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第1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职能,社会经济运行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涉及到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使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统一为综合物流系统,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本身的运作效率,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市场上用户对物流的要求,使物流业发展成为有别与传统运输、仓储行业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一般由交通运输、储运、货代、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行业构成。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各种运输方式所实现的货物空间转移,也包含与之相关的起支撑、保证、衔接作用的许多辅助作业,如相应的装卸搬运、仓储、送货上门、上门取货、联运等;储运行业以储存为主体兼有与之相关的运输等功能;货代行业是介于货主和运输业之间的第三方,专门从事托运和货运委托业务,既为货主提供物流服务,又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流通加工、配送行业是商品流通中从事的物流增值服务,如消费品的拆分包装、生产资料的套裁等辅助加工活动,以及商品配货、送货等多种物流服务。其中交通运输、储运、货代是物流业的主体,流通加工和配送是与商品流通密切相关(集商流和物流于一体)的行业。张文杰教授认为运输业是物流产业的主要行业,美国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比重不断上升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看法。美国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的比重从1980年的46.5%上升到1999年的59.6%,是用于物流的最大费用支出。仓储费用是仅次于运输费用的物流开支,通常占物流成本的30%-36%,与运输费用合计约占到物流费用的95%以上。可见,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主要行业。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互相分割,各项物流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虽然物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对物流的认识主要处在理论分析和研究阶段,这期间尽管有过实际应用,可范围和效果都有限。近两年企业自发的对物流的需求,引发了一轮空前的物流热,物流热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是我国极度缺乏有关物流产业的经济统计资料,也没有全面的物流需求统计数据,使我们对物流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因不掌握市场需求而存在盲目性。在物流的定量分析中,有关物流的统计指标选择是首先遇到的问题,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量确定是进行研究的第二大难题,通过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年鉴书籍获得所需要的数据绝非易事。有时为了分析问题的需要,只能利用现有的相关统计数据,如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因为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货物空间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物流规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不能真实反映物流的全貌。另有研究人员根据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结合国际经验来估计我国的物流需求量,这仅仅是从宏观上对物流需求的简单估算,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比例估计物流需求,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十不等,其间的差额较大,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混乱,使实际工作无所适从。因此应该加强物流统计和调查,全面及时地反映物流供求状况和变动情况,准确掌握物流供求的规模和水平,反映物流供求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物流业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从已经掌握的国内外文献来看,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没有提出过通用性强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测量指标。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对物流供求的概念及其计量进行分析,使之能够作为物流产业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和企业市场经营的工具得到初步应用,或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物流统计指标选择

要进行物流统计调查,首要任务是选择和设计物流统计指标。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就业人数、资本总投资构成、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三个指标进行服务业统计。据估计,有13%的劳动力参与物流过程,约19%的国民财富投资于物流产业,物流成本一般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物流还创造了国民收入,产品的价值量因物流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物流服务新创造价值的追加而增加。为了全面反映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服务供求状况,其统计指标的选择即要结合国外经验,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第一类是反映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服务供应的指标即物流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1994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货运和仓储部分。有研究报告即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数及其比重、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比重说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不能以这些数据完全代表物流业,因其中含有客运及邮电通讯成分。

第二类为反映物流需求和物流支出的指标。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品在空间、时间、作业量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反映物流中运输需求的主要指标有货运量、货运构成指标,反映库存需求的有仓库容量、商品库存量等指标。根据统计资料的可得性确定物流需求的基本指标:货物运输量、货运量构成、商品和物资库存量。

物流总成本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的支出。控制物流成本是宏观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就微观而言,降低物流费用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它相关统计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产业结构构成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会从单纯的商品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化,从而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达一定水平时,消费物流服务的需求即可出现,随后不断增长。也就是说,物流需求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物流需求作为商品需求的派生物,与消费品销售、生产资料市场直接相关,商品市场的规模直接决定物流需求的大小,因此物流需求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密切相关;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中的物流需求主要是生产资料的位移、储存和流通加工等,这类产业物流与各行业的产值产量存在涵数关系。从宏观来看,由于物流活动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相应地物流业的产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各个产业的物流支出决定了物流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应的比重。目前受基础数据的限制,特别是由于我国有关物流行业的产出及物流成本的统计数据缺乏,上述相关关系是不明确的。很难定量分析物流成本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GDP的相互关系,相信今后随着相关数据的完善,或者通过大量个案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和测算,物流成本占GDP中的比重呈降低之势,这是物流管理水平提高和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的结果。表1和表2为美国物流成本构成和近年来美国物流成本情况。

对美国物流成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物流成本(X)与GDP(Y)的相关方程:Y=13.478X-3075.5,相关系数R2=0.9957。其经济意义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支出也越多,对物流需求越大。这里的负截距有特定的经济含义,表明如果物流支出达不到一定的水平(X>228.19),则不可能有GDP产出。

美国颇有影响的罗伯特·达勒内物流年度分析报告自1990年首次以来,已连续进行了11年,是一份确定运输市场实际规模、反映物流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唯一一份长期报告,报告中提供了美国物流成本所包括的项目和计算方法: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库存/运送成本、运输成本、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和管理费用,其中:库存/运送成本:利息、仓储、税收、折旧、残损、人力和保险费用;运输成本:货运成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管理费用:4%x(库存成本+运输成本)(1999年管理费率为4%)。

从市场供求的角度看,物流成本是各行各业用于物流的费用支出,即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流市场空间的大小。

三、物流统计指标的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运周转量统计,其他物流业的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也没有权威的统计方法和基础数据,这种状况与当前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物流热的经济环境不相称。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和规划物流产业发展的项目,急需市场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以避免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而使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如物流从业人员比重、物流业投入产出成果,可根据我国的历年统计资料进行分离、整理得到初步结果,较为具体的详细数据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普查或专项调查。物流规模是从数量上反映物流产业和物流需求的指标,主要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物流量是上述作业量的累计。实际上并不进行多个环节量的累加,通常以物流服务费用支出或物流成本来计算物流规模,这样做可操作性强,便于统计。如果以作业量表示则会出现反复装卸搬运、重复倒装、迂回运输等追求数量的弊病,有悖于市场经济追求效益、讲求质量和提高效率的基本原则。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与物流相关的有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工商企业库存、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销售额等,其中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再以货运量为依据,结合货运价格或费率,可得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货运量x运价同样,根据工商业年末库存额和全年库存周转次数,以及利息、税收、保险、货损、折旧、仓储费率、人力费用可统计库存成本:库存成本=∑库存量x各项费率管理费用可根据上述二个数据,按一定管理费率计算得到,其它费用有货代费用即货主的费用,可根据运输和货物费率分别计算得到,这样物流规模即可推算出来。当然,开始时受可用数据的限制误差可能比较大,相信随着基础数据的全面,加上第三产业普查、抽查和必要的物流专项调查,会使之越来越接近于实际。

物流需求可从物流基本需求、产业物流需求和消费物流需求等不同角度进行统计调查。物流中运输、仓储等基本需求容易确定,如货运量、货运结构、工商业库存额有可利用的统计资料。产业物流需求和消费物流需求需要进行分行业、分品种的专项调查,现行统计资料中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行业分类,是按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农业生产者、其它行业进行分类的;另有按地区、城乡的分类,据此可进行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及城乡商品流通中物流需求的调查和统计。同样,按GDP的产业分类,也可进行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物流需求统计调查。超级秘书网

在无法获得统计资料的现时条件下,可依据经验数据大致估计我国的物流成本。与物流直接相关的是商品流通,即市场上的商品交易量可作为参考依据,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李严锋在对我国第三方物流末端服务市场需求的预测中便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依据,认为我国商品流通的物流支出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5,对未来的物流支出作出如下预测。见表3。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的统计,我国当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9%,在表4中所列国家和地区中物流成本比例最高。国际经验表明当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5%以上时,其下降潜力较大。假定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左右,那么1999年的这一比例约保持在15%上下,以199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82054.3亿元计算,则物流成本的估计值为12308.1亿元。

第2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流交易中心 业务 会计处理

物流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朝阳行业,现已进入了更高、更新层次的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期间,物流实现了规模扩张,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市场环境优化,国家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和辅助政策,更加有利于物流业迅速发展壮大。然而,随着物流业业务量的迅猛增大和“营改增”税收政策的调整,势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物流业的会计处理。本文运用案例的形式,就物流交易中心主要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讨论。

一、案例及背景

2013年四月中旬召开的聊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中做出了“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战略部署。作为该部署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是由聊城艾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聊城市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立足华北、面向全国,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农业部定点农产品交易市场,是聊城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重点工程,也是聊城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中心占地4 800余亩,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有水果、蔬菜、粮油、禽蛋、肉食、水产、副食、干调、花卉、农资农机等十大批发市场。整个工程分三期完成,一期是果蔬、副食及综合等交易市场,二期工程包括有机农产品研发中心、高科技孵化园区、示范农业等,三期工程包括有机绿色农产品市场,保税物流区及会展中心等。从三期规划来看,该中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职能区:

(一)行政职能区

该职能区主要是为了统筹管理整个物流交易中心,其服务内容涵盖了管理、咨询、业务承揽、服务、安全等各方面,是中心的中枢机构,统领中心的一切事务。

(二)加工职能区

该职能区主要负责该中心的货物仓储、保税和简单的有机加工等。

(三)交易职能区

该职能区占地面积最大,也是交易中心核心服务分区,大额的订单即将在这里实现。交易的物品主要是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粮油、水产、肉类、副食品等。

(四)教育孵化职能区

技术人才是加快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还要担负起对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该职能区负责该中心招聘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和该中心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该分区还与高校紧密联系,实现共同育人,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创建并成立国家提倡的教育孵化基地等,实现交易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预测至2015年,项目建成后腹地可涵盖整个华北地区,对外辐射北京、香港、天津、上海等地,项目规模超过山东寿光、上海西郊等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市场。该中心可为聊城市提供工作岗位5万余个,为聊城市创收280亿元人民币,拉动相关产业链条产值500亿元人民币,对促进聊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分析

(一)物流交易中心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从案例角度看,该中心不是单一业务的物流企业,而是集交易、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质的物流交易中心,再引入“营改增”税收因素,该中心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尤为困难。

笔者认为该中心在建成后可采用业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统一管理,对于该中心所有业务只要涉及到资金运动都可被监测到并及时将货币运动的信息发送到中心会计部门,以便中心会计人员及时了解业务发生的动态,完成业务的账务处理。月末,再由各职能区负责人统一将本月发生的账务向会计中心报账,收支单据交由会计人员,以便进行对账与结账。

1.行政职能区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行政职能区主要涉及招商,中心业务承揽,信息咨询,交易中心广告宣传,行政办公,安全防护,中心人员薪酬核定等业务。(1)招商即招商引资,邀请有实力的公司或个人作为中心的股东,投钱投设备以达到共同建设交易中心的目的。其会计处理应按照股东实际投入资产价值借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贷记“股本”科目。(2)中心业务承揽,涉及业务员差旅费、工资、业务量提成等。具体会计处理可以通过“销售费用”、“其他应收款――差旅费”和“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来核算。(3)信息咨询费用,一般记入“管理费用”科目。(4)交易中心广告宣传,是通过媒体来宣传,以便吸引更多的企业合作伙伴和顾客。该费用通过“销售费用”科目核算。(5)行政办公和安全防护都是以管理为初衷,在办公和防护过程中支出的费用应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职工薪酬”科目。(6)交易中心人员薪酬核定应按照人员所属的职能分区分别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研发支出”、“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在实际支付工资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加工职能区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加工职能区主要涉及仓储、货代、有机加工等业务。(1)货物仓储属于物流行业的主要业务,应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具体会计处理为,按照仓储取得的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仓储收入”科目;应将交易中心为货物仓储发生的场地维护费、仓储人员薪金及其他费用开支贷记“主营业务成本――仓储成本”科目,对方科目还可以为“应付职工薪酬――仓储人员工资”、“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2)货代即货运业务,也是物流行业主要承揽的业务之一,货代业务中会涉及运输、装卸、搬运及车队的油卡充值等项目。“营改增”后,税率有所调整,运输收入按11%计税,可用于抵扣;装卸搬运收入按6%计税,不可抵扣。例如,货代人员工资记入“主营业务成本――货代成本”科目,货代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货代收入”科目。又如货代车队油卡充值进项税额部分可冲减“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按充值金额借记“预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成本――非关联成本”科目。(3)有机加工可谓物流业的一项增值服务,是物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转过程中对物品实施的简单加工,如包装、分割、分拣、贴标签和组装等简单的物理形态改变的作业。有机加工虽然与制造业的生产加工不同,但会计上都是通过“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户处理。

3.交易职能区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交易功能区业务与一般企业的业务一致,涉及采购与销售业务,会计处理与一般企业也是一致的。(1)采购业务。“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购货时,可依据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进行抵扣,其会计处理为将采购成本借记“存货”科目。这里需要注意,试点纳税人从试点地区取得的2012年1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除外),不得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再根据应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票据”或“应付账款”等科目。(2)销售业务。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收入确认后按照已售存货价值结转成本至“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并冲减存货成本。

4.教育孵化职能区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该分区业务涉及培训、教育、研发等,会计处理时需考虑费用的发生及人员的薪酬,可以设置“研发支出――孵化基地”、“其他业务收入――培训收入”、“应付职工薪酬――基地人员工资”等科目来核算。

(二)物流交易中心相关业务会计处理的典型举例

1.该交易中心从农产品公司购入一批蔬菜,价款300 000元,取得农产品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货款已通过银行转账。会计处理为:

借:存货――蔬菜 3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 000

贷:银行存款 351 000

注意:该举例是从农产品公司购入的,如果从菜农手中直接购入,会计处理应考虑13%的扣除率。

2.该交易中心货代车队油卡充值200 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预付账款――油费 234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34 000

银行存款 234 000

三、案例点评

该案例选取的是聊城市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这一真实项目,该项目包涵了四个不同职能分区,涉及了物流行业方方面面的业务,本文通过交易中心主要业务会计处理的分析讨论和典型业务会计处理的举例,详细阐述了物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同时,案例中涉及“营改增”税收改革的要点,希望本文的会计处理能对实际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Z

参考文献:

1.林峰海.东融西借 跨越赶超 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R].2013.

第3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07-02

1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从2011年统计的数字来看,中国物流总额97.8万亿元,同比增长6.9%;物流总费用为70600亿元,同比增长6.8%,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7.9%;物流业增加值为22999亿元,同比增长8.1%。 从2011年上半年统计的数字来看,中国物流总额为6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9%,比2010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呈现明显回升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1001亿元,同比增长18.1%,比2010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1%,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0.09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19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1%,比GDP增速快4.1个百分点。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物流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将实现中国物流和物流网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物流也将跃居世界前列。

2 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成本方面、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和效率方面都比较低。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82吨千米,我国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仅以货运汽车的生产率水平为例,美国营运汽车的单车吨年产量约为68万吨千米,而中国这一指标仅为4万吨千米左右。目前我国铁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仅47.4千米左右,散装、集装箱等高效运输方式比重较低,装卸时间较长;公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也不足60千米;内河航运速度更低;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在4~7个月。 此外,根据调研及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30%~50%,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6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700亿元,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40亿元上下,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60%左右;铁路因能力不足,使相当数量的商品失去销售机会或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水运因运输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许多产品失去了低价运输的途径。

2.2 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54.48千米/万平方千米,而美国为6879.3千米/万平方千米,德国为14670.4千米/万平方千米,印度为5503.9千米/万平方千米。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 我国物流系统一般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在仓储设施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仓库60%是普通平房仓库,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80%以上,而可视屏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采用。在运输工具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80%以上,而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头及特种运输车辆却很少。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性能水平不高,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兼容。

2.3 标准化建设滞后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例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又如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特别是现有托盘标准列入了国际标准中所有4种规格,也没有推行的原则,这样等于没有标准。托盘标准和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都有衔接关系,这就影响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有效使用。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托盘和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集装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互不沟通,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2.4 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体系分割现象严重,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习惯势力仍然有一定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由于经济利益部门化和地区化弊端的存在,我国在物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协调能力较差。物流业涉及交通运输、经贸、外经贸、城市管理、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不同,在对物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因管理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原因,造成物流业发展的许多困难。条块分割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影响,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条条之间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此外,由于地区的经济利益驱动,地方管理成为地方利益的体现,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间的市场壁垒,使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

3 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的建议

3.1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现代物流的管理,涉及计划、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信息、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现代物流的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必须协调动作,形成合力。物流必然和政府多个部门有关,在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立专门机构物流科负责协调政策管理。我国如果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设立物流部门,对于物流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负责研究、制订发展现代物流的规划,并负责协调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造体制环境。

3.2 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税收要鼓励物流业务的整合,提升物流企业的供给能力。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物流行业发展有制约作用。应该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传统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但在实践中由于物流总商首先一票对客户,然后转包业务到各合作单位时,存在重复纳税的问题,影响了总商整合业务的开展。说明现在的税收制度不利于物流的“集零为整”。物流不整合就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鉴于目前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处于微利状态,物流整合产生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用户(生产和商贸企业)身上,建议对于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的部分,仅对其增值服务的部分征税。这样,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的业务整合与发展,在加入WTO的过渡期内形成与国外物流公司相抗衡的实力。同时,也会促进物流业务的发展,扩大税基,增加税收。

考虑到物流业具有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是微利企业的特点,在物流园区以及仓库建设时,在政策方面也要给予优惠。

3.3 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在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要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3.4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应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经验,由行业社团组织来执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已批准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培训标准,应该以这个体系为主大力推行物流人才的在职教育。

4 结 论总之,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静.试分析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2).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协会.中国物流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3]刘南,赵成锋,陈远高.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4]徐天芳,江舰.物流方案策划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物流业;影响

1引言

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服务、人员、技术、信息与管理的综合集成,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物流领域的体现。它强调物流的标准化和高效化,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而快速、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是实现物流标准化和高效化的重要基础,物联网在现代物流业的应用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2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此刻的目的是编织一张通用的、动态实时的、互联的物品信息大网。

物联网主要有三个特征,分别是:

(1)互联网特征,即让需要联网的“物”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此处的互联的“物”包含了丰富的物理世界,不但包括了现在的人、个人计算机、手机、智能卡,包括了传感器、仪器仪表、摄像头等,而且还包括了嵌入微型感知设备的轮胎、牙刷、手表、工业原材料、工业中间产品等物体。

(2)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以及物与物通信(M2M)的功能;物与物之间互通的信息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也包括更为丰富的物理世界信息,包括压力、温度、湿度、体积、重量、密度等;

(3)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3物联网的应用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

物流行业不仅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其中之一, 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它的信息化和综合化的物流管理、流程监控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控制等效益,也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达到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目的。物联网的应用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物流环节。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体系可以实现整个生产线上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全程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快速从种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能自动预先形成详细补货信息,从而实现流水线均衡、稳步生产。

(2)运输环节。物联网能够使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管理更透明,可视化程度更高。通过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安装上RFID接收转发装置,企业能实时了解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和状态,实现运输货物、线路、时间的可视化跟踪管理。此外,还能帮助实现智能化调度,提前预测和安排最优的行车路线,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3)仓储环节。将物联网技术(如EPC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可实现仓库的存货、盘点、取货的自动化操作,从而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入库储存的商品可以实现自由放置,提高了仓库的空间利用率;通过实时盘点,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库存情况,及时进行补货,提高了库存管理能力,降低了库存水平;同时按指令准确高效地拣取多样化的货物,减少了出库作业时间。

(4)配送环节。在配送环节,采用EPC技术能准确了解货物存放位置,大大缩短拣选时间,提高拣选效率,加快配送的速度。通过读取EPC标签,与拣货单进行核对,提高了拣货的准确性。此外,可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

(5)销售物流环节。当贴有EPC标签的货物被客户提取,智能货架会自动识别并向系统报告。通过网络,物流企业可以实现敏捷反应,并通过历史记录预测物流需求和服务时机,从而使物流企业更好地开展主动营销和主动式服务。

4物联网冷链仓储和配送案例

下面用一个物联网冷链储存和配送的案例来更直观地阐述整个应用过程:

L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医院H是L位于杭州的一家客户,位于大阪的U是L 的关键原料供应商。R是一家冷链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了生物试剂制造商L的原料、成品储存及配送业务,R自备了一支冷藏车队,每辆车安装了GPS/GIS定位系统,R还拥有一座冷藏仓库。为了降低牛鞭效应,L同H、U实现了产销信息共享,作为第三方物流的R,自然也和他们实现了这种共享。

L向U下达原料订单,每份原料包装嵌入了RFID芯片,芯片具有温湿度感知功能。原料装入安有RFID芯片的冷冻集装箱,经海船到达上海港以后,装有原料的冷冻柜经过海关检验,由港口车辆存放到临时仓库,因海关和港口采用了RFID技术,不但实现了通关自动化,L和R还可以随时了解货物的位置和环境温湿度。根据L的要求,R用配备有RFID读取设备的冷藏车辆将一部分原料送入R的仓库,另一部分原料送往L的生产基地。其中,送往仓库的原料,卸货检验后,由叉车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具有RFID读取设备的过道,安放到同样具有RFID读取设备的货架。这样,物品信息自动记入信息系统,实现了精确定位。由于使用了RFID技术,仓库内的包装加工、盘货、出库拣货同样高效无误。L制成品包装也嵌入了RFID芯片,其出入R的仓库作业类似原料。H的冷库具有读取RFID的能力,当冷库中货架上的试剂数量降低到安全库存以下时,系统会自动向L和R发出补货请求,R将所需品种数量运往H。由于高速公路沿途设有RFID读取器,不但可以实时监控货物位置,也可以防止物品的遗失、掉包、误送(不匹配的客户无法接受货物入库),只装有GPS的车辆是做不到这点的。

所有的环节,从U到H,物品原料产地是哪里;在哪里加工的;由谁加工的;谁检验的;存放过哪些仓库;现在在什么位置;由哪辆车、哪个员工操作的;当前储存的温湿度如何;每个阶段的时间是何时到何时;整个供应链上的任何一家企业通过电脑查询都一目了然。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全覆盖的物联网,整个供应链呈现了两个字:“透明”。另外,通过物联网技术,仓库的管理变得高效、准确,人力需求大大节约。在大型高等级仓库,甚至可以实现除了入口收验货人员,仓库内实现“无人”全自动化操作,仓库仅安排计算机屏幕前的监控人员即可。

5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目前,物联网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内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只是局部的应用,形成实质性全局地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物联网产业战略规划,使之与物流产业规划协调统一。要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划。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对其所涉及的行业应用、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等各相关领域的架构、标准、关键技术等给予明确的方向和资源投入部署,推动物流产业的升级变革。

(2)加快标准化建设。物联网标准工作涉及各个方面,需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进行跨部门、跨地区合作。要高度重视共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广泛与国际领先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充分交流合作,并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实现中国物联网产业与世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接,推动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

(3)加强安全保障。RFID技术存在的问题对物流安全最大的威胁在于信息的泄露,为此需进行技术改进,通过信息加密或写入终止指令,使得未授权阅读器无法识别RFID标签,进而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而对于需要售后服务的产品,则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进行解码,待服务终止,恢复保护状态。另外,要严格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除安装防火墙、查杀病毒软件外,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技术加密通信渠道。此外,国家应该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对蓄意盗取他人或企业数据的行为给予惩戒,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4)积极降低成本。在物联网受到追捧之前,不少从事运输和仓储的物流大企业采用了RFID技术。但是,RFID初期投资较大,一般中小企业较难承受。而随着物联网成为通用技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对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迫使每个物流企业引入这种技术。通过规模的扩大,供应链上、中、下游共同承担费用,同时伴随着用户的扩增,每只标签成本甚至能控制在1美分,这样就能突破成本瓶颈,促进RFID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

6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物联网信息,增加了供应链的可视性,以最低的整体成本达到最高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效率。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将促使中国物流业技术变革,极大地提高物流行业内的服务水平,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机遇。

参考文献

[1] 孙克武.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运营指南,2010.11.

第5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首先近年来我国物流有了快速发展:经济各界开始重视物流发展: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上吴邦国同志指出:"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物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后中央六个部委先后了一些文件,各省也都有相应的文件出台。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会同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2001年6月中央六部委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物流工作座谈会。很多省市把发展物流提到了政府议事日程,成立机构,制定规划,加快发展。

再有物流政策法规环境有了初步改善: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修订、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为物流发展创造条件。如物流企业准入、外资进入、融资贴息等。国家经贸委委托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于2002年7月完成了《我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的研究报告,并以此为重要参考拟定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一政策将很快颁布。地方政府也在制定政策、法规,促进本地区物流发展;如用地政策、投资政策等。

第三是物流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如运输线路、港口、机场、各种货运设施等有了很大发展;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各地都有了一定发展;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如电信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都有了较快发展。

第四是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开始把物流从主业中拨离出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如:海尔集团;青啤;小天鹅和中远国际货运在广州合租安泰达物流公司;上海联华。

第五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由运输、仓储和货代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大通空运、中邮物流、中储物流、中集物流等;新兴的专业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大田物流、大连锦程物流;国外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DHL等;IT企业开始介入物流,如IBM、快步易杰、杰合伟业等。

第六物流信息化开始起步:不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在行业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七物流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如真空搬运机、数码化拣货系统、自动识别技术、GPS自动定位系统等。

第八物流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正在形成:除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外,注册物流职业经理人认证体系在中国出现。由国家计委批准,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签署协议,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权威的注册物流与运输职业经理人认证体系,一年来,已培训认证近千人。2003年又再次引进了美国运输与物流学会(AST&L)的注册物流与运输职业经理人认证体系。

虽然这些年我们的物流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不看到,和发达国家物流相比,我们的物流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物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要求;缺少一个宏观的管理协调机构;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发展和运作的政策法规环境;缺少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需求市场亟待开发;物流企业服务供应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所以相对于国外物流水平而言,对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评价是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1、中国物流发展面临的国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仅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更多数量的流动,同时企业间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中国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这一趋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科技进步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带来新的产品、新的产业的不断涌现,不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要求加快生产与供应,以及对订单处理的市场快速反应,要求我国物流系统与之适应;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工业化、后工业化地区范围扩大,人们的富裕程度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个性化需求加强,大规模"量体裁衣"式生产方式涌现,要求高质量的物流系统为之服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不仅要求节约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要求更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上述要求和降低物流费用;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物流管理实现高效全球范围的运作提供了可能性。

2、中国物流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对我国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物流发展与之适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中国加入WTO,需要物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求物流与之同步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入农村,大量的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要求物流系统作为支撑;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相应的物流系统为之服务。

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1、物流需求预测的目的:为确定物流服务供应系统所需能力以及建设规模提供依据,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作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企业及相应物流作业环节服务企业、物流人才等。

2、物流需求的内容:物流的需求包括物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部分。

物流的数量需求:即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的"物"的流动的数量需求,可以以重量指标如吨、TEU等表示,也可以以"物"的流动的价值量表示。对于物流运输基础设施(港站、运输线路等)来说,由于满足按物流的管理技术管理的物的流动量,必须满足全社会总的物的流动量的需求,因此,要预测全社会运输需求:如货运量、港口吞吐量等等,以吨和TEU表示;对于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要预测用物流管理技术管理的物资量,以吨和TEU表示。对于仓储设施来说,要预测全社会仓储量;对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来说,要预测全社会信息量;对于物流企业供应能力,预测用物流技术管理的物流量,而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供应能力,如运输、仓储等企业,应满足全社会物资流动存储的需求,如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换装量、仓储量等等。

物流的质量需求。即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的"物"的流动的质量需求,可以以表示物流管理水平的特征和指标表示。如供应链管理的状况等。

物流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运输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前就有过,但是物流的战略目标以前没有做过。而对物流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会对物流的战略目标有所不同。

1、战略目标的内涵--对物流的三种提法和三种不同的战略目标:

(1)物流是一个产业,它的目标是如何把产业做大,对社会产生更多的增加值。

(2)物流是一个服务供应系统,它的目标是提供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全社会物流需求的程度。

(3)物流是一种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它的目标是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全社会"物"的流动的状况。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全社会"物"的流动的状况。

2、制定物流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要与我国经济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布署相适应;既要考虑跨越式发展,又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3、战略目标的设计:战略目标选择的思路框架,包含三方面状况的影响;物流服务供应系统的状况;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企业及物流作业环节供应商的状况。

物流需求状况、政策法规环境及政府的作用,在三者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全社会"物"的流动的管理状况,最后选择战略目标。

关于战略目标的设计共设计了三个方案:基准目标、高目标(即提前实现)、低目标(即推迟实现)。其中基准目标是:到2010年,在目前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全社会将有较多?quot;物"的流动,按物流的理念和物流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物流服务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物流的运作初步和国际接轨,我国的物流费用由目前的16.9%降低至12-13%。到2020年,在2010年已实现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基本上与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水平相衔接,即大部份"物"的流动由较高服务质量的、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供应系统提供服务。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的物流占GDP的比重降为10%-12%左右,有可能接近国际上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4、战略目标的选择:选择的方法--主要因素分析法;决定发展战略目标因素的分析;物流技术装备因素等。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建设的重点

物流发展战略建设的主要内容:未来20年,实现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物流服务供应系统的发展情况;物流需求的发展情况;政策法规环境及政府作用--引导、扶持、协调、监督的实施情况。

首先要加强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为继续加快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要和经济布局相适应、要满足物流需求的通达性、通畅性、快捷性、方便性、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发展。主要建设内容:运输通道的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港口、机场等);物流节点内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的联结设备、换装设备;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物流运作地点的联结设施;城市内配送道路体系。

要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运输布局相适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要满足物流运作需求。建设的主要内容:物流园区、企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库等物流作业场所的建设。

其次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互联网物流信息服务供应商、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与物流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进程

还需要建设好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指物流的汇集地和物流作业的集中地。它布局的是否正确对保证物流高效、低费用的通畅运作有重要作用。

对于物流节点的分类可按在全国的作用分: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地区性的;按物资流动境内外的特征分:国际性的、国内性的。

对我国各类物流节点的布局建议方案如下:全国性的国际物流节点,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地区性的国际物流节点包括:营口、烟台、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福州、汕头、珠海、湛江、防城。

对于国际性物流汇集不多的以国内物流为主的节点,布局方案为:全国性的国内物流节点包括:沈阳、郑州、武汉、西安、兰州、成都、重庆。

区域性的国内物流节点包括:哈尔滨、长春、太原、石家庄、济南、南京、徐州、杭州、南昌、长沙、南宁、柳州、贵阳、昆明、乌鲁木齐、包头。

还要不断提高认识,扩大物流需求:加快扩大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加快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物流需求、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的物流需求、继续研究跨国企业物流需求的变化。提高中国的物流建设,不但要加快物流基础的设建设,还要提高认识,扩大物流的需求。这一点也很重要。

当然也要实现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物流企业群体建设的目标及内容--根据物流需求的预测和我国物流发展的进程,在5-10年的时间内,力争使我国物流企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即努力建成一个由各种所有制企业组成的、承担国际或国内物流服务的、大中小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配套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先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基本满足我国物流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

加强物流企业群体战略性建设这一占也很重要:加快国有大型物流企业的建设、加快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建设、鼓励扶持民营物流企业的成长、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外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强对物流各作业环节(包装、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包括结构、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

关于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的问题,国家很重视这个问题,政府也正在加快物流行业的法规法律体系的建设。

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措施建议

1、全社会要继续提高对发展物流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国家、地区以及企业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举措;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2、明确政府在发展物流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努力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消除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为发展物流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和良好的体制环境。

3、建设有利于物流发展与运作的政策法规环境:市场准入方面:简化市场准入和各种经营权的审批、税收方面:降低税赋,避免重复征税,允许建立统一的利润中心、物流用地方面:明确用地性质,降低土地使用税费、车辆通行管理方面:增加城市货车通行数量,加强车辆的管理,提供运输方便、海关、检验方面:加快通关速度、制定有利于对外合资合作的政策。

4、在投融资上给予扶持:财政贴息、减少建设中的配套费用等。

5、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物流技术标准:各种机械装备、专用工具、设施、托盘、货架、条形码等;物流工作标准:包装、装卸、运输等各类工作标准;物流专业单位标准:核算和统计标准等。

6、加快物流人才的培育:学历教育、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在职人员的培训、跟班培训等。

7、加快物流技术装备工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工业的水平。

第6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冷链物流;农产品;水产品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35-4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Liu Xiaoli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onsumers' demand on material life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giving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food and drug safety issues. Based on the f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i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quatic products, frozen food, dairy products and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providi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s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及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尽管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安全隐患仍非常令人担忧。

2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为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物品的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1]。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内需求推动和政策扶持冷链物流得到高速发展,但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冷链物流包括了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等环节,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水产品和花卉产品)、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以及特殊商品(如药品、化工产品)等。冷链物流对于建立现代食品、药品物流体系,加强公共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3.1 福建省冷链物流现状概述

2006年以来,福建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冷库,冷链物流新型装备得到推广应用,低温环境下的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设施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综合冷链流通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肉类、果蔬、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0%、3%和5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为持平、低6个百分点和高2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至2015年底,福建省冷库总库容达282.88万吨,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冷库容量达73.5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倍。共有冷藏车辆1 356辆,冷藏集装箱495辆,保温车237辆。至2015年底,全省5 000吨以上库容的企业数达146个,有5家企业获全国冷链物流星级企业称号;其中第三方冷藏仓储企业仓储能力达68.1万吨,占总量的24%,第三方冷藏运输企业37家,拥有冷藏运输车辆632辆,占全省冷藏运输车辆的46.6%[3]。

2016年8月,福建省商务厅牵头制定《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6-2020)》,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冷链物流。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福建省冷链物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从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公共服务等方面对福建省冷链物流提供保障,切实改善民生,从而促进全省冷链物流产业稳步发展。

3.2 福建省细分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2.1 果蔬农产品。福建省是我国农副产品主要产区之一,产量大、品种多。2015年,福建省蔬菜产量1 790.37万吨,产值484.96亿元,较上年增长8.2%;水果产量744.79万吨,产值265.51亿元,较上年增长6.5%。果蔬总产值750.47亿元,占全年农业产值的46.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2%,是福建省农业的支柱产业。

然而果蔬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易烂,2015年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腐损率达25%,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性,经济损失巨大。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的冷链则刚起步,冷链流通率较低,仅为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与国内其他省市及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此外,省内专门用于果蔬冷链的冷库较少,不到10%,大部分冷库为Q-18℃的低温库,适用于果蔬冷链的高温库(R-2℃)较少,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闽台贸易的发展,闽台冷链物流合作不断加强,福建省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和预冷技术、光电分等分级技术、信息技术等,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此外,在以福建农林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为主要科研力量的努力下,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涉足各种保鲜技术,如气调保鲜、真空保鲜、臭氧保鲜、辐照保鲜、涂膜保鲜、生物防腐保鲜等等,保鲜对象从柑橘、荔枝、龙眼拓宽到福建省其他常见果蔬(如枇杷、蜜柚等)[4]。

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目前有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厦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南安的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泉州市华洲水果中心批发市场等。

3.2.2 水产品。福建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区位优势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15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 082.31亿元,水产品产量高达733.89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其中海水养殖产量404.13万吨,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增长。据福建海关统计,2015年水产品出口量约为81.2万吨,出口额约54.9亿美元。福建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已聚集境内外超过1 000家交易商在场内交易,场内交易的水产品种达300余种,年交易量约200万吨,全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的9%,规模位居全国第一[5]。水产养殖规模和水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以及水产品贸易蓬勃发展,促使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福建省冷链物流以水产品为主,冷链流通率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腐损率为10%[3],位居国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95%以上,流通腐蚀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相比,差距较大[6]。福建省服务于水产品的冷库容量达184万吨,约占全省冷库总容量的65%,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省内已经建成了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包括具有水产品交易功能的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农水产品交易中心、泉州华洲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马尾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具有更多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功能的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连江台湾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其中,宁德、东山、连江和霞浦四大闽台冷链物流中心已经具有水产品冷链一体化初步功能,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捕捞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等功能完备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为闽台冷链物流合作、水产业经贸合作提供基础[7]。

3.2.3 冷冻食品。福建是我国有名的冷冻食品生产大省,目前省内有201家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与北方冷冻食品行业中速冻面米食品,如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等为主导产品不同的是,福建冷冻食品行业中以生产速冻肉制品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尤其是以火锅料为代表的冷冻鱼糜制品行业,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目前省内大型冷冻火锅料产品生产的企业有: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海壹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其中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早期代表性的冷冻食品企业。2015年公司年产量超过25万吨、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逐步成长为国内较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冷冻食品生产企业。

3.2.4 乳制品。据厦门海关统计,2015年福建省共进口乳制品7.61万吨,同比增长31.4%,美国和新西兰是福建乳制品两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分别进口3.4万吨、2.9万吨,合计共占进口总量的82.9%[8]。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乳制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高。乳制品保质期短、生产具有分散性,冷链物流作为乳制品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促进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目前福建省有福州国健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乳品公司、福建大乘乳品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乳制品企业。其中,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拥有先进水平的冷链管控流程,在国内业界率先实现全封闭挤奶和牛奶贮藏、运输、销售“冷链”一条龙,确保牛奶始终处于全程2~6℃的冷藏保鲜状态,并在国内率先推出“24小时限时速递”的鲜奶消费服务,使得鲜奶能够安全地流转到消费者的餐桌上。目前,公司的乳制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拥有成品库冷库2个,约860平方米,均为低温冷藏库,冷藏容量250吨,主要配送长富鲜奶系列32品种,产品销售网络已进入全省各县市和省外周边城市,占福建省市场90%。

3.2.5 医药产品。医药产品的生产、储藏和运输对温度(一般要求温度在保持在2~8℃)、湿度、见光度具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运输过程中处理不当而使药品质量降低,产生的风险要远大于货物的损失,它将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安危。近年来,国内频发的药品安全事件暴露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薄弱现状,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福建省医药销售额总额约331亿元,公立医疗机构集中采购药品200多亿元。全省共有药品流通企业8 440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27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33家。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大、需求活跃,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广阔。据福建省商务厅介绍,2015年福建省冷藏药品的销售超过80亿元,约达到医药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然而,福建省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十分缓慢。据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10家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药品阴凉库(20℃以下)19万平方米,药品冷藏库(2~8℃)1.3万立方米,药品冷冻库(-18℃以下)600立方米,冷藏车50辆,便捷式保温箱450个。福建鹭燕中宏医药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也只有6辆冷藏车和10个冷库共3000立方米。由于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福建省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批量小、批次多,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此外,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为节省开支,部分企业没有完全按照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运输,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4 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冷链硬件设施制约发展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虽然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适应现代物流和消费需求的冷藏仓库和冷藏运输车辆,但福建省冷链设施整体规模不足,冷库的配套技术没有跟上,自动化控制水平普遍较低,布局不合理,整体建设缺乏标准规范,设计水平及施工质量都相对较低。冷库管理缺乏行业规范,市场化程度较低,冷库整体有效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仅为60%左右。专业的冷藏货车由于价格相对较高,企业无能力大批量购买,数量仅为货运汽车0.24%(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达到3%),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大部分来自普通货车的简易改装,制冷技术比较差,难以保证冷链产品的质量。

4.2 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整体比较低

福建省物流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信息平台的建设严重滞后,冷链物流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几乎是空白,开放程度很低,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无法实现优化调度,合理配置。信息化程度低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和准确性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冷链物流运输效率,导致冷链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保质期缩短。

4.3 断链环节多

目前,由于福建省冷链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货物的运输环节温控手段粗放,冷藏运输及配送过程缺乏监控,配送环节操作不规范,城区配送大部分采用常温而不是冷藏配送,冷藏货物的装卸和进出冷库过程大部分处于断链状态,全程温控系统和质量溯源系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省大部分冷链企业都不能保证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整个流通过程都处于完整的冷链系统中[9]。

4.4 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不完善

我国冷链物流的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不够健全规范,缺乏引Я和监管力,一些冷链物流行业出台的标准与企业实际运作脱节。目前,福建省还未形成一套在冷链物流各个流程中都适用的标准化体系,使得冷链行业的准入门槛极低,操作流程与操作资质更是毫无规范性可言,各冷链物流企业缺乏统一性以及协调性。

4.5 冷链物流人才匮乏

目前,大多数冷链物流从业者来自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一线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福建省内针对冷链物流技术和人员的培训很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无法与冷链物流产业对接,虽然设置有物流管理、食品工程、制冷技术等相关专业,但是交叉度不够,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不能适应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

4.6 冷链理念薄弱

由于冷链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商品流通环节的各企业及人员对低温物流认识不足,且关于冷链物流的理论研究及供应管理的思想落后于物流发展现状,企业对保证产品鲜度和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普遍认为冷链流通成本很高,会使产品价格增加很多,消费者无法接受。冷链理念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福建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

5 结语

随着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颁布和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视和关注,福建省冷链物流产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福建省预计投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共69个,投资额达106.47亿元。在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基础上,要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和软件等基本设施设备的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服务档次;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兴起,推广物联网技术,加快福建省冷链物流信息化进程,实现冷链物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GB/T183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2006.

[2] 雷国.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5(4):59-61.

[3] 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福建省商务厅,2016.

[4] 福建省制冷学会.福建省食品贮藏保鲜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6(1):137-145.

[5] 蔡婉坤,叶.福建省海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59-61.

[6] 郑晶晶,叶.关于福建省进行“蓝色粮仓”建设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36):23-24.

[7] 陈宾.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5(9):48-50.

第7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9月2日开始,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9月3日,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前一日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个股涨停。自上海自贸区概念发酵以来,相关个股被市场疯狂炒作,整个自贸区板块涨幅高达130%,其中上港集团因市值大、涨幅高,对整个板块影响较大,涨幅靠前的个股主要集中在物流贸易、港口、园区开发、金融行业,这些也确实是最受益于上海成立自贸区的行业。

炒主题概念的个股,是对预期的疯狂追捧,无法用PE\PB估值去衡量贵贱,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是极大。自贸区在正式挂牌后,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程度有多大、对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有多大推动作用都无法准确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外高桥(600648)的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升级为自贸区后,将大幅提升其土地价值、仓库价值与房屋价值,是受益最直接、最显著的公司,值得长期跟踪。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人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人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筒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等待去伪存真

投资者千万别在飙涨后再追涨,牢记:追涨杀跌是投资大忌。不过,上海自贸区的批准意义深远,对上海及全国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本地股中的相关个股有望持续爆发,走出一个漂亮的上升通道。因此,在飙涨后回落调整时,可以大胆介入自贸区真正受益股,长线持有。

虽然上海自贸区构成重大的主题投资机会,但必须指出,根据过往主题投资机会的经验,主题投资一般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鸡犬升天阶段,第二阶段是去伪存真阶段。在第一阶段,政策比较朦胧,相关概念的行业和股票会被普遍炒作:第二阶段,随着政策细节公布和落实,具体受益的行业和公司、受益的程度会比较清晰,这个阶段,单纯概念炒作的股票会退潮,而真正受益的公司则值得中长期投资。就当前而言,招商证券认为,市场已比较充分反映了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自贸区概念的股票炒作已处于全面普涨阶段的尾声,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具体政策安排会更

加清晰和明朗,下一阶段应该是个去伪存真和分化的过程。

自贸区主题投资思路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主要受益的行业包括:

1、零售行业

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早期.首先受益的应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简单的零售业。香港是一个完全意义的自由港,截至2012年,目前中国内地旅客数量占访港游客总数的72%.大部分是来港购买免税品.中国内地旅游总消费额为2932亿港元。假设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香港购物天堂地位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因而,上海零售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内地产、园区开发以及建筑行业

上海自贸区规划面积仅28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港口投资与地产投资.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增加,吸引企业入住将推动“三港三区”内物业的增值与租金上涨,将利好拥有土地的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

3、港口、航运和物流行业

从国际上看.上海国际中转集装箱比重过低、上海港疏运条件不发达。随着自贸区的成立.园区内产业集聚形成物流域(DLC),海空联运将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促进货物转口与航运服务。此外,依托海关与贸易优惠政策落地,凭借国际有力地位分流欧线.中东和东南亚的国际中转箱.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发展物流,区域分拨中心、冷链仓储。国际货运中转业务有望得到快速发展,带动相关的港口、仓储、物流.运输公司

4、金融业

金融领域的开放应该是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从全球自贸区发展情况看.新加坡、迪拜等均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全球结算、离岸金融和金融产品交易等完备的金融体系。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第8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9月26日,在六朝古都南京的这场研讨会或许可以给你答案。帘外雨潺潺,但此时场内的氛围却不带丝毫秋雨的凉意。企业代表们依次排开,出席的企业包括:食品巨头雨润集团、集装箱老大中集集团、PC巨头联想集团母公司联想控股、苏宁云商、制冷设备龙头烟台冰轮以及汉中精机等。

无疑,这些企业都是各自行业的龙头,但其所在业务领域似乎并无太大相关性,那么,能让他们“排排座”的吸铁石是什么?

答案便是冷链!

千亿级的蛋糕?

“连奔驰都开始涉足了,你说是不是大有机会?!”谈到此时,雨润农产品集团的高卫平不由得提高了音调。作为公司冷链物流业务总监,高卫平经常在各种场合分享自己对冷链的所思所想,其中自然免不了“插播”一下雨润的图谋。

这不,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东道主,雨润又在详解其备受关注的“333”战略规划了:将通过新建、并购、整合等方式在全国有选择的进行布点,力争3~5年内建成覆盖全国30个省会级城市(全球采购中心)、300个地级市(物流配送中心)、3000个县域(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农副产品物流网络体系――稍稍测算下,总投资额将达千亿级。

当了解雨润这样大规模的网络版图后,原本零星的信息便可化零为整:作为制冷设备龙头的烟台冰轮和汉中精机,其相关性自不必多说;中集集团早在2003年就已开始做冷藏车,而2011年投资50亿元建冷链高新产业园更可窥见其野心;联想控股旗下的增益供应链公司,最初正是应冷链物流之商机而建;今年7月底,苏宁云商旗下的苏宁易购上线 “阳澄湖大闸蟹”,正式涉足生鲜网购。

除去以上名单,中国冷链市场其实早已层云涌动。如把企业物流转型为第三方物流的双汇、三元、光明等;做批发市场、建冷库的中粮;异军突起的“宅配团”天猫、1号店等;还有势必将影响行业格局的国际巨头――澳大利亚最大的冷链物流提供商太古、美国最大的冷库物流运营商之一的普菲斯等也早已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而引发这一系列动作的无疑是各企业对于冷链这块蛋糕的笃定。近两年来,华泰证券机械研究小组一直追踪中国冷链行业的发展,事实上,这次“论道冷链投资时代”的南京研讨会正是他们牵头组织的。通过对城镇化率、人均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对比分析,华泰证券认为,中国已达到发达国家冷链食品爆发的条件,冷链食品将迎来十年以上的黄金增长期,而“电商+冷链宅配”模式正在开启家庭零售市场的快速成长。

“保守估计,2013~2015 年冷链宅配年复合增速将达80%~120%,带来的冷库、冷藏车市场规模将超360 亿元。”在一份题为《宅配崛起,巨头入局,冷链设备不再冷》的研究报告中,华泰证券这样写道,“随着食品加工厂商加速布局全国批发市场网络,配套的冷链物流也将迅速增长,预计对应设备投资2015 年将达460 亿元,2025 年有望达千亿元。”

戴姆勒-奔驰显然正是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才有了如下一连串动作:今年3月,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T.C.O.运盈智汇”成本计算器服务,旨在帮助中国物流行业更好地了解其业务的成本构成,其中就包括了冷链物流在内的五类细分市场;6月,向天津品优物流有限公司交付了20辆梅赛德斯-奔驰Actros 2644高端冷链运输卡车(预计随后将增至100辆);7月,镇江奔驰推出国内首款全铝底架轻量化冷藏车……

“名企”、“巨额投资”、“诱人的市场空间”……都是当前冷链行业的标签。然而,看上去很美的冷链,想要成功入局却并不容易。

“我的企业能做什么?”

不久前,《中国机电工业》在与一位企业家探讨当前经济形势时,聊到冷链行业的境况,他脱口而出的竟是:“我的企业能做些什么?”

虽然这位企业家所在的业务领域与冷链毫无关联,但他却问到了一个雨润、中集等身在其中的企业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将看上去火爆的冷链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其中的制约因素在哪里,如何突围?我的企业又能在哪些环节介入创新?

要理清这些问题,首先得对冷链有个大概的了解。那么,什么是冷链呢?简单来说,冷链就是指产品(药品、工业品、食品等)从生产、储运、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从而保证其质量的供应链。

“要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待冷链。”难怪诸多业内人士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它环节即使做得再好,产品的整体价值也将受到很大的破坏。

这也就是为什么雨润一直是冷链产业坚定不移的推动者。遥想当年,在双汇、春都、金锣三足鼎立生产高温肉制品的年代,雨润正是靠开发国内尚属空白的低温肉制品市场杀出重围;而要保证其低温肉的品质及企业核心优势,“全程冷链”不可或缺。

由己推彼,雨润发现了中国农产品物流领域的发展潜力,于是就有了“333”战略规划。作为该规划的第一步,截止10月底,已有沈阳、西安、石家庄等省会城市为主导的18个全球采购中心正在建设中,其中部分项目的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如果该规划得以顺利完成,那将是中国农产品物流领域的巨大变革。因为它覆盖了“农户、政府、公司、农业经纪人、农业合作社”等诸多主体,将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范化、集约化,大大降低中国历年来居高不下的农产品损耗率。(综合各渠道的数据对比,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环节损失率5%,我国为15%;果蔬类发达国家1~5%,我国为20~30%。)

这个过程中就蕴含着诸多协同创新机会。比如,高卫平当前倾注心力颇多的冷库系统化设计、智能化管理等。

“自动化冷库是未来的趋势,它一方面可以极大的节省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能够自动化控制开仓次数,在前期设计规划时就可节约制冷设备的投入金额。”然而,令高卫平深感遗憾的是,“目前冷库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能实现‘货架配套叉车’这类简单应用的都不到50%。”

对商业嗅觉敏锐的企业来说,落后的行业现状正意味着值得投资的机会。这不,中集集团似乎已不满足于仅仅提供冷藏车,而是寻求介入冷库的建设中。

第9篇: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协同机理;协同困境;协同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synergy dilemma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which mainly manifest in the lack of synergy in terms of ability, mutual interest and trust mechanism, cross-border logistics network system,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reverse logistic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ynergy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The level of synerg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cross-border E-commerce ecosystem. Thereby,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and fi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synergy dilemmas, become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proposes the synergy mechanism and analyzes the synerg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the two. On this basis, we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ynergy strategies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include improving government support service system, enhancing the building of the mutual interests and trust mechanism of synergy, optimizing the synergy mechanism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reverse logistics, promoting the synerg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y of various subsystems as well as the multipartite subject of synergy.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cross-border logistics; synergy mechanism; synergy dilemma; synergy strategy

0 引 言

据艾媒咨询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进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以下称“跨境电商”)整体规模达到6.3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而至2018年预计将达8.8万亿元。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跨境物流的迭代升级,而高效的跨境物流系统则成为跨境电商的有力保障,二者有着复杂而动态的关系体系。跨境电商行业的全球化、快速蓬勃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与促进,以及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实践活动中所遇的诸多困境,使得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合作,可以有效优化物流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目前有关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发展与关系研究。如张宝明等(2014)[1]研究分析了跨境电商与物流融合发展。(2)协同评价研究。如刘有升等(2016)[2]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协同进行了评价分析。(3)协同机制研究。如张夏恒等(2016)[3]基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研究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总结协同缺失表征并提出系列实现路径。(4)跨境物流及供应链系统协同研究。如王春芝等(2015)[4]研究了服务备件跨境物流协同系统。(5)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如冀芳等(2015)[5]从物流网络系统、物流功能、物流衔接、物流环境等方面总结协同缺乏困境,并提出系列协同对策。

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领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都相对比较零散,尚缺乏明确的理论研究框架体系,尤其是对于二者协同机理及策略的研究更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协同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从健全政府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利益协同互信机制、优化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以及促成各子系统、多方主体协同等多个方面提出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进一步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并指出未来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潜在方向和热点,为后续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指通过二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融合、协作产生互惠互利、协同共生的协同效应。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跨境物流向着更加智能、自动、信息化方向迭代升级,而高效的跨境物流系统则成为跨境电商持续良性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二者互惠互利、协同共生,构成了动态而复杂的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跨境电商的发展是催生跨境物流的引擎动力,丰富了跨境物流行业的服务内容。跨境物流是跨境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它使得原本虚拟的跨境电商交易以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得以物质实现。跨境物流的移动化、信息化、集成化与智能化发展,都能有效降低成本,并影响跨境电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满意度和忠诚度。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高效协同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及流通成本,优化整个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体系运作结构,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是指由跨境电商企业、跨境物流企业以及其它与跨境电商交易活动有关的个体、企业、组织、机构等生物群落,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统一整体,各生物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共生,通过商品、物流、资金、信息的循环流通与分享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基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角度,在参考姚宇(2015)[6]和张夏恒等(2016)[3]研究成果基础上,可制作如图1所示的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制。在该协同系统中,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物流系统为协同领导种群,跨境电商市场(消费者)、跨境供应商、生产商等为协同关键种群,政府机构、高校、海关监管、商检机构、跨境支付机构、跨境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通信与技术机构等为协同支持物种,网络营销商、技术包销商、各类跨境贸易技术支持企业、广告传媒与咨询服务机构、翻译机构、供应链优化及整合服务企业等为协同系统寄生种群,跨境交易所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构成了整个协同系统的内外部环境。要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发展,务必加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系统保障C制,诸如战略协同、政策协调、研发协同、创新协同、利益协同、技术与信息共享、信任机制、平台协同、服务协同、业务协同、规范协同、流程协同、网络协同、能力协同、多主体多维度协同等多方面协同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实现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在战略层、策略层及运作层多层次协同。同时,通过制定协同的战略目标,完善供应链合作机制和责任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物流网络基础设施,整合提升物流网络覆盖能力,促进配套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规范行业技术设备与服务标准,从政府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拉动、协同收益驱动以及平台战略引导等多方位增强协同动力保障。增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在运作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的融合发展,实现技术共享、信息沟通、供应链整合,跨境物流系统的运输资源、仓储资源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平台资源、信息资源协同共享。跨境电商企业更注重的是采购、营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售后等供应链全流程以及跨境电商、零售、售后服务等多业态业务的全覆盖,因而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布局,打造跨境电商交易服务体系生态闭环,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并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

2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困境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至今,经历了从1999年至今的萌芽期(1999~2007)、发展期(2008~2013)、爆发期(2014至今)三大发展阶段,2014年也被称为跨境电商元年[7]。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 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共开设11个自贸区,并在天津市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同时,行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弊端尤其是跨境电商与物流方面的成本、效率、服务质量等诸多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以及系列行业政策的催促与支持,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已成为行业呼声和未来实践活动的必然趋势。当下从事跨境电商及跨境物流的大多数企业都以某一专项或专线业务为主,无法形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商流等各种资源难以得到高效利用。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诸多协同缺乏的困境,总的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能力协同的缺乏。跨境电商活动的开展需要涉及供应采购、物流配送、网络支付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及其线上交易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跨境物流发展相对缓慢,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和线上平台搭建,诸如海外仓储、物流团队培养等则更多需要线下实体建设,其发展速度未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二者在发展规模、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行业标准以及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能力出现严重不协同。

(2)利益互信协同机制的缺乏。一方面,跨境物流企业无法获得跨境电商行业一手数据,海外仓储系统设计及其规模大小都无从科学精密考量,也不能就跨境电商用户群分布针对性建设物流系统,因而造成建设进度缓慢、设置缺乏合理性乃至资源浪费。同时,也无法获取客户精准数据及订单详细信息,物流配送准备工作无法提前开展,进而降低物流效率和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企业因不知道跨境物流规模及其承受能力,无法获取跨境物流企业境外配送网络精准信息,对物流企业人力、物力投入及网点服务范围分布缺乏准确了解,造成配送能力的不匹配,降低消费者物流服务体验。然而目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双方出于商业机密或是利益角度考虑,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及协同互信度不足,不愿彼此信息协同共享,严重阻碍行业高效发展。

(3)跨境物流网络系统协同缺乏。跨境物流网络系统主要包含境内物流、国际物流以及目的国物流三大块,其系统运作流程横向层面包括境内物流、出境清关、国际物流、目的国清关商检、目的国物流,纵向层面包括货物揽收、仓储、包装、物流供应、配货与配送,还涉及支付、通关、商检、客服、售后、退货、退税以及因退货引起的逆向跨境物流。跨境物流系统除了协调境内外两个物流系统,同时还要应对两国的检验检疫部门、海关,面临着环节多、流程长、空间跨度大等挑战,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跨境物流产业链内部协同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仓储、运输、商检、通关等流程协同的缺乏,境内物流、国际物流与目的国物流间衔接存在瓶颈障碍,跨境物流与消费者在文化、风俗、政治、政策、法律、宗教等环境的协同缺乏。从跨境物流网络系统横向层面看,境内外不同国家的物流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政策等影响,导致物流各环节信息无法实时对接,各环节间不能同步发展导致协同缺失。同时,境内外多方物流企业、政府、海关、税务部门等多方主体、各子系统之间,由于利益冲突亦或是行业标准难以协调,往往也存在诸多不协同,进而降低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从跨境物流网络系统纵向层面看,跨境物流网络体系环节多而繁琐,物流链的各环节往往存在协同缺失。比如出入境海关商检环节,不同国家的行业要求、标准以及工作水准存在较大差异,且海关商检环节所涉及到的诸如海关、税务、银行、检验检疫以及工商等多部门间往往存在职能界定不清、利益交叉等问题,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工作。

(4)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缺乏。由于跨境电商行业特殊性及交易流程的复杂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退货的触发点,退货率较高而退货流程又相对复杂。据资料统计,我国物流市场容量约为5万亿元,其中逆向物流约占20%。我国逆向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逆向物流成本占总成本20%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4%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一般零售商的退货比例为5%~10%,网购退货比例则高达35%。2016年双十一天猫淘宝网购退货率高达25%,部分商家甚至高达40%。在高比例的退货成本面前,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却并不重视逆向物流及其与跨境电商的协同发展。退货物流服务及其与跨境电商协同缺失一方面导致商品价值损失和企业利润的减少,另一方面则因退货信息闭塞和退货服务缺失导致顾客的流失。

(5)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缺乏。跨境电商拉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外贸价值链格局,促进对外贸易更加精准化、直销化、多元化、碎片化、扁平化、社交化、去中心化与移动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开拓贸易新渠道、提升效率并助力企业成长,推动对外Q易转型升级。对外贸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扩大跨境电商的发展。而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之间也有着类似国内贸易线上、线下渠道之间关系,存在着系列渠道与利益冲突。出于不同利益关系目的,部分行业由于条件限制或为保护线下传统外贸而限制线上电商发展,导致错失发展机遇或者成本过高;部分行业又因线上电商发展过快而导致线上线下比例失衡,导致消费者线下实体体验不足。总之,二者存在比例分配、渠道选择、利益分配等诸多不协同。

此外,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协同缺乏,行业标准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协同,信息及利益协同缺乏,政策支持不足,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缺乏,以及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与环境协同缺乏等问题,也都是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总的来说,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缺乏合理有效的协同保障与动力机制。

3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策略

3.1 健全政府支撑服务体系

政府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中起到了关键性引导和支撑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四点开展促进工作。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政策、资源支撑体系。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至今,我国政府已连续多次发文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详见表1)。然而目前跨境电商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进而保障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在一些行业相关特殊资源方面,也可以加大倾向性扶持力度,推动跨境电商行业创新创业发展。同时,推动行业标准规范化发展,促进各流程环节标准同步匹配。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宽带、互联网行业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并将其付诸实践于跨境电商行业,促进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信息化水平协同,各环节信息实时同步。第三,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园。我国于2013年7月成立首个跨境电商产业试点园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实现跨境电商“产业园模式”的开启。跨境电商产业园有利于有效整合传统对外贸易,形成产业集群与规模化效应,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高效协同。第四,构建跨境物流综合协同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跨境物流系统,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跨境物流综合协同平台,加强在战略层、战术层与业务层的协同,促进跨境物流网络系统横向与纵向层面的协同,并促成跨境物流系统平台集成、流程优化、业务整合与创新,实现跨境电商与快递、货运、邮政等业务优化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在各国、各流程环节、各企业之间的良性协同。譬如网易考拉于2016年8月11日上线了国内首个跨境物流云平台网易考拉物流云,让跨境电商实现搭建“互联网+物流网络”,直接打通消费者、物流企业与品牌商之间的链接,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系统更高效协同。此外,提升跨境物流团队成员外语水平、国际贸易技能和国际物流知识等专业素质,进而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打造更规范化、高效协同的跨境物流体系。

3.2 完善利益互信协同机制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企业利益互信协同主要涉及合作与利益分配方案、资金流转方式等两方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良好协同合作的根本保障。合作与利益分配方案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共同制定,确保构建并完善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担保的牢靠互信体系。在资金流转及利益分配上,为有效避免利益分配不均以及信任保障问题,可尝试引入第三方机构,借助第三方平台托管费用和维护资金运转,促进利益分配公平、高效而透明化。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行业优惠政策资助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促进并保障双方协同互信,进而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3.3 优化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

逆向物流包含退货逆向物流和废弃回收逆向物流,在本文中主要指与正向物流相反的由跨境电商消费者退货至原产品发出地而引起的跨境物流活动。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逆向物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提高逆向物流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成本,但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合理高效的逆向物流也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魏捅U希促进缩短跨境商品退货周期、完善库存管理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发挥逆向物流利润中心优势。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关系图如图4所示。要解决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发展困境,从跨境电商的角度,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前端商品品质和性价比,进而降低退货率;从跨境物流系统的角度,可以引入退货保险机制降低成本,也可以通过依托于海外仓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退换货服务中心,集中处理跨境购物退换货事宜。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建逆向物流协同中心、回收中心与区域回收站,搭建多角色的逆向物流柔性联合协同网络,促成协同逆向物流优化管理。

3.4 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

要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可以促成销售模式创新,构建全渠道的销售模式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促进传统外贸与电商以及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完美协同,使跨境电商沿着直接化、多变化与一体化方向发展。从宏观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范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并进一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与信用体系,并尝试构建产业园区等助力跨境电商集中管理,促进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互动发展;从微观企业层面,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物流服务体系,并加强社会分工与合作,培养并建立跨境电商精英人才团队,进而更好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的协同互动发展。同时,应当正视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的优缺点,一方面使得两种模式虚实结合,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及宣传推广渠道,传统外贸侧重于线下实体体验,这样既丰富了传统外贸销售渠道,也弥补了线上电商体验不足的缺憾,二者协同互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分业经营,日用品、化妆品等零售类采用线上电商渠道,而大型电器、艺术品等则注重传统渠道实体体验,使得双渠道优势互补、协同并行发展。

3.5 促成各子系统、多方主体协同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实现多维度协同,促进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多方主体间的协同。一方面要激发各子系统的功能,相互协作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合作。在人才培养上,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协同培养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人才,完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在市场引导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引导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在跨境电商供应链中,完善供应商、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物流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机制,促进海关、税务、银行、检验检疫以及工商等多政府部门协同作业。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研究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协同机理,全面剖析了协同困境并针对性提出系列协同策略建议,为未来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相关研究尤其是策略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和总结。但由于研究条件和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困难,在研究方法与视角上仍旧存在些许不足。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层面,存在逻辑推理合理性与科学性欠缺。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丰富研究方法与理论,利用定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基于动态博弈理论研究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动态博弈,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系统动力学等定量评价模型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影响因子、协同度进行评价,以及基于供应链角度分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等。此外,注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的应用与实践研究,选择某一具体区域、行业或企业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或者就某种跨境电商和某种跨境物流具体模式之间的协同开展研究,并结合实际应用探究其实践情况,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后续研究可以结合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理论、动态博弈理论、产业耦合理论等研究协同路径、协同机理、协同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协同动机、协同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在协同策略研究时,也可以从促进B2C和B2B两种跨境电商模式的协同、融合发展,借助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高效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本地化发展,完善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与境内外环境的协同融合,促进物流模式、运作模式、销售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协同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宝明,周沛锋,孟玲. 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2014(10):54-58.

[2] 刘有升,陈笃彬.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协同评价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6(5):106-114.

[3] 张夏恒,郭海玲.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与路径[J]. 中国流通经济,2016(11):83-92.

[4] 王春芝,高强,Heiko Gebauer. 基于扎根理论的服务备件跨境物流协同系统研究[J]. 管理评论,2015(2):178-186,208.

[5] 冀芳,张夏恒.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趋势[J]. 中国流通经济,2015(6):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