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幸运52》这个节目的情境和问题情境,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思维与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
二、合作交流,理解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去构建。我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还剩几朵花”,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先求什么?在算什么?”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合理性,同时感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相同,使计算课的学习变得鲜活起来。
然后我安排了两次讨论与交流活动。一是解决“还剩几朵”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认知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接着通过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从具体问题到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
三、重视应用,培养能力
【关键词】提高;计算能力;重要性;提高方法
一、帮助学生掌握算理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1、领悟;在1 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等。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在摆、画、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已达到领悟。
2、明理;小学教材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我首先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已达到明理。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数的运算”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算结果(估算、口算、笔算、计算器),运算律、运算性质。数的运算模型简单归纳起来就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则运算。在小学低段我们主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小的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这几年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基础准备;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
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要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4、精选习题,巩固训练。
学生学习计算的能力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但并非任何练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使练习的数量与效益较好地统一起来,教师在选择习题和设计练习层次时要使练习题具有“四性”:
目的性:目标必须明确恰当。
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习,难点内容着重练习,关键内容突出练习。
多样性: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计算的算理。
趣味性:形式活泼,新颖有趣,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避免盲目、机械、重复、无效甚至有害的练习,练习层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对教学计算的练习设计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1)准备练习。在新课前完成,目的在于以旧换新,为学生探究新知识迁移做准备。
(2)基本练习。在预习或讲授新课时边讲边练。习题与例题相似,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新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3)变式练习。采用变化习题的结构形式,清楚定势思维。
5、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6、养成反思、验算的习惯。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及性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减法、鸡兔同笼问题。(教材第109页)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
(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4.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地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
5.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减法。
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熟练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回顾1】复习四则运算的知识。
加法的
意义和
各部分
间的
关系
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
意义和
各部分
间的
关系
1.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数叫做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4.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法的
意义和
各部分
间的
关系
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的
意义和
各部分
间的
关系
1.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所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3.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5.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有关0
的运算
a+0=a,a-0=a,a-a=0,a×0=0,0÷a=0(a≠0)
含有括
号的四
则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回顾2】复习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的知识。
加法
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c。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乘法
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a×(b+c)=a×b+a×c。
减法
的运
算性质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2.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除法
的运
算性质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任意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d=a÷c÷d÷b
【回顾3】复习小数的意义与性质的知识。
小数
的意
义和
读写
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像0.3、0.04、0.013、…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读法: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0,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的右下角写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的每一位数字
小数的
性质和
大小比
较
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去掉“0”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比较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数大的小数比较大……
小数点
的移动
引起小
数大小
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反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到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2.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应用:(1)把一个小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这个小数分别乘10、乘100、乘1000、…,将小数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即可。(2)把一个小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就是把这个小数分别除以10、除以100、除以1000、…,将小数的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即可
小数与
单位换算
1.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低级单位的数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如果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完成。
2.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可以直接将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来完成
小数
的近
似数
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时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哪一位,只要看它后一位上的数字。当保留整数时,应根据十分位上的数字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进位;当保留一位小数时,应根据百分位上的数字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进位;当保留两位小数时,应根据千分位上的数字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进位……
2.(1)把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改写时,只要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即可。
(2)把不是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改写时,只要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即可
【回顾4】复习小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小数
加减法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计算结果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果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数加
减混合
运算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1)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小数加
减法的
简便
计算
1.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2.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
【回顾5】复习鸡兔同笼问题的知识。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
2.假设法:先作出假设,再根据这种假设进行计算、推理、解答。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11~115页“练十五”第2、3、5、6、7、19、20题。
第2题:(1)6.4 (2)25.8 7.5 2.5 (3)42 4 25 (4)125 70 (5)3 b 3 20
第3题:
(160+880)×20=20800
550+230×62÷31=1010
第5题:(1)15 (2)0.04 (3)0.03 (4)100
第6题:2000 8787 13500 3300
第7题:34.17 33.96 34.06 34
第19题:(1)7.39+8.40=15.79(元)
7.39+6.95=14.34(元)
7.39+7.88=15.27(元)
8.40+6.95=15.35(元)
8.40+7.88=16.28(元)
6.95+7.88=14.83(元)
答:李逸能买《有趣的昆虫》和《航天员的故事》或《航天员的故事》和《趣味数学》。
(2)由(1)可得,除了《乐乐奇遇记》和《趣味数学》不能同时购买外,其他任意组合都可以。
第20题:艺术:(5×9-37)÷(5-3)=4(组) 3×4=12(人)
科技:37-12=25(人)
答:参加科技类的学生有25人,艺术类的学生有12人。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及性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减法、“鸡兔同笼”问题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一、四则运算
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有余数的除法。
3.有关0的运算。
4.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二、运算定律及性质
1.加法交换律、交换律。
2.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分配律。
3.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性质。
2.小数的大小比较。
3.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四、小数的加减法
1.小数的加法。
2.小数的减法。
3.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五、“鸡兔同笼”问题
1.列表法。
2.假设法。
教学反思
1.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是学生进行计算和简便计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复习中,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记忆,再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清楚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有哪些,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语言怎么叙述,达到全面巩固理解的目的,进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
教学目标。
2.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采用了先让学生分组整理、尝试练习,然后集体订正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回忆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达到整理提高的目的。小数的加、减法内容相对少一些,也比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利于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在复习时,没有做过多的提示和指导,只是针对几个典型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了必要的提醒。
3.“鸡兔同笼”问题的复习重点在于解题方法。让学生再次获得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高斯速算的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一、在口算中培养数感。
口算就是心算,它以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为基础,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不但是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是学生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数学学习中,从应用具体经验到应用心算和符号表征进行计算是需要时间的。在用抽象数字口算之前,可以先让孩子们用手指或某些工具代替实物“模仿”具体计算的情境,培养他们把数字与视觉材料相联系的心理意象,并能通过想象的物体来运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如教学“9加几”的计算,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操作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很好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算法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当学生再遇相似情境时,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鲜明的表象做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二、在估算中培养数感
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也很大。计算前估算可以估计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创造条件;计算后估算,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还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同时,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在估算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一支钢笔9元,全班43人,给全班每人买一支,400元够吗?在估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 40=400,估计在4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43=430,不到430元;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9×40=360,肯定比36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其次,应用估算。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教材没有估算内容的地方创设估算内容,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优化数感。如计算4.99×3.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5×3;所以积一定在15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2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获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培养数感十分有利。
三、在四则运算中培养数感
四则运算,不应该只是按照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进行机械的人工操作,而是人脑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理解、感悟运算的意义及顺序;要指导学生要根据题中数字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检验。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及顺序。在运算的教学中可以、也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发现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理解和感悟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小括号的运算,出示例题:冬季长跑锻炼计划中,琳琳和东东每天早上都要长跑10分钟,琳琳每分钟跑100米,东东每分钟比她多跑10米,问小明每天早晨跑多少米?学生在列综合算式时就会发现,100+10×10,按照运算顺序应先算乘法,但根据题意,必须要先算加法。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矛盾和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时,教师再及时把小括号及其作用介绍给学生,他们的理解会更准确和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在简便计算中提高对数的感知能力
如:25×8×4× 125 6.5×36+ 2.5× 36+36 789- 214386等这一类运算,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数字,找出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在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要具有简算的意识,不要为了简算而简算,即使没有要求简算的题目也可以进行简算,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小学生学习运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计算而计算,而是为了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纯的运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也难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在四则运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和运算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逐步建立数感。
活动目的:针对小学生简算意识不强,简算能力偏弱等问题,研究解决小学简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改进小学数学简算教学方法,强化简算意识培养,更好的在新课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活动时间:
活动形式: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研讨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课例研讨相结合。
活动地点:数学办公室
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教师个人先期研究准备。
2.数学组教师集体备课
组织教师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整理复习课》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各自的预案研究、讨论,形成预案。
3.预案实施,深度思考
(1)由一位教师执教相关教学设计。
(2)结合主题,评议交流,聚集重点。围绕“简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抓教学中一些重要细节和最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聚集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提供的学习材料都是在简便计算这一前提下出示的,学生在这种条件刺激下会获得一种相应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必须看到“简便计算”这一要求才会运用简算方法。当脱离“简便计算”前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用四则运算法则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①掌握简便计算技能。②强化简算意识,形成一般四则混合运算思维方式。③创设简算与不简算对比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体验。
4.再次实践,再次研讨。
各位教师根据前段研讨结果,进行教学尝试。并通过研讨交流,总结教学实践的情况。
5.活动反思,形成成果。活动结束后三天内形成教研活动成果,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微积分 内容标准 国际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不少主要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标准或教育标准几乎不约而同地被放到了一个突出位置上;“标准”一词一时间成了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词[1]。其中,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在国际课程改革中常常首当其冲。数学本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关于数学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内在的必要条件,数学教育国际比较也因此成为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重要领域[2]。
微积分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它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开创了向近代数学过渡的新时期,它为研究变量与函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3]。本文将中、新、韩、日四个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文本中微积分内容标准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四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微积分内容标准的异同,从而得出一定结论和启示,以期为我国已经启动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取
考虑到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同为数学教育优质国家[4],本文选取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日本四个国家现行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
其中,四国课程标准文本的选取如下:中国: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3][5]。新加坡:2011年教育部的《数学教学大纲》[6]。韩国:2011年教育科学技术部的《数学教育课程》(高中部分)[7]。日本:2009年文部科学省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8]。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用到以上文本时均简称为“某国标准”。
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基于四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文本,针对其中微积分内容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共性与差异,在国际视野下审视我国高中微积分内容的特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在保持我国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数学教育高成就国家的优势,更好地认知自己,进而反思自己,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比较、内容分析等教育研究方法。
三、四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微积分内容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1.内容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标准中将微积分内容设置在选修1-1的“导数及其应用”以及选修2-2的“导数及其应用”中。选修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选修系列2则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系列1、系列2内容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本内容。其中,选修1-1“导数及其应用”包括: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导数的运算、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生活中的优化问题距离以及数学文化共5个主题;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主题。
新加坡的大部分初等学院或中心学院都采用A-水平课程,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地进行课程选择。A-水平课程中的数学科目分为Higher1(H1)、Higher2(H2)和Higher3(H3)三个层次。H1教学大纲为希望学习诸如商业、经济和社会科学等大学课程的学生提供数学基础;H2教学大纲为学生学习包括数学、物理和工程的大学课程做好充分准备,要求更多的数学内容;H3数学教学大纲提供给在追求学科更好水平和更深程度方面具有天资和激情的学生一个机会。H1层次“微积分”包括:微分学、积分学;H2层次包括:微分学、迈克劳林级数、积分法、定积分以及微分方程;H3层次包括H2层次中的“微积分”以及“微分方程模型”。
韩国数学课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课程(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必修课程;第二部分是选择课程(高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可以学习有“基本、一般、深化”层次的课程内容,建立有区别的数学课程体系。每个选修科目相对独立。其中,微积分内容作为两个单独科目“微积分Ⅰ”、“微积分Ⅱ”设置在“一般科目”模块中,微积分Ⅰ是理解数学Ⅰ和数学Ⅱ课程内容的学生可以选修的模块;微积分Ⅱ是理解了微积分Ⅰ课程内容的学生可以选修的模块,适合于想升入大学学习以微积分内容为基础的自然系列(理科)或工学系列(工科)的领域的学生。另有部分内容设置在“深化课程”模块的“高级数学Ⅱ”中。
日本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为:数学Ⅰ、数学Ⅱ、数学Ⅲ、数学A、数学B、数学应用。其中,微积分内容数学Ⅱ、数学Ⅲ科目中,数学Ⅱ是用来学习高中数学核心内容和培养广泛的数学资质和能力,在发展和扩充数学Ⅰ的内容的同时,又考虑进一步学习数学Ⅲ。数学Ⅲ是针对那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欲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的学生以及将来从事需要数学专业的学生而开设。
综上所述,四个国家高中数学课程中微积分的内容设置大致都是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和深化层次。基础层次主要是针对今后准备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例如我国的选修系列1-1、新加坡的H1课程、韩国的微积分Ⅰ课程以及日本的数学Ⅱ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深化层次则主要是针对今后准备在理工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例如我国的选修系列2-2、新加坡的H2课程、韩国的微积分Ⅱ课程以及日本的数学Ⅲ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还专门针对“有数学天赋并对数学怀有热情的学生”而设置了H3课程。
2.基本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基本内容分布概况
本文以各国标准文本中内容标准最小整句(内容条目)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编码,从微积分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比重以及微积分内容在微分学、积分学以及其他三个方面的比重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
一方面,四国标准中微积分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比重各不相同。
我国文科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共有内容条目144条,其中微积分内容9条,占高中全部课程内容的6%;理科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共有内容条目159条,其中微积分内容11条,占高中全部课程内容的7%。而其他三国中微积分内容比重最高的是新加坡H3课程,高达44%;比重最低的是日本课程,也达19%。由此可见,我国微积分内容在四国高中数学课程中比重明显偏少。
另一方面,四国标准中微积分内容在三个子内容领域(微分学、积分学、其他)中分布也各不相同。
可以发现:我国文科微积分内容中微分学比重最高(89%),同时也是唯一不包含积分学内容的;我国理科微分学比重仅次于文科比重(73%),积分学比重相比于其他三国也是最低的(9%)。对于其他三国而言,微分学比重最高的是韩国(68%),比重最低的是新加坡H3(19%);积分学比重最高的是新加坡H1(44%),比重最低的是韩国(23%)。
进一步分析,我国微积分内容明显倾向于微分学,文科甚至不涉及积分学;而理科的积分学相比其他国家也为最少,虽然涉及到“其他”,也仅仅是有关微积分历史的数学文化类内容以及微积分基本定理。
(2)微分学的基本内容
导数的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我国标准选修1-1、2-2中的微积分内容均是以“导数及其应用”主题呈现的,包括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导数的运算、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以及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四个部分。但是2-2要求比1-1要求高。比如,在“导数的运算”中,1-1仅要求“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c,y=x,y=x2,y=■的导数”,2-2除了要求上述四类函数,还要求简单三次函数y=x3以及无理函数y=■的导数。又如,在“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中,2-2在1-1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
新加坡标准H1课程中,微分学内容主要包括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函数y=xn、y=ex、y=lnx以及它们与常数的乘积、和、差的导数,求复合函数的导数,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利用图形计算器求给定点处导数的数值解,导数的实际应用等。H2课程中,微分学内容要求比H1要高,较之H1增加了二次导函数大于0(小于0)的图释,导函数与原函数图像的关系;隐函数和含参数函数的求导等。H3中微分学内容由H2中相关内容组成,但是要求和严密性比H2更高一个层次。
韩国标准中微分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积分Ⅰ中的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多项函数的微分法(导数、导数的应用)等,微积分Ⅱ中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微分、微分法(各种微分法、导数的应用)等,高级数学Ⅱ中的微分的应用(柯西中值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偏微分及其偏微分的应用等。
日本标准中微分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Ⅱ中的微分系数与导数、导数的应用,数学Ⅲ中的极限(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导数(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导数的应用等。
综上所述,四国均提及的基本知识包括: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等,都是围绕微分学核心概念“导数”的基础知识。我国微分学课程比较注重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四国中仅有我国和新加坡在标准中有明文显示。然而,就内容广度、深度来说,我国微分学内容都不及其他三个国家。
(3)积分学的基本内容
我国标准中选修1-1没有积分学的相关内容;选修2-2提出“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微积分打下基础”,进一步要求“通过实例(如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做功等),从问题情境中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新加坡标准中H1课程积分学内容主要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积分,积分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利用图形计算器求定积分的数值解等。H2、H3课程积分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特殊形式的函数积分,积分方法(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计算;含参数曲线所围面积的计算;旋转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使用图形计算器求解定积分的数值解等。
韩国标准中积分学内容主要包括:不定积分的含义,积分的四则运算法则,穷竭法计算面积和体积,定积分的含义,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关系,定积分的应用(曲边图形的面积);积分方法,定积分的应用(立体图形的体积);极坐标方程表示的由曲线围成的领域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旋转面的面积;瞬间、质量中心等。
日本标准中积分学内容主要包括: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含义、积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利用定积分求面积;积分方法;求曲线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以及曲线的长度等。
综上所述,我国文科没有积分学内容要求,理科要求仅仅在于“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而其他三国均有的微分学基本内容包括:积分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函数的积分,积分方法,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定积分的计算,旋转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就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我国积分学内容均不及其他三个国家。例如,新加坡标准还要求含参数曲线所围区域面积的计算,重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韩国标准还要求极坐标方程表示的曲线围成的面积、旋转曲面的面积等内容。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校;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6-01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之一,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奠基,因而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新课标准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因此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理念下,计算教学应关注什么呢?
一、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首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如2/7+3/7=算法是同分母分数相加,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而算理是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出现了一味追求多种算法,而忽视算理探究的问题,这值得我们的反思。因此,计算教学时,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
二、加强学生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可安排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估算训练,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关注学生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
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3、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