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辅导内容

第1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频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探讨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主体,这一代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家庭过分保护、激烈的人才竞争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冲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不断增多,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掌握和及时跟踪、反馈;同时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辅导员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接触范围最全面,涉及内容最具体,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鉴别和早期干预,成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1]。其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等,一方面可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2]。再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既可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又可跟学校、家长沟通,及时引导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借助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3,4]。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

离开了家长的精心呵护,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对于这种转变的适应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协调,但有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较缺乏[5]。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管理和协调着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内容,工作繁忙而杂乱,而且更加注重传统的党团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以简单说教为主,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没有更丰富的专业处理措施,工作力度不够,工作层次较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知识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一方面他们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依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大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并未接受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学习。尽管在他们工作之初,大部分学校安排有心理基础知识的短期岗前培训,但仅靠几天授课、几次讲座的学习很难让辅导员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辅导员在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时,大多数辅导员仅仅抱有开放、尊重、共情的态度,采取倾听、以理说服、情感教育等方式,虽然有时也能起到适当的疏导、缓解作用,但实际效果有限[1]。

(三)角色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者,又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辅导者,二者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原则上都存在冲突。作为管理者,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在工作中以比较明确的规章制度为标准,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遵循公开性的管理教育原则;作为心理辅导者时,需要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地位平等,心理辅导者需要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不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遵循保密性原则。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冲突增加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难度,也影响了其工作效果。

三、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端正态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新闻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辍学、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校园的稳定、教学秩序的维护、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自己工作优势,端正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态度,切实负起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6]。

(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质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具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素质,所以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感到工作难以推进,因此,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准备,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必然选择。辅导员可采取定期培训、业务进修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掌握教育及心理规律,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顺利、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6]。

(三)协调角色,发挥优势

尽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冲突,但辅导员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协调角色冲突,使二角色发挥“1+1>2”的效果。那么如何处理好两种角色的冲突呢?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对其有着天然的尊敬,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劝说等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工作者的沟通原则,关心学生,与之共情,能更轻易的获得学生的信任,这对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具备心理学专业素质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相互辅助,相互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心理辅导时发挥辅导员优势,这是辅导员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1]。

(四)开拓渠道,发挥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开拓多种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整能力和适应力,积极发挥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首先,辅导员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组织心理学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讲座或交流会,普及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的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次,辅导员可利用班会、例会等形式,如定期举行与心理有关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活动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贴近、了解学生内心,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再次,辅导员可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工具,建立新型沟通平台,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如公开专门的邮箱、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向辅导员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有助于辅导员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的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同时有助于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5]。

四、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冯祥.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26):144.

[4]周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34):163.

[5]樊瑞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24-25.

第2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Abstract: WeChat group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WeChat. It is a public platform for many people to chat and exchange at the same time. Carrying ou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WeChat group is the long term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t conforms to the acteristics of novelty and strange of college students.It can admit more people and can be more flexible when study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carrying ou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WeChat group include sending psychological article, giving micro-lectures、offerring free counselling services, organising discussions, sharring cases and propagating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When the counsellors carry ou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WeChat group, they must form accompanying group, setting up the rule of the WeChat group, organising activities and enhancing learning.

关键词:辅导员;微信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陪伴小组

Key words: counsellor;WeChat group;psychologic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ccompanying group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57-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微信群成为传播信息、传授知识最快速、高校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辅导员群体在学生工作前线,与高校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利用微信群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微信群的定义与功能

1.1 微信群的定义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C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群是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一个能够供多人同时聊天交流的公众平台。它支持用户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微信群可以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免费发送语音图片,只耗用少量的流量,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快捷、智能,且节省资费。

1.2 微信群的主要功能

①聊天: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是一种聊天软件,支持多人群聊。

②添加好友:微信群支持群主或成员直接添加或邀请好友进群,同时,有意愿进群的人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分享进群。

③实时对讲机: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但与在群里发语音不同的是,这个聊天室的消息几乎是实时的,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在手机屏幕关闭的情况下也仍可进行实时聊天。

④文件快速查找:聊天记录刷新太快,群成员想要查找照片、文件等素材时可以选择翻聊天记录,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功能键,选择聊天文件按钮即可快速查找需要的照片和文件。

2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个体心理发展长期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培养具有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目前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虽然广受学生欢迎,但是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组织都是短时间内完成的,课程受到课时的限制、活动则相对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们无法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每个人的心理成长是长久且缓慢的,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心理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对群成员进行长期陪伴,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持续的影响。只要学生在群里就可以自行学习,其心理素质通过日常的学习得以提升。

2.2 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的特点,这个群体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感。微信群近两年快速发展,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基本上每位学生都拥有微信帐号。学生只要有网络就能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操作便利。辅导员通过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时机。

2.3 受教育的人群更广

在日常生活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大学生喜欢学习,但却不太愿意参与各种活动,也不喜欢主动找老师同学倾诉,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背后默默关注他人的言行。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微信群匿名的方式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不活跃的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其中,关注每天的发文、微课、讨论,并从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受教育的对象更广。

2.4 学习方式更自由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既受时间的限制,也无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在微信群的文章、图片、视频、微课等内容都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只要在群内,内容没有被删除,任何时间都可以反复查看和收听,并可以通过文件快速查找功能查到该信。它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原有方式的局限性。在问题讨论上,只要有意见有感想随时可以发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学习讨论更加方便快捷、时间更自由。

3 如何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优势。根据微信群的功能,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内容是心理文章、微课讲授、组织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分享案例和宣传心理活动。群主或陪伴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x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的资料进行分享,如文章、图片、视频等,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微课的讲授,定期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以及对心理健康案例进行分析。另外,可以通过微信群对学校所组织的心理活动进行宣传,对于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3.2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2.1 明确责任人,组建心理陪伴小组

建立微信群的时候,要明确在群里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即辅导员担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由于辅导员的精力有限,并且为避免学习内容太单一、学习方式太枯燥,辅导员可以建立一支心理陪伴小组队伍作为辅助。心理陪伴小组可以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而辅导员应当同时担任心理陪伴小组的组长,对陪伴小组进行指导与跟进。为了保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度,陪伴小组成员必须经过专业的选拔,具备相关的心理知识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资料进行鉴别。

3.2.2 明确微信群的功能,建立群规

辅导员在建立微信陪伴群时,应先做好定位,明确微信群的功能,主要是传播心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避免某此学生把微信群当成普通的聊天群看待,随意地在群内聊天,信息,刷屏频率快,导致群内庸俗信息泛滥,心理陪伴小组的重要信息快速地被取代,其他学生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群主即辅导员应当在开通微信群的同时制定群规,禁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

3.2.3 确定阶段性主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

大学生处于求新求奇的年龄,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如果微信群建立后只是留存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那群成员便会觉得没有存在的价值,会选择退出。因此,在组建微信群后,辅导员应当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社会上发生的热门事件确定阶段性的主题,并组织定期内容、引入微课和组织讨论、组织相关活动,做到日常有内容陪伴。

3.2.4 丰富心理知识,提高心理辅导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心理知识背景、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外,世界不断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对象也不断在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学会利用新方式、解决新问题。因此,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心理陪伴小组成员,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丰富自己的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把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真正利用好微信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玉波.要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03-13.

[2]董少校.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0-09-04.

[3]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任为民.远程教育跨世纪的变迁[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倪海.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3(10).

第3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和帮质的服务的过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是由学校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组成,学校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其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各种途径,主动的与身边的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互助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平等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主导,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来访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与之相比,朋辈心理辅导的双方既是同龄人又是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不但可以在辅导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平等和信任关系,特别是遇到敏感问题,朋辈之间的交流不觉尴尬,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自发性

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最先想到求助的对象中,同伴占70%,而父母和老师分别只占到10%和8%。这说明同学或者朋友之类的同辈是大学生自发性求助欲望最强烈的群体,朋辈之间的倾诉和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可能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与现实生活,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生活在相似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对于这些心理困惑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3、互

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单向式的,即助人者主动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帮助,受益者往往是求助者。朋辈心理辅导是互助式的,即辅导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帮助和成长。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被辅导的学生可以获得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辅导者也可以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功体验,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支持,实现辅导双方共同的成长进步。

4、广泛性

传统心理辅导需要有专业的咨询老师、固定的咨询时间、合适的辅导场地等,而且主要辅导对象大多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少,既可以通过心理活动开展辅导,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指导,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最大范围的关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5、时效性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表现出来。朋辈辅导员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及时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经过培训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比较准确的分辨心理问题出现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为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效性的帮助。而且,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持续保持和同学或朋友持续不断的相处和接触,能对当事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展出了其他应用的途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其中。

1、心理危机干预

很多高校建构起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干预人员也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到学院心理专干辅导员,最后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基层的环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他们以本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求助需求,明确问题后及时上报,承担着心理问题的前期防范和后期跟踪反馈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有:在班级和寝室在中宣髌占按笱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及咨询事项;积极组织各类朋辈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关注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绪和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同学正处在危机事件中,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要做好初步干预和保护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并配合老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反馈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全程引入心理健康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上课的主题,并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自由分组,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朋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老师指导、小组配合的方式下积极主动吸收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同学们,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朋辈式的学习实践,倡导自我教育和助人自助;课后增加教育指导环节,引发学生继续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心理社团和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让学生以最能接受和最自主的方式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给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第4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第5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的精神及市、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经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同意,并报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备案,决定由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办,县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县第一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B证)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理论素养;

2、具有独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基本技能,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3、能主持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

4、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意识,能结合自身做好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二、培训对象及要求

全县辅导小学(县一级幼儿园)以上学校选派一至二位教师参训,选派的教师需持C级证书2年以上(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年限可放宽为1年)方可参训。请各学区、直属学校12月21日前将《报名登记表》(见附件)上报县教育局学生科,联系人:,联系电话:6

三、培训安排

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3月,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2008年4月至5月,课例、案例分析与岗位实践;

第三阶段:2008年6月,理论培训与课堂考核;

第四阶段:2008年7月,模拟辅导考核,资格申报与审核。

本次培训共100学时,参加培训合格的学员考核工作由省指导中心委托“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考核方式为实地听课与模拟辅导,各占50%,分设计理念、实施过程、技能运用三方面进行记分。考核合格者将由省指导中心统一颁发的“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合格证(B证)”。具体授课计划另见课程安排表。

四、培训内容

(一)理论培训内容

1、咨询原理与咨询实务;

2、小组团体辅导理论与操作;

3、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方法;

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例分析与设计;

5、心理个案分析与辅导技巧;

6、青春期心理问题与辅导;

7、学习心理辅导;

8、心理测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

9、辅导员的个人素养与专业成长;

10、亲子关系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实践内容

1、执教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少于12个教案(包括公开课);

2、至少执教一节考核公开课;

3、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累计不少于10例。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1、培训时间:具体培训时间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另行通知。

2、培训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灵溪镇山前路)。

六、培训经费

第6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素质教育不是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也不是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咨询和辅导,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科学构建课程教学,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应用型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是一种依托团体活动,根据学生当下产生的感受与体验进行引导或辅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活动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普及心理知识。

一、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一般形式

(一)主题辩论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门心理焦点问题,抛出适合辩论的主题,分组进行正方、反方的辩论。搜集辩论资料的过程即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组织辩论语言的过程即自我学习和重新自我定位的过程;与辩方辩论的过程即接受不同知识、学会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过程。能让学生在准备过程、参与过程、总结过程中,收获很多心理知识,学会团队合作,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掌握共情等。

(二)案例分享讨论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团体都是年龄相近的团体,根据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疑惑和经验,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会让团体成员觉得具有可借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但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游戏辅导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游戏的过程,分析学生的表现和投射的情感,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唤起他们对亲朋好友的关注和关爱。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课程内容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目前主要应用于认知、情绪、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等方面。

(一)认知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认知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认知自我,掌握良好的认知方式。

(二)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通过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家对自身的情绪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情绪变化更敏锐感知,同时也能明白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三)人际交往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通过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学生对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恋爱

在大学校园里面,大学生恋爱是普遍现象。通过大学生恋爱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家对大学生恋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如何处理恋爱问题,如何看待婚前、如何在婚前中保护自己等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效果保障措施

(一)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指导者

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中,指导者的作用尤为关键。良好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效果,需要指导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经验、有较好的共情能力、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活动设计

以活动效果为目的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些活动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团体心理辅导教学重在体验、领悟,指导者务必在活动后期引导学生反省、领悟活动的目的,完成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目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规模控制

严格控制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规模,人数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效果。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控制不同的规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新应用,是开放式课堂教育方式,将课堂的主动还学生群体,能够在短期内大范围地让学生快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实现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2]郑慧.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动[J].大学教育,2014.

[3]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

第7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第8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几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是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可以看出,目前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将自身职责定位在建立咨询室、配备咨询教师,被动地等待学生咨询。本文认为,这种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将思想道德教育片面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从业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1)投资形式化。资料显示:在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中,6.6%挂靠在学校医院,70%挂靠在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诸如学生处、团委或者党总支等,23.4%挂靠在其他部门。

(2)衡量指标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仅仅通过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用几个数字来突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此表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狭隘。专家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将教育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因此,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法失当。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学校建好了心理咨询室,但一个学年下来,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失当。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不断摸索学习的阶段,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交际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开展心理治疗。因此,“诊疗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冲突,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工作中推行这种模式有失妥当。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低

最主要的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很多长期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半路出家兼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将心理咨询仅仅等同于说话聊天,不能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无用感。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心理咨询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甚至自我怀疑:“我是教师还是医生?”这种做法显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融合,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越来越差,路子越来越窄。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自主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被动的矫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是一种消极的解决路径,预防和发展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一般院校的大学生,除了择业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等,高职院校学生还普遍存在自卑、厌学以及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智能提升,加强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培养;二是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合理的控制情绪,体察理解别人的情感;四是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做到彼此间相互尊重。

2.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面向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左右,其中心理症状比较严重者约占1%~2%。由于症状严重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加之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部门,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作为一个辅助项目以尽量减少由于心理原因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3.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以此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反复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过程,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矫治学生的异常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完善个性性格,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快由矫治性向发展性推进的步伐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一种事后补救方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只是将服务对象限定在个别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正常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发生以后才采取措施。为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重点必须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具体方法如下:

1.加快矫治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矫治性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有学习困难、适应障碍、退缩行为等问题的学生,服务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异常心理和行为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虽然我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但不能一味的挪用西方经验,而应当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发展性教育的层面推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教育对象、内容和目标以及形式的改变,全面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团体辅导更容易取得成效:一是团体辅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在彼此的交流中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不良行为。二是团体辅导节约了教育资源,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师生比例悬殊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传统意义上,中国人不轻易袒露内心情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团体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团体的交流,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情绪的真实变化,有效地防止了一般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

尽管现阶段团体辅导的方式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个别辅导。对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个别辅导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实施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则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辅导,这就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各种绘画展、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并举

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现代技术的团体,在运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迎合学生的特点,广泛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既提高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地学习参考个案,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普及测量技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数量化测量,如建立测试学生发展常模、人格测量技术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努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丽杰,陈永进,魏昌武,刘建.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2-33.

[2]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2009,(5):167-168.

[3]吴翠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2010,(11):59-61.

[4]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晕].中国教育报,1999-02-21(2).

第9篇: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指出:“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1]”因此,要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专职的心理教师,同时要帮助所有师范生在掌握心理辅导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

一、心理辅导技能的含义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在一种融洽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技能,是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时所必备的能力。师范生经过学习和训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辅导技能主要包括: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全面认知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技能、了解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技能、促进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评价心理辅导工作水平的能力等。[2]

二、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认识水平,健全管理体制

许多师范院校往往过多关注师范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淡化了师范生技能的培养。而在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对传统师范技能,如普通话、书写、教法等技能的训练。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为他们今后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有必要把培养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作为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而予以重视,并在管理机制上予以体现。

首先,学校应该把心理辅导技能作为考查指标,明确地纳入师范生技能考查的管理体系当中,并科学制定和划分各类机构及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其次,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监控机制和奖惩制度。再次,要适当增加心理辅导技能实践课时,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能有效地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贯彻。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

设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进行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高,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少,必修课过多,选修课不足,从而使本应具有“师范性”特质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而与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因此增强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并合理整合学科专业课与教育专业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以把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合理设置。首先,可以分别在师范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的上、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学通识课程这两门必修课,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学会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尝试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入学的第三学年,开设心理辅导必修课程,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重点让师范生学会心理辅导技能的运用。其次,要增设与心理辅导相关的选修课。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

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教育生活的需要,并在充分考虑师范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来选取教学内容。首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作为标准,要适当增加与实践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可以采取理论、案例、扩展、练习等环节的单元内容体系。其次,由于课程内容难免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吸收最前沿、最具代表性、对技能培养最具影响性的知识扩充到课堂内容当中,并持续更新、开发各类典型心理案例,引导师范生讨论、思考。

(三)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

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而目前许多教师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暴露出许多不足。他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诱导;重评价结果,轻考核过程。面对教师存在的种种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心理技能培养过程。

第一,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指具有“双证书”,而是指既能胜任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又具有基础教育的工作经历和研究能力。同时,要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业务培训讲座等活动,为教师进行深造和学习创造机会。

第二,要引导教师建立科学、规范的技能考核程序。除了要坚持考核的公平、公正外,还要完善考核内容,改变单一的笔试考核形式,增设师范生实践考核的部分。比如模拟情境处理、调查分析报告、班级心理活动设计等。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这是对师范生进行心理辅导技能教学的关键。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四阶段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示范联接、理解感知强化练习、完善体验拓展迁移、概括提高。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就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并明确本项心理辅导技能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第二个环节示范联接、理解感知。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或录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接,对某项心理辅导技能的要点进行分析,并加深理解。第三个环节强化练习、完善体验。就是师范生把某项心理辅导技能进行反复、巧妙的练习,从而在不断的体验、尝试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得以践行。第四个环节是拓展迁移、概括提高。就是把所学的心理辅导技能进行迁移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某项课题或任务,测查师范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再通过反馈,使他们对知识与技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构建系统化、抽象化的图式。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阶段教学目的的不同,选择一些心理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示范法、实习作业法等。总之,心理辅导技能教学的方法的使用,需要既有利于师范生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他们自身学习方法的内化;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的意识,又有利于他们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四)开发教育资源,拓宽实训渠道