑,亦不同于卫藏、安多藏区,甚至与同为康巴藏区的川藏地区的传统建筑都有一定区别。其经验型的传统建筑结构体系对地震灾害面前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现代建筑技术手段应作为灾后重建的首选,然而其自身具有的强烈地域性特点在震灾之后面临着新建钢筋混凝土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剧烈冲击。灾后重建不应只是对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建,而且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有所继承,在延续当地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城镇空间归属感的重构。如何行之有效地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构成了本次建筑设计的中心思考点。

3.设计构思

(1)项目概况

州藏医院位于结古镇新规划中的风景旅游区,为144床综合性医院(其中藏药药浴46床),总用地面积约为10200,总建筑面积约为11780。主要有住院、门诊医技、研究中心、制剂中心、藏药库房、营养厨房及职工食堂、辅助用房等功能组成。各单体均为多层建筑。该工程门诊楼总建筑面积为5395平方米;住院楼总建筑面积为5241平方米;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1325平方米;制剂楼总建筑面积为1264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为470平方米。

(2)总平面布置

院区用地面积1.02公顷,建筑退线后的用地面积仅为0.7公顷,非常局促。地块较为方正,地势平缓,两面邻接城市干道,一面邻接河流,交通条件便利。将门诊、医技及研究中心整合为一座建筑沿城市主干道布置于用地前端,并形成一较大的入口广场,以形成主要的建筑形象及城市景观。在用地两侧的城市道路上分别设置车行及人行出入口。住院楼沿用地东侧的河岸布置,远离城市道路,以获得良好的景观及安静的环境,并与门诊医技楼及制剂中心围合成一较完整的内庭园。

各功能区设独立出入口,其中院区人行主出入口位于用地西北侧,正对医院门诊部。院区机动车主出入口设置在用地西北侧的主干道上,次入口设置于东北侧的城市次干道上。院区内道路形成独立的环路,并使工作人员和病人,洁、污流线方便快捷,避免交叉。

院区停车因地制宜的采取路边停车的方式,均为地面停车,使用方便。

总平面图

(3)建筑设计

藏医院在建筑设计规范中是参考中医院设计规范,与大型综合医院有一些不同之处,藏医疗法强调药浴,在病房楼中设计了若干药浴病房。门急诊医技及研究中心共4层,其中医技部分2层。其中:首层主要功能用房为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取药、急诊、X光、超声、心脑电图等;二层:各科室门诊用房、检验等;三层:各科室门诊用房;四层:研究中心及办公。

病房楼地上5层,局部6层,无地下室。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病房楼护理单元采用中间单走廊,所有病房均布置于面向河面的东南向,保证病房的日照及良好景观。分设主电梯厅和污物电梯厅,做到洁污分流。首层:住出院登记、职工食堂及营养厨房、洗衣房、设备用房等;二层及三层:普通病房,共98床;四层及五层:藏药药浴病房,共46床。

制剂及后勤楼共地上2层。首层:锅炉房、变配电间、水泵房及太平间等;二层:制剂间。

鸟瞰图

(4)现代建筑技术下对于地域性的表达

受高原严寒气候影响,当地传统建筑采用夯土木构墙体,为抵御昼夜巨大的温差,采用在厚重的外墙上开小窗的方式来保持室内温度,单体建筑偏于集中式布局,群体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强调围合感,建筑群布局紧凑,层叠错落感强;同时高原气候干燥,降雨量较小,民居多为平屋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当地常见土、木、石为主,建筑构造为夯土木构体系;同时受山地地形影响,传统建筑一般较为因地制宜,灵活布局,与地形有机结合,善于因山就势,大型寺庙建筑群气势宏大。最终形成的传统建筑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与民居不同,在历史上的汉藏建筑文化交流过程中,藏传佛教寺庙中也引用了内地的坡屋顶做法,一般镀金箔或包铜,形成金光灿灿的金顶,统帅整个建筑群。藏医院是受藏文化和藏传佛教影响较大的一类建筑,藏医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收到藏族群众中的宗教和世界观的影响,地域建筑特点在其中应有较强的表达。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藏医院建筑设计中引用了一些宗教建筑的特点。首先以康巴藏区建筑常用的收分和退台等造型特点来塑造建筑大的体块,建筑色彩上以白色为主,在檐口部位用玉树地区的贝让形象加入红色和黄色的点缀,最终在顶层以金顶结束,以三段式构图在立面上形成了有机的一体。在满足医疗建筑设计规范的前提下,首先保证病房的日照和医疗用房的采光要求,其次以当地建筑造型手段和装饰纹样对建筑的装饰性进行补充。

前后两栋楼的处理,满足了门诊部分和住院部分的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保证病房的安静,同时在平面上以连廊连接,两部分又能很便捷地联系起来,从功能上来说是成立的。在建筑的形象上,临湖一面的住院楼高度较高,金顶尺度较大,从立面上形成层层叠叠山外有山的写意效果,从水面一侧看到的是完整的住院楼的形象,最终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间感受。

沿街透视图

4.结语

玉树地震对当地的传统建筑来说是灭顶之灾,对当地群众来说,熟悉的空间环境和地域归属感几乎荡然无存。为使玉树原有城镇风貌和人民对空间环境的记忆能在在后重建中延续,设计者对如何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基础上,恢复灾区群众的精神家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带着对传统的敬畏,将地域性的表达寓于现代建筑之中,以期实现对当地文脉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Liane Lefaivre / Alexander Tzonis,Critical Regionalism, Prestel Publishing

[2] 张钦楠 译 Kenneth Frampton,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

[3] 向红笳 译,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中国藏学出版社

[4] 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5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外观

0.引言

建筑设计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是指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部环境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它型多地强调空间氛围的艺术感受,注重实体与虚空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从而创造出理想的生存空间。人类理翘的环境应该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制皮的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存空间的科学建设,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的研究领域。建筑艺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属于多元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建筑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等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等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设计。前者可以称为景观设计,后者也可称为室内设计。两者成为当代建筑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

1.建筑设计的艺术审美

建筑设计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性空间艺术。建筑作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建筑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来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在人类的早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就已密不可分。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对于建筑设计的艺术审美,歌德认为它是“凝固的音乐”,而黑格尔则认为它是象征性艺术的代表,前苏联的鲍列夫认为它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因此,当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寻找自己的象征物时,被看重的往往是那些伟大的建筑。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包括空间组合、形体、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组合,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求,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北京的天坛,其整体平面是正方形,中央的圜丘是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圆台,通过这种空间组合,传达了用有形的建筑实体来表现无形的天宇,以具象的造型来体现象征的意蕴,附会了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同时,耸立在地面上的圜丘台同周围低矮的围墙形成鲜明对比,不但扩展了祭祀空间,而且增添了崇高感和神秘感。

(1)形体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物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例如南京中山陵依山而建,把连纳不断的自然山势作为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宽阔绵长的多层台阶,营造了一种庄严祟高的气氛,使其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的同时,增强了它的纪念性与造型美。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整个建筑的巨大形体,在外观上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雄伟壮观。

(2)节奏是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宙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内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校于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3)色彩在构成建筑持有的艺术形象方面,色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可以说重视色彩语言的作用,恰恰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突出差别;东方建筑重视绘画之美,西方建筑重视雕塑之美。例如故宫,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宙,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4)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美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格,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

2.建筑设计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通过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如屋顶通过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他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主要作用是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如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3)在建筑装饰中善于使用色彩。这种建筑艺术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3.室内艺术设计

室内是指建筑物的内部,即建筑物的内部宅问。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室内设计作为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最初从属于建筑设计,为建筑帅主持,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室内设计也看得很简单,没有认识到它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的综合反映。17世纪以后,室内设计才逐渐与建筑主体分离,室内装饰风格、样式逐渐发展变化。19世纪以后,室内设计外始强调功能性,追求造型单纯化.并考虑经济、实用、耐久。

(1)空间形象的设计:就是对原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处理.按照人对这个空间形状、大小、形象性质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解决各部分空间之间的衔接、对比、统一等问题。

(2)室内空间围护体的装修:主要是按照空间处理的要求对室内的墙壁、地面及顶棚进行处理,包括对分割中间的实体、半实体的处理。它是对建筑构造体有关部分进行处理。

(3)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主要是设计、选择配会的家具及设施,以及对观赏艺术品、装饰织物、灯饰照明及室内绿化等进行综合艺术处理。

4.结语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的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的飞动之美。除了上述语言因家之外,比例与均衡也是建筑艺术语言之一。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洪.从“建筑艺术”质疑建筑是艺术—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建筑审美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2005,28(06):118~119.

第6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关键词:生态节能建筑;建筑设计;保温技术;节能技术;艺术表现

建筑能耗,在我国就约占全国能耗30%左右。而建筑能耗是全世界资源消耗总量的50 %左右,因而建筑节能的实质是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节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是一个世界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建筑节能设计发展战略时,在追求建筑节能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同时,要更加提高对相关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在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条文的指导下,我国建筑设计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大力推广使用。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而建材的生产则是消耗土地资源最多的行业之一,我国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功能上,必须节约能源、降低建筑造价和使用费用,强调实用性和对人体及环境有益无害等生态建筑设计的定义。

何为生态设计,其所采用的材料应该是很少产生并能有效控制污染,形式和内涵必须充分体现出自然生态与社会形态。虽然大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基本公式还是有的,例如,“生态环境材料是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所谓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是指在原料的采取制备、产品的生产制造、服役使用、废弃后的处置和循环再生利用的全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1】

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采暖能耗已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火力发电和燃煤锅炉,同时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建筑的节能生态设计还是本世纪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生态技能建筑中墙体的保温技术

1.1 外墙内保温技术分析

外墙内保温就是在外墙的内侧使用苯板、保温砂浆等保温材料,从而使建筑达到保温节能作用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对建筑外墙垂直度要求不高、施工进度快等优点。在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然而,外墙内保温所带来的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外墙内保温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结构冷(热)桥的存在使局部温差过大导致产生结露现象。【2】

另外,在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建筑中,室内温度随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幅度通常不大(约10℃左右),这种温度变化引起建筑物内墙和楼板的线性变形和体积变化也不大。但是,外墙和屋面受室外温度和太阳辐射热的作用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隔热体系的速度快;当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高于内保温隔热体系,这种反复形变使内保温隔热体系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墙体基础上,在这种形变应力反复作用下,不仅使外墙易遭受温差应力的破坏,也易造成内保温隔热体系的空鼓开裂。【3】

内保温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温所替代。

1.2 内外混合保温技术分析 内外混合保温,是在施工中外保温施工操作方便的部位采用外保温,外保温施工操作不方便的部位做内保温,从而对建筑保温的施工方法。

从施工操作上看,混合保温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对外墙内保温不能保护到的内墙、板同外墙交接处的冷(热)桥部分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建筑处于保温中。然而,混合保温对建筑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损害。外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内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因而墙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也相对较小;内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室外温度波动较大,因而墙体处于相对不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相对较大。【4】局部外保温、局部内保温混合使用的保温方式,使整个建筑物外墙主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形变速度和形变尺寸,建筑结构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环境中,经年温差结构形变产生裂缝,从而缩短整个建筑的寿命。

工程保温做法中采用内外保温混合使用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比做内保温的危害更大,该方法已很少使用。

1.3 外墙外保温技术分析

1)适用范围广。外保温不仅适用于北方需冬季保温地区的采暖建筑,也适用于南方需夏季隔热地区的空调建筑。既适用于新建建筑,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保温效果明显。由于保温材料置于建筑物外墙的外侧,基本上可以消除在建筑物各个部位的“热桥”影响。从而充分发挥了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的效能,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墙体,它可使用较薄的保温材料,达到较高的节能效果。

3)保护主体结构。置于建筑物外侧的保温层,大大减少了自然界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对主体结构的影响。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温度对建筑竖向的影响已引起关注。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由于温度对结构的影响,建筑物外向的热胀冷缩可能引起建筑物内部一些非结构构件的开裂,外墙采用外保温技术可以降低温度在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

4)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外保温不仅提高了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增加了室内的热稳定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等对墙体的浸湿,提高了墙体的防潮性能,可避免室内的结露、霉斑等现象。因而创造了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

1.4 外墙保温节能材料

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围护或者热工设备、阻抗热流传递的材料或者材料复合体,既包括保温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绝热材料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建筑空间或热工设备的热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约能源。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的日趋紧张,绝热材料在节能方面的意义日显突出。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50% ~80%。【5】据日本的节能实践证明,每使用1吨绝热材料,可节约标准煤3吨/年,其节能效益是材料生产成本的10倍。因此,有些国家将绝热材料看作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之后的第五大“能源”。 【6】

外墙保温主要是靠保温绝热材料作为建筑围护,开发和应用高效的保温绝热材料是保证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均对绝热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十分重视,之所以建筑节能工作做得好,与他们重视和发展保温材料是分不开的。

二、生态节能建筑中艺术的表现力

2.1 生态建筑中,在不影响节能技术下的艺术表现张力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除了满足自身的实用性外,还存在美观性,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设计上我们不能只考虑建筑的经济与实用性,而忽略其美观艺术性,在当今日益受人们重视的建筑节能面前,更不可牺牲建筑的艺术价值。因此在强调了保温隔热的最有利方式之外,建筑的外观形式也很重要。追求艺术性很强的建筑不一定达到最佳节能要求,也可能对建筑外观有直接影响,每一个物体都存在其多面性,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7】我们不可顾此失彼,要在矛盾中找平衡点,使建筑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如何使建筑物既符合降低能耗要求,又不违背“经济、美观、实用”三大原则是现代建筑的重点及难点。

路易斯.康说:我相信建筑与一切其它艺术一样,艺术家本能地要把作品制作痕迹保留下来,袭用粗野主义的手法,毫不掩饰砖的略不规整石材的纹理孔隙,木材的结疤纹路,而是将它们视作建筑工艺的装饰,我既不虚饰一个节点,也不虚饰一种材料我使它们与建筑物整体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大多沉默静谧,令观者心灵震憾。不刻意掩饰材料形态,而是突出工艺自身的装饰性,材料的表现形态应反映材料的固有特点。【8】

2.2 材料的运用,应不仅做到生态节能,更是艺术的体现

材料运用的内外统一,凸显了结构和材料本身所创造的空间感染力。当然,艺术的真实性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于石材饰面干挂于混凝土结构表面,或砖建筑的外表覆盖着的却是钢结构等做法,过去都会被认为是缺乏艺术真实性的表现。【9】然而,在地球资源匾乏的今天,提倡节省能源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天然的传统建筑材料,不再提倡无节制地使用,而是有规划的使用如森林的定期砍伐,或加工成薄片作为装饰贴面使用,或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合成艺术的真实性的含义,变得比过去更加复杂。【10】

建筑节能必须以发展新型节能材料为前提,必须有足够的保温绝热材料做基础。目前,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发展很快,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节能材料的发展又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11】正是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要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从而真正地实现建筑节能。

意大利著名的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奈尔维在他的专著《建筑的技术与艺术》中说:“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可能艺术效果上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美学观点上公认杰出的而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作品的。看来,良好的技术对于良好的建筑来说,虽不是充分的,但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建筑大师密斯对技术的美感十分推崇,他的那句名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十分精妙地阐释了现代技术条件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他说“: 我认为,搞建筑必定要直接面对建造的问题,一定要懂得结构和构造。对结构加以处理,使之能表达我们时代的特点,这时,仅仅在这时,结构成为建筑。”总之,对材料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充分掌握,是达到建筑作品材料表现的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钟善斌.浅谈建筑设计的生态概念和技术策略【J】.中国工程咨询,2006(1):26-27

【2】胡小媛,许琳. 我国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 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2002,(6):2~4

【3】刘洪涛等. 几种常见的外墙保温形式及材料. 建筑技术与应用,2001,(1):39~40

【4】齐文龙等. 聚苯板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 建材・建筑・装修,2000,(2):33

【5】徐惠忠,周明. 绝热材料生产及应用.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6】郭莹. 外墙内、外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住宅中的作用. 建筑技术开发,2002,(2):46~48

【7】张抗军.浅析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设计”[D].东南大学,2006.

【8】索健.建筑材料表现力的探索―――赫佐格与德穆隆作品欣赏[J].房材与应用,2003,2.

【9】卫大可.建筑形态的结构逻辑[J].华中建筑,2006,1.

第7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工艺 美术 应用

引言

很多的专业人士认为,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推测历史的进程与变迁,可以通过这些建筑寻找到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但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日期需求的不同,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大有改进,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比如说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工艺美术的设计就逐渐运用到建筑中来,从而为现在的建筑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谈一下在建筑设计中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分析,并在浅谈的过程中,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及相对应的对策。

一、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概述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住房质量方面越来越高,不仅如此,对于公共场所的建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他们不再仅仅的关注于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建筑是否美观。所以说,工艺美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就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运用工艺美术设计,可以为建筑设计各种各样的造型,从而也能解决人们在建筑时所遇到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而变换造型的瓶颈。

就笔者观察,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很快,很多的建筑在美观上面,都下足了功夫。但在这过程中,工艺美术的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将工艺美术的设计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是对于人真实生活的一种体现,也为工艺美术很多时候是根据人们的意愿而进行构造的。所以说,运用工艺美术的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从而提高建筑的美观性。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不同时期,对于工艺美术在建筑方面的运用也是不同的。你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一些古老建筑,比如说故宫、颐和园等等[1]。当然在现代很多建筑中,运用这种技术,大多也会用到庄园建设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就来源于生活,我们现在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将技术和工艺美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为建筑也带来好处,从而促使建筑业的繁荣。

二、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应用创新

在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想在工艺关术设计中实现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创新,需通过独特的审关文化来体现。但如何更好地去体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方面有助于建筑和外部空间产生一种逻辑性。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如果能够很好的创新工艺美术的思想,那么就会在建筑技术中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从而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另外,笔者一直认为,对于建筑的设计创作,它从来都不是一个个体,因为它包含着很多的因素,它需要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捕捉到那些有重要意义的东西。让建筑看起来不仅仅是建筑,而是能够体现出人文情怀的建筑。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效地添加工艺美术的设计,并且结合当地的人文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达到设计的完美融合,又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既有独特性,又有一种包容性的美。当然,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设计造型的表现力以及冲击力。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其他的元素,使其看起来更加的饱满。之后再运用工艺美术的设计使其更加的简单大方以及和谐。从而给人们更好地视觉效果。

三、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应用分析

如果想要我们国家的建筑事业能够发扬光大,就必须不断地去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而想要提高设计水平,就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工艺美术的内涵。还需要立足于现在的建筑现况,不断地汲取新的设计技巧以及构思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在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就是要认真对待工艺美术设计,因为它在建设设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工艺关术的思想[2]。作为设计者,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让整个的设计空间充满灵性,准确的说让它无时无刻都存着一种美态。也正是因为工艺美术这种独特的设计手法,使其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说现在的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在建筑设计方面,也不能忽视掉传承之美。倘若要在建筑上体现出传承之美,就不得不使用工艺美术设计。运用它,能够很好的找到建筑的平衡点,而且能够在整体的建造中,找出适合体现年代感的角度,再结合当地的风俗,加入一定的要素,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设计,就会构造出不一样的造型,从而形式一种“艺术品”。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质”的现状,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处处充满造型感以及美态感。从根本上来说,人们这种需求讲究推动了工艺美术在建筑方面运用,因为无论何时工艺美术所带来的造型都会值得人们好好欣赏一番,专业点来说,也即为工业美术的运用,是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美学,也正是因为工艺美术设计的运用,使得我们国家的建筑越来越有中国味,使得我们国家在建筑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突破,有助于我国建筑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现代建筑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其先用物质构成,再加以社会精神与自身想法去改变充实,并不断进行调整改变的生活空间,是将实用的功能、现代的技术、综合的艺术融汇在一起的时代产物。如何消解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极度统一化、冷漠化的现代建筑所给予人们来自于精神上的巨大压抑感,是建筑空间中装饰设计者们考虑最多的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令人们对现代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审美需求,不同的消费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实际需求,那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就有必要进行不同需求的艺术化装饰设计处理,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必然需求。这一客观现象使得装饰设计者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艺术领域,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在建筑空间中的陈列来展示,可以说艺术作品是依附于建筑空间而存在的,当然同时也对建筑空间起着装饰美化调节的作用,并通过展示来丰富其艺术情感和艺术价值。建筑空间中不同的装饰设计艺术处理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会因为不同的建筑环境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氛围,这体现了装饰设计中的适应性。在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纡维艺术脱颖而出,在软化钢筋水泥的硬质建筑空间中,以一种亲切、温暖的低调姿态缓缓的协调着人与社会、自然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装饰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纤维艺术是一门既古老传统又富于现代感的艺术,在制作中选用天然或人造纤维,采用一定的工艺手段,结合制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跨越漫漫历史长河的过程中,融合继承了各种古老的技法,在现如今这个一切可以标准化、规模化的机器生产的时代,显得无比珍贵和沁人心扉。

在我国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先秦时期以动植物纤维制作的服饰和装饰品、春秋时期的染色织造、两汉时期图案精美工艺复杂的缂丝壁毯,这些都是作为皇家贵族所使用的奢侈品,而在我国偏远的西北地区自古也有将地毯挂在墙壁上的习俗,还可作为帐幕,用于装饰御寒。古老的欧洲利用经纬线的编织技法制作的大型壁毯,中世纪时期就已应用于建筑中的装饰设计,一直作为皇室或教堂的墙面上的大型装饰品,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从古至今的建筑空间都与纤维制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墙面悬挂的壁毯、地面铺设的地毯、桌上的刺绣桌布等等,都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纤维制品。由此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古代的壁毯、地毯、纺织艺术品到现代的一些软材料装置艺术,都包含在纤维艺术这个大的艺术领域当中。

随着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逐步发挥出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纤维艺术具有的独特开放性特质,是有着其他现代装饰设计形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用多变的表现形式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中,完美减化了工业建筑、钢筋水泥所带给人们的冰冷感,为设计带来了丝丝缕缕的温暖与人情味。纤维艺术与现代建筑空间的完美结合,使纤维艺术作品能够在建筑空间中充分展示自身独有的造型艺术魅力,通过传达出一种其他艺术品无可替代的语言情调,将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拉近。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原来简单的对绘画性的单一追求,而是更多的去观注材料的选择,以及不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肌理效果和不同形式上的创新与美感。可以将各种纤维材料之间进行分割排序设计,利用其不同的物理特性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加强与建筑空间内其他装饰设计之间的相互联系,再通过纤维艺术的特殊肌理与丰富造型等方式充分的融合贯通,进一步加强化建筑空间中的装饰艺术效果。这就是在传统纤维壁挂装饰艺术上的突破性创新展现。利用纤维艺术本身材质特性的独有性与美感,与现代建筑空间相结合,从而达到普通装饰艺术无法超越的理想艺术境界。

现代纤维艺术的不断发展是与材料的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的进步令纤维艺术在材质的选择上不断发展,这更进一步加强了纤维创作的丰富多变性,也让建筑空间在装饰设计的可选择性上更加多样化,使得纤维艺术和现代装饰设计的可以更加贴切融合,同时建筑空间中的装饰艺术设计也是为纤维艺术持续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纤维材质优势的舞台与发展空间,现代建筑空间与纤维艺术两者之间通过相互的衬托与融合,达到了一个装饰设计多层次的变化。在高级会议中心、展馆、酒店、住宅等建筑空间里运用软织物来装饰设计墙壁上的空间,将具有强烈温暖感的纤维织物装饰于墙面,充分利用纤维艺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为建筑空间增添一种温暖优雅氛围的艺术气息。

总之,要营造理想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环境,首先要从满足人们的需求性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纤维艺术设计理念,创造不同的“个性”空间环境,才能使装饰设计更趋向个性化与合理化,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现代建筑空间装饰环境。纤维艺术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实现与建筑空间装饰设计的合理结合以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介入,由功能性走向多元性,变化出多样的装饰风格与功能,这样创造出的纤维艺术作品就体现了与现代建筑之间的一种互利灵活的良性循环关系,才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为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冰冷的硬质生存空间作出积极的努力,同时也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与创作变得更有社会属性与意义。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

第9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1 工艺美术设计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

工艺美术设计对传统建筑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建筑美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具体来说,工艺美术设计对传统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在建筑设计领域上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呈现出创新发展状态。在工艺美术设计思想不断渗透的社会背景下,现代主流审美和设计思想逐渐融入到建筑设计领域,因此在保证设计性的基础上,也能够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融入一定的现代性元素,促进传统建筑设计性质的革新,增强传统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促进其逐步转变为现代建筑设计。其二,工艺美术的渗透和应用对传统建筑设计的方法产生影响,促进其在设计方法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在工艺美术逐步融入到建筑设计领域的过程中,装饰主义、功能主义思想对建筑设计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设计工作,促进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设计工艺的有机结合,保证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艺术上和设计构想方面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促进建筑设计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全面推进建筑设计工作的优化发展。

2 工?美术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美术设计中的创造性应用

工艺美术设计一般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和工业品的设计方面,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人们的生活相互融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工艺美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和设计体系的日趋完善,相关设计人员将其引入到建筑美术设计中,对建筑美术设计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建筑美术设计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对工艺美术设计在现代建筑美术设计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结合地域特点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应用

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这种审美价值的载体和前提应该突出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并且好的工艺美术设计作品必然能够与当地的地区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凸显出一定的美术艺术思想内涵。建筑美术设计作品与一般的工艺美术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凸显出地域性,还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因此在建筑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应用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应该突出工艺美术设计的地域性特点,增强建筑美术设计的地域性优势,表现出独特的设计价值。

2.2 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在建筑形象设计方面的创造性应用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合理应用创新思想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工艺美术的设计美感,而将其创新性思想融入到建筑美术设计中,也应该为建筑美术设计的良好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促进建筑美术形象设计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在开展建筑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建筑物的主要受众群体来说,在观察建筑的过程中会对建筑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而合理应用建筑美术设计思想对建筑形象设计进行创新,能够给受众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一些细节方面引发欣赏者的共鸣,凸显建筑形象设计的价值。由此可见,在现代建筑美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建筑形象设计效果,促进建筑美术设计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应该引入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创新思想,真正结合地域特征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欣赏需求开展设计工作,让受众群体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切实发挥建筑美术设计的效果,促进建筑美术设计在新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成果。

2.3 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架构方面的合理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逐渐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建筑美术设计与工艺美术设计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在积极开展建筑美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借助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初步完成建筑雏形的设计,就可以借助对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应用对建筑设计架构进行调整,从建筑设计的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方面调整建筑设计效果图,增强建筑美术设计效果。在此基础上,在建筑美术设计人员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将工艺美术设计中的思想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凸显出现代建筑设计的人文关怀,增强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