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画画的教学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画的教学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活用教材,合理安排语言项目,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学有所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素养的基础。

在教学时我融合了三上教材“Would you like a pie?”这一单元的内容:“Would you like ..?”“What about …?”“Yes, please.”“No, thank you.”等。这样的对话显得更丰富,更符合生活的气息。在操练时,我设置了去不同商店购物的情境,于是和学生一起尝试加入讨价还价的过程,还原了生活,更加真实,符合常理。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应该把课堂“看作是组织儿童本身的校内外生活的基本形式。”我们要让英语课堂教学最终回归生活,要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英语课堂生活。这里的课堂生活是指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不高于儿童自身水平的教育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英语课堂生活呢?《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积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以生活展现情境,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社会化的英语课堂中轻松自然地学习。

这种创设“模拟真实情境”的口语交际,给予了学生用英语体验生活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到真实,孩子们乐于接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迁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喜欢唱歌、画画,喜欢表演、游戏,喜欢研究、想象,也喜欢动手操作。所以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将课外作业设置成不同的类型,使其符合儿童的口味。同时,要做到有目的,有创造,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找一找。克服英语作业的封闭性,让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学习英语。通过查阅书籍,收看电视或上网去获取丰富的课外资源,用生活中的英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

2.画一画。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让作业能够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才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如译林版四下“Our new home”这一单元, 在学习了living room ,sofa , table , clock, fridge一些单词后,可组织学生设计一个客厅,比比谁的客厅设计得最好。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来谈谈自己所画的客厅,借此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编一编。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行译林版教材较注重学生“写话”的能力培养,因此我时常布置学生“编一编”的作业。如学习六上“Holiday fun”有关“节日”的话题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编关于节日的对话,并且用一般过去时写一写自己的假日活动;学习五上“our animal friends”有关“动物朋友”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动物朋友,和同学们分享。

精心设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能成为英语教学的得力助手。教师应该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英语作业的多维设计,努力开发其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英语作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课外训练生活化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注意处处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及时地巩固、消化、延伸和升华,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用英语交流。

教师自身就是学生形成综合素养的重要资源。目前,我们的教师大都是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教师和学生一样缺少运用英语的机会。因此,为了鼓励学生把所学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身作则,在课余时间里,总是坚持尽可能用英语与学生交谈、问候。我还设计了一张“学生英语日常用语评价表”,每月底让学生互相评价本月英语口语日常运用情况。课后的反复练习不但使学生的英语对话更流利,同时也给那些平时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练习了英语口语。

第2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设计结构化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过程完整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81-01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陶・哈斯巴根提出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理念是:教学是对话式的、启发式的;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以伙伴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平等地与学生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师生在理解、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是依据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自学、实验、讨论、整理、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大都是前人已经发现和创造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因此学生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自觉地参加,学习将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对整节课的各知识点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教学目的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的认知冲突,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所以按照“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结构化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任务。

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2.投影几个发生装置,让学生选择氧气、氢气的发生装置?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3.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和氢气?根据什么来确定两种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果要收集一种新的气体,要从哪些方面考虑收集方法?4.如何检验所制取的气体?如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验满?5.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你能否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以上系列问题的引导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然后教师和学生按照该思路和方法从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验满方法、检验气体等方面共同讨论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问题,如实验室能否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最后由学生演示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收集、验满、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进一步验证所学的内容。通过结构化问题的设计和实验的验证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

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如我在讲解《分子》时,设计了四个实验:1.打开一个香水瓶,让学生闻气味;2.把一勺糖放到水杯里,让学生品尝;3.将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4.碘的受热和冷却。然后根据实验提出了四个问题:1.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为什么能闻到香味?2.为什么糖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3.为什么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毫升?4.为什么碘受热后能变成碘蒸汽,冷却后又变成了固体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分子的概念和了解分子的性质。结合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防止学生观察实验仅仅是为了“看热闹”而不深入思考的毛病,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笔者认为“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如下的意义:

1.“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是以问题结束。这种以创设结构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而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2.“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教师的目标是: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心智,增强学习能力。教师的责任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辅导者和协调者。

第3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思想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化学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元素概念、还需要学生了解较为简单的化学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学生在迈入高中阶段后,所需学习的内容不仅有难度上的提升,更加有知识体系的前后关联与完善。化学思想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础原理的有力措施,只有推动学生化学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做到科学与合理。

一、化学思想必要性分析

(一)从高中化学的特点来看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有较大内容量的扩充。首先,化学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化学方程式复杂、化学实验课程繁重等,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综合课本的知识内容做适当的拓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化学的发展动态有一定的把握,联系课本知识做出相应的教学延伸,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关注教师课外知识的延伸,确保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与完善。其次,高中化学的考察内容较为宽泛,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容易因只是理解难度的加大而形成对化学课程的畏缩,从而导致化学课程开展效果的不尽人意。

从这些现状上讲,教师需要综合考虑高中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适当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化学课堂的开展。

(二)从化学思想的重要性上讲

化学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化学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化学教学的开展。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能够更好地推动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化学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基础性的知识架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难度提升,帮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化学思想的运用手段贯穿于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另外,化学思想运用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目的相同,因此,推动化学思想的培养能够推动化学教学的开展。

第二,化学思想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化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需要教师结合化学思想的含义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将化学思想贯彻到基础性的知识讲解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确保化学课程的课堂效果。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思想的培养

(一)推进学生的自我思考

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有着相应的要求,为落实化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需要推动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高中课堂进行合理的划分,为学生的自我探究性学习留出充足的时间,方便学生加强对化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课堂规划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教师授课的时间、习题巩固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这三大板块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率。

其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理念,推动实验开展的安全和科学。化学课程内容中化学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生自我思考的形成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一方面,教师课堂板块的划分能够推动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另外,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的碰撞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化学实验课程的正确导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对后期化学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社会的发展进行知识的扩充,因此,教师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加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用于提出疑问,并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来解答相关问题。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基础生活,因此,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十分必要。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化学实验,解答对化学知识的疑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求学生从课本回归到生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借用规范化的实验过程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推动化学课程的学习。

三、结语

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心理情况。化学思想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进度的有力措施,通过形成一定的化学思想,学生对待化学知识的思考行为能够遵循一定的化学模式,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教师需要贯彻落实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立荣,龙春.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思想的培养探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5)

第4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情景;教学方式;有效复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通过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开发一些教学情景,而不仅是局限于化学教材上的教学情景,化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它由所选情景素材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决定,

(一)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景,例:“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中,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计三个对比试验:1.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粉笔 2. 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煤块3.点燃蜡烛然后再在上面罩一个烧杯。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最终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可以利用新闻事件来创设学习情,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社会新闻事件的材料比较多,如有关食品方面的:食物中毒事件、婴儿奶粉事件、假酒案事件等;如环境方面的就更多了:太湖蓝藻事件、工厂排放废水造成某地区农作物产量减收、暴风雪灾害、酸雨灾害,还有由于焚烧秸杆造成高速公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淮江高速液氯泄漏等等。

(三)可以利用化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如关于维生素的认识,可以用船员远航时常患一种奇怪病为例创设情景,即早期的远航时,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些保质时间长的食物,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一次,患病的船员被迫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你知道船员们为什么会患病吗?通过这个小故事来学习维生素的知识,学生一定学得非常有趣。

二、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学科也在迅速地发展。 在新形式下要求人们能创造性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制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一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通过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第5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及意志、品德的综合教育和全面培养的过程。从科学教学的角度来讲,“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着名教育家巴班斯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育、教学和发展三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笔者结合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从知识的引入,启发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文教学过程的再优化,科学处理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题目、写法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探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才能真正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展现学生个性,实现作文教学效果的优化。笔者就这个问题反复思考,进行一些肤浅的尝试,仅供同仁教学参考。

一、优化教学过程要有优化的教学设计

当前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消耗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那么,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知到比较完全知,并把前人认识转化为自己认知过程。因而,优化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它包括教材选择,教法安排,教师水平,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学生中写作水平的差异等。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应从教学设计入手,而不是只注重几次作文题目指导的教学。一堂作文指导课质量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掌握情况如何,写作态度及写作兴趣怎样,还应看学生在思想品质、文化底蕴,以及写作技巧知识方面有没有得到提高。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其方法而言,采取教师先指导,学生后起草、修改、誊抄,然后由教师批阅——评讲。结果是学生只管听评讲了事。教师不愿去亲自按评讲的优劣,再让学生进行提高性的重写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是一个再提高的个性展示过程。为此,我做了整体设计,即期中考试前指导,如何能使自己的作文写得夺目亮丽——考后再评讲——再指导,为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并合作探究考场作文再提高的写作方案。之后,再对教学设计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的优化,是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环节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

1.作文前的指导。

在期中考试前,我作了“如何能提高作文成绩”的写作指导。其中,写作技巧中有一项是“采用小标题写法”可提高作文分数。它的主要特点是条理分明,结构醒目,能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小标题如果命得得体,可引人入胜,不妨可在考试作文中一试。

如此简明的导语把学生引入一方绮丽的天地,让他们品尝到知识之花的芬芳,采撷知识圣果的魔力。然后师生互动,请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其写法的奥妙。因此,给学生带来了尝试这种写法的盎然兴趣。

2.重新去热爱,探究写法奥秘。

(1)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考场作文,精心引导学生“再去爱一次”。

期中考试批阅试卷后,发现我班果然有采用“小标题”写法的文章。我做了认真的教学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发现,居然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学生敢大胆尝试,真的令我喜亦令我忧。令我欣喜的是,有的学生作文成绩接近90分;令我忧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小标题”命得不尽如人意。采用小标题的写法这把火是老师点燃的,可如何让它烧得轰轰烈烈,而又温暖持久,并成为写作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这对我是一次憾动,对学生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

为让学生在这方面真正的成熟,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写出的文章重新去热爱。为让学生喜欢而又娴熟地掌握“小标题”的写法,我又作了优化过程的设想与实践。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期中考试的作文题探讨如何重写,然后再去实践。

众所周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名教师,就是要能让凝固的岁月动起来,让感动常驻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为创设作文再指导的教学情境,我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顺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思维探究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考后再次指导作文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是否知道苏小妹在结婚洞房花烛之夜的故事,其中两人作诗答对的对联是:“双手推开窗外月,一石击破水中天”。还有当今流行的一首歌曲题目是《让我再爱你一次》,我想借它山之石来攻世间美玉。也就是说,利用同学们在考场上写出的作文,来探究“小标题”写法的奥秘;对同一作文题再修改、再提升、再做一次。同学们:你愿意对考场上写的作文“再爱一次”吗?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学生探究再提升自己作文水平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2)合作探究,百炼成钢绕指柔。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教学要教学生去发现疑问,提出问题,从而再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一切理论都应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我请学生分别反思自己写的考场作文,有无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无改进的举措,对于好一点的作文如何提升文章质量等等。先反思后交流。特别是对少数学生的作文不知如何才能提升,在老师的点拨下,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既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之目的。

例如,我班学生刘元同学的作文,小标题分别是“宁静——幸福”、“投入——幸福”、“情感——幸福”、“劳动——幸福”。不难看出,结构完整、醒目,但仔细推敲在所命的小标题并不是很得体。比方说“情感——幸福”就显得牵强附会,况且内容对小标题也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次考试,她起到夺分的良好作用,30分的作文,她得了26分;即100分的作文得了近90分的好成绩。

就这篇作文而言还能再提高作文质量吗?几经同学专题讨论,共同拟定了这样三个小标题:“宁静是种幸福”、“竞争是种幸福”、“劳动是种幸福”。老师让她和同学们一样再重写自己的作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重写的作文更让人耳目一新,不仅结构完美,命题醒目、得体,而且语言也更加经典、优美,内容更加充实而贴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更令学生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重视作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可把作文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继而达到学生愿写、乐写、会写的效果。俗话说得好,“攻玉可借它山之石”。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同时,也达到了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过程还要及时反思

优化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泛,体现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项信息交流的特点。老师应作为评价过程中的主导者和信息的传递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此,本人已作了优化过程,亦提高教学效果的尝试,并及时反思该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激励今后的优化教学过程的再创新。细经反复思忖,本人优化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是:

其一,用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本次作文的成功之处与失误之点,并进行同题作文的再指导。比如,结构清晰、醒目的“小标题写法”对初中学生来讲是“窗外月”,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启迪学生互动、合作探究,并对原作进行再创新——列出贴近大标题又更具特色的“小标题”。即让学生“重整旗鼓”,创造出一片“艳阳高照的佳境”。因此促成学生既掌握“小标题”这一写法,又使学生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其二,是两次写作同题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激发学生主动思索,愿重写、乐重写、会重写。对“小标题”写法这个“窗外月”,用一节课时间的再评讲与再指导,激发学生对原作文再修改的兴趣,这一优化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即达到正可谓“双手推开窗外月,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

第6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导人,重在激趣,巧妙成功的课堂开场白,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导入新课无定法,可以旧联新,铺路搭桥;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借助观察,建立表象;可利用故事,启发想像;也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展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会吸引住了,“谁能最先达到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学生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一略带挑战性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知,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学关系。形成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以设计如下教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l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如此一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一月了然,水到渠成。

三、巧妙引导。突破难点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建学生感知的过程,分解难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能有效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再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二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多媒体动态演示三条没有首尾连接的线段逐渐变化,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总结复习,强化记忆

数学里面有许多公式、概念、定理等,不好理解也难以记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存储功能,能有效唤醒并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后,教师可设置这样一道题,通过解题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学生读题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刚学过的新知识进行链接,第一步,回到动态情境界面,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并将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在计算机进行演示的同时,教师提出“有几个人在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等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中的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理解,第二步,学生进行解答后,教师继续利用链接功能,再次逐步演示两人行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设计作业。发散思维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也不尽相同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完成对新知识的完全消化与最后内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设置多种题型,发散学生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布置环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与类型的作业,例如,在某个多媒体课件的作业检测模块中,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多个级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级别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就有窗口弹出并播放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而一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解答习题后,则出现鲜花、掌声、喝彩等方式,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能激发后进生的潜能。

六、在线辅导。因材施教

第7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字:教师导 学生学 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知识结论变活,形成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化学实验的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不是让他们只能在课后“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他们知道怎么“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一、教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教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

1、教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个别教师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

3、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加上家庭教育的关系,个别学生喜欢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

4、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

5、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三、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服务,起好画龙点睛的作用,简洁总结和点评。

1、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必须在课前安排好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安排好检查预习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采取各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问题。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出新问题。

预习也是自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设置的一定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片、生活中的小常识、故事材料、视频等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乙酸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出“醋”的由来,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点明本课时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和评价,将自主和合作结合起来。

自学基础化学知识后,学生掌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课前可以让他们交流所学,对于还有认识矛盾的问题和难点知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产生互补作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相互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教师精讲,点拔难点,贯通知识网络。

通过学生自学,根据个体的情况可以了解或掌握部分知识,合作探究、讨论以后,对知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难点知识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6、教学评价其实不仅仅是试卷的考查和作业的评价,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及时评价和鼓励,能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的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近后进生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虽然有些后进生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只要教师能对他们付出父母般的爱心,朋友般的热心,用赏识的目光和语言,给予激励引导,那么后进生也会后来者居上的,教师应当相信他们. 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平时,教师对待学生,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给予正面的引导、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善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师生情感,保证情感渠道畅通.

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我们发现很多的后进生也希望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这就需要教师从关心、信任角度出发,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常对后进生投以关注的目光,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让其回答,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 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答错了,也是很耐心帮助他们找出答错的原因,引导其说出正确的答案. 从心里让他们感到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没有歧视他们,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你要我学”变为“我自己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后进生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因材施教,转变后进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说过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警示我们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特别对待后进生,更不能动辄训斥,对他们的一切嗤之以鼻,持否定的态度. 当然,我们都知道要想优化后进生,工作是艰苦而复杂的,需要教师有特别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再加上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对头,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造成一些学生加上“后进生”头衔的原因不尽相同,表现特点各异,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大致归为如下几种情况:(1)聪明大胆,但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习上比较怠懈;(2)脾气倔强,有某种优越感,但管理自己不严;(3)理解力较迟缓,学习基础差,但也有一定的学习精神. 经过归类排队,针对各类后进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和日常交谈中,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 如,对聪明大胆但学习上无毅力的后进生,多鼓励,多表扬,充分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优势,使其感到自己的价值,学习的进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一名男同学,进班时,数学测试经常不及格,经过我细心观察,他并不是头脑有多笨,只是学习态度有问题,自那以后,课上及课后的作业我都及时关注,发现有不会的及时帮他解决,稍有进步就会表扬他,通过一学期努力,最后中考中数学取得了140分的好成绩. 再比如对那些理解力较迟缓的学生,可以针对情况下达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学习有盼头,努力有奔头,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逐步进步. 如我每月为他们搞一次数学基础知识“优惠”测试,根据成绩的达标、进步的幅度,给予他们特别“进步奖”,予以鼓励.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的劲头,数学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树立信心,转化后进生

第9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素材。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教学应该改变形式,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下面以铁生锈条件的探究为例,将探究法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一、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即自主探究的开始

铁生锈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铁生锈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浪费,我们必须知道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生锈。

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即自主探究的主要过程

课前一周,在教室角落里预置两套实验。第一套实验如下:将三根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在第一支试管中倒入蒸馏水至浸没1/2的铁钉,使铁钉既与水接触,又与空气接触;在第二支试管中倒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使蒸馏水浸没铁钉,再倒入适量植物油以隔绝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而不与空气接触;在第三支试管中放入棉花和干燥剂,并塞上塞子,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而不与水接触。第二套实验如下:取一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倒立于盛有清水的烧杯里。注意试管里的铁丝要高出水面,且稳定不下落。观察铁丝表面是否发生变化,试管中的水面高度是否有变化。

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完成三项任务: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查到什么,即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的任务;积极思考、分析原因的任务;阅读教材、查寻资料的任务。

在第一套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第一支试管中铁钉第二天就锈迹斑斑了(最早生锈),尤其是铁钉与水面接触部分的锈斑明显多于浸在水中及露在空气中的那两部分。而第二支试管与第三支试管中铁钉五天内始终未出现锈斑。

在第二套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当时间足够长,试管里空气中的氧气完全与铁反应生成铁时,试管内水位高度能达到试管高度的约1/5。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适当查阅有关资料,做好文字记录,以备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讨论质疑阶段即自主探究中自我反思阶段

以课堂集中讨论的方式,各小组间进行交流。此环节体现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参与其中,畅谈其所想、所思、所查寻到的内容,让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会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教师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将这个环节留在课外,相反,应该为讨论营造气氛,创造时机。

在老师的启发下,不少同学先后想到的问题主要有:“为何第一支试管中铁钉会生锈,而另外两支试管中铁钉不生锈?”、“为何试管内水位高度能达到试管高度的约1/5?”、“铁钉生锈原因是否由水和空气共同作用所致?”、“我们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我国和全世界每年有多少铁因生锈而损耗?”、“如何开发新型材料来替代金属?”(拓宽思路,让学生课后继续关心有关知识。)

四、归纳提高阶段,即自主探究的升华

在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进行知识结构化,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探究铁生锈条件的目的是防止铁生锈,所以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铁钉生锈的化学原理和如何防止金属生锈。能将探究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探究成果。

当然,实验教学中对探究法的应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而且平时课堂的应用也比较多。那么其他形式的课堂,是否也可以运用这种新的思想和教法呢?怎样运用呢?

首先,钻研教材,重视教材内容的挖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盆水。探究法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化学实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及有较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当然由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他们的视野完全有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想,因此探究法教学的课题内容也可以不限于化学学科,许多与化学相关的技术问题、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探究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探究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重视启发引导,设问要少而精,巧而准,探索性要强。尽量做到教师问得少,学生问得多。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与自身经历,自我经验不符的现象,敢于主动产生怀疑,并对问题抱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以及对一切现象渴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所说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善“提问题”。当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内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离奇,抑或幼稚可笑时,绝不能取笑、批评他们,而应该表扬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掘出闪光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